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器

(漢語詞語)

鎖定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
中文名
陶器
拼    音
táo qì
注    音
ㄊㄠˊ ㄑㄧˋ
出現時代
新石器時代
釋    義
黏土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
英    譯
pottery;earthenware

陶器詞語解釋

陶器基本解釋

用粘土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於950—1165°C下燒製而成的器物,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質,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陶器引證解釋

指用黏土燒製的器皿。質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黃褐色。也有塗上別的顏色或彩色花紋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大量出現。現代用的陶器大多塗上粗釉。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齊必得。” 唐·趙璘 《因話錄·徵》:“兵察帝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於陶器,以防暑濕。”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二節:“陶器的出現是人類在向自然界鬥爭中的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陶器起源

甑皮巖首期陶與考古實驗
甑皮巖遺址第一期發掘的成型陶器僅有一件,簡稱“甑皮巖首期陶”,為兩片陶器殘片,呈敞口、圓唇、斜弧壁的圜底釜;器表灰白色,近口沿部分顏色略深,呈灰褐色;器表開裂,呈鱗片狀;口徑27cm、高16.4cm、口沿厚1.4cm、胎厚3.6cm。甑皮巖首期陶距今12000年,它燒成温度極低,胎質疏鬆,遇水易解離,疑似沒有完全陶化,歷經萬年歲月的侵蝕奇蹟般留存至今,於2001年重現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甑皮巖首期陶燒成温度進行測定,證實其未經250℃以上温度燒製過。
2001年-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專家多次組織開展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實驗。實驗顯示:按照甑皮巖首期陶的製作工藝,將天然泥土與砸碎的石英石顆粒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充分揉練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抗裂性的坯料,用其捏塑而成半圓頭盔型、與甑皮巖首期陶基本一樣的 “泥塑器”,僅需數日晾乾,不用燒製就可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 [1] 
陶器考古新發現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專業機構聯合出具《綜合意見書》,形成關於“陶雛器”研究成果的綜合意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專業機構一致認為:甑皮巖首期陶屬於甑皮巖先民使用“雙料混煉”技術製作成的“陶雛器”;甑皮巖首期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陶雛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雛型,是陶器研究史上的重大發現,對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1] 
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燒煉甚至煉而不裂的工藝。 [1] 
陶雛器
“陶雛器”是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燒製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燒不開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斷經受火燒並形成一定緻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 [1] 
桂林甑皮巖發現的“陶雛器”,應該是陶器從無到有的中間產物。目前在中國已公佈的考古成果中,最缺乏的就是陶器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中的考古標本,中國已有10多處遺址發現絕對年代超過10000年陶器標本,但經科學測試、確定燒製温度不超250°C、而且已經成型的考古標本目前只見於甑皮巖遺址,可以説是填補了陶器研究史上的空白,這是我國陶器考古首次發現陶器起源過程的考古標本,是陶器考古的新發現。 [1] 

陶器發展歷史

早期陶器的製法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發現的陶器。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發現的陶器。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製的,並在篝火燒製。燒製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製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
早期以篝火燒製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鋭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製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維斯特尼采愛神。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而最古老陶製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製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 。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距今2萬餘年、華南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萬年的陶片。 [2] 
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bai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
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峯。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説。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着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製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製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裏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係,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辦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
清代海洋桶紫砂茶壺 清代海洋桶紫砂茶壺
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樸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複,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現代陶器的發展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陶器塑形方法

