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糖尿病

(疾病名)

鎖定
糖尿病是一種由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礙引發的,以高血糖為標誌的慢性疾病。該疾病主要分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種類型。病因主要歸結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導致的胰島素分泌下降,或者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或兩者兼備,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儲存。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和家族有疾病聚集現象。此外,糖尿病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趨勢。
糖尿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此外,病程久的患者可能會引發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甚至衰竭,並有可能引發急性嚴重代謝紊亂。
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手段為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使血糖水平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防止急性代謝紊亂的發生,防止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改善生活質量。預後情況取決於病情控制及併發症的存在與否。糖尿病的預防主要依賴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保持正常體重、定期體檢等。
一些最新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現象。但是,流行病學和臨牀醫學研究已經非常明確,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年齡增長、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等。因此,改善促進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會環境是減少糖尿病患病人數的根本出路。
中醫病名
糖尿病
就診科室
內分泌科、眼科、神經內科
多發羣體
青少年,成年人,尤其在40歲以後的人羣,肥胖者
常見發病部位
眼,腎,心血管,神經
常見病因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免疫系統缺陷
常見症狀
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胰島素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闡明,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有所不同。
總體來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了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導致的胰島素分泌下降,或者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或兩者兼備,而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儲存。
當前,除了部分特殊類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確外,絕大多數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確。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現象。
但是,流行病學和臨牀醫學研究已經非常明確,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減少中國糖尿病的患病人數,改善促進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會環境是根本出路。
  •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1型糖尿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經發現有50多個遺傳變異與1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有關。
2型糖尿病的發生同樣與遺傳因素相關,目前已經發現400多個遺傳變異與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發生的風險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遺傳背景只是賦予個體一定程度的疾病易感性,並不足以致病,一般是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多個基因異常的總體效用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 環境(體外)因素
與1型糖尿病發生相關的環境因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導致1型糖尿病的環境原因之一,包括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等,這些病毒可直接損傷胰島β細胞,並可啓動自身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胰島β細胞。
一些化學毒物如滅鼠劑吡甲硝苯脲等,也可導致胰島β細胞的破壞,從而誘發1型糖尿病。近幾年來,隨着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抑制劑在腫瘤治療中的廣泛使用,該類藥物所導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多。
環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中顯得尤其重要,具體包括年齡增長、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等等。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增高的最重要環境因素是導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會環境。
  • 自身免疫系統缺陷
在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統對產生胰島素的胰島細胞發動攻擊,即自身免疫,導致胰島β細胞損傷和消失並最終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或缺乏。

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與高血糖相關的“三多一少”和皮膚感染、乏力、視力變化等症狀和臨牀表現,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沒有任何症狀或者症狀較輕。
隨着疾病的發展,糖尿病患者會逐漸出現多系統損傷,並出現與併發症相關的臨牀症狀。

糖尿病前兆

糖尿病早期往往沒有表現,因此並不存在前兆。患者多通過體檢、行血糖化驗等發現患病,待出現“三多一少”等症狀時,通常已經較為嚴重了。

糖尿病典型症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經歷幾個階段:
患者已經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隨着病情進展,出現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穩態與糖尿病高血糖之間的一箇中間狀態,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或)糖耐量異常(IGT);
最後進展為糖尿病。
  • 早期症狀
糖尿病早期其實是指糖尿病前期,這個階段一般都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和臨牀表現,主要依靠檢測血糖而發現。
  •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一般起病較急,在疾病得到診斷和治療前可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少數患者可能會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為首次發病表現。
一般從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島素治療。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緩慢,早期無明顯的臨牀表現,需要藉助血糖檢測方能發現該病。
  •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見,常在40歲以後起病,大多起病隱匿,半數患者早期無任何症狀,很多患者因出現慢性併發症或在健康體檢時發現患病,常有家族史。
經常與肥胖症、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疾病同時或者先後發生。隨着中國青少年人羣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歲前發生糖尿病的人數逐漸增多。
有些血糖明顯增高的糖尿病患者還可以有視力改變、皮膚感染、外陰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齦炎等。
在糖尿病發病過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現,即在餐後3~5小時後出現心慌、噁心、出冷汗等症狀。
  • 併發症和(或)伴發病表現
當病情進展到併發症時,會出現相應器官受損的症狀。
眼睛
血糖長期升高可導致視網膜血管病變,引起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發生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機會也明顯增高。
足部
足部受傷後傷口難以癒合,可出現傷口感染和潰瘍(糖尿病足)。病情嚴重者,可發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療效果差時可導致截肢。
心血管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在糖尿病人羣中發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更早、病情進展較快。
腎臟
造成糖尿病腎病,最終可能引致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腎功能衰竭嚴重時需要依靠透析和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神經
最常見的是多發性神經炎,產生肢端感覺異常,感覺過敏、刺痛、灼熱感、襪套樣的感覺,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還可以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導致胃腸功能、生殖系統功能和心臟功能的紊亂。
感染
糖尿病容易併發各種細菌、真菌感染,如反覆發作的腎盂腎炎膀胱炎等皮膚化膿感染,足癬體癬真菌感染等。

