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Animal)是生物的一個種類。它們一般以有機物為食,是能夠自主運動或能夠活動的有感覺的生物。人類也是動物之一。
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於海洋。早期的海洋動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逐漸演化出各種分支,豐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態。在人類出現以前,史前動物便已出現,並在各自的活動期得到繁榮發展。後來,它們在不斷變換的生存環境下相繼滅絕。但是,地球上的動物仍以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趨勢不斷進化並繁衍,並有瞭如今的多樣性。
- 中文名
- 動物
- 外文名
- Animal(s)
- 界
- 動物界
- 詞語類型
- 名詞
- 分類方法
- 動物的各種特徵
- 物種體系
- 多樣化
動物基本定義
編輯主要分為脊索動物和無脊索動物兩大類;根據水生還是陸生,可將它們分為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根據有沒有羽毛,可將它們分為有羽毛的動物和沒有羽毛的動物;根據體內有無脊柱,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
動物是生物的一個主要類羣,稱為動物界(Animalia)。
若兩不同種的動物具有相同的祖先,它們在胚胎發育階段會顯示出一些共同點。但當進入胚後發育階段之後,為了適應環境,它們會各自發展出一些特別的器官或功能。
動物進化歷程
編輯最早的動物暨海洋動物
海洋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羣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便是在此孕育。並且地球早期的生命只在有水的環境中生存,
最早的動物暨海洋動物是無脊椎動物。直到5億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頭甲魚才在海洋中出現。
最早的兩棲動物
早期爬行類動物
哺乳動物的出現
2023年5月17日,科學家研究發現,櫛水母是所有動物的“兄弟姐妹”,強有力證據解開最早期動物進化之謎。
動物分類特徵
編輯
動物(3張)
另外有一些新的類羣被發現,放在原有的各門中均覺不合適,索性新建立為單獨的一門,如櫛水母動物門,即由於發現了櫛水母動物等。對於藥用動物的研究來説,早期如《藥材學》1960,將其劃分為10門,後來《中藥鑑定學》1977年等也都採用,仍將動物界劃分為10門。
無脊椎動物
儘管無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比較低等的類羣,但它們卻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化的動物種系。無論是在種類上,還是在數量上,無脊椎動物都遠遠超過脊椎動物。在種類繁多的動物界中,無脊椎動物的羣體佔據了超過90%的比重,不僅包括海洋中的水母、章魚等動物,還包括各種昆蟲,寄生蟲也屬於無脊椎動物。
特徵:
4.環節軀體:許多無脊椎動物都有着可以分成一些分離環節的軀體,這種軀體構造有利於它們隨意改變形狀,以複雜的方式進行運動。例如,蜈蚣的大多數環節上都長有一雙腿,運動時異常靈活。
包括:
一、原生類
包括:
1.原生動物門:全都是單細胞動物,是最原始的動物,少數聚合形成羣體,生活於水中或濕土內,一部分並營寄生生活,具無性或有性生殖。本門無藥用動物種類,但在進化上為原始類羣,與人類生活關係也十分密切,某些寄生種類對人類的健康和經濟動物的養殖,可造成極大的危害。如眼蟲、草履蟲等;
3.直泳蟲門:與菱形蟲類似的動物;
4.多孔動物門: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6.古杯動物門:顧名思義,“古”意思是此類動物已滅絕了,“杯”就是説它們長得像杯子;
二、蠕蟲
特徵:
包括:
5.線蟲動物門:一個龐大的家族,包含蛔蟲等;
8.棘頭動物門:身體前端有吻的一類動物;
9.須腕動物門:多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海牀上,身體蠕蟲狀,體細長;
三、軟體類
包括:
2.軟舌螺動物門:已滅絕。
四、節肢動物
主要特徵:
3.感官系統甚為發達,眼有單眼和複眼兩種。複眼用作視物,而單眼用作感光。另外,還有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蟲還有特別的發聲器。
五、其他
包括:
3.有爪動物門:身體呈蠕蟲狀,足呈圓柱形,末端有爪,近乎滅絕;
4.腹毛動物門:身體腹面長有纖毛的一類動物;
6.鰓曳動物門:生活在靠近兩極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棲動物,有記載的種類極少;
7.動吻動物門:和鰓曳動物類似;
8.鎧甲動物門:1983年才發現的一個新門,沒有準確分類;
10.環口動物門:新發現的一類動物;
12.微顎動物門:在1994年新發現的一類動物,人類對它們所知甚少;
13.顎胃動物門:體形很小,生活在淺海的細沙中,人們瞭解得不多;
14.腕足動物門:有時你會在街頭地攤上看見一些像貝殼的化石就是這類動物留下的;
17.古蟲動物門: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
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最顯著的特徵是一條脊椎骨或脊柱支撐着身體。典型的脊椎動物體內有連接肌肉、四肢的複雜的感覺器官和大腦。內部複雜的骨架使脊椎動物可以長得相當大,而且適應性強。
主要特徵:
1.骨骼:脊椎動物的骨骼主要由脊椎、四肢和頭蓋骨組成。脊椎是脊椎動物骨架的主要支撐部分,頭蓋骨能保護大腦,心、肺等內臟器官被包在脊椎骨和肋骨之間。
包括:
一、魚類(有5綱)
5.輻鰭魚綱:輻鰭魚綱有超過3萬個物種。淡水、鹹水都有。有魚鰾、魚鱗,魚鰭呈放射狀。絕大多數都不能離開水生活。
以上5綱雖都被叫做“魚”,事實上卻差異很大。
二、兩棲動物
特徵:
1. 需在水中渡過其幼年時期。
2. 具有適應陸生的骨骼結構,有四肢,皮膚濕潤,有很多腺體。
3. 身體無鱗片或體毛。
4. 舌分叉,倒生,能向外伸展。
5.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進行。
三、爬行動物
特徵:
1.身體表面覆有鱗片或角質板;
2.運動時採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側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進。
3.都用肺呼吸,體温不恆定,會隨外界的温度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嚴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熱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動物為有脊椎的冷血動物,它們的身體表面覆蓋着鱗片。
5.爬行動物的心臟只有三個心室,不象其他動物有四個。
6.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為卵生,但也有的種類卵在母體中先孵化再出生。
[3]
包括:
四、鳥類
即鳥綱,目前較公認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由於能飛行,鳥類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生存。現存的鳥類共9000多種。
主要特徵:
1.體表被羽毛,有翼,能飛翔。皮膚薄而軟,便於肌肉的劇烈運動。
3.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中,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複雜的生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鳥的一部分紋狀體後,它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協調和平衡相關。
