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漢

(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鎖定
吳漢(?-44年),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開國名將、 [57]  軍事家, [58]  雲台二十八將第二位。 [57] 
吳漢早年為亭長,後以販馬為業。王莽末年(23年),為安樂(今北京順義西北)縣令。更始二年(24年),吳漢聞劉秀巡行河北,乃勸説彭寵助擊王朗,率軍南下。誅滅王朗後,以功封建策侯。繼為大將軍,與耿弇北發幽州十郡兵,與劉秀會師,鎮壓銅馬農民起義軍。劉秀稱帝后,吳漢任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建武二年(26年),吳漢統軍平定鄴東、鄴西、修武等地,封廣平侯。次年,與劉永部將周建所率軍戰於廣樂(今虞城北),大獲全勝。 [57] 
建武四年(28年),吳漢進軍清河、平原等地。建武五年(29年),率軍平無鹽、勃海等地。次年,吳漢攻克朐城,斬董憲。建武八年(32年),參加隴西之戰。建武十一年(35年),吳漢率兵攻蜀。次年,大破公孫述部將,後滅公孫述。建武十五年(39年),率將軍馬成、馬武北擊匈奴。建武十八年(42年),率劉尚、臧宮等眾人平蜀郡守將史歆叛亂。建武二十年(44年),吳漢病卒。 [57] 
別    名
吳子顏
子顏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宛縣
逝世日期
44年
主要成就
協助劉秀建立東漢,雲台二十八將第二位
本    名
吳漢
官    職
偏將軍→大將軍→大司馬
爵    位
建策侯→舞陽侯→廣平侯
諡    號

吳漢人物生平

吳漢早年事蹟

吳漢全身像 吳漢全身像 [1]
吳漢出身貧苦,後來在縣中當亭長新朝末年,吳漢因門下賓客犯法,逃到漁陽郡,以販馬為業,往來於燕薊之地(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市一帶),交結各地豪傑。更始元年(23年),劉玄稱帝,派使者韓鴻招降河北各州郡。有人告訴韓鴻:“吳子顏是位奇士,可以與他計事。”韓鴻召見吳漢,對他非常器重,以劉玄的名義委任他為安樂縣(今北京市順義縣附近)縣令。 [2] 

吳漢投奔劉秀

更始二年(24年),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在邯鄲起事,派人到河北招降,而劉秀此時也在經略河北。吳漢素聞劉秀有長者之風,決心歸附,並對漁陽太守彭寵道:“漁陽、上谷突騎,天下聞名。您為什麼不集合二郡的精鋭,歸附劉公攻擊邯鄲呢,這是難得的功勞哩。”彭寵雖然願意,但官屬都想歸附王郎 [3] 
吳漢辭去後,在路上見到一個儒生,儒生認為劉秀所過之處,郡縣歸心。吳漢便詐為劉秀親筆書信,移檄漁陽,讓儒生交給彭寵,令他把所聽到的話去説服彭寵,吳漢也跟着到漁陽。彭寵深以為然,派吳漢與上谷諸將會師南進。吳漢等人沿途擊斬王郎將帥,終於在廣阿(今河北隆堯縣)追上了劉秀。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攻克邯鄲後,賜號建策侯。 [4] 

