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駱越

鎖定
駱越,由部落聯盟而成的方國 [1]  ,是百越眾支系下的其中一支。西甌、駱越是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仡佬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2-3] 
學術界公認,駱越古國的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這個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駱越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於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體現駱越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是這一地區的青銅文化 [4]  [7] 
中文名
駱越
概    念
古國名稱
大部分佈
廣西南部一帶等地
存在時間
遠古秦漢時期
中心地點
大明山南麓
記載書籍
《逸周書·王會》
地    區
中國嶺南百越
所    屬
壯侗語系先民 [5]  [8] 

駱越發展歷史

駱越國百越支下著名的方國之一,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説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裏,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越駱Daex Roeg,國名。駱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古老的方國,駱越文化對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駱越有部分逐步南遷。到戰國末年,遷徙到了今越南河內一帶,成立了甌雒國,是黎族、水族、老撾龍族的祖先,創造出璀璨的“甌雒文化”,即越南東山文化 [5-6] 
駱越方國的存在,戰國到駱越方國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亡以前,《呂氏春秋》、《史記》、《漢書》多有記載。 [1]  駱越即雒越,文獻中存在的諸如“雒”、“駱”、“碓”等的寫法或是因字形與“雄”近、或就是因音近等原因在傳抄過程中從“雄”訛變而來。亦即,根據南越木簡的發現,各字中正確寫法的應為“雄”,因形近訛變為“雒”、再因音近從“雒”變為“駱”,或因形近從“雄”、“雒”、“駱”變為“貉”、“碓”。
駱越國是由先秦壯侗語族民族祖先在嶺南建立 [1]  。駱越包括各部(包括但不止於):交趾部、朱鳶部、武寧部、福祿部、越裳部、寧海部、陽泉部、陸海部、武定部、懷驩部、文郎部、九真部、平文部、新興部、九德部。分佈範圍包括:今廣西南寧、百色以及南到越南中北部地區 [6] 
駱越方國管轄的地域,北到潯江黔江紅水河以南,正北與西甌方國為鄰,西北與夜郎為鄰;東到今廣東的羅定以南西南部,與閩國和後起的南越國為鄰;東南到海南島西沙羣島東沙羣島南沙羣島;正南一度到交趾、九真;西部一度達到今雲南文山一帶,與滇國為鄰,句町國崛起以後,在廣西百色西部的西林和田林一帶與句町國為鄰。 [1]  後甌駱一些上層在交趾、九真地域短期建立甌駱國,南越國崛起,於公元前204年滅甌駱國,建立交趾和九真兩郡,駱越方國南部疆域縮到今廣西崇左市、百色市、防城港市境內 [1] 
有學者認為“雒、駱、貉”等字之義為“水”,所以《交州外域記》裏所記載的“雒田”意思應該是“水田”,而“雒民”就是“耕種水田的農民”,掌握了灌溉設備而管理並支配土地的首長就叫“雒將”。
1976年發掘武鳴馬頭鎮西周至春秋墓羣和安等秧戰國墓羣,廣西西部地區的青銅文化逐漸顯露出來。韋仁義在總結武鳴馬頭這兩羣先秦墓時,已把它們定為駱越人的墓地。他認為,馬頭先秦墓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墓穴排列整齊、集中而有序,説明是一處受着一種觀念制約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絕大多數東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為東西向,佔總墓數的74%,而且絕大多數頭向東,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東,表現了強烈的方向意識;
3、墓葬形制都是狹長小型豎穴土坑墓坑寬度極少超過90釐米的,一般在60~70釐米之間,長寬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達7∶1,墓壙顯得特別狹窄;
4、元龍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燒烤墓坑之俗,燒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僅燒烤其中的局部;
5、隨葬品先經打碎或拆散,然後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隨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隨葬品的組合一般是實用青銅兵器生產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見圈足器和平底器,沒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潔,無紋飾或僅飾繩紋。
有學者認為駱越方國管轄過的地方,留下了濃重的文化遺蹟,有大量的駱越語地名。民族稻作文化的高度發達。“那”在不同民族中聲母有變化,但韻母不變。人們開闢出田疇,就用上述這些“田”名給那個地方命名。例如有泉水灌田的地方叫做“那播”,“那”即田。久而久之,那個地方便被稱為“那播”村,成了地名。“那”的地名分佈最廣,在廣西,以西江、黔江龍江以南分佈最為密集,僅地圖上標的就達到1300多個,未標的就更多了,這些地方正是駱越故地 [7] 
《史記·南越列傳》載:“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漢書·賈捐之傳》載:“駱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
《漢書·馬援傳》也提到駱越:“援好馬,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
《交州外域記》説:“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駱將銅印青綬”。
《舊唐書·地理志》:貴州(今廣西貴縣鬱平縣,“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説黨州(今廣西玉林市境)“古西甌所居。秦置桂林郡,漢為鬱林郡”。“潘州(今廣東高州市):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廣西邕寧宣化縣;州所治,漢嶺方縣地。屬鬱林郡”。

