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

鎖定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英語:State of Palestine,Palestine),簡稱“巴勒斯坦”,是位於中東、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主要分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兩部分:加沙地帶面積365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5884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領土為2500平方公里。根據巴計劃與國際合作部1997年10月繪製的地圖,約旦河西岸分為8個省,加沙地帶分為5個省,首都為耶路撒冷(法定)、拉姆安拉(實際)。截至2022年6月,巴勒斯坦人口約1350萬人,其中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523萬(2021年底),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 [1]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約旦河西岸。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接受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94年5月,根據巴以雙方達成的協議,巴方在加沙、傑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後,根據巴以雙方陸續簽署的協議,巴方控制區逐漸擴大,目前包括加沙地帶全境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土地,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 [1] 
巴勒斯坦經濟嚴重依賴外來援助,經濟發展受制於以色列,巴以衝突持續對巴勒斯坦經濟發展形成嚴重製約。主要經濟數據如下:2021年主要經濟數字:國內生產總值(GDP):150.27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3655美元。 [1] 
中文名
巴勒斯坦國 [1] 
外文名
State of Palestine [1] 
簡    稱
巴勒斯坦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耶路撒冷(法定)、拉姆安拉(實際)
主要城市
傑里科傑寧伯利恆加沙
國慶日
1988年11月15日
國    歌
我的救贖
國家代碼
PSE [19]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貨    幣
以色列新謝克爾(new shekel)
時    區
UTC+2
政治體制
半總統共和制
國家領袖
馬哈茂德·阿巴斯(總統)
人口數量
約 1350 萬(截至2022年6月)
人口密度
847.4 人/平方公里(2020年) [18]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
國土面積
5884 km²(加沙地帶365㎞²) [1] 
水域率
3.5%
GDP總計
150.27 億美元(2021年) [1] 
人均GDP
約 3655 美元(2021年) [1] 
國際電話區號
970
國際域名縮寫
.ps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
主要學府
納賈赫大學

巴勒斯坦歷史沿革

巴勒斯坦早期歷史

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巴勒斯坦全國地圖) 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巴勒斯坦全國地圖)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入侵迦南地區從而定居。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23年,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着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

巴勒斯坦建國曆程

1947年聯合國劃定的國界 1947年聯合國劃定的國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規定巴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以色列方面支持該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和拒絕該決議,於以建國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戰,結果戰敗,以佔領了上述決議規定的阿國地區大部分土地;另外,約旦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帶的258平方公里則為埃及佔領。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的區域圖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的區域圖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即整個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圍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地,淪為難民。
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執委會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在巴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劃。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議,巴在加沙、傑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來,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巴逐漸收回並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巴以和談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迴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衝突仍在繼續。
2007年6月,哈馬斯在同法塔赫的衝突中奪取了加沙地帶。此後,兩大派別各自為政。其中,哈馬斯佔有加沙,而法塔赫則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監督。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3] 
2024年2月26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宣佈,巴勒斯坦政府辭職。 [40] 

巴勒斯坦入聯歷程

聯合國總部,阿巴斯接受與會代表的祝賀。 聯合國總部,阿巴斯接受與會代表的祝賀。
從1974年11月開始,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當時,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活動是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的名義進行的。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後,同年12月15日,聯大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內正式以“巴勒斯坦”的名稱代替原先使用的“巴解”的稱謂 [2] 
儘管巴宣佈建國得到聯合國絕大多數會員國承認,但它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沒有投票表決權,只具有觀察員地位。巴勒斯坦國自宣佈成立以來,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國家多次要求聯大會議將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地位提升為會員國地位,但均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堅決反對 [2] 
1997年12月,阿拉伯國家根據中東和平進程出現的新情況,又正式向聯大提出決議草案,要求將巴在聯合國的地位提升為僅次於正式會員國的無投票權會員。
1998年7月,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 [2]  。雖然該決議沒有完全達到上述決議草案的要求,但巴在聯合國的地位得到提升 [2] 
2010年9月初,巴以和談重啓不久即告中斷,巴隨後決定以尋求加入聯合國這一外交策略來推動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2011年9月23日,巴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申請,尋求成為第194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因美國和以色列反對而未能獲得安理會支持 [2] 
巴勒斯坦國在二戰後從未取得聯合國的正式承認。可是巴一直堅持建國運動,2011年以來也積極推動入聯。
2011年6,巴常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稱,已有近120個國家表示將支持巴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加入聯合國。
按規定,作為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相關提案首先要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並向聯大提出建議,此後還要獲得聯大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同意。按聯大現有192個會員國計算,巴想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需要獲得至少128個國家的支持。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投票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這是巴首次獲准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機構,也為巴最終加入聯合國提供了一個有利因素 [2] 
2012年9月,巴宣佈將尋求在第67屆聯大期間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11月29日聯大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國地位 [2] 德國作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迫害猶太人的國家態度是棄權。持協助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的英國表現的態度也是棄權。它的棄權理由就是説只要巴勒斯坦未來承諾它不把以色列送到國際法庭的話,他們才要投贊成票。而美國率領的以色列還有一些瑙魯等南太平洋的小國,包括唯一的歐盟國家捷克則投下了反對票。 [4] 
2012年11月29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人們走上街頭慶祝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聯大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觀察員國地位,希望安理會積極審議巴勒斯坦2011年9月23日提交的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申請。決議還敦促所有國家、聯合國系統各專門機構和組織繼續支持和協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實現其獲得自決、獨立和自由的權利。當天,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率代表團與會。 [5]  巴升格以前,唯一觀察員國為梵蒂岡 [6] 
2014年4月1日,巴方重啓申請加入聯合國機構的程序,恢復尋求聯合國的進一步承認。
2015年9月30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次升起巴勒斯坦國旗。
2017年12月13日,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宣佈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7] 
2024年3月22日,以色列財政部宣佈約旦河西岸8000杜納畝(約合8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為“國有土地”。以色列可用這些土地建造數百套猶太定居點住房,以及工業和商業設施。 [45] 

巴勒斯坦地理環境

巴勒斯坦區域位置

巴勒斯坦(灰色)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 巴勒斯坦(灰色)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
巴勒斯坦由二部分組成,其中加沙地區位於以色列的西南部,埃及的東北部,加沙地區有40公里長的海岸線,加沙地區面積365平方公里,還有一部分是約旦河西岸地區,位於以色列的中東部,約旦國的西部,面積5800平方公里。現時巴勒斯坦由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組成,其中加沙地區由哈馬斯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實際控制。馬德里和會後,巴方通過與以色列和談,陸續收回了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 

巴勒斯坦氣候特徵

巴勒斯坦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熱月份為7-8月,氣温最高達38℃左右。冬季微冷濕潤多雨,平均氣温為4-11℃,最冷月份為1月。雨季為12月至次年3月,南北雨量懸殊,最北部平均降水量900毫米,最南部僅50毫米左右。
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行政區劃

