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國)

鎖定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語:Republic of Lebanon),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敍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首都貝魯特,全國分8個省,國土面積10452平方公里,人口約607萬 [29]  ,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 [1] 
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統治。7~16世紀初併入阿拉伯帝國。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0年6月,法向納粹德國投降後,黎被德、意軸心國控制。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1975年4月,內戰爆發。1990年,黎內戰結束。
黎巴嫩是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GAFTA)成員國,服務業較為發達,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黎巴嫩國內生產總值180億美元(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76美元(2021年),經濟增長率-7%(2021年)。 [1]  [24] 
中文名
黎巴嫩共和國 [1]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Lebanon [1] 
簡    稱
黎巴嫩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貝魯特 [1] 
主要城市
的黎波里巴勒貝克泰爾賽達 [1] 
國慶日
1943年(癸未年)11月22日
國    歌
《黎巴嫩共和國國歌》
國家代碼
LBN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1] 
貨    幣
黎巴嫩鎊 [1] 
時    區
UTC+2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米歇爾·奧恩(總統) [2] 
人口數量
約 607 萬(2020年) [1] 
人口密度
667.2 人/平方公里(2020年) [10]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 [1]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
什葉派) [1] 
基督教 [25] 
國土面積
10452 km² [3] 
水域率
1.6%
GDP總計
180 億美元(2021年) [1] 
人均GDP
4576 美元(2021年) [1] 
國際電話區號
961
國際域名縮寫
.lb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最大城市
貝魯特
最大行政區
貝卡省
氣    候
地中海氣候
國    樹
雪松
國際電話碼
961
同北京時差
夏令時:-5;冬令時:-6
主要學府
黎巴嫩大學貝魯特阿拉伯大學

黎巴嫩歷史沿革

黎巴嫩古代歷史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裏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裏看得到。
公元前64年,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黎巴嫩黎巴嫩獨立

黎巴嫩人民多次舉行起義,反對土耳其蘇丹和當地封建主的雙重壓迫。17世紀初,黎巴嫩埃米爾法赫魯丁二世勢力逐漸壯大,新建了一支軍隊並實行社會改革,建立起事實上獨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軍壓境,法赫魯丁二世投降並被處死。
18世紀末,黎巴嫩埃米爾貝希爾·謝哈布二世繼承法赫魯丁二世的未竟事業,利用農民起義剷除了幾個強大的封建家族,將統治權集中到自己手中。1831年,他與反抗土耳其統治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結盟,把土耳其人逐出了黎巴嫩。1840年,埃及軍隊從黎巴嫩撤退後,英、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鬥爭。土耳其乘機於1842年重佔黎巴嫩,並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治。
1860年,黎巴嫩發生基督教馬龍派教徒與穆斯林德魯茲派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干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
1920年,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頒佈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
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脱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因黎巴嫩總統加米耶·夏蒙宣佈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1958年5月,黎巴嫩爆發了反對夏蒙政權的武裝起義。7月15日,美國軍隊以維護黎巴嫩獨立和保護美國僑民安全為藉口,在黎巴嫩登陸,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10月26日,美軍被迫撤出。
1969年,黎巴嫩軍隊與巴勒斯坦游擊隊發生軍事衝突,後來雙方就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動範圍等作了具體規定。

黎巴嫩內戰及內戰之後

黎巴嫩內戰紀念碑 黎巴嫩內戰紀念碑
1943年,黎巴嫩獨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國家權力的分配達成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和總理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後來由於人口結構變化,居民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併為此展開了鬥爭。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全國運動的支持,但卻遭到了黎巴嫩陣線的反對。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
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結束內戰,兩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權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敍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開闢了安全區,1985~2000年實行武裝佔領。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Shebaa)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2005年4月26日,敍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黎巴嫩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貝魯特聖喬治灣附近的一起汽車爆炸襲擊中遇刺身亡。
刺殺事件激起了一系列遊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達100萬人示威遊行,要求結束敍利亞對黎巴嫩的佔領。媒體稱之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敍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併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來調查刺殺事件。由於敍利亞在黎巴嫩開展廣泛的軍事和情報行動,而且哈里里與大馬士革就敍利亞支持修訂憲法以延長埃米爾·拉胡德總統的任期一事頗有嫌隙,親西方的“3月14日聯盟”領導人指控敍利亞是這起刺殺事件的幕後主使。其他人(即親阿拉伯的“3月8日聯盟”、真主黨和敍利亞官員)則宣稱這起刺殺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所為,意在破壞黎巴嫩的穩定。
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7日一致通過了1595號決議,呼籲對哈里里刺殺事件進行調查。初步調查結果“梅利斯(Mehlis)報告”於10月20日正式公佈,報告稱敍利亞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參與了這次刺殺事件。最終在國際壓力下,敍利亞被迫從黎巴嫩撤出1.5萬人的軍隊,結束對黎巴嫩長達三十年的佔領。4月26日,所有敍利亞正規軍都已經撤離。哈里里刺殺事件之後,發生了一系列針對眾多親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殺事件。

黎巴嫩2006年以黎衝突

2006年7月12日,為了轉移以軍的注意力,真主黨向以色列邊境城鎮發射了火箭彈,然後對在以色列邊境巡邏的兩輛悍馬裝甲車發射了反坦克導彈。兩輛悍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傷,3人死亡,另外2人被綁架到黎巴嫩。在以軍以失敗告終的一次營救行動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襲造成其民用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包括貝魯特機場)。此後,以軍地面部隊又進入了真主黨控制的地區。在至少962次襲擊中,以軍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萬枚集束炸彈,其中大部分是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3天中投放的,當時以軍知道和解即將達成。在以色列,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3970枚火箭彈,大部分都是向城區發射的。長達一個月的衝突給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以色列有近160人喪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喪生。8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發布了1701號決議,要求真主黨和以色列停火,衝突正式結束。被綁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關押了2年,期間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真主黨歸還了他們的遺體以換取活着的真主黨戰俘。

黎巴嫩巴里德河衝突

巴里德河(阿拉伯語為نهر البارد,意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大約3萬名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住在營地及周邊地區。1949年12月,紅十字會聯盟建立了這個營地,收留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區飽受嚴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難民。根據1969年《開羅協議》,黎巴嫩軍隊不得進入任何巴勒斯坦營地。
2007年5月19日,週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隊包圍了一座建築物,據稱被控當天早些時候劫持銀行的法塔赫武裝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週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隊對該建築物發起進攻,雙方開始了長達一天的交火。出於報復,法塔赫伊斯蘭組織成員襲擊了巴里德河營地的一個軍隊檢查站,殺死了數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隊則立即對營地進行了轟炸。
巴里德河營地成為了黎巴嫩軍隊與法塔赫交戰的中心。營地一方面被團團包圍,一方面又遭到嚴重轟炸。據聯合國難民救濟及工程局估計,雙方的戰鬥摧毀了營地中85%的住所使人們無法居住,還對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擊隊員和47名平民喪生,多達4萬名營地居民被迫逃離,許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滿為患的巴達維營地。

