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預

(中國魏晉時期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

鎖定
杜預(222年-285年初 [56]  ),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市)人。中國魏晉時期軍事家 [78] 經學家、律學家,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 [14] 
杜預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書郎,後成為權臣司馬昭的幕僚,封豐樂亭侯。西晉建立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等職,與賈充等修《晉律》。咸寧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鎮南大將軍,鎮守荊州。他積極備戰,支持晉武帝司馬炎對孫吳作戰,並在咸寧五年(279年)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戰後因功進封當陽縣侯,仍鎮荊州。在戰後仍講武備戰,興建學校,督修水利,被時人稱為“杜父”。 [41]  後被徵入朝,拜司隸校尉,於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 [56]  逝於鄧縣,終年六十三歲。獲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14] 
杜預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時譽為“杜武庫”。他與張斐對《晉律》的註解,在當時有“張杜律”之稱。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考釋嚴密,註解準確,其中不乏自己獨立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述 [72]  ,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 [73]  [79]  。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1] 
概述圖來源 [42] 
全    名
杜預
別    名
杜武庫
杜父
元凱
諡    號
所處時代
魏晉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市)
出生日期
222年
逝世日期
285年
逝世地
鄧縣 [13] 
主要成就
滅亡孫吳,統一天下
鎮守襄陽,興建水利
註解晉律,修訂曆法
最高官職
司隸校尉鎮南大將軍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贈)
封    爵
豐樂亭侯→當陽縣侯 [2] 

杜預人物生平

杜預出生大族

杜預的祖父杜畿,像取自1933年修《江蘇江陰青暘鎮杜氏世譜》 杜預的祖父杜畿,像取自1933年修《江蘇江陰青暘鎮杜氏世譜》
杜預出身關中士族京兆杜氏。祖父杜畿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名臣,魏文帝時任尚書僕射。杜預的父親杜恕,長期居家不仕,魏明帝時任散騎常侍等職,他為人忠義、正直,與朝廷中的權臣關係不合,稱病隱居。明帝去世後,被起用為河東太守。“高平陵之變”後,被減死發配,於嘉平四年(252年)卒於章武郡 [43] 
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只知享樂的紈絝子弟。他從小博覽羣書,勤於著述,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他特別喜歡讀《左傳》,自稱有“《左傳》癖”。同時,杜預也明於國家興廢之道,常説:“立德是我無法企及的,立功立言差不多可以做到。”但因為父親與掌權的司馬懿有矛盾,所以他一直得不到任用。 [3] 

杜預入幕為僚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死後,由其子司馬昭接掌朝政。司馬昭執政期間,司馬氏已經成為曹魏政權最大的政治集團。司馬昭在掌握了政權後,為了鞏固、擴大統治基礎,廣招人才。在這一背景下,杜預也被用為尚書郎,同時娶了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甘露二年(257年),河東人樂祥上書陳述杜畿的功績,於是司馬氏封杜預為豐樂亭侯,食邑一百户,承襲父爵。 [2]  任尚書郎四年後,杜預轉參相國府軍事,成為司馬昭的重要幕僚。 [4]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漢。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鎮西將軍鍾會長史。魏軍攻滅蜀漢後,鍾會聯合蜀漢降將姜維謀反,準備殺害同行的魏將,以割據益州。次年(264年)正月,鍾會在實施計劃時,被亂兵殺死。在這場變亂中,鍾會的許多僚屬都遇害,只有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杜預被增封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4] 

杜預改議制度

杜預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杜預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77]
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 [80]  (266年2月8日),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 [61]  杜預轉為晉臣,並於泰始(265年-274年)中期擔任守(代理)河南尹一職。 [5] 
自鹹熙元年(264年)起,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鄭衝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其中車騎將軍賈充等負責制訂律令,杜預也受命參與這項工作,是《晉律》主要的註解者。這部法律即是泰始四年(268年)頒佈的《晉律》,它上承《漢律》,下啓《唐律》,對後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響。 [60]  [64] 
在任河南尹時,杜預認為洛陽是教化天下的基點,由近到遠,但凡施政行文,務必以國家大政方針為準。他受詔制定了升降賞罰官吏的考核條例,建議仿效唐堯的上古之政,去繁從簡,順其自然;同時認為要選拔明達的官員,各自考核轄區內的官吏。任職一年後,每年各選上等、下等者一人,以六年為期,拔擢優者,裁汰劣者。以此來改變當時官場相互包庇的陋習。隨後,他受到了素來不和的司隸校尉石鑑的彈劾,被免去職位。 [5] 

杜預秦涼平亂

主詞條:秦涼之變
杜預像,取自《江蘇江陰青暘鎮杜氏世譜》 杜預像,取自《江蘇江陰青暘鎮杜氏世譜》 [42]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司馬炎啓用杜預出鎮邊關,先為安西將軍軍司,後任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杜預剛剛在秦州就任,石鑑也以安西將軍之職都督秦州諸軍事,成為杜預的上司。 [6] 
當時,杜預所在的隴右地區很不安定,河西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起兵造反,勢力很大,司馬炎派去鎮壓的將領,不是戰敗,就是被殺。石鑑官報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戰馬的杜預出擊。杜預識破石鑑的陰謀,不肯去送死。他頂撞石鑑説,草盛馬肥的六月根本不適合同鮮卑人作戰,另外政府軍隊的兵源給養問題也必須集中力量預先解決,所以交戰的時間只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預把他的意見歸納為“五不可,四不須”。杜預拒絕出兵,激怒了石鑑。石鑑以杜預擅自裝飾城門、官舍,“乏軍興”為由,將他逮捕並送交廷尉治罪。多虧杜預駙馬的身份,在“八議”的赦免範圍,才保住性命,但仍丟掉了爵位。不久,石鑑在一次戰鬥中,被禿髮樹機能打得慘敗,事實證明杜預的意見是正確的。 [6] 