巴勒斯坦區劃

巴勒斯坦行政區圖 巴勒斯坦行政區圖
巴勒斯坦分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兩部分。根據巴計劃與國際合作部1997年10月繪製的地圖,約旦河西岸分為8個省,加沙地帶分為5個省。
位置
省份
面積
人口
人口密度
首府
約旦河西岸
傑寧
583平方公里
288.17萬
509人/每平方公里
傑寧
圖勒凱爾姆
246平方公里
圖勒凱爾姆
納布盧斯
605平方公里
納布盧斯
傑里科
593平方公里
傑里科市
拉馬臘
-
-
耶路撒冷
335平方公里
耶路撒冷
伯利恆
659平方公里
伯利恆
希伯倫
997平方公里
希伯倫市
加沙地帶
北方省
-
189.92萬
5203人/每平方公里
-
加沙
74平方公里
加沙城
代爾拜萊赫
58平方公里
代爾拜萊赫
漢尤尼斯
108平方公里
漢尤尼斯
拉法省
64平方公里
拉法
注:人口、人口密度數據來源於2018年巴勒斯坦第三次人口、住房和基礎設施普查結果
以上數據來源: [27-36] 

巴勒斯坦首都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現時巴勒斯坦所有政府機構設在拉姆安拉市(或譯“拉馬拉 [21]  ),但巴勒斯坦主張未來首都設在耶路撒冷(Jerusalem),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三教聖城。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1]  巴勒斯坦總統府等政府主要部門均設在拉姆安拉 [8] 
拉姆安拉是巴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是巴民族權力機構在約旦河西岸的行政管理中心,市內設有阿拉法特官邸、自治政府分支機構、巴委員會(立法機構)總部、官方電視台和電台等重要部門。一些國家派駐巴民族權力機構的辦事處也設在這裏。 [8] 

巴勒斯坦重要城市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拉丁化: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20]  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或、拉丁化:Bayt-al-Muqaddas)是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加沙(Gaza)
巴勒斯坦西部城市(現為哈馬斯控制),加沙城位於加沙地區的東北部,加沙城是加沙地區的行政中心,在靠近埃及邊境與地中海之間的加沙地帶內,通過沙丘帶上的一個豁口與海岸相通。為巴南部的重要海上門户。曾為巴主要口岸,有陶器、食品與紡織等工業。哈馬斯多次在此與以發生衝突。

巴勒斯坦國家象徵

巴勒斯坦國名

巴勒斯坦國,英文The State of Palestine。 [9] 

巴勒斯坦國旗

巴勒斯坦國旗 巴勒斯坦國旗
巴勒斯坦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旗面左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右側自上而下為黑、白、綠三色等寬橫條。
對這面旗幟有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為:紅色象徵革命,黑色象徵勇敢和頑強,白色象徵革命的純潔性,綠色象徵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還有一種説法是:紅色代表本土,黑色代表非洲,白色象徵西亞的伊斯蘭世界,綠色象徵地勢平坦的歐洲;紅色和其他三色相接,標誌着巴地理位置的特徵及其重要性。
巴勒斯坦國旗和約旦國旗很相似,唯一不同是約旦國旗在紅色三角形上多一個白色七角星,白色七角星象徵古蘭經。以上四種顏色為泛阿拉伯色。

巴勒斯坦國徽

巴勒斯坦國徽 巴勒斯坦國徽
巴勒斯坦國徽取材類似其政府組織——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徽章,又類似於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國徽圖案。尚為非正式國徽。採用金黃色與黑色的薩拉丁鷹,表示了對伊斯蘭教的信仰。象徵勝利、勇敢、忠誠。其中心為一白邊盾牌,上有豎掛的巴勒斯坦國旗的紅、綠、白、黑四色,這些都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代表顏色。鷹爪抓住彎匾,匾額上用巴勒斯坦國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庫法體書寫通稱國名:“巴勒斯坦”(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轉寫:Filasīn)。 [10] 

巴勒斯坦國歌

《Fida'i》,阿拉伯語:فدائي‎ Fidāʼī ,中文譯《我的救贖》。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所採用的的國歌。依據1988年巴勒斯坦獨立宣言第三十一條,巴勒斯坦國民大會於1996年採用此國歌。
歌詞大意: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土,我的土,我先祖的土,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我的民,永恆的民,倚仗我的決心,我的火和我怨恨的火山,依仗着我血液中對我土和我家鄉的的渴盼,我已翻過羣山,我已身經百戰,我已征服了不可征服的,我已穿越前線,依仗風的決心和武器的火焰,以及我族的決心,在抗爭的土地,巴勒斯坦是我的鄉土,巴勒斯坦是我的火,巴勒斯坦是我的怨恨和我抵抗之地,以我旗下的誓言,以我土我族,和傷痛的火,我會以救贖為生,我會一直做一個救贖者,我會用盡我的救贖——直到我的國迴歸,我的救贖。

巴勒斯坦人口

巴勒斯坦主要民族為猶太人阿拉伯人
約1350萬人,其中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523萬(2021年底),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1] 
截止2023年10月,根據人口統計網站Worldometers,巴勒斯坦人口情況如下:
人口數
年變化百分比
變化
移民(淨額)
中位年齡
生育率
密度(p/平方公里)
城市
人口比例 %
城市人口數
國家人口數在世界人口數的佔比
世界人口數
全球排名
2023
5,371,230
2.31 %
121,158
-5,000
19.6
3.38
892
82.9 %
4,452,704
0.07 %
8,045,311,447
121
2022
5,250,072
2.27 %
116,680
-5,000
19.4
3.44
872
82.4 %
4,327,618
0.07 %
7,975,105,156
122
2020
5,019,401
2.23 %
109,626
-12,369
19.0
3.57
834
81.4 %
4,083,476
0.06 %
7,840,952,880
124
2015
4,484,614
2.35 %
98,467
-22,904
18.3
4.05
745
78.4 %
3,514,324
0.06 %
7,426,597,537
125
2010
3,992,278
2.43 %
90,217
-26,350
17.1
4.38
663
75.5 %
3,015,515
0.06 %
6,985,603,105
126
2005
3,541,193
2.43 %
80,248
-28,157
15.8
4.84
588
73.8 %
2,612,793
0.05 %
6,558,176,119
129
2000
3,139,954
3.66 %
103,362
-11,501
15.0
5.44
522
73.9 %
2,319,571
0.05 %
6,148,898,975
132
1995
2,623,144
4.31 %
99,707
8,763
14.4
6.18
436
70.1 %
1,838,048
0.05 %
5,743,219,454
133
1990
2,124,609
4.18 %
78,705
-476
14.3
6.78
353
67.0 %
1,422,479
0.04 %
5,316,175,862
138
1985
1,731,085
3.56 %
55,493
-31,640
14.1
6.95
288
66.1 %
1,144,681
0.04 %
4,861,730,613
142
1980
1,453,620
2.84 %
37,983
-15,067
13.9
7.23
241
64.8 %
941,551
0.03 %
4,444,007,706
143
1975
1,263,706
2.48 %
29,093
-11,596
13.8
7.48
210
62.3 %
787,567
0.03 %
4,069,437,231
142
1970
1,118,241
-0.53 %
-6,055
-31,405
14.3
7.65
186
54.6 %
610,666
0.03 %
3,695,390,336
142
1965
1,148,517
1.35 %
14,935
-36,419
14.6
7.78
191
50.7 %
582,558
0.03 %
3,337,111,983
136
1960
1,073,842
1.49 %
15,345
-17,662
15.1
7.79
178
43.9 %
470,972
0.04 %
3,019,233,434
137
1955
997,117
1.08 %
10,462
-16,930
15.6
7.82
166
40.2 %
401,302
0.04 %
2,746,072,141
136 [26] 
截止2023年10月17日,根據人口統計網站Worldometers的預測,各地區人口情況如下:
城市名稱
人口數
東耶路撒冷
428,304
加沙
410,000
汗尤尼斯
173,183
賈巴利亞
168,568
希伯倫
160,470
納布盧斯
130,326
拉法
126,305
代爾·巴拉
59,504
拜特拉希亞
56,919
圖勒凱爾姆
44,169
蓋勒吉利耶
43,212
裕太
41,425
阿爾比拉
38,192
拜特哈農
37,392
努賽拉特
36,123
老城
36,000
阿爾布拉伊
34,951
賈寧
34,730
巴尼蘇海拉
31,272
伯利恆
29,019
阿茲·扎希裏耶
27,616
卡蘭迪亞
25,595
Ar Ram wa Dahiyat al Barid
24,838
拉馬拉
24,599
哈爾胡爾
21,076
硬 腦膜
20,835
巴尼納伊姆
19,783
耶利哥
19,783
卡拉拉
19,500
正如薩穆·
19,355
卡巴蒂亞
19,127
伊德納
18,727
'阿巴桑·卡比拉
18,163
賽爾
17,775
艾扎裏耶
17,455
巴拉塔
17,146
阿茲祖韋達
16,688
拜特賈拉
16,183
阿爾亞蒙
16,164
圖巴斯
15,591 [26] 

