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牧民族

(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鎖定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遊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
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佈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 [1] 
中國北方遊牧民為了適應高寒乾旱的氣候條件,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基於保護稀缺的水資源和可持續輪換使用不同的草場形成的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指的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秘的定居據點的。
中文名
遊牧民族
外文名
nomad
主要分佈地區
大草原、湖泊河流
生活方式
畜牧

目錄

  1. 1 起源
  2. 2 政治
  3. 漢代
  4. 南北朝
  5. 兩宋
  1. 大明
  2. 3 文明
  3. 匈奴
  4. 東胡
  5. 突厥
  6. 回鶻
  1. 4 經濟
  2. 特點
  3. 定居
  4. 5 影響

遊牧民族起源

關於遊牧民族的起源,國內外學者眾説紛紜,爭論的主要觀點可歸納為人口壓力説、遊牧出於遊獵説、馴化地理説、遊牧與農耕並立説、遊牧與農業分離説、氣候變遷説等。
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遊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遠晚於農耕的誕生。
世界上第一個遊牧民族是斯基泰人。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學觀點起源於非洲大陸,在漫長的地質史時期,由於氣候的改變引起生存環境的變更以及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壓力的逐漸增加而逐步遷移到其他的大陸,並且由於地理隔絕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種族和亞人種。
這些原始初民所屬的就是原始採集狩獵文明,在生存壓力並不大的情況下,他們往往隨着季節的變更而進行或長或短的遷移,以獲得更豐厚的食物,這從對非洲一些原始部族的人類學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較推論。
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和雖然緩慢但仍然不斷增長的人口,生存壓力變大,許多物產並不那麼豐富地區的部族不得不採取強度更大的勞動,而對於草原地區來説,採集的基礎原本非常薄弱,部族的主要食物來源依靠捕獵,不得不跟隨着獸羣的遷徙而遷徙,以便獲得足夠的肉食。
在這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蓄養動物比起單純地追獵野生動物來説更有保障,養畜業便慢慢發展起來。對野生動物的馴化,也許發生在更早的時候,但在生存壓力不那麼大的時期,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去發展畜業並不怎麼合算,於是畜業的產生只有在憑採集狩獵無法獲得足夠豐厚的回報之後了。
馬的馴化則更為遊牧文明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持,對於放牧的畜羣能夠更加便捷、省力地控制。
遊牧民族使用的牧業生產的主要工具為套馬竿,又稱 “套竿”。蒙古語稱“兀兀兒合”。據《元朝秘史》載,早在13世紀初蒙古汗國建立前,就已出現了這種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套馬竿木質堅韌,總長約300釐米,頂端拴有套形皮繩。它既可用於套馬,也可用於狩獵時套其他動物。每逢捕捉馬匹時,牧民持竿跨馬,衝入馬羣,看準馬匹,抖開繩套,將馬頸套住勒緊,隨馬奔馳,直至馬匹力竭馴服為止。
蒙古武士相關圖片
(圖冊參考資料 [6] 
錢穆:“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羣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羣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別不外三型。一、農耕文化,二、遊牧文化,三、商業文化。……遊牧起於內不足,內不足則需向外尋求,因此而為流動的。農耕可以自給,無事外求,並繼續一地,反覆不捨,因此而為安定的,平穩的。”
遊牧與農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很長時期內曾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戰爭、掠奪、互市等所有的歷史現象似乎在説明一個主題:生存與財富是遊牧國家興起的原因。
有的學者認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並不是遊牧與農業部落的分離,而是人類從攫取經濟——採集和漁獵向生產經濟的發展過渡。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有些部落向農業經濟發展,有些部落向遊牧經濟發展。恩格斯所説的正是後一種情形。直接從攫取經濟向農業生產過渡也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形式之一,而且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是沿着這一道路發展的。因此,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則指出,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起一直以農業為主,沒有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羣”中分離出來,也就沒有農業和遊牧業的社會大分工。
有的學者認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於新石器時代末到銅石並用時代,遊牧部落的形成標誌着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實現。
也有人基於考古發現指出,中國整個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鋤耕農業結合在一起,到了青銅時代,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形成了灌溉農業,而適宜放牧的地區在鋤耕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成遊牧業,從而實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關於遊牧起源問題的探討進一步深入,如有學者認為,畜牧民的出現才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標誌,而畜牧民是從既種植穀物、又馴養家畜的人羣中發展來的。
因此,最早出現的不是遊牧部落,而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畜牧民;隨後由於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擴大分工創造了條件,才出現專以畜牧為業、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
然而,恩格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理論的指導意義即在於此。在紛繁複雜的歷史蹤跡中游牧業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而從事遊牧業的人羣由部族、部落發展到民族、國家。
遊牧從起源到遊牧國家的形成、演化,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與影響。