黎巴嫩2008年內亂

2007年10月,拉胡德總統任期結束,反對派表示如果不能達成分權協議,就拒絕為繼任者投票,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總統。由於政府宣佈真主黨的通信網絡為非法,2008年5月9日,真主黨和阿邁勒(Amal)部隊佔領了貝魯特西部,發動了自1975—1990年內戰以來最糟糕的內亂。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經過5天的談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爾簽訂了《多哈協議》,結束了戰鬥。根據協議,雙方都同意選舉前部隊領袖米歇爾·蘇萊曼(Michel Suleiman)為總統,並建立全國統一政府,反對黨擁有否決權,結束了長達18個月的政治僵局。協議標誌着反對黨的勝利,他們在組閣、真主黨通訊網絡以及機場安全主管方面贏得了對方讓步,增加了其政治籌碼。
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2018年6月2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理事會在此間舉行的年會上宣佈,已批准黎巴嫩作為意向成員加入。 [4] 
2020年8月10日晚7點30分左右,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發表電視講話宣佈黎巴嫩本屆政府辭職。此前貝魯特(Beirut)港口發生強烈爆炸,引發了對該國領導層的軒然大波。
2021年6月11日,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迪亞卜簽署特別法令,將8月4日定為全國哀悼日。 [11] 

黎巴嫩組建新政

據黎巴嫩當地電視台Al-Jadeed TV報道,2021年9月10日下午,納吉布·米卡提被任命組建新政府後的第45天,黎巴嫩新政府組建完成。在議長貝里的見證下,總統奧恩和候任總理米卡提簽署了新政府的組建法令。 [13] 

黎巴嫩地理環境

黎巴嫩區域位置

黎巴嫩地圖 黎巴嫩地圖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北部和東部毗鄰敍利亞,南部與以色列接壤。國土面積為10452平方公里,形態狹長,海岸線長220公里。 [19] 

黎巴嫩地形地貌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峯。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5] 

黎巴嫩氣候特徵

黎巴嫩
黎巴嫩(2張)
黎巴嫩屬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温21℃。但由於其境內多山,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每年5-9月份為旱季,次年4月份為雨季,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山區高海拔區可達1500毫米,而貝卡谷地則只有380-630毫米。沿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但沒有炙熱高温,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32℃;冬季温和多雨,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1℃。山區夏季涼爽,冬季下雪,部分高山地區積雪時間近半年,是中東為數極少的有雪山的國家。黎巴嫩獨特宜人的氣候使之成為中東地區享譽盛名的度假勝地。 [19] 

黎巴嫩自然資源

黎巴嫩境內地形多樣。50%以上是海拔超過千米的山地,黎巴嫩山脈由南向北漸次升高,直至以雪松命名的高峯海拔3000多米。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水資源比較充足的國家,擁有眾多河流,無戈壁、沙漠,每年有4-5個月的豐雨期,高海拔山區每年有4-6個月積雪覆蓋,積雪融水是黎巴嫩優質水源之一,滋養着黎巴嫩山區及糧倉貝卡谷地。但黎巴嫩由於缺少水利設施,加之屬多孔的喀斯特地質條件,水資源流失比例較高。
黎巴嫩礦產極少。僅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儲量少,開採也不多。製造業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已經證明黎巴嫩與塞浦路斯間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黎巴嫩當地媒體報道,該海域石油儲量6.6億-8.6億桶,天然氣儲量達30萬億-90萬億立方英尺。
黎巴嫩雪松生長在1200米至1800米高的陰坡上,在雪水和海霧滋潤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與喜馬拉雅雪松、大西洋雪松、短葉雪松並列為世界四大雪松。由於木質堅硬,雪松木作為優質建築材料,是腓尼基時期的重要出口產品,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羅門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黎巴嫩雪松木製作的。數千年砍伐使雪松面積大量減少。據統計,黎巴嫩現有雪松面積僅1700公頃,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2.83%。目前黎巴嫩全境已設立多個雪松自然保護區。
黎巴嫩東部的貝卡谷地是一片廣闊的山間谷地,由於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被稱為黎巴嫩的糧倉。黎巴嫩大部分葡萄酒廠和葡萄種植園位於貝卡谷地。黎巴嫩境內果樹品種繁多,有香蕉、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櫻桃、杏、蘋果、棗椰樹等。 [19] 

黎巴嫩行政區劃

黎巴嫩行政區劃分8個省:貝魯特省、山區省、北方省、南方省、貝卡省、納巴蒂耶省、阿卡省、巴爾貝克-希爾米勒省。 [1]  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鎮。
貝魯特(Beirut),人口約200萬,7月平均最高氣温32℃,1月平均最低氣温11℃。 [1]  是黎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1975年內戰爆發前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5] 
2022年10月11日,以色列總理拉皮德通過社交媒體賬户發表聲明稱,以色列已經與黎巴嫩就雙方爭議海域劃界問題達成協議。 [17] 
黎巴嫩行政區劃 黎巴嫩行政區劃

黎巴嫩國家象徵

黎巴嫩國名

黎巴嫩共和國

黎巴嫩國旗

黎巴嫩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上下為紅色,中間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雪松,它在《聖經》中被稱為植物之王。紅色象徵自我犧牲,白色象徵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強勁的力量、純潔和永生。

黎巴嫩國徽

黎巴嫩國徽 黎巴嫩國徽
黎巴嫩國徽呈盾形。盾面上為斜置的國旗圖案,周圍有白色綬帶,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分別用阿拉伯文法文寫着“黎巴嫩共和國”。 [1] 

黎巴嫩國歌

《黎巴嫩共和國國歌》
歌詞大意:我們為祖國、為榮譽邁步向前,我們的勇氣和文采為當世稱羨,我們的高山和深谷把英才哺育,我們獻身於祖國,把事業樹建。我們為祖國、為榮譽邁步向前,為祖國奔向前。

黎巴嫩國樹

雪松

黎巴嫩人口民族

黎巴嫩 黎巴嫩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2020年末,黎巴嫩全國人口數量為6825442。其中約一半人口集中在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兩省,另一半分佈在其他6省。由於民族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巴嫩裔人口多於國內人口的國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約1500萬人,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
黎巴嫩人口分佈
民族
人口比例
阿拉伯人
95%
亞美尼亞人
4%
其他民族
1%
華人
極少 [19] 

黎巴嫩政治

黎巴嫩政體

黎是議會民主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制,現有128個議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議員各佔一半。黎黨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無一黨佔絕對優勢。2019年10月,因黎巴嫩政府宣佈將對手機社交軟件進行免費通話的用户徵税,黎民眾發起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總理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辭職。2020年1月,黎新政府組成,哈桑·迪亞布(Hassan Diab)任總理。8月4日,黎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重大爆炸事件,造成190人死亡,6500多人受傷。抗議民眾要求政府下台。10日,總理迪亞布宣佈政府集體辭職。11月22日,奧恩總統授命黎前總理哈里里組閣,但因各方分歧嚴重,組閣未果。2021年7月,奧恩總統授命前總理米卡提組閣。2021年9月10日,米卡提成功組建新政府。2022年5月15日,黎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6月23日,總統奧恩授權看守政府總理米卡提組閣。 [1] 

黎巴嫩政府

本屆政府於2021年9月10日成立,2022年5月21日議會大選結束後政府轉為看守狀態。 [1] 