吳漢橫掃河北

無終奪軍 無終奪軍 [5]
為了補充兵源,劉秀準備到幽州徵兵,但又顧慮劉玄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從中作梗。晚間召見鄧禹,詢問誰可完成徵兵任務。鄧禹推薦吳漢,並説:“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劉秀乃拜吳漢為大將軍,持節徵發幽州十郡騎兵。苗曾聽説後,果然暗中部署,並命各郡不得發兵。吳漢率領隨從二十人前去苗曾駐地無終(今河北薊縣)。苗曾以為吳漢沒有防備,便親自出城迎接。吳漢乘其不備,令隨從將其就地斬殺,奪其兵馬。幽州各郡震恐,莫不望風服從。吳漢徵調全部兵員南下,與劉秀會師清陽(今河北清河縣東南)。 [6] 
諸將見吳漢士馬甚為強盛,都認為他不肯分兵給別人。吳漢回到幕府,呈上軍士名簿,諸將都請求將兵士調撥麾下。劉秀笑道:“以前恐怕他不肯與人,現在提出請求的為什麼又這樣多呢?”諸將盡皆羞慚。 [7] 
起初,更始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打王郎,剛好劉秀趕到,共同平定邯鄲。謝躬裨將搶劫虜掠,劉秀深為憎恨,雖都在邯鄲,還是分城而處。後來,謝躬率兵數萬,還屯鄴城(今河北磁縣南)。劉秀南擊青犢農民軍,並請求謝躬擋住尤來農民軍。青犢軍被擊破後,尤來軍果然進犯,北走隆慮山。謝躬留大將軍劉慶、魏郡太守陳康守鄴城,自己率諸將軍攻擊尤來軍。結果,尤來軍奮力死戰,謝躬大敗。 [8] 
劉秀乘謝躬北征,令吳漢、岑彭襲取鄴城。吳漢派人勸降陳康,陳康乃開城投降,並獻謝躬妻子。謝躬兵敗而回,不知陳康反叛,入城之後,被吳漢殺死。 [9] 
此後,吳漢隨劉秀北上進攻銅馬、重連、高湖各支農民軍,常率突騎衝鋒陷陣。劉秀平定河北後,吳漢又與諸將一同勸進。劉秀即位後,根據讖語任命孫鹹為大司馬,導致羣臣反對。劉秀只得讓羣臣推舉,羣臣都推選吳漢與景丹。劉秀認為吳漢有“誅苗幽州、謝尚書”的功勞,封其為大司馬,統帥全軍,更封舞陽侯。不久,吳漢率朱祜等十一將討伐朱鮪,圍困洛陽。 [10-12] 

吳漢征討關東

建武二年(26年),吳漢率王梁耿弇等九人共擊檀鄉農民軍於漳水,大破敵軍,收降十萬餘人。劉秀派使者封吳漢為廣平侯,食邑四縣。後來,吳漢率諸將擊鄴西山賊黎伯卿等,追到河內脩武,攻破賊兵所有屯聚。劉秀親自趕來撫問慰勞,又遣吳漢進兵南陽郡,攻取宛、涅陽(今河南南陽市西南)、酈(今南陽市北)、穰(今河南鄧縣)、新野諸城。吳漢在南陽放縱部下劫掠鄉里,致使民怨沸騰,結果逼反了破虜將軍鄧奉。不久,吳漢引兵南下,與秦豐戰於黃郵水,大破秦豐;又與偏將軍馮異擊潰銅馬、五幡等農民軍。 [13-14] 
建武三年(27年)春,吳漢率領耿弇、蓋延進攻軹縣(今河南濟源縣南)地區的青犢農民軍,迫使農民軍投降。此後,吳漢又率領杜茂、陳俊等南下攻打梁王劉永,將其大將蘇茂圍困在廣樂(今河南虞城北)。劉永部將周建率兵來救,吳漢以輕騎接戰,結果墜馬傷膝,只得還營養傷。諸將道:“大敵當前而公傷卧,眾心懼矣!”吳漢裹創而起,殺牛飽饗士卒,激勵三軍,士氣大振。次日天明,周建、蘇茂出兵圍吳漢。吳漢選精兵為前鋒,奮力還擊,大破敵軍,蘇茂、周建棄城突圍出走。吳漢留杜茂、陳俊守廣樂,自率大軍與蓋延將劉永圍困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市)。不久,城中食盡,劉永被部將殺害。 [15] 
建武四年(28年),吳漢率陳俊、王梁在臨平擊破五校農民軍,一直追到東郡箕山。此時,鬲縣五姓豪強造反,驅逐縣長。吳漢認為鬲縣造反,是縣長的責任,於是將縣長逮捕,傳檄各郡。五姓豪強自動開城投降,諸將盡皆拜服。同年冬,吳漢率耿弇、王常在平原擊破富平、獲索農民軍。 [16] 
建武五年(29年),農民軍夜攻漢營,軍中驚亂,吳漢堅守不動,不久軍心安定。吳漢連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敵軍,追討餘黨,一直追到無鹽縣,進擊勃海。不久,吳漢隨劉秀南征董憲,圍困朐城。建武六年(30年),吳漢攻破朐城,斬殺董憲。至此,東方諸郡國完全平定。 [17] 