糖尿病就醫

當出現體檢血糖增高、或者出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乏力、視力模糊、疲勞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就醫指徵:
  • 體檢發現血糖升高、尿糖陽性者;
  • 已經出現上述“三多一少”的症狀或者疑似症狀的人羣;
  • 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或者伴發症的患者;
  • 反覆發生低血糖症狀者;
  • 原因不明的酸中毒、休克、昏迷、失水等;
  • 反覆發生感染者等;
  • 糖尿病的高危人羣:有糖調節受損歷史,45歲以上,超重或肥胖;有1級親屬患有2型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患多囊卵巢綜合徵、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等。

糖尿病診斷依據

醫生問診、採集病史內容包括:出現症狀的具體表現、時間等,同時也會詢問是否有其他疾病,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史,平時的飲食習慣,既往糖尿病治療史等。
化驗檢查:包括空腹血糖、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尿糖尿酮體糖化血紅蛋白等。
與此同時,醫生將根據患者的臨牀表現和檢查結果,判斷是否有糖尿病並進行糖尿病分型,根據臨牀症狀和檢查結果判斷有無合併症、併發症等。
醫生將根據患者的糖尿病類型和目前病情的發展情況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 糖代謝狀態分類
糖代謝分類
靜脈血漿葡萄糖(mmol/L)
/
空腹血糖
葡萄糖負荷試驗2小時血糖
正常血糖
<6.1
<7.8
空腹血糖受損
6.1~7.0
<7.8
糖耐量減低
<7.0
7.8~11.1
糖尿病
≥7.0
≥11.1
注: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統稱為糖調節受損。
  • 糖尿病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
靜脈血漿糖尿病(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糖尿病症狀:高血糖導致的多飲、多尿、體重下降、皮膚瘙癢、視力模糊等急性代謝紊亂表現
隨機血糖≥11.1
或空腹血糖
≥7.0
或葡萄糖負荷試驗2小時血糖
≥11.1
糖化血紅蛋白
≥6.5%
無糖尿病症狀者,需改日重複檢查。
注意:
  • 空腹狀態指至少禁食8小時;
  • 隨機血糖指不考慮上次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血糖,不能用來診斷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異常;
  • 急性感染、創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可出現暫時性血糖增高,若沒有明確的高血糖病史,須在應激消除後複查,以確定糖代謝狀態。

糖尿病就診科室

  • 以血糖升高、尿糖陽性或者有相關典型症狀者,優先考慮去內分泌科就診;
  • 出現視物模糊等的症狀者,可以去眼科就診;
  • 出現肢端感覺異常者,可以去神經內科就診;
  • 在基層醫院就診時,可以去全科醫學科就診。

糖尿病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
測量身高、腹圍、體重、血壓、心率等。
  • 實驗室檢查
空腹血糖
反映身體在沒有進餐的條件下維持糖代謝穩態的能力。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反映身體對糖負荷的處理能力。
尿糖試驗
當血液中的葡萄糖超過了腎臟的承受力,會在尿中出現葡萄糖。陽性結果是發現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HbA1c和GA
糖化血紅蛋白A1c(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用於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反映近2~3月血糖水平;GA反映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胰島β細胞功能檢查
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釋放試驗,反映基礎和由葡萄糖介導的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的能力。
注意事項:
  • 檢查前須空腹10小時以上,一般在檢查前一天晚上12點以後禁食;
  • 注意做檢查前停用維生素C青黴素水楊酸鹽避孕藥利尿劑等藥物,這些藥物會影響檢驗結果;
  • 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患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煙、不做劇烈運動。