杜預七載度支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區的匈奴人在酋帥劉猛的帶領下武裝暴動。由於杜預明於籌略,善於規劃,朝廷重新啓用,命他以“散侯”身份參謀軍國大謀。很快,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掌管政府的經濟財政事宜。此後一直到咸寧四年(278年),杜預共擔任了七年的度支尚書。其間,因為石鑑回師後報功不實,與杜預互相攻擊,二人一併被免職,杜預再次“以侯兼本職”。數年後,仍被授為度支尚書。 [7] 
在任上,杜預共向晉武帝提出過五十多項治國治軍的建議,其中包括常平倉的興建、谷價的調整、鹽運的管理、課調的制定和邊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還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進行科學發明。杜預成功製造人排新器,並複製出久已失傳的欹器(周朝太廟的禮器),獻給司馬炎,受到司馬炎的稱讚。 [7]  [8] 
泰始十年(274年),武元皇后楊豔逝世。後來,武元皇后的靈柩將遷到峻陽陵。按舊喪制,安葬以後,皇帝和羣臣即可以脱孝服。尚書上奏,認為皇太子也應脱孝服。杜預提議“皇太子應守古代喪制,服喪三年”,司馬炎同意。 [7] 
為了解決洛陽的交通問題,他力排眾議,在孟津渡口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橋。在建橋過程中,從設計到施工杜預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橋建成後,司馬炎帶着百官到橋邊設宴,舉杯向杜預祝酒説:“不是你,此橋是不能建成的。”杜預回答説:“不是陛下的英明,臣也不能施展微小的技巧。”杜預發現當時通行的歷法不合晷度,經過計算,糾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訂出《二元乾度歷》。此歷經過驗證,終於取代時歷,通行於世。 [8] 
杜預畫像 杜預畫像
咸寧四年(278年)秋,兗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內大面積澇災,晉武帝下詔求計。杜預曾前後兩次上書陳述救災計劃。 [62]  這兩篇收在《晉書·食貨志》中的奏章是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材料。由於杜預對當時災情作過調查研究,所以他對災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災辦法,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他指出,粗放濫墾、火耕水耨和水利設施(陂堨)年久失修是造成災難性後果的根本原因。“陂堨歲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則土薄水淺,潦不下潤。故每有水雨,輒復橫流,延及陸田。”杜預認為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壞陂宣瀉。“以常理言之,無為多積無用之水,況於今者水澇甕溢,大為災害。臣以為與其失當,寧瀉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較合理的“漢氏舊陂舊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水”。對“魏氏以來所造立及諸因雨決溢蒲葦、馬腸陂之類,皆決瀝之”。“宜大壞兗豫東界諸陂,隨其所歸而宣導之。”至於災民,除靠政府救濟官谷外,還可以讓他們藉助水產作眼下日給。壞陂的計劃如果能實現,“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鍾。至春大種五穀,五穀必豐,此又明年益也”。杜預還建議把典牧不供耕駕的種牛租借給災民。在上書中,杜預對西晉政府的辦事效率表示憂慮。他譴責某些部門、個別官吏只從自身利害出發,彼此紛爭,互相推諉,使一些地區的救災工作不能繼續下去。 [64] 
杜預在朝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稱美。時人稱他為“杜武庫”,意指其博學多通,就像武庫一樣,無所不有。 [63] 

杜預三陳平吳策

支持滅吳的晉武帝司馬炎,取自唐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 支持滅吳的晉武帝司馬炎,取自唐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
西晉建立時,全國尚未統一。當時孫吳政權仍控制着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不過,孫吳的國力比西晉要弱,再加上政局動盪,很難同西晉抗衡。司馬炎登位以後一直想發動滅吳戰爭,但晉廷內部的意見並不一致。除羊祜、張華等少數大臣支持司馬炎的想法外,大多數人態度曖昧。朝廷中的一些實力派人物,如賈充、荀勖等則持有不同見解,以致錯過了一些滅掉孫吳的極好的戰機。 [64] 
咸寧四年(278年)春季,荊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羊祜突然病重,一直優柔寡斷的司馬炎有些後悔,想讓羊祜帶病出徵,但羊祜很快去世了。臨終前,羊祜向司馬炎舉薦杜預接替自己,認為他完全可以擔此重任。羊祜舉薦杜預,一方面是因為在朝廷內部的爭論中,杜預始終站在羊祜一邊,積極支持滅吳戰爭;另一方則是因為杜預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杜預駐守的襄陽是西晉南部邊境荊州的首府。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戰爭一開始,杜預的首要任務是奪取孫吳的荊州。 [64] 
十一月,司馬炎改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受命之後,杜預南下襄陽(今湖北襄陽),為即將開始的滅吳戰爭作戰前準備。 [64] 
杜預到達荊州後,積極進行軍事部署,同時派兵奇襲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是孫吳的西部邊鎮,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晉軍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師就可以順流而下,馳騁荊州。對於西陵的重要性,孫吳也早有注意。孫吳大將陸遜曾指出,西陵是孫吳的西大門,丟掉西陵則整個荊州不保。所以,從陸遜到他的兒子陸抗,從沒有放鬆過對西陵的控制。但杜預發現自陸抗死後,吳主孫皓逐漸削減了這裏的兵力。只是駐守在這裏的總督是孫吳的名將張政;不除張政,西陵很可能成為未來戰爭中晉軍前進途中的巨大障礙。於是,杜預實施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從軍隊中挑選了一批精壯的將士,突然偷襲張政。張政雖然對杜預的到來有所警惕,但萬萬沒有想到,他一到任就來偷襲,由於沒有準備吃了敗仗。張政害怕孫皓懲罰他,沒有如實報告情況。杜預早了解孫皓生性多疑,對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虜送到孫吳的首都建鄴(今南京)。孫皓果然中計,氣急敗壞地召回張政,任命武昌監劉憲接替他的職務。在大戰之前,敵人將帥移易,軍心動盪,這就為晉軍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咸寧五年(279年)八月,杜預準備就緒後,上書司馬炎請求開戰 [9]  [64] 
這時,駐守在揚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王渾上表聲稱孫吳要發傾國之兵攻打晉朝。反對派乘機説三道四,使得司馬炎對杜預的請戰遲疑不決,最後竟同意將滅吳的計劃推遲到下一年。 [64] 
杜預得知司馬炎變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他説,孫吳的兵力相當緊張,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東,連西線也無力增援。杜預婉轉地批評司馬炎聽信謠言,放棄滅吳大計,實際上是縱敵養患,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他認為,滅吳戰爭勝券穩操,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損失什麼。對於杜預的上書,司馬炎仍然遲遲不置可否。杜預又急又氣,第三次上書請求立即開戰。他憤怒地批評反對派既不顧國家利益,又怕別人立功的陰暗心理和可恥行徑。杜預還向司馬炎指出,由於我們要攻打孫吳的消息已經泄露,孫吳可能要採取對策,那必將給我們滅亡孫吳的戰爭帶來許多新的困難。當杜預的這次上書被人送到司馬炎那裏的時候,大臣張華正在陪司馬炎下棋。張華看到信後,立即推開棋盤,勸司馬炎不要再優柔寡斷了,懇求他採納杜預的建議。這時候,賈充、荀勖等人又反對攻吳。由於杜預的幾次上書,把攻打孫吳的形勢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立即發兵南征 [10]  [64] 