巴勒斯坦政治

巴勒斯坦精神領袖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首任主席
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Arafat)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
亞西爾·阿拉法特 亞西爾·阿拉法特
巴解組織首腦之一,第一任巴解組織主席。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驕子,從小就是孩子王,親身經歷過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畢生致力於爭取恢復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權利的事業。生活中,他與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與世長辭。
從孩子王到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小時候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1959年,年僅30歲的他與戰友一起創建“法塔赫”和“暴風部隊”。1965年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1968年出任了巴解組織主席。
哈馬斯創始人
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 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
謝赫·艾哈邁德·亞辛(阿拉伯語:أحمد يس,Sheikh Ahmed Ismail Yassin,1937年-2004年3月22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組織“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精神領袖與創始人,1987年創立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少年時期的一場體育事故致使亞辛四肢癱瘓,之後一直依靠輪椅生活,另外眼睛的視力近乎盲人。2004年3月22日遭以色列直升機導彈襲擊喪生。他在哈馬斯的領導地位由原哈馬斯發言人、哈馬斯的強硬派人物蘭提西接任。
亞辛再度入獄時,已癱瘓在牀。1997年9月,以政府以“亞辛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為由突然宣佈釋放亞辛。同年10月1日亞辛獲釋。8年的牢獄生活使亞辛的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視力、聽覺嚴重受損。出獄後,亞辛仍領導哈馬斯進行抗擊以色列的鬥爭,並堅持認為武裝抵抗是結束以色列佔領的唯一正確選擇。
阿卜杜勒·蘭提西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1947年10月23日-2004年4月18日),1987年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爆發反以起義後蘭提西與謝赫·艾哈邁德·亞辛等共七人聯合創建了“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並使其迅速發展成為被佔領土上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激進組織之一。蘭提西因積極參與反以行動,多次被捕,此後坐牢時間累積達7年之久。1992年,蘭提西與其他四百多名巴抵抗分子被驅逐至黎巴嫩南部,作為這些人的發言人,蘭提西開始為國際社會所熟知。一年之後,蘭提西回到加沙,成為哈馬斯的主要發言人,並被認為是僅次於亞辛的第二號人物。蘭提西屬於哈馬斯內部的激進派,主張建立一個沒有猶太國的伊斯蘭中東。在以色列軍方暗殺亞辛後,蘭提西於2004年3月23日晚接任加沙地帶哈馬斯領導人,同年4月18日遭以軍導彈暗殺身亡。
穆罕默德·扎哈爾
穆罕默德·扎哈爾,畢業於沙姆斯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加沙成為一名醫生。他1987年加入哈馬斯,並很快成為哈馬斯發言人,後進入哈馬斯政治局。扎哈爾曾是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的私人醫生。1992年,他被以色列驅逐至黎巴嫩南部。2004年哈馬斯領導人亞辛和蘭提西相繼被以色列定點清除後,扎哈爾成為哈馬斯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實權人物。 [11] 
伊斯梅爾·哈尼亞
伊斯梅爾·哈尼亞 伊斯梅爾·哈尼亞
伊斯梅爾·哈尼亞(英文:Ismail Haniya,阿拉伯文:إسماعيل هنية),哈馬斯政治領袖之一,2006年2月21日被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任命為巴勒斯坦民族聯合政府總理。

巴勒斯坦國家領導人

巴勒斯坦總理
穆罕默德·穆斯塔法1954年出生於巴勒斯坦,他曾在2014年巴以衝突後主導加沙地帶的重建工作。早期,穆斯塔法還曾擔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經濟事務方面擁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當地時間2024年3月14日,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任命其經濟顧問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為新一任總理,並授權其組建新一屆巴勒斯坦政府 [44] 

巴勒斯坦政權機關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巴解(PLO)。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1974年10月在第7次阿拉伯首腦會議上被確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被邀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會議。1976年8月被接納為不結盟運動正式成員,同年9月,被接納為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員。巴解曾以黎巴嫩約旦為基地開展反以鬥爭。
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巴解最高權力機構,代表巴勒斯坦境內、外的全體巴勒斯坦人。有委員669人,分別為巴勒斯坦各抵抗組織及其他羣眾組織代表,現任主席勞希·法圖赫(Rawhi Fattouh)。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PLO)】:巴解常設領導機構。1969年以來,執行委員會主席一直由阿拉法特擔任。11月阿拉法特去世後,阿巴斯繼任主席。2018年5月4日,阿巴斯在巴解第23屆全國委員會會議上連任巴解執委會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of PLO)】:介於巴解全國委員會與巴解執委會之間的一個監督機構,負責監督執委會執行巴解全國委員會的決議和巴解的方針政策。由巴解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共有100多名成員,在巴解全國委員會休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指導巴解工作。1970年起,阿拉法特一直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阿拉法特去世後,阿巴斯繼任主席。 [1] 