包括:
2.企鵝總目: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徵。前肢鰭狀,適於划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定,羽片窄),均勻分佈於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後方,趾間具饃,適應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於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於在寒冷地區及水中保持體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划水有關。游泳快速。該目分佈限在赤道及南半球。代表為帝企鵝。
3.突胸總目:通常翼發達,善於飛翔,龍骨突發達,最後4~6枚尾椎癒合為一塊尾綜骨。一般具有充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絕大多數不具交配器官。該總目的鳥類種類繁多,為了研究方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它們的類羣:
一個方面是根據生態類型分為:
遊禽:喙扁闊或尖長,腿短而具蹼,翼強大或退化。
涉禽:喙細而長,腳和趾均很長,蹼不發達,翼強大。
鶉雞:啄短而強,足和爪強健,翼短圓。
鳩鴿:喙短、基部具蠟膜,足短健,翼發達。
攀禽:喙強直,足短健、對趾型,翼較發達。
猛禽:喙強大呈鈎狀,足強大有力,爪鋭鈎曲,翼強大善飛。
鳴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細,翼較發達。
另一個方面是根據形態結構特點分為:
鴷形目:嘴呈錐狀,適於啄木;舌長具角質小鈎;趾兩前兩後;幼鳥屬晚成鳥,攀禽類。常見種類如斑啄木鳥。
……
五、哺乳動物
包括:
動物生物行為
編輯動物防禦
動物的防禦行為是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衞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羣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行為。
動物貯食
動物攝取食物,從根本上説,就是為了攝取構成軀體的營養——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進行各種生理活動所必需的能量。這是動物的攝食行為。故食物豐富時,有些動物會貯存一些食物等飢餓時再取來食用。這樣的行為稱為貯食行為。
動物攻擊
動物繁殖發育
受精卵一開始會發育成一個小球,稱之為胚胎,在此進行重整和分化。在海綿裏,胚胎幼體會游到一個新的位置上併發育成一個新的海綿。而在其他大多數的類羣中,胚胎則會進行更為複雜的重整。胚胎一開始會內套以形成具有消化腔的原腸胚和兩個各別的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會有個中胚層在兩者之間。這些胚層接着分化成各式組織和器官。
動物瀕危動物
編輯動物中國
1.草原陸龜:
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背甲長12~16釐米,寬10~14釐米。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頭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盾片中央棕黑色,邊緣黃色,並有同心環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後有一叢錐形大鱗。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大鯢:
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超過1米。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佈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蜂猴: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釐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着鈎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在中國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中華鱘等。
4.古樸國寶——大熊貓
學名:貓熊 英文: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
傳説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使其退縮于山頂,呈孤島化分佈,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
5.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Snu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隻,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淨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佈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羣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髮,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髮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只,棲息于越南北部。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級)。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佈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佈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羣體被衝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繫。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敍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着的死物種”。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
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7.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中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
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釐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華南虎雄性約重149~190千克,雌性約重10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