杜預功成不居

主詞條:晉滅吳之戰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這次戰爭中並沒有擔任主帥,晉武帝只是任命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佔荊州,並且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64] 
晉滅吳之戰,柏楊繪 晉滅吳之戰,柏楊繪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陳兵於江陵外。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杜預不想在這裏消耗時間和兵力,對它只是圍而不殲。在切斷了江陵和外部的聯繫之後,他立即調動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一部分兵力沿江而上,向西進攻,奪取沿岸城池。一個漆黑的夜晚,杜預又派出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領鋭卒八百人作為奇兵,偷襲江南的樂鄉。這支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長江。他們按照主帥的計謀,一方面在山上到處點火,樹立旗幟,虛張聲勢;一方面分兵襲擊樂鄉附近的各個要害地區。這樣一來,把樂鄉城裏的吳軍都督孫歆嚇得坐卧不安,他在給吳都督伍延的信中説:“從北方來的各軍,真像飛過長江一樣。”各處的吳軍也人心惶惶,不敢隨意行動;有吳國百姓上萬口前來投降。接着,杜預的這支人馬埋伏在樂鄉城外,等待時機攻城。正巧,這時候有一支吳軍從江岸返回樂鄉;杜預的將士就喬裝打扮,混雜在吳軍的隊伍裏溜進城裏,活捉了孫歆。杜預設計巧取樂鄉,使部下將士十分欽佩。他們傳誦歌謠説:“以計代戰一當萬(主帥用計謀打仗,真是以一當萬啊)!” [64]  [65] 
二月,在掃清江陵的外圍之後,杜預部進逼江陵。伍延假稱請降,而仍在城牆上列兵防守,杜預攻下了江陵城,佔據荊州。至此,長江上游平定,從沅湘以南直至交州廣州一帶,孫吳的州郡都望風歸順,奉送印綬。杜預安撫降者,又借兵威,遷徙將士及屯戍人家以充實江北。南方州郡故地都安置了地方官,荊州肅然,使得投降的吳人有歸家之感。 [65]  [64] 
接着,杜預揮師東進,配合其他地區各路晉軍攻打孫吳的都城建鄴。有人對連續進軍產生了畏難情緒,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提出,天氣轉熱,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應該等到冬天再繼續進軍。杜預不以為然,分析整個戰爭形勢説:“現在我們接連取勝,士氣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氣。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開幾節,底下就會迎刃而解了。”杜預的意見終於為大家所接受,以後戰爭的形勢正像杜預所預言的那樣發展着。 [64] 
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級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一百二十人。 [64]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爭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一統。杜預在這次戰爭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64] 
西晉滅吳後,杜預率師凱旋,因功進封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户;更賜杜預八千匹絹 [11]  ,讓他繼續鎮守襄陽。杜預回鎮以後,屢次向司馬炎陳述自己的家族世代為吏,認為武功不是自己擅長的,請求退職。但不被朝廷允許。 [66] 
戰後,杜預反對天下安定就要廢棄軍備的觀點,他認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在任職期間,始終沒有放鬆部隊的訓練。杜預把荊州軍隊的防衞重點集中到了對付當地少數民族方面。 [64] 
在荊州,杜預興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礎上,他引滍水、淯水兩江之水入田,使一萬餘頃農田受益。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預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標上界石。杜預開鑿了從揚口到巴陵的運河一萬餘里,使夏水和沅、湘兩水直接溝通,既解決了長江的排洪問題,又改善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 [64] 
杜預的政績,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讚揚,百姓稱他為“杜父”,並歌頌説:“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12] 

杜預安逝歸途

後來,杜預被徵調到中央政府任司隸校尉,加位特進。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 [56]  ,他在途中行至鄧縣時逝世,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聞訊甚為哀悼,追贈他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13] 
臨終之前,杜預先留下遺言説:
上古時人不合葬,他們明白死生之道,生則有識,死則全無。中古聖人改為合葬,大概是認為分葬、合葬本無定則,主要是為了示教於生者。自此以後,大人、君子或合葬或分葬,人生的事還沒有弄清楚,哪能知道死後的事,所以各以自己的願望行事。我以前做台郎,曾因公事經過密縣的邢山。山上有一墳墓,我問農夫,説是鄭大夫祭仲的墓,有人説是子產的墓,於是率領隨從人員去祭奠參觀。墳墓造在山頂上,四望無遮無礙,山脈南北走向而墓斜向東北,朝新鄭縣城,意為不忘本。墓的隧道只堵塞後面而前面敞開,不填土,告訴人們裏面沒有珍寶,不需要重隔深埋。山上多美石卻不取用,不過是收集洧水邊的自然卵石砌墓,以不勞工巧為貴,且此石於世上無用。君子推崇這種葬法有節儉之情,小人無利可取,所以經歷千載而完整無損,這是由儉得來的。我去年春天入朝,因郭氏喪亡,按陪陵的舊制,自己上表在洛陽東首陽山之南營造將來的墓穴。所得的地盤中有一小山,其高顯然比不上邢山,但是東仰二陵,西望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夷叔,曠然遠望,心情安適。所以栽樹開道,作好建墓準備。到時候都用洛水圓石,開隧道向南,規模樣式仿效鄭大夫,想以儉約來保全墳墓,棺木、器皿、衣物,都要與此相稱。 [68] 
到杜預離開人世後,其子孫就按遺囑安葬了他。 [68] 

杜預後世地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33]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杜預。 [33]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34]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杜預亦位列其中。 [23]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1] 

