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戚繼光

(明朝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鎖定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 [55]  -1588年1月17日/5日 [50]  [53]  ),元敬、文明、汝謙 [54] 南塘、孟諸,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 [2-3]  人[也有祖籍東平 [49]  ],山東登州衞籍(今屬山東蓬萊 [133]  ,生於濟寧 [1]  [55] 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54] 
戚繼光自幼家貧力學,博通經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任登州衞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至浙江御倭前線,任寧紹台參將。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徒,組練新軍,配以精良戰船、兵械;又創造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將福建境內倭寇主力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衞,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隆慶二年(1568年),奉命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事,在張居正譚綸支持下長期鎮守北方,抵禦蒙古,保障北疆安全。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太子太保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戚繼光被調往廣東,數年後被劾罷歸鄉,最終在窮困失意中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後追賜諡號“武莊”,又改諡“武毅”。 [1]  [50] 
戚繼光在四十餘年的軍事生涯中,南征北戰,屢戰克捷,立下不朽功勳。他留下的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在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面多有創見和總結,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 [54]  [57]  此外,戚繼光工於詩文,有詩文集《止止堂集》傳世。 [56] 
全    名
戚繼光
別    名
戚元敬
戚南塘
戚孟諸
戚少保 [68] 
戚武毅 展開
別名
戚元敬
戚南塘
戚孟諸
戚少保 [68] 
戚武毅
戚老虎 [61] 
戚總戎 [78]  收起
元敬、文明、汝謙 [54] 
南塘、孟諸
諡    號
武莊→武毅 [50] 
所處時代
明朝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州魯橋鎮(今屬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 [55] 
出生日期
1528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588年1月17日(也有1月5日之説)
主要成就
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主要作品
紀效新書
練兵紀實
止止堂集
最高官職
左都督少保太子太保
祖    籍
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一説祖籍山東東平 [49]  [133] 
衞    籍
山東登州(今屬山東蓬萊 [133] 

戚繼光人物生平

戚繼光將門虎子

明世宗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子時,戚繼光出生在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州魯橋鎮(今屬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上。 [55]  戚家原籍山東東牟(屬今萊蕪),因避元末戰亂,六世祖戚祥舉家遷徙到濠州定遠昌義鄉。戚祥後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在攻取雲南的戰鬥中陣亡。朱元璋稱帝后,時追念戚祥開國有功,授予其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衞(今山東蓬萊)指揮僉事。自此,戚家一直在登州任職。 [61]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剛毅好學,有軍事才能,先後出任過山東備倭軍事都指揮、大寧(今河北保定)都指揮使神機營副將等職。戚景通五十六歲時才得一子,故對戚繼光要求相當嚴格。他不僅悉心教導讀書識字、傳授武藝,還常常灌輸一些保國安民、為人處世的道理。儘管戚家出身將門,但家境十分清苦。戚繼光十歲時父親回籍奉養祖母,更是艱辛。在這種家庭氛圍薰陶下,戚繼光自小就喜歡“弄捭闔,多權奇”,少年時代即已“通文史經義”。 [61]  十三歲時,戚繼光從學於蓬萊名儒梁玠 [132] 

戚繼光嶄露頭角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重,自知將不久於世,就讓戚繼光迅速赴京辦理襲職手續,但尚未等到戚繼光回家,他就去世了。這樣,年僅十七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衞指揮僉事世職,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戎馬生涯。 [4]  [61] 
連環畫中的戚繼光
連環畫中的戚繼光(2張)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九歲的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衞所屯田事務。經過清理整頓,頗收成效。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題了一首名為《韜鈐深處》的詩,詩中最後兩句説:“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反映出他要為國為民奮鬥一生的遠大抱負。 [5]  [61] 
從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開始的五年中,戚繼光每年一次率領登州衞兵家子弟前往薊州戍邊,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務。後來在回憶起這段特殊經歷時,戚繼光曾説:“(吾)弱冠自奮,部署六郡良家備胡,稍習北鄙利弊。”可見此行這對於他後來的影響。在此期間,戚繼光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考中山東鄉試武舉。次年九月到京師會試時,恰逢庚戌之變爆發,蒙古軍自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明廷慌忙籌劃保衞京師。戚繼光於是“條上便宜,部當其議”,被任命為守衞京師九門的總旗牌官。儘管沒有考中這次會試,但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已顯露出來。此後,兵科給事中王德等人看到戚繼光“青年而資性敏慧,壯志而騎射優長”,都上疏推薦他。 [61] 

戚繼光初戰倭寇

  • 御倭山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戚繼光進官署都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共二十五個衞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襲擾。 [6]  當時各衞所由於年久失修,殘破不堪,而且軍卒逃亡嚴重,所剩都是些老弱殘兵,紀律鬆弛,缺乏訓練,根本不能打仗。戚繼光決心“振飭營伍,整刷衞所”。一天,戚繼光的母舅(也是他的部下)仗着自己是長輩,不肯聽其調遣。戚繼光當眾按有關的營規責罰了母舅。到了晚上,他又以外甥的身份脱冠向母舅表示歉意,使母舅心服口服。部屬將士們目睹了戚繼光的執法如山,不徇私情,都有所震動,從而使以前散漫的狀況大有改觀。這樣,戚繼光不僅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也使山東的海防得到了鞏固。 [61] 
  • 鎮守三郡
嘉靖中葉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兩省,由於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沒無常,如人無人之境,甚至出現數萬明軍被倭寇“以矛走之”的情況。沿海百姓對此感到十分恐慌,朝廷亦頗為擔憂。 [61] 
各類戚繼光塑像
各類戚繼光塑像(9張)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戚繼光被調往東南,任浙江都司僉事 [113]  ,管理當地屯政。他多次為總督胡宗憲謀劃御倭,深得胡宗憲的賞識。在胡宗憲的一再請求下,次年(1556年)七月世宗升任戚繼光為參將,負責防守倭寇出沒頻繁的錢塘江以東地區,即寧波紹興台州一帶。 [7]  二十九歲的戚繼光得到了實現“海波平”理想的機會。 [61] 
戚繼光上任不到一月,就有一股八百餘名的倭寇進犯浙中門户龍山所(位於今浙江鎮海)。明廷調集了數千軍士防守,倭寇兵分三路突入明軍各部。在數量上佔壓倒優勢的明軍,竟抵擋不住,紛紛潰退。直到新上任的戚繼光奮不顧身地射死了三個為首的倭寇頭目時,倭軍才後退。 [61]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倭寇再次進犯。在浙江巡撫阮鶚的親自督領下,戚繼光、俞大猷和台州知府譚綸首次協同作戰,連敗倭寇。但由於冒險輕進,明軍又無紀律約束,差點全軍覆沒。 [61] 
  • 訓練浙士
以上幾次戰鬥,加上以前其他將領的抗倭戰鬥,使戚繼光深深地感到,舊軍隊缺乏嚴格的訓練,士兵素質差,戰鬥力不強,軍紀鬆弛;若不另行組建和訓練一支新軍,就根本無法抵禦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這年冬,戚繼光起草了《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首次向上司提出了創立兵營,然後選兵、練兵的建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二月,戚繼光再次向上司遞交了《練兵議》。當時,左右認為這“自有督撫主持且從來未聞”,嘲笑他多管閒事。在《練兵議》中,戚繼光分析了明軍難以與倭匹敵的原因,要求“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禦敵,可省客兵歲費數倍矣”。胡宗憲以前曾練兵,但毫無成效。這次他讀了戚繼光的建議後,儘管心中不悦,但他相信戚繼光的卓越能力,還是勉強同意了;阮鍔看後,則對此大加讚賞。這年冬季,阮鍔從另部撥了三千紹興士兵歸戚繼光訓練。不出一月,舟山一帶倭患大有減輕。 [61] 
  • 岑港之戰
明人繪《戚繼光像》 明人繪《戚繼光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 [8]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戚繼光奉命率軍由舟山渡海防守台州,多次取得小規模的勝利。當時,倭寇首領汪直被胡宗憲誘殺後,餘部佔據岑港。明軍在胡宗憲領導下,分幾路強攻。戚繼光率左路兵馬猛攻,但岑港是倭寇經營多年的老巢,明軍一時難以攻破,相持達半年之久。明世宗見岑港久攻不下,聽信讒言,以為是將官作戰不力,竟下詔剝奪了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的職務,限期一月蕩平岑港。戚繼光因奉命置身於岑港,無暇顧及台州的倭患,當時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番”的嫌疑,明廷準備拘捕戚繼光加以審訊。幸而正在這時,岑港被攻破,戚繼光奮勇衝殺是有目共睹的,“通番”之説更是無稽之談,戚繼光也就恢復了原來的官職,繼續守衞守台、金、嚴三郡,馳援倭患最烈的台州地區。 [9]  [61] 
這一連串的勝利,充分顯露了戚繼光的軍事天才。他每次作戰“技能獨擅,勇敢先登”,“御台、温數千之賊,擒剿無遺;功屢建於浙東,名亦聞於海外”。 [61] 

戚繼光訓練鋭卒

主詞條:戚家軍
戚繼光在抗倭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練兵的計劃。以前撥給他的三千軍士,經過訓練,轉戰各地,取得了不少戰果。但由於選兵這一關並非戚繼光親自把握,士兵多是市井的油滑之徒,在作戰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如軍紀不嚴,甚至濫殺無辜冒功;一遇到短兵相接的情況,就怯懦不前,或者臨陣脱逃。於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戚繼光第三次提出練兵建議,指出:“無兵而議戰,亦猶無臂而格干將。乃今烏合者不張,徵調者不戢,吾不知其可也。”當時,義烏百姓為爭奪開礦權,與永康礦夫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都十分勇猛,戚繼光就請在義烏募兵。這一主張得到譚綸的積極支持,併為總督胡宗憲所採納。恰好義烏縣令趙大河此時也上書胡宗憲,建議募當地礦夫當兵,以減弱械鬥勢力。胡宗憲於是命趙大河協助戚繼光招募義烏礦夫。 [61]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戚繼光前往義烏募兵,一時應募者雲集。其中有位礦夫首領王如龍,“聞檄而率子弟出山”,後來成為戚家軍的中堅,王如龍本人也成為屢立戰功的虎將。戚繼光認為士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遊滑之人,……第一可用只是鄉野老實之人”。他綜合體態豐偉、武藝精熟、聰明伶俐、力大如牛四方面對應募者進行嚴格挑選,認為“四者不可廢,而但不可必耳”。他強調選的士兵要膽大,只有膽大,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敵制勝。戚繼光在選編士兵時還有“三不用”,即“凡城居者不用,嘗敗於敵者不用,服從官府者不用”。由於趙大河的密切配合,戚繼光在很短時間內即招募到四千經過嚴格挑選的士兵,前往紹興進行訓練。 [61] 
軍隊組成之後,戚繼光進行了幾個方面的訓練:
鴛鴦陣圖
鴛鴦陣圖(2張)
①“嚴束伍,用嚴密的形式把隊伍組織起來。以十二人為一隊,設隊長一人;四隊為一哨,設哨長一人;四哨為一官,設哨官統領;四官為一總,以把總率領。戚繼光自將中軍,統率全營。 [75]  因為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於是被命名為”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鋭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着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最後一名為負責伙食的火兵。“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衞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衞。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對倭寇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61] 
②加強軍紀,嚴明賞罰。他以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精神要求士兵。將各種緊要號令編印成冊,發給士兵,視掌握程度加以賞罰。對軍官要求也相當嚴:“所謂身先士卒者,非獨臨陣身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所謂同滋味者,非獨患難時同滋味,平處時亦要同滋味。而次技藝豈可獨使士卒該習,主將不屑習乎?”戚繼光本人就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軍官。他還強調要賞罰分明,“凡賞罰,軍中要柄。若該賞處,就是平時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賞,有患難也是扶持看顧。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卻不干預恩仇”。因而,儘管賞罰名目很多,卻都得以切實執行。 [61] 
③十分重視武藝訓練。戚繼光指出,學習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他決殺了你。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61] 
戚家軍作戰
戚家軍作戰(2張)
④用衞國保家的思想教育士兵。戚繼光一再教導士兵要認識到自己是從百姓中來,為解除百姓禍患而戰的。他指出:“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你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又指出:“你們本為立功名報效而集兵,是殺賊的東西,賊是殺百姓的東西。百姓們豈不是要你們殺賊的?”他的教育是言之有物,淺顯易懂的。 [61] 
過兩個月嚴格而有效的訓練,四千新軍“無不以一當百也”,成為打擊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稱作“戚家軍”。自此以後,“戚家軍名聞天下”。 [61] 
除步兵之外,戚繼光還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師。戚家軍水師艦主要有福船、海滄、艟孀三種。三船各有長短、配合作戰。另外還配備開浪、網船兩種小船,用作聯絡和偵察。將水師編為左右前後中五營,根據不同敵情,或分散攻擊,或合力圍攻。水師練成,使浙江海防力量大大增強。 [75] 