坯體的不同特性
野野村仁清的色繪若竹圖茶壺 野野村仁清的色繪若竹圖茶壺
要製成陶器首先要把坯體轉變成需要的形狀,再在窯內加熱至高温,從而促成永久改變的反應,包括增加強度、硬化及固定形狀。根據地區不同,陶藝家所使用的黏土性質也不同,這樣常常有助製造出有本地特色的陶器。在黏土中混合其他礦物去達至特定目的亦是一種常見做法。例如在燒製後多孔性微高的坯體常會被用作製造土器或赤土陶器花盆。
坯體的搓泥及晾乾階段
在大部分塑形過程之前,在坯體內的空氣需要首先移除。以上稱為除氣法,可以透過真空泵或以人手搓泥完成。搓泥可以有助平均分佈坯體的水分。在坯體經過除氣及搓泥後,它便以眾多的技巧進行塑形。在塑形後經過晾乾再作燒製。晾乾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皮革硬度"指的是坯體約有75-85% 乾的階段。修邊及加上手柄通常會在半乾濕的階段發生。"骨幹"則是指坯體達到一個水分接近或等於0的階段。未經燒製的物件會被稱為"生陶器"。
陶藝家最基本工具是他們的手,但亦因為陶器製造歷史的長期演化而發展出其他附加工具,包括陶輪及轉盤、塑形工具(拍板、墊石、泥抹)、滾筒工具(輪盤、泥板機、壓轆)、切割/鏤空工具(刀、開槽工具、佈線)及修整工具(磨光石木銼、麂皮)。

陶器手工或手築

這是最早、最個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盤繞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體球狀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種互相組合再用手去構成。部分手築器皿常常會用泥漿或泥釉(鬆軟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結合起來。手築是一個緩慢及比拉坯更平緩的方法,但它會給陶藝家對陶器的大小及形狀有更高程度的控制。雖然對於有豐富經驗的陶藝家來説,要製作一模一樣的手工陶器並不困難,但拉坯的速度及重複性令它作為精確製造合適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為適當。部分陶藝家認為手工製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但亦有其他陶藝家認為拉坯陶藝的自發及直接性是他們的靈感來源。

陶器陶輪

把黏土球放在轉盤中心上,稱為輪頭,陶藝家以棒或腳力推動(腳動拉坯機或踏板輪)或可變速的電動機。通常一個稱為拉坯底板的膠制、木製或熟石膏制的碟會放在輪頭上,接着黏土球會拋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輪頭上,這樣做可以使成品與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變形。
在拉坯的過程中,陶輪會高速轉動,而黏土球被按、擠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為一個空洞形狀。第一步往下及往內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轉對稱,是需要掌握的技術中最重要及最困難的;接着步驟依次序為"開孔",即在黏土球中製造出中央的空洞;"鋪設地板",即在器皿中製造平坦或圓形的底部;"投擲"或"拖拉",即把外殼靠攏及塑形至相同闊度;"修整"或"翻轉",即移除多餘黏土去修整形狀或製造腳部。
陶輪雖然通常會用作製造個別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來大量生產。陶輪製作需要陶藝家有一定的技術,但一個熟練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製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樣的碟、花瓶或碗。因為陶輪本身與生俱來的限制,它只可以用為製作在一個縱軸上徑向對稱的陶器。這情況可以用壓印、膨脹、雕刻、製作凹槽、琢面、V型切開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視覺上更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會利用手工技巧再進一步以加上手柄、蓋子、腳部、壺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陶器旋壓成形法

此方法在陶輪上進行,令陶器固定形態所需的時間減少。覆旋壓是把塑形工具與石膏模上,仍然在建構中的黏土塊接觸的方法。覆旋壓工具塑造一面形狀而石膏模則塑造另一面。覆旋壓只會用作製造平面陶器,例如碟,但另一技巧仰旋壓則會用在空心陶器,例如杯。覆旋壓與仰旋壓至少由18世紀開始已經用作陶器的製作。在大型工廠製作中覆旋壓與仰旋壓通常會自動化,令一些半熟練工人可以進行操作。

陶器輥頭旋坯機

此機器用於在轉動中的石膏模上對陶器塑形,如覆旋壓與仰旋壓一樣,但有一個轉動的塑形工具而非固定的。此轉動的塑形工具是一個淺錐體,與陶器有同等直徑,形狀造成和成品的其中一邊一樣。陶器用此方法便可以依靠相對缺乏技巧的工人在一分鐘製成十二件的速度下工作,而這速度與成品的大小有關。輥頭旋坯機的使用如今在全球工廠已經是十分普遍。

陶器衝壓機

這是一個塑造餐具及裝飾器皿的工業過程,方法是擠壓一團預備好的黏土進入由兩個有孔模具組成所需形狀的空間。在加壓後,會從有孔模具注入壓縮空氣去釋放已成形的陶器。

陶器幹壓法

此方法把半乾及粒化狀態下的黏土壓入一個模具。有高壓水泵入的有孔壓鑄模把黏土壓入模具。成為粒狀材料的黏土由噴霧乾燥製成,其製成品既幼細且具流動性,水分在百分之五至六之間。此方法在製造瓦片中被普遍採用,而碟的製造亦慢慢轉用此方法。

