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甚得器重。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東漢建立後,馬援仍領兵征戰,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馬援人物生平
編輯馬援家庭出身
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是西漢武帝時的大臣。馬通與其兄長馬何羅同寵臣江充關係友好,並參與巫蠱之亂。後來,武帝反思巫蠱之禍,開始對參與制造巫蠱之亂者的懲處。馬何羅憂懼不已,於是鋌而走險,與馬通、馬安成合謀,企圖刺殺武帝。但其陰謀被金日磾發現並阻止,馬何羅兄弟宗族遂被誅殺。
[9]
馬援早年生活
馬援十二歲時,父親馬仲去世。馬援年少而有大志,幾個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學《齊詩》,但馬援卻不願拘泥於章句之間,就辭別兄長馬況,想到邊郡去耕作放牧。誰知沒等馬援起身,馬況便去世了。馬援只得留在家中,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間,他沒有離開過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肅衣冠,從不踏進家門。
[11]
後來馬援當了郡督郵。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馬援可憐他,私自將他放掉,自己則逃往北地郡。後天下大赦,馬援就在當地畜養起牛羊來。時日一久,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於是他手下就有了幾百户人家,供他指揮役使,他帶着這些人遊牧於隴漢之間,但胸中之志並未稍減。他常對賓客們説:“大丈夫的志氣,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
[12]
馬援種田放牧,能夠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穫頗豐。當時,共有馬、牛、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對着這田牧所得,馬援慨然長嘆,説:“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於是,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只穿着羊裘皮褲,過着清簡的生活。
[13]
馬援羈留西州
- 初仕隗囂
- 出使蜀地
同年,公孫述在蜀地稱帝,隗囂派馬援去探聽虛實。馬援跟公孫述本是老鄉,而且交情很好,馬援本以為這次見面定會握手言歡,沒想到公孫述卻擺起皇帝的架子。公孫述先陳列衞士,然後才請馬援進見,待剛見過禮,又馬上讓馬援出宮,住進賓館;接着命人給馬援製作都布單衣、交讓冠。然後才在宗廟中聚集百官,設宴招待他。席間,公孫述表示要封馬援為侯爵,並授予他大將軍的官位。
[17]
- 盛讚光武
建武四年(28年),馬援攜帶隗囂的書信到洛陽,在宣德殿面見劉秀。劉秀道:“你周旋於二帝之間,現在見到你,使人大感慚愧。”馬援道:“當今世道,不只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臣如今遠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劉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過是個説客。”馬援道:“天下反反覆覆,竊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現在見到陛下,寬宏大量,與高祖一樣,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劉秀佩服他的膽識,認為他與眾不同。不久,馬援隨劉秀南巡,先到黎丘,後轉到東海。南巡歸來,劉秀又以馬援為待詔,日備顧問。馬援要回西州時,劉秀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相送。
[19]
馬援回來後,隗囂詢問東方的傳言和在京師的得失。馬援道:“前次到朝廷,陛下多次接見我,每次與其在宴間談話,從夜談到清晨,陛下的才能勇略,不是別人所能匹敵的,且坦白誠懇,無所隱瞞。胸懷闊達而有大節,大抵與高帝(劉邦)相同,而其經學之淵博,處理政事和文章辭辯,在前世無人可比。”隗囂又問:“陛下比高帝怎樣?”馬援回答:“不如。高帝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為;而當今陛下喜愛政事,處理政務能恰如其份,又不喜歡飲酒。”隗囂心裏不高興,説:“像你這樣説,陛下倒勝過高帝了。”話雖如此説,隗囂到底還是相信馬援。他同意歸漢,派長子隗恂到洛陽去做人質。
[20]
馬援平定隴西
- 歸順光武
此時,隗囂聽信了部將王元的挑撥,想佔據隴西,稱王稱霸,因而對漢朝存有二心,處事狐疑。馬援見狀,多次寫信,好意相勸。隗囂怨恨馬援,認為他背離自己,見到信後愈發惱火,後來竟起兵抗拒朝廷。馬援上書劉秀,陳述消滅隗囂的計策。
[22]
劉秀採納馬援的計策,令他率突騎五千,遊説隗囂的將領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陳述利害禍福,分化瓦解隗囂集團。
[23]
建武八年(32年),劉秀親征隗囂。軍隊行進到漆縣,不少將領認為前途情況不明,勝負難卜,不宜深入險阻,劉秀也猶豫不定,難下決心,正好馬援奉命趕來。劉秀連夜接見,並將將領們的意見告訴馬援,徵詢他的意見。於是,馬援説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隗囂的將領已有分崩離析之勢,如果乘機進攻,定獲全勝。説着,他命人取些米來,當下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溝壑等地形地物,然後指點山川形勢,標示各路部隊進退往來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隱,無不畢現,對戰局的分析也透徹明白。劉秀大喜道:“敵虜已在我眼中了。”遂決意進軍。第二天,光武帝揮軍直進,抵達高平第一城。當時,涼州牧竇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車五千輛與劉秀會合,分數路攻隴。隗囂大將十三人及部眾十萬餘人不戰而降,隗囂逃至西城,援隴蜀軍李育、田弇逃至上邽。漢軍佔領了天水的16座屬縣,劉秀派吳漢、岑彭圍西城,派耿彝圍上邽。至此,隗囂軍主力基本上被漢軍消滅。