糖尿病鑑別診斷

糖尿病最重要的鑑別診斷就是鑑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類別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起病
急性起病,症狀明顯
緩慢起病,常無症狀
臨牀特點
體重下降、多尿、煩渴、多飲
肥胖,較強的糖尿病家族史,可有黑棘皮症、多囊卵巢綜合徵、高血壓、脂肪肝等伴隨疾病
酮症酸中毒
常見
少見
C肽水平
非常低或缺乏
正常或升高
抗體
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穀氨酸脱羧酶抗體(GAD-Ab)陽性
ICA、GAD-Ab、IAA等抗體陰性
治療
胰島素
飲食控制、運動、口服或注射降糖藥
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發生的機會高
發生的機會低

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目前還無法治癒,但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使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具有與非糖尿病者同等的生活質量和壽命。

糖尿病治療目標

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控制糖尿病症狀,防止出現急性代謝併發症,預防慢性併發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建立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體系,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的個體化指導。
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202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檢測指標
目標值
空腹血糖
4.4~7.0mmol/L
非空腹血糖
<10.0mmol/L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7.0%
血壓
<130/80mmHg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0mmol/L
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3mmol/L
甘油三酯
<1.7mmol/L
未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2.6mmol/L
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8mmol/L
體質指數(BMI)
<24kg/m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30mg/g
主要有氧活動
≥150min/周

糖尿病一般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綜合治療。鑑於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齡不同,治療方案也不同,但不論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都應進行飲食治療,並儘量多地接受糖尿病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必須調動患者本人和家屬的積極性,方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綜合管理的5個要點(又稱“五駕馬車“)包括:糖尿病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
  • 糖尿病教育
患者及家屬應儘可能多的學習、瞭解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相關知識,積極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謹遵醫囑進行治療,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識及能力。
  • 醫學營養治療
醫學營養治療是糖尿病的基礎管理措施,旨在幫助患者制定營養計劃,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確定合理的總能量攝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種營養物質,恢復並維持理想體重。
一般可根據身高(cm)-105估計理想體重。成人正常體重者完全卧牀時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需要給予能量15~20kal,休息狀態下25~30kcal,根據體力勞動情況酌情增加能量攝入。
膳食營養分配要均衡,碳水化合物供給量佔總熱量50~60%,成年患者每日主食攝入量為250~400g,限制單糖和雙糖攝入。蛋白攝入量佔總熱量15~20%,成年患者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給予0.8~1.2g,至少半數蛋白應來自動物蛋白質。
每日脂肪攝入量佔總熱量25~30%,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低於總能量的10%,膽固醇攝入量低於300mg/d。推薦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每日攝入能量應合理分配於各餐次,可按照每日三餐1/5、2/5、2/5或1/3、1/3、1/3分配。
  •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對於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建議每週15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
  • 血糖監測
以血糖監測為主的病情監測亦非常重要。血糖監測指標主要是空腹和餐後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可用於評價血糖控制方案調整後短期的療效。患者可以使用便攜式血糖儀在家中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此外,病情監測還應包括心血管危險因素和併發症的監測,患者每年至少要進行一次血脂檢查以及全面的心、腎、神經、眼底等相關檢查。