陶器鑄漿成形法

鑄漿成形法常用在大量生產陶瓷上,亦最適合用在不能用其他方式塑形的陶器上。把水與坯體混合後製成泥釉,再倒入高吸水性的石膏模中。泥釉的水份吸入模中,留下一層坯體包裹內部表面及形成內部形狀。多餘的泥釉被倒出模外,接着模會被打開,其內裏的物件會移走。注漿成型浴室用品的製造中十分常用,而它亦用於製造細小的工藝品,例如複雜精細的雕像。

陶器加釉及裝飾

陶器可以有很多方法裝飾,包括:
釉下彩,在很多青花瓷都有使用。釉中彩釉上彩搪瓷
添加劑
添加劑可以在陶器形成前加在坯體裏,從而在燒製後達至預期效果。粗糙的添加劑如耐火砂有時會用作給最後成品一個需要的質地。鮮明顏色的黏土及耐火砂有時會用作給已完成的陶器製造花紋。着色劑,通常是氧化金屬及碳酸鹽,會個別或組合加在陶器上製造一個理想的顏色。可燃粒子可以與坯體混合再壓在表面上去製造理想質地。
瑪瑙紋飾陶器
瑪瑙紋飾陶器,因為它有多層或多帶的顏色混合在一起而令人聯想起石英礦物瑪瑙。瑪瑙紋飾陶器由混合數種不同顏色的黏土製成,但其混合的程度不是不能分別兩者。陶器有一種獨特的紋理或斑點外表。"瑪瑙紋飾陶器"此名詞在英國形容此類陶器;在日本則用"neriage";而中國自從唐朝就已經制造此類陶器,稱為"大理石陶器"。選擇黏土製造瑪瑙紋飾陶器需要精心的考慮,因為使用的黏土一定要有吻合的熱運動特性
捆邊託底法
此方法利用手或機器在碟或杯子邊緣加上一絛一條的顏色,通常陶藝家會在陶輪上使用此技巧。
擠光加工
陶器在燒製前表面會被木製、鐵製或石制的工具擠光加工,令燒製後的陶器成品仍然保持着光澤。要製成一個有高度光澤的陶器,有兩種可能,一是使用幼細的黏土;二是在成品半乾及缺乏水份時進行擠光,但陶器在此時十分脆弱,所以弄破陶器的危機很高。
這是一種泥釉,主要為白色或奶油色,通常在燒製前塗在陶器表面上。其目的通常為裝飾性的,但亦會用為掩蓋黏土中不理想的效果。化妝用泥釉可以用上油或浸泡形式加上,令塗層可以均勻及平滑。陶藝家由史前時期已經使用化妝土直到現代,有時亦會與五彩拉毛粉飾組合,一層化妝土會被颳走去顯示出底層黏土顏色。足夠細心的話可以在一層塗層上加上第二層不同顏色的塗層,再切開第二層塗層去顯露出內裏塗層的顏色。在此使用的化妝土通常包含不少硅土,有時會接近陶瓷釉面的成分。
平版印刷的方法亦常被稱為轉移印花或是貼花釉法。此方法主要利用來把設計加在工藝品上。平版印刷包括三層:顏色或圖像,此層構成裝飾設計面釉,一個清晰的保護層,可能包括一個低熔點玻璃;底紙,為設計透過絲網印刷或平版印刷技術印刷的地方。在眾多能夠轉移設計而且能夠移除底紙的方法中,部分適合在機器應用。
以金作裝飾用在部分高質素的陶器中。
它的應用方法有多種,包括:
純金── 金粉懸浮在精油中,與助熔劑及汞鹽增塑混合。它可以在繪圖技巧中應用。從窯中拿出來時並無光澤,需要擠光來顯現出其全部光澤。
酸金── 一種在1860年代早期在英國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美敦有限公司的工廠發展以金作裝飾的方法。上釉的表面在加上金前以稀釋的氫氟酸蝕刻。此過程需要高度技巧,亦只會用在最高級的陶器上。
亮金── 包括硫樹脂金溶液、其他金屬樹脂鹽及助熔劑。此名來自從窯中拿出來時不用擠光的裝飾外表。
淡菜金── 是一種金裝飾的古法。它利用金葉、糖、鹽與陶器摩擦,接着洗走可溶解的東西。
加釉
釉料是一種加在陶器上的玻璃狀塗層,其主要目的包括裝飾及保護。釉料的成分分別很大,但通常包括多種材料的混合,而那些材料一般情況下會在窯中比其覆蓋的陶器在更低的温度燒成。釉料其中一種重要的功用是令陶製容器可以防止水及其他液體滲漏。釉料可以利用擦上黏土、噴灑、浸泡、拖曳或刷上一層由釉料及水組成的泥漿薄膜等方法加在陶器上。刷上釉料的方法傾於給予一個不均勻的塗層,但與裝飾技巧一樣有效。在燒製前後的釉料顏色可以有顯著改變。為了防止加釉陶器與窯中設備在燒製中途黏在一起,一種方法是把一小部分例如腳部不上釉,或是以一個特別耐火的靴刺狀物作支撐。它們會在燒製後移除。有時在窯中會進行特別的上釉方法。其中一種例子是上鹽釉,食鹽會加入窯中形成一種雜色的橙皮質地。除了食鹽外其他物質亦會加入窯中,包括硫黃。在柴窯中燃料中的煤灰可以在陶器表面製造出灰釉