[25-27]
此戰,馬援“堆米為山”是此戰取勝的重要原因,這在戰爭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援撫平羌亂
建武九年(33年),馬援被任命為太中大夫,作為來歙的副手,統領諸軍駐守長安。從新朝末年開始,塞外羌族不斷侵擾邊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亂之際入居塞內。金城一帶屬縣多為羌人所佔據。來歙就此事上書,説隴西屢有侵擾禍害,除馬援外,無人能平。
[28]
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派步騎三千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獲馬牛羊一萬多頭。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風歸降。當時,羌族各個部落還有幾萬人在浩亹佔據要隘進行抵抗,馬援和揚武將軍馬成率兵進擊,羌人將其家小和糧草輜重聚集起來在允吾谷阻擋漢軍。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羌人營地,羌人見漢軍突如其來,大驚,遠遠地逃入唐翼谷中。馬援揮師追擊,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堅守。馬援對山擺開陣勢佯攻,吸引敵人,另派幾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乘夜放火,並擊鼓吶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漢軍襲來,紛紛潰逃。馬援大獲全勝,斬首千餘級。但因為兵少,沒有窮追敵人,只把羌人的糧谷和牲畜等財物收為漢軍所有。此戰,馬援身先士卒,飛箭將其腿肚子都射穿了。劉秀得知後,派人前往慰問,並賜牛羊數千頭。馬援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都分給了部下。
[29]
當時,金城破羌以西,離漢廷道途遙遠,又經常發生變亂,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議,要把該地區捨棄。馬援持不同意見,他提出了三條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還完整牢固,適於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捨棄不管,任羌人佔據湟中,那麼,以後將有無窮的禍患。
[30]
劉秀聽從了他的意見,命武威太守把從金城遷來的三千多客民全都放回原籍。馬援又奏明朝廷,為他們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人們發展農牧業生產,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馬援還派羌族豪強楊封説服塞外羌人,讓他們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另外,對武都地方背叛公孫述前來歸附的氐人,馬援以禮相待,奏明朝廷,恢復他們的侯王君長之位,賜給他們印緩,並撤回馬成的軍隊。
[31]
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縣境時,發現羌人佔據了山頭。馬援命令部隊選擇適宜地方駐紮,斷絕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並以逸待勞。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帶領幾十萬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安定。
[32]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也逐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一次,在靠近縣城的地方,鄉民們結夥械鬥仇殺。人們誤認為羌人要造反,驚慌失措,爭先恐後湧人城來。狄道縣縣長聞變,趕到馬援府門,請示關閉城門,整兵戒備。馬援當時正與賓客飲酒,得此消息,大笑道:“燒羌怎敢再來進犯我。曉諭狄道長回去守舍,膽小怕死的,可躲到牀下去。”不久,城中安定下來,才知是虛驚一場,大家愈發佩服馬援。
[33]
馬援見重漢室
馬援關心國事。遇到該説的話,從不隱飾迴避。他在隴西時,發現幣制混亂,使用不便,就上書給朝廷,提出應該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朝廷把他的建議提交三府審議。三府奏明劉秀,認為馬援的建議不可行,這事就擱置起來了。
[34]
馬援南度江海
建武十七年(41年),維汜(曾蠱惑百姓,後被殺)的弟子李廣糾集徒黨,攻下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朝廷派謁者張宗率兵數千人討伐,又被李廣打敗,於是派出馬援。馬援組織諸郡兵馬一萬餘,擊斬李廣等人。
[36]
不久,交阯女子徵側、徵貳舉兵造反,佔領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響應。徵側便在麊泠趁機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部隊到合浦時,段志去世,劉秀命馬援兼領其軍。於是,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里。
[37]
建武十八年(42年),馬援率軍到達浪泊,大破反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
[38]
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馬援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馬援犒賞三軍,大發感慨,三軍將士齊呼萬歲。
[39]
接着,馬援率大小樓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進擊徵側餘黨都羊等,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斬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嶺南。馬援見西於縣轄地遼闊,有三萬二千多户,邊遠地方離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書劉秀,請求將西於分成封溪、望海二縣。馬援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為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40]