戚繼光肅清沿海

  • 台州之戰
主詞條:台州之戰
台州之戰 台州之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沿海各地,倭船不下數百艘,人數達一、二萬。五月初,大批倭寇由象山海口侵入奉化寧海之間,企圖牽制明軍主力,乘虛直攻台州。戚繼光識破倭寇的真實意圖,先在台州部署了必要的兵力,親率大軍趕往寧海剿倭。倭寇認為計謀得逞,派兵直犯台州城。戚繼光得報後,揮師南下,先敵一步來至台州城下,以鴛鴦陣猛攻來犯之敵,大敗倭寇,追出四十餘里,俘斬敵人數百,其餘倭寇全部淹死在江中,五千多被擄百姓也得到解救。不久,倭寇後續部隊竄至台州東北大田一帶,謀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偵知敵訊後,在通往處州的必經之地上峯嶺設下埋伏,以少勝多,以一千五百人全殲倭寇二千五百人,充分顯示了他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此後,他又在台州一帶取得陸戰七捷、水戰五捷的戰果。台州之戰歷時一個多月,共斬殺倭寇一千四百二十六人 [114]  ,焚溺而死的達四千多人,這是戚家軍抗擊倭寇的首次大捷。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賊寧波、温州”,斬倭寇一千多人。這樣,浙江的倭寇基本上肅清了。 [10]  [61] 
這年九月,戚繼光因在台州之戰中被胡宗憲推為“督戰功最”,晉升都指揮使 [114]  。當時台州百姓“共倚(戚繼光)為長城”,浙東地區“實資其保障”。兩浙人民修生祠,紀念他的功績。不久,戚繼光再次在義烏募兵,使戚家軍的總數增加到六千多人。十月,因閩、廣一帶的“賊”流入江西一帶起事,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賊”軍奔走建寧。十一月,戚繼光班師回浙。 [10]  [61] 
  • 援閩破倭
主詞條:橫嶼之戰
清人繪戚繼光像 清人繪戚繼光像 [94]
浙江倭患終告解除,福建的倭寇活動卻愈來愈猖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並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後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11] 
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於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率領六千精兵,由温州渡海至平陽,再由平陽抄小道抵達福建。福建人民飽受倭寇的蹂躪和官兵的劫掠,見戚家軍來援,十分不安。後來,戚家軍“號令金石,秋毫無犯”,民眾“簞食壺漿,爭相饋餉”。當時,福建倭寇主力集中在橫嶼島和牛田兩地,加上其他小股倭寇,東南互為聲援。戚繼光分析了敵情後,決定先破橫嶼。橫嶼位於寧德城外的海中,四面都是水路險隘,島邊又是一片泥淖淺灘,既不利於步軍跋涉推進,又不利於水師舟船泊岸。倭寇憑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堅固的防禦工事,已佔據橫嶼達三年之久。戚繼光首先攻破了與橫嶼相呼應的張灣,隨即於八月初八日直攻橫嶼,強行登岸,僅半日就收復該地,殲敵數百,救出被擄男女八百多。 [11]  這是戚繼光率軍援閩後第一個勝仗。 [61] 
略作休息後,在中秋節的次日,戚繼光率軍開往牛田。牛田在福清城東,是倭寇在福建的最大巢穴,周圍小據點星羅棋佈。戚繼光在到達福清城的當晚,就帶軍悄悄地撲向牛田。他讓士兵各持柴草一束填平塹壕,突然殺入。倭寇因戚家軍新到,不加防備,在受到襲擊後亂作一團,全部被殲。接着,在九月中旬的一個夜裏戚繼光又智殲逃往林墩(今福建莆田境內)的殘敵,倭寇僅落水淹死的就達一千餘人。 [11]  興化城(今福建莆田)的市民直到戚家軍凱旋才得知喜訊,於是“牛酒勞不絕”。戚繼光在興化的平遠台上鐫碑紀念這次大捷。 [61] 
戚家軍入閩不到兩個月,轉戰千里,蕩平橫嶼、牛田、林墩的大倭巢,名聲大噪。各地許多將官紛紛仿效戚繼光,練起兵來,“於是,東南諸省俱徵義烏兵,而自直隸以至閩、廣、川、貴及腹裏,一時大將、偏裨,下至部曲多練”。戚家軍因在福建作戰時略有傷亡,須作補充休整,於是戚繼光在十一月回到浙江。 [61]  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而劉顯也多次擊破倭寇。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掃清。 [12]  當平海衞大捷後,戚繼光班師途中路過林墩,百姓捧茶果於馬前唱道:“生我兮父母,長我兮疆土。生我不辰兮,疆土多故;奠我再生兮,維戚元輔。” [127] 
同年十二月,戚繼光升任分守台州、温州、興化、福寧中路等處的副總兵官。 [61]  [116] 
  • 暫定全閩
平海衞之戰 平海衞之戰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倭寇爭相慶祝道:“戚老虎去,吾又何懼?”在他離開不到一月後,得到增援的倭寇便襲擊了興化,用計騙開城門,攻陷興化城 [13]  。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揹負罪名 [14]  。明廷感到福建局勢又嚴重起來,任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派遣戚繼光再度率師援閩,又任命譚綸為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協調各部行動。但俞大猷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15]  。倭寇在興化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四野一空,八閩俱震”。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才自動退出。此時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伏而死,倭寇遂佔據平海衞 [16]  [61]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在第三次前往義烏募兵後,戚繼光率兵到福建,四月抵達福清。譚綸會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研究作戰計劃,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又決定由戚家軍擔任中路主攻,俞大猷、劉顯軍為左右兩翼。四月二十日,在火銃猛烈轟擊下以及左右兩翼配合下,戚繼光身先士卒,戚家軍成功突破平海衞,斬首兩千餘級,救還被擄男女三千餘人。隨後又在倭患各地登陸,追殲倭寇,在一個月內奏捷十二次,斬敵三千餘。六月,此前的橫嶼功被奏上後,戚繼光升為都督僉事 [120]  。不久,明廷再敍興化、平海衞大捷,譽戚繼光為“用兵如神……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升授都督同知,並蔭一子為正千户 [17]  [61] 
十一月,戚繼光接替俞大猷任福建總兵官,鎮守福建全省以及浙江的金華、温州二府,都督水陸戎務。此時,新來倭寇二萬餘人侵入福建,圍攻仙遊城。戚繼光聞訊後率軍前往解圍,在十二月的一個大霧天,以各個擊破的戰術,一舉消滅倭寇,解救了被困五十餘天的仙遊城。仙遊之戰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因此,譚綸指出:“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 [18]  [61]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戚家軍又在王倉坪追上倭寇,斬首百餘級,不少倭寇都墜崖摔死。餘黨數千人逃走佔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 [18]  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將軍李超等出擊,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19]  [117]  至此,福建境內的倭患暫告平息。五月,戚繼光會師鎮壓了“山寇”藍松山,此後,戚家軍一直駐守在福建境內。 [61] 
  • 出擊粵倭
廣東倭患本來並不嚴重,但在浙江、福建倭患平息後,漸漸轉烈,尤其是潮州一帶,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肆行殺掠,貽害匪淺。駐守在那裏的俞大猷軍儘管多次給予倭寇和吳平以沉重的打擊,但不能徹底消滅他們。 [20]  [61]  [118]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戚繼光出兵與俞大猷相會,共同討伐吳平。戚家軍水陸兩路並進,大敗吳平於梅嶺。吳平丟棄輜重,集合大船一百多艘,轉據閩廣交界處海中的南澳島 [21]  [118]  。九月,戚繼光將軍隊分成中、左、右三路,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親自督兵渡海,攻進南澳。俞大猷的援軍隨後趕到,幾乎全殲島上敵人,只有吳平等七百餘人逃脱。戚繼光、俞大猷合力直追,終於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剿滅殘賊,吳平也投海自殺 [22-23]  。這年正月,戚繼光因仙遊功奉命兼管廣東潮州、惠州兩府及伸威(今江西南部)等營總兵事 [119]  [61] 
到這時,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戰鬥,東南沿海嚴重的倭患終於平息了。 [61]  [81] 

戚繼光望著幽燕

  • 出鎮薊州
北京密雲白龍潭景區的戚繼光詩碑 北京密雲白龍潭景區的戚繼光詩碑
東南安定下來後,明朝北方的邊防問題就顯得突出了。當時新繼位的明穆宗力圖一改嘉靖年間的弊政,而閣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都是有見識、有作為的人,於是開始經營北方邊防了。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在給事中陳瓚吳時來等人的推薦下,穆宗調戚繼光回京“協理戎政 [77]  [121]  。到京後不久,戚繼光上了《請兵破虜四事疏》,系統陳述了自己對邊防問題的看法,要求穆宗“授臣(戚繼光)以十萬之師,假臣便益”,去平定疆場。由於對是否任用戚繼光守邊,“台省議論不一,而且部持兩端”,戚繼光被安置到神機營擔任副將 [122]  ,這正是三十多年前戚景通擔任過的職位。不久,在已經升任薊遼總督的譚綸的建議下,朝廷集中了步兵三萬,又從浙江徵兵三千,歸戚繼光專門訓練 [24]  。隆慶二年(1568年)五月,穆宗聽從譚綸推薦,詔令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遼東四鎮練兵事務,地位與四鎮總督相同,“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 [25]  。戚繼光到任後,薊州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為總理,無法統一號令,於是朝廷將郭琥調走,專任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到隆慶三年(1569年),又錄戚繼光破吳平之功,進封其為右都督 [26]  [123]  [61] 
戚繼光到薊州赴任後不久,即多次上疏給穆宗,分析邊防存在的問題,強調練兵的重要性。其中在隆慶二年(1568年)十月所上的《練兵條議疏》指出了邊防軍隊“雖多亦少之原七,不練之失有六,雖練無益之弊有四”,提出募新兵、專事權等對策。他的建議得到了譚綸的贊同和高拱、張居正的支持,也得到了神宗的批准。 [61] 
不久,根據戚繼光的建議,薊州防區被劃十二路,設立東西協守,分別統領各路,建立七座車營,配合馬、步兵進行協同訓練。但調浙兵守邊的建議仍沒有能實現。十二月,戚繼光在青山口擊退朵顏長昂與董狐狸(董忽力)的進攻 [26]  。在這次戰鬥中,戚繼光“聞風策應而大振軍威,督兵拒堵而克收武烈”,改變了人們以為他適於抗倭不宜“敵虜”(蒙古)的看法。 [61] 
  • 修築長城
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戚繼光以總理銜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親自督率十二路兵馬。他對薊州等處邊防經過仔細觀察後,又向穆宗上疏,請求建立三千座空心台。穆宗批准了這一計劃,但只給修建一千二百座的費用。這樣,戚繼光調配士卒,開始艱鉅的築台、修牆工程,可是,“薊人夙多木強,律以軍政即不堪”。幸好,戚繼光提議調來的三千浙兵到達了薊州。這支軍隊抵城外待命時,正逢大雨,但浙兵“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引得邊軍大為驚駭,過去散漫的惡習漸漸有所革除。到隆慶五年(1571年)八月,空心台全部建成,從山海關到鎮邊(今北京昌平西)的長城防禦線上,共計修築空心台一千零十七座,從而大大增強了長城東段的防禦能力。 [61] 
  • 整頓邊軍
在修長城和築立空心台的同時,戚繼光對邊軍也加強了訓練,進行了改革。他除立車營進行車、馬、步軍協同訓練外,還設制了拒馬器,用己所長,攻敵所短。他在密雲遵化、建昌三地建立輜重營,作為糧草、器械等軍用物資的基地。他還根據軍隊來源的不同,予以不同的防守任務,“以南兵為先鋒,入衞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 [61] 
隆慶六年(1572年)冬,在戚繼光的提議和安排下,邊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的地點在湯泉(今屬河北遵化),車、騎、步三軍配合,人數多達十六萬,長達二十多天,實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所罕見。演習相當成功,戚繼光本人也大為振奮,他説:“職援枹二十餘年,亦未見十萬之眾……近得共集連營,始知十萬作用;又似稍有豁悟,乃信邊事真有可為。” [61] 
今人繪戚繼光像
今人繪戚繼光像(2張)
由於戚繼光練兵有方,訓練有素,當時董狐狸的幾次進攻,都落得一敗塗地的結局:萬曆元年(1573年),蒙古小王子與董狐狸謀劃進犯,嚮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於是在喜峯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後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入侵桃林,被戚繼光擊退 [27]  。而後長昂侵犯界嶺,又被他擊敗。董狐狸多次侵擾邊境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於是獻關求賞,朝廷答應其按年給予賞賜 [28]  。萬曆二年(1574年),長昂又入侵邊境,但無法從關口攻入,於是逼着他的叔父長禿寇犯邊境。戚繼光領兵將其擊敗並活捉長禿。董狐狸與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長禿。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後,決定接受他們的投降,董狐狸將劫掠的邊民放回,併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與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 [29]  。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蒙古無法攻入,於是轉而進犯遼東。萬曆七年(1579年),戚繼光援師遼東,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擊敗蒙古圖們汗四萬軍隊的進攻 [31]  。後來才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又晉升少保 [32]  [61] 
當時明朝以八事“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評判邊將,每三年派大臣閲邊。戚繼光在薊州“足竭窮荒,心竭智慮,無一樓垣非親自措籌而步算,無一戈櫓非親自檢點而試驗者也”,因而成績常常是最好的,但職秩僅在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由敍平吳平功後的右都督進加到左都督 [30]  [124]  。階官則升為特進光祿大夫 [151]  [61]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後,對薊州防守越來越重視。但在戚繼光擔任此職以前,“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邊防並不鞏固。戚繼光鎮守薊州後,一方面由於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閣臣的決策有方,使俺答封貢;另一方面,由於戚繼光本人傑出的才能,所以“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61] 