杜預主要影響

杜預政治

  • 建言政制
西晉建立後,對其政權的支柱世家大族實行放縱的政策。因此社會上黑暗腐敗,各級官吏蠅營狗苟,公相塞過,互相包庇。泰始四年(268年),杜預針對這種情況,向晉武帝司馬炎建議實行考課制度。他主張整頓吏治,建立嚴明賞罰的制度,提出“六年黜陟法”。六年中優秀的要越級提拔,皆差的上奏朝廷免官,“優多劣少”者繼續留任,“劣多優少”者降級使用。 [5]  [73] 
杜預兩度任度支尚書,提出大小建議五十餘條,其中如建議施行籍田,提出安邊政策,又製造人排,興建常平倉,議定谷價,計算鹽運,制訂考課制度等措施,都於國計民生有益。 [7] 
  • 律學思想
律學中,杜預是西晉時與張斐齊名的律學家。《律本》是杜預為《泰始律》(即《晉律》)所著的註釋,代表着杜預主要的法律主張,其內容主要有:
(1)納禮入律,禮法合一。杜預重視儒家禮的同時也主張對禮要有所損益變易,體現了一種“變禮”觀。在“崇禮”而又“變禮”的思想指導下,杜預注律是遵從“網羅法易,格之以名分”的原則,以名分為標準來解釋法意,將法律納入名分的匡範之中,從而做到納禮入律,禮法合一。 [59] 
(2)“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簡直”的立法觀是杜預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杜預簡明扼要的區分了法與經義、律學與經學的界限,主張律學與經學分開,以防止法律繁多。他認為立法一定要“簡直”,做到“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即法律的文字要簡要通俗,條例應明白準確,直截了當;法律的形式要單純,概念要明確,條文要簡約,不要繁密。杜預説,刑法的根本在於簡單直接,所以一定要推究“名分”。他解釋道:“刑之本在於簡直,故必審名分。”名就是名稱,分就是區別,什麼樣的罪名用什麼樣的處罰,這樣,不同的罪就相互區別開來了。這點在《晉書·刑法志》中有詳細的討論。杜預認為,只要列出一張表,標上罪名,標上相應的處罰,官員就可以根據審理犯人的實際情況去查表確定犯罪和處罰,道理的細微處可以就這樣克服掉。 [59] 
(3)區分律、令的界限。杜預在《晉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覽》卷638)。“律”是用來定罪量刑的,“令”是指各種規章制度。律、令界限明確,有利於立法的“簡直”。杜預提出來的“律”和“令”就具有統一性,“令”由政府發出,百姓必須服從;不服從,“律”則定罪。 [59]  這是中國法律史上明確區分律(刑法制度)、令(規章制度)最早的定義。 [60] 
杜預法律觀的突出貢獻主要在於提出了區分律與經、律學與經學的必要性,推進立法的“簡直”,促進了立法合一,納禮入律。 [59] 
  • 修訂晉律
律學是經學的一個分支,到三國時期出現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傾向。晉代是律學鼎盛的時代。官方曾組織以賈充為首,包括杜預、鄭衝等律學家,修訂了新的《泰始律》,這是法律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系統性修律活動。《泰始律》成後,杜預、張斐又相繼加以注視,張斐所著的《律表》和杜預所著的《律本》是註釋律學的兩大成就,他們的出現表明了律學已成為依據經義原則研究具體法律問題的獨立學科。 [59] 
張、杜的律注與晉律視為一體,具有法律效力,後世稱之“張杜律”,代表着律學的成熟和繁榮。《晉律》是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礎上的產物。漢律的特點是刑罰苛碎、條目繁密,計七百七十餘萬字,二萬六千餘條,內容重複,不好記憶,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從中舞弊的機會。曹魏政府雖對此作過改革,但變動有限。《晉律》依據杜預的主張,對漢魏舊律大刀闊斧地進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餘條,十二萬六千餘字,所以唐人稱讚它“實曰輕平,稱為簡易”(《隋書·刑法志》)。 [60]  這也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里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通行於全國的法律,並被東晉和南朝所沿用,也是這一時期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59] 

杜預軍事

杜預於曹魏景元四年(262年)以鎮西長史職隨鎮西將軍鍾會滅亡蜀漢。 [41] 
西晉泰始七年(270年)任秦州刺史時,他針對匈奴右賢王劉猛舉兵反叛的情況,提出“內以利國外以救邊”的軍政要策五十餘條,均被採納。 [41] 
咸寧四年(278年)十一月,杜預繼羊祜之後鎮守荊州,籌劃滅吳事宜。他到任後修繕甲兵,示以威武,以精兵襲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破吳名將、西陵督張政,並以離間計使吳末帝孫皓臨戰易帥,造成吳國西線動盪。為晉軍大舉伐吳創造有利的條件。 [73]  咸寧五年(279年),兩次上書建議乘吳防務鬆弛、兵力分散、東西難顧之機,迅速出師。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大舉伐吳。杜預指揮西線晉軍,在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攻克吳國要地江陵(今湖北荊州),為西晉成功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 [41] 

杜預學術

杜預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書影 杜預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書影
杜預在平吳之後,閒暇無事,即專心鑽研經籍 [67]  ,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自秦焚書後,到兩漢間,傳左氏的諸家眾多,但都是雜取《公羊》《穀梁》二書來解釋《左傳》的,多不協體。所以杜預作《左氏集解》,專取左丘明之傳,以釋孔子之經。實際上,他是按照《春秋》經文重新編排而成。即使如此,從書中仍可看出有合經者,也有不合經者,還有些內容在《春秋》經文中是根本沒有的。所以,“合經”之作,杜預既有繼承,也有創新。他的貢獻和影響,《春秋正義序》評價杜預此書“專取(左)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是“子應乎母,以膠投漆”,為最優者。晉秘書監摯虞也説:“左丘明本是為《春秋》作傳,而《左傳》卻單獨流行。(杜預的)《釋例》本是為《左傳》而設,所闡發的道理不限於《左傳》,所以也單獨流行。”自此書開始,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以《春秋》與《左傳》合刊為一書,也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對後世《左傳》研究頗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清代時收入《十三經注疏》中(杜預的集解與唐人孔穎達正義合為《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 [73] 