吳漢攻伐隴右

關東平定後,隗囂又反,劉秀命吳漢率軍鎮守長安。建武八年(32年),吳漢隨劉秀西征隗囂,與岑彭圍隗囂於西城,關中諸郡甲卒亦奉調圍城。劉秀東歸前,告誡吳漢道:“諸郡甲卒但且坐費糧食,若有逃亡,就會沮敗眾心,應當都罷之。”吳漢與諸將以兵多勢眾,留諸郡兵以借其力,遂不遵命。後來果然糧食短缺,士卒逃亡。隗囂部將行巡,周宗亦率所借蜀兵前來救援,吳漢終以軍糧不繼而告敗退。 [18] 

吳漢平定蜀地

建武十一年(35年),吳漢率徵南大將軍岑彭自荊州入蜀討伐公孫述。岑彭攻破荊門後,率領大軍長驅入蜀。吳漢留守夷陵,修理舟船,事畢率所部三萬人溯江西上。適逢岑彭遇刺,吳漢兼領其軍。建武十二年(36年),吳漢率部與公孫述大將魏克、公孫永大戰於魚涪津,大破蜀軍,遂北上進攻武陽,擊潰來救的蜀將史興,攻下廣都,前鋒直逼成都。 [19] 
東漢平公孫述之戰示意圖 東漢平公孫述之戰示意圖
劉秀曾經告誡吳漢:“成都有十多萬部隊,不可輕視。只要堅守廣都,待他們來攻時,不要與他們爭鋒。如果他們不敢來攻,你轉營強迫他們接戰,必須等到他們精疲力竭,才可以發起攻擊。”吳漢求勝心切,率兵二萬進逼成都,倚江為營。自駐江北,留副將劉尚率萬餘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餘里,在江岸修築浮橋作為聯絡。劉秀聞知大驚,遣使責問吳漢道:“我對你下過許多指令,為什麼事到臨頭又亂套了呢?既輕敵深入,又與劉尚另建營壘,如事情急迫,就來不及了。敵軍如果出兵牽制你,而以大兵攻劉尚,劉尚被攻破了,你也就敗了。幸虧現在沒事,你趕快引兵回廣都。”詔書尚未趕到,公孫述便已派謝豐、袁吉率兵十餘萬圍攻吳漢,另派萬餘人攻劉尚,使其兩不能救。 [20] 
吳漢與謝豐大戰一日,兵敗還營,召諸將訓話:“如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將來的禍患難以估量。如今要潛師尋得劉尚於江南,合兵一處共同禦敵。若是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必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的時機,就在此一戰了。”諸將應諾。於是閉營三日不出,乘謝豐等不備,夜間拔營疾走與劉尚合軍。謝豐、袁吉發覺後急忙率兵追擊,吳漢等奮力迎戰,大敗蜀軍,斬謝豐、袁吉。 [21] 
吳漢回到廣都後,留劉尚拒公孫述,上書報告劉秀,而且自我譴責。劉秀道:“你回廣都,很是適宜,公孫述必不敢忽略劉尚而攻擊你。如果他先攻劉尚,你從廣都五十里率全部步騎赴敵,剛好遇到他的危困,必可破蜀兵。”此後,兩軍激戰於廣都、成都之間,漢軍八戰皆捷,圍困成都。公孫述自率數萬人出城大戰,吳漢使護軍高午、唐邯率精兵數萬人衝鋒陷陣。蜀兵大亂,高午衝入陣中刺傷公孫述,公孫述返回城中傷重而亡。次日,公孫述大將延岑開城出降。吳漢率部入城,放兵大掠,族滅公孫述、延岑家族,燒燬宮室,殘殺百姓。劉秀大怒,嚴詞譴責吳漢,又指責副將劉尚失伐罪弔民之義。 [22-23] 

