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子儀

(唐朝名將)

鎖定
郭子儀(697年-781年7月9日 [81]  ),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1-3] 
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復兩京有功,加司徒、代國公。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擔相州兵敗之責,失去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變有功,進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再度被啓用,出任關內副元帥,收復長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紇聯兵入侵,在涇陽單騎説退回紇,並擊潰吐蕃。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日(781年7月9日 [81]  ),病逝,獲得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唐代宗廟廷,陪葬於建陵
全    名
郭子儀 [150] 
別    名
郭令公
郭汾陽
子儀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
出生日期
697年
逝世日期
781年7月9日 [81] 
主要成就
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 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
主要作品
《進賜前後詔敕自陳表》《請車駕還京奏》《論吐蕃書》
籍    貫
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
祖    籍
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

郭子儀人物生平

郭子儀早年事蹟

郭子儀(697-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成績補任左衞長上(從九品下, [4]  此據“郭家廟碑”碑陰銘文, [5]  正史列傳誤作“左衞長史”,為六品官。子儀武舉及第任官直接為六品可能性較小),後累遷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
天寶八載(749年)三月,郭子儀升任左武衞大將軍(正三品, [6]  此據《郭公廟碑銘》碑陰, [5]  正史列傳則作“左衞大將軍”)、橫塞軍使、安北副都護,又改橫塞軍使為天德軍使。
天寶十三載(754年)春,郭子儀兼任九原郡(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 [7]  不久,郭子儀的母親、贈魏國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職返家守孝。