戚繼光投逐南荒

與同時期其他將領,尤其是屢起屢落的俞大猷相比,戚繼光能夠“更歷南北,並著聲”,他擅長同上司、同事相處良好是分不開的。當他馳騁在抗倭戰場時,得到胡宗憲、譚綸、阮鶚的賞識,北守薊鎮時,又得到閣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的倚重和督撫大臣譚綸、劉應節梁夢龍等的支持,他與監軍汪道昆合作多年,關係也非同一般。尤其是張居正,每有事即與戚繼光商量,想要同戚繼光為難的人,都被張居正調離,更為有識之士所樂道。但這種特殊關係在張居正身後也給戚繼光帶來不利影響。 [61] 
在萬曆五年(1577年) [101]  和萬曆十年(1582年),譚綸、張居正相繼病逝,戚繼光失去了在朝中主要的支持者。張居正死後,神宗很快開始了對他的清算,作為張居正倚信的大將戚繼光也受到了波及。這時,由戚繼光一手提拔起來的“西裨將”陳文治,竟“陰布蜚語京師”,想要整垮戚繼光,以取而代之;給事中張鼎思則上劾戚繼光在薊鎮無功,不如調往南方 [33]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張居正曾交代過戚繼光鎮守的戰略:“今日之事,但當以拒守為主,賊不得入,即為上功。”事實上,戚繼光很想來一次決戰,以為“必以堂堂平野短刃相接,虜於是不支而後心服膽裂”。但為貫徹張居正意圖,始終未能如願。神宗卻依從張鼎思等人的建議,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改戚繼光鎮守廣東。戚繼光離鎮之日,全鎮父老“詣闕請留,當國不允,遂罷市遮道擁泣,攀轅追送出境者不絕”。不久,一股蒙古軍突入黑峪口,有人請留戚繼光鎮守,也沒有得到允許。 [61]  [152] 
萬曆十一年(1583年)夏,戚繼光正式赴任廣東。此時,廣東相安無事,戚繼光心情鬱悶,又因好友譚綸、俞大猷以及部下王如龍、陳大成相繼離世,更是感到孤單,再加上年老有病,於是一再上疏告退。加上給事中張希皋等人的一再彈劾 [34]  ,神宗在萬曆十三年(1585年)神宗同意了戚繼光辭職的請求。同年十月,戚繼光回到了蓬萊故居 [152]  [61] 

戚繼光淒涼離世

後世繪戚繼光部分畫像
後世繪戚繼光部分畫像(2張)
戚繼光在浙江抗倭時,為得士心,不惜慷慨解囊,賞賜有功者;到了北方之後,他依然慷慨對待士卒和廣交朋友,因此他“四提將印,佩玉三十餘年,野無成田,囊無宿鏹,惟集書數千卷而已”。罷官之後,沒有薪俸的戚繼光僅靠修立家廟、延師教子以及整理昔日公文打發日子,以至於家中連請醫生抓藥的錢都沒有。妻子王氏也離開了他。而朝廷對他的態度更令人寒心。萬曆十五年(1587年)九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鑑於戚繼光戰功卓著,才能超羣,年紀尚不算大,上疏朝廷,建議再次起用戚繼光。結果不但遭到朝廷中某些當權派的嚴厲拒絕,還將其罰俸兩個月。 [50]  [61] 
在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貧困的折磨下,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6日),戚繼光突然病發,次日(1588年1月17日,一説在1月5日 [61]  )病逝,享年六十一歲。朝廷得知他的死訊,沒有給予任何卹典,直至兩年後,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到北京請求卹典,朝廷才下詔予以祭葬。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禮部題稱:“(戚繼光)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乞照例賜與卹典。”朝廷同意,於是在之後,戚繼光的後代得以陸續襲職。萬曆末年,朝廷賜戚繼光諡號“武莊”。天啓初年,首輔葉向高上《請戚繼光蔭諡疏》,歷數戚繼光的大功,為他申訴,認為“自來功大賞薄,未有如是之甚者” [68]  ,請為其平反。隨後朝廷為戚繼光改諡“武毅”。 [50] 
崇禎八年(1635年),朝廷在蓬萊為戚繼光建表功祠,春秋祭祀。 [50] 

戚繼光主要影響

戚繼光軍事

  • 建軍、治軍思想
戚繼光針對明朝中後期軍備廢弛、軍隊衰敗,“兵無節制,卒鮮經練,士心不附,軍令不知”的現象,主張通過練兵、練將和改善武器裝備,建設一支技術強、戰術精、守紀律、聽指揮、能征善戰的節制之師。 [135] 
練兵
戚繼光所著兵書《紀效新書》 戚繼光所著兵書《紀效新書》
練兵是軍隊建設的關鍵,是一切軍事活動的開端。戚繼光練兵的基本目標,是練成一支節制之兵。這種軍隊“譬如之有節,節節而制之,故竹雖虛,抽數丈之而直立不屈”。這種軍隊的訓練步驟,在於“束伍為始教,號令次之,器械次之”,即重視軍隊組織編制、軍事指揮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把這三者看作有機統一的過程。這種軍隊的管理模式,一是實行連坐制度,同級官兵相互擔保;二是實行層級管理,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三是採取統一行動,力求做到萬眾一心。 [136] 
戚繼光的練兵活動,包括浙江、薊鎮兩處,因為有着不同的特點,就形成了兩種思路:
  • 浙江練兵期間,他主張“恩威兼著,情法相融”,即對待三軍將士,一方面注重恩德、人情,一方面兼顧權威、法令,或者説以權威為主,以恩德為輔;以法令為主,以人情為輔。他重視學習軍事知識,編撰印發《紀效新書》,規定“領兵材官以上,先習《束伍篇》,兵士先給練《耳目篇》,及將領通習之”,在每一旗中擇取一位識字者,負責“誦訓講解”,讓全隊“口唸心記”。這樣重視軍事知識,講究循序漸進,為歷代軍事家所罕見。
[136] 
  • 到薊鎮練兵後,他把練兵方法概括為五個部分: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練伍法”指挑選士卒、編組部隊的方法,主要按照積極防禦的戰略,把騎兵、步兵、車兵、輜兵分開,制定不同的編制,單獨進行訓練,待各兵種訓練結束,統一部署進行聯合演練。“練膽氣”指思想教育,主要從兩方面抓起:將吏作為管理者,要了解士卒的心理,關心士卒的生活;士卒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有關規定。“練耳目”指通過專門訓練,使士卒辨別指揮工具,熟悉指揮信號。“練手足”指軍事技能和體能訓練,以技能訓練為核心,有嚴格的考核標準。“練營陣”涉及隊列訓練、行軍宿營、野外紮營、作戰指揮問題,包括“場操”“行營”“野營”“戰約”等項目。這樣從選擇士卒、組編隊伍,到行軍宿營、指揮作戰,構成一套完整的練兵思想。 [136] 
練將
“練將”一詞,作為一個軍事學概念,是由戚繼光首先提出並作出系統論述。他在《紀效新書·練將》中提出:“練兵之要在練將。”可以説,練將是軍隊建設的根本,是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 [135-136] 
在戚繼光看來,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必須具備七種品德,包括“正心術”“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堅操守”“寬度量”,即為將之人要端正思想,要志向遠大,要不計較生死,要明辨是非,要做一個好人,要保持操守,要度量寬宏。同時,優秀將領又必須克服“聲色害”“貨利害”“剛愎害”“勝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等七種缺陷,即不能貪戀聲色,不能貪圖錢財,不能剛愎自用,不能嫉賢妒能,不能阿諛逢迎,不能意志消沉,不能貪圖功名。再者,優秀將領還必須具備十二種素質,包括“尚謙德”“惜官箴”“勤職業”“辨效法”“習兵法”“習武藝”“正名分”“愛士卒”“教士卒”“明恩威”“嚴節制”“明保障”,即將領要謙虛謹慎、遵守官箴、恪盡職守、效法先賢、熟知兵法、熟知武藝、確定名分、關心士卒、注重訓練、恩威並重、懂得節制、牢記宗旨。根據以上所述,戚繼光明確指出了從“正心術”到“明保障”,共計二十六條的基本標準。一方面有正面的引導,一方面有反面的勸誡,這較之於以往的將論,更加細緻,並有清晰的邏輯結構。 [136] 
在練將的方式上,戚繼光既重視理論修養,又強調實踐鍛鍊,希望利用各種途徑,把有志從戎的儒生、武弁組織起來,首先讀《孝經》《忠經》《論語》《孟子》《武經七書》,不必一味考究句讀,但求領會精神實質。其次讀《百將傳》,瞭解歷代名將的人品、心術、功業,參照每個人的特點,反覆加以體悟。再讀《春秋左傳》《資治通鑑》或增讀《大學》《中庸》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後,學過書本知識的將領,還要“置諸桴鼓實用之間”,練習各種軍事技能,使其熟悉己情、敵情和山川之形,學習、運用兵法,增長才幹;並在“實境”中考察將領,根據其德、才、識、藝的不同程度,委以相應的職務。在戚繼光看來,通過這樣的學習和訓練,就能培養出合格的將領。 [135-136] 
改善武器裝備
戚繼光認為,“稱幹比戈,用眾首務”,即通過改進冷熱武器裝備,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形成對敵人的絕對優勢,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大力發展軍事技術,在火器、戰車、艦船製造和城池構築等各個方面都有改進和創新。 [127]  [136] 
戚繼光戰車 戚繼光戰車 [134]
車營:戚繼光鎮守薊門時期,根據北方遊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的特點,建立了車營來剋制騎兵,每四人推一輛戰車,戰車(偏廂車或正廂車 [134]  )裏放置拒馬器和火器。戰鬥時,將戰車結成方陣,馬步軍以戰車為掩護,先用火器進行遠距離攻擊,敵人的騎兵靠近後步兵使用拒馬器列於陣前,用長槍刺殺,敵人敗北後,派騎兵對其進行追擊。戚繼光又在陣後置輜重營,選南兵為先鋒,入衞兵主策應,本鎮兵專門負責防守。戚繼光一軍節制精明,器械犀利,使得薊門成為當時邊境第一軍。 [35]  [134] 
虎蹲炮:以前的虎蹲炮體輕易躍,常距車營二三十步外。放此炮時,若出營壘,營壘內部的諸種火器因顧及誤傷炮手。而虎蹲炮殲敵效果有限,又會影響營壘內部火器的發放效果。若放在營壘內射放,則虎蹲炮易炸膛,容易傷人。所以戚繼光“特造熟鐵炮”,對舊有虎蹲炮進行改進。新炮長二尺,粗二寸,外有五箍。其裝放之法:①放入藥線,用布包裹;②藥六七兩,然後用木馬子合口,至第二箍處,用少量土,放入鉛子;③放入少許土,再放鉛子,鉛子五十至百數不等;④口用石子一枚,慢慢築實;⑤根據地勢高低,前放二爪釘,後在第四箍後放雙爪尖絆;⑥距離營壘五寸左右點放,營壘內部火器依舊打放,可以不避虎蹲炮。其他槍炮一齊點放,虎蹲炮可裝填如前。由此解決了虎蹲炮應用不便的問題。 [139] 
“無敵大將軍”車 “無敵大將軍”車 [139]
“無敵大將軍”車:該車原體重身長,不易移動,預先裝填火藥又易日久結塊,火門生鏽,換彈繁瑣費力,使用不便。戚繼光用新型大將軍,其形若佛郎機銃,體輕可移動,且有三個子銃,可預裝進母銃,發射後僅用一人便可更換子銃,快捷簡便。 [139] 
鳥銃:腹無孔,出口直,打放時不傷手。銃上有“缺口”“照星”。其裝放之法:一目對準缺口與照星,一手勾銃。 [139] 
快槍:此前的快槍柄短贅重,時常存在藥多子輕或藥少子重的現象,實用性差。戚繼光改良後,快槍腹長二尺,每口放鉛子三四錢,藥用竹木筒封貯。其裝放之法:①藥線寸半長剪斷,每十根為一束,硫磺蘸藥線兩頭;②竹木筒裝藥,用搠杖築實,放一枚鉛子;③快槍手屈前膝架銃,後手點放。 [139] 
石炮:石的大小不等,粗可達六、七寸至一尺,以孔,內部放炸藥,用土築實,預先放好纏線和葦筒,放在邊牆垛口處。 [139] 
狼筅等武器的配合使用 狼筅等武器的配合使用
狼筅:狼筅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給戚家軍所配備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長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軍隊在與倭寇交戰時,因懼怕倭寇的倭刀而張皇失措,戚繼光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護持有者,衝陣時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殺傷力,可謂攻守兼備,被稱為“刺倭利器”。 [38] 
戚氏軍刀: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戚繼光發現傳統的中國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長處,對中國軍刀進行改良,使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鍛造出名噪一時的“戚氏軍刀”。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著作裏有記載此刀的鍛造方法。 [37]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收藏有一把登州戚氏軍刀,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84] 
此外,戚繼光還創制了六合銃、三飛等火器,造出了艟<舟+喬>船。他把火器和戰車、火器和艦船、火器和城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並使軍隊編制、軍事訓練、作戰樣式等方面隨之作了相應的改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戰鬥力。 [127] 
  • 作戰指導原則
戚繼光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
①力主“算定戰”,反對“捨命戰”“糊塗戰”。要求戰前件件算個全勝,謀而後戰。他駐防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時,派出大量的明哨、暗哨,瞭解敵人動向;建立烽堠,迅速傳遞警報;在關口外佈置伏兵、疑兵,打擊、迷惑敵人;恃牆固守;重兵堵截;騎兵追擊等,使自己在防禦戰中處於主動地位。具體戰鬥之前,對敵情、地形要有周密的調查,做到對敵人的“分合、出入、多寡、嚮往、進兵路徑”以及各處地形瞭若指掌。 [135] 
②強調作戰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制勝之法。每戰根據敵情、己情等不同情況而確定作戰原則和戰法,臨敵制變,因地形佈陣。 [135] 
③戰守結合。他認為,用兵作戰,必須“戰守相兼”,戰中有守,守中有戰,才能戰勝敵人。其戰爭實踐,較好地體現了戰守結合的原則。為防禦蒙古騎兵的襲擾,提出“須駐重兵以當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的主張,把依託邊牆固守和重兵集團機動作戰有機地結合。敵人來犯,車、步、騎營支援邊牆敵台守軍固守;敵人突入後,邊牆敵台守軍配合車、步、騎營反擊。“車營,戰中之守也;沿邊台垣(防禦設施),守中之戰也”。他創立的鴛鴦陣,長短兵器迭用,互相保護,既利於嚴密防守,又能有效進攻。 [135] 
④集中兵力,反對分兵。他認為對付強悍的倭寇,需要使用“素練節制”的鋭卒,“以五當一”,才是獲勝的萬全之策。當兵力處於劣勢時,不應貿然發起攻擊,而是努力創造條件,形成對敵在總體上或局部上的兵力優勢。 [135] 
⑤以殲滅戰取勝。他認為對待倭寇,不是打出一場“大創盡殲”的戰鬥,就無法杜絕其進犯;對北方內犯的蒙古軍隊,可大創盡殲一戰而使其心寒膽裂,收“一勞永逸”之功。 [135] 
戚繼光的軍事思想源於建軍和作戰實踐,正如他在《紀效新書》所述,“非口自空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且不拘泥古法而多有創新。故為明清兵學界所推重,“談兵者遵用焉”。晚清以來,邊疆危機日益嚴重,許多人一方面借鑑戚繼光軍事思想來指導軍隊建設:曾國藩創建湘軍時,便重刊、改編戚繼光的著作;在道光、咸豐、光緒年間,《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都有不少刊本、抄本流傳於世,被人奉為圭臬。可以説,戚繼光的軍事理論和實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93]  [135-136] 
除在中國國內產生影響外,戚繼光的軍事著作還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萬曆朝鮮戰爭後,《紀效新書》傳入朝鮮,戚繼光兵制也在朝鮮推行開來。朝鮮國王親自研讀戚繼光的軍事著作。清康熙六年(1667年),朝鮮又頒佈《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令將弁學習。日本江户幕府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後期,也多次翻刻出版《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93] 
  • 邊防建設
明朝為加強北方防務,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分別駐有重兵,稱之為九邊重鎮,每鎮均設有總兵官管轄。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衞京師,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環。而薊鎮邊牆的修築從明初就開始了。“庚戌之變”後,經巡撫吳嘉會較大規模的修築,薊鎮邊牆已初具規模。但直到戚繼光時才算達到完備的程度。從隆慶二年(1568年)五月開始,戚繼光就提出修各路邊牆的問題。到就任薊鎮的總兵之後,他開始整修邊牆敵台 [140]  其工作主要如下:
(一)修邊牆
總括起來,戚繼光做了如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固牆體。他對過去修建的邊牆,薄的加厚,低的加高,使之一般達到高7至8米,寬6米;沒有的則補建,衝要之處建重牆(如黑峪關重牆)。這樣就使得薊鎮東自山海關西抵石塘亓連口1765里長的疆界建有邊牆1474裏,可以説除了人馬難以通行的特別陡峭的山脊外,均修建了邊牆。這些邊牆基本都是磚石包砌,即用經過修整的石條為基,牆體內外用青磚包砌,一直到頂,白灰勾縫,內實三合土,磚鋪地面。所以牆體十分堅固耐久。 [140] 
金山嶺的戚繼光塑像 金山嶺的戚繼光塑像
第二、完善附屬設施。牆的兩側均建宇牆(內側偏低),以便兩面擊敵;外側宇牆(又稱垛牆、女兒牆)“必高六尺,每垛口相去牌堵中分,淨七尺五寸,垛口一尺,各分五寸,連垛空合八尺”。這樣高的垛牆可以完全遮蔽人身。一般牆的垛口內外平直,而戚繼光改用尖磚修砌,使垛口內外呈現三角形,從而擴大了槍銃、弓箭的射擊面,增強了打擊敵人的能力。垛口一般上為三尺,下為三尺。垛牆下建懸眼,成半漏斗形,一般二三十層與牆面平。懸眼的作用是瞭望進到牆根底下的敵人。在敵人到了牆下後,往往集合數把弓箭或槍銃,對從垛口探身向下瞭望的人,進行集中、精確的射擊。正是為了瞭望到牆下的敵人,又不被敵人所傷害,戚繼光創建了這種懸眼。另,牆的內側七八十垛間,建一小門(今稱里門),以便登城應援。尖磚垛口、懸眼和里門均為戚繼光的首創,為他人修建的長城所沒有,足見他從實戰出發的獨具匠心。 [140] 
第三、牆外削偏坡、挑壕塹、挖品坑。這是戚繼光加強邊防建設的又一措施。薊鎮的邊牆多建造在山脊上,按山的走向蜿蜒曲折,恰似一條橫卧的巨龍。為使敵人不得靠近牆垣,戚繼光把牆外的山坡鏟削得更陡峭一些,使得邊牆更加高聳,敵人馬不得攀援,鈎竿雲梯失去作用,增強了邊牆的防禦作用。如果牆垣下坡平漫難以鏟削,就挑壕塹,挖品坑,同樣達到限制敵騎運動的目的。就是對那些懸崖峭壁、素稱僻遠的地方,戚繼光也不放過。他組織人員普遍勘察,能建台的地方建台,過去有偏坡應進一步修整的加以修整,過去沒有的要新鏟,做到處處有防備。 [140] 
第四、牆內建老營。敵台的建立使守台之軍有了食宿安身之所,但敵台未竣工前,防守之軍無處棲身,軍馬也無處放置。為改善這種狀況,戚繼光提出在台下設立軍營。有敵台處就台為營,有舊台或護牆台處亦就台為營,無台墩處就山險為營。營必有院牆,將馬等放置裏邊。如果敵人從別處潰牆而入,防守之軍收入台墩內,全力防禦,不得退走。牆內的援軍也要就台、就墩、就險各下一老營以為家。在緊急情況下,擺邊之兵都進入老營,據營以守。此外戚繼光還修建了一系列墩台、營城、關城、塞城。 [140] 
(二)建敵台
隆慶二年(1568年)底,戚繼光上疏,請求建立空心敵台。在這篇奏疏中戚繼光提出了幾點請求:一是薊昌二鎮綿亙二千餘里擺守單弱,請求將邊牆稍為加厚,兩側皆設垛口;七八十垛之間穿一小門,以便城下支援。二是建空心敵台。緩者百步,衝者50步或30步騎牆構築一空心敵台,類似民間的看家樓。台高5丈(譚綸修改為高3丈),四面廣12丈,中間是空的,為三層,可住百人(譚綸修改為可住50人),器械、糧食、防守設備,均在其中。薊昌二鎮共建台3000座,每座給銀50兩,共15萬兩,每年發5萬兩,完台1000座,三年完成。經次年(1569年)正月譚綸奏請,朝廷批准了這項工程。 [140] 
五道梁長城“題名鼎建碑”,記錄了戚繼光等參與修築工程者的姓名 五道梁長城“題名鼎建碑”,記錄了戚繼光等參與修築工程者的姓名 [141]
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薊鎮大規模修建空心敵台的工程開始。這實為明代邊防工事的首創。這一年,有472座敵台完工,其中薊鎮367座,昌鎮105座。這時譚綸等根據親自踏勘的情況,決定不通馬行之地不再建台。這樣二鎮建1500座敵台就夠了。到隆慶五年(1571年)夏,薊鎮從山海關到石塘嶺共建台818座,昌鎮從黃花鎮(今北京懷柔西北)到鎮邊城(今河北懷來南)建台199座,共1017座。這使得薊昌二鎮“各路邊山,但系要害之衝,可通大舉者,今悉控扼無餘矣”。到隆慶六年(1572年),第一期造台工作基本完成,薊昌二鎮共建台1206座。這一年,戚繼光趁閲視之機向閲視大臣汪道昆提出再建200座敵台的問題。汪道昆據戚繼光的提議向朝廷寫了《邊務疏》,提出鑑於灤河以東、居庸關以西某些地段敵台還不足處,再增築敵台200座。萬曆元年(1573年)四月,朝廷於批准了這個請求,於是薊、昌二鎮又開始了修築敵台的第二期工程。到萬曆三年(1575年)工程完工,薊昌二鎮先後共建敵台1337座。此後第三期工程,到萬曆九年(1581年)完工。此時,薊鎮共修敵台1194座,昌鎮共修254座,這些敵台相互聯絡,蔚為壯觀。 [140] 
牆外的品坑、壕塹、偏坡,牆垣本身及其上面的垛牆、懸眼、空心敵台,牆內的營壁,這些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經過戚繼光的邊牆敵台建設,明朝長城東段的防禦能力大為加強 [36]  [61]  。戚繼光在這其中功不可沒。所以人們説:“薊鎮經畫台牆,規制俱出於戚少保。” [140] 