吳漢晚年生活

建武十三年(37年)正月,吳漢旅浮江而下,到達宛城後,奉詔令祭祖。建武十五年(39年),吳漢再率馬成馬武北擊匈奴,把雁門、代郡、上谷官吏人民六萬餘口,遷徙安置到居庸關常山關以東。 [24] 
建武十八年(42年),蜀郡守將史歆在成都謀反,自稱大司馬,進攻太守張穆。張穆逃奔廣都,史歆就移檄到郡縣,而宕渠楊偉、朐月忍徐容等各起兵響應史歆。劉秀因史歆曾是岑彭的護軍,精通軍事,所以派遣吳漢率領劉尚及太中大夫臧宮率萬餘人前往討伐。吳漢進入武都,徵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困成都。後成都城破,史歆被殺。吳漢乘筏沿江而下巴郡,楊偉、徐容等惶恐解散,吳漢殺其大帥二百多人,將其黨與百家遷徙到南郡、長沙。 [25] 
建武二十年(44年),吳漢病危。劉秀親臨看望,並問吳漢後事。吳漢道:“臣愚昧無知,只願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吳漢去世後,劉秀賜諡號忠侯,併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為其送葬,效法大將軍霍光的喪禮。 [26] 

吳漢軼事典故

吳漢差強人意

吳漢性格好強、每次出征,劉秀都放心不下。諸將見戰陣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懼,失去鬥志。而吳漢意氣如常,正整理武器,審閲兵馬。劉秀知道後嘆道:“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27] 
對“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一語,近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一書引宋代王幼學解雲:“謂(吳)漢甚發起人意思。”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引王幼學之説後亦加按語云:“然則‘差強人意’雲者,乃‘甚強人意’之謂,非‘稍強人意’之謂也。”也就是説,劉秀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國軍隊。 [28] 

吳漢分田宅

吳漢出征後,妻子在家購置田業。吳漢回來後,責備妻子道:“軍師在外,官吏士卒供養不足,何必多買田宅?”於是盡數分給昆弟們和外家。 [27] 

吳漢人物評價

吳漢總評

後漢書》將吳漢與蓋延、陳俊、臧宮同列一傳,並評價道:
  • 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故能常任職,以功名終。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於體貌。 [27] 
  • 論曰:吳漢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終始倚愛之親,諒由質簡而強力也。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斯豈漢之方乎!昔陳平智有餘以見疑,周勃資朴忠而見信。夫仁義不足以相懷,則智者以有餘為疑,而樸者以不足取信矣。 [27] 
  • 贊曰:吳公鷙強,實為龍驤。電埽羣孽,風行巴、梁。 [27] 