郭子儀平定安史

  • 討伐叛軍
郭子儀像
郭子儀像(2張)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啓用,改封衞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郭子儀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於是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佔領河北全境。這時,李光弼自太原東進攻打常山,攻克了常山。而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數萬軍隊,平定藁城。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俘獲敵軍四千人,都放走了,斬殺叛軍任命的偽太守郭獻璆,回軍常山。 [8-9] 
郭子儀返回常山,史思明又集結數萬兵馬尾隨其後,到了行唐縣,郭子儀選出五百騎兵又出來挑戰。三日後,敵軍退去,郭子儀乘敵軍疲憊之機,又在沙河擊破敵軍,於是前往常陽駐守。安祿山添加兵力增援史思明。郭子儀説:“敵人仗着增加了兵力,必定輕視我,輕視我,內心就不堅定,一戰就能攻克敵軍。”唐軍與叛軍交戰中,郭子儀殺敵方一步將並宣示己方眾將士,將士們殊死戰鬥,於是擊破敵軍,斬首兩千級,俘虜五百人,俘獲的馬匹數量也一樣。於是郭子儀白天帶兵征戰,晚上搗毀敵方堡壘,敵軍不得休息,士氣衰弱。於是與李光弼僕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在嘉山擊破敵軍,斬首四萬級,獲得數萬匹馬。史思明逃往博陵。於是河北各郡縣都斬殺叛軍守將,迎接朝廷軍隊。郭子儀正欲北征范陽,此時哥舒翰在潼關戰敗,天子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下詔軍隊班師。於是郭子儀與李光弼率軍隊五萬趕赴朔方行在 [10-11]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唐肅宗檢閲大軍,發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動請纓討伐叛軍,在陳濤戰敗,唐軍損失大半,唐肅宗只能倚靠朔方軍為根基。敵將阿史那從禮又率同羅僕骨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數萬兵力逼近行在。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進擊,斬獲數萬,牛羊不可勝數,終於平定河曲。 [12-13] 
  • 克復兩京
至德二年(757年),在潼關進攻敵將崔乾祐,崔乾祐戰敗,退保蒲津。此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户參軍韓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鋒在城中,密謀作為內應,郭子儀進攻蒲津,趙復等人斬斷城牆,打開城門。崔乾祐逃往安邑,安邑假意接納他,崔乾祐的軍隊進城進到一半的時候,縣門發兵,崔乾祐脱身逃走。敵將安守忠守衞永豐倉,子儀遣兒子郭旰與其交戰,殺死敵軍一萬級,而郭旰陣亡。唐軍奪取了永豐倉。於是打通了潼關到陝州的道路。 [14-15] 
郭子儀半身版畫像 郭子儀半身版畫像 [16]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朝廷欲大舉進攻。唐肅宗詔郭子儀回鳳翔。四月,郭子儀進封司空、關內河東副元帥。五月,令郭子儀率軍趕赴京城。在清渠(今西安以西)與叛將安守忠交戰,唐軍失利,部眾潰散,把所有武器都丟在了清渠。郭子儀聚集餘部,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到皇帝處請罪,請求降職,於是被降為左僕射,仍兼同平章事,其餘職務不變。(郭子儀像見右圖) [16-18] 
閏八月,郭子儀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九月,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帥,隨從廣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俶率蕃、漢兵十五萬前去收復長安。到了長安城西,駐兵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澧水之東。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十萬駐紮在唐軍北面,叛軍李歸仁出來挑戰,唐軍追擊,逼近敵陣。叛軍齊攻唐軍,唐軍退後,被叛軍擊退,唐軍驚亂,叛軍爭相奪取輜重。李嗣業説:“今日不用自己的身軀引誘敵人,則我軍必敗。”於是脱掉衣服,拿長刀,站立於陣前,大聲呼喊着奮戰,阻擋他的敵軍都被殺死,李嗣業殺死數十敵軍,唐軍陣形才鎮定下來。於是李嗣業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推進,所向摧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了救其裨將,被敵軍射中眉間,麪皮掉下遮住雙眼。王難得拔掉箭,扯掉臉皮,血流滿面,仍然向前奮擊。叛軍埋伏騎兵於戰場東面,想從後面襲擊唐軍,被唐軍偵察到,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回紇軍攻擊叛軍伏兵,全部消滅了敵人伏兵,叛軍士氣衰落。李嗣業又與回紇軍殺到叛軍陣後,與正面的唐軍一起夾擊叛軍,從午時打到酉時,唐軍斬首叛軍六萬級,俘虜敵軍兩萬人,還有很多叛軍逃跑時掉入溝塹而死,叛軍於是大敗。叛將張通儒棄城逃往陝州。第二天,唐軍進入長安,老百姓夾道歡呼説:“沒想到今日又能見到官軍。”李俶休整三日後,繼續東征。 [19-21] 
安慶緒派遣嚴莊調兵馬十萬前往陝州與張通儒共抗唐軍,叛軍聽聞唐軍到,將全部兵力駐紮在山西,背山結陣。郭子儀用大軍攻擊叛軍正面,回紇率軍登山繞到叛軍背後,在山中遇到了一支隱藏的叛軍,回紇兵因為與山中叛軍交戰而錯過了期限,唐軍稍微後退。叛軍分兵三千人,斷絕唐軍歸路,唐軍軍心動搖,郭子儀指揮回紇兵進擊,將叛軍全部殺死。李嗣業與回紇軍從後方攻擊叛軍,從揚起的塵土中飛來十餘箭射向叛軍,叛軍大驚説:“回紇來了。”於是叛軍大敗,屍體漫山遍野,嚴莊張通儒逃回洛陽,再與安慶緒一起逃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郭子儀率軍收復東都洛陽。 [22-23] 
至德二載(757)十二月,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分均已收復,郭子儀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餘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户。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並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郭子儀磕頭致謝。不久,郭子儀奉命返回洛陽,經營北討安史叛軍事宜。 [24-25] 
  • 兵敗相州
郭子儀立像
郭子儀立像(2張)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儀因在黃河邊擊敗叛軍,擒獲叛將安守忠,獻俘至京師,肅宗命百官到長樂驛迎接,並親自在望春樓等待,進封其為中書令。然後,肅宗詔命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因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勳,難相統屬,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卻不設立元帥。 [26-27] 
郭子儀率兵從杏園渡過黃河,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將安太清逃至衞州防守,郭子儀圍困衞州(今河南汲縣)。魯炅從陽武,季廣琛崔光遠從酸棗,和李嗣業一起會合郭子儀於衞州,安慶緒將兵馬分為三軍,以崔乾祐率領上軍,田承嗣率領下軍,慶緒自率中軍,前往救援。即將開戰時,郭子儀先選出三千人射手埋伏於營垣之內,並囑咐道:“等我軍退卻,叛軍必定乘機攻營壘,你們就吶喊射箭。”兩軍交戰不久,郭子儀假裝兵敗,叛軍追擊,追到營壘下,伏兵立刻登上壘垣,亂箭齊發如同下雨,叛軍大驚退走,郭子儀又率軍奮擊,安慶緒大敗,叛軍被斬首4萬級。此戰,郭子儀軍獲鎧冑數十萬,捕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攻克了衞州。安慶緒逃走,郭子儀等率軍追擊到相州(鄴城),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領兵相繼來到,安慶緒收集叛軍餘部與官軍再戰於愁思岡,大敗,前後被斬三萬級,被俘千人。安慶緒於是入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圍鄴城,又引漳水淹城,城被淹兩個時辰,不能攻破。城中糧盡,人吃人。安慶緒窘迫,只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發兵十三萬援救鄴城。 [28-30]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發兵從魏州來援安慶緒。三月,史思明率軍奮戰,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被殺傷的人數幾乎相等,魯炅中流矢受傷退出戰鬥。郭子儀率部在後,還未來得及佈陣,突然大風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卻看不清。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棄兵仗輜重,唐軍向南、叛軍向北面潰退, [31-32]  唐軍各部相繼引還。 [33-34]  郭子儀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後,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東都留守,東京畿、山南東道、河南等道行營元帥。 [35-36]  觀軍容魚朝恩一直妒忌郭子儀,趁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並在肅宗面前進讒言。五月,肅宗將郭子儀召還京師,任命趙王李系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副帥代領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兵權雖被剝奪,但仍以大局為重,忠心於朝廷。 [37-38] 
  • 再掌兵權
郭子儀像 郭子儀像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肅宗任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仍將其留在京師。閏四月,在百官的要求下,肅宗準備命令郭子儀帶兵出征。 [39-40] 
九月,肅宗任命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命其率英武、威遠等軍以及河東、河西諸軍攻取邠寧、朔方、大同、橫野,然後再取范陽,但被魚朝恩阻撓破壞。 [41-42]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兵敗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
寶應元年(762年 [43]  )二月,朔方諸軍都統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朝廷害怕這兩支軍隊與叛軍聯合,於是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絳州 [43]  [44] 
唐肅宗病重,不見百官。郭子儀請求道:“老臣接受任命,將要死在外地。不見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肅宗命人將其請入卧室,道:“河東的事情全都拜託你了。”並賜他御馬等物。郭子儀到達治地後,誅殺為首作亂的王元振等幾十人,新任河東節度使辛雲京也處死作亂者,各地將領盡皆恐懼,不再敢作亂。 [45-46] 