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只,呈孤島分佈,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只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8.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只,可以説已經擺脱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9.堪稱國鳥——褐馬雞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0.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1.高原神鳥——黑頸鶴
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動物世界
爪哇犀牛
棲息地:印度尼西亞和越南
剩餘:少於60只
也許它們是地球上最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珍貴的角是偷獵者的目標,它們棲息的森林被開發商開發。兩者都是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原因。
小頭鼠海豚(Vaquita)
剩餘:200至300只
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一個稀有鯨種,小頭鼠海豚本身的數量,和時常被漁網困住是其將要滅絕的主要原因。
剩餘:不到300只
被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滅絕的物種,仍有存活。獵殺它們食用和因為發展而被擠出棲息地,它們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棲息地: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
剩餘:少於600只
這種老虎只在蘇門答臘生活已經有數百萬年,因此難以逃脱人類擴張。大多數倖存者被保護起來,但約100只仍然生活在保護區外的地方。
棲息地:越南
剩餘:少於70只
在2000年,這個靈長類動物被開始保護起來。它仍然是處於嚴重危險之中,但其數量在2003年出現幾十年來第一次上升
黑足雪貂
棲息地:北美大平原
剩餘:1000 只
美洲大陸上唯一的一種鼬,它們是最瀕危的哺乳動物。在1986年,只剩下18只,但物種的數量正在回升。
棲息地:北婆羅洲
剩餘:1500 只
矮於亞洲象約50釐米,也更加温順。棕櫚園的減少,讓它們生活在擁擠的空間。
棲息地:北極的北極圈
剩餘:少於25000只
長期的人類發展和偷獵威脅着北極熊的生存,但氣候變化和喪失海冰正成為導致其減少的主要原因。
剩餘:數百隻
紫色沼澤蟹
Rameshwaram降落傘蜘蛛(Rameshwaram Parachute Spider)
僅限於少數種植島上的Rameshwaram和附近大陸的印度, Rameshwaram降落傘蜘蛛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狼蛛的2008年紅色名錄的受威脅物種。
蜘蛛的數量可能不到500只,作為其棲息地的林地被毀壞種植轉換成旅遊目的地。
霍爾德里奇氏蟾蜍(Holdridge's Toad)
哥斯達黎加雨林地區的特有物種,在2008年10月被宣佈滅絕,因為自1986年以來,就沒有人再看到霍爾德里奇蟾蜍的蹤影。2000年至2007年間,科學家進行了定期摸查和全面搜尋,但均無功而返。科學家認為,這種蟾蜍數量急劇減少並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兩棲動物常見的壺菌病和全球變暖的影響。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 10月6日公佈。
古巴鱷(Crocodylus rhombifer
[5]
)
動物瀕危原因
(1)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大如貓的指猴)。
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採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中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2)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嚐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
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邊際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絕”。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着人類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鴿曾有幾十億只,是隨處可見的鳥類,大羣飛來時多得遮雲蔽日,殖民者開發美洲100多年,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絕了。當1914年9月最後一隻旅鴿死去,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着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教的動物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絕,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作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
(3)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並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種)滅絕了。
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15世紀歐洲人相繼來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把這裏做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使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在新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1只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島異鷯滅絕,是1只動物滅絕了1個物種。
(4)環境污染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藥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泄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温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着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大範圍的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強化,棲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累的、慢性的致生物於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境喪失不相上下。
瀕臨滅絕類
動物相關知識
編輯動物動物之最
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脊椎動物是藍鯨。它身長33米,重達181噸。