糖尿病藥物治療

目前糖尿病治療藥物包括口服藥和注射製劑兩大類。
口服降糖藥主要有促胰島素分泌劑、非促胰島素分泌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抑制劑)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抑制劑)。
注射製劑有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受體激動劑(GLP-1受體激動劑)。
  • 口服藥物
促胰島素分泌劑
促進胰島素分泌,主要包括磺脲類格列奈類
  • 磺脲類藥物
包括格列苯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該類藥物通過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使用不當可導致低血糖,特別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也會使體重增加。
該類藥物適用於與二甲雙胍或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使用控制血糖。
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包括腎功能輕度不全者可選用格列喹酮;依從性不好者建議選擇每日一次服用的藥物。
  • 格列奈類藥物
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該類藥物通過增加胰島素分泌發揮降糖作用,用法同磺脲類藥物。此類藥物吸收後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使用不當可導致低血糖,但低血糖的發生率和程度較磺脲類藥物輕。
非促胰島素分泌劑
包括二甲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和a-糖苷酶抑制劑。
  • 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對正常人幾乎無作用,而對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顯,不影響胰島素分泌,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有輕度的減輕體重作用,可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的風險和預防糖尿病前期發展為糖尿病。
二甲雙胍單獨使用不導致低血糖。
二甲雙胍是當前糖尿病指南推薦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藥,可單獨使用或和其他降糖藥物聯合使用。
  •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常用藥物有羅格列酮吡格列酮。該類藥物可以通過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來改善血糖。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水腫、增加心衰風險。單獨使用時不導致低血糖,與胰島素或促泌劑聯合使用可增加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以與二甲雙胍或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使用治療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尤其是肥胖、胰島素抵抗明顯者。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
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適用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成分、餐後血糖明顯升高的患者。其作用機制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上部的吸收,可降低餐後血糖、改善空腹血糖。使用時通常會有胃腸道反應。
DPP-4抑制劑
主要通過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血糖。目前國內上市的有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維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5種。可單藥或聯合使用以治療2型糖尿病。單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也不增加體重。
SGLT-2抑制劑
通過抑制腎臟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促進葡萄糖從尿中排泄達到降血糖目的,兼具減體重和降血壓作用,還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減少尿蛋白排泄、降低甘油三酯等。單藥或聯合使用以治療2型糖尿病。單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
主要有達格列淨、坎格列淨、恩格列淨。達格列淨和恩格列淨餐前餐後服用均可,坎格列淨需在第一次正餐前口服。
該類藥物除了有較強的降糖作用外,還有很強的獨立於降糖作用之外的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發生風險的作用。
  • 注射藥物
胰島素
可分為常規胰島素、速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根據患者的具體降糖需求選擇不同的胰島素。胰島素的常見副作用為低血糖和體重增加,接受長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還可出現皮下脂肪增生和萎縮。對胰島素過敏少見。
GLP-1受體激動劑
通過激動GLP-1受體而發揮降糖作用。通過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通過中樞性的食慾抑制來減少進食量。
目前國內上市的GLP-1受體激動劑有艾塞那肽、貝那魯肽、利拉魯肽、度拉糖肽,均需皮下注射使用。
臨牀試驗結果顯示利拉魯肽和度拉糖肽有獨立於降糖作用之外的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變風險的作用。
GLP-1受體激動劑的常見副作用為噁心、食慾減退。

糖尿病手術治療

主要的手術方式是:代謝手術。
  • 適應證
年齡在18~60歲,一般狀況較好,經生活方式干預和各種藥物治療血糖難以控制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伴發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 禁忌證
濫用藥物、酒精成癮、患有難以控制的精神疾病患者;
對代謝手術的風險、預期後果缺乏理解能力的患者;
1型糖尿病的患者;
胰島β細胞功能已明顯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外科手術禁忌者;
BMI<25kg/m2;
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
  • 常用手術方式
袖狀胃切除術
手術操作相對簡單,術後併發症及再次手術率是所有代謝手術中最低的。目前認為是中重度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首選術式。
胃旁路術
操作較為複雜,創傷大,併發症發生率高,術後需要更注意營養物質的監測與補充。用於2型糖尿病病程相對較長,需要減重更多的患者。
  • 手術管理
術前對具有代謝手術適應證的患者進行術前評估。
術後應限制總熱量,患者宜採用漸進式的階段飲食、避免食用濃縮的甜食、保證蛋白質的攝入、補足水分、補充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此外,患者還需堅持運動、改善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終身隨訪。

糖尿病中醫治療

有臨牀證據顯示中藥可以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與糖尿病相關的症狀。中藥的長期治療是否可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和中醫藥的長期應用的安全性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及評估。
需要注意的是,1型糖尿病不推薦採用中藥控制血糖。

糖尿病其他治療

胰腺和胰島細胞移植
用於治療1型糖尿病。
胰島細胞移植一般用於血糖難以得到滿意控制和反覆發生嚴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胰腺移植一般用於治療需要腎移植的1型糖尿病。
如有需要,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具有豐富胰腺和胰島細胞移植經驗、並已經在臨牀常規開展上述移植的醫學中心接受移植治療。