郭子儀屢遭讒言

唐代宗能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認為有擁立之功,擔心老將難以制服,多次離間誣陷。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而加實户七百,再失兵權,充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儀將肅宗所賜的詔書一千餘件全部呈給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後,安慰郭子儀道:“使重臣憂慮,我很慚愧,從今後您不要擔心。“ [47-48] 
此時,史朝義仍佔據洛陽,代宗欲派郭子儀與雍王李適率軍東征。由於魚朝恩、程元振的讒言,代宗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 [49-50] 

郭子儀再復長安

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入寇,而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由於之前唐代宗猜忌將領,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來瑱被讒殺,導致長安幾乎沒有軍隊防禦。此時,鎮守徐州的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因為畏懼讒言不敢帶兵入朝救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梁崇義在襄州反叛,而駐紮在汾州的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更是暗中召回紇、吐蕃入侵河西,侵寇涇州,進犯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唐代宗不得已,遂起用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守咸陽。之前,郭子儀自從被罷回京師,他的部曲離散,等到接受詔書為關內副元帥時,郭子儀麾下只有20個騎兵。郭子儀剛到咸陽,吐蕃軍已經過渭水,沿着南山東進,郭子儀使王延昌入奏,請給自己增加軍隊,但是被程元振阻止,不讓皇帝見郭子儀、王延昌。等到唐代宗開始治兵時,吐蕃軍已過便橋,唐代宗倉促間不知所措。後來唐代宗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官員藏匿、軍隊逃散。郭子儀聽聞後,急忙從咸陽回長安,到達長安後,唐代宗已離開了。唐代宗剛出苑門、渡過滻水,射生將王獻忠率四百騎兵叛逃回長安,脅迫豐王李珙等十王向西迎接吐蕃。在開遠門遇上郭子儀,郭子儀呵斥王獻忠,王獻忠下馬説:“現在皇帝東逃,國家無主,你身為元帥,廢立就在你一句話”。郭子儀沒有迴應,李珙接着説:“你為什麼不説話”。郭子儀責備他,然後派兵將宗室諸王護送到唐代宗那裏。 [51-53] 
吐蕃進入長安,長安很多官員、百姓逃進山谷。 [54] 
郭子儀戎裝像 郭子儀戎裝像
郭子儀率三千騎兵從御宿川沿着山向東走,郭子儀跟王延昌説:“將士大多逃去了商州,現在趕快去召集,並調發武關的關防兵,數日間,向北出藍田奔赴長安,吐蕃必定逃去”。郭子儀到了藍田,遇到元帥都虞候臧希讓、鳳翔節度使高升,得到士兵將近千人。郭子儀與王延昌商量説:“逃散的士兵到商州,官吏必定逃走躲藏起來”。派王延昌直接入商州安撫。正當眾將士放縱士兵掠奪時,聽聞郭子儀到了,都大喜並表示聽郭子儀號令。郭子儀擔心吐蕃攻擊唐代宗,就先留下守衞七盤關,三日後才出發去商州,到了商州後收集士兵,合併武關防兵共四千人,官軍勢力稍微振作起來。此時寶應軍使張知節在洛南迎接郭子儀,大閲兵,屯駐商州,威震關中。郭子儀於是流着淚告訴諸位將士要雪國恥,光復長安,眾將士都感動並受郭子儀節度。郭子儀任命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供給糧食。唐代宗給郭子儀下詔,表示擔心吐蕃東出潼關,召郭子儀趕赴行在,郭子儀上表説:“臣不光復長安就沒有臉面見陛下您,我若出兵藍田,敵人必不敢向東去。”唐代宗允許了。另外鄜坊節度判官段秀實告訴節度使白孝德一同率軍共討叛軍,白孝德當日就帶兵出發,向南急速趕赴長安,與蒲、陝、商、華匯合進擊。 [55-56] 
早先,光祿卿殷仲卿在藍田募兵,郭子儀到了商州,還不知道殷仲卿在藍田募兵,郭子儀派人前去查探敵人的情況。羽林將軍長孫全緒請纓,率兩百騎兵前往。郭子儀又令太子賓客第五琦代理京兆尹之職務,一同收復長安。郭子儀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率兵繼之。長孫全緒等人到了韓公堆,白天擊鼓,晚上則放火,使吐蕃起疑。殷仲卿探知官軍勢力更加強大。於是與長孫全緒相互配合,把情形報告給郭子儀。殷仲卿率兩百騎兵遊蕩,直接渡過滻水。吐蕃驚懼,問百姓,百姓欺騙他們説:“郭子儀從商州領兵收復長安,大軍不知有多少”。吐蕃認為官軍眾多,於是率軍退走,餘眾還在城中。軍將王撫及御史大夫王仲升率兵從苑中進來,擊鼓大喊,殷仲卿又率軍入城,吐蕃兵全都逃跑了,郭子儀率軍乘勢擊鼓入長安,人心逐步安定下來。吐蕃軍隊佔領京師的時間總共只有十五日。郭子儀上書唐代宗,稟告收復長安的詳情,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長安留守。 [57-60] 
自從唐代宗狼狽東逃,百官都歸罪於程元振,對其多次彈劾。程元振非常害怕,勸説代宗定都洛陽,代宗應允。郭子儀聞知後,上表勸諫,並提出應對之策。代宗閲完奏表後對侍臣説:“郭子儀真是國家忠臣,我決定返回長安。”代宗回到長安,慰勞郭子儀道:“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賜郭子儀鐵券,並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 [61-62]  不久,命郭子儀兼任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觀察使、河中尹,坐鎮河中府。

