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暑

(一種病狀)

鎖定
中暑是一種由於體温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導致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暴露在高温且不透風的環境下,體內熱量產生多於體外散發的熱量,以及身體無法適應和耐受高温環境時。高危人羣包括嬰幼兒、老人、超重者、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羣以及在高温天氣下進行劇烈活動的人羣。中暑類型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日)射病,熱射病病情最為嚴重。
中暑的主要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口渴、面色潮紅神志不清等。若不及時進行干預和治療,病情可能逐漸發展為昏迷並伴有四肢抽搐,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暑本身並無傳染性,因此無需特別針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行防護。
治療中暑的基本原則是降低核心體温和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輕度中暑患者可通過脱離高温環境和補充水分的方式恢復正常。嚴重中暑患者應立即轉送醫院進行救治,治療方式包括物理降温藥物治療液體復甦等。對於出現嚴重併發症的病例,可能需要實施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中暑的預後依賴於高熱的程度、持續時間、降温速度和重要器官損傷的程度。輕度中暑患者一般可以自行恢復,而嚴重中暑患者病情可能會發展為熱射病,其病死率可高達20%-70%,對於50歲以上的患者,病死率甚至可以達到80%。出現昏迷的熱射病患者,即使及時進行降温處理,仍有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神經精神後遺症。
中醫病名
中暑
就診科室
急診科
多發羣體
嬰幼兒和65歲以上的老人;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羣;高温天氣進行劇烈活動的人羣;飲酒或者服用影響機體散熱、減少出汗等藥物的人羣
常見病因
高温環境下的體温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
常見症狀
頭痛、頭暈、口渴、多汗,體温持續上升等
相關藥物
地西泮,異丙腎上腺素甘露醇,抗膽鹼能藥和抗組胺藥

中暑流行病學

近年來,全球氣候逐漸變暖,中暑的發生率和病死率隨之增加。現從時間、易感人羣和地區分佈三個方面,對其流行病學進行介紹。

中暑時間分佈

以夏季(即6~8月份)發生為主。夏季天氣炎熱日平均氣温>30攝氏度,或相對濕度>73%,當温度和濕度均較高時,中暑發生的機率將會顯著升高。

中暑易感人羣

  • 嬰幼兒和65歲以上的老人;
  • 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羣;
  • 高温天氣進行劇烈活動(比如體育運動軍事訓練户外活動等)的人羣,即使年輕健康的人也有可能中暑;
  • 飲酒或者服用影響機體散熱、減少出汗等藥物(如抗組胺藥物、抗膽鹼藥物等)的人羣。

中暑地區分佈

世界各地都有中暑暴發的情況。中國熱帶、亞熱帶面積相對較大,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城鎮人口日益密集,產生“城市熱島效應”,城鎮居民中暑發病率也逐步上升。

中暑疾病類型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而根據發病機制和臨牀表現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日)射病(包括勞力性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三種類型。這幾種類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後發生,或同時發生,常常難以區分。其中以熱射病病情最為嚴重。

中暑病因

當機體不能夠適應和耐受環境高温(>32攝氏度)、濕度較大(>60%)和無風狀態時,體內產生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從而發生熱量蓄積、體温上升,進而發生中暑。

中暑發病原因

  • 機體自身熱量產生增加
在高温、高濕、不透風或強熱輻射下,長時間從事劇烈活動,機體熱量產生增加。
常見於強體力勞動、運動或者進行軍事訓練的人羣。一些疾病狀態,比如發熱寒顫或者驚厥等情況,也會導致產熱增加體温上升。
  • 周圍環境温度上升
環境温度升高時,一些易感人羣,比如年老體弱多病(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的人羣,體温調節功能障礙,不能對自身體温進行良好的調節,身體從環境當中獲得熱量增多。
  • 散熱障礙
  • 出汗減少:汗腺損傷或者缺乏,比如皮膚燒傷瘢痕部位、汗腺缺乏症等。
  • 中樞神經系統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如飲酒者、老年人、心功能障礙等。
  • 服用影響出汗的藥物,如抗膽鹼能藥抗組胺藥等。
  • 其他因素:肥胖和衣服不透氣等。

中暑症狀

在長時間暴露於高温環境下後,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症狀,一開始體温正常或略升高。核心體温持續上升達到38攝氏度以上時除上述症狀外還會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濕冷等情況。
如不及時干預可逐漸發展為昏迷伴四肢抽搐,嚴重時可產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暑先兆中暑

暴露於高温環境時,出現大汗、四肢無力、頭暈、口渴、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鳴、動作不協調等伴或不伴體温升高。若脱離高温環境,轉移到陰涼的地方,及時通風降温補充冷鹽水,短時間就可以恢復。

中暑輕度中暑

先兆中暑症狀繼續加重,體温上升到38攝氏度以上,並且出現皮膚灼熱、面色潮紅或脱水(如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症狀。採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處理方式,數小時內可恢復。