巴勒斯坦政府

1994年5月根據巴解組織決議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作為階段性、過渡性的權力機構。2007年6月,哈馬斯和法塔赫爆發衝突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任命前財政部長薩拉姆·法耶茲(Salam Fayyad)組建過渡政府。
2012年5月,過渡政府進行第三次重組。
2013年1月,阿巴斯簽署命令,要求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4月,法耶茲辭職。6月,阿巴斯任命拉米·哈姆達拉(Rami Hamdallah)為新的過渡政府總理,但哈姆達拉不久即辭職。9月,阿巴斯再次任命哈姆達拉為總理。
2014年6月,巴民族共識政府成立後,哈姆達拉留任。2015年7月,哈姆達拉對內閣進行小幅改組。 [1]  6月2日,巴聯合政府在拉姆安拉總統府宣誓就職,標誌着兩大政治派別法塔赫和哈馬斯結束長達7年的分裂局面。
當地時間2024年3月14日,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任命穆罕默德·穆斯塔法(Muhammad Mustafa)為巴勒斯坦新總理,併成立新一屆巴勒斯坦政府。 [43] 

巴勒斯坦政要

馬哈茂德·阿巴斯 馬哈茂德·阿巴斯
巴勒斯坦國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1935年生於巴勒斯坦北部薩法德,曾獲莫斯科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59年起協助阿拉法特籌建巴解主流派“法塔赫”。20世紀90年代初,曾作為巴方首席談判代表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主持巴以奧斯陸談判並代表巴方簽署“奧斯陸協議”。1995年當選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2003年4月至9月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總理。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後,繼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2005年1月,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6年11月,法塔赫革委會推選阿巴斯為最高領導人。2008年11月,巴解組織中央委員會選舉阿巴斯為巴勒斯坦國總統。2009年8月當選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已婚,有三個子女。
巴勒斯坦總理拉米·哈姆達拉(Rami Hamdallah)。出生於1958年,曾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巴勒斯坦納賈赫大學校長。從2002年起,哈姆達拉擔任巴中央選舉委員會秘書長、巴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2013年6月6日任巴勒斯坦總理。同年6月23日辭職。2014年6月2日,拉米·哈姆達拉再次出任總理,組建聯合政府。2015年6月17日,哈姆達拉向總統阿巴斯遞交了政府辭呈,阿巴斯接受了辭呈,但隨即委任拉米·哈姆達拉組建新政府。 [12]  2019年1月29日,拉米·哈姆達拉(Rami Al-Hamdallah)已向巴勒斯坦總統、法塔赫領導人阿巴斯遞交辭呈。不過,現政府將繼續履職,直至新政府完成組閣。 [13]  2024年2月26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宣佈,巴勒斯坦政府辭職。 [41] 
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 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
巴勒斯坦外長齊亞德·阿布·阿穆魯。1950年生於加沙。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獲英語文學和語言學士學位,獲美國喬治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華盛頓巴勒斯坦政治研究中心成員、納布盧斯巴勒斯坦研究中心成員、巴外交委員會主席、巴人權組織米夫塔赫副秘書長、巴解中央委員會成員等職。1985年在拉馬拉比爾宰特大學任政治學、文化學及國際教育計劃教授,並在巴林、阿曼和敍利亞任教。1996年作為加沙地區獨立人士當選立法會委員並任立法會政治委員會主席。2003年任巴第9政府文化部長。2006年1月,再次當選立法會委員。2007年3月17日任巴民族聯合政府(第11屆政府)外交部長。已婚,有四名子女。 [10]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主席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1948年生於希伯倫。曾獲巴勒斯坦納加赫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埃及開羅大學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建築規劃博士。1980年,在納加赫大學地質系執教,並擔任巴勒斯坦博士碩士協會對外關係負責人。因參加“哈馬斯”,多次被以色列逮捕和監禁。1992年底,被驅逐到南黎巴嫩。1994年返回納加赫大學任地質系主任、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並任“哈馬斯”慈善機構高教委員會主席。2006年1月當選巴立法委員會委員。2月,當選立法委員會主席。曾發表多部著作,其中《巴勒斯坦社會》最為著名。已婚,有三子四女。
薩利姆·扎農 薩利姆·扎農
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主席:薩利姆·扎農。1933年生於加沙。1956年至1957年初,領導了加沙地區人民反抗英、法、以侵略的鬥爭。1969年當選為巴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5-1990年任“法塔赫”駐科威特和海灣地區代表。“法塔赫”中央委員會委員,1996年當選為巴全國委員會主席至今。 [1] 

巴勒斯坦議會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Palestinian Legislative Council):巴勒斯坦立法機構。根據“奧斯陸協議”於1996年1月20日選舉產生,下設法律、耶路撒冷、預算與財政事務、經濟、自然資源、領土與定居、難民、內政與安全、教育、政治、監督等委員會,每年舉行兩次會議。200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第二屆立法委員會選舉,哈馬斯獲74席,成為立法委員會第一大黨派。阿齊茲·杜維克(Aziz Dweik,隸屬哈馬斯)當選立法委員會主席。此後,由於巴勒斯坦內部分裂,立法委員會事實上處於停擺狀態。2018年12月22日,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宣佈根據巴勒斯坦最高憲法法院決定解散立法委員會,哈馬斯認為解散決定無效。2019年以來,巴方多次表示將盡快舉行立法委員會選舉,但一直未能舉行。 [1] 

巴勒斯坦司法

巴勒斯坦司法機構主體是各級法院,目前設有最高法院1個、調解法院18個、初級法院8個、上訴法院1個、刑事法院1個、中央法院2個。巴檢察機構的主體是各級檢察院,目前設有最高檢察院1個,由總檢察長、數名副檢察長和檢察官組成,下設5個檢察分院和10個總起訴廳。 [1] 

巴勒斯坦政治派別

派別
簡稱
介紹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Palesti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法塔赫”(Fatah)
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巴勒斯坦愛國青年逐步組建,1969年以後成為巴解主流派別,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廣泛承認與支持。“法塔赫”的常設領導機構是中央委員會,下設革命委員會,均由“法塔赫”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阿拉法特去世後,卡杜米(Farouk Al-Kaddoumi)繼任“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2006年11月,阿巴斯被推舉為“法塔赫”最高領導人。2009年8月,法塔赫舉行第六次代表大會,阿巴斯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2016年12月,在“法塔赫”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連任。
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哈馬斯”(Hamas)
由“伊斯蘭”、“抵抗”和“運動”三個阿拉伯詞語縮寫組成,由亞辛教長於1987年創建,其前身為“伊斯蘭聯合會”,在伊朗、敍利亞、黎巴嫩等國設有分支。哈馬斯宣稱《古蘭經》是憲法,強調“聖戰”是實現其目標的唯一手段;強烈反對中東和平進程,主張消滅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全部被佔領土。目前哈馬斯實際控制加沙地帶。2017年5月,伊斯邁勒·哈尼亞當選哈馬斯政治局主席。2017年5月,哈馬斯公佈新政策文件,在組織屬性、領土主張等方面立場均有所調整,並首次公開表示願加入巴解。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
“人陣”(Popular Front)
1967年12月由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復仇青年”、“歸國英雄”等組織合併而成,是巴解中第二大組織。政治觀點偏左,反對巴以“奧斯陸協議”。“人陣”領導機構為中央委員會。現任總書記為艾哈邁德·薩阿達特(Ahmed Sa’adat)。
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
“傑哈德”(Jihad)
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穆斯林兄弟會中的激進派發展起來,其宗旨是通過聖戰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目標是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總書記拉馬丹·阿卜杜拉·沙拉赫(Ramadan Abdullah Shalah)。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
“民陣”(Democratic Front)
1969年從“人陣”中分裂出來,是巴解中第三大組織。政治觀點偏左,反對巴以“奧斯陸協議”。現任總書記為納耶夫·哈瓦特邁赫(Nayef Hawatmeh)。
巴勒斯坦解放陣線(Palestine Liberation Front)
“巴解陣”
1976年由“人陣(總部)”分出,1977年4月正式成立。1983年又分為兩派。2003年,該黨總書記穆罕默德·阿巴斯(Mohammed Abbas)在伊拉克戰爭中被美軍俘虜。2004年初,阿死於美戰俘營。現任總書記是瓦希爾·阿布·尤素福(Wasel Abu-Yousef)。
參考資料 [1] 