黎巴嫩憲法

1926年5月23日頒佈,後經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時增加了前言。憲法規定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是議會民主共和國,具有阿拉伯屬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處原則的權力均屬非法。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1995年10月19日,議會修改憲法第49條,規定“現任總統在(目前)特殊情況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憲法必須由總統提議後、經政府向議會提出,或10名以上議員提出動議,並獲議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1] 

黎巴嫩議會

為一院制。主要職能是制定法律、修改憲法、選舉總統、批准總理和閣員人選及審議國家財政預算和對外條約及協定。議席按教派間協商後的比例分配,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四年。1992年7月,黎議會通過選舉法修正案,議席增至128個,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平分。黎本屆議會於2022年5月15日選舉產生。議長納比·貝里(Nabih Barri)於1992年11月當選,連任至今。 [1] 

黎巴嫩政黨

黎主要政黨有:
“未來陣線”(Future Movement):伊斯蘭教遜尼派政黨。由黎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創建。2005年2月哈遇刺後,其子薩阿德·哈里里接任“未來陣線”領袖。2010年7月,“未來陣線”正式組建政黨,薩阿德·哈里里當選主席,其弟艾哈邁德·哈里里當選總書記。
黎巴嫩長槍黨(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基督教馬龍派政黨。1936年11月成立,創始人為皮埃爾·傑馬耶勒。2008年2月,阿明·傑馬耶勒(Amin Gemayel)當選長槍黨主席。
“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基督教派右翼政黨,原系長槍黨的武裝力量,由長槍黨創始人皮埃爾·傑馬耶勒次子巴希爾·傑馬耶勒1976年創建。現任領導人為執行委員會主席薩米爾·賈加(Samir Jaga)。
自由國民黨(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基督教馬龍派政黨。1958年9月成立,現任主席杜裏·夏蒙(Dory Chamoun)。
真主黨(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黎穆斯林什葉派政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成立,與伊朗關係密切。該黨擁有民兵約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區。1992年2月18日,謝赫·阿巴斯·穆薩維總書記被炸身亡,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當選總書記。2005年,真主黨成員首次擔任政府部長。2009年議會選舉中該黨獲得12席。11月,該黨宣佈放棄建立伊朗式伊斯蘭政權,突出該黨的黎巴嫩和阿拉伯屬性,強調該黨將逐步轉變為“防衞力量”和建設國家的支柱。2013年7月,歐盟通過決議,將真主黨軍事分支列為恐怖組織。
自由國民陣線(Free Patriotic Movement):1992年由黎前軍政府總理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將軍組建。2005年成為議會內最大的基督教黨團。2006年4月正式改組為政黨。現任領導人為前外交和僑民事務部長紀伯倫·巴西勒。
“阿邁勒”運動(Amal Movement):伊斯蘭教什葉派政黨。1974年成立,前身為“被剝奪者運動”,為伊斯蘭教什葉派主要組織。主席納比·貝里(Nabih Barri)(現議長)。
社會進步黨(The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1949年5月成立,為伊斯蘭教德魯茲派政黨。1980年該黨加入社會黨國際。主席瓦立德·瓊布拉特(Walid Joumblatt)。
黎巴嫩共產黨(The Lebanese Communist Party):1924年成立,是中東地區創建較早的共產黨之一。1948年被宣佈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總書記哈利德·哈達德(Khalid Haddad)。 [1]  現任黎巴嫩共產黨總書記格里 [20] 

黎巴嫩司法

法院分為初審法院、上訴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還有處理婚喪、遺產繼承等問題的宗教法庭。 [1] 

黎巴嫩政要

米歇爾·奧恩:總統。1935年2月出生於貝魯特,基督教馬龍派。曾在貝魯特基督兄弟學校、聖心學校、黎軍事學校等接受教育,在法國炮兵學校等軍事學校受訓。1984年6月擔任黎軍司令並晉升中將。1988年就任黎臨時軍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1991年流亡法國,於1996年在法組建自由國民陣線。2005年奧恩返黎,當年當選為議員,其領導的自由國民陣線成為黎議會最大的基督教黨團。2015年卸任自由國民陣線主席一職。2016年10月31日,黎舉行議會選舉,奧恩當選黎總統並隨即就職。已婚,有3個子女。
納比·貝里:議長。1938年出生於塞拉利昂,伊斯蘭教什葉派、阿邁勒運動主席。畢業於黎巴嫩大學法律系,後在法國進修。1963年任黎全國大學生聯合會主席,並擔任過世界愛國學生聯合會執委會委員。後擔任黎伊斯蘭什葉派最高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阿邁勒運動主席。1984年4月30日,擔任水、電、司法、南方、重建事務國務部長。1989年11月,擔任水、電資源、住房、合作部長。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擔任國務部長。1992年10月21日當選為議長,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2009年6月、2018年5月、2022年5月六次連任。有9個子女。 [1] 

黎巴嫩經濟

黎巴嫩綜述

黎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私營經濟占主導地位。黎內戰前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但16年內戰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1650億美元。後由於地區形勢持續動盪,其經濟復甦計劃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九十年代後期,黎經濟形勢漸入困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攀升。黎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債務負擔加重,重建任務艱鉅。 [7]  [26] 
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由於黎國內金融體系與國際經濟聯繫較弱,且黎中央銀行靈活運用外匯和黃金儲備應對得當,黎平穩渡過危機,經濟逆勢增長。
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主要經濟
經濟指標
數值
國內生產總值
180億美元(2021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4576美元(2021年)
經濟增長率
-7%(2021年)
匯率(貨幣名稱:黎巴嫩鎊)
1美元=15000黎鎊(2023年2月)
外債
350億美元(2022年)
外匯和黃金儲備
352億美元(2021年)
通貨膨脹率
171.2%(2022年)
失業率
29.6%(2022年)
(資料來源:黎巴嫩財政部、央行、統計局網站等) [1]  [21] 
破產狀態
2022年4月4日,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等媒體報道,黎巴嫩副總理薩阿德·沙米宣佈,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經處於破產狀態。薩阿德表示,這次破產造成的損失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黎巴嫩央行共同承擔,各方對於承擔損失的責任分配都沒有異議。
自2019年以來,黎巴嫩多次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貨幣一度貶值超過90%。2020年8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港口附近裝有大量儲備糧食的倉庫也被引爆,糧食短缺的問題也直接破壞了全國經濟形勢,導致黎巴嫩出現大規模失業等嚴重經濟問題。 [15] 

黎巴嫩工業

漁民在貝魯特海邊打漁 漁民在貝魯特海邊打漁
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以加工業為主。主要行業有非金屬製造、金屬製造、傢俱、服裝、木材加工、紡織等。從業人數約20萬,佔黎勞動力的7%,是僅次於商業和非金融服務業的第三大產業。 [7] 

黎巴嫩農業

農業欠發達。全國可耕地面積24.8萬公頃,其中灌溉面積10.4萬公頃。牧場36萬公頃,林地面積79萬公頃。貝卡谷地為黎主要農業區,可耕地面積佔黎全國的52%。農產品以水果和蔬菜為主。黎糧食生產落後,主要靠進口,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煙草、甜菜、橄欖等。近年來,黎葡萄種植業發展很快,年產葡萄酒600萬~700萬瓶,出口額約1200萬美元。 [1] 