中暑重度中暑

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 熱痙攣
多見於健康青壯年。
表現為在高温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後出現短暫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一般持續時間約3分鐘。
患者常常無明顯的體温升高,可能與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體內大量缺鈉或者過度通氣有關。
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羣。患者出現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徵的一組臨牀綜合徵,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噁心和嘔吐等。
此時患者體温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如不能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 熱射病
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兩類。
  • 勞力性熱射病
多見於健康年輕人(如參加體育運動者、訓練的官兵),表現為長時間暴露於高温、高濕、無風的環境中,進行高強度訓練或重體力勞動一段時間後,出現發熱、頭痛或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等。繼而體温迅速升高,達40攝氏度以上,出現譫妄、嗜睡和昏迷。
患者可伴有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急性肝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等表現,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
  • 非勞力性熱射病
常發生於年老、體弱(小孩)和慢病人羣,一般發病較慢。剛開始症狀不容易發現,1~2天后症狀加重,出現神志模糊、譫妄、昏迷等。患者體温高可達40~42攝氏度,直腸温度最高可達46攝氏度,可有心衰、腎衰等表現。

中暑就醫

在高温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後,出現大汗、口渴、頭暈、頭痛、高熱等情況,應考慮發生了中暑。
一般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的患者,經現場及時救護後,均可恢復正常。但對於為重症中暑的患者,應立即轉送醫院。

中暑就診科室

中暑相關檢查

發病早期因脱水,致血液濃縮,可出現血紅蛋白(Hb)升高、紅細胞比積(Hct)增加,血小板(PLT)發病初期正常,繼而迅速下降。
血液生化檢查
  • 電解質:高磷血癥(hyperphosphatemia)提示橫紋肌溶解,低鈣血癥(hypocmia)見於肌損傷的患者,還可出現低鉀、低鈉、低氯。
  • 腎功能異常:可出現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升高。
  • 肝功能異常:可出現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乳酸脱氫酶(LDH)水平升高。
  • 感染指標異常:增高的程度與中暑的嚴重程度相關,合併感染者該類指標明顯升高,如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CRP)、(PCT)等增加。
  • 橫紋肌損害:乳酸脱氫酶(LDH)、肌紅蛋白(Mb)和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
  • 低血糖:勞力性熱射病肝衰竭者可出現低血糖。
  • 凝血功能障礙:止凝血功能參數異常,可在發病第1天出現但更常見於第2天和第3天。
動脈血氣分析
非勞力性熱射病時,出現呼吸性鹼中毒,勞力性熱射病時出現嚴重代謝性(乳酸)中毒。
尿常規檢查
患者尿色為茶色或醬油色,可以發現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等變化。
其他檢查
如果懷疑有顱內出血的情況,醫生可能建議做頭部CT和腦脊液檢查進行確診。

中暑治療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降低核心體温和防止臟器功能衰竭。

中暑急性期治療

  • 現場救護
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患者一般經現場救護可以恢復正常。
  • 脱離現場環境:迅速脱離高温、高濕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將患者平卧並去除全身衣物。
  • 快速降温:用涼水噴灑或用濕毛巾擦拭全身,扇風加快蒸發、對流散熱。
  • 病情監測:持續監測體温。
  • 醫院內救護
物理降温
與現場救護類似,可以通過降低環境温度、頭部降温、冷水浸泡法、冰帽、冰毯、冰袋等冷療法調節體温。
體內降温
體外降温無效的情況,可採用4攝氏度鹽水進行灌腸,也可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腹膜腔灌洗。病情嚴重時,可以實施血液透析,或將自體血液體外冷卻後,回輸至體內降温。

中暑一般治療

主要是循環監測與液體復甦,如連續監測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血氣分析、電解質、每小時尿量及尿液顏色,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CVP)。儘快建立液體通路。

中暑藥物治療

  • 昏迷患者
昏迷患者應進行氣管內插管,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伴有顱內壓增高者,靜脈輸注甘露醇,30~60分鐘輸入。
如果出現抽搐、躁動,靜脈輸入地西泮,也可以使用效力強、不良反應少的丙泊酚、苯二氮䓬類藥物。使用時必須注意用藥劑量、輸注速度和患者反應,劑量過大時注意有無呼吸抑制和低血壓發生。
  • 液體復甦低血壓患者
應靜脈輸注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恢復血容量,使尿量保持200~300ml/小時。同時注意監測電解質,及時補鉀。
必要時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幫助恢復正常血壓。但需注意勿用血管收縮藥,以免影響皮膚散熱。
  • 多器官衰竭患者
應予對症支持治療。及時發現和防治器官功能不全。如果出現橫紋肌溶解,尿量至少保持為2ml/(kg・h),尿pH>6.5。
心力衰竭合併腎衰竭,伴有高鉀血癥時,慎用洋地黃。若出現物理降温方法無效且體温持續大於40度、持續性無尿、尿毒症、高鉀血癥、嚴重感染、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多臟器功能衰竭中的一種情況,需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療。
可以使用H2受體持抗藥或質子泵抑制藥,預防應激性潰瘍和上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患者根據病情輸注新鮮冷凍血漿和血小板。

中暑中醫治療

方劑以清熱降火為主沒,也可採用放血療法配合藿香正氣水口服。需就診正規醫院,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中暑前沿治療