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率部凱旋迴京。劉秀賜馬援兵車,朝見時位次九卿。
[41]
馬援北擊烏桓
馬援二平嶺南
馬援曾經患病,而梁松前往看望,在牀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回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説:“梁松是陛下的女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為何獨不答禮他?”馬援説:“我是梁松父親的朋友,就算他顯貴,怎能失掉長幼的輩份呢?”梁松因此記恨馬援。
[43]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劉秀考慮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親冒矢石,軍務煩劇,實非易事,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劉秀請戰,説:“臣還能披甲上馬。”劉秀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劉秀見馬援豪氣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動,笑道:“這個老頭好健康啊!”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
[44]
出征前,親友來給馬援送行。馬援對老友謁者杜愔説:“我受國家厚恩,年齡緊迫餘日已經不多,時常以不能死於國事而恐懼,現在獲得出征機會,死了也心甘瞑目,害怕的是一些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參與後事,特別難以調遣,我獨為此耿耿於心啊。”
[45]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率部到達臨鄉,蠻兵來攻,馬援迎擊,大敗蠻兵,斬俘兩千餘人,蠻兵逃入竹林中。此前,當部隊到下雋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壺頭山,一是經充縣。經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路遠,糧運不便,但道途平坦。究竟該從哪兒進發,劉秀開始也拿不定主意。耿舒,就是馬援在出發時説的那些權貴子弟中的一個,想從充縣出發,而馬援則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説明情況,請皇帝裁決,皇帝同意馬援的意見。
[46]
三月,馬援率軍進駐壺頭。蠻兵據高憑險,緊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當,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部隊陷入困境。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窟室,以避炎熱的暑氣。雖困難重重,但馬援意氣自如,壯心不減。每當敵人登上高山、鼓譟示威,馬援都拖着重病之軀出來觀察瞭望敵情。手下將士深為其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熱淚橫流。
[47]
馬援身死蒙冤
但耿舒卻在此時寫信給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馬援一狀:“前次我上書建議當先進攻充縣,糧雖難運而兵馬得以展開使用,軍人數萬爭先奮進。今困在壺頭不得進,大眾憂鬱將死,實可痛惜。前次到臨鄉,賊無故自己到來,當時如果乘夜攻擊,就可消滅掉。伏波用兵像西域的賈胡,到一處後就止步不前,因此失利。今果然困於疾疫,都如我所預言的一樣。”耿弇收到此信,當即奏知劉秀。劉秀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命他代監馬援的部隊。梁松到時,馬援已死。梁松舊恨難消,乘機誣陷馬援。劉秀大怒,追收馬援新息侯印綬。
梁松對馬援素有怨恨,原因比較複雜。一是馬援寫信告誡晚輩,梁松曾受到牽累。
馬援當年南征交趾,在前線聽説侄兒馬嚴、馬敦到處亂髮議論,譏刺別人,而且跟一些輕狂不羈的人物結交往來,便立即寫信勸誡他們。信中舉杜季良之例。杜季良當時正任越騎司馬,他的仇人以馬援此信為據,上奏章控告他,説他:“行為輕薄,亂羣惑眾,伏波將軍從萬里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劉秀覽此奏章,把竇固、梁松召來嚴加責備,並且把奏章和馬援的信給他們看。二人叩頭流血,才免去罪過。結果杜季良被罷官,龍伯高則被升任零陵太守。
[48]
當初南征交趾時,馬援常吃一種叫薏苡的植物果實。這薏苡能治療筋骨風濕,避除邪風瘴氣。由於當地的薏苡果實碩大,馬援班師回京時,就拉了滿滿一車,準備用來做種子。當時人見馬援拉了一車東西,以為肯定是南方出產的珍貴稀有之物。於是權貴們都希望能分一點,分不到便紛紛議論,説馬援的壞話。但馬援那時正受劉秀寵信,所以沒人敢跟皇帝説。馬援死後,有人上書説馬援曾搜刮了一車珍珠文犀運回。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説馬援確曾運回過一車珍稀之物。劉秀更加憤怒。
[49]
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為何如此震怒,不知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懼不安。馬援的屍體運回,不敢埋和原來的墳地,只買了城西幾畝地,草草埋葬在那裏。馬援的賓朋故舊,也不敢到馬家去弔唁,景況十分淒涼。葬完馬援後,馬援的侄兒馬嚴和馬援的妻子兒女們到朝廷請罪。劉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給他們看,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後,先後六次向皇帝上書,申訴冤情,言辭悽切。劉秀這才命令安葬馬援。
[50]
前任雲陽令朱勃也上書為馬援鳴不平。
[51]
馬援歷史評價
編輯劉秀:“瞿鑠哉是翁也!”