戚繼光文學

戚繼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102]  的軍旅生涯中,仍未放棄文學創作。他的詩歌是其戎馬生涯的寫照,內容宏富,風格多樣。篇幅上,長者一千二百餘字,短者僅十六字;題材上,以古體詩律詩為主;句法上,三言至七言皆備 ;風格上,既有發揚蹈厲之作,亦有清婉調暢之歌。皆發抒自然,少有約束,而言之有物,感情真摯。他以起放自如的歌唱,書寫了他橫戈馬上、壯志報國的熱血衷腸和保國安民、輕生重義的高尚人格,也抒發了遭讒遇毀、壯志難酬的痛苦。其軍旅篇什慷慨悲壯、尤見雄奇。如在《韜鈐深處》中,他説: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尊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此處的“韜鈐”指用兵方略,此處借指軍帳。詩作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十九歲時。當時他承襲登州衞僉事,管理屯田事務,詩寫一夕憂國,難以安居,遂與老友于帷幄深處飲酒談兵。頷聯盡展運籌帷幄,談笑自如的將帥風采;頸聯以藏書和寶劍寫其讀書習武,志在報效的胸懷抱負;尾聯則顯現輕視利祿、惟以保國安民、海疆和平為願的高風亮節。全詩聲情激越,豪氣滿懷,格調高曠,感人至深。再如在《過文登營》中,二十六歲的都指揮僉事、督理山東備倭事宜戚繼光安不忘危,巡視文登駐軍。前半首寫清晨乘船緩緩行直至文登營,村舍人家的炊煙正嫋嫋升起,軍營的號角聲在春風中迴盪。後半首懷古感今,追溯秦漢往事,末句更識見高遠,放眼海外諸國,展現憂患情懷和報國雄心。詩境渾厚蒼茫,一片赤誠,氣度高華,感奮人心。 [143] 
戚繼光還有不少詩篇,對民生傾注了極大的關注,如在《寧德平》中,他寫戰後的寧德城雖然收復,卻一片淒涼的景象:
孤城已復愁還劇,草合通衢雜蘚痕。廢屋樑空無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
詩中對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創傷深感痛苦。相反,他在《天台道中柬林尹》《春野》中則對百姓生活安定感到由衷的喜悦,這反映出他不求虛名浮功,但願百姓安樂的高尚人格。 [143] 
戚繼光多數詩歌氣魄宏壯,激越鏗鏘,格調昂揚。如作於浙東抗倭時期的《宜曛洞》。而作於隆慶元年(1567年)十一月奉旨北上而與友人分別時的《奉召北還,元日邀友人集大安暨氏耀金亭,分得連字》詩中,他亦滿懷丹心報國的壯志豪情地説:“聖主籌邊日,孤臣應召年。臨池驚短鬢,聚梗識多賢。二水分閩楚,丹心誓地天。感恩懷尺疏,直欲搗祁連。”但在鎮守薊門之後,因地近京師,流言時傳,異議橫生,朝廷處處掣肘,使戚繼光的詩歌風格轉向沉鬱悲壯,或幽咽感憤。如他在《讀孤憤集》中説:
獨夜秉青藜,往跡何歷歷。有恨拂龍泉,生不與時適。古來興廢事,掩卷三太息。嗚呼少保冤,九州目所擊。書空徒諮嗟,誰為籲天筴。不知後世人,視今何如昔?義士莫向江南行,尸祝家家正寒食
詩中由韓非的《孤憤》篇聯想到“少保”岳飛,又由岳飛之被誣聯想到自己為人所忌的遭遇,壯志難酬,心情沉痛,感慨萬端。但他的詩於痛苦之中也不時傳達出老當益壯、雄心不已的抱負,如在《登石門驛新城望塞》中,他對“百舌”進讒、身受羈靮、報國艱難的處境感慨頗深。 [143] 
明代武將社會地位通常低於文士,武將作詩亦常被目之附庸風雅,但戚繼光的軍旅之作則常見論於名家筆記、詩話中。他的《登盤山絕頂》一詩,登高抒懷,激昂慷慨,悲壯淋漓,飽含雄渾蒼涼之致,尤其為諸多評家擊賞 :
霜角一聲草木哀,雲頭對起石門開。朔風虜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但使玄戈銷殺氣,未妨白髮老邊才。勒名峯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台。
盤山薊縣西北,為京東第一名勝,平地突起,山勢峻峭。戚繼光鎮守期間,在一個冬日的黃昏登上了盤山,觸景生情,因賦此詩以抒發懷抱。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言邊境的號角聲傳來,深秋草木凋零枯萎,雲頭巍起,兩峯對峙;頷聯寫將軍在朔風中飲酒,卻時刻惦念着邊境的安危,毫無醉意,只見暮色中成羣的歸鴉飛過天際。後四句抒發胸懷,“老邊才”是老於邊防任上、終生防守邊境的武官,全聯意思是説如果武力能夠消除異族入侵之戰,保障國家疆土和平,我寧願終生守衞在邊塞上,哪怕白髮蒼蒼 ;“故李將軍”此處指唐代開國功臣李靖,因為盤山上有李靖舞劍台,因而尾聯説李靖和他為國立功的事業是自己效法的榜樣,展現了戚繼光為人民生活平安,甘願終生鎮邊的崇高胸懷。清王士禎香祖筆記》評此詩道 :“見英雄本色,有文士所不能道者。” [143] 
除發揚蹈厲之作外,《橫槊稿》中亦有不少清新自然、清婉調暢之作,如《江樓》《閨意》《潞河聽笛述閨情》《暮春舟中》《馬上作》《山居》等。其中,《潞河聽笛述閨情》以思婦口吻,述説對戍邊之人的思念與牽掛,流美自然,頗有民歌風味 :
茫茫遼海鱗羽,戍客寒深妾怨深。何處少年吹鐵笛,願風吹入阿郎心。
《馬上作》則是一首在緊張的軍事生活中吟成的詩作,不事雕琢,卻清新自然、流暢有致: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邊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革馬上行。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卻可視為這位民族英雄一生戎馬生涯的寫照。 [143] 
戚繼光的詩作於明代方正、沉悶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61]  ,在當時就享有“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的讚譽。清初史學家傅維鱗更稱戚繼光為“儒將”。王士禎將其列為古今名將能詩的十一人之一。 [39]  沈德潛稱讚他“無意為詩,自足生趣,若郭定襄(郭登)直於詩壇中位置之”。 [52]  後世研究者認為:“郭登之後,明代無一人能在戰功卓著和文學成就上超越戚繼光。” [142] 
郭朝賓在《止止堂集序》中説,戚繼光“秉鷹揚之氣,抱死餒之志”,在軍中“凡誓戒、祭告、奏凱、悼亡、紀行、贈答”的各類文章,都是“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所以其文“閎壯可追乎古”,其聲“慷慨自合乎律”。此即指《橫槊稿》中、下卷之文而言。《橫槊稿》中卷的贈序如《贈御史大夫汪長公序》《薊門稿序》《張侍御閉關三疏序》等,都是戚繼光為親歷之事、相熟之人而作的,少有浮泛應制的措辭;其紀事、紀行之文如《閩海紀事》《留別亭記》《重建三屯營城記》等,均與戚繼光抗倭御虜的軍事活動相關,通過當事人的記述,保留了珍貴的史料;墓表、墓誌等則為研究某些歷史人物提供了翔實的依據。下卷乃祭告和誓詞,所祭者有陣亡士兵、部下將領、上級統帥、業師長輩等,亦包括祭告神靈 ;誓詞則可分為誓將和誓師,均與當時戰爭有關。
《愚愚稿》之名,意在眾人都“尚智”時“獨如愚而以愚自居”,以抒發自己的“獨得之見”。上卷共11篇,如《〈大學〉經解》《〈尉繚子〉論題》等,通過摘錄闡釋儒家經典詮釋了自己的軍事思想;《策問》則以問答形式,剖析了戰略戰術問題以及自己的才幹得失,他將武將分為“上智”“下愚”“愚而又愚”三類,自己願作後者,因此自號“愚愚子”,藉以自省自警。《愚愚稿》下卷為雜記,“多及陰騭果報、神怪之事”,雖然招致“不免偏駁”的批評,但也涉及了當時許多社會生活實況,如:
嘉靖三十年前後,市人羣處劇談。但云:某某做官回,囊資何其厚也,是何其能也。積薄者或罵之曰“口雖子”。至有犯顏批鱗而得禍者,眾必曰:“著何苦?”國初士大夫仕歸,多無資囊,每每以任為籍,至今人皆美之。遇外客必談曰:“某乃某時宦籍子孫。”今乃畏屬如虎,但得歸報,必遙構之,預發行李。至期輕身而出,尚有拋石吊逐者。此與攀轅卧轍,為何等事,豈民之不古使然哉?三十年前宦歸,行李至國門,尚多夜入。曰:“勿使鄉黨見。”今之歸者,動以百數笥,必日中經鬧市運之,惟恐其鄉黨不見,則不相榮矣。盛馳奴僕,索取夫馬於官。僕在馬上,德色驕人,遇官府不避道。餘所親睹者,良可嘆哉!
此段文字記載了明代初期與中期官員致仕歸鄉情況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明中葉普遍的重利輕義的世風世態,同時也映射了明中葉吏治的腐敗狀況:官員多謀私利,重虛榮,與下屬及關係緊張,亦不得百姓愛戴。 [143] 
另外,戚繼光的文集中還記載有邊疆狀況,各地的一些風俗習慣,以及百姓對軍隊態度等內容,對於研究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狀況、世風民情作及思想文化都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148] 