亞低温治療:對於熱射病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能減低死亡率,但可以改善神經預後。

中暑預後

中暑的預後與高熱程度、持續時間、降温速度、重要器官損傷程度有關。

中暑治癒性

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的患者,及時脱離高温環境,補充水分,一般都可以自行緩解。
而嚴重中暑可能會導致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其中熱痙攣、熱衰竭經過積極對症治療,數小時內可以恢復,而熱射病預後較為嚴重。

中暑嚴重性

中暑中較為嚴重的類型為熱射病,病死率可達20%-70%,50歲以上患者高達80%。

中暑後遺症

出現昏迷的熱射病患者,儘管給予快速降温處理,仍有個別患者可能留有永久性的神經精神後遺症。

中暑日常

該病的日常生活管理很簡單,就是保持涼爽,補充水分和關注易感人羣。

中暑家庭護理

  • 皮膚護理:高熱出大汗的情況,及時更換衣服和被子,保持皮膚的清潔。
  • 口腔護理:高熱時,給予漱口或者棉球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潔。
  • 安全護理:高熱驚厥時,注意防止墜牀和碰傷。

中暑生活管理

在高温環境中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症狀時,需要及時停止工作在陰涼處進行休息。

中暑注意事項

對於中暑患者,一般藥物降温無效;且對於熱射病患者,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鹽治療不僅無效,還可能有害。
如果在迅速降温的過程中,患者出現寒戰,可以用生理鹽水加氯丙嗪靜脈輸注。用藥過程中需注意監測血壓變化的情況。

中暑預防

中暑保持涼爽

選擇輕便、淺色、寬鬆的衣服,室內保持涼爽,儘可能呆在有空調的地方。如果家裏沒有空調,可以去商場或公共圖書館乘涼。
  • 仔細安排户外活動
天氣炎熱時,儘量將户外活動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較為涼爽。或者在活動一段時間後,注意在陰涼的地方進行休息。
  • 調整户外運動的強度
在熱天建議減少鍛鍊。如果鍛鍊過程中,出現心跳加速、喘不過氣頭暈心慌等情況,需要停止運動,尋找一個陰涼的地方,及時休息。
  • 塗防曬霜
曬傷會影響身體的降温能力,引起脱水。如果必須到户外去,需戴一頂寬邊帽,戴一副太陽鏡,在外出前30分鐘塗上防曬係數為15或更高的防曬霜,以保護自己免受陽光的傷害。
  • 仔細監護嬰幼兒
與兒童一起旅行時,切勿將嬰兒、兒童或寵物留在停放的汽車內。離車時檢查,確保所有人都下車,不要忽視任何在車裏睡着的孩子。

中暑合理飲食

  • 多喝水:及時喝水,補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
  • 遠離含糖或含酒精的飲料:這些飲料不但不解渴,反而會使身體丟失更多液體;喝冷飲還會引起胃痙攣。
  • 補充鹽和礦物質:大量出汗會流失鹽和礦物質,運動飲料可以幫助補充汗水中流失的鹽和礦物質。糖尿患者或者高血壓患者需要限制鹽分控制,遵醫囑飲用運動飲料。
  • 高温天氣,飲食要清淡,不適合吃高熱量、油膩、辛辣的食物,可以準備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比如綠豆湯等。

中暑關注事項

  • 查看最新天氣消息:查看當地新聞,瞭解極端高温警報和安全提示。
  • 瞭解症狀:學習中暑相關疾病的症狀和體徵,以及如何治療。
  • 關注同伴:在高温環境下工作時,互相監控同伴的狀況,一旦出現先兆中暑的症狀,及時處理。
  • 監測高危人羣:嬰幼兒、65歲或以上的人、超重的人、在工作或運動中過度運動的人、身體患有疾病的人羣(特別是患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或服用某些藥物的人(如抑鬱症、失眠或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對於這些人羣,在高温天氣中,應給予更多關注,避免發生中暑。

中暑熱習服訓練

寒區、温區部隊進駐熱區之前,或熱區部隊每年夏初進行高強度訓練之前,為了避免戰士中暑,應組織部隊進行熱習服訓練,提高對熱的耐受能力。
在生理耐受範圍之內,從低温到高温環境,可採用行軍、負重行軍、球類或其他能提高心血管系統耐力的訓練逐步進行,每次訓練1~2次,訓練週期1~2周。
參考來源: [1-7] 
參考資料
  • 1.    王辰,王建安.內科學.8年制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1271-1275
  • 2.    宋青. 熱射病規範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 解放軍醫學雜誌, 2015, 40(1):1-7.
  • 3.    熱相關疾病  .美國CDC網站[引用日期2024-03-24]
  • 4.    張波,桂莉.急危重症護理學.第3版.[M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140-144.
  • 5.    王春峯. 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症中暑的臨牀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35):148-149.
  • 6.    辛克平, 徐瑞祥. 中醫療法治療中暑高熱60例療效觀察[J]. 廣西中醫藥, No.170(02):18-20.
  • 7.    王文玲. 駐福州陸軍軍事訓練中暑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 福建醫科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