巴勒斯坦經濟

巴勒斯坦綜述

巴勒斯坦以農業為主,其他有建築業、加工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巴經濟嚴重依賴以色列,巴以衝突持續對巴經濟發展形成嚴重製約。2010年底世界銀行報告認為,巴勒斯坦經濟已經達到建立獨立國家的水平。2012年,由於外部財政援助未能及時到位、以色列持續對巴封鎖等原因,巴勒斯坦出現嚴重財政困難。 [1] 
巴勒斯坦經濟嚴重依賴外來援助,經濟發展受制於以色列,巴以衝突持續對巴勒斯坦經濟發展形成嚴重製約。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2021年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GDP)
150.27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7.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約3655美元
通貨膨脹率
1.2%
失業率
26.4%
參考資料 [1] 

巴勒斯坦工業

工業水平很低,規模較小,主要是加工業,如塑料、橡膠、化工、食品、石材、製藥、造紙、印刷、建築、紡織、製衣、傢俱等。
據巴工業部提供的資料:巴共有各種工業企業4000家。巴工業主要是加工業,如製革、塑料、橡膠、化工、食品、石材、大理石和人造石板、製藥、造紙、印刷、建築、紡織、製衣和傢俱等。 [10] 

巴勒斯坦農業

巴勒斯坦農業 巴勒斯坦農業
巴勒斯坦四季分明,農產品豐富,農業是巴經濟支柱。水果、蔬菜和橄欖(油)是外貿出口的重要部分,佔出口產品的25%。可耕地面積為16.6萬公頃。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20%左右。2012年,巴農業總產值達3.3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 [1] 

巴勒斯坦旅遊業

巴氣候宜人,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被稱為聖地(HolyLand),其旅遊資源豐富。巴自治區共有旅行社74家,餐館69家,旅館106家,擁有客房4708間,10063張牀位。主要旅遊城市有:耶路撒冷、拉馬拉、比拉、伯利恆、傑里科、納布盧斯、希伯倫、加沙。 [10] 

巴勒斯坦金融機構

巴勒斯坦貨幣管理局(Palestine Monetary Authority,PMA)於1994年底成立。該機構作為巴中央銀行預備機構,在確定金融政策、調控和監督各銀行活動方面起着主導作用。根據巴金融機構提供的資料,在巴民族權力機構控制區的銀行共有22家。巴勒斯坦銀行9家,阿拉伯銀行11家,其它外國銀行2家。巴至今沒有自己的貨幣,使用以色列貨幣(謝克爾)和約旦貨幣(第納爾)。 [10] 

巴勒斯坦國際援助

國際援助是巴勒斯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是最主要的國際對巴援助機構,平均每年總支出約12至13億美元,美國和歐盟是最大援助方。2018年初,美國宣佈切斷對巴方及UNRWA的援助,UNRWA陷入財政困境。美方等又先後提出裁撤UNRWA、壓縮UNRWA人員規模、UNRWA任期屆滿後不予延期等要求。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批准UNRWA任期延長決議。2020年11月,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表示將恢復對UNRWA的援助。2021年4月,美國宣佈已向UNRWA提供1.5億美元援助。2022年7月,美總統拜登訪巴時宣佈再向巴提供3.16億美元各類援助。 [14] 

巴勒斯坦文化

巴勒斯坦語言

巴勒斯坦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10] 

巴勒斯坦宗教

巴勒斯坦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國內主要有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10] 

巴勒斯坦節日

節日
時間及介紹
建國日
11月15日
獨立日
8月14日(1947年)
國慶日
3月23日
烈士日
1月7日,以悼念為爭取巴自由、獨立和榮譽而在戰場上犧牲的數千名烈士。
災難日
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次日,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大批巴人為躲避戰爭從以色列境內逃往其他國家。後來,巴將5月15日作為民族“災難日”,紀念當年的戰爭和民族厄運。) [10] 

巴勒斯坦文學

巴於16世紀初即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19世紀下半葉,巴人民開始反抗奧斯曼的統治,文學也隨之開始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以後巴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社會生活充滿着矛盾與鬥爭,在文學上都有反映。赫利勒·貝德斯(1875~1949)的長篇小説《繼承人》(1920)、短篇小説集《思想的舞台》(1924),賽福丁·伊拉尼的短篇小説集《第一程》、《來自人羣》,奈賈提·綏德吉的短篇小説集《憂傷的姐妹》,穆薩·侯賽尼的長篇小説《一隻母雞的回憶》(1943)等,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詩人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1917~1980)、易卜拉欣·圖甘(1905~1941)和阿卜杜·拉希姆·邁哈穆德等的詩作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給阿拉伯傳統詩歌增加了清新的藝術特色。1948年5月後,大批巴難民逃離家園。巴文學從此分為被佔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
被佔區文學代表作:邁哈穆德·達爾維什(1941~)的長詩《巴勒斯坦情人》、陶菲格·齊亞德(1936~)在《決不能》、塞米哈·卡西姆(1939~)的《道路之歌》(1964)等。
流亡區文學代表作: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的《流亡者》(1953)、《祖國頌》(1959)、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説《陽光下的人們》(1963)、邁哈穆德·裏馬維的短篇小説《小穆罕默德的疑問》等。

巴勒斯坦習俗

風俗
婦女們過新年,隨身攜帶紅粉出門,見了親友先道喜,然後將紅粉塗在對方前額上,為的是抬頭見喜,大吉大利
巴人十分熱情友好,逢年過節和應邀參加宴會時,通常有送花圈的習慣。
飲食
巴人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手抓飯或大餅配咖喱羊肉、雞肉之類。巴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薑黃等做的咖喱食品聞名世界。巴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
巴是個伊斯蘭國家,那裏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教律規定,喝酒是一種犯罪行為,信徒不許喝酒,但可飲茶。與中國一樣,“客來敬茶”也是巴人民接待客人的一種禮遇。到巴人的家裏做客,主人隨即烹煮紅茶招待,往往同時還送上夾心餅乾、蛋糕之類點心。 [10] 