陶器燒製過程

陶器温度及時間

唐三彩馬 唐三彩馬
燒製為坯體造成不能逆轉的改變。只有在燒製後工藝品才能稱為陶器。低温燒製陶器的改變包括燒結,即坯體中的粗粒子在互相的接合點熔合在一起。在瓷器的情況,用了不同的物質及較高的燒製温度後,坯體的物理、化學及礦物學上的性質有大幅的轉變。在所有情況下陶器在燒製後都會被永久硬化,而燒製方法一定要與其使用物質配合。
一個粗略的建議是土器在正常情況下燒製温度約在800至1200℃之間;炻器約在1100至1300℃之間;瓷器則約在1200至1400℃之間。但陶瓷器在窯的燒成方式除了受達至的最高温度影響外,亦受到燒製時間的長度影響。所以窯中的最高温度通常會維持固定至一定時間去"浸泡"陶器,以達至陶器坯體所需的燒成。

陶器窯中大氣情況

在燒製期間,窯中的大氣情況可以影響陶器成品的外觀。透過容許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氧化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過限制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還原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奪走。以上因素可以影響燒製陶器的外觀,例如部分包含鐵的釉料,在氧化環境中會變為棕色,而在還原環境中則會變為綠色。窯中的大氣可以調整至做成釉料的複合反應

陶器燃料的選擇

利用燃燒柴、煤及汽油或利用電力可以為窯加温。當使用燃料加温時,煤及柴可以為窯帶來煙、煤灰及灰燼,可以影響未受保護的陶器外觀。因為以上原因利用煤及柴燒製時,在窯中的陶器會用火泥箱,即一個有蓋的陶瓷箱保護。現代用汽油或電力運作的窯比起古老的燒柴或燒煤的窯較乾淨及較易控制,同時燒製所需的時間亦會較短。當西方應用了傳統日本樂陶器的燒製方法時,陶器會在還熱及被灰燼、紙或木屑悶住時由窯中移走,令陶器外觀有一種獨特的碳化效果。此技巧亦會在馬來西亞使用來製造傳統的拉布沙用。