糖尿病前沿治療

幹細胞治療
尚處於研究階段,目前沒有充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醫學證據支持臨牀常規採用幹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糖尿病預後

目前,1、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癒,但從醫用胰島素髮現以來,採用飲食控制配合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補充相結合的治療方案,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控制。
妊娠期糖尿病多在分娩後得到緩解。

糖尿病治癒性

無論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不可治癒,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預防嚴重危及患者健康的併發症發生為目標。
1型糖尿病必須終生依靠注射胰島素調節血糖;2型糖尿病在尚未達到確診的階段,通過飲食調節和運動等措施有可能使血糖恢復正常,而長期患2型糖尿病者,生活方式改善無法逆轉病情,需要終生藥物治療。
糖尿病併發症也大多難以治癒,或緩慢進展,或反覆發生。

糖尿病危害性

糖尿病會引起血管和神經發生病變,而出現各種併發症,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 中樞神經病變會使腦的老化加快,引起老年性痴呆。
  • 自主神經病變會影響多臟器的功能調節,引起腹瀉、便秘、胃輕癱、心動過速、低血壓、尿失禁、尿瀦留、陽痿、對光反射異常、多汗或少汗等一系列複雜的病變。
  • 周圍神經病變會使患者痛覺喪失,受傷或患部分疾病時無法及時發現,貽誤病情。
  • 周圍血管病變會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而使肢體出現潰瘍甚至壞死,最終不得不截肢。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使患者視力逐漸降低,直至失明。
  • 糖尿病腎病會緩慢進展為腎衰竭,需要透析或腎移植。
  • 糖尿病對血管的影響還會使各種心腦血管病慢性病發生風險增加。
此外,血糖升高會使感染難以治癒,使傷口難以癒合,給很多疾病治療造成困難。而糖尿病及治療導致血糖過高或過低,也可直接引起患者死亡。

糖尿病併發症

  • 感染
糖尿病易併發感染,主要是由於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和病原體的入侵所致,其中,細菌感染最為常見,也可有真菌感染。如易併發等化膿菌感染,發生膀胱炎腎盂腎炎、毛菌病等,同時也使結核病的發生增加。
預防措施包括良好的血糖控制,使血糖保持在穩定水平;保證適量的運動,增強身體免疫能力。
主要治療方案是胰島素控制血糖;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是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療過程中。
  • 急性併發症
名稱
高血糖高滲性昏迷
定義
由於胰島素嚴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謝嚴重紊亂綜合徵。
是糖尿病的嚴重急性併發症之一。
誘因
急性感染、胰島素不適當減量或突然中斷治療、飲食不當、手術、妊娠等。
臨牀表現
多尿、煩渴、多飲等加重,之後食慾減退、噁心等;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現象;到晚期,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終至昏迷。
脱水和神經系統兩組症狀,出現定向力障礙、幻覺、上肢拍擊樣粗震顫、昏迷和陽性病理徵等。
預防
良好的血糖控制,使血糖保持在穩定水平;保證適量的運動,增強身體免疫能力。
治療
大量補液以恢復血容量,降低血糖,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同時積極尋找和消除誘因,防治併發症。
  • 慢性併發症
名稱
糖尿病性足
定義
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腎病。
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
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血管病變導致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
危險因素
包括年齡、病程、血壓、肥胖、環境污染物、感染等。
預防
良好控制血糖、血脂,保持血壓穩定,做好血糖的監測,預防感染。
定期檢查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病的危險因素;識別危險因素;教育患者及其家屬;穿合適的鞋襪;去除和糾正容易引起潰瘍的因素。
治療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降低蛋白質攝入,蛋白質來源應以優質動物蛋白為主,控制血糖,控制血壓,透析治療和移植,糾正血脂異常。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突發失明、視網膜脱離者或者其他眼部症狀加重者需立即轉診眼科。
對於神經性潰瘍,主要是制動減壓,使用減壓鞋墊、糖尿病足鞋等。足潰瘍感染徹底清創,使用高壓氧治療,改善創面的炎症和微循環狀況,促進創面癒合。
參考來源: [1-3] 
參考資料
  • 1.    王辰、王建安等.內科學,3版,[M],人民衞生出版社.
  •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年版)[J].中華內科雜誌,2022.
  •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