戚繼光書法

戚繼光書法
戚繼光書法(2張)
戚繼光早年擅長篆書,中年後以行書楷書見長。他的篆書被認為“筆勢遒勁,忠勇之氣流露於字裏行間”,行草筆法娟秀,豪勁端重,不減晉、宋諸賢氣格。其行書作品分別流存於福建省福清市瑞巖山“獨醒石”“休休台”行書手跡,河北省遵化縣文化館《登捨身台歌》行書碑刻,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館的《送小山李先生歸蓬萊》行書手跡絹本,楷書作品有北京市密雲縣白龍潭寺《游龍潭寺》楷書碑刻等。 [86]  篆書作品則有《明故壽官盧公配秦氏墓誌銘》石刻。 [132] 
戚繼光這些書法作品,筆力遒勁,氣勢磅礴,顯示出豪放瀟灑的書法風格,均為難得的書法珍品。 [86] 

戚繼光歷史評價

  • ①(仙遊之戰)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如此之震,軍功未有如此之奇者。 [63] 
  • ②夫今日閩中大將,有如總兵戚繼光者,亦可謂名世之英,無以尚矣。 [82] 
遊震得:“一時將官,莫賢於參將戚繼光。” [115] 
  • ①要以丈人司命,社稷之衞,不二心之臣,則戚少保其人,當世無兩。 [74] 
  • ②昔表東海,大風泱泱。國士代興,居然雁行。則其濟美,世篤忠良。則其威儀, 虎視豹章。則其節制,孫武宮嬙。則其宣力,為召為方。則其下士,為陵為嘗。則其從事,是為汾陽。則其勇退,是為子房。三千組練,其陣堂堂。東南底績,海波不揚。遷之左輔,疾視跳梁。亟須滅此,朝食未遑。涓人罄控,勿縱飛黃。輪曳其踵,駕彼羊腸。爰徵鋭師,六翮以張。時而出塞,戎車彭彭。台垣高跱,永保金湯。匈奴迴向,納款來王。無平不陂,無滿不覆,如狼跋胡,如鼎折足。南粵樓船,齒之楊僕。弢我彤弓,釋我戎服,垂槖而旋,有如白屋。始杖於鄉,競推爾轂。內難方殷,大歸期蹙。天高九重,卹典有屬。圻父書勳,工父司築。葬予祁連,斂予良木。生榮死哀,庶瞑爾目。 [74] 
  • ③橫海連營次第開,漢家獨有冠軍才。天連細柳春風起,日上扶桑曉色來。報國雙懸三尺劍,思君遙送萬年杯。鐃歌應作清平樂,子夜新聲入落梅。 [104] 
  • ④三朝宿將萬夫雄,更出樓船百粵東。豈謂飛霜移白簡,翻從橫海掛彤弓。玉關一入寬相憶,銅柱孤懸迥自蒙。此去望諸經食邑,不知冀北幾羣空。 [105] 
  • ⑤閩南薊北幾專征,百戰軍聲萬里城。炎海還須開瘴癘,清朝庶以荅昇平。旄頭夜墮滄溟靜,篋底春回日月明。歸到蓬萊天路近,漢家未許赤松迎。 [106] 
黃廷用:“六月興師下八閩,功收三載捷如神。威嚴令甲後來□,血染徵袍到處新。武略一朝成雨露,勳名千古掛麒麟。知君不願封侯事,自許丹衷報國真。” [108] 
  • ①嘗從王憲使論敍戚將軍用兵狀,曰:“戚將軍善用寡。”已又曰:“戚將軍善用眾。”已又曰:“戚將軍善用敗。”已則曰:“戚將軍善用勝。”……戚將軍能縣官,誠用之,北赭澣海,封狼居胥,取萬户侯,何足道哉!是寧獨東南為? [137] 
  • ②戚繼光者,亦東南良將也。 [73] 
  • ③南中舊部思馳義,塞上新城喜受降。倘寫雲台須第一,如論國士總無雙。 [144] 
邢玠:“用南以練南而南張,用南以練北而北勁。用練以戰而戰之功在一時,用練以不戰而不戰之功在百世。” [136] 
  • ①薊自嘉靖庚戌,虜大舉入犯,至隆慶丁卯,一十八年,歲苦蹂躪,總兵凡十五易。自隆慶戊辰,南塘戚公實來鎮薊,時總督者二華譚公也。至萬曆壬午,一十五年,胡塵不聳,民享生全極矣。乃論戚者,謂不宜於北,竟徙嶺南。嗟夫!宜與不宜,豈難辨哉! [147] 
  • ②又不見,隆慶二載譚戚來,文武調和費心力。從前弊政頓掃除,台城兵器重修飭。迄今一十五年間,閭閻雞犬獲蘇息。譚今已死戚復南,邊境危疑慮叵測。患難易共安樂難,念之壯士摧顏色。論者不引今昔觀,紛搜摘臣滋惑。 [147] 
  • ①大府新移鎮粵台,辭天白馬下蓬萊。三邊帳幕霜華淨,五嶺櫜鞬雪色來。説劍荊高多俠士,抽毫袁伏是奇材。徵南漢將曾飛檄,寧似元戎出手裁。 [97] 
  • ②絕徼重飛上將星,揚旌伐鼓度滄溟。長驅吏士過南粵,遠播聲威到北庭。杕杜含杯千堠肅,梅花吹笛亂山青。羅浮銅柱燕然石,萬古何人並勒銘。 [97] 
  • ③嘉皇三十載,薄海飛長鯨。波濤蹴宇宙,勢欲東南傾。定遠起列校,巍然任彭黥。鳴梟樹大纛,束馬懸高旌。轉戰日千里,刁斗竟夜鳴。天山破強敵,白水殲驕兵。三吳蹙徐海,五嶺摧吳平。初聞燧火息,再睹潢池清。七閩共尸祝,儼若居神明。武功固日揭,文藝時潛精。婁江謁廷尉,蜀國遊中丞。翩翩左司馬,金石偕同聲。飛揚將壇略,趺宕詞苑盟。隨車盡貔虎,入幕俱豪英。強敵躪西鄙,高牙馳北平。雙鞬絕大漠,橫槊歌長征。天山十月雪,一劍無留行。奪彼賀蘭山,築我受降城。勳高薄上賞,業就遺浮榮。飄然策羸駟,投袂辭神京。參差武林驛,遇我如生平。恂恂見儒雅,詎曰曼胡纓。惜哉赤松遠,丹砂邈難成。悲來誦雙劍,海嶽回光晶。 [99] 
  • ④平倭望海説劉江,閩越新傳戚繼光。 [98] 
  • ①聞戚繼光之備倭於南方也,沿海築牆,間設煙台,自淮東至於廣西,無不如是,而守備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陸雲。 [40] 
  • ②北虜寇邊,薊鎮總兵官戚繼光,令中軍將倪善領畿縣軍三萬以赴之,蓋以主將威信之素著,故軍畏其令,而不敢擾民也。 [40] 
丘懋煒:“昔壬子癸丑之役,蹂躪十餘年,而後得文如譚綸、阮鶚,武如俞大猷、戚繼光者。出其所造就偏禆卒旅,亦留為數十年之用。” [112] 
戚祚國等:“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遭一劫。” [54] 
山東省博物館藏《戚繼光像》 山東省博物館藏《戚繼光像》
葉向高:“戚少保為名將數十年,止以江陵波累故,其沒也,恩賚不及。……故都督戚繼光,當嘉靖季,倭奴入寇海上,浙直閩廣無不摧殘,蔓延十載,莫能少攖其鋒,獨繼光在浙數有戰功。迨閩中告急,勢在燃眉,繼光提偏師入閩,累戰俱捷,所捕斬首級,見於奏報、載在實錄者,殆將二萬。時興化巳陷,賴繼光而復;省城將危,賴繼光而存。國家之得以有,閩不至淪於島夷者,分毫皆繼光力也。其兵又不過五千,而倭與奸民相糾合,常不下十數萬,竟破滅之。至今白叟黃童,能言其事,所在畫像立祠、春秋俎豆,至有感而泣下者。倭難既平,移繼光鎮薊。時虜方桀驁,屢窺畿輔。繼光簡卒蒐乘,造車制器,百凡備禦之具,無不具飭。又築遵化諸城,及修砌邊牆,皆矻然金湯,而未嘗取給公帑。終繼光在事,虜不敢入薊。十餘年間,近郊無風塵之警,又皆繼光力也。夫國家所患,南倭北虜耳。繼光破倭於南,御虜於北。自正嘉以來,推名將者,孰不以繼光為第一。……即以大捷論,錦衣之蔭累累,而繼光馘倭至二萬。薊鎮之功,遠在(望海堝)大捷之上,乃並不蒙延世之賞。僅以修邊功,蔭一子錦衣千户而巳。後又投之南荒,奪其將印,使侘傺無聊以死。今已數十年,尚靳一易名之典。自來功大賞薄,未有如是之甚者。” [68] 
何喬遠:“世稱俞大猷為龍,號戚繼光為虎,一時東南名將也。” [72] 
郭應響:“自古利於水者,未必利於陸,利於步者,未必利於騎,至少保而水陸步騎無施不宜,奇正虛實變化莫測。” [54] 
黃道周:“繼光將軍,生殊不偶。五等三孤,是其所有。推彀備倭,東南是守。因練三軍,短長互紐。南北並驅,利於險走。陣名鴛鴦,可暫可久。分守浙東,島夷時吼。睹戚旌旗,辟易海口。因而誅之,獲訊獻醜。檄救江西,到即斬首。再往牛田,俘馘不苟。敵陷石州,召光入部。因請練兵,以為利藪。再請車營,以為不朽。部議持之,唯唯否否。江陵遣觀,方窺八九,少保加榮,勳名山斗。” [41] 
錢謙益 :“少保少折節為儒,通曉經術,軍中篝燈讀書,每至夜分。戎事少閒,登山臨海,緩帶賦詩。……結髮從戎,間關百戰,綏靖閩浙,功在東南。掌京營日,建議更制練兵,長驅出塞,踵文皇三犁之績,收百世撻伐之利。出鎮之後,當事者掣其肘,不得行。在薊修築之功甫就,中道齟齬,卒以罪廢。生平方略,欲自見於西北者,十未展其一二,故其詩多感激用壯,抑塞僨張之詞。君子讀而悲其志焉。君子讀而悲其志焉。少保詩文,有《止止堂集》,其在浙則有《紀效新書》,在薊則有《練兵實紀》,兵家奉為金科玉條,可以垂之百世者也。……嗚呼!江陵柄國,譚戚在邊,邊防修舉,北虜帖服,此何時也?江陵歿,譚、戚敗,邊防陵廢,日甚一日,而國勢亦從之魚爛瓦解,馴致今日,繼江陵而為政者,豈能不任其責乎?” [146] 
  • ①一國初武臣,固多人傑。下掩寇鄧,上步韓陳。而語言文采,不少概見。後若張定興(張輔)、楊穎國(楊洪)、郭定襄(郭登)、戚少保之流,或橫槊而成,或授簡記室。雄心可寄,壯猷足錄矣。 [78] 
  • ②一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誠欲九塞塵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時鹹慕風采,奕世猶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撫。……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胡宗憲)、戚總戎、唐荊川(唐順之)。 [78] 
傅維麟:“萬表具玄悟,景通崇謙讓,而明季語將帥具文武資多推南塘(戚繼光),嗚呼,可以為儒將矣。” [69] 
尤侗:“副將軍,在南郡,殺倭全用鴛鴦陣。大將軍,在薊門,閲兵爭跳龍虎屯。結髮從戎無不可,籌邊更重北門鎖。萬里長城背朔方,伏波只看飛鳶墮。江陵已沒二華亡,倚劍悲歌古戰場。白袷角巾歸第日,路人誰識戚南塘?惟有白頭舊部曲(指陳第),西風落日嘆《燒荒》。” [100] 
谷應泰:“任環效命留都,俞大猷經營兩浙,戚繼光驅馳閩海。類皆大國干城,足以滅此朝食。” [42] 
儲大文:“戚武毅、俞武襄皆善車戰。” [83] 
張廷玉等:
  • ①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飈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43] 
  • ②繼光更歷南北,並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 [43] 
  • ②戚繼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當張居正、譚綸任國事則成,厥後張鼎思、張希皋等居言路則廢。任將之道,亦可知矣。 [43] 
  • ①數行繭紙墨光浮,傳自籌邊第一樓。福將死終歸枕枕,武夫才亦詠鈎鈎。筆鋒銛利戈矛氣,詩律精嚴鼓角秋。想見北門閒卧護,承平閫帥最風流。 [103] 
  • ②阮亭所徵引博矣,然如郭(郭登)、戚(戚繼光)諸公,本有詩名,固亦不足為異。 [39] 
舒位:“樓船橫海海水立,浪花羣飛炮聲黑。十年祀神神不靈,七道攻賊賊轉急。將軍觥觥東海東,鴛鴦陣列鯨鯢封。積水不知日本國,捷書早到甘泉宮。初遇東營岙,再擊平海衞。龍蛇一鏡捲煙波,弦酌三軍整巾帶。誰為趙充國,險作馬伏波。開邊功罪自可定,著書歲月何其多。可憐垂老轉侷促,百戰間關百身贖。前時尚有胡梅林,後此更無張太嶽。” [109]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44] 
鄭孝胥:“南塘守薊門,上書論邊事。七害與六失,極之以四弊。所言誠曉暢,執政可其議。築台二千里,財用亦已費。號令既嚴明,器械猶犀利。不恃彼不來,恃我實有備。在鎮十六年,虜騎莫敢至。當時遣大臣,三歲一閲視。督撫不掣肘,諸將受節制。烏虖誰之功,江陵方在位。” [107] 
蔡東藩:“偏師制勝仗兵韜,小丑麼幺寧許逃。若使名豪能代出,亞東何自起風濤?” [45] 
吳梅:“旌旗嚴陣,樓船飛渡,平生萬戰爭先。南國罷兵,東藩卸甲,知君破虜多年。雲氣暗攖川,看將星夕隕,烽靖甘泉。斗大滄溟,掛弓鰲闕報淩煙。高名父老猶傳,有新書紀實,談笑安邊。筤筅健兒,鈎鐮妙手,如今勝算難全。霜騎走朱鳶,問廣寧直北,誰換星躔。空念梅林,繡衣橫海拜嬋娟。” [110] 
全面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在其主編的《歷代賢豪傳記》中稱讚戚繼光“固吾圉於海澨,振大漢之天聲”。 [60] 
黎東方:“鄭和、于謙、張居正、戚繼光、鄭成功,都是千古不朽的豪傑。” [58] 
張舜徽:“戚繼光和他所領導的戚家軍,在當時以及後來,都受到廣大人民的讚揚。直到今天,浙江、福建一帶,還保留着有關戚繼光和戚家軍的遺蹟。他的歷史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象他這樣能文能武的人才,在我國曆史上也是罕見的。” [57] 
戚繼光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戚繼光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閻崇年:“明朝歷史上有三位軍事天才:早期的徐天德(徐達),中期的戚繼光,晚期的袁崇煥。他們都能做到為官、為將、為帥的高修養、高境界:仁、智、勇、新、廉。徐天德和戚繼光都算是善終,袁崇煥卻吞下惡果。” [66]  他還認為,戚繼光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合一的英雄。首先是立德:“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抗倭考慮到的是人民利益,而不是封侯,只顧自己;其次是立功:他挑選吃苦耐勞的農民、礦工組成戚家軍,用海洋文化進行訓練,這支軍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最後是立言,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既親自指揮戰爭又著作兵書的人,也是唯一一個有兩部兵書被列入《四庫全書》的人。 [67] 
範中義:
  • ①戚繼光是傑出的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説他是傑出的軍事家是因為他在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説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是因為他在抗擊外敵倭寇的入侵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戚繼光一生對我們這個民族、對我們國家有兩大貢獻:一是他南抗倭北御“虜”,南征北戰,為鞏固邊海防,保衞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一是他寫下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著名的軍事著作,豐富了祖國的兵學寶庫,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4] 
  • ②戚繼光對中國兵學的貢獻即使不能同孫武並駕齊驅,也是繼孫武之後的第一人。 [138] 
朱亞非:“幾百年來,戚繼光一直為後人所景仰。每當中華民族遇到外敵入侵時,人們就會以戚繼光為榜樣,投身到反侵略的鬥爭中去。他的名字,已成為中國人民熱愛和平、抗擊侵略的象徵。在戚繼光當年守衞和戰鬥過的地方,人們建立起許多紀念性祠堂、亭坊。他的塑像高高地屹立在家鄉的土地上,他的英名和業績將永垂史冊。” [87]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稱戚繼光為“孤獨的將領”。 [93] 