[51]
朱勃:“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
[51]
- 馬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干時主,將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讒隙。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於人則能恕,自鑑其情亦明矣。 [51]
王由禮《賦得馬援詩》:“二帝已馳聲,五溪還總兵。受詔金鞍動,論功銅馬成。唯稱聚米勢,無慚薏苡情。雖謝雲台影,猶傳千載名。”
[55]
劉禹錫《經伏波神祠》:“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磬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閲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56]
張預:“孫子曰:‘親而離之。’援陳禍福以離囂支黨。又曰:‘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援聚米為山谷,而漢帝謂‘虜在吾目中’。又曰:‘絕山依谷。’援據水草而羌困敗。又曰:‘攻其所不戒。’援陳軍向山而繞襲其後。又曰:‘塗有所不由。’援從壺頭而軍不利是也。”
[58]
陳亮:“昔者馬援率景舒進擊武陵溪蠻,軍次下雋,其道有二:一曰壺頭,一曰充。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充則塗夷而運遠。舒欲從充,將以正合也;援欲從壺頭,將以奇勝也。……帝遂舍舒而從援,援既進兵,賊乘高守險,欲前不可,欲退不能。已而暑甚,士卒多疫,卒不戰而自敗。嗟夫,若援者,可謂不明乎履險之術矣。……故從援則必敗,從舒則未必勝,從吾之計,則發必中攻必克。……始援謀隗囂於掌握之間,擊諸羌於指顧之頃,破交趾、平嶠南,出奇制勝,前無堅敵,不可謂非一時之傑也。然至此而失,豈其終老而智耄耶?”
[60]
劉祁:“馬援書誡兄子,使之效龍伯高,無效杜季良,所為則善矣。雖然,杜季良仇人訟書引援誡為證,竟免官,而梁松、竇固因之被難,梁松由是恨援,死後構陷,至妻子不敢歸葬。若是,則初時戒子侄好議論人長短,而不知先以此陷於禍也,悲夫。”
[59]
徐鈞:“還書萬里誡諸郎,譭譽翻成悞季良。説道謹言元不謹,謗招薏苡亦堪傷。”
[61]
陳元靚:“南征交趾,西破芫戎。於誰之德,伏波之功。老當益壯,心存匪躬。天長地久,人仰英風。”
[62]
梁周翰:“鄧禹敗於回溪,終身無董戎之寄;馬援死於蠻徼,還屍闕遣奠之儀。”
[64]
唐愈賢:“千古英雄絕可憐,雲台無用説蟬聯。蒼藤古木撐晴日,短牖殘楹鎖暮煙。萬里音書嚴畫虎,滿天風雪阻飛鳶。而今矍爍翁何在,獨立秋壇一悵然。”
[65]
李贄:“援初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囂,其言甚美。朱勃之上書白援無罪也,其言亦美。然援實俠之豪,其為書與嚴、敦,反令其效伯高,不欲其效季良,何哉?然卒以此書得改葬,則此書信不為無意矣。範氏謂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饞隙’,此言非也。夫扶波,節俠也,既自許於馬革裹屍矣,又何畏乎壬人?何畏乎饞説?嗟乎!功名之際,理自宜然。”
[67]
黃道周:“馬援大志,少便莫倫。益堅益壯,時時自陳。陽蛙井底,囂挾奸心。及見光武,知帝有真。聚米指形,帝喜進兵。西羌內寇,邊害頻頻。拜援隴守,擊破先零。金城欲棄,援苦請存。歸民樂業,羌來和親。賓客故舊,日滿其門。徵側、徵貳,二女不馴。伏波伐之,傳首立勳。裹屍明志,矍鑠報恩。壺頭失利,受責虎賁。怒收印綬,嘆殺功臣。”
[68]
王夫之:
- 能任也,則不能讓,所謂豪傑之士也,韓信、馬援是已。 [70]
曹雪芹:“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説子房。”
[95]
袁枚:“以馬伏波之勳,而晚年主恩衰替。範蔚宗以為功名之際,理固應然。”
[97]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71]
黃彭年:
易順鼎:“四十里雪浪飛來淘盡千古英雄有鴉陣神兵猶傳部曲,廿八將雲台在否贏得五溪祠廟與裘號首分佔江山。”
[72]
蔡東藩:
- 馬援笑述為井底蛙,而勸囂事漢,已料二子之不足有為。及東至洛陽,見光武帝之脱幘相迎,即有君擇臣臣擇君之語,一見傾心,願效奔走,援誠不愧智士,抑光武帝之駕馭英雄,令人心服故也? [75]
李景星:“馬援自是東漢一奇男子,其自命奇,其為人謀奇,其持論奇,其立功奇,其一生之結局亦奇。以世家子弟而就邊郡田牧,役屬賓客,分散親故,此其自命奇也。先投隗囂,力陳禍福;後歸光武,高參計畫,此其為人謀奇也。曰‘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曰‘死於邊野,馬革裹屍’,此其持論奇也。西破諸羌,南平交阯,鎮三輔地而使之不驚,擊五溪蠻而迄於垂成,此其立功奇也。建勳生前,蒙謗身後,以輕財始,以誣贓終,此其一生之結局奇也。”
[77]
馬援軼事典故
編輯馬援蟣蝨無依
有一次,馬援在尋陽平定山林亂者,曾上表光武帝,其中有這樣的話:“破賊須滅巢,除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蟣蝨,剃一個光頭,蟣蝨也就無所依附了。”據説,光武帝覽書後,覺得馬援所言堪稱絕妙,當場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蝨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
[81]
馬援善鑑名馬
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鑑別名馬。他在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鑄成駿馬的模型,回朝後獻給皇帝。他在表章中説:“在天上走莫如龍,在地上走莫如馬。馬是兵甲戰爭的根本,國家的大用。國家太平時可用以識別尊卑順序,國家有變亂時可以克服遠近的患難。過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樂見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輿,也明相法。子輿傳給了西河儀長孺,長孺傳給了茂陵丁君都,君都傳給了成紀楊子阿,我曾經拜子阿為師,接受了相馬骨法。在事實上考驗,時見功效。我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馬為形,則骨法難備於一馬之身,又不可傳於後世。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上,孝武皇帝下詔把此馬立於魯班門外,並把魯班門改名為金馬門。我現在嚴謹地依據儀氏的馬絡頭,中帛氏的口齒,謝氏的嘴唇馬鬣,丁氏的身中,把這數家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以為法度。”馬高三尺四寸,圍四尺五寸。皇帝下詔,命將此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為名馬的標準。
[82]
馬援馬革裹屍
起初,馬援的大軍凱旋歸來,快到的時候,朋友們都來迎接,犒勞。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計謀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賀馬援,馬援説:“我希望你有好話教導我,怎麼反而同眾人一樣呢?我立了小功就接受了一個大縣,功勞淺薄而賞賜厚重,像這樣怎麼能夠長久呢?先生有什麼來幫助我呢?”孟冀説:“我智力低下,不知如何回答。”
馬援馬援銅柱
馬援在平定“二徵起義”後,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誌,
[84]
其柱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馬援馬伏波射潮
馬援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在勸誡侄兒馬嚴、馬敦的信中説:“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説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褵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刻鵠不成尚類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畫虎不成反類狗)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將下車(意指剛到任)就切齒恨他,州郡也都以此為言。我常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86]