杜預其他方面

作為天文學家,杜預主持制定了名為《二元乾度歷》的新曆法,修正了舊曆法誤差,由晉武帝司馬炎下詔頒行天下。 [72] 
作為機械製造家,杜預親自設計並主持在富平津(今河南孟津)建造了一座橫跨黃河的大型浮橋,被時人嘆為奇蹟。該橋一直使用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才因年代過久、鐵鏈朽壞而拆毀重建。他還研究了前代的穀物加工機械,製造出用水力推動的連機碓水轉連磨,利用水力推動幾個碓同時舂米,大大提高了穀物加工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 [72]  他還提出興修水利的主張,在水害之後,填淤之田,大種五穀,必有收益的看法。 [73] 
在工藝製造方面,杜預自行設計製造出一批造型精美、工藝先進的仿周青銅禮器,獻給了司馬炎。 [72] 

杜預歷史評價

杜預在荊州時,南土百姓歌頌他説: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功勇。 [14] 
杜氏新書》:王隱晉書稱預智謀淵博,明於理亂,……預有大功名於晉室……。 [43] 
庾信: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生平,並有著書,鹹能自序。 [15] 
姚思廉:昔鄧禹基於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致軍功,名著前代。 [16] 
房玄齡等編修《晉書》評價:
  • 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14] 
  • 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輒居將率之列。結交接物,恭而有禮,問無所隱,誨人不倦,敏於事而慎於言。 [14] 
  • 杜預不有生知,用之則習,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孔門稱四,則仰止其三;《春秋》有五,而獨擅其一,不其優歟!夫三年之喪,雲無貴賤。輕纖奪於在位,可以興嗟;既葬釋於儲君,何其斯酷。徇以苟合,不求其正,以當代之元良,為諸侯之庶子,檀弓習於變禮者也,杜預其有焉。 [14] 
  • 昔之誓旅,懷經罕素。元凱文場,稱為武庫。 [14] 
劉仁軌:內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諮詢。 [17] 
張説孔子堂杜預贊》:猗歟杜侯,發揮孔聖。《春秋》既立,王道以正。列國行事,君子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推凡見例,定罪原詞。開我後學,從祀先師。 [18] 
杜甫祭遠祖當陽君文》:降及武庫,應乎虯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繕甲江陵,祲清東吳。邦於南土,建侯於荊。河水活活,選舟為梁。洪濤奔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稿隸躬親。 [47] 
當代畫作中的杜預 當代畫作中的杜預
李恆加裴度司空制》:在昔有晉,厥功平吳,惟茂先決策於中,惟元凱整旅於外。 [19] 
杜牧注孫子序》: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20] 
崔致遠《浙西周寶司空》:至如仲尼儒術,始流芳於沂水之湄;元凱戰功,方掛美於峴山之頂。 [21] 
李廌杜元凱廟》:書生昧籌算,罕立橫草功。徵南日耽經,帷幄明指蹤。胸中有武庫,矧與豎儒同。賢哉秉節度,不制蜀阿童。沈碑雖好名,要是真英雄。寥寥萬山路,爽氣搖松風。 [22] 
張預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敵人開闔,必亟入之。”預表還所獲而間張政。又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預以奇兵襲樂鄉,而孫歆以謂飛渡江。又曰:“善戰者,求之於勢。”預謂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 [23] 
程頤: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波,膏澤之潤,煥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 [53] 
張鎡《雜興》:徵南勳業手,顧乃玩簡策。麟經日月垂,左氏實有力。為渠作忠臣,訓義訂今昔。後來疑掖子,開卷隨有益。果能作蹄筌,此學不妨痴。 [24] 
郝經續後漢書》:杜預學識遠到,志力剛明,有古儒將之風,而德度弗逮祜也。 [25] 
陳元靚:博學多通,昔稱傳癖。釋例既詳,異論斯一。逮我慶成,布昭純錫。追寵公台,增芳疏秩。 [26] 
陳普《詠史》:旄頭兩度茀鈎陳,黃色頻年鬥孟春。長曆春秋兩高閣,東南填淤正肥民。 [27] 
朱元璋:若諸葛孔明、羊祜、杜預、李靖輩,文武兼資,難概以一律。 [28] 
朱翊鈞:古文臣如杜預身不跨鞍,射不穿札,諸葛亮綸巾羽扇,都能將兵立功,何必定是武臣。 [55] 
申時行:此兩名臣(杜預、諸葛亮)古來絕少。 [55] 
陳子龍《兵家言序》: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温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29] 
王夫之讀通鑑論》:杜預之於學也亦博矣,以其博文其不仁,六經之旨,且以之亂。諒闇者,梁菴也,有梁無柱,茅芐垂地之廬也,而誣之曰心喪。叔向之譏景王曰:“有三年之喪二。”謂之有喪矣,非謂存諸內者之徒戚也,而誣之曰不譏除喪,而譏其燕樂之已早。預之存諸內者,誣聖欺天,絕人而禽之,猶曰君子之於禮,存諸內而已乎?故曰:“以禮制心。”心有不存,而禮制之。其外無別,則內之存與不存,又奚以辨哉?邪説逞,人道息。凡今之人,皆曰:臣忠、子孝、兄友、弟恭,求其心而已。而心之不可問者多矣。不仁哉杜預之言,以賊天下有餘也! [30] 
屈大均《訓練輯要序》: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31] 
朱軾史傳三編》:自諸葛武侯以綸巾羽扇之風,運籌決勝,嗣後如羊祜之緩帶輕裘,杜預之身不跨馬,射不穿札,並能御大眾,有成功,蓋發縱指示,智固在追殺者上。韓盧雖鷙,豈能爭先於人哉?叔子寬和,恬讓恂恂似儒者,而元凱自謂庶幾立功立言。平吳之舉,釋例之作,不負平生期許矣。雖然,祜、預皆魏臣,以功名顯於晉,預又襲封祖爵者,以是嘆太上立德,洵非功業文章之士所得企及也。預可謂自知而不自欺者歟! [54]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鋭,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幹局,温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32] 

杜預軼事典故

杜預左傳癖

西晉初年,外戚王濟懂得相馬,又非常喜愛駿馬,而直臣和嶠吝嗇異常,愛錢如命,杜預時常把“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掛在嘴邊。晉武帝司馬炎聞訊,問杜預:“你有什麼癖好?”杜預回答:“臣有《左傳》癖。” [50] 

杜預杜預頸

在滅吳戰爭中,吳人最恨杜預,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兵,常常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杜預有癭病,吳人就給狗脖子上戴個水瓢,看見長包的樹,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藉以發泄對杜預的仇恨。 [45] 

杜預勢如破竹

勢如破竹,語出《晉書·杜預傳》:“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14]  指事情發展形勢像劈竹子一樣,頭節劈開之後,下面各節就順着刀勢分開了。比喻今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勢不可擋。 [46] 