吳漢歷代評價

鄧禹:吳漢與鄧弘俱客,蘇弘稱道之。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及。 [29] 
諸葛亮: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 [30] 
虞世南:漢祖之臣,三傑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將是也。豈得以鄧禹、吳漢匹於張良韓信者乎? [31] 
張説:光乘積學而善謀,求之古人,吳起、韓信敵也;師倩沈勇而能斷,求之古人,彭越、吳漢類也;思齊忠壯而異材,求之古人,張飛許褚等也。 [32] 
張仲宣:漢有二十八將者,上應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國,鄧禹有決勝之奇;或以武能威人,吳漢有綏邊之略。功論樹下,馮異之績彌彰;冰結河中,王霸之誠尤著。 [33] 
薛稷:恪居爾位,勤不告勞,則蕭公堂堂,吳漢糾糾,馮豹伏於閣下,黃公宿於台上:憂國奉公,可以不謂忠乎? [34] 
司馬光: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然沉勇有智略。 [35]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殺敵者,怒也。’漢激怒軍士而破建軍。又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漢收守長而降五姓。又曰:‘軍無糧食則亡。’漢兵食少而退敗。又曰:‘我專而敵分。’漢與劉尚分屯,而光武大驚是也。” [36] 
朱熹:古之名將能立功名者,皆是謹重周密,乃能有成。如吳漢、朱然終日欽欽,常如對陳。須學這樣底,方可。 [37] 
陳元靚:廣平為將,義激風雷。功扶火運,貌炳雲台。封分四縣,位列三槐。千載之後,名猶偉哉。 [38] 
徐鈞:智謀勇略已過人,況擁幽州突騎兵。拉朽摧枯功蓋世,可令縱掠損威名。 [39] 
歸有光:光武承王莽之亂,奮跡南陽,恢復舊物,則有鄧禹、吳漢、賈復、寇恂、馬援、馮異、岑彭、來歙之徒宣其力。 [40] 
王夫之:① 來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吳漢也,皆出可為能吏、入可為大臣者也。 [41]  ② 觸其致死之心,徼倖而猶圖一逞,未易當也。吳漢逼成都而取敗,必然之勢矣。 [41]  ③ 光武所與興者,南陽崛起之流輩,而其收河北以為根本,則唯得耿弇、寇恂、吳漢而大業定。 [42] 
黃道周:吳漢為將,一心光武。説寵擊郎,廣阿從主。光武發兵,任漢軍旅。苗曾陰速,漢先加斧。所發之兵,盡上幕府。建茂合兵,漢傷膝處。奮起擊之,潰遁無所。後伐公孫,兩營隔阻。帝聞大驚,敗端立數。漢勵諸軍,銜枚復伍。八戰八克,刺述於俎。傳首長安,於國有補。 [43] 
黃彭年:微必親,暇必整,勝必防,敗必律,毋輕其豫,毋怠其既,謹也,吳漢近之。 [44] 

吳漢後世地位

新野李湖文化苑吳漢浮雕 新野李湖文化苑吳漢浮雕
永平三年(60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台,其中吳漢名列第二。 [45]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廣平侯吳漢”。 [46]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吳漢。 [47]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吳漢位列其中。 [48] 

吳漢家庭成員

吳漢兄弟

兄長:吳尉,戰死,兒子吳彤被封為安陽侯。 [49] 
弟弟:吳翕,封褒親侯。 [50] 

吳漢子孫

兒子:吳成,襲封廣平侯,被家奴殺害,諡號哀。 [51] 
兒子:吳國,封新蔡侯。 [52] 
孫子:吳旦,吳成之子,封灈陽侯。 [52] 
孫子:吳盱,吳成之子,封筑陽侯,改封平春侯。 [52]  [53] 
曾孫:吳勝,吳盱之子,襲封平春侯。 [53] 
侄子:吳彤

吳漢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 [27] 

吳漢藝術形象

吳漢民間形象

京劇中的吳漢形象 京劇中的吳漢形象
評書
《東漢演義》中,吳漢曾在校場一箭解雙危,氣走賈復,被王莽召為駙馬,封潼關總鎮。後殺妻歸漢,位列雲台三十六將,星號亢金龍
戲劇
傳統戲曲中以吳漢為主的劇目有《吳漢殺妻》(又名《斬經堂》,然而此內容純屬杜撰),潮劇、京劇、蒲劇、秦腔河北梆子晉劇粵劇楚劇中都有這齣劇目。

吳漢影視形象

蔡珩飾演的吳漢 蔡珩飾演的吳漢
2013年電視劇《長歌行》中,蔡珩飾演吳漢。 [54] 