馬援人際關係
編輯關係 | 姓名/稱謂 | 簡介 |
---|---|---|
曾祖 | ||
祖父 | 馬賓 | 漢宣帝時以郎持節,號“使君”。 |
父親 | 馬仲 | 官至玄武司馬。 |
兄弟 | 馬況 | 官至河南太守。 |
官至中壘校尉。 | ||
馬員 | 官至增山連率。 | |
長子 | 官至衞尉,以其妹馬皇后故,封順陽侯,死後諡號“安”。 | |
次子 | 官至車騎將軍,封翟鄉侯。 | |
三子 | 官至太僕,封許侯。 | |
四子 | 早逝。 | |
女兒 | 馬氏 | 其女賈氏為漢明帝劉莊的貴人。 |
馬氏 | 年長馬皇后兩歲,曾被堂兄馬嚴推薦進入掖庭。 | |
馬氏 | 年長馬皇后一歲,曾被堂兄馬嚴推薦進入掖庭。 | |
明帝皇后、漢章帝劉炟養母,諡號明德。 | ||
孫子 | 馬廖之子。 | |
馬廖之子,嗣父爵,後徙封程鄉侯。 | ||
馬防之子。 | ||
馬光之子,徙封合鄉侯。 |
馬援主要作品
編輯馬援能文,有詩《武溪深行》。據崔豹《今古注》記載,《武溪深行》是馬援南征交趾時所作的。其門生爰寄生擅長吹笛,馬援於是作歌,令爰寄生吹笛來應和,取名為《武溪深》。
[79]
馬援又善相馬,曾師事於楊子阿,學習相馬骨法,
[78]
著有《銅馬相法》。
《全後漢文》還收錄有《誡兄子嚴敦書》《上銅馬式表》《上疏言隗囂》《上疏言破羌以西不可棄》《上書請復鑄五銖錢》《擊尋陽山賊上書》《上書請正印文》《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上言》《徵交趾上言》《將入九真上言》《平交趾上言》《奏請分西於縣》《與隗囂將楊廣書》《銅柱銘》等。
[80]
馬援後世紀念
編輯馬援後世追封
馬援身後,受到歷代的封贈:
馬援紀念地標
據史料記載,馬援死後,廣西、海南許多州縣都建立伏波廟或伏波桐,桂林北部的興安縣還將馬援視為興修水利、疏凌靈渠的四位功臣之一,特立四賢柯祀之。在桂林地區流傳着許多關於伏波將軍的傳説,還保留有許多關於伏波將軍的歷史遺蹟,桂林旅遊景點的伏波山、伏波公園、試劍石、還珠洞的得名都是由此而來。
[96]
今列舉主要者如下:
咸陽馬援祠:馬援祠遺址建於清代,它位於陝西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祠中有很多馬氏後裔緬懷先祖所立下的石碑,中國楊凌馬援故里海內外聯誼總會也設立在這裏。祠裏供奉着馬援、馬融、馬超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在馬援祠內,立着一塊馬援故里碑,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額印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記述了馬融、馬援、馬超的生平概況。當今的海外馬姓族人把楊凌馬援祠當成了宗族聖地,台灣、馬來西亞等地華人多次來到楊凌祭祖。在馬援祠前,就立着兩塊祭祖紀念碑,馬援祠已經成立楊凌和海外華人聯繫的一個紐帶。
扶風馬援墓:馬援墓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旁,是一座圓形夯土堆墓,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墓前有“漢伏波將軍馬公墓”和“始祖伏波將軍馬公援墓”、“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塊。
株洲伏波廟:伏波廟,又稱伏波公園,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淥口鎮湘江分流淥江邊,有本地人視馬援為心中的“守護神”。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在此處寄宿一晚。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馬殷踞湖南時,在伏波嶺立神祠,名曰 “伏波祠”,又稱 “大王廟” 。
烏蠻灘伏波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雲表鎮六河村龍門塘屯西南的鬱江北岸也有烏蠻灘伏波廟,為紀念馬援征伐交趾、平定叛亂,並指揮軍隊在烏蠻灘疏河通航等功績。明太祖派遣使臣出使安南,特地詔令其途經橫州烏蠻灘時代表朝廷致祭馬援。清德宗(光緒帝)應廣西巡撫馬丕瑤之奏請,特賜烏蠻灘伏波廟御書“銅柱勳留”匾額。民間更是將馬援神化為地方保護神,香火供奉,頂禮膜拜,漸漸在嶺南地區形成了一個以馬援為主神的祭祀圈
[93]
。其中還有紀念馬援的伏波廟會。
[90]
馬援史料索引
編輯《東觀漢記·馬援傳》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51]
《藏書·卷五十五·武臣傳·賢將》
[67]
- 參考資料
-
- 1. 《姓譜》:“馬氏,出自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奢為惠文王將,有功賜爵為馬服君。奢生牧及為趙將,子孫以馬服為氏,世居邯鄲。秦滅趙,牧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遂為扶風人。”
- 2. 《後漢書·卷十》:明德馬皇后諱某,伏波將軍援之小女也。
- 3.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1]
- 4. 馬援在雷州半島打敗交趾叛軍 .湛江日報[引用日期2013-10-22]
- 5.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1]
- 6.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06]
- 7.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其先祖趙奢為趙將,號馬服君,子孫遂以馬為姓。
- 8. 《廣韻》:“馬,亦姓,扶風人,本自伯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後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於咸陽,為右內史,遂為扶風人。”
- 9.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曾祖馬通以功封為重合侯,坐兄馬何羅反,被誅,故再也不顯。
- 10. 《東觀漢記·馬援傳》:通生賓,宣帝時以郎持節,號使君,使君生仲,仲官至玄武司馬,仲生援。
- 1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會況卒,援行服期年,不離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
- 1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後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百家。轉游隴漢間,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 1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既而嘆曰:“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絝。
- 14.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王莽末,四方兵起,莽從弟衞將軍林廣招雄俊,乃闢援及同縣原涉為掾,薦之於莽。莽以涉為鎮戎大尹,援為新成大尹。
- 15.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及莽敗,援兄員時為增山連率,與援俱去郡,復避地涼州。
- 16.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世祖即位,員先詣洛陽,帝遣員復郡,卒於官。援因留西州,隗囂甚敬重之,以援為綏德將軍,與決籌策。
- 17.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是時公孫述稱帝於蜀,囂使援往觀之。援素與述同里閈,相善,以為既至當握手歡如平生,而述盛陳陛衞,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