郭子儀抵禦吐蕃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僕固懷恩反叛,放縱士兵劫掠並、汾屬縣,唐代宗任命郭子儀充任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大使。僕固懷恩的兒子僕固瑒在榆次被部將張惟嶽殺死,傳首京師,僕固瑒的軍隊都投降郭子儀。僕固懷恩害怕就丟下母親逃往靈州。九月,郭子儀罷司徒,代宗皇帝進封他為太尉,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而郭子儀辭去太尉的任命。 [63-64] 
同年,僕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党項入侵唐朝。代宗命郭子儀駐紮奉天,並問禦敵方略。郭子儀答道:“僕固懷恩雖然強健勇敢,但不得人心。而且士兵都是我以前的部下,他們會忍心與我刀劍相向嗎?”不久,回紇與吐蕃軍進逼奉天。眾將請求進攻,郭子儀道:“敵軍深入我境,利於速戰,他的部下長期受我的恩德,我不進攻他們,他們將自然改變主意。敢説出戰的斬。”並堅守營壘防禦敵軍,敵軍果然退去。 [65-66]  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早先鎮守奉天,吐蕃列陣,渾瑊率兩百騎兵衝擊,身先士卒,敵人潰散。渾瑊俘虜一名敵將騎馬回營,跟隨的騎兵都沒有受傷的。城上的士兵看到,勇氣振奮。唐軍連日進攻,吐蕃軍隊死傷眾多。後來吐蕃收軍還營,渾瑊趁晚上率兵襲擊,殺死敵人千餘。渾瑊前後與敵人交戰二百多回合,斬首五千級。 [67]  郭子儀第三子朔方行營兵馬使郭晞也在涇水打敗吐蕃軍隊。十二月,朝廷任命郭子儀兼河中副元帥,並進封尚書令,郭子儀三次上表朝廷懇辭尚書令,唐代宗為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特別命令將此事記入國史。
永泰元年(765),郭子儀統率河南道節度行營,再次出鎮河中府。僕固懷恩遊説吐蕃、回紇、党項、吐谷渾、奴剌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渭橋,李光進屯兵雲陽,馬璘郝廷玉屯兵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兵盩厔(治今陝西周至),李抱玉屯兵鳳翔,周智光屯兵同州,杜冕屯兵坊州,代宗親自率兵駐守苑中,並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 [68-69] 
郭子儀免冑見酋圖
郭子儀免冑見酋圖(2張)
郭子儀到涇陽時,敵軍已經圍城。郭子儀命部將李國臣、高升、魏楚玉等各當一面,而自己率甲騎二千人出入於陣中。回紇原以為郭子儀去世,代宗駕崩,才與吐蕃軍聯合進犯。而今聽説郭子儀健在,方知上了僕固懷恩的當。郭子儀又單騎去見回紇首領,責以大義,回紇與郭子儀和好如初。恰逢僕固懷恩暴死,敵軍沒有了首領,於是回紇答應退兵。吐蕃軍見郭子儀與回紇來往,心中猜疑,連夜退走。郭子儀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追擊,自己率大軍跟隨其後,在靈台西原(今甘肅涇川境)大破吐蕃軍隊,斬首級五萬,生擒萬人,俘獲士女牛馬多不勝數。 [70-71] 
大曆元年(766年)十二月,華州節度使周智光反叛,代宗命郭子儀率軍討伐。同州、華州將領聞聽郭子儀出兵,於是殺死周智光,將其首級送往朝廷。
大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入侵涇州,朝廷詔令郭子儀率三萬步騎移駐涇陽。十月,郭子儀在靈州截擊吐蕃,斬首兩萬。
大曆三年(768年)三月,郭子儀返回河中。八月,吐蕃寇靈武。九月,朝廷詔令郭子儀率軍五萬自河中移鎮奉天。當月,白元光大破吐蕃於靈武。十月,郭子儀入朝,還鎮河中。 [72-73] 
當時,在朝廷主持政事的人,如宰相元載等都認為“吐蕃頻繁入侵,馬璘難以抵擋”,調任馬璘為涇原節度使,調任中書令、朔方節度大使郭子儀兼領邠寧慶節度使,移駐邠州。 [74-75] 
大曆八年(773)十月,郭子儀指揮朔方軍在靈州大敗吐蕃軍,俘斬數萬,向朝廷奏捷。 [76] 
大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朝見皇帝。君臣對奏慷慨甚歡,但在談到吐蕃強大時,郭子儀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代宗允許。 [77-78] 