黎巴嫩旅遊業

黎巴嫩旅遊
黎巴嫩旅遊(14張)
黎原為中東旅遊勝地。內戰前,每年入境旅客達200萬人次,旅遊收入佔國民收入的20%以上。內戰期間,旅遊業一蹶不振。戰後黎政府曾將振興旅遊業作為重建計劃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黎以衝突及安全形勢不穩再次影響了黎旅遊業的振興。黎現有各類星級飯店398家。主要旅遊點有腓尼基時代興建的畢卜魯斯城、古羅馬時代興建的巴爾貝克城和十字軍時代興建的賽達城堡。此外,北部的雪山有很多滑雪場,吸引了大量遊客。

黎巴嫩金融

金融業是黎巴嫩經濟四大支柱產業(金融、僑匯、旅遊、貿易)之一,佔GDP比例保持在10%左右。黎巴嫩是中東地區銀行業務的金融中心,其銀行業是中東地區最完善的之一。黎巴嫩嚴格執行銀行保密制度。黎巴嫩中央銀行(BDL)負責管理所有金融機構和貨幣兑換機構。2001年4月,黎巴嫩通過了第318號法律,要求繼續強化銀行保密制度,建立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金融機構需獲取客户身份信息並保存記錄,允許司法機構依法查詢銀行信息和檔案等。在黎巴嫩,商業銀行是黎巴嫩金融機構的主要形式,流通的金融資產中,銀行資產佔80%。
黎巴嫩中央銀行是黎巴嫩銀行(Banque du Liban,簡稱BDL),負責監管黎巴嫩金融機構和貨幣兑換機構,並且是黎巴嫩法律規定唯一的國家貨幣發行機構。黎巴嫩當地主要商業銀行有:奧迪銀行(Bank Audi)、布洛姆銀行(BLOM Bank)、畢卜魯斯銀行(Byblos Bnak)、地中海銀行 (BankMed)、法蘭薩銀行(Fransabank)、黎法銀行(BanqueLibano-Francaise)、貝魯特銀行(Bank of Beirut)、黎巴嫩信貸銀行(CreditLibanais)、黎巴嫩加拿大銀行(Lebanese Canadian Bank)和黎巴嫩興業銀行(SGBL)。
貝魯特證券交易所(BSE)於1920年由法國當時在黎巴嫩的託管當局創建,BSE市場由官方市場、次級市場和櫃枱交易組成。 [19] 

黎巴嫩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約佔黎巴嫩GDP近15%,也是黎巴嫩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行業之一。據貝魯特工程師協會季度報告顯示,2015年黎巴嫩房地產市場建築交易註冊許可面積661萬平方米,而2014年為76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7%。2015年住宅建築面積最多,為538萬平方米,佔總建築面積的81.3%,而商業辦公用房佔比8.4%,旅遊、旅館服務設施佔比2.1%,學校、醫療服務設施佔比2.5%、商業服務設施佔比3.8%、社會公用服務設施佔比1.9%。2016年建築開工許可面積與上年度基本持平,2017年有小幅增長。水泥銷量和房地產交易略有回升。2018年,黎巴嫩房地產業表現欠佳,新房交易和新建築許可均創下2014年以來新低,分別為6.1萬和138萬,跌幅均超15%。2019年至今,隨着黎巴嫩歷史上最嚴重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房地產業持續萎縮,但資本管制收緊,當地人用銀行外匯購買房產以增加外匯現鈔受益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2020年房地產交易量猛增。 [19] 

黎巴嫩對外貿易

黎巴嫩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逆差。黎巴嫩經濟和貿易部統計顯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黎巴嫩對外貿易大幅增長,2007年進口額和出口額增幅分別為25.7%和26.5%,2008年進口和出口增幅分別高達36.6%和40.7%,2009年進口和出口增幅分別大幅驟降至0.7%和0.8%,2010年和2011年,進口和出口分別恢復了兩位數的增幅。但是自2013年以來,受地區局勢及全球經濟不振的影響,黎巴嫩進出口貿易有所回落。自2016年起,地區局勢趨向平穩,黎巴嫩進出口貿易亦逐年增長,趨近敍利亞危機前水平,但貿易逆差亦持續增長。2020年,受國內經濟金融危機及疫情導致進口減少,黎巴嫩貿易逆差大幅收窄。
外貿在黎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政府實行對外開放與保護民族經濟相協調的外貿政策。出口商品主要有鐵鋁銅,板材,金屬廢料,黃金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阿聯酋、中國、美國、土耳其等。2022年1-8月,黎對外貿易總額為133億美元,其中進口額107億美元,出口額26億美元。

黎巴嫩外資

2001年,黎巴嫩頒佈第360號法律《投資法》,該法律的實施,對外國投資者有較大影響。近年來,隨着局勢趨穩,黎巴嫩對國外投資的吸引力也進一步提高。2011-2018年黎巴嫩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35、37.8、28.3、31、23.4、25.6、26和29億美元。黎巴嫩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包括工業、食品及飲料行業、旅遊業、農業、信息技術、電信、媒體等。對以上領域的投資,黎巴嫩給予優惠政策。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2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0年,黎巴嫩吸收外資流量為30.67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吸收外資存量為177.52億美元。 [19] 

黎巴嫩外國援助

據黎巴嫩重建委最新統計,1992年至2017年,黎巴嫩共接受國際援助125.48億美元,其中無償援助36.42億美元,佔28%,貸款89.05億美元,佔72%。
黎巴嫩接受援助最多的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
援助金額(億美元)
世界銀行
19.71
阿拉伯經濟社會發展基金
14.86
伊斯蘭發展銀行
14.92
歐洲投資銀行
10.99
歐盟
8.53
...
...
主要援助國
主要援助國
援助金額(億美元)
科威特
13.85
沙特
9.43
意大利
6.37
法國
5.28
卡塔爾
3.26
美國
1.81
德國
1.90
日本
1.64 [19] 
...
...

黎巴嫩文化

黎巴嫩語言

阿拉伯語是母語和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在阿拉伯各國均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黎巴嫩方言同敍利亞、約旦方言比較接近。通用法語、英語。 [8] 

黎巴嫩宗教

主要信奉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教派繁多。
黎巴嫩各教派人口比例大致如下:基督教徒占人口總數的40%,其中馬龍派21%,希臘東正教8%,希臘天主教6.5%,其它基督教派6.5%。穆斯林教徒占人口總數的60%,其中遜尼派26%,什葉派27%,德魯茲派7%。黎巴嫩政府正式承認的宗教教派有18個,分別是:屬於基督教的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希臘天主教、敍利亞東正教、敍利亞天主教、亞美尼亞東正教、亞美尼亞天主教、科普特東正教、拉丁教派、聶斯脱利派、迦勒底教派、新教等12個教派; [19]  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阿拉維派、伊斯瑪儀派等5個教派和猶太教。

黎巴嫩節日

黎巴嫩教派眾多,各教派重要節日均為國家法定節日。每年,政府信息網站都會公佈該年度的法定節假日日期。 [19]  黎教派眾多,各教派重要節日均為國家法定節日。 [8] 
節日
日期
節日/紀念日
描述
5月6日
烈士節
-
8月1日
建軍節
與中國的建軍節相同
11月22日
獨立日/國慶日
紀念黎巴嫩獨立
8月4日
黎巴嫩全國哀悼日
紀念貝魯特港口爆炸悲劇一週年 [11] 