杜預將帥之風

杜預本人沒有什麼武藝。《晉書》本傳講,他身不跨馬,射箭不能穿透木札。但每有軍事活動,朝廷都要召他參謀規劃。他知彼知己,善於同敵人鬥智。 [64] 
盧延光繪杜預像 盧延光繪杜預像 [48]
此外,杜預心胸寬闊,遇事能夠顧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將,多年來一直在益州建造戰船、培訓水軍,為戰爭做準備工作。平吳戰爭開始以後,王濬統率水軍沿長江而下,所向披靡。到達荊州界內,按武帝的詔令,王濬攻下建平以後需受杜預指揮調遣,到秣陵後受安東將軍王渾調度。但杜預十分尊重王濬,對諸將帥説:“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則可順流長驅東下,威名顯赫,不應受我的制約。如果不能攻下建平,那麼也沒有理由去調度他了。”杜預沒有利用自己職務給對方製造任何困難,還在王濬攻下西陵後去信表示:“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討伐數世為患的逃寇,解救吳民於塗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司馬炎表呈杜預的書信。 [57]  杜預的態度與益州水軍率先攻佔建鄴有着重要的關係,也同王濬在長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那裏,指揮調遣水軍的王渾,怕王濬奪得頭功,對他百般刁難。就在王濬排除種種干擾佔領建鄴、俘獲吳主孫皓之後,王渾還在攻擊陷害他。 [58]  和王渾相比,杜預的人品受到了人們的推崇。

杜預通達世情

杜預在荊州時,多次送禮給京城中的權貴。他曾對別人解釋道,這樣作不是企圖通過他們得到什麼好處,只是希望權貴不要加害於他。 [52] 

杜預化身大蛇

藝文類聚》及《太平廣記》載有一事,指杜預為荊州刺史,鎮守襄陽時,曾在居所內大醉獨嘔,被一小吏看到其化身為一條大蛇。 [51] 

杜預不為陵谷

史稱杜預“好為後世名”,他常説:“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意指世事變遷,出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平吳之後,他刻了兩塊碑,記述自己的功績。一塊碑沉埋在萬山之下,另一塊立在峴山之上,説:“怎能知道以後不會高山變成深谷,深谷變成丘陵呢。” [49] 

杜預人際關係

主詞條:京兆杜氏
杜預的親屬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杜畿(163-224)
曹魏初年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後在陶河試航時遇風溺死,獲贈太僕,諡號“戴”。
父親
杜恕(197-252)
魏明帝時官至幽州刺史,襲封豐樂亭侯。後因事被免官流放。
妻子
司馬氏
出身河內司馬氏,太傅司馬懿之女,西晉建立後被追封為高陸公主
長子
西晉時官至尚書左丞,襲封當陽侯。死後獲贈散騎常侍。
次子
西晉時曾任新平太守。
三子
永嘉之亂時避亂於前涼,任涼州軍司。
四子
西晉時官至弘農太守。
杜預的三子杜耽、四子杜尹,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甫杜牧的先祖。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35-39]  [44] 

杜預主要作品

杜預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30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其《春秋釋例》十五卷,其釋例則援據《春秋》經傳,與《集解》為一經一緯,互為表裏。原書已佚,今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清人孫星衍撰《校勘記》二卷。《春秋長曆》一篇及《盟會圖》《女記贊》等原書已佚。 [67] 
杜預所撰的《善文》50卷,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個散文選本。杜預還參與《晉律》的制訂,曾作《二元乾度歷》,《晉書·食貨志》載其《陳農要疏》等多篇,表現了他多方面的才能。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杜預的書保留到唐世,除上述諸篇外,還有《春秋左氏傳音》3卷,《春秋左氏傳評》2卷,《律本》20卷,《雜律》7卷,《喪服要集》2卷以及文集18卷。 [74-76] 

杜預後世紀念

主詞條:杜預墓
杜預墓碑 杜預墓碑
杜預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北,隴海鐵路以南,東與首陽陵相近,西可顧望京城宮闕,南有洛河,北有伯夷叔齊墓。據《晉書》等記載,杜預臨終前告誡子孫簡殯薄葬,“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制取法於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 [14]  杜預墓為偃師市文物保護單位 [40] 
杜預墓原有墓冢,今僅存一座墓碑,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師縣令朱續志所立,上書“晉當陽侯杜公諱預之墓”的題字。 [40]  原存於城關鎮第三中學院內,現已遷往偃師縣310國道杜甫墓(杜甫紀念館)處。

杜預藝術形象

杜預文學形象

出現在小説《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中,其形象與正史記載大體相似。 [71] 

杜預遊戲形象

杜預遊戲形象
杜預遊戲形象(2張)
杜預作為歷史武將,多次出現在日本光榮株式會社出品的系列遊戲《三國志》中。 [70]  中國遊卡桌遊推出的桌上游戲《三國殺》中也以杜預為原型設計了武將牌人物“杜預”。 [69] 