吳漢墓葬紀念

吳漢墓碑 吳漢墓碑
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龍興鄉吳老莊村是東漢大司馬吳漢故里和吳漢墓所在地,現存有吳漢墓、娘娘廟、大王廟、鼓石、練兵場、義馬冢、七十二眼井等不少漢文化遺蹟。 [55] 
在對吳漢故里的保護、重修中,卧龍區委、區政府要求龍興鄉及相關部門與北京地亞公司在該鄉的投資開發計劃相結合,把墓區開發與墓區所在地經濟開發緊密結合,搞出一個整體開發規劃。墓區旅遊開發規劃將分為三期工程,分十年投資修建。一期工程主要是墓地修復,規劃佔地50畝。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吳家老宅的修復,佔地66畝。三期工程主要是展區和修建工程,佔地70畝。 [56] 
參考資料
  • 1.    吳漢全身像取自清張士保繪,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巖刻本《雲台三十二將圖》。
  • 2.    《後漢書·吳漢傳》:家貧,給事縣為亭長。王莽末,以賓客犯法,乃亡命至漁陽。資用乏,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閒,所至皆交結豪傑。更始立,使使者韓鴻徇河北。或謂鴻曰:“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鴻召見漢,甚悦之,遂承製拜為安樂令。
  • 3.    《後漢書·吳漢傳》:會王郎起,北州擾惑。漢素聞光武長者,獨欲歸心。乃説太守彭寵曰:“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劉公擊邯鄲,此一時之功也。”寵以為然,而官屬皆欲附王郎,寵不能奪。
  • 4.    《後漢書·吳漢傳》:漢乃辭出,止外亭,念所以譎眾,未知所出。望見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漢使人召之,為具食,問以所聞。生因言劉公所過,為郡縣所歸;邯鄲舉尊號者,實非劉氏。漢大喜,即詐為光武書,移檄漁陽,使生齎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説之,漢復隨後入。寵甚然之。於是遣漢將兵與上谷諸將並軍而南,所至擊斬王郎將帥。及光武於廣阿,拜漢為偏將軍。既拔邯鄲,賜號建策侯。
  • 5.    侯藹奇.百將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36
  • 6.    《後漢書·吳漢傳》:光武將發幽州兵,夜召鄧禹,問可使行者。禹曰:“閒數與吳漢言,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即拜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更始幽州牧苗曾聞之,陰勒兵,來諸郡不肯應調。漢乃將二十騎先馳至無終。曾以漢無備,出迎於路,漢即撝兵騎,收曾斬之,而奪其軍。北州震駭,城邑莫不望風弭從。遂悉發其兵,引而南,與光武會清陽。
  • 7.    《後漢書·吳漢傳》:諸將望見漢還,士馬甚盛,皆曰:“是寧肯分兵與人邪?”及漢至莫府,上兵簿,諸將人人多請之。光武曰:“屬者恐不與人,今所請又何多也?”諸將皆慚。
  • 8.    《後漢書·吳漢傳》:初,更始遣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王郎,不能下。會光武至,共定邯鄲,而躬裨將虜掠不相承稟,光武深忌之。雖俱在邯鄲,遂分城而處,然每有以慰安之。躬既而率其兵數萬,還屯於鄴。時光武南擊青犢,謂躬曰:“我追賊於射犬,必破之。尤來在山陽者,埶必當驚走。若以君威力,擊此散虜,必成禽也。”躬曰:“善。”及青犢破,而尤來果北走隆慮山,躬乃留大將軍劉慶、魏郡太守陳康守鄴,自率諸將軍擊之。窮寇死戰,其鋒不可當,躬遂大敗,死者數千人。
  • 9.    《後漢書·吳漢傳》:光武因躬在外,乃使漢與岑彭襲其城。漢先令辯士説陳康曰:“蓋聞上智不處危以僥倖,中智慧因危以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今京師敗亂,四方雲擾,公所聞也。蕭王兵強士附,河北歸命,公所見也。謝躬內背蕭王,外失眾心,公所知也。公今據孤危之城,待滅亡之禍,義無所立,節無所成。不若開門內軍,轉禍為福,免下愚之敗,收中智之功,此計之至者也。”康然之。於是康收劉慶及躬妻子,開門內漢等。及躬從隆慮歸鄴,不知康已反之,乃與數百騎輕入城。漢伏兵收之,手擊殺躬,其眾悉降。
  • 10.    《後漢書·吳漢傳》:光武北擊羣賊,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數先登陷陳。及河北平,漢與諸將奉圖書,上尊號。光武即位,拜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
  • 11.    《後漢書·景丹傳》:世祖即位,以讖文用平狄將軍孫鹹行大司馬,眾威不悦。詔舉可為大司馬者,羣臣所推惟吳漢及丹。帝曰:“景將軍北州大將,是其人也。然吳將軍有建大策之勳,又誅苗幽州、謝尚書,其功大。舊制驃騎將軍官與大司馬相兼也。”乃以吳漢為大司馬,而拜丹為驃騎大將軍。
  • 12.    《後漢書·光武紀》:使吳漢率朱祐及廷尉岑彭、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等十一將軍圍朱鮪於洛陽。
  • 13.    《後漢書·吳漢傳》:建武二年春,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祐,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帝使使者璽書定封漢為廣平侯,食廣平、斥漳、曲周、廣年,凡四縣。復率諸將擊鄴西山賊黎伯卿等,及河內修武,悉破諸屯聚。車駕親倖撫勞。復遣漢進兵南陽,擊宛、涅陽、酈、穰、新野諸城,皆下之。引兵南,與秦豐戰黃郵水上,破之。又與偏將軍馮異擊昌城五樓賊張文等,又攻銅馬、五幡於新安,皆破之。
  • 14.    《後漢書·岑彭傳》:又更始諸將各擁兵據南陽諸城。帝遣吳漢伐之,漢軍所過多侵暴。時破虜將軍鄧奉謁歸新野,怒吳漢掠其鄉里,遂反,擊破漢軍,獲其輜重,屯據淯陽,與諸賊合從。