駱越文化風俗

山歌
壯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後裔,以好歌、能歌著稱,武鳴作為駱越文化的發祥地,山歌是其中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武鳴山歌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壯家人往往三兩成羣聚在一起,唱對應答,由此形成獨特的“歌圩”。每場歌圩可聚集成千上萬的人,三天三夜都不散場。所唱山歌內容包羅萬象,極具民族特色。 [9] 
從古百越族羣及西甌、駱越民族開始,在每年農曆三月對唱山歌,以山歌尋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結友,傳達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情感,之後逐漸演變為民間無處不歌、無事不歌的傳統 [16]  。西漢劉向《説苑·善説》用漢字記越音所錄春秋戰國時期的《越人歌》。經學者考證,《越人歌》為古越語,其語法結構、語音格律等均與今壯、侗語相近,當屬壯侗語各民族歌謠之源。因此,可以説,廣西少數民族的歌謠,文獻記載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戰國時期,實際存在可能更早。 [10] 
銅鼓
廣西自春秋戰國時代始有銅鼓,最早見於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響,部分駱越人接受了銅鼓文化。到漢代,駱越人自己已能鑄造成熟的銅鼓,自西林、隆林、百色,經田東到南寧、貴港,東至賀州都有銅鼓出土,銅鼓在廣西的分佈範圍從右江一帶擴大到整個鬱江流域,乃至賀江流域,即幾乎整個西江流域。 [11] 
稻作
西甌、駱越先民是我國最早發明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甌駱地區是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這是甌駱先民對中國乃至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秦漢時期,甌駱的稻作農業及其文化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其標誌是鐵製生產工具的使用以及牛犁耕的採用,並形成了以"那"為本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13] 
隆安稻神祭是遠古駱越民族稻作文化生活的記憶,始於遠古,但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布洛陀經詩譯註》中的《贖谷魂經》有“谷魂四處逃,谷魂到處散,王搭花神龕,把谷魂招歸,回來吧谷魂,歸來吧谷魂”的記載;《布洛陀經詩》的《唱罕王》篇中有“雞鴨祭大王,豬羊祭祖母”等內容,説明遠在夏商時代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期間,稻神祭已成為壯族先民重要的民間宗教信仰。 [12] 
青銅
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製造的靈山型、冷水衝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品。駱越人制造的鐓、圓形器、牛首提樑卣、鍾、靴形鉞等青銅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樑卣,設計精巧,卣紐和卣腹上四頭圜眼圓睜的水牛頭。 [14] 
布洛陀
布洛陀已被壯學界認定為壯侗語族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那麼,在族源上,駱越起源於布洛陀文化產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並隨着其民族的不斷髮展而傳承下來。按此邏輯推定,布洛陀應是駱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駱越文化之根源,二者可謂是老祖與子孫輩的關係。 [15] 
布洛陀文化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它有着自己的傳播場域和傳承族羣,有着韻文體、散文體等流傳載體,有着混溶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先天條件,更有世代相傳的宗教信仰觀念和祭祀儀式,是壯族傳統文化和民俗形態的母源。布洛陀文化不僅在廣西的紅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雲南的紅河流域的壯族羣居地,黔南的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和水族羣落的民間裏廣泛流傳,而且在越南、緬甸和泰國等地也流傳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17] 