- 18.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賓客皆樂留,援曉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 19.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建武四年冬,囂使援奉書洛陽。援至,引見於宣德殿。世祖迎笑謂援曰:“卿遨遊二帝閒,今見卿,使人大慚。”援頓首辭謝,因曰:“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帝復笑曰:“卿非刺客,顧説客耳。”援曰:“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壯之。援從南幸黎丘,轉至東海。及還,以為待詔,使太中大夫來歙持節送援西歸隴右。
- 20.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隗囂與援共卧起,問以東方流言及京師得失。援説囂曰:“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宴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囂曰:“卿謂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囂意不懌,曰:“如卿言,反覆勝邪?”然雅信援,故遂遣長子恂入質。
- 2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因將家屬隨恂歸洛陽。居數月而無它職任。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 2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會隗囂用王元計,意更狐疑,援數以書記責譬於囂,囂怨援背己,得書增怒,其後遂發兵拒漢。援乃上疏曰:“臣援自念歸身聖朝,奉事陛下,本無公輔一言之薦,左右為容之助。臣不自陳,陛下何因聞之。夫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與人怨不能為人患,臣所恥也。故敢觸冒罪忌,昧死陳誠。臣與隗囂,本實交友。初,囂遣臣東,謂臣曰:‘本欲為漢,願足下往觀之。於汝意可,即專心矣。’及臣還反,報以赤心,實欲導之於善,非敢譎以非義。而囂自挾奸心,盜憎主人,怨毒之情遂歸於臣。臣欲不言,則無以上聞。願聽詣行在所,極陳滅囂之術,得空匈腹,申愚策,退就隴畝,死無所恨。”
- 2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帝乃召援計事,援具言謀畫。因使援將突騎五千,往來遊説囂將高峻、任禹之屬,下及羌豪,為陳禍福,以離囂支黨。
- 24.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又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於囂,曰:春卿無恙,前別冀南,寂無音驛。援間還長安。因留上林。竊見四海已定,兆民同情,而季孟閉拒背畔,為天下表的。常懼海內切齒,思相屠裂,故遺書戀戀,以致惻隱之計。乃聞季孟歸罪於援,而納王遊翁諂邪之説,自謂函谷以西,舉足可定,以今而觀,竟何如邪?援間至河內,過存伯春,見其奴吉從西方還,説伯春小弟仲舒望見吉,欲問伯春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又説其家悲愁之狀,不可言也。夫怨仇可刺不可毀,援聞之,不自知泣下也。援素知季孟孝愛,曾、閔不過。夫孝於其親,豈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季孟平生自言所以擁兵眾者,欲以保全父母之國而完墳墓也,又言苟厚士大夫而已。而今所欲全者將破亡之,所欲完者,將毀傷之,所欲厚者將反薄之。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陸陸,欲往附之,將難為顏乎?若復責以重質,當安從得子主給是哉!往時子陽獨欲以王相待,而春卿拒之;今者歸老,更欲低頭與小兒曹共槽櫪而食,並肩側身於怨家之朝乎?男兒溺死何傷而拘遊哉!今國家待春卿意深,宜使牛孺卿與諸耆老大人共説季孟,若計畫不從,真可引領去矣。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奈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言君臣邪,固當諫爭;語朋友邪,應有切磋。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及今成計,殊尚善也;過是,欲少味矣。且來君叔天下信士,朝廷重之,其意依依,常獨為西州言。援商朝廷,尤欲立信於此,必不負約。援不得久留,願急賜報。廣竟不答。
- 25.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八年,帝自西征囂,至漆,諸將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計冘豫未決。會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羣議質之。援因説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帝曰:“虜在吾目中矣。”明旦,遂進軍至第一,囂眾大潰。
- 26.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遂共進軍,囂眾大潰,城邑皆降。
- 27. 《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於是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眾十餘萬,皆降。王元入蜀求救,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而田弇、李育保上邽。
- 28.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九年,拜援為太中大夫,副來歙監諸將平涼州。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虜有。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 29.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十一年夏,璽書拜援隴西太守。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於臨洮,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餘頭。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詣種有數萬,屯聚寇抄,拒浩亹隘。援與揚武將軍馬成擊之。羌因將其妻子輜重移阻於允吾谷,援乃潛行間道,掩赴其營。羌大驚壞,復遠徙唐翼谷中,援復追討之。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陳軍向山,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噪,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援以兵少,不得窮追,收其谷糧畜產而還。援中矢貫脛,帝以璽書勞之,賜牛、羊數千頭,援盡班諸賓客。
- 30.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是時,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塗遠多寇,議欲棄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 3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帝然之,於是詔武威太守,令悉還金城客民。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又遣羌豪楊封譬説塞外羌,皆來和親。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覆其侯王君長,賜印綬,帝悉從之。乃罷馬成軍。