  • 15.    《後漢書·吳漢傳》:明年春,率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擊青犢於軹西,大破降之。又率驃騎大將軍杜茂、強弩將軍陳俊等,圍蘇茂於廣樂。劉永將周建別招聚收集得十餘萬人,救廣樂。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墯馬傷膝,還營,建等遂連兵入城。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卧,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創而起,椎牛饗士,令軍中曰:“賊眾雖多,皆劫掠羣盜,‘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非有仗節死義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旦日,建、茂出兵圍漢。漢選四部精兵黃頭吳河等,及烏桓突騎三千餘人,齊鼓而進。”建軍大潰,反還奔城。漢長驅追擊,爭門併入,大破之,茂、建突走。漢留杜茂、陳俊等守廣樂,自將兵助蓋延圍劉永於睢陽。永既死,二城皆降。
  • 16.    《後漢書·吳漢傳》:明年,又率陳俊及前將軍王梁,擊破五校賊於臨平,追至東郡箕山,大破之。北擊清河長直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時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城而反。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曰:“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兵者斬。”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歸降。諸將乃服,曰:“不戰而下城,非眾所及也。”冬,漢率建威大將軍耿弇、漢忠將軍王常等,擊富平、獲索二賊於平原。
  • 17.    《後漢書·吳漢傳》:明年春,賊率五萬餘人夜攻漢營,軍中驚亂,漢堅卧不動,有頃乃定。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眾。因追討餘黨,遂至無鹽,進擊勃海,皆平之。又從徵董憲,圍朐城。明年春,拔朐,斬憲。事已見《劉永傳》。東方悉定,振旅還京師。
  • 18.    《後漢書·吳漢傳》:會隗囂畔,夏,復遣漢西屯長安。八年,從車駕上隴,遂圍隗囂於西城。帝來漢曰:“諸郡甲卒但坐費糧食,若有逃亡,則沮敗眾心,宜悉罷之。”漢等貪併力攻囂,遂不能遣,糧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孫述救至,漢遂退敗。
  • 19.    《後漢書·吳漢傳》:十一年春,率徵南大將軍岑彭等伐公孫述。及彭破荊門,長驅入江關,漢留夷陵,裝露橈船,將南陽兵及馳刑募士三萬人溯江而上。會岑彭為刺客所殺,漢並將其軍。十二年春,與公孫述將魏黨、公孫永戰於魚涪津,大破之,遂圍武陽。述遣子婿史興將五千人救之。漢迎擊興,盡殄其眾,因入犍為界。諸縣皆城守。漢乃進軍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
  • 20.    《後漢書·吳漢傳》:帝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漢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里,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副將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相去二十餘里。帝聞大驚,讓漢曰:“比來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無它者,急引兵還廣都。”詔書未到,述果使其將謝豐、袁吉將眾十許萬,分為二十餘營,並出攻漢。使別將將萬餘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
  • 21.    《後漢書·吳漢傳》:漢與大戰一日,兵敗,走入壁,豐因圍之。漢乃召諸將厲之曰:“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而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埶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之機,在此一舉。”諸將皆曰“諾”。於是饗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樹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劉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將攻江南。漢悉兵迎戰,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斬謝豐、袁吉,獲甲首五千餘級。
  • 22.    《後漢書·吳漢傳》:於是引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以狀上,而深自譴責。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也。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里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閒,八戰八克,遂軍於其郭中。述自將數萬人出城大戰,漢使護軍高午、唐邯將數萬鋭卒擊之。述兵敗走,高午奔陳刺述,殺之。事已見《述傳》。旦日城降,斬述首傳送洛陽。