郭子儀晚年生活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德宗繼位。郭子儀被德宗調回朝廷,進位太尉,仍兼中書令,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並加食邑至兩千户,所領其他使職、副元帥等職務都被罷免。 [79-80]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儀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病,郭子儀不能行叩拜禮,只能作揖禮。六月辛丑日(7月9日 [81]  ),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賜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羣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專門超越禮制,下詔將他的墳墓增高一丈。 [81]  [82] 

郭子儀歷史評價

郭子儀總評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説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96] 

郭子儀歷代評價

李亨:①道備文武,衷懷忠亮,表宏才而應運,申茂績而經邦,……往屬兇醜亂常,雲雷經始,鹹能外持戎律,內翊皇圖,披荊棘而有功,歷險艱而無易。或分麾東討,掃昏祲於兩都;或仗節北臨,備長城於萬里。②風雲有感,星象降生。秉文武之姿,懷經濟之器。自兇狂構禍,區宇未寧,藴忠貞以立身,資義勇而成務。加其識度宏遠,謀略衝深。張飛乃萬人之敵,卻縠是三軍之帥。故能掃清強寇,收復二京,建茲大勳,成我王業。③代國公子儀,河嶽閒氣,巖廊重寶。器量深識,寬而有謀;術應通方,用而無滯。自經艱阻,實擁旌旄,遂能克復二京,折衝千里。厥戎將殄,時乃之功,久勤啓沃,載竭忠讜。人之望也,天實賚予。今殘寇示寧,興師頗廣。鎮守經制,已有區分,而籌畫指麾,必資專制。將軍辭第,無以家為,丞相憂邊,思平國難。
李豫:①卿入居台鉉,出統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難,靖羣氛於海表,凝庶績於天階。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簡,人難其易,爾易其難。 [97]  ② 卿秉德資忠,懿文經武,內凝庶績,外定羣兇。為社稷之元勳,實台陛之良輔。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
郭子儀題跋全身像 郭子儀題跋全身像
李適:①天寶之季,盜起幽陵,翠華南征,潼關不守;廣德之際,戎軼郊,皇輿東巡,酆宮罷警,則有若尚父子儀等殄殪醜逆,冊肅宗於岐,攘卻蕃夷,翊代宗於陝。 [98]  ②我肅宗皇帝龍飛靈武,翦滅鯨鯢,公則揚旗幟宣威,佐清六合。我大行皇帝撫軍鞏洛,收復都邑,公則摧殄諸寇,滌穢兩河。而又獫狁犬戎,共侵涇略,公則挺身鋒刃獨立戰場,叱退窮醜,威雄七萃。塞垣無警,社稷永康。朕遭閔凶,爰在諒暗,公又外釐百揆,內舉四維,委監山陵,克修制度。萬樞倚辦,庶績其凝,凡所詢謀,必謁寅亮。敬加從話,則率土歡心;寄以緝熙,則彝倫式序。宏宣五教,訓洽生靈;光昭七德,威肅禍亂。 [99]  ③尚父子儀,天降人傑,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若神。昔天寶多難,羯胡作禍,鹹秦失險,河洛為戎。公能扶翼肅宗,載造區夏。於國有患,勞其戡定;於邊有寇,藉其驅除。安社稷必在於絳侯,定羌戎無逾於充國。絳台綏四散之眾,涇陽降十萬之虜。勳高今古,名璟夷狄,而勞乎徵鎮,二紀於茲。 [97] 
苗晉卿:頃羯虜犯順,王師討逆,公之子儀,任總元戎,誓清大盜。常山擒敵之後,靈武詡聖之初,成我六軍,前驅效死。於是掃秦裏之寇,復開奉天;系陝郊之俘,更收洛邑。加以蒲坂之下,淇水之上,摧暴廓地。二城無虞,況師不遷延,功皆戰伐,豈敢言病,必先啓行。此由許國捐軀,輸忠奮勇。 [100] 
顏真卿:子儀帥彼勁卒,赫然先驅,取京洛如拾遺,翦兇殘猶振槁,功存社稷,澤潤生人。……恭惟令公,先皇之佐命臣也。……所蒞以清白見稱,居常以經濟自命。弱冠以邦鄉之賦,驟膺將帥之舉。四擢高第,有聲前朝;三為將軍,再守大郡。……長驅河洛,弼成睿圖,再造生靈,克清天步。函夏之未,安天下之不安,一年之間,區宇大定。……忠於國而孝於家,威可畏而儀可象。盛德載物,寬仁厚下,用人由己,從善如流。沈謀秘於鬼神,精義貫於天地。推赤誠而許國,冒白刃以率先。電擊於€雷之初,鷹揚於廟堂之上。凡二歷鼎司,兩升都座,四作元帥,九年中書,歷事二聖而厥德維懋,易相二十而受遇益深。蓋克復上都者再,戡定東京者一,其餘麾城慚邑,得雋摧鋒,亦非遽數之所周也。
裴垍: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後遭罹倖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徵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代宗幸陝時,令以數十騎覘賊,及在涇陽,又陷於胡虜重圍之中,皆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慮,亦遇天幸,竟免患難。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幣經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衞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僕隸焉。幕府之盛,近代無比。始與李光弼齊名,雖威略不逮,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其宅在親仁裏,居其裏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唯以讒怒,誣奏判官户部郎中張譚杖殺之,物議為薄。
陸贄:天寶之季,寇陷二京,時則先臣子儀,翼戴肅宗,戡定禍亂,再造區夏,於今賴之。
李儇:昔曹沫三敗,終復魯讎;孟明再奔,竟雪秦恥。近代汾陽尚父,咸寧太師,亦曾不利鼓鼙,尋則功成鐘鼎。 [101] 
