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集經濟

鎖定
人類發展早期以採集自然界的天然產物為生的經濟。它與漁獵結合在一起,成為原始社會前期的主要經濟活動內容。
當時人類同自然界進行鬥爭的能力很低,人們主要依靠雙手採集現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實、根莖等作為食料;他們雖然能夠製造簡單的原始工具,但只限於對石頭、樹枝進行簡單的加工。這種工具十分簡陋粗糙,在勞動中只起輔助作用。
中文名
採集經濟
外文名
collecting economy
經濟來源
依靠雙手採集的野生動植物
食    物
野菜、果實、根莖
出現於
原始社會前期

採集經濟經濟模式

在原始羣階段,採集一直是原始人謀取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活動,原始人長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採集、漁獵。隨着石器工具的進步及其種類的增多,骨制魚叉和投矛器的製造,特別是弓箭的發明,漁獵經濟獲得顯著發展,食物的範圍逐漸大。即使這樣,單靠漁獵仍不能經常獲得生活資料,漁獵仍然是時多時少,不能經常有保證,所以採集仍比漁獵經濟佔更重要地位。進入母系氏族社會以後,這種情況並沒有很大改變。在氏族社會里,存在着自然分工,男子從事漁獵,婦女從事採集,婦女的採集比男子的漁獵較有穩定性,是可靠的生活來源,所以婦女在採集過程中,逐漸瞭解某些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並在房屋的旁邊加以培植,於是出現了原始農業,到這時,採集逐漸退居次要地位。
另據張建華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一書第二章,採集經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一種經濟形態。

採集經濟形成

大約6700萬年前,地球演化進入了地質歷史上所謂“新生代”時期。這一時期地球演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逐漸隆起形成了一系列高大山脈,地質學上稱之為“造山運動”,由此導致地球氣候逐漸趨向寒冷。造山運動進行到大約1400萬年前的時候,在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地區,由於氣候變冷,大片茂密的森林變為疏林,迫使棲息於其中的森林古猿逐漸改變生活方式,以適應新的環境條件。主要有兩點變化:

採集經濟學會直立行走

原先在茂密的森林中,樹與樹之間枝枝叉叉交錯在一起,古猿完全不必下地活動。後來,密林變成了疏林,樹與樹之間、或一片小樹林與另一片小樹林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空隙。古猿吃完一棵樹或一片小樹林上的果實以後,就需要通過地面來到達另一棵樹或另一片小樹林。注意,古猿此時下地,並不是要馬上開始地面生活,而是要通過地面,另外尋找可以果腹的樹或樹林。可以想象,當古猿在地面上一邊走,一邊尋找樹上的果實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努力將身體直立起來。這樣,天長日久,古猿就學會了直立行走。
注意:僅僅古猿“下地”,還不能説明直立行走的原因。千百萬年以來,馬、牛、羊、虎、豹、狼等就一直在地面活動,但時至今日,它們仍然還是四腳着地。古猿之所以能學會直立行走,就在於它本來是在樹上生活的,最初下地後,心還在樹上,眼也還盯在樹上。

採集經濟學會使用工具

原先在茂密的森林中,古猿只需伸“手”,就可以得到足夠的食物。後來,密林變成了疏林,樹上的果實變得稀缺起來,這時古猿就不得不設法藉助某種工具來獲取那些“細枝末梢”的果實。由於常年樹上生活,古猿的“手”本來就比較靈活,這使得它們能夠折取一段樹枝,來將那些細枝末梢的果實打落在地。這樣,古猿就學會了使用天然工具。
注意:並不是“地面生活”,促使古猿學會了使用天然工具。地面生活的動物自古至今,不計其數,唯有從樹上下來的古猿,才學會了使用天然工具。這道理還是因為古猿是“從樹上下來的”,而不是本來就在地面生活。它們最初下地時,不過是將地面視作某種活動場所,它們的“家”還在樹上,它們的食物仍然還是樹上的果實。
由於發生了以上兩點變化,就使古猿與一般的動物發生了區別。雖然從今天來看,這些變化非常微不足道,但從整個歷史來看,卻是一樁石破天驚的大事變。用哲學術語來講,從只能依靠自身器官,到學會使用工具,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質變”,其意義就好比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一樣,雖然稚弱到幾乎沒有獨立生存能力,但卻從此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相比較之下,以後的進一步學會製造工具、製造機器等等,雖然輝煌奪目,歎為觀止,但卻都只能算作這一“質變”基礎上的小小“量變”。
總之,古猿學會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以後,便初步進化為人類,古猿依靠自身器官獲取食物的本能活動,也隨之相應地變為人類的自覺的使用工具的採集經濟活動。這是採集經濟的開端,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開端。