黎巴嫩民俗

黎巴嫩提爾市市集 黎巴嫩提爾市市集
黎巴嫩屬阿拉伯國家,但伊斯蘭不是國教。黎巴嫩社會整體文化素質較高,黎巴嫩國內各教派長期混居,各種文化已相互並存,人際關係中崇尚寬容、仁慈、平等、博愛,很注重禮儀和文明。
與黎方開展經貿活動交流時要注意尊重對方的宗教信仰和習慣。對於穆斯林,清真食品(Halal食品)以牛、羊、雞肉、魚、穀物、蔬菜為主,不喝含酒精的飲料。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為穆斯林的齋月,從日出到日落期間禁食任何食物及喝水,作息時間與平時有很大不同,當地不少餐廳齋月期間營業時間會延長至午夜甚至更晚。
對於非穆斯林,齋月期間的生活不受影響,黎巴嫩非穆斯林餐廳很多,都供應含酒精的飲料,有的也有豬肉菜品。就餐前要注意瞭解各個餐廳有關餐飲的規定。外國女性在黎巴嫩不需要裹頭巾或蒙面,穿着方面也沒有特殊要求。黎巴嫩人穿衣較講究,正式場合男士穿西裝,女士盛裝打扮。通常,女士會同男士一起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男士可與女士握手寒暄,男士之間、女士之間可握手或貼面禮,熟悉的朋友之間行貼面禮。
遇到戴頭巾或身着阿拉伯傳統服裝者時,同性之間可主動打招呼並握手,異性之間可打招呼但不可握手,男性常以一手放於胸前向女性表示打招呼。未經同意,不能對穆斯林女性隨便拍照或攝像。如遇男女要分隔開的社交場合,請務必遵守規矩。
進入清真寺時,請遵從管理人員對着裝等的要求。在不清楚對方宗教信仰時,要注意言行舉止,以免觸及對方忌諱。 [19] 

黎巴嫩軍事

黎巴嫩軍制

黎巴嫩軍隊 黎巴嫩軍隊
政府軍總兵力約5.6萬人,其中陸軍約5.4萬人、空軍約800人、海軍約1100人。另有內部治安軍約1.7萬人。總統為軍隊最高統帥。實行義務兵役制與志願兵役制相結合的兵役體制。義務制服役期限為18個月,志願制至少籤3年合同。
1978年3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聯合國向黎派駐多國維和部隊,並執行任務至今,以監督以色列從黎巴嫩境內撤軍,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並協助黎政府有效管轄以色列撤出的南部地區。

黎巴嫩軍力

黎巴嫩軍隊約有6萬人,分陸軍、空軍、海軍3個軍種。
除正規軍外,黎巴嫩還有一些軍事化部隊,分別隸屬於內務部、公共與國家安全總局,其中以內務部內部安全部隊最為強大,約1600人,主要用於防護重要軍事目標、國家目標,維護內部秩序,展開各種特種行動。民防部隊也是一支軍事化部隊,主要由民防中心、中央直屬事故救援局部隊和分隊、消防安全和急救分隊(在每個大型居民點都有部署)和預警局組成,人員編成超過了2.3萬人,全部是文職人員,其中志願消防隊員約有1.6萬人。
黎巴嫩還計劃組建邊防近衞軍部隊,保障南部邊界的安全,由於缺乏資金,這一計劃暫時無法得到實現。黎巴嫩和以色列的邊界主要由真主黨游擊隊、黎巴嫩陸軍和內務部混成部隊控制,混成部隊約1000多人,總部位於馬紮營市。黎巴嫩和敍利亞邊界邊防檢查站、黎巴嫩機場、海港的安檢工作主要由公共安全局部隊負責。

黎巴嫩軍備

裝備坦克272輛、裝甲運輸車1400輛、火炮328門、反坦克炮218門,還有反坦克導彈400枚及各型高炮113門。空軍1700人,編成1個戰鬥機中隊、3個直升機中隊和1個教練救援機中隊。裝備戰鬥機2架和直升機4架。海軍約2000人,裝備7艘巡邏快艇和2艘登陸艇。內部治安軍8000人,裝備有50輛裝甲車、6艘巡邏艇。總司令米什阿勒·蘇萊曼中將。
2006年10月,1.5萬名黎政府軍40年來首次部署到黎以邊境,恢復對該地區的控制。 [9] 

黎巴嫩交通

黎巴嫩水運

黎巴嫩共有12個港口,其中貝魯特港、的黎波里港和賽達港是主要港口。貝魯特港是黎貨物進出口及轉運的最主要港口,承擔了本國貨物進出口總量的八成以上,是黎巴嫩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貝魯特港區面積12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00萬平方米,擁有大小碼頭總長5655米. [19] 

黎巴嫩空運

黎巴嫩
黎巴嫩(2張)
黎巴嫩共有7個機場,其中5個擁有機場跑道,2個是直升機機場,具體包括:貝魯特國際機場、的黎波里貨運機場和位於貝卡谷地北部的軍用機場以及其他4個不同用途的機場。貝魯特國際機場是著名航空港。1990年黎政府投資4億美元改造貝魯特機場,將其吞吐量由每年200萬人次提高到600萬人次。2005年5月更名為“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 [21] 
截至2017年8月,該機場旅客吞吐量(包括入境、出境、中轉)總計1067萬人次;受民運影響,截至2019年,該機場旅客吞吐量降至869萬人次,同比下降1.72%,為8年來首降。2020年受疫情影響,旅客吞吐量同比大幅下降71.2%,全年旅客吞吐量僅為250.1萬人次。 [19] 

黎巴嫩公路

貫穿全境,全長約7300公里,其中高速或快速公路約530公里。公路在內戰、黎以衝突期間均遭嚴重破壞,修復工作進展緩慢。黎車輛總數約為160萬輛,平均每2.5人擁有一輛汽車,人均擁有量居世界前列。 [19]  [21] 

黎巴嫩鐵路

黎巴嫩原有鐵路402公里,其中標準軌(寬1.435米)鐵路319公里,窄軌鐵路(寬1.05米)82公里,全部為國有,除貝魯特—謝卡(Chekka)段外,後因戰亂破壞而廢棄至今。 [19] 

黎巴嫩社會

黎巴嫩科技

黎巴嫩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CNRS)受總理直接領導,宗旨是把科學與研究策略納入國家政策範疇之內。科委下設國家地球物理中心、國家海洋科學中心、國家遙感中心和原子能委員會等4個科研機構和一個文獻中心。 [19] 

黎巴嫩教育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中教育最發達、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成人受教育率約為93.9%,世界排名第65。多數黎巴嫩人會説阿語、法語、英語。黎巴嫩教育和高教部是內閣掌管教育事業的最高職能部門。教育體制大體分為學前教育、9年基礎教育、高中和大學教育四階段。黎全國有中小學2704所,在校學生76萬餘名,教師6萬餘名。各類高等院校共計41所,其中綜合大學4所。 [28] 
黎巴嫩大學是黎巴嫩唯一一所公立綜合大學,創建於1953年。2007年起,根據中黎兩國文化執行計劃,該校開始接受中國政府派出的留學生,每年5人,主要是阿拉伯語進修生。
貝魯特阿拉伯大學創辦於1960年。
貝魯特美國大學由美國教會於1866年創建,是黎巴嫩最具聲望、歷史最悠久和教學水平最高的大學,也是阿拉伯地區一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高等學府,使用英語教學。
聖約瑟夫大學1881年建立,是黎巴嫩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使用法語教學。2007年2月,中國國家漢辦在貝魯特開設了阿拉伯地區首家孔子學院,該學院由瀋陽師範大學與聖約瑟夫大學合作管理。 [19] 