劉昫:①天寶之季,盜起幽陵,萬乘播遷,兩都覆沒。天祚土德,實生汾陽。自河朔班師,關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荊榛。七八年間,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及國威復振,羣小肆讒,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自秦、漢已還,勳力之盛,無與倫比。 [97]  ②猗歟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心石腸。四朝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 [97] 
趙匡胤:唐李靖、郭子儀,皆出儒生,立大功。 [102] 
趙普:遠柱元勳建太平,軍容命具上瑤京。望春樓上君先侍,長樂司前眾遠迎。拒虜謹施三妙略,安邦唯盡一忠誠。國家再造唯卿力,圖像凌煙蓋寵榮。
呂蒙正:恩贈榮金紫,重褒祿位高。文章師孔孟,事業繼蕭曹。尊甫優三策,難兄善六韜。滿門俱將相,百世仰勳勞。
王旦:將相盈朝總與聞,眾推尚父獨為尊。每施盛德扶唐祚,時振清風繞帝閽。勳業文章昭日月,聲華忠義塞乾坤。聖皇榮賜恩波洽,接武夔龍有後昆。
范仲淹:令公名望冠蕭何,菖毫儲勳汝更多。心服蠻夷都將相,身扶國祚宰山河。鈞衡屢秉分輕重,鼎鼐端居召致和。國像凌煙為第一,名鐫金石永難磨。
文彥博:公作唐朝社稷臣,之韜之略妙通神。素慮忠悃唯思主,常振軍容自感人。奸黨構疑污令望,野胡羅拜禮嚴親。國家再造功居最,繪像凌煙邁等倫。
郭子儀全身像
郭子儀全身像(2張)
歐陽修:①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麾下宿將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餘人,後皆為將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與李光弼齊名,而寬厚得人過之。子儀歲入官俸無慮二十四萬緡。宅居親仁裏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至問安,但頷之而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焉。 [103]  ② 天寶末,盜發幽陵,外阻內訌。子儀自朔方提孤軍,轉戰逐北,誼不還顧。當是時,天子西走,唐祚若贅斿,而能輔太子,再造王室。及大難略平,遭讒甚,詭奪兵柄,然朝聞命,夕引道,無纖介自嫌。及被圍涇陽,單騎見虜,壓以至誠,猜忍沮謀。雖唐命方永,亦由忠貫日月,神明扶持者哉!及光弼等畏逼不終,而子儀完名高節,爛然獨著,福祿永終,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唐史臣裴垍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嗚呼!垍誠知言。其子孫多以功名顯,蓋盛德後雲。 [103] 
張預孫子曰:‘逸而勞之。’子儀揚兵搗壘而賊不得息。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子儀伏卒壁內而為遁。又曰:‘三軍既疑且惑,則諸侯之難至矣。’子儀與光弼責功不專而及於敗。又曰:‘強而避之。’子儀謂賊利速戰,而堅壁待之。又曰:‘敵雖眾,可使無鬥。’子儀示以至誠而回紇感服是也。 [104] 
王安石:翼翼汾陽,子儀始王。德完道粹,功蓋於唐。宜享世澤,流如海長。
周敦頤:國家唯賴老汾陽,蓋世勳名樹遠疆。將吏智謀遵德化,官僚聽命肅朝綱。虜人羅拜齊稱父,黎庶聞過總稱王。鐵券圖形傳宦譜,兒孫世世寵恩光。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逸而勞之。”子儀揚兵搗壘而賊不得息。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子儀伏卒壁內而為遁。又曰:“三軍既疑且惑,則諸侯之難至矣。”子儀與光弼責功不專而及於敗。又曰:“強而避之。”子儀謂賊利速戰,而堅壁待之。又曰:“敵雖眾,可使無鬥。”子儀示以至誠而回紇感服是也。(郭子儀像見右圖) [105-106] 
陳元靚:天祚有唐,奕奕重光。寧無否運,蓋恃忠良。白日再中,祅彗未亡。目視橫流,心競包藏。力扶天柱,唯賴汾陽。雪涕將壇,氣銷帝鄉。惟師尚父,可同鷹揚。圖形配享,無愧祠唐。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脱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王夫之:非韓信則冒頓不逞,非石敬瑭則邪律氏不橫,求如郭子儀與吐蕃、回紇有香火緣而無貳心者,今古無兩人。 [107] 
康熙帝:自漢唐以來之勳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非其得於天者獨厚也,良由篤棐謙沖,不敢以功業自矜,故能終身顯榮,聲施後世。觀其自謂不能禁暴,乃遭天譴數語。其虛懷卓識過人遠矣。 [108] 
乾隆帝:自古大臣出將入相,為國安危者,必有忠誠之德,經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國;然後立非常之功,萬世之業,漢之孔明,唐之子儀,信其人也。二公以忠正老成,為當世人望,加以非常之才功蓋天下,是故亮歿而漢亡,子儀存而唐復。古今所稱,不可誣也。當天寶之亂,明皇幸蜀,肅宗嗣位,河南、河北皆為賊有。蜂屯蟻居,不可耙梳,而子儀以朔方之兵,平定中原,收復兩京,唐祚中復,其有功於唐大矣!天下略平,大局略定,讒臣伺圖,奪其兵權。然朝命夕至,無絨於心,單騎克敵,感以誠信,非篤於君臣之。義動天地而泣鬼神者,能之乎。平生事,上忠御下恕,待人和,將誠,故朝恩以小人而知化。承嗣以使用傲狼而拜使,回紇以蠻豹而慕,靈耀以據汴而衞,勳名顯爍,千古不朽,惟其忠義篤誠深限於心故也。
鄭觀應:①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②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叡岳飛等,儒將也;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等,大將也;孫臏吳起白起耿弇楊素慕容紹宗、李光弼、馬燧等,才將也;英布王霸張遼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擴廓貼木兒等,戰將也。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郭子儀軼事典故

