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溪深行

(漢代馬援詩作)

鎖定
《武溪深行》是東漢政治家、軍事家馬援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感慨武溪環境的險惡,接着進一步描述武溪水之險、深,致使鳥不敢飛渡,獸不敢走近,最後表達 對武溪毒淫的悲憤之情。全詩言簡意賅,形象鮮明,情辭悲苦,格調淒涼。
作品名稱
武溪深行
作    者
馬援
創作年代
東漢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雜言古詩
別    名
武溪深

武溪深行作品原文

武溪深行
滔滔武溪一何深
鳥飛不度,獸不敢臨
嗟哉武溪多毒淫 [1] 

武溪深行註釋譯文

武溪深行詞句註釋

⑴武溪:指今湖南西部武陵山一帶的武水。一説武溪在粵北。一作“五溪”。據《水經注》,五溪指雄、滿溪、潕溪、酉溪、辰溪。在湖南、貴州交界處。時稱其地少數民族為“五溪蠻”。武溪即潕溪。詩題由古民歌“武溪深復深”句而來。
⑵滔滔:形容水大。一何:何其,多麼。
⑶度:越過。
⑷臨:到,靠近。
⑸嗟哉:可嘆。毒淫:毒氣和邪惡。 [1]  [2] 

武溪深行白話譯文

滔滔武溪水,湍流急且深。
飛鳥不敢飛過,走獸不敢臨近。
哎呀,武溪你為什麼這麼歹毒肆淫! [2] 

武溪深行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馬援率兵南征、鎮壓少數民族時所作,最早被收入晉崔豹《古今注》。據《後漢書》及崔豹《古今注》,馬援南征時年已六十二。當時進軍道路有兩條:一是從壺頭入,路近而水險;一是從充地入,途夷而運遠。馬援顧慮運輸困難,為了爭取時間,所以抄了近道,並且認為,這樣可以“扼其喉咽,充賊自破”。然而到了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又值暑熱天氣,不少士卒因瘴疫而死,馬援自身也染上疫疾。每當敵人升險鼓譟,馬援就拖着 曳病體去觀察,其部下悲慨得都流下了眼淚。馬援的門生爰寄生善吹笛,在攻敵失利的情況下,吹起了哀怨的笛曲,馬援聽到了後,感慨萬千,竟隨口吟出了這首詩。此詩最初的詩名為《武溪深》。此後,這首詩同樣被《樂府詩集》收錄,詩名變為《武溪深行》,但在正文又稱:“一曰《武陵深行》。”之後的詩歌選集如《古樂府》《古樂苑》與《樂府詩集》記載一致,《古詩鏡》《古詩紀》《古詩源》與《古今注》的記載一致,關於詩歌內容,上述書籍均記載一致。從篇名的異文“武溪”“武陵”可以看出,此詩的命名是依據地名而來。光緒刻本《湖南通志》也收錄此詩:“《武溪深》,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門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3] 

武溪深行作品鑑賞

武溪深行整體賞析

此詩一概略去交戰過程,唯獨慨嘆山川之險。詩中語言樸直真率,而涵概豐富。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卻飽含悲壯深沉的情調。
全詩幾乎全以唱嘆出之,開頭一句就感慨萬端,用了“滔滔”“一何深”的形容詞與感嘆語,充分表露了有怨、有恨、有無可奈何的複雜情感。第二、三句進一步描述武溪水之險深,致使鳥不敢飛渡,獸不敢走近。雖未寫人,而人之情自不難想見。項羽面對烏江曾喊出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悲嘆,馬援此刻也不得不喊出同樣的心聲:不是用兵之過,而是武溪困境所致。根據史書記載看,馬援把失利歸之於不得“地利”是不無道理的。因之,他更把怨憤之情集於武溪的毒淫,用“嗟哉武溪多毒淫”作結,這是英雄悲憤之情的高峯。這首詩可以説是馬援的絕命之作。這首絕命之作,不寫奮戰不利,不言敵人猖狂,而從始至終只怨武溪之毒淫,這是有原因的。據史書記載,馬援一生戰績輝煌,堪稱常勝將軍。這場戰爭如果不是武溪水深、染上瘴疫,也許正如馬援預言:扼敵喉咽,充賊自破,又要凱旋。所以馬援之怨武溪,恰是充分地表現了這位英雄人物的倔強、堅強、自信的個性特徵。詩句長短不齊,正好表示了英雄面臨險境不得致勝的悲壯慷慨情態。對險境的描寫有些誇張,但不失實,全詩道出了對此次征戰失利的恨怨,但不失英雄本色。總之,它是一首深沉激越的末路英雄的寫照。
此詩情辭悲苦,格調淒涼。起首“一何深”,結句“多毒淫”,寫出無窮感慨。作者平生慷慨多大志。其徵交趾,平南越,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也曾歷險無數,然尚作豪壯之語:“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然徵武溪蠻時卻發此悲音,非處窮困窘迫,萬般無奈中,斷難有此切膚之痛。烈士暮年,雖壯心不已,奈何身被疫瘟,壯志難展,故仰天長嘆,發此浩歌,真可謂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者於情動言形,歷數武溪的種種艱險時,透出一股臨危不懼、萬死不辭的豪氣。 [2]  [4] 

武溪深行名家點評

明代陸時雍《古詩鏡》卷三十一:“語直而文,歌絕於漢。”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馬援《武溪深行》,序荒裔瘴毒如睹。” [4]  [5] 

武溪深行作者簡介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為新成大尹(漢中太守)。後依附隴西軍閥隗囂,繼歸順劉秀,參加攻滅隗囂的戰爭。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隴西太守,安定西羌。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鎮壓交趾徵側、徵貳起義,封新息侯。曾以男兒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自誓,出征匈奴、烏桓。後在討伐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能文,有詩《武溪深行》。 [6] 
參考資料
  • 1.    曹道衡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20-121
  • 2.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5-37
  • 3.    馬援.《武溪深行》“武溪”地名考辨[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34(3):68-71
  • 4.    黃志輝.馬援《武溪深行》地望考[J].嶺南文史,1998(1):40-41
  • 5.    陸時雍.四庫全書·集部·古詩鏡(影印本第七冊)卷三十一:13-14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