黎巴嫩媒體

黎巴嫩報刊出版業發達,是中東主要新聞中心,黎巴嫩報刊發行對象不限於國內,同時面向阿拉伯各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新聞協會、編輯協會、新聞攝影師協會、出版商協會是黎巴嫩報刊出版業的行會組織。黎巴嫩報刊在出版前不受黎巴嫩新聞部的審查,言責自負,違規再糾,言論比較自由。新冠疫情以來,當地主流媒體先後報道我國對黎抗疫援助事。主要的報刊、電視台、通訊社基本都開通了網站。
黎以中東新聞中心著稱。全國各類報刊有600餘家。主要日報有《白天報》、《旗幟報》、《家園報》、《安瓦爾報》。主要刊物有《事件週刊》、《阿拉伯週刊》、《狩獵者》、《雜誌週刊》、《黎巴嫩評論》、《星期一早晨》等。 [28] 
貝魯特夜景 貝魯特夜景
黎巴嫩國家電視台,成立於1978年。屬黎巴嫩電視公司所有,政府佔一半資本,公司董事長和董事會成員均由政府任命。每天有兩套節目,用阿、法和英語播放新聞節目,教育、衞生、文化娛樂等節目則以阿語為主。黎巴嫩廣播公司電視台(LBC)成立於1985年,該台系私營電視台,有兩套節目,其中一套稱為“C33”,以法語節目為主,除播放本國編制的新聞節目外,還轉播法國“TV5”電視台的法語新聞節目。未來電視台,創辦於1992年,由已故前總理哈里里創建,是黎巴嫩目前第二大電視台。燈塔電視台,由黎巴嫩真主黨開辦,創辦於1991年,是該黨的宣傳喉舌,節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很強。
黎巴嫩國家通訊社是唯一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62年,屬新聞部領導。每日發阿、英、法3種文字的新聞稿,只報道官方的黎巴嫩國內消息。中央通訊社為私人通訊社,創立於1982年9月。每日用阿文報道黎巴嫩國內政治、經濟、商業等方面消息。“中東報導”是私營通訊社,1977年創辦。除週末外,每日發黎巴嫩國內、外消息英文通訊稿。週末有綜述和新聞分析內容的專刊。在開羅和華盛頓設有分社。
據統計,目前黎巴嫩全國有140多家廣播電台,其中大部分是私營娛樂性電台。其中,黎巴嫩廣播電台為國家廣播電台,屬新聞部領導。其前身是“東方電台”,始建於1938年。1962年開始增用阿、法、英、西和葡語對外廣播。內戰爆發後,由於經濟困難,該台被迫停止對外廣播。“祖國之聲”電台為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慈善基金會於1984年創辦。每天廣播20個小時,除英語新聞節目外,主要用阿語廣播。“人民之聲”電台由黎巴嫩共產黨於1987年創辦,每天廣播18小時,每隔半小時有一次新聞節目。在開羅、巴黎、倫敦和莫斯科派有常駐記者。 [19] 

黎巴嫩醫療

黎巴嫩衞生部是政府主管醫療服務部門的最高機構。黎巴嫩衞生醫療服務系統以私營醫院、診所、藥房為主體(90%),國家醫療單位為補充。截至2011年,黎巴嫩共有醫院164所,其中公立醫院28家,私立醫院135家,軍隊醫院1家。完全自費就醫的患者佔10%,其他患者或是全額或部分由政府醫保合同付費,或是由醫療保險機構和慈善機構代為支付相關費用。
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2011年黎巴嫩全國醫療衞生總支出佔GDP的7.4%,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003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2人、護理和助產人員28人、牙醫15人,藥師16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牀位35張。 [8] 
截至2018年,黎巴嫩共有醫院161所,牀位約13516張,註冊醫生約5000人,醫護人員共約2萬人。 [1] 

黎巴嫩電力

黎巴嫩 黎巴嫩
黎巴嫩電力由國家電力公司(EDL)壟斷,旗下擁有7座火電廠,理論總裝機容量204萬千瓦,3座小型水電站,理論總裝機容量22萬千瓦。目前,黎巴嫩實際發電功率約150萬千瓦,高峯期實際需求功率250萬千瓦以上,缺口超過100萬千瓦。社會用電短缺,大部分單位和家庭都自備了小型燃油發電機。中資企業需自備發電機。黎巴嫩電網同鄰國敍利亞相聯,曾經購買埃及電力,從敍利亞及約旦輸送到國內。2010年,黎巴嫩發佈了電力改革白皮書,並在幾年間陸續發佈了多個新建電廠、變電站、原有電廠大修改造等招標項目,但受制於黎巴嫩政治、安全形勢,招標項目進展較為緩慢。2013年初,黎巴嫩租用土耳其發電船以緩解電力緊張。但敍利亞難民的大量湧入,加大了黎巴嫩用電需求,電力緊張問題更為凸顯。據黎巴嫩電力部統計,2015年底發電量為12520百萬度,2016年底發電量為131.30億度。2017年底發電量為125.62億度,2019年底發電量為147億度,2020年底發電量為123億度。黎巴嫩電力公司常年虧損,每年享受黎政府補貼20億美元左右,是黎政府高額財政赤字的重要源頭之一,廣受詬病。因此,改革電力部門成為黎政府提交給世界銀行的改革計劃中的首要任務。 [19] 

黎巴嫩通訊

據國際電信聯盟發佈的數據顯示,黎巴嫩每百位居民中有18.04位固定電話用户,這一比率列全球210個國家(地區)第99位。黎巴嫩每百位居民中有70.5位互聯網用户,這一比率列全球208個國家(地區)第49位。2020年,黎巴嫩擁有428萬名手機用户。2011年,黎巴嫩正式啓動了3G業務,2013年2月,華為公司攜手黎巴嫩移動供應商Touch公司在黎巴嫩進行了4G關鍵技術全球首次路演。2013年,黎巴嫩啓動了4G網絡建設,黎巴嫩移動運營商於2013年在貝魯特部分地區開通了4G網絡,2014年黎巴嫩加大了4G網絡建設力度,擴大了網絡覆蓋範圍。2014年6月,黎巴嫩下調了電信資費,但下調後的資費標準仍相對較高。2017年,黎巴嫩啓動光纖到户項目招標工作,固網現代化工程起步。2018年及2019年,黎巴嫩電信部繼續同華為、諾基亞等公司合作推進光纖到户項目。2018年10月,黎政府與華為及TOUCH簽署了5G技術立項協議;2019年10月,華為在哈里里機場設置5G示範站。 [19] 

黎巴嫩外交

黎巴嫩外交政策

黎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外強調其阿拉伯國家屬性,調整與敍利亞關係,積極發展同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國的關係,重視同美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黎同以色列未建交,長期處於敵對狀態,黎以存在領土爭議,陸上邊界未最終劃定。2022年10月,經過間接談判,黎以簽署海上劃界協議。