戚繼光軼事典故

戚繼光儒將風範

戚繼光博通書史,喜與文人交往,如汪道昆王世貞李攀龍等人,尤以與汪道昆最為傾心。明穆宗即位後,戚繼光由浙江調任北方,協理戎政。北上途經杭州時,他會見了解職家居的汪道昆,並由其介紹與時任浙江按察副使的李攀龍相識,還到太倉會見了王世貞,以寶劍相贈。王世貞即席賦詩,作有《戚大將軍入帥禁旅枉駕草堂賦此贈別》《戚將軍贈寶劍歌》二首相送。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由廣東解職歸鄉,路過杭州、蘇州等地,皆流連數日,與當地名士詩酒唱和。在杭州時,他與卓明卿、汪道昆、汪道貫汪道會等十九位名士羣集西湖,舉秋社(又名西湖社)。在蘇州時,戚繼光經過吳門,穿戴“角巾布袍”,與兩三名文人同行,“人莫知為故將軍也”。 [143]  [145] 

戚繼光畏懼正妻

戚繼光的結髮之妻王夫人萬户王棟之女,為人“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戚繼光)成功”。台州之戰期間,戚繼光曾出城殺敵,倭寇突然來襲。王氏親自率部登上城牆,擊退倭寇。 [71] 
戚繼光對王氏頗為敬畏。王氏所產下的幾個孩子都夭折了,於是戚繼光揹着夫人偷偷的納了陳姓、沈姓、楊姓三個小妾,生了五個兒子。後來,車伕不慎漏了口風,使此事被王氏知道了。王氏手持利刃,要找戚繼光算賬。戚繼光聞訊後,穿着鎧甲進入內室之門,然後放聲大哭,向祖先訴説納妾的情由,哀痛至極。王氏見狀心軟,把刀扔在一旁,與戚繼光抱頭痛哭。後來,她從妾生的兒子裏過繼了戚安國,把他作了自己的兒子養育。 [46]  [71] 
到戚繼光病重之時,戚安國已經夭亡,王氏遂棄戚繼光不顧,卷資回到孃家,以致他連延醫治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46]  [61] 

戚繼光斬子傳説

有關於戚繼光斬子的故事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 [128] 
戚繼光“抗倭斬子”的相關畫作 戚繼光“抗倭斬子”的相關畫作
傳説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沿海,戚繼光率部抗倭。一次,倭寇流竄到連江湯嶺,妄圖借湯嶺作為跳板進犯福州。戚命令兒子戚印打先鋒,直搗湯嶺,只進不許退。戚印帶領部隊急速行軍,突然天氣變化,高山叢嶺佈滿白霧,伸手不見五指。戚印命部隊停止前進,自己回馬飛報主帥,結果誤了戰機。戚繼光為嚴明軍法,不讓別人求情,毅然斬殺了兒子。自此軍威倍振,一舉在湯嶺全殲倭寇 [128]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仙遊縣志》及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也有記載他斬殺違法軍法兒子的事蹟 [129] 
後世研究者指出,戚繼光四十歲之前無子(戚繼光在嘉靖四十二年或嘉靖四十三年間自撰的《九鯉湖祈夢》明確提及有“嗣續之憂”),即使是長子戚祚國也出生於隆慶年間以後;且《明史·戚繼光傳》《戚武莊公傳》《戚少保年譜》等記載戚繼光事蹟的重要史料也沒有著錄此事。故而戚繼光不可能在嘉靖抗倭時期有“斬子”的行為。 [129] 

戚繼光人際關係

戚繼光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祖
曾任朱元璋親兵,跟隨其多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時陣亡,子孫因此世襲明威將軍
父親
歷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坐營,有操行。 [2] 
妻子
王氏
萬户南溪王棟之女。 [71] 
妾室
陳氏
——
沈氏
——
楊氏
——
弟弟
曾任貴州總兵官。 [47] 
長子
戚祚國
陳氏所生,繼承了世職為登州衞指揮僉事,後升濟南府掌印都司。
次子
陳氏所生,後過繼給王氏,蔭任錦衣衞指揮,早夭。
三子
字文明,沈氏所生,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武舉,蔭任錦衣衞指揮、都督府都督同知。贈驃騎將軍。
四子
陳氏所生,廩生,蔭任錦衣衞百户。贈驃騎將軍。
五子
楊氏所生,庫生,蔭任錦衣衞指揮僉事。贈昭勇將軍。 [46] 
孫子
戚盤宗
戚昌國之子。
戚顯宗
戚昌國之子。
戚振宗
戚昌國之子。
注:1.——表示生平不詳。2.據《仙遊縣志》記載,戚繼光長子名戚印,戚繼光在莆田作戰時被任命為前鋒,因觸犯軍令被戚繼光斬首。後形成了“戚繼光斬子”的民間掌故 [129] 

戚繼光師友

老師梁玠,蓬萊名儒。對戚繼光一生影響很大,戚繼光自稱“光今一字一句,皆先生授也”。他曾撰寫《中谷梁先生墓誌銘》《祭業師廣文梁中谷先生》《滄州儒學訓導梁珍遇寇紀事》等記述懷念梁玠的文章。 [132] 
友人俞大猷譚綸汪道昆王世貞李攀龍 [143]  [155] 

戚繼光主要作品

戚繼光一生著述頗豐 [143]  ,著有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其中《紀效新書》撰寫在台州大捷的前後,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是戚繼光總結了自己練兵及與倭寇作戰的經驗而編寫的一部兵書。此書初編十四卷,台州之捷後補入新內容,擴充至十八卷。此書通俗易懂,“其詞率如口語,不復潤飾”,實用性強,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名著。到鎮守薊州期間,戚繼光在隆慶五年(1571年)寫出了另一部軍事名著——《練兵實紀》。正文是根據練兵次序而編成的訓練方法,計有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等八卷。另有雜集六卷。這書是戚繼光訓練士兵、守衞薊鎮的經驗總結,無論是對付北虜的戰術、武器的製造和運用、行陣的佈置與變化,還是對士兵具體的訓練方法,都有很大的實用性。這部著作與《紀效新書》被“兵家奉為金科玉條,可以垂之百世者也”。 [61] 
《止止堂集》 《止止堂集》
戚繼光平生所撰詩文被整理為《止止堂集 [56]  。《止止堂集》包括《橫槊稿》(上、中、下三卷,上卷收詩歌250首左右,中卷彙集了不同時期撰寫的贈序紀行墓表墓誌銘賀表等,下卷為祭告誓詞)和《愚愚稿》(上、下兩卷,上卷以儒家經典為憑藉,對如何以“智、信、仁、勇、嚴”為標準選拔和培養將領、教諭士兵,如何擔當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下卷記載了許多異聞奇事)兩部分,由戚繼光本人於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彙編而成。止止堂是薊州總理署中戚繼光的三間書房,也兼辦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為艮,下卦為乾。艮為山,為止;乾為天,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謂剛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除《止止堂集》外,戚繼光尚有未成集的奏議140餘篇,多見於《戚少保年譜耆編》及陳子龍選輯的《皇明經世文編》中的《戚少保文集》 [79-80]  [143]  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該書被稱讚為“迄今能見到的收集戚繼光奏疏和條議最全的文獻”。 [95] 
現存署名戚繼光著或撰的著作還有《重訂批點類輯練兵諸書》《武經將略》《練兵實紀類鈔》《蒞戎要略》《火攻秘訣》《新編皇明戚將軍將略韜略世法》《登壇輯要》《增訂武備新書》等。但這些著作或沒有足夠的證據説明出自戚繼光的手筆,或明顯為後人編纂。 [95] 