- 3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授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户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於是隴右清靜。
- 3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傍縣嘗有報仇者,吏民驚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長詣門,請閉城發兵。援時與賓客飲,大笑曰:“燒虜何敢復犯我。曉狄道長歸守寺舍,良怖急者,可牀下伏。”後稍定,郡中服之。視事六年,徵入為虎賁中郎將。
- 34.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援在隴西上書,言宜如舊鑄五銖錢。事下三府,三府奏以為未可許,事遂寢。
- 35.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及援還,從公府求得前奏,難十餘條,乃隨牒解釋,更具表言。帝從之,天下賴其便。
- 36.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卷人維汜,訞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十七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晥城,殺晥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遣謁者張宗將兵數千人討之,復為廣所敗。於是使援發諸郡兵,合萬餘人,擊破廣等,斬之。
- 37.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又交址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為王。於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址。軍至合浦而志病卒,詔援並將其兵。遂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里。
- 38.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援追徵側等至禁溪,數敗之,賊遂散走。
- 39.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明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閒,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歲。
- 40.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援奏言西於縣户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里,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 4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二十年秋,振旅還京師,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賜援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
- 4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還月餘,會匈奴、烏桓寇扶風,援以三輔侵擾,園陵危逼,因請行,許之。自九月至京師,十二月復出屯襄國。詔百官祖道。
- 4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嘗有疾,梁松來候之,獨拜牀下,援不答。松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已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援曰:“我乃松父友也。雖貴,何得失其序乎?”松由是恨之。
- 44.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鑠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餘人徵五溪。
- 45.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夜與送者訣,謂友人謂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 46.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明年春,軍至臨鄉,遇賊攻縣,援迎擊,破之,斬獲二千餘人,皆散走入竹林中。初,軍次下雋,有兩道可人,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及軍至,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日費糧,不如進壺頭,扼其喉咽,充賊自破。以事上之,帝從援策。
- 47.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三月,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
- 48.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址,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來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季良名保,京兆人,時為越騎司馬。保仇人上書,訟保“為行浮薄,亂羣惑眾,伏波將軍萬里還書以誡兄子,而梁松、竇固以之交結,將扇其輕偽,敗亂諸夏”。書奏,帝召責松、固,以訟書及援誡書示之,松、固叩頭流血,而得不罪。詔免保官。伯高名述,亦京兆人,為山都長,由此擢拜零陵太守。
- 49.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士珍怪,權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與於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狀,帝益怒。
- 50.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會。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帝乃出松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辭甚哀切,然後得葬。
- 5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1]
- 5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永平初,援女立為皇后,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將於雲台,以椒房故,獨不及援。東平王蒼觀圖,言於帝曰:“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帝笑而不言。
- 5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至十七年,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樹,起祠堂。
- 54.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建初三年,肅宗使五官中郎將持節追策,諡援曰忠成侯。
- 55. 《藝文類聚·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11]
- 56. 《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6]
- 57. 《宣和畫譜·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4]
- 58. 《十七史百將傳·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7]