黎巴嫩外交關係

黎巴嫩與98個國家建有外交關係,其中61個國家在黎巴嫩設有使館。
黎中關係
中、黎兩國1971年11月9日建交,雙邊關係長期平穩發展。 [27] 
兩國經貿合作緊密。中方對黎主要出口商品是機電類產品、紡織品、電子設備、汽車類、傢俱等,中方從黎進口商品主要是廢金屬等產品。近年來,中方多次向黎提供人道主義援助。2022年中黎雙邊貿易額25.8億美元。2023年1-7月,中黎雙邊貿易額14.47億美元。
2005年12月,中黎簽署《兩國政府旅遊合作協定》,黎成為中國公民組團旅遊目的地國。2008年11月,雙方簽署《中國旅遊團隊赴黎巴嫩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2010年5月1日,中國公民赴黎巴嫩旅遊業務正式實施。
1992年,中黎雙方簽署文化交流協定。2010年5月,中黎簽署2009-2012年文化交流執行計劃。2006年11月,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與黎巴嫩聖約瑟夫大學簽署在該校設立孔子學院的協議。黎巴嫩參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黎經貿部長薩法迪來華出席黎國家館日活動。2020年5月,中黎簽署政府間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根據協定,兩國將在對方首都互設文化中心。近年來,中方在黎舉辦“歡樂春節”、“中國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雙方共同舉辦了雙邊文化日、文藝演出、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增進了雙方的友誼與瞭解。
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在黎巴嫩南部的維和及掃雷行動。 [22] 
黎美關係
黎、美於1943年建交。黎巴嫩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力求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支持和援助。美支持黎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支持《塔伊夫協議》;敦促敍利亞軍隊撤出黎境內;要求黎政府解除真主黨武裝。1997年美解除了長達12年之久的對美公民赴黎禁令。美在“9·11”事件後宣佈黎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並向黎政府提出了凍結該組織武裝行動、資金,雙方進行情報合作等一系列要求,並暗示可能對真主黨動武。黎政府則堅持認為應將民族抵抗運動與恐怖主義區別對待,部分拒絕美的要求。此外美在安理會審議聯黎部隊任期問題時支持削減聯黎部隊人數、變更其職能,亦使黎感到不滿。2005年2月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後,美國加大對黎問題的干預力度,迫使敍從黎撤軍,支持黎反敍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對黎影響力增強。4月、10月、12月,美聯合法、英推動安理會通過有關哈里里遇害國際獨立調查的1595、1636、1644號決議。2006年,美在黎以衝突期間偏袒以方,在黎形象受損。衝突結束後,美承諾向黎提供2.3億美元援助,其中4000萬美元為軍事援助。 [6] 
2014年3月,美總統奧巴馬與黎總理薩拉姆通電話,祝賀黎新政府通過議會信任投票。5月,美國務卿克里與時任黎總統蘇萊曼通電話,對蘇在任期間的工作表示讚賞。6月,美國務卿克里訪問黎。2015年2月,美國向黎提供的2500萬美元軍事援助運抵黎。4月,美副國務卿布林肯訪黎。
2016年4月,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約瑟夫·沃特爾訪黎。11月,美國務卿克里電話祝賀奧恩當選黎總統。2017年2月,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訪黎。4月,美國會議員代表團訪黎。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電賀黎總統奧恩開齋節,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訪黎。7月,黎總理哈里里訪美。10月,黎總統奧恩訪美,美國國會財政委員會代表團訪黎。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黎獨立日電賀黎總統奧恩、議長貝里、總理哈里里。12月,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訪黎。
2018年2月,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黎。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聲明,向在巴黎召開的援助黎巴嫩的“西德爾會議”與會者和黎人們人民致以問候。6月,黎看守內閣總理哈里里譴責美將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9月,奧恩總統赴美參加聯大會議。 [1] 
黎法關係
黎巴嫩在1943年獨立前曾是法國委任統治地,兩國有傳統的關係。法為謀求在黎的經濟和政治優勢,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場。1996年,雙方簽訂了兩項財政協定,法向黎提供10.5億法郎的贈款、優惠貸款和商業貸款。法支持黎哈里里政府主導的經濟重建與改革計劃,2002年法在第二次國際援黎會議上承諾向黎提供5億美元援助。2005年2月,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希拉剋總理夫婦親自赴黎參加哈葬禮,法主張對事件進行國際調查,並支持黎舉行議會大選,改組政府。4月、10月、12月,法與美、英共同推動安理會通過有關哈里里遇害國際獨立調查的1595、1636、1644號決議。2006年黎以衝突期間,法推動安理會通過要求黎以停火的1701號決議。衝突後,法派兵2000人蔘加聯黎部隊。2007年1月,法召開援助黎巴嫩國際會議,向黎提供5億歐元低息貸款,共為黎募得逾76億美元援款。 [6] 
2014年3月,黎時任總統蘇萊曼赴法出席黎“國際支持小組”會議。4月,法議會法黎友好小組訪黎。5月,法總統奧朗德與時任黎總統蘇萊曼通電話,對蘇在任期間的工作表示讚賞。2015年2月,法國總統特使吉魯訪黎。4月,黎馬龍派大主教拉伊訪法。9月,黎總理薩拉姆在紐約聯大期間會見法國總統奧朗德。
2016年4月,法國總統奧朗德訪黎。7月,法國外長艾羅訪黎。11月,法國總統奧朗德致電祝賀奧恩當選總黎統。2017年3月,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昂訪黎。5月,黎總統奧恩與法國新任總統馬克龍通電話。9月,黎總統奧恩訪法。11月,黎總理哈里里、外長巴西勒分別訪法。12月,黎總理哈里里訪法。
2018年3月,法國特使、地中海事務代表杜克森訪黎。4月,黎總理哈里里訪法,出席在巴黎召開的“西德爾會議”。6月,黎馬龍派大主教拉伊訪法。8月,法參議員代表團訪黎。 [1] 
黎敍關係
黎敍在法國委任統治時期曾是同一個國家。黎獨立後,敍未予承認,黎敍仍保持“特殊關係”。1976年5月以來,敍軍(最初約2.8萬人)一直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駐紮在黎。1991年5月,黎敍簽署“兄弟關係合作與協調條約”和“安全與防務條約”,確定兩國將進行最高級和最全面的協調。1996年1月,黎敍簽訂經濟一體化、取消雙重税、推進和保證投資、建立聯合邊界哨所和社會領域合作五項協定。同時,雙方決定在與以色列談判中密切配合,決不單獨與以媾和。2004年9月2日,美、法等國推動安理會通過1559號決議,要求敍駐黎部隊全部撤離。2005年2月,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美等西方國家和黎反敍派指責敍應對此負責。在空前外部壓力下,敍於4月宣佈撤回其駐黎全部軍隊、安全人員和軍事裝備。7月,黎新政府成立,黎敍關係進入調整期。2006年3月,黎召開全國對話會議,就與敍發展正常國與國關係及劃分國界等問題進行討論。5月,安理會通過1680號決議,要求敍迴應黎要求,與黎建立外交關係,劃定邊界。