遊牧民族政治

遊牧民族漢代

公元前202年劉邦西漢,崛起於北方的匈奴就不斷對中原王朝施加軍事侵略與政治壓力。這是北方遊牧政權與中原政權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對峙。剛結束內戰尚處於劣勢的漢朝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採取的“和親”政策以安撫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執政。漢初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國力空前強大,漢武帝為消除匈奴對漢的威脅,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征戰,通過一系列戰爭打擊匈奴,將其驅逐到大漠以北,從此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後來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蒙古國肯特山脈)。
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隊在涿邪山(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降。
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而還。
公元207年,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北破烏桓,將東胡各少數民族遷徙到河北地區;公元216年,又將附漢的南匈奴安置在幷州,分五部加以統治。

遊牧民族南北朝

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相繼建立的許多政權。隋朝滅亡後,唐朝曾經控制整個蒙古高原和西域,從出土的突厥碑文記載唐朝統治整個蒙古高原僅有60多年,嶺北先後被突厥、回紇(回鶻)、黠戛斯統治,西南吐蕃國也與唐朝有過戰爭 ,但也有交流。

遊牧民族兩宋

公元907年,契丹族建立遼政權,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
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伐,要奪回幽燕,徹底統一中國,但是北宋在與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的戰爭中互有勝負。遼朝、北宋被東北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攻滅。遼朝剩餘勢力在西北建立西遼,宋朝勢力則在長江以南建立南宋,延續國祚。而西夏則在蒙古人的進攻下徹底滅亡。。
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古部落強大起來,建立了蒙古帝國。
公元1234年,金帝國在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都處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1276年,攻佔南宋統治中心臨安,南宋正統王朝滅亡。
1279年3月19日,南宋軍隊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消滅,宋朝徹底滅亡,這是少數民族第一次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元朝時期,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雙重激化,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元朝在統了中國98年後,便在席捲全國的元末農民起義的狂潮中滅亡。元末義軍領袖之一朱元璋在與羣雄及元廷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建立明朝

遊牧民族大明

明初洪武時期明軍把元廷驅趕至嶺北地區,史稱“北元”、“殘元”。朱元璋在漠南地區先後設置了衞所40多處分別為九大塞王統御。後朱棣撤消諸衞所,把諸賽王以及衞所的兵力大部分劃歸自己麾下,朱棣在永樂八年第一次北征時對金幼孜等人説:“今滅此殘虜,惟守開平、興和、寧夏、甘肅、大寧、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矣。”其認為撤漠南諸衞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何福曾請求朱棣復置東勝衞,但朱棣不以為然,只在此年九月給何福的批覆中寫道:“爾奏欲立東勝衞,此策甚喜,須俟鎮虜、定邊,諸衞皆定然後立之,則永遠無虞。” [3]  朱棣認為設置衞所是要等到明軍消滅嶺北行省的殘元政權並繼承確定元朝的北方邊界後再辦的事情。
朱棣也在東北設立奴爾幹都司,以治理東北各民族,擴大了明朝版圖。由於明成祖在北伐途中病逝,當年洪武帝在漠南設置的諸衞所尚未恢復。
宣德時,北方蒙古族通過衞所舊地對明朝的威脅日增,土木堡之變甚至使明朝的皇帝被瓦刺首領也先俘獲,但在其後的交戰、談判中,北方蒙古族逐漸和明朝恢復了交流。
西北的蒙古人也建立了亦力把裏、葉爾羌等割據政權。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大軍攻佔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明朝滅亡。同年,已由漁獵轉變為農耕的滿族建立的清朝乘機入關。
清朝軍隊在數年後攻滅南明各政權和大順大西等農民軍政權,奪取全國政權。
1678年,葛爾丹蒙古人)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並開始向塔里木蒙古高原西藏擴張,與清朝發生衝突。1755年,清朝趁準噶爾內亂之機出兵,逐漸攻佔新疆。1760年冬天,準噶爾汗國滅亡。
蒙古人相關圖片
(圖冊參考資料 [4] 