  • 23.    《後漢書·公孫述傳》:明旦,岑降吳漢。乃夷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宮室。帝聞之怒,以譴漢。又讓漢副將劉尚曰:“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於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尚宗室子孫,嘗更吏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斬將吊人之義也!”
  • 24.    《後漢書·吳漢傳》:明年正月,漢振旅浮江而下。至宛,詔令過家上冢,賜谷二萬斛。十五年,復率揚武將軍馬成、捕虜將軍馬武北擊匈奴,徙雁門、代郡、上谷吏人六萬餘口,置居庸、常山關以東。
  • 25.    《後漢書·吳漢傳》: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於成都,自稱大司馬,攻太守張穆,穆逾城走廣都,歆遂移檄郡縣,而宕渠楊偉、朐□徐容等,起兵各數千人以應之。帝以歆昔為岑彭護軍,曉習兵事,故遣漢率劉尚及太中大夫臧宮將萬餘人討之。漢入武都,乃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成都,百餘日城破,誅歆等。漢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楊偉、徐容等惶恐解散,漢誅其渠帥二百餘人,徙其黨與數百家於南郡、長沙而還。
  • 26.    《後漢書·吳漢傳》:二十年,漢病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知識,唯願陛下慎無赦而已。”及薨,有詔悼愍,賜諡曰忠侯。發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如大將軍霍光故事。
  • 27.    後漢書:吳漢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28.    “差強人意”是何意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29.    東觀漢記: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30.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24]
  • 31.    唐文拾遺:卷十三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32.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三  .漢典古籍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33.    全唐文:第05部卷四百七  .漢典古籍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34.    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35.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36.    《十七史百將傳 卷三》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37.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五》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38.    事林廣記卷之四 後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39.    全宋詩:徐鈞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40.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41.    讀通鑑論:卷六 光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2.    讀通鑑論:卷十二 惠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3.    黃道周·《廣名將傳》
  • 44.    黃彭年·《選將論》
  • 45.    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6.    新唐書:志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7.    宋史: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8.    十七史百將傳: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0]
  • 49.    《後漢書·吳漢傳》:漢兄尉為將軍,從征戰死,封尉子彤為安陽侯。
  • 50.    《後漢書·吳漢傳》:帝以漢功大,復封弟翕為褒親侯。
  • 51.    《後漢書·吳漢傳》:子哀侯成嗣,為奴所殺。
  • 52.    《後漢書·吳漢傳》:二十八年,分漢封為三國:成子旦為灈陽侯,以奉漢嗣;旦弟盱盱為筑陽侯;成弟國為新蔡侯。
  • 53.    《後漢書·吳漢傳》:建初八年,徙封盱為平春侯,以奉漢後。盱卒,子勝嗣。
  • 54.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眾主創定妝照曝光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55.    人文古莊 水韻漁村  .南陽日報[引用日期2013-10-20]
  • 56.    東漢大司馬吳漢故里——卧龍區龍興鄉  .跟在中原網[引用日期2013-10-20]
  • 57.    吳漢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58.    黃亮宜,孫保定主編.河南省情概論[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06.第3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