- 59. 《歸潛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0. 《龍川集·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1. 《全宋詩·卷四百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2.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2]
- 64.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65. 熊治祁 主編.湖南紀勝詩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04:591
- 66.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7. 《李温陵集·卷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68.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71
- 69. 讀通鑑論:光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70. 讀通鑑論:肅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71. 《盛世危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72. 湖南省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 主編.湖南古縣 第6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04:2598
- 73. 黃彭年 著;李華年.陶樓詩文集 第1冊: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03:190-191
- 74. 《翁山文外·訓練輯要序》
- 75. 後漢演義 第十六回: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76. 後漢演義 第二十回: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77. 李景星.四史評議,韓兆琦、餘樟華校點.長沙:嶽麓書社,1986:289
- 78. 白壽彝 總主編;白壽彝,廖德清,施丁 主編.中國通史 6 第4卷 中古時代 秦漢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199
- 79. 《樂府詩集·卷七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5]
- 80. 《全後漢文·卷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24]
- 81. 《東觀漢記·馬援傳》:馬援擊尋陽山賊,上書曰:“除其竹木,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然蟣蝨無所復依。”書奏,上大悦,出尚璽書,數日,黃門取頭蝨章持入,因出小黃門頭有蝨者,皆剃之。
- 8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因表曰:“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昔有騏驥,一日千里,伯樂見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子輿傳西河儀長孺,長孺傳茂陵丁君都,君羣傳成紀楊子阿,臣援嘗師事子阿,受相馬骨法。考之於行事,輒有驗效。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於生馬,則骨法難備具,又不可傳之於後。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有詔立馬於魯班門外,則更名魯班門曰金馬門。臣謹依儀氏之,中帛氏口齒,謝氏唇鬐,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有詔置於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焉。
- 83.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於坐賀援。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户;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 84. 《廣州記》: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 85. 《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六》: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連珠而起,聲若雷轟,名三口浪。相傳舊有九口,馬伏波射減其六。
- 86.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衤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季良名保,京兆人,時為越騎司馬。保仇人上書,訟保“為行浮薄,亂羣惑眾,伏波將軍萬里還書以誡兄子,而梁松、竇固以之交結,將扇其輕偽,敗亂諸夏”。
- 87. 《宋史·卷十六·本紀第十六·神宗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2]
- 88. 馬援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2-09-22]
- 89.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馬援)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9-23]
- 90. 烏蠻灘伏波廟 名將千載今猶敬 .南寧日報多媒體數字版[引用日期2022-09-23]
- 91. 《全唐文》卷893《復溪州銅柱記》:粵以天福五年歲在庚子夏五月,楚王召天策府學士李宏皋謂曰:“我列祖昭靈王,漢建武十八年,平徵側於龍編,樹銅柱於象浦。其銘曰:‘金人汗出,鐵馬蹄堅。子孫相連,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慶緒綿遠,則九九百年之運昌於南夏者乎?今五溪初寧,羣帥內附。古者天子銘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必有刊勒,垂諸簡編。將立標題,式昭恩信。敢繼前烈,為吾紀焉。”
- 92.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3]
- 93.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6“伏波神”:伏波神,為漢新息侯馬援。侯有大功德于越,越人祀之於海康、徐聞,以侯治瓊海也。又祀之於橫州,以侯治烏蠻大灘也……伏波祠,廣東、西,處處有之,而新息侯尤威靈。
- 94. 《抱朴子·清鑑卷第二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95.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29]
- 96. 王嶽紅 主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 編.譜牒學論叢 第1輯(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馬玉隆《馬援家族與扶風馬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8:237-238
- 97. 袁枚 著;周本淳 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94-1297
- 98. 《後漢書》卷87《西羌傳》:十一年夏,先零種復寇臨洮,隴西太守馬援破降之。後悉歸服,徙置天水、隴西、扶風三郡。
- 99.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