陶器陶器與考古學

陶器的耐用特性
陶器(豆) 陶器(豆)
對於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來説,陶器研究有助提供資料去窺見古文化的情況。陶器既耐用又脆弱,從即使其他耐用性較弱的工藝品已經完全腐敗至無法辨識,它們仍然存在可以看出其高耐用性。與其他證據組合起來,陶器工藝品的研究對於製造陶器及掌握陶器技術的社會的組織、經濟情況及文化發展的理論發展有幫助。陶器研究亦有助推論出有關文化的日常生活、宗教、社區關係、鄰舍態度、世界觀及對宇宙的理解。
陶器年代的考證
陶器對於年代學是確定無文字文化的年代的必須品,而同時亦對考究歷史文化的年代有幫助。主要由中子活化進行的微量元素分析令黏土的來源可以準確確認,而熱釋光測試則可以估計出陶器最後的燒製日期。透過考證史前燒製後陶器的碎片,科學家得出在高温燒製過程中,黏土中的鐵物質與在燒製當時的地球磁場有相同的狀態。

陶器各國陶器

希臘:
希臘紅彩陶器 希臘紅彩陶器
希臘的陶器因應不同時代而有很大的轉變。在新石器時代希臘的陶器稱為"彩虹陶器",主要由紅色及黑色混合在一起。而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了"塞斯克羅陶器",由紅色及白色組成幾何圖案。而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了由黑色及奶油色組成的螺旋圖案。明洋陶器則在青銅時代早期出現,完全由灰色組成。到了青銅時代後期,希臘陶器上出現了設計圖案,主要以黑及紅色在奶油色底色上加上圖案。期後因為希臘佔據了克里特島,而令希臘陶藝家吸收了米諾斯文明而在設計中包含了海洋生物的圖像。
在希臘黑暗時代的陶器則完全缺乏任何的設計,及完全不使用陶輪,令陶器傾向一側。"原始對稱"風格陶器在接着出現,其特色是在陶器上有很多圓形圖案。在後來出現的"對稱陶器"中,陶藝家會在器皿的每寸加上線。其中較有特色的如在科林斯會在陶器上繪上西亞神話生物,在雅典則會在陶器上希臘神話,特別是伊利亞特。雅典很多的陶器會被作為陪葬用途。在古風時期,希臘陶器上的希臘神話圖像由剪影圖案作主導。期後以剪影圖案的風格被以黑色為底色櫬托出紅色的圖案所取代,稱為紅彩陶器。接着希臘的陶器製作便因為不明原因而完全停止。
伊斯蘭:
伊斯蘭陶器的前身是阿拉伯陶器,當時陶藝家開始使用含屬的釉為陶壺上色。玻璃釉在阿拔斯王朝興起,用作模仿中國的白陶瓷。期後陶藝家不停嘗試在一層釉上加上另一層釉,及燒製陶器多於一次。因為蒙古佔領了中亞及中國令伊斯蘭世界有更多接觸中國陶器的機會,從而令西亞地區模仿了其用色及模式。
中國: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製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1962年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則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來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製陶工藝不斷髮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鹿紋彩陶盆    半坡遺址 國家博物館藏 鹿紋彩陶盆 半坡遺址 國家博物館藏
在中國,彩陶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被發現,主要包含水壺及碗等。一開始它們上面純粹為紅色,但陶器上漸漸有獨特的符號,稱為半坡陶符,紋飾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此後在臨近各省也發現了類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了黑陶,這是中國製陶工藝的一次高峯。
廣東英德黃門巖2號洞地點發現距今2萬餘年、華南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萬年的陶片,則是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補了本地區的空白,三個不同層位發現早期陶器反映出早期陶器生產工藝的發展過程。 [2] 
日本:
日本的陶器初期由圈狀黏土再加上以手按壓的繩子圖案,並在空曠地方燒製而成。在7世紀未唐三彩傳入,日本融合了本身文化仿製唐三彩創造出"奈良三彩",主要用於宗教用途如宗教儀式。在桃山時代千利休的推動令日本陶器在茶具方面出現很多珍品。到了近代,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柳宗悦的"民藝運動"令日本陶藝界人才輩出,陶藝家如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等陸續湧現,令現今日本陶藝對世界陶藝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陶器其他

  • 因為其大量的陶器工廠,或通俗來説稱為"陶器銀行"的關係,英國城市特倫特河畔斯托克被稱為"陶器"。它是最早的現代工業城市之一,早於1785年已經有200間陶器生產商及聘請了20,000位工人。
  • 陶藝家亦是當地足球會史篤城足球會的綽號。
  • 英國詩人約翰·濟慈寫了一首有關希臘古甕的詩《希臘古甕之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