戚繼光後世紀念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當年戚繼光活動過的地方現存有相當數量的祠堂、紀念碑、紀念性亭台樓閣、雕塑、名人題詞題字和與之有關的地名、山名、街名、橋名及自然景觀名。這些紀念形式和紀念物多形成於明嘉靖後期,歷經數百年而得以保存至今,可見戚繼光民間影響之深遠。 [93]  [132] 

戚繼光墓葬

蓬萊戚繼光墓
蓬萊戚繼光墓(2張)
戚繼光墓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南王街道辦事處芝山南麓,距蓬萊城約10公里,始建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墓坐北面南,為青磚穹隆頂墓,長9.22米,寬5.4米,高4.8米,由墓門、墓道、前室、後室組成。據清代《蓬萊縣誌》記載,自戚繼光曾祖戚祥襲登州衞指揮,至戚繼光凡七世,皆葬於芝山之麓。1966年、1967年,戚繼光墓與墓誌在施工中先後被髮掘。墓誌由蓋和底兩部分組成,蓋為篆書,為汪道昆所書《孟諸戚公墓誌銘》,底為小楷,刻有戚繼光生平事蹟,現藏於煙台市博物館。1987年、2006年,戚繼光墓兩次得到修復,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1] 
此外,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商林鄉北宗村 [149]  、福建省永安市、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 [150]  、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均宣稱有戚繼光墓。 [153] 

戚繼光祠堂

福州于山戚公祠內的戚繼光像 福州于山戚公祠內的戚繼光像
戚公祠位於福建福州于山(一名九仙山)白塔寺東,是福州人民為紀念戚繼光而立的紀念祠。祠宇後廢,現祠是民國七年(1918年)重建的。祠廳內祀戚繼光戎裝塑像,方頤隆準,威武莊嚴。兩壁掛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等歷史畫卷,歌頌戚公抗倭功勳。祠內還陳列有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紀實》《紀效新書》、戰爭袍鎧甲殘片以及行軍乾糧“光餅”“徵東餅”,還有解放後出土的記功碑殘石等,供人觀瞻。 [48]  [89] 
除福州外,戚公祠還廣泛分佈於閩浙一帶,如浙江臨海北固山、温嶺新河和福建的福清 [91]  (福清戚公祠)、莆田(林墩戚公祠)、寧德(漳灣戚公祠 [90] 

戚繼光紀念館

山東、浙江等地分佈着數處戚繼光紀念館,今簡要介紹:
  • 蓬萊戚繼光紀念館: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振揚門北側,由以前的水師府闢建而成。館內陳列了戚家軍使用過的武器等文物和資料,同時結合戚繼光的生平,雕塑石像187尊,繪製壁畫500多平方米。 [125]  另,蓬萊市於2000年新建的戚繼光故里落成,同時又建成一座戚繼光兵器館;戚繼光故里為一座院落,內展出了戚繼光的遺物和業績。而兵器館對戚繼光南方抗倭和北方御“虜”所使用和創制的各種兵器及戰車、戰船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 [126] 
  • 椒江戚繼光紀念館:位於浙江台州市椒江區東山西南麓戚繼光路100號。明初為城隍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任台金嚴參將時屯兵於此。戚繼光離任後,海門人民為緬懷他的功績,於此處建戚公祠。清同治和光緒年間兩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經兩次修繕,1986年闢為“戚繼光紀念館”。該館陳列的內容主要是戚繼光的抗倭業績,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6] 
  • 桃渚抗倭陳列館: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桃渚城內。1993年落成。陳列廳5間,主要陳列台州抗倭鬥爭業績,而以戚繼光為主。廳中有戚繼光戎裝立式玻璃鋼塑像。 [126] 
  • 金鄉戚繼光紀念館:位於浙江蒼南縣金鄉鎮獅山南麓,建於1994年。戚繼光曾留下部分軍隊在此屯田。戚繼光離開後,這些士兵為表紀念,改“戚”姓。館內有戚繼光戎裝坐姿塑像,展出的有戚繼光在浙江抗倭事蹟、鴛鴦陣木雕模型、戚繼光著作等。 [126] 

戚繼光記功牌坊

戚繼光牌坊,上刻“母子節孝” 戚繼光牌坊,上刻“母子節孝”
戚繼光牌坊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紫荊山街道武霖社區牌坊街東西兩端,始建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分東、西兩座牌坊,東為“母子節孝坊”,西為“父子總督坊”,兩坊間距140米。“母子節孝坊”是明朝廷為旌表戚繼光祖母閆氏貞節、父親戚景通孝廉而建,“父子總督坊”是明朝廷為旌表戚繼光父子功績而建。199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154]  [51] 

戚繼光其它紀念

平倭處: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洪家街道倉前王村村西東嶽廟西側20米。嘉靖年間,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此戰場大敗倭寇,將死亡倭寇在此埋葬,是為“倭冢”。抗日戰爭勝利後,鄉人楊士宜等於1946年在此處建戚公亭,亭內立紀念碑,以紀念戚繼光台州抗倭。 [96] 
義烏城隍廟:位於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城鎮東關村西500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繼光抗倭時建,並曾在此住居。 [111] 
漳灣恩澤壇碑:原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漳灣街西南。傳説是戚繼光徵倭途中斬子之處,為紀念其大義滅親,當地百姓建壇立碑。壇已毀,僅存土台,碑被移至漳灣中學操場旁。 [111] 
戚軍井: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鎮。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屯兵丹陽時所鑿。 [111] 
亭大總戎戚公永功之碑: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霞街居委會南100米,為紀念戚繼光平倭功績之碑。 [111] 
中國郵政為紀念戚繼光誕辰480週年發行的郵票 中國郵政為紀念戚繼光誕辰480週年發行的郵票
紀念郵票:2008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古代名將——戚繼光》紀念郵票一套兩枚,以紀念戚繼光誕辰480週年暨逝世420週年。 [76] 
海軍艦船: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海軍訓練艦(2014年開始建造、2017年下水服役)被命名為“戚繼光號訓練艦”。 [92] 
研究協會:2018年11月8日,在戚繼光誕辰490週年之際,中國明史學會戚繼光分會於在山東蓬萊成立。該分會作為中國明史學會的分支機構,將重點圍繞戚繼光生平、業績、思想、著作、影響及其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中國兵家文化等方面的地位,進行學術研究,推動戚繼光文化在當代各領域應用。 [88] 

戚繼光藝術形象

戚繼光戲曲形象

閩劇 [131] 秦腔 [130] 京劇 [85]  等戲曲中均有《戚繼光斬子》(也名《思兒亭》)的劇目。

戚繼光文學形象

在現代作家金庸的小説《碧血劍》第一回中,渤泥文士張朝唐曾在見到《紀效新書》時憶及戚繼光,書中稱:“戚繼光之名,張朝唐在渤泥國也有所聞,知道是擊破倭寇的名將,後來鎮守薊州,強敵不敢犯邊,用兵如神,威震四海。” [59] 