杜預史料索引

三國志》卷16《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注引《杜氏新書 [43] 
晉書》卷34《杜預傳》 [14] 
參考資料
  • 1.    注:清朝雍正二年,諸葛亮進入文廟。
  • 2.    《三國志》卷16《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甘露二年,河東樂詳年九十餘,上書訟畿之遺績,朝廷感焉。詔封恕子預為豐樂亭侯,邑百户。
  • 3.    《晉書》卷34《杜預傳》: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書僕射。父恕,幽州刺史。預博學多通,明於興廢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初,其父與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故預久不得調。
  • 4.    《晉書》卷34《杜預傳》:文帝嗣立,預尚帝妹高陸公主,起家拜尚書郎,襲祖爵豐樂亭侯。在職四年,轉參相府軍事。鍾會伐蜀,以預為鎮西長史。及會反,僚佐並遇害,唯預以智獲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户。
  • 5.    《晉書》卷34《杜預傳》:泰始中,守河南尹。預以京師王化之始,自近及遠,凡所施論,務崇大體。受詔為黜陟之課,其略曰;“臣聞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虛己委誠,而信順之道應,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逮至淳樸漸散,彰美顯惡,設官分職,以頒爵祿,弘宣六典,以詳考察。然猶倚明哲之輔,建忠貞之司,使名不得越功而獨美,功不得後名而獨隱,皆疇諮博詢,敷納以言。及至末世,不能紀遠而求於密微,疑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簡書。簡書愈繁,官方愈偽,法令滋章,巧飾彌多。昔漢之刺史,亦歲終奏事,不制算課,而清濁粗舉。魏氏考課,即京房之遺意,其文可謂至密。然由於累細以違其體,故歷代不能通也。豈若申唐堯之舊,去密就簡,則簡而易從也。夫宣盡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則以傷理。今科舉優劣,莫若委任達官,各考所統。在官一年以後,每歲言優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因計偕以名聞。如此六載,主者總集採案,其六歲處優舉者超用之,六歲處劣舉者奏免之,其優多劣少者敍用之,劣多優少者左遷之。今考課之品,所對不鈞,誠有難易。若以難取優,以易而否,主者固當準量輕重,微加降殺,不足復曲以法盡也。《己丑詔書》以考課難成,聽通薦例。薦例之理,即亦取於風聲。六年頓薦,黜陟無漸,又非古者三考之意也。今每歲一考,則積優以成陟,累劣以取黜。以士君子之心相處,未有官故六年六黜清能,六進否劣者也。監司將亦隨而彈之。若令上下公相容過,此為清議大頹,亦無取於黜陟也。”司隸校尉石鑑以宿憾奏預,免職。
  • 6.    《晉書》卷34《杜預傳》:時虜寇隴石,以預為安西軍司,給兵三百人,騎百匹。到長安,更除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屬虜兵強盛,石鑑時為安西將軍,使預出兵擊之。預以虜乘勝馬肥,而官軍懸乏,宜併力大運,須春進討,陳五不可、四不須。鑑大怒,復奏預擅飾城門官舍,稽乏軍興,遣御史檻車徵詣廷尉。以預尚主,在八議,以侯贖論。其後隴右之事卒如預策。
  • 7.    《晉書》卷34《杜預傳》:是時朝廷皆以預明於籌略,會匈奴帥劉猛舉兵反,自幷州西及河東、平陽,詔預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預乃奏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納焉。石鑑自軍還,論功不實,為預所糾,遂相仇恨,言論喧譁,並坐免官,以侯兼本職。數年,復拜度支尚書。元皇后梓宮將遷於峻陽陵。舊制,既葬,帝及羣臣即吉。尚書奏,皇太子亦宜釋服。預議“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暗終制”,從之。預以時歷差舛,不應晷度,奏上《二元乾度歷》,行於世。元皇后梓宮將遷於峻陽陵。舊制,既葬,帝及羣臣即吉。尚書奏,皇太子亦宜釋服。預議“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暗終制”,從之。預以時歷差舛,不應晷度,奏上《二元乾度歷》,行於世。
  • 8.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又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富平津。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歷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及橋成,帝從百僚臨會,舉觴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對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周廟欹器,至漢東京猶在御坐。漢末喪亂,不復存,形制遂絕。預創意造成,奏上之,帝甚嘉嘆焉。咸寧四年秋,大霖雨,蝗蟲起。預上疏多陳農要,事在《食貨志》。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 9.    《晉書》卷34《杜預傳》:時帝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唯預、羊祜、張華與帝意合。祜病,舉預自代,因以本官假節行平東將軍,領徵南軍司。及祜卒,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給追鋒車,第二駙馬。預既至鎮,繕甲兵,耀威武,乃簡精鋭,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政,吳之名將也,據要害之地,恥以無備取敗,不以所喪之實告於孫皓。預欲間吳邊將,乃表還其所獲之眾於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監劉憲代之。故大軍臨至,使其將帥移易,以成傾蕩之勢。
  • 10.    《晉書》卷34《杜預傳》:預處分既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預表陳至計曰:“自閏月以來,賊但敕嚴,下無兵上。以理勢推之,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先護上流,勤保夏口以東,以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空其國都。而陛下過聽,便用委棄大計,縱敵患生。此誠國之遠圖,使舉而有敗,勿舉可也。事為之制,務從完牢。若或有成,則開太平之基;不成,不過費損日月之間,何惜而不一試之!若當須後年,天時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難也。陛下宿議,分命臣等隨界分進,其所禁持,東西同符,萬安之舉,未有傾敗之慮。臣心實了,不敢以曖昧之見自取後累。惟陛下察之。”預旬月之中又上表曰:“羊祜與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畫而密與陛下共施此計,故益令多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於無功耳。其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已,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頃朝廷事無大小,異意鋒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後難,故輕相同異也。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效之後,詰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自秋已來,討賊之形頗露。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於夏口,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時帝與中書令張華圍棋,而預表適至。華推枰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朝野清晏,國富兵強,號令如一,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帝乃許之。
  • 11.    《晉書》卷34《杜預傳》: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吳之男女降者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 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後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時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俟來冬,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遂指授羣帥,徑造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議者乃以書謝之。 孫皓既平,振旅凱入,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邑並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為亭侯,千户,賜絹八千匹。
  • 12.    《晉書》卷34《杜預傳》:預既還鎮,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不許。預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勤於講武,修立泮宮,江漢懷德,化被萬里。攻破山夷,錯置屯營,分據要害之地,以固維持之勢。又修邵信臣遺蹟,激用滍淯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裏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預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凡所興造,必考度始終,鮮有敗事。或譏其意碎者,預曰:“禹稷之功,期於濟世,所庶幾也。”
  • 13.    《晉書》卷34《杜預傳》:其後徵為司隸校尉,加位特進,行次鄧縣而卒,時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
  • 14.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30]
  • 15.    《周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0]
  • 16.    《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31]
  • 17.    《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18.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04]
  • 19.    《全唐文·卷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26]
  • 20.    (唐)杜牧 著;陳允吉 校點.杜牧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95
  • 21.    (清)董誥等 編.全唐文 7: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2:6428
  • 22.    紀昀 等.四庫全書 第1115冊 集部 54 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8:724
  • 23.    《十七史百將傳·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0]
  • 24.    (宋)張鎡 撰;吳晶,周膺 點校.南湖集: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06:14
  • 25.    (元)郝經 撰;黎傳紀,易平 點校.二十五別史 7-9 續後漢書 1-3:齊魯書社,2000:1266