遊牧民族文明

遊牧民族匈奴

北匈奴在東漢時期被漢朝消滅,南匈奴內附漢朝,逐漸被其他民族同化;羯人匈奴的一部分(也有説法為為匈奴的奴僕),公元4世紀滅亡。

遊牧民族東胡

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拓跋部後逐漸漢化,其餘部分演化為吐谷渾柔然;柔然建立汗國,後被突厥擊敗,主體向西遷移,餘下的化為契丹;
契丹建立,其後被女真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建立西遼,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遊牧民族突厥

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曾歸柔然統領,後滅亡了柔然,建立了國家。在國家被回鶻人和漢人所滅,部分向西遷移。

遊牧民族回鶻

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之後回鶻汗國與唐帝國關係良好。回鶻國內衰敗後,向四周遷移,後來分別歸降西夏西遼,在與南疆的居民融合後,形成維吾爾族
遊牧民族相關圖片
(圖冊參考資料 [5] 

遊牧民族經濟

遊牧民族特點

遊牧經濟是一種流動的經濟類型,對農耕社會存在着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脱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併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為前提。這就要求種植技術和遊牧技術都有相當的進步,從而決定了遊牧經濟只有在較晚的時候才能形成。以種植業為主的農耕、畜牧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是人類賴以進入文明時代的最主要的經濟類型。中國北方遊牧業的興起是在青銅文化的背景下展開的。馬被認為是草原遊牧的象徵,馬的馴化和傳播是歐亞草原遊牧興起的關鍵。

遊牧民族定居

遊牧民族人口是少則幾千多則幾萬人的部落,加上牛馬畜生,必要要居住在水草豐美的草場,特別在貧瘠的漠北,這樣的草場是有數的。這些部落雖然遊牧,但也不是沒有地盤概念,哪片草場屬於哪個部落的,都是有劃分的,部落不可能經常做大規模遷徙。而且部落與部落間,各部落與單于汗庭間也都是有勢力範圍的。如鐵木真經歷合蘭真沙陀之戰後只剩下4千6百餘人。他逃到貝爾湖以東才避過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汗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成吉思汗之所以成功是把蒙古高原上所有不同族源的遊牧部落統一。
現在人看嶺北歷史的問題是把歷史上的蒙古人想象成一個統一的實體,用現代民族主義概念下來想象15、16世紀的歷史這是錯誤的。正如雍正皇所説:“中國(漢族)之一統,始於;塞外之一統,始於;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成吉思汗統一遊牧民族後草場採用了和親拉攏、諸王分封制賞賜有功勞的部將與部落,不再是以往牧場部落之間的互相兼併。 [2] 

遊牧民族影響

傳統觀點和西方學術界觀點一般認為,對環境的破壞是連年的征戰造成的。比如,農耕文明在對抗遊牧民族侵擾中,曾經有對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草場採用焦土、灑鹽等破壞性戰術的記錄;而遊牧民族對農牧交集區域的劫掠破壞則更為嚴重,比如《西洋世界軍事史》中描述,“有人認為中亞的氣候在公元后的最初幾個世紀突然變得乾燥起來,到了公元500年到了頂點,有人認為是遊牧性的侵入破壞了水道之所致。
派希克(T.Peisker)説:為了使一個水草田的擁有者,不敢不向他們納貢,他們只要攻佔主要的水道即可。而這些遊牧民族又常常的盲目的搶劫和毀滅一切東西。
一次侵擾就可以使幾百個水草田化為灰燼和沙漠。
進一步説,遊牧民族不僅使中亞的無數城市和鄉村變成了廢墟,更使草原變成了赤地,因為無意識的取火而濫伐樹木,終於使流沙擴大了範圍。”
參考資料
  • 1.    西徐亞人 最早闖入歐洲的遊牧民族  .鐵血社區[引用日期2015-03-12]
  • 2.    《蒙古秘史》
  • 3.    《明史》
  • 4.    S. R. Turnbull.蒙古人-Mongols: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05號,1980年:A~H頁
  • 5.    David Nicolle.阿提拉和遊牧民族-Attila and the Nomad Hordes: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30號,1990年:A~L頁
  • 6.    史蒂芬·特恩布爾.蒙古武士(1200-1350)-Mongol Warrior 1200-1350: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Warrior系列第84號,2003年11月21日:A~H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