巴勒斯坦軍事

根據奧斯陸協議,巴自治政府可建立警察部隊以保證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公共秩序和內部安全。目前巴方警察部隊約有6萬人。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卡式衝鋒槍等輕型武器,沒有大炮,但有一些裝甲運兵車;巴武裝力量也沒有空軍,僅有的幾架飛機是用來供領導人出訪和救援用的,人數為幾百人的海軍只有幾艘炮艇,因而僅有象徵意義。

巴勒斯坦交通

巴勒斯坦公路

巴勒斯坦的交通主要是公路,有各類公路5146.9公里。2000年以後,由於巴以衝突不斷,巴勒斯坦交通建設陷入停滯。2009年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恢復並得到一定發展。 [1] 

巴勒斯坦航空

巴於1996年組建民航機構,1998年10月加沙國際機場投入使用,並開通至埃及和約旦的航線。2000年巴以爆發衝突後,加沙機場跑道被以軍摧毀。巴勒斯坦航空公司屬巴民族權力機構所有,總部設在埃及阿里什,現有2架支線客機。 [1]  加沙國際機場是巴唯一的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大型飛機,年進出港旅客設計能力為70萬人次。

巴勒斯坦社會

巴勒斯坦教育

受巴以衝突影響,巴教育狀況總體落後,巴目前文盲率約為2.6%。教育體制是:小學6年、中學3年、高中3年、大學4-5年。1999至2000學年巴共有學校1767所,在校生865540人。教師共有34088。主要大學有納賈赫大學(或譯“成功國立大學”)、阿拉伯美國大學、比爾宰特大學、聖城開放大學、伯利恆大學、加沙愛資哈爾大學等8所,1999至2000年度大學入校學生共有19548,各大學共有教員1869人。 [1]  [10]  [38] 

巴勒斯坦醫療

巴由於長期處於衝突狀態,巴醫療設施較為陳舊,藥品供應不足,來巴游客需自備常用藥品。努埃木要求以色列、美國和歐洲對此負責。同時請求國際有關機構和人道主義組織向巴人民提供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 [10] 

巴勒斯坦媒體

巴內地有報刊13種,雜誌33種,大部分是月刊和季刊。主要報刊有《耶路撒冷報》(Al-Quds)、《日子報》(Al-Ayyam)、《新生活報》(Al-Hayat Al-Jadida)等。 [1] 
官方通訊社為“巴勒斯坦通訊社”(PALESTINENEWSAGENCY)簡稱“WAFA”。該社是巴解組織於1971年在貝魯特創建。 [10] 
巴有11座廣播電台,“巴勒斯坦之聲”是官方廣播電台,創辦於1964年,其餘10家為商業廣播電台。“巴勒斯坦電視台”創辦於1995年9月,是巴官方唯一的電視台,只有兩個頻道,其一是衞星頻道,每天播放12小時,覆蓋面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10]  “巴勒斯坦之聲”和“巴勒斯坦電視台”均從屬於“巴勒斯坦廣播公司”。 [1] 

巴勒斯坦體育

1928年,巴勒斯坦足協正式成立,並在成立的第2年正式加入國際足聯。
1934年,世界盃預選賽,成了史上首支亮相世界盃預選賽的亞洲隊。 [15] 
1930至40年期間,更多新球員和俱樂部冒起,在巴勒斯坦國內,隨處可見友誼賽和賽會的蹤跡。
1967年,以色列全面佔據巴勒斯坦領土後,直至1973年,足球運動靜如死寂。
2014年12月31日,亞足聯官方公佈了巴勒斯坦隊亞洲盃的23人大名單,史上首次進入亞洲盃正賽的巴勒斯坦隊有6名海歸球員。 [16] 

巴勒斯坦治安

巴社會治安狀況較差,根據巴以協議,巴民族權力機構擁有維持內部治安的警察部隊。但巴人同以軍之間的衝突和交火事件仍時有發生。
巴以衝突進一步升級,以方面規定,除外交人員外,其餘人員進入巴控區須接受嚴格檢查,並簽署《免責聲明》,主要內容包括:保證不妨礙以軍事行動,不前往危險地帶和軍事禁區,否則將承擔所有因未遵守上述條款而導致的一切後果。
根據巴以達成的關於巴自治協議,巴民族權力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巴自治區內除外交、安全以外的所有民事。

巴勒斯坦民生

巴勒斯坦人口的平均恩格爾係數為36.6%。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基本呈正態分佈,恩格爾係數大於45%的家庭的年生活消費量普遍在4752美元以下,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公佈的貧困人口的狀況基本相吻合(17.8%),也就是説在巴勒斯坦,恩格爾係數大於45%的人口就是貧困人口。

巴勒斯坦外交

巴勒斯坦外交政策

巴解組織成立後,得到阿拉伯國家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廣泛支持。
1974年10月,在拉巴特舉行的第七屆阿盟首腦會議決議承認巴解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巴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大會議和工作。
1976年8月,第五屆不結盟國家會議接納巴解為正式成員,同年9月阿盟接納其為正式成員。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現已得到138個國家的正式承認。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2012年11月29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
巴勒斯坦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建國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石,主張以國際法、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阿拉伯和平倡議”等為基礎,通過同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結束以方對巴方領土的佔領,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後,巴勒斯坦通過談判,同以色列先後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加沙和傑里科先行自治協議》、《擴大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自治範圍的協議》等,陸續收復了部分領土,並在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和加沙地帶全境實現有限自治。但由於巴以立場分歧,國際和地區政治氣候變幻,20世紀90年代後期後,巴以和談未再取得實質性進展。2000年,巴勒斯坦民眾發起第二次“大起義”,此後和談屢次重啓,又屢次中斷。2014年4月底,巴以和談再次陷入僵局,此後未再重啓。 [1] 