  • 26.    鄭福田 主編.永樂大典 第5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05:2935
  • 27.    王玉民 著.佔測授時: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190
  • 2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一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0]
  • 29.    (明)陳子龍 撰;孫啓治 校點.安雅堂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03:63
  • 30.    《讀通鑑論·卷十一·晉泰始元年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1-22]
  • 31.    (清)褚人獲 原著;新開明 改編.隋唐英雄演義 青少年版:廣東旅遊出版社,2016-03:16
  • 32.    (清)李慈銘 著;由雲龍 輯;上海書店出版社 重編.越縵堂讀書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06:260
  • 33.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2]
  • 34.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22]
  • 35.    《元和姓纂》卷6:漢御史大夫周本居南陽,以豪族徙茂陵,子延年又徙杜陵,延年孫篤入後漢《文苑傳》。篤曾孫畿,河東太守,生恕,弘農太守。
  • 36.    《元和姓纂》卷6:篤曾孫畿,河東太守,生恕,弘農太守。生元凱,晉荊州刺史、徵南大將軍、當陽侯,長子錫,曾孫悊。
  • 37.    《陳書》卷17《袁樞傳》:案杜預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贈公主,元凱無復駙馬之號。
  • 38.    仇兆鰲《序杜詩詳註》:預四子,錫、躋、耽、尹。
  • 39.    《元和姓纂》卷6:當陽侯元凱少子耽,晉涼州刺史。
  • 40.    李新民 著.河南名人墓 上:大象出版社,2018-09:290
  • 41.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遠古至唐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251
  • 42.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3-20]
  • 43.    《三國志·卷一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44.    王力平 著.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06月第1版:58-66
  • 45.    《晉書》卷34《杜預傳》:初,攻江陵,吳人知預病癭,憚其智計,以瓠系狗頸示之,每大樹似癭,輒斫使白,題曰:“杜預頸。”及城平,盡捕殺之。
  • 46.    郭志坤,陳雪良 著.成語裏的中國通史 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7:634
  • 47.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2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4130
  • 48.    盧延光 繪畫;吳伯衡 編文.中國一百儒士圖.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06:84
  • 49.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 50.    《晉書》卷34《杜預傳》: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 51.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初在荊州,因宴集,醉卧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户,止見一大蛇垂頭而吐。聞者異之。
  • 52.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在鎮,數餉遺洛中貴要。或問其故,預曰:“"吾但恐為害,不求益也。”
  • 53.    (宋)朱熹,呂祖謙 著.近思錄: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04:47
  • 54.    (清)朱軾 編.歷代名臣傳:嶽麓書社,1993-03:190
  • 55.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五 萬曆十八年 七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0]
  • 56.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五年……閏月,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卒。”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網站換算,該年的閏(十二)月,時間為儒略曆285年1月23日至285年2月21日之間,故在本詞條中表述為285年初。
  • 57.    《晉書》卷42《王濬傳》: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受王渾節度。預至江陵,謂諸將帥曰:“若濬得下建平,則順流長驅,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於我。若不能克,則無緣得施節度。”濬至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預書。
  • 58.    《晉書》卷42《王濬傳》:及濬將至秣陵,王渾遣信要令暫過論事,濬舉帆直指,報曰:“風利,不得泊也。”王渾久破皓中軍,斬張悌等,頓兵不敢進。而濬乘勝納降,渾恥而且忿,乃表濬違詔不受節度,誣罪狀之。有司遂按濬檻車徵,帝弗許,詔讓濬曰:“伐國事重,宜令有一。前詔使將軍受安車將軍渾節度,渾思謀深重,案甲以待將軍。云何徑前,不從渾命,違制昧利,甚失大義。將軍功勳,簡在朕心,當率由詔書,崇成王法,而於事終恃功肆意,朕將何以令天下?”濬上書自理。渾又騰周浚書,雲濬軍得吳寶物。濬復表。
  • 59.    羅大樂,貢紹海 著.中國法律文化萃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05:173-174
  • 60.    《晉書》卷34《杜預傳》:與車騎將軍賈充等定律令,既成,預為之註解,乃奏之曰:“法者,蓋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也。故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例直易見,禁簡難犯。易見則人知所避,難犯則幾於刑厝。刑之本在於簡直,故必審名分。審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書,銘之鐘鼎,鑄之金石,所以遠塞異端,使無淫巧也。今所注皆綱羅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執名例以審趣舍,伸繩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詔班於天下。
  • 61.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30]
  • 62.    《晉書》卷34《杜預傳》:咸寧四年秋,大霖雨,蝗蟲起。預上疏多陳農要,事在《食貨志》。
  • 63.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 64.    白壽彝 總主編;黎虎 主編.中國通史 8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861-868
  • 65.    《晉書》卷34《杜預傳》: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吳之男女降者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
  • 66.    《晉書》卷34《杜預傳》:預既還鎮,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不許。
  • 67.    《晉書》卷34《杜預傳》: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又撰《女記贊》。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唯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
  • 68.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先為遺令曰:“古不合葬,明於終始之理,同於無有也。中古聖人改而合之,蓋以別合無在,更緣生以示教也。自此以來,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吾往為台郎,嘗以公事使過密縣之邢山。山上有冢,問耕父,雲是鄭大夫祭仲,或雲子產之冢也,遂率從者祭而觀焉。其造冢居山之頂,四望周達,連山體南北之正而邪東北,向新鄭城,意不忘本也。其隧道唯塞其後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無珍寶,不取於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為冢藏,貴不勞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無利可動,歷千載無毀,儉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喪亡,緣陪陵舊義,自表營洛陽城東首陽之南為將來兆域。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無舊冢。其高顯雖未足比邢山,然東奉二陵,西瞻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夷叔,曠然遠覽,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樹開道,為一定之制,至時皆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制取法於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棺器小斂之事,皆當稱此。”子孫一以遵之。
  • 69.    [OL][公告] 1月20日《三國殺OL》版本更新公告 應變篇來襲  .三國殺OL官網.2021-01-20[引用日期2021-10-20]
  • 70.    《三國志12》最新武將 “官二代“杜預登場  .遊俠網.2012-04-17[引用日期2021-10-20]
  • 71.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72.    黃留珠 主編.西安通史 第2卷: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11:242-243
  • 73.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杜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74.    《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75.    《隋書·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76.    《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77.    至聖先賢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03]
  • 78.    杜預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9]
  • 79.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99
  • 80.    《資治通鑑》:(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