郭子儀富貴壽考

郭子儀起初在沙漠邊塞當兵,後因到京城催軍餉,趕回到離銀州十幾裏地方,忽然風沙颳得天地昏暗,連行李都弄丟了,就躲進大道邊一間空屋住下。夜裏,忽然房子左右邊一片紅光,抬頭看只見空中有一輛華麗的車子慢慢降落,車上的錦繡圍帳中坐着一個美麗的女子正俯身向下看。郭子儀跪拜祝告説:“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織女降臨了,希望您賜給我富貴和長壽。”仙女笑着説:“你會大富大貴,也能長壽。”説罷,車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着郭子儀,很久才消失。郭子儀後來由於戰功而官居高位,聲名顯赫。唐代宗大曆初年,郭子儀鎮守河中時得了重病,三軍部下十分憂慮,就請來御醫和幕僚王延昌、孫宿、趙惠伯嚴郢等人,對他們説:“我雖然病得很重,但我自己知道決不會去世的。”因此他就把在銀州遇見織女的事説了,大家這才放了心,都向他祝賀。後來他官做到太尉、尚書令、中書令,被尊稱為“尚父”,活到九十歲(實際是八十五歲)才去世。(出《神仙感遇傳》) [152] 

郭子儀誠感魚朝恩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抵禦吐蕃時,魚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大臣都擔心他舉兵造反。郭子儀入朝後,代宗將此事告訴他,他流淚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後來,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説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83-84] 