戚繼光影視形象

年份
劇/片名
飾演者
劇照
2002
趙文卓飾演的戚繼光 趙文卓飾演的戚繼光
2007
2008
2014
路知行(配音)
2015
2017

戚繼光史料索引

戚祚國等《戚少保年譜耆編
汪道昆太函集·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孟諸戚公墓誌銘》(亦收於焦竑國朝獻徵錄》卷106 [74] 
明朝廷官修《明實錄》世宗、穆宗、神宗朝部分
何喬遠名山藏》卷79《嘉靖臣八》 [70] 
傅維麟明書》卷141《萬表戚景通戚繼光傳》 [69] 
張廷玉等《明史》卷212《戚繼光傳》 [43] 
參考資料
  • 1.    戚繼光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5-04-05]
  • 2.    李贄.李贄全集·第十冊·續藏書注·卷十四·勳封名臣(二)·都司戚公景通、子繼光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63-274
  • 3.    明·汪道昆為戚繼光之父戚景通所作《孝廉將軍傳》雲:“故戚將軍景通,字世顯,以孝廉著。其先定遠人。高皇帝初,百户詳從西略地,以戰死。子斌受職,有開國功。斌生珪,珪生諫,諫生宣,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太函集·卷二十七》)。另,明人歸有光在《震川先生文集·戚公傳》中亦稱:“今定遠戚公元敬”。今保存於北京密雲白龍潭景區的《戚繼光詩碑》中戚繼光亦自署本貫定遠。
  • 4.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中嗣職。
  • 5.    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中華書局,2003-06-01:2
  • 6.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用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 7.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台三郡。
  • 8.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三十六年,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
  • 9.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餘黨於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已而倭遁。他倭復焚掠台州。給事中羅嘉賓等劾繼光無功,且通番。方按問,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金、嚴三郡。
  • 10.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賊遁去,乘虛襲台州。繼光手殲其魁,蹙餘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復趨台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脱者。浙東平,繼光進秩三等。閩、廣賊流入江西。總督胡宗憲檄繼光援。擊破之上坊巢,賊奔建寧。繼光還浙江。
  • 11.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明年,倭大舉犯福建。自温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者,合福清、長樂諸倭攻陷玄鍾所,延及龍嚴、松溪、大田、古田、莆田。閩中連告急,宗憲復檄繼光剿之。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餘賊走興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百級。
  • 12.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
  • 13.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及繼光還浙後,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齎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人,夜斬關延賊。
  • 14.    《明史》卷212《劉顯傳》:而新倭大至,攻陷興化城。顯以兵少,逼城未敢戰,被劾,戴罪。
  • 15.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
  • 16.    《明史》卷222《譚綸傳》:四十二年春,再起綸。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中伏死,倭遂據平海衞。
  • 17.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於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於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綸上功,繼光首,顯、大猷次之。帝為告謝郊廟,大行敍賚。繼光先以橫嶼功,進署都督僉事,及是進都督同知,世廕千户,遂代大猷為總兵官。
  • 18.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明年二月,倭餘黨復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谷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
  • 19.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
  • 20.    《明史》卷212《俞大猷傳》:潮州倭二萬與大盜吳平相掎角,而諸峒藍松三、伍端、温七、葉丹樓輩日掠惠、潮間。閩則程紹錄亂延平,梁道輝擾汀州。大猷以威名懾羣盜,單騎入紹祿營,督使歸峒,因令驅道輝歸,兩人卒為他將所滅。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温七戰,失利。以“俞家軍”至,恐之,端乃驅諸酋以歸。無何,大猷果至,七被擒。端自縛,乞殺倭自效。大猷使先驅,官軍繼之,圍倭鄒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斬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豐。倭悉奔崎沙、甲子諸澳,奪漁舟入海。舟多沒於風,脱者二千餘人,還保海豐金錫都。大猷圍之兩月,賊食盡,欲走。副將湯克寬設伏邀之,手斬其梟將三人。參將王詔等繼至,賊遂大潰。乃移師潮州,以次降藍松三、葉丹樓。遂使招降吳平,居之梅嶺。
  • 21.    《明史》卷212《俞大猷傳》:平未幾復叛,造戰艦數百,聚眾萬餘,築三城守之,行劫濱海諸郡縣。福建總兵官戚繼光襲平,平遁保南澳。
  • 22.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尋與大猷擊走吳平於南澳,遂擊平餘孽之未下者。
  • 23.    《明史》卷212《俞大猷傳》:大猷將水兵,繼光將陸兵,夾擊平南澳,大破之。平僅以身免,奔據饒平鳳凰山。
  • 24.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徵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
  • 25.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
  • 26.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章下兵部,言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諸將多觀望,宜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乃命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而浙兵止弗調。錄破吳平功,進右都督。寇入青山口,拒卻之。
  • 27.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萬曆元年春,二寇謀入犯。馳喜峯口,索賞不得,則肆殺掠,獵傍塞,以誘官軍。繼光掩擊,幾獲狐狸。其夏,復犯桃林,不得志去。
  • 28.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長昂亦犯界嶺。官軍斬獲多,邊吏諷之降,狐狸乃款關請貢。廷議給以歲賞。
  • 29.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明年春,長昂復窺諸口不得入,則與狐狸共逼長禿令入寇。繼光逐得之以歸。長禿者,狐狸之弟,長昂叔父也。於是二寇率部長親族三百人,叩關請死罪,狐狸服素衣叩頭乞赦長禿。繼光及總督劉應節等議,遣副將史宸、羅端詣喜峯口受其降。皆羅拜,獻還所掠邊人,攢刀設誓。乃釋長禿,許通貢如故。終繼光在鎮,二寇不敢犯薊門。
  • 30.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尋以守邊勞,進左都督。
  • 31.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然薊門守甚固,敵無由入,盡轉而之遼,故成梁擅戰功。
  • 32.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土蠻犯遼東,繼光急赴,偕遼東軍拒退之。繼光已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
  • 33.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
  • 34.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給事中張希皋等復劾之,竟罷歸。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 35.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輓,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制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衞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制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
  • 36.    南炳文,湯鋼 著.明史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1:435
  • 37.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參見戚繼光,練兵實紀,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第104頁)
  • 38.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鎗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參見戚繼光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合編 卷下,大陸印書館,1929.04,第369頁)
  • 39.    趙翼 著;欒保羣,呂宗力 校點.陔餘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01:730
  • 40.    趙憲:《東還封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5冊,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87頁
  • 41.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349
  • 42.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43.    《明史·卷二百一十二·列傳一百》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9]
  • 44.    鄭觀應 著;夏東元 編.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09:840
  • 45.    明史演義: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5]
  • 46.    《國朝獻徵錄》卷106汪道昆《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孟諸戚公墓誌銘》:一品鷙而張,先後有子皆不祿,少保陰納陳姬,舉祚國、安國、報國,沈姬舉昌國,楊姬舉輔(“輔”應作“興”)國。御人露諸姬多子狀,日操白刃,願得少保而甘心。少保衷甲入寢門,號挑而愬祖禰,乃大慟。一品亦棄刃抱頭痛哭,乃攜安國子之。安國既受室而殤,一品解體,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少保歲散千金徇客,急歸而暴折,即延醫治病,且無資。丁亥,始及耆,蠟日,雞三號,將星隕矣。
  • 47.    《明史》卷212《戚繼光傳》:弟繼美,亦為貴州總兵官。
  • 48.    福建名祠之於山戚公祠(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2-20]
  • 49.    愛國將領戚繼光祖籍尋根鎖定東平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27]
  • 50.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204
  • 51.    田明寶 主編.煙台文化遺產大觀:不可移動文物:人民出版社,2021-05:192-195
  • 52.    沈德潛 編.明詩別裁集: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10:213
  • 53.    [美]富路特,房兆楹 原主編.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1: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307
  • 54.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前言頁1,5-7
  • 55.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3
  • 56.    戚繼光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9-07]
  • 57.    張舜徽 著.中華人民通史 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05:316
  • 58.    黎東方 著.黎東方講史 細説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4:1
  • 59.    陳志明 箋註.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 下:東方出版社,2007-08:495
  • 60.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 主編.歷代賢豪傳記:中國文化服務社,1941-09:203
  • 61.    白壽彝 總主編;王毓銓 主編.中國通史 第9卷 中古時代明時期 下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6:1365-1380
  • 62.    《蕩寇風雲》海報 趙文卓率戚家軍氣貫長虹  .央廣網.2017-05-20[引用日期2023-09-09]
  • 63.    範中義 著.戚繼光評傳:解放軍出版社,2014-07:54
  • 64.    《抗倭英雄戚繼光》 第1集(“演員表”戚繼光飾演者見43:33左右)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9-28]
  • 65.    少林僧兵 (2008)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9-28]
  • 66.    閻崇年.袁崇煥傳(修訂本):中華書局,2016:序第1-3頁
  • 67.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閻崇年再講“三立”英雄戚繼光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11-01]
  • 68.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2]
  • 69.    傅維鱗.明書:商務印書館,1938:2820
  • 70.    《名山藏·目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2]
  • 71.    《名山藏》卷79《嘉靖臣八》:繼光妻曰王夫人,無子悍妬,繼光陰納諸姬,得子,豢之外,舍不使見也。御人露諸姬多子狀,妻日操白刃以從,繼光衷甲入寢,號跳愬祖禰,大慟,乃棄刃,抱頭痛哭,攜他姬子子之。……然繼光貧時,妻市魚三斬之,朝進首,午進尾,問有餘,則曰亡。繼光意臑在腹,其陰自奉,心嗛之。暮乃以魚腹進,曰:妾餓君勞,君良妾苦,禮也。繼光沮且謝。繼光嘗提兵出鎮殺賊,賊輒至圍城,繼光妻部勒登陣,竟以完城。
  • 72.    《名山藏·卷之七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2]
  • 73.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2]
  • 74.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2]
  • 75.    《戚繼光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蓬萊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 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引文參考劉聿鑫《的內容、價值和版本》):華文出版社,2001-01:231-232
  • 76.    宋舉浦.全景巡禮,大美中國 蔚藍海疆: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09:89
  • 77.    《明穆宗實錄》卷13:(隆慶元年十月乙未)召福建總兵戚繼光入京協理戎政,全總督薊遼都御史劉燾回籍聽勘。先是,虜入永平,燾報功不實,給事中陳瓚等劾奏燾薦繼光,故有是命。
  • 78.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4]
  • 79.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4]
  • 80.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4]
  • 81.    《明史紀事本末》卷55:四十三年春二月,舊倭萬餘攻仙遊,圍之。三月,戚繼光引兵馳赴之,大戰城下,賊敗趨同安。繼光麾兵追至王倉坪,斬首數百,餘眾奔漳浦。繼光督各哨兵入賊巢,擒斬略盡,閩寇悉平。其得出者逸出境,至廣東潮州,俞大猷又截殺之,幾無遺類。初,倭既自浙創歸,嘗一犯淮、揚、吳、越,皆不利,遂巢閩中,首尾七八載。所破城十餘,掠子女財物數百萬,官軍吏民戰及俘死者不下十餘萬。雖時有勝負,而轉漕軍食,天下騷動。至是,倭患始息。
  • 82.    《譚襄敏奏議·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4]
  • 83.    《皇朝經世文編·卷七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4]
  • 84.    名將寶刀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12-04]
  • 85.    楊雨行 著.京劇與勝蹟:新世界出版社,2012-10:294
  • 86.    西安碑林博物館 編.碑林集刊 14 2008: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9:94-95
  • 87.    朱亞非.戚繼光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4:3
  • 88.    羣賢畢至話英雄 中國明史學會戚繼光分會在蓬萊成立  .中國山東網官方賬號.2018-11-08[引用日期2024-01-03]
  • 89.    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 主編.中國名勝詞典 福建 台灣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2:1
  • 90.    周秋琦,羅建華,陳揚州 編.寧德古建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1:163
  • 91.    何愛先 主編;福清市城鄉建設志編纂委員會 編.福清市城鄉建設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1-09:23
  • 92.    明星艦“戚繼光”:兩跨赤道訪四國 挺進深藍育英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引用日期2024-01-27]
  • 93.    朱亞非.戚繼光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4:153-156
  • 94.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587
  • 95.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238
  • 96.    浙江省文物局 編.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叢書 古遺址 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03:57
  • 97.    《少室山房集·卷五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98.    《少室山房集·卷八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99.    《少室山房集·卷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100.    沈德潛 選編;吳雪濤,陳旭霞 點校.清詩別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08:215
  • 101.    《明史》卷222《譚綸傳》:五年卒官。
  • 102.    戚繼光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103.    詩詞 趙翼 題戚繼光自寫詩卷中有新月如鈎不釣魚之句頗有風趣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1]
  • 104.    詩詞 汪道昆 元日寄戚都護元敬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1]
  • 105.    詩詞 汪道昆 寄戚少保元敬 其一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1]
  • 106.    詩詞 汪道昆 寄戚少保元敬 其二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1]
  • 107.    詩詞 鄭孝胥 戚元敬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1]
  • 108.    《少村漫稿·捲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109.    舒位.瓶水齋詩集·卷十二·讀戚繼光傳:不詳,1939-12:304
  • 110.    吳梅 著.吳梅全集 作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7:139
  • 111.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編;高健斌 著.福建抗倭遺產調查與初步研究: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09:198-203
  • 112.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百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9]
  • 113.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命雲南都司署指揮僉事劉彩充貴州銅仁新設石參將,總督山東備倭署都指揮僉事戚繼光僉書浙江都司事。
  • 114.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01:嘉靖四十年九月……總督浙直福建尚書胡宗憲奏:浙江倭寇自四月以來,合謀連屢犯寧台温等境。我師御之,戰於海者六,戰於陸者十有二,計前後擒斬一千四百二十六人,焚溺死者無筭,今已蕩平。其文武效勞諸臣,則參將戚繼光督戰功最……繼光升都指揮使各賞銀二十兩二表裏。
  • 115.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百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12]
  • 116.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16: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甲寅,命分守浙江台金嚴參將戚繼光充副總兵官,分守福建。
  • 117.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30:嘉靖四十三年二月……福建總兵戚繼光追擊仙遊縣殘倭,大破之。時閩中舊倭略平,餘黨復紏新倭萬餘,攻仙遊縣城,圍之三月。繼光引兵馳赴之,大戰城下。賊敗趨同安,繼光麾兵追之王倉泙,斬首數百級,墜崖谷死者無算。餘眾尚數千,奔漳浦縣之蔡丕嶺。繼光分其兵為五哨,身自持短兵,徒跣緣崖,披荊棘而上。迫累賊伏發,繼光氣愈厲,督各哨兵入賊巢,殊死戰,擒斬又數百人。於是閩寇悉平,其殘寇得脱者,流入廣東界,掠魚舟入海。
  • 118.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45:嘉靖四十四年四月……詔安賊首吳平,先聞二省官兵夾剿,懼而請降。總兵俞大猷受之,使居梅嶺殺賊自效。主是復叛,造戰艦數有,聚眾萬餘,築三城守之,行劫廣東惠潮及詔安漳浦等處。福建總兵戚繼光督兵襲之,平盡彩其輜重入舟,率眾遁入海,保南澳。
  • 119.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54:嘉靖四十五年正月……革惠湖總兵俞大猷職閒住。命福建總兵戚繼光兼管惠湖二府,並伸威營總兵事。
  • 120.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522: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巡按御史李邦珍勘上福建剿平舊倭狀:先是,賊兩破寧德城,屯據橫嶼。嶼去縣十餘里,四面皆水,路險隘,不便深入。故官軍與賊相守逾年,莫敢決一戰者。四十一年七月內,總督尚書胡宗憲檄浙江參將戚繼光部浙兵七千餘人援之,令軍中人持草一束,填河而進,遂大破賊巢,平之,生擒九十餘人,斬首二千六百餘級,焚溺死者無算,奪被虜三千七百餘人,印二顆。乘勝剿福清、牛田寇,又破之,追至興化,同副使汪道昆等用火夾攻賊營,焚斬幾盡……升繼光署都督僉事。
  • 121.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13:隆慶元年十月……召福建總兵戚繼光入京協理戎政,令總督薊遼都御史劉燾回籍聽勘。先是,虜入永平,燾報功不實,給事中陳瓚等劾奏燾、薦繼光,故有是命。
  • 122.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14:隆慶元年十一月……庚辰,命鎮守福建福興泉漳及浙江金温等處總兵官戚繼光充神機營副將。
  • 123.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30:(隆慶三年)錄閩廣協剿海寇吳平功,命原任巡撫都御史聽調汪道昆候缺推用,升福建總兵戚繼光右都督,各賞銀幣。
  • 12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21:萬曆二年正月……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實職一級,為左都督。
  • 125.    煙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煙台年鑑》編輯部 編.煙台年鑑 1995-1996:齊魯書社,1996-11:362
  • 126.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216-217
  • 127.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前言頁4,8
  • 128.    姜彬 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06:367
  • 129.    福建省圖書館 編.薩兆寅文存:鷺江出版社,2012-12:235-236
  • 130.    吳民,鍾菁 著.中國秦腔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12:52
  • 131.    福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閩劇史話: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12:244
  • 132.    袁曉春.蓬萊新發現戚繼光及家族的三種石刻史料[J].碑林集刊,2008(0):91-98.
  • 133.    秦進才.戚繼光籍貫新探[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126-133.
  • 134.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15卷 明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01-01:601-602
  • 135.    戚繼光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4-20]
  • 136.    趙國華.戚繼光軍事思想探論[J].理論學刊,2008(05):100-104,128.
  • 137.    《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4-21]
  • 138.    範中義 著.戚繼光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09:375
  • 139.    賈鳳媛.戚繼光軍事活動中的火器應用[D].東北師範大學 ,2020:45-46.
  • 140.    範中義.戚繼光在薊鎮[C].明代薊鎮文化學術研討會.明代薊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19-23.
  • 141.    河北灤平發現明代戚繼光督建長城石碑  .豐寧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2023-08-11[引用日期2024-04-21]
  • 142.    王麗華.戚繼光詩文研究[D].青海師範大學,2017:中文摘要.
  • 143.    周瀟.戚繼光文學成就評述[J].東方論壇,2011(01):88-92.
  • 144.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四庫全書本)卷39《戚大將軍入帥禁旅枉駕草堂賦此贈別》
  • 145.    汪道昆《太函集》卷36《卓徵甫傳》 :“昔在西湖,戚元敬為秋社宰,不佞為客。四座皆名家,徵甫與焉。聞者以為高會。”同集卷76《南屏社記》 :“往餘由武林而趨吳會,即此西湖。四方之雋不期而集者十九人,於是乎有中秋之會。”
  • 146.    陳文新 主編.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 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09:2723-2724
  • 147.    陳第 著.一齋詩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9:24
  • 148.    朱亞非.戚繼光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4:81
  • 149.    《鄉音》  .河北省政協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50.    戚繼光葬在山東義堂?明史專家解答五大疑問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51.    《國朝獻徵錄》卷106汪道昆《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孟諸戚公墓誌銘》:既而遞修薊功,遞進左都督,其加秩則少保兼太子太保,其階則特進光祿大夫。
  • 152.    《國朝獻徵錄》卷106汪道昆《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孟諸戚公墓誌銘》:及江陵棄人間,人言波及少保。西裨將起記室,少保若加諸膝而進之,陰布蜚語京師,傾少保而自代。始移鎮南粵,虜入黑峪關,薊人願亟召還,不得請,則勒石頌功德,尸祝之。少保度嶺南,任疆事如二鎮,逾年疾作,得謝還登州。
  • 153.    戚繼光遺骨墓在徐州雲龍區土山寺旁?有村民自稱是戚家後裔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5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55.    範中義 著.戚繼光大傳:海洋出版社,2015-08:194-19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