採集經濟基本特徵

從大約1400萬年前開始,到大約200萬或300萬年前為止,剛剛脱離動物界的早期原始人類,在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山林地區,過着以採集為主的生活。採集是這一時期的根本特徵和主要特徵,其它社會經濟特徵都是由採集派生和決定的。具體分述如下:

採集經濟以採集為主

據考古發現,當時99%以上是植物性食物,肉食不到1%。

採集經濟使木棒為主

這是因為,在當時條件下,木棒是將樹上的果實打落在地的最有效的工具。

採集經濟經營勞動所需

這是因為,採集的對象是天然生成的植物果實,只需個人力量就能收穫,並且無需分割、加工,可以馬上直接食用,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協作,完全可由個人自由行動。
這裏,“自由經營”是指採集活動完全由個人決策,自由安排。“自由勞動”是指採集過程完全由個人獨立完成,“自取所需”是指採集勞動的成果完全由個人根據自己需要隨意支配使用。這三者實際上是一回事,三位一體,同時進行,只不過是比照現代經濟體系,從三種不同的角度,貼上三樣不同的標籤。

採集經濟財產共有

這是因為採集活動是在天然森林中進行的,採集對象是天然野生的果實,採集工具是天然生成的樹枝,都未經過人類勞動加工,任何個人都可以任意取用。
注意:財產“共有”與財產“公有”的區別,前者是屬於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任何個人都可以隨意支配使用,後者是屬於某一人類社會集體所有,只有經過集體分配,才能為個人支配使用。

採集經濟平等自由

由於採集經濟實行自由經營、自由勞動、自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分工協作,也就談不上管理與被管理、統治與統治等關係。

採集經濟原始人羣

這一方面是古猿動物習性的繼承,另一方面是採集經濟活動的結果。由於採集經濟實行自由經營、自由勞動、自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分工協作關係,沒有管理與被管理,當然也就不會形成任何社會組織和社會規範,包括人類兩性行為也只能繼續動物式的自由放任狀態。

採集經濟以樹為家

這首先是古猿動物習性的繼承,同時也是適應採集經濟活動的結果。此外,採集經濟時代人們只會使用木棒等天然工具,缺乏有效的自我防衞手段,只有居住在樹上,才能躲避猛獸侵害。
概括起來,採集經濟(Collecting economy)時代的基本特徵是:早期原始人類以羣為單位,分散活動於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山地疏林中,從事採集經濟活動。他們使用木棒為主的天然工具,自由經營、自由勞動、自取所需,實行物質資料共有制。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自由,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更談不上階級差別與階級壓迫。兩性關係也完全自由,不存在任何社會規範約束。這是一個十分鬆散、尚未分化的原始人羣。

採集經濟證據分析

採集經濟古猿

臘瑪古猿的化石最早於1910年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一個上頜骨破片,後來在東非的肯尼亞,歐洲的希臘匈牙利,西亞的土耳其,以及中國雲南都有發現。其中,以肯尼亞古猿年代最早,約1400萬年前。綜合各個地區的地層年代,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據推斷,臘瑪古猿已能初步直立行走,主要以植物為食。
南方古猿最初於1924年在南非發現一個6歲的幼年頭骨化石,後來在東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以及亞洲的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有發現,其中南方古猿阿法種被認為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時間約在4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

採集經濟黑猩猩

黑猩猩是一種生活在非洲熱帶雨林地區的半樹棲型現代猿類。一天中大約50-70%的時間在樹上,其餘時間在地面,有時也到草原上生活。食物以果類為主,偶爾捕食小動物。一般由40-50個黑猩猩組成一個羣落,羣內存在一定的優勢服從關係,但個體自由比較大,存在明顯的團結互助關係。兩性關係相當寬容和自由,幾乎看不到因性而起的衝突。黑猩猩已能半直立行走,並能使用木棒等簡單的工具,特別是草原上的黑猩猩,甚至能使用木棒有組織地向人們設置的“豹子”模型進行攻擊。筆者認為,黑猩猩實際上是早期人類遺存至今的活標本。當然,從外表來看黑猩猩與現代人類差得很遠,其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發育程度也遠低於現代人類,人們很難把黑猩猩視作自己的同類。但如果我們想到,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並且這種進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作為最早期的人類必定會帶有相當多的動物特徵,那麼將黑猩猩視作早期人類遺存下來的活標本,就很好理解了。

採集經濟歷史文獻傳説

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有巢氏”的傳説。如《莊子》:“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土木,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這些話多少摻雜了後人的想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後人傳達了一些早期人類生活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