巴勒斯坦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65年5月,巴解組織在北京設立享有外交機構待遇的辦事處。
1988年11月20日,中國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兩國建交。同年12月31日,巴解駐京辦事處改為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館,其主任改任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
1990年7月5日起,中國駐突尼斯大使兼任駐巴勒斯坦國特命全權大使。巴實行自治後,1995年12月,中國在加沙設立駐巴民族權力機構辦事處,2004年5月遷至拉馬拉。
2005年5月,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6月,外交部長李肇星訪問巴勒斯坦。9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訪問巴勒斯坦。12月,外交部部領導成員喬宗淮訪問巴勒斯坦。
2006年5月,巴外交部長扎哈爾來華出席中阿友好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12月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訪巴。中國駐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辦事處主任:郭偉 [23]  ,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法里茲·馬赫達維 [24]  [10] 
2008年6月後,中國駐突尼斯大使不再兼任駐巴大使,由駐巴辦主任(大使銜)全權負責同巴勒斯坦交往事宜。 [39] 
2016年9月21日,應巴勒斯坦政府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對巴勒斯坦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出席巴勒斯坦總理哈姆達拉舉行的歡迎儀式,並與哈姆達拉舉行會談。張德江重申了中方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巴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巴加入更多國際組織。感謝巴方不久前公開發表聲明支持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 [17] 
2023年,雙邊貿易額為1.65億美元。 [22] 
2023年6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會談。習近平主席和阿巴斯總統宣佈,中巴建立戰略伙伴關係。 [25]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一)與埃及的關係。埃及是最早支持巴解組織的阿拉伯國家之一,曾是巴解組織開展政治活動的主要基地。埃、以簽訂戴維營協議後,巴解中斷同埃的關係。
1987年11月,埃宣佈重新開放巴解組織駐開羅辦事處。海灣戰爭後,由於雙方立場不同,關係冷淡。此後,隨着中東和平進程的推進,雙方關係實現正常化。阿巴斯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後,曾多次訪埃。近年來,埃及在巴以停火、換俘、巴內部和解等問題上積極斡旋。
2011年,經埃及斡旋,巴各派於5月初在開羅簽署和解協議。10月,埃方促成哈馬斯同以色列成功換俘。
2012年11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埃及明確支持巴方,同時積極展開斡旋,推動實現停火。
2013年1月,在埃及斡旋下,法塔赫和哈馬斯領導人在開羅就民族和解事宜舉行會晤。7月底埃及局勢劇變後,埃及與哈馬斯關係急劇惡化,埃及軍方加強對西奈半島與加沙地帶接壤地區的管控,縮短拉法口岸開放時間,並摧毀了加沙通往西奈的大部分地道。
2014年3月,埃方決定禁止哈馬斯在埃一切活動,哈馬斯對此表示譴責。
2015年初,埃法院裁決哈馬斯為恐怖組織。6月,埃及緊急事務上訴法院以缺乏司法權為由,撤銷先前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的裁定。
(二)與敍利亞的關係。敍曾是巴游擊隊的重要基地和後方。巴一些重要組織的總部設在大馬士革。哈馬斯領導人馬沙勒也在敍定居。
1983年後,因對解決中東問題的政治主張存在分歧,雙方關係惡化。
1988年後,巴敍關係有所緩和。
1999年,在敍鼓勵與支持下,敍境內的巴反對派組織開始與巴民族權力機構進行對話。
2004年12月,阿巴斯繼任巴解執委會主席後訪敍。
2006年,哈馬斯執政後,敍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自主選擇的政府,反對對巴封鎖,鼓勵巴各政治派別通過對話解決分歧。
2007年11月,敍出席安納波利斯中東和會。
2008年7月和10月,阿巴斯訪敍。2011年敍局勢出現動盪後,哈馬斯領導層離敍,並公開要求敍總統巴沙爾下台。
(三)與約旦的關係。巴、約之間在歷史、地理、血緣等方面有着特殊關係。約旦是阿拉伯世界唯一給予巴勒斯坦人國籍的國家,現巴人佔約旦總人口的60%。約曾是巴解組織總部所在地。
1970年,約巴關係惡化,巴武裝被迫全部從約撤出。中東和平進程開始後,巴約曾組成聯合代表團出席中東和會。
2003年6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主持了由美、以、巴三方首腦參加的亞喀巴峯會,宣佈正式啓動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阿巴斯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後,多次訪約。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約旦強調巴應維護內部團結、重建秩序。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多次呼籲國際社會推動和平進程,支持巴以和談,敦促美在中東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2012年初,約旦同中東問題“四方機制”推動巴以雙方在安曼就恢復和談進行多次接觸。
(四)與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關係。沙特、科威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曾是巴解的主要財政援助國。1990年,沙特等海灣國家對巴解在海灣戰爭中的立場不滿,同巴解關係惡化。原在海灣國家的50萬巴勒斯坦人大部分離開。1991年3月31日,海灣合作委員會宣佈中斷對巴解的財政援助。但在巴解決定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後,沙特等海灣國家與巴解關係開始緩和,官方往來逐漸恢復,沙特還部分恢復了對巴援助。從1993年起,巴解同海灣國家關係不斷改善。2002年4月25日,時任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問美國期間向布什總統提出瞭解決中東問題的8點建議。2004年12月,巴解執委會主席阿巴斯訪問沙特和科威特,對巴在海灣戰爭中的錯誤立場表示道歉。巴與海灣國家關係明顯改善。
2007年2月,在沙特斡旋下,哈馬斯與法塔赫達成“麥加協議”。3月,在沙特等國推動下,第19次阿盟首腦會議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議”,並確定相關工作機制。2012年10月,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訪問加沙,是2006年以來首位訪問加沙的海灣國家元首,卡同時提供2.54億美元援助,用於支持加沙經濟重建。2013年4月,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率阿拉伯國家代表團訪美,表示願在1967年邊界基礎上、通過少量土地置換實現“兩國方案”,受到美國和以色列的歡迎。2015年7月,沙特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會見赴沙特朝覲的哈馬斯政治局主席哈立德·邁沙阿勒 [1]  [10] 
同哥倫比亞的關係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9日,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在首都波哥大會見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駐哥倫比亞大使。隨後,佩特羅宣佈將在巴勒斯坦拉姆安拉開設大使館。 [37] 
同以色列的關係
巴、以於1993-1995年,先後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加沙和傑里科先行自治協議》和《擴大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自治範圍的協議》。1997年1月,巴以簽署了關於以軍在希伯倫重新部署的協議,規定以從希伯倫80%的地區撤出。1998年10月,巴以簽署了以色列第二階段從約旦河西岸撤軍協議,即“懷伊協議”。1999年11月8日,巴以正式啓動最終地位談判。2000年7月,美、以、巴首腦戴維營峯會無果而終。
2000年9月,由於以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引發長達4年多的以巴衝突。2005年阿巴斯出任巴最高領導人後,巴以關係明顯改善。2月,以、巴、埃、約領導人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峯會。9月,在埃及等方面的推動以及巴方的積極配合下,以完成從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猶太人定居點和軍隊的“脱離計劃”。11月,在美國斡旋下,巴以達成《加沙地區通行進出協議》。
2006年,哈馬斯執政後,以要求其接受“三項條件”(承認以色列、放棄暴力、遵守巴以雙方已達成的協議),並對巴進行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以恢復同阿巴斯對話,併成立談判工作組。11月26日,巴、以參加美主持召開的安納波利斯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會上發表“共同諒解文件”,開始就最終地位問題進行談判。2008年,巴以雙方持續談判,但未達成和平協議。12月,以方針對哈馬斯等武裝派別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巴以和談中止。
2009年3月,以新一屆政府成立後,表示願根據“路線圖”計劃同巴方談判。2010年5月,巴以在美國主持下開始進行間接談判,9月初雙方重啓直接談判。但由於以方堅持在被佔領土修建猶太人定居點,巴方於10月8日宣佈暫停與以和談。
2012年初,巴、以雙方在中東問題“四方機制”、約旦等方面推動下就復談問題進行接觸,雙方領導人亦於4、5月互換信件,以總理內塔尼亞胡還首次公開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領土連貫”的國家。但雙方在猶太人定居點等關鍵問題上始終存在嚴重分歧。11月14日至21日,為報復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持續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以軍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巴方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1月29日,第67屆聯大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以色列對此強烈反對,並隨即採取新建定居點住宅、停止向巴方移交代徵海關税款等報復措施。2013年3月以來,在美國方面的促動下,巴以雙方就恢復和談進行接觸。
2013年7月底,巴以在美國推動下重啓和談。2014年4月底,和談再次陷入僵局後,巴以關係急劇惡化。7月8日,以色列向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動代號為“保護邊境”的軍事行動,軍事打擊持續51天,造成巴方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5年9月中旬以來,巴以雙方在多地持續發生零星衝突,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1]  [10]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曾長期拒不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88年12月,在巴解宣佈接受聯合國安理會242和338號決議並公開譴責恐怖主義之後,美、巴開始對話。1993年9月,巴以簽署華盛頓宣言,美隨後宣佈承認巴解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1994年6 月24日,美將巴駐美辦事處升格為官方使團,並利用美駐耶路撒冷總領館與巴進行聯繫。2002年12月,美主導中東問題“四方機制”擬定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並積極推動實施。
2006年,哈馬斯勝選並組閣後,美反應強烈,重申哈馬斯是“恐怖組織”,表示不會與巴政府進行接觸,要求國際社會孤立哈馬斯,直至其改變立場、接受“三項條件”,並停止對巴直接援助。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美解除對約旦河西岸的經濟封鎖,推動巴以對話,並於11月26日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即安納波利斯會議),提出巴以“兩個國家”和平共處的設想。2008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訪巴,宣佈啓動安納波利斯會議確定的三方委員會機制,由美方監督巴以履行“路線圖”計劃情況。美國務卿賴斯多次訪問巴以,推動和談。
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巴以和談。5月,阿巴斯訪美。9月,美總統奧巴馬促成美、巴、以三方首腦於聯大期間在紐約會晤。2010年,美副總統拜登、中東特使米切爾等頻繁訪巴,最終促成巴於5月接受在美主持下與以恢復間接和談,並於9月與以重啓直接談判。後因以色列方面拒絕延長猶太人定居點建設凍結令,談判中止。
2011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中東政策演講中提出巴以兩國邊界應以1967年邊界線為基礎,通過雙方認可的土地置換劃定。巴方對此表示歡迎。但美方堅決反對巴方將獨立建國問題訴諸聯合國的做法。2012年3月,奧巴馬致電阿巴斯,重申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承諾。11月,第67屆聯大表決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的決議草案,美國投反對票。
2013年3月,奧巴馬第二任期伊始即訪問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地區國家,重申以“兩國方案”為基礎解決巴以爭端。美國國務卿克里多次訪問地區國家,推動巴以雙方重啓和平談判,並提出加強巴勒斯坦經濟能力、改善巴勒斯坦民眾生活、設立40億美元援助基金等設想。2013年7月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方的大力推動下,巴以重啓和談。2014年4月,和談陷入僵局。2015年底,巴以零星衝突持續升級之際,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巴以進行斡旋。 [1]  [10] 
同歐盟國家的關係
巴解組織重視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係,在10多個歐盟國家派駐代表。海灣危機發生後,歐盟國家指責巴解在海灣危機中支持伊拉克。1991年2月6日,歐共體12國外長宣佈凍結與巴解和阿拉法特的接觸。海灣戰爭結束後,歐盟國家與巴解關係逐漸恢復。巴、以簽署巴自治協議後,歐盟國家開始在巴自治區設代表處或通過駐耶路撒冷總領館與巴自治政府進行聯繫,並向巴民族權力機構提供了大量援助。
2006年,哈馬斯勝選並組閣後,歐盟要求哈馬斯接受“三項條件”。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歐盟表示支持阿巴斯。2010年以來,阿巴斯多次訪問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時、希臘等國,尋求歐盟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2011年以來,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先後宣佈將巴駐該國代表機構級別提升為外交使團。但歐盟內部在巴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問題上立場不一。2013年7月,歐盟出台新的對以色列定居點的限制規定,即自2014年起,位於定居點內的機構不能獲得歐盟撥款、饋贈、金融工具等方面資助。2014年10月,瑞典承認巴勒斯坦國家地位,並將巴駐瑞典代表處提升為使館。2015年6月,梵蒂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法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議會紛紛投票支持政府承認巴國地位。2015年6月,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訪問巴以。7月,意大利總理倫齊訪問巴以。2016年6月,法國組織召開支持中東和平倡議外長會。 [1] 
2024年3月9日,來自工人社會黨的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在畢爾巴鄂舉行的一場會議上宣佈,西班牙“在本屆議會任期內”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42] 
同俄羅斯的關係
巴解組織與前蘇聯關係密切。阿拉法特曾多次訪蘇。
2007年,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俄表示支持阿巴斯合法地位,同時呼籲巴各派通過對話解決分歧。2008年4月、12月,2010年1月,阿巴斯訪俄。俄倡議在莫斯科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以全面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2011年2月,時任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巴期間,公開表示支持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5月巴各派實現和解後,俄邀請巴各派在莫斯科就落實和解協議進行磋商。2012年6月,俄總統普京訪問巴勒斯坦。11月,第67屆聯大表決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的決議草案,俄投贊成票。2013年3月,阿巴斯訪俄。2015年4月,阿巴斯訪問俄羅斯,會晤普京總統、梅德韋傑夫總理等俄方領導人。 [1]  [10] 