2006年4月,黎議長貝里訪敍。7月,黎總統拉胡德與敍總統巴沙爾通電話。8月,黎總統拉胡德、總理西尼烏拉分別與敍總統巴沙爾、總理奧特里通電話。同月,敍外長穆阿利姆訪黎。9月,敍黎關係最高委員會秘書長胡裏訪敍。10月,黎前總理卡拉米、胡斯先後訪敍。 [6] 
2011年敍局勢動盪以來,外溢效應持續發酵,對黎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黎國內親敍和反敍派別多次發生武裝衝突並造成人員傷亡,黎境內曾遭到來自敍境內的炮彈和火箭彈襲擊。黎政府主張維護敍的主權、獨立和統一,反對外部干涉,安理會應謹慎行事,國際社會應為推進敍國內政治進程創造條件。黎政府對敍問題持“不捲入”政策,對阿盟涉敍決議有關對敍實施制裁等內容持保留態度,並與聯合國難民署等機構合作,向在黎的敍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救助。
同阿拉伯國家關係
在黎境內共有約36.7萬巴勒斯坦難民,其中26%住在大城市,45%住在得到聯合國救濟的12個難民營,約7萬人生活在沒有衞生、教育及社會服務等保障的13個居民點。
2006年,黎繼續積極發展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係。黎以衝突期間,阿拉伯國家給予黎政治與財力上的支持。衝突結束以後,沙特、阿盟等亦積極斡旋,調解黎內部矛盾。 [6] 
2014年3月,蘇萊曼總統赴科威特出席阿盟峯會。黎外長巴西勒赴埃及參加阿盟外長會。同月,埃及外長法赫米訪問黎。4月,黎外長巴西勒赴埃及參加阿盟緊急外長會。5月,黎總理薩拉姆、外長巴西勒分別訪問沙特。6月,黎議長貝里參加埃及新總統塞西就職典禮;黎總理薩拉姆訪問科威特;阿拉伯國家議會聯盟主席、科威特議長賈尼姆訪黎。2013年以來,沙特先後兩次向黎提供30億美元和10億美元軍事援助,加強黎軍隊建設。2015年1月,阿盟秘書長阿拉比訪黎。3月,黎總理薩拉姆赴埃及出席埃及經濟發展大會。6月,黎總理薩拉姆訪沙特、埃及。7月,黎總理薩拉姆訪問約旦。11月,黎總理薩拉姆赴沙特出席第四屆阿拉伯—拉美峯會。同月,巴勒斯坦外長馬利基訪黎。
2016年2月,沙特內閣會議確認停止對黎軍援。3月,海合會、阿盟先後將黎真主黨列為恐怖組織。4月,黎議長貝里赴埃及出席阿拉伯議會聯盟第23次大會。8月,埃及外長舒克里訪黎。2017年2月,沙特海灣事務大臣薩米爾·薩卜漢訪黎期間,宣佈沙特取消對黎巴嫩的旅行警告。2017年1月,黎總統奧恩訪問沙特,阿盟秘書長蓋特、約旦副總理兼外交大臣喬達、伊拉克外長賈法裏分別訪黎。同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訪黎,黎總統奧恩先後訪問埃及、約旦。3月,黎總統奧恩訪問埃及。5月,黎總理哈里里訪問卡塔爾。6月,科威特議長加尼姆訪黎。8月,黎總理哈里里訪問科威特。11月,黎總理哈里里訪問埃及、沙特。12月,黎外長巴西勒訪問埃及。
2018年1月,黎總統奧恩訪問科威特。2月,奧恩總統訪問伊拉克,外長巴西勒訪問科威特。3月,黎總理哈里里訪問沙特,哈還致電祝賀埃及總統塞西連任。6月,黎議長貝里電賀阿巴斯再次當選巴解執委會主席。8月,看守內閣總理哈里里致電約旦國王。9月,伊拉克副總統阿拉維訪黎。 [1] 
2022年4月26日,沙特阿拉伯法國承諾向黎巴嫩提供首筆價值3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的資金,啓動一系列人道主義項目,以幫助黎巴嫩緩解其嚴重的金融危機。 [16] 
同以色列的關係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北部接壤。1978年3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打擊巴解武裝。1982年6月,以色列大規模入侵黎巴嫩。1985年,以色列以保衞北部加利利地區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區,駐紮了千餘人的部隊,並扶植由3000名親以黎巴嫩基督徒組成了南黎軍。2010年4月至7月,黎巴嫩國內安全部門破獲多個以色列在黎巴嫩諜報網,逮捕近百人,並將3人判處死刑。8月,黎巴嫩以色列軍隊在邊境地區爆發自2006年軍事衝突以來最大規模交火,造成1死4傷。黎巴嫩與以色列海上邊界未劃定,雙方在海上經濟權益問題上存在分歧。黎方多次要求聯合國幫助雙方劃定海上邊界。2011年7月,以方劃定其地中海專屬經濟區以及黎巴嫩海上邊界,黎巴嫩表示反對以方在海上劃界問題上作出任何單方面決定。 [6] 
2014年8月巴以衝突爆發以來,黎以邊境地區不時發生零星交火。2015年1月底,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互有傷亡。黎以邊境局勢總體平靜。
2018年12月,以色列在黎以邊境以國土範圍內開展“北部屏障”行動,旨在排查和摧毀黎真主黨在黎以邊境地區挖掘的隧道。 [1] 
2021年5月4日,黎巴嫩和以色列恢復中斷近半年的關於劃分兩國海上邊界問題的間接談判。以色列和黎巴嫩未建立外交關係。兩國均堅持一片大約860平方公里的地中海海域屬於本國專屬經濟區。近年勘探發現該爭議海域藴藏豐富天然氣資源。 [12]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1日,以色列和黎巴嫩兩國領導人公開表示,以黎雙方已經就海上劃界問題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涉及瞭解決地中海主要油氣田長達數年的海上邊界爭端問題,以黎雙方均對協議表示滿意。 [18] 
同巴林的關係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0日,黎巴嫩國家通訊社援引巴林王國外交部的聲明稱,巴林決定恢復與黎巴嫩的大使級外交關係。 [23] 
與海灣國家的關係
2022年1月22日,黎巴嫩總理納吉布·米卡提會見到訪的科威特外交大臣艾哈邁德·薩巴赫時表示,黎巴嫩希望恢復與海灣國家的牢固關係。 [14] 

黎巴嫩旅遊

沿海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温暖。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峯。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為全國最長河流。主要旅遊點有腓尼基時代興建的畢卜魯斯城、古羅馬時代興建的巴爾貝克城和十字軍時代興建的賽達城堡。此外,北部的雪山有很多滑雪場,吸引了大量遊客。巴勒貝克神廟是黎巴嫩著名古蹟,位於黎巴嫩貝卡谷地外山麓,貝魯特東北80多公里,海拔約1160米。“巴勒貝克”意為“太陽之域”。

黎巴嫩風景名勝

馬薩達城堡。馬薩達是猶太人的聖地,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位於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岩石山頂,北距EnGedi約25公里。其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牆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為險峻,最主要的是東側的“蛇行路”(Snake Path)。

黎巴嫩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安賈爾 世界遺產:安賈爾
安賈爾巴勒貝克比布魯斯提爾城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