駱越現況

今後,南寧市旅遊又多了一張響亮的名片。日前,《廣西大明山駱越古都文化旅遊區概念性總體規劃》已經出爐,規劃指出,中國首個駱越文化主題園——大明山駱越古都文化旅遊景區定位為“建‘三大城’,凸現‘三大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南寧市民便可在家門口漫步於“駱越古都”。
大明山是駱越古國的中心駱越是嶺南原住民族先民所建立的一個古老方國駱越文化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近年來有中國學者認為駱越古國的中心曾經在大明山南麓,大明山是駱越文化的發祥地和駱越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 
根據已經獲得批准的兩個規劃——《大明山風景旅遊區總體規劃》和《廣西大明山風景區旅遊服務基地發展建設規劃》,大明山風景區山上與山下的開發建設已經取得合法依據。在此背景下,《廣西大明山駱越古都文化旅遊區概念性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該規劃範圍屬於大明山風景旅遊區的一部分。
駱越古都文化旅遊區位於大明山風景旅遊區的山腳主入口區和次入口區之間,該項目規劃面積663公頃,預計總投資60億元。規劃開發近期從2010年到2012年;中遠期從2013年至2020年。
亮點建成中國首個駱越文化主題園大明山駱越古都文化旅遊景區是一個以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託,以駱越文化(駱越民俗文化龍母文化自然形態文化、駱越養生文化)為背景題材,以八桂民俗文化、東南亞民俗文化為延伸的文化主題旅遊度假新城。
它的主題為“神奇大明山、度假新天堂”和“奇山仙境、駱越古都”;它的主要功能是文化休閒、休閒度假和康體養生;主導產業是度假旅遊。該景區集駱越文化、東盟文化、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三大文化於一體。
該文化旅遊景區將創下四個“第一”。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個文化主題旅遊度假新城,北部灣第一個文化主題高爾夫球場,而且還是中國第一個駱越文化主題園,中國第一個國際古駱越文化研究基地和博覽中心。
  • 定位建“三大城”凸現“三大文化”
大明山駱越古都文化旅遊景區的具體目標定位是“建設‘三大城’凸現‘三大文化’”。
“三大城”即生態城、文化城、建康城;“三大文化”指的是古駱越文化、東盟十國文化和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同時,該旅遊景區計劃建成古駱越文化研究基地、國際山地高爾夫休閒度假基地和文化產業創新基地;三年內建成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根據《規劃》,該文化旅遊景區的總體佈局為“二區四園”,即北主入口區、南次入口區、駱越文化園、八桂民俗園、東盟風情園、農業休閒園等六個園區。在《規劃》中,該旅遊文化區規劃為北主入口區和南次入口區。
北入口區將成為未來旅遊區的旅遊集散中心和公共商業行政中心。它設置有旅遊接待與行政管理、特色街區特色街區、度假酒店等,並融合餐飲、購物、文化、娛樂、住宿等綜合配套設施。此區是一個開放消費的區域,不收取門,遊客只有上山遊覽或進入駱越文化園遊覽才需要購。
南次入口區是未來次入口區和山上龍母峽谷景區的入口服務區,配套設置入口接待設施,如入口大門、遊客中心、管理設施及生態探險服務基地等,主要的項目有龍母文化體驗區、龍母峽谷生態探險服務基地、龍母文化新村、購物美食街等。
  • 規劃近期初步建設駱越文化園
開發近期從2010年到2012年;中遠期從2013年至2020年。
據介紹,近期將開工建設“兩團兩線”。兩團指的是北主入口區和南次入口區這兩個主入口服務區進行相關的景點配套建設,包括初步建設駱越文化園以及龍母文化園。
兩線中的“一線”是指建設從北主入口區到南次入口區之間的道路;另外“一線”是在景區大門出來3公里處建設一條景觀大道,大道體現的是中國—東盟文化風情,就是在道路兩邊修建具有東盟風情的建築物,在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上種植東盟國家的國花,以及設置有東盟特色的雕塑。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