巴勒斯坦旅遊

傑里科古遺蹟
傑里科市位於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以東,1993年實行巴自治,是傑里科省首府。傑里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9000多年前便有人在此定居。傑里科被稱作“世界上最低的城市”,其所在地低於海平面300米。
耶穌誕生地
伯利恆主誕堂 伯利恆主誕堂
耶穌誕生地:伯利恆主誕堂和朝聖線路是於2012年6月29日最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由於滲水對遺產造成的損害,這一遺產也被同時也列入了《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阿喀薩清真寺
阿喀薩清真寺 阿喀薩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公元709年瓦利德王時代,直到13世紀末馬木路克時期易名為阿喀薩清真寺。後來又經過地震損毀,後重新修建時的大理石圓柱由墨索里尼捐贈,天花板屋頂則是埃及國王法魯克所贈。此清真寺還發生過兩次重大事件,一件是1951年7月20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遇刺於門口,現今的胡笙國王由於穿着護胸和勳章奇蹟似的逃過一劫,子彈掠過的痕跡仍明顯留在圓柱上。另一事件是發生在1969年,瘋狂的澳洲人在寺內縱火,其造成的損害仍在持續修復。
哭牆
哭牆 哭牆
對於猶太人來説,耶路撒冷舊城中最神聖的地方莫過於3000多年以前,由所羅門所建造供奉“十誡”法櫃的聖殿,聖殿曾先後被巴比倫羅馬人摧毀,唯一僅存的只有外牆殘垣。其中西面一側的牆最底層基石是希律王時期所造,山面巖塊則是拜占庭和伊斯蘭教所加蓋的。西牆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牆。公元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就是歐亞分界線了。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