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是阿馬烏童蛙。它身長僅7.3毫米。
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是大王酸漿魷。它身長15米,重達400公斤。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是秀頜龍。它身長0.75米,體重只有3.5公斤。
世界上最大的昆蟲是生活在距今約3億年到2.5億年前的巨蜻蜓。它的雙翼展開能達到一米。
世界上最小的魚類是胖嬰魚。它的身長只有7毫米,體重只有1毫克。
世界上最小的爬行動物是雅拉瓜壁虎。它的身長只有1.6釐米。
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阿馬烏童蛙。它的體形比一元硬幣還要小。
牙齒最多的動物是蝸牛。它的牙齒數量足足有26000顆。
腳最多的動物是馬陸。它的足的數量多達750只。
最大的食肉恐龍是棘龍。它身長19米,重達18噸。
世界上眼睛最大的恐龍是奔龍。眼睛直徑約8釐米。
世界上最像鳥的恐龍是似鴕龍。頭顱很像鳥,有些科學家認為它有羽毛並能飛。
速度最快的動物是尖尾雨燕。它的時速高達每小時352.5千米。
小鼩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成年體重僅2克,體長約為4釐米(若連尾則更長一些)。
2007年春天,世界上最老的“狗壽星”在奧地利的布里斯班去世,終年32歲,相當於人活了224歲。
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是生活在距今約1.65億年到1.55億年前的利茲魚。它身長27米,重達40噸。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是大鯢。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
一隻成年獵豹能在幾秒之內達到每小時80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是非洲鴕鳥。
頭骨最大的恐龍是牛角龍。它的頭骨最大能長到2.7米長。
大腦最小的恐龍是劍龍,它的大腦重70克,只有一顆核桃那麼大。
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非洲象,身高可達4.1米,重達7噸。
世界上最長的冠的恐龍是副櫛龍。中空的冠從頭骨後伸出近1.8米。
世界上最大的利爪的恐龍是鐮刀龍。最長的一隻爪的骨頭長度為70釐米,臂長2.4米。
身體最柔軟的動物是黃鼬,它可以鑽進很狹窄的縫隙。
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是狨猴,身高僅10釐米,體重只有100克。
世界上最小的鹿科動物是鼷鹿,它身長63釐米,肩高20釐米,體重只有2千克。只有一隻兔子那麼大。
聲音最大的動物是藍鯨。
世界上最原始最特殊的哺乳動物是單孔目動物,因為它們會產蛋。
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是河馬。
世界上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是魚類。
世界上種類最多的無脊椎動物是昆蟲。
世界上最大的蜥蜴是科莫多巨蜥。體長可達3米,重達108千克。
世界上最大的蛇是亞馬遜森蚺。它身長10米以上,體重在250公斤以上。
體形最大的斑馬是細紋斑馬。它體長2.75米,肩高1.6米,重達450千克。
體形最大的貘是馬來貘。它體長2.5米,肩高1.2米,重達540千克。
牙齒最長的恐龍是霸王龍,它的牙齒超過30釐米長。
壽命最長的恐龍是蜥腳類恐龍,壽命約在100年到200年或更長。
生長速度最慢的動物是一種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深海蚌。它100年才能長8毫米。
被人類發現最晚的哺乳動物是霍加狓,霍加狓直到1901年才被歐洲探險家首次發現。
地球上有史以來出現過的最大的脊椎動物是新西蘭大魚龍,它身長38.6米,重達311.5噸。比現在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和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還要大。
動物數學能力
在黃金矩形(寬長之比為0.618的矩形)裏靠着三邊做成一個正方形,剩下的那部分則又是一個黃金矩形,可以依次再做成正方形。將這些正方形中心都按順序聯結,可得到一條“黃金螺線”。而海洋學家發現,在鸚鵡螺的身上,在一些動物角質體上,或有甲殼的軟體動物身上,都曾發現有“黃金螺線”。
科學家另外發現,珊瑚蟲可以在自己身上巧妙地記住“日曆”;它們每年都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出365條環紋,即一天“畫”一條,更奇怪的是,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3億五千萬年前的珊瑚蟲每年所“畫”出來的環紋是400條。這是為何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那時地球自轉一天僅有21.9小時,一年卻不是365天,而為400天。由此可見珊瑚蟲可以根據天象的變化來“計算”、“記載”一年的時間,結果十分精確。
螞蟻同樣是出色的“數學家”。英國科學家亨斯頓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將一隻死蚱蜢切成為三塊,第二塊比第一塊大一倍、第三塊又比第二塊大一倍,在螞蟻發現那三塊食物40分鐘之後,聚集在最小一塊蚱蜢地方的螞蟻僅有28只,第二塊卻有44只,第三塊竟有89只,後一組差不多比前一組多一倍。
蜜蜂可以算得上是“天才的數學計算和設計師”。工蜂所建造的蜂巢相當奇妙。它所建蜂巢底部的菱形的鈍角全部都是109°28′,所有的鋭角都等於20°32′。經過數學家自理論上計算,若要消耗最少的材料,而製成最大的菱形也正是這種角度。
- 參考資料
-
- 1. 地球最早期動物能夠生存在無氧的環境當中 .騰訊科技.2014-02-07[引用日期2016-08-23]
- 2. 5億多年前遠古小魚或為脊椎動物祖先 .科學中國.2014-06-17[引用日期2016-08-23]
- 3. 敢假想 多求證(科技雜談) .人民網.2016-08-19[引用日期2016-08-23]
- 4. Found only in the wetlands of upper Guinea in West Africa, the purple marsh crab lives in muddy holes that remain wet even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first living specimens of these semiterrestrial air-breathers were collected in 2005.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 new population of this elusive crab has led to its conservation status being reclassified from "critical" to "endangered" on the 2008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5. 汪仁平著,鱷類的養殖與利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09,第211頁
- 6. 世界上最大與最小的蜘蛛(圖文) .世界之最[引用日期2016-08-06]
- 7. 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 .微頭條[引用日期2016-08-06]
- 8. 總編輯圈點|櫛水母是所有動物的“兄弟姐妹”,強有力證據解開最早期動物進化之謎 .科技日報.2023-05-18[引用日期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