郭子儀懇辭尚書令

廣德二年(764年)十二月,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騎兵持戟護衞,催促他到官署就職,郭子儀仍不肯接受任命,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職,因此歷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關東,才授此官,怎能偏愛我,違背重要規定。而且平叛以後,冒領賞賜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幾職,貪圖升官不顧廉恥。現在叛賊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紀審查官員的時機,應從我開始。”代宗皇帝無奈,只得應允,並將他辭謝的事蹟交給史官,命令記入國史。 [85-86] 

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僕固懷恩回紇吐蕃入寇,郭子儀率兵屯駐涇陽。敵軍圍城,郭子儀親自上陣。回紇兵奇怪地問:“這個人是誰?”得知是郭令公後吃驚地説道:“郭令公還在嗎?僕固懷恩説大唐天子駕崩,郭令公去世,中國無人主持,所以才入侵。郭令公如今健在,大唐天子還在嗎?”得知皇帝健在後,道:“我們被僕固懷恩給騙了。”郭子儀派人對回紇人道:“過去你們不遠萬里,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長安、洛陽,我和你們共過患難。現你們都拋棄舊友,幫助叛變臣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回紇人回答道:“我們本來以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麼會來這裏。如果令公活着,我們能見他一面嗎?”郭子儀便要出城相見,部下紛紛勸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我們無法抵敵,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命人喊道:“郭令公來了!”郭子儀率幾十名騎兵出城,面見回紇首領道:“我們曾一起共患難,怎麼如今把這交情給忘了?”回紇人都放下兵器下馬跪拜,並道:“果然是我們的父輩。”郭子儀就喊他們一起喝酒,送綢緞結交,發誓和以前一樣友好,接着説道:“吐蕃本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無端侵略,是不認親人。吐蕃的馬牛佈滿幾百裏地,諸位如果反戈攻擊吐蕃,就如同拾取一樣,這是上天的恩賜,不能失去良機。況且逐走異族獲取實利,和我國繼續友好,不是一舉兩得嗎?”回紇人聽後,答應退兵。 [71]  [87] 

郭子儀納俸充馬價

回紇人請求賣給唐朝一萬匹馬,而朝廷因開支不足,準備只買一千匹。郭子儀道:“回紇人立有大功,應報答他們的支持,而且國內也需要馬,我請求繳納一年的俸祿,幫助出馬錢。”雖然唐代宗沒有同意,但仍得到別人的稱讚。 [88-89] 

郭子儀不徇私情

郭子儀曾嚴令禁止軍營內無故騎馬。郭子儀的妻子南陽夫人的奶媽的兒子觸犯禁令,被都虞候亂棍打死。郭子儀的幾個兒子到他面前哭訴,指責都虞候驕橫,郭子儀將他們斥退。次日,郭子儀將此事告訴幕僚們,並嘆道:“我的幾個兒子,都是當奴才的料。他們不讚賞父親的都虞候,反而痛惜母親奶媽的兒子,不是當奴才的料又是什麼!” [90] 

郭子儀囚子請罪

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着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説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説‘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 [91] 

郭子儀強藩畏服

田承嗣割據魏州時,驕橫無禮。但郭子儀遣使至魏州,卻向西跪拜,並指着膝蓋對使者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李靈耀佔據汴州,不管公私財物,只要經過汴州,一律扣押。而郭子儀的財物經過他的轄區時,李靈耀非但不敢扣留,還命人護送過境。 [92-93] 

郭子儀盡釋前嫌

安思順朔方節度使時,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擔任牙門都將,但不能和睦相處,雖然同桌吃飯,卻互相瞪眼,不肯交談。後來郭子儀代替安思順節度使的職位,李光弼就有意離去,心裏猶豫不決。
十天後,唐玄宗下詔命郭子儀率兵東伐趙、魏,李光弼進入官衙見郭子儀説:“我情願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兒子女。”郭子儀即刻走下堂來,摟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淚道:“當今國家遭逢亂事,連皇上避難去了。沒有你的協助,我怎麼能夠出兵打仗呢?現在哪裏是心懷私怨的時候呀!”於是互相扶持對拜,共謀破賊大計。 [94] 

郭子儀心胸坦蕩

郭子儀的王府在親仁裏,大啓其第,任人出入不問。麾下將吏出鎮來辭,郭子儀夫人及愛女方臨妝,令持巾兑汲水,役之不異僕隸。他日子弟列諫,不聽,繼之以泣,曰:“大人功業隆赫,而不自崇重,貴賤皆遊卧內,某等以為雖伊尹霍光不當如此。”郭子儀笑謂曰:“爾曹固非所料。且吾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餼者一千人,進無所往,退無所據。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內外,一怨將起,構以不臣,其有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則九族齏粉,噬臍莫追。今蕩蕩無間,四門洞開,雖讒毀欲興,無所加也!”諸子拜服。 [95] 

郭子儀後世地位

故宮博物院藏《八相圖》中的郭子儀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八相圖》中的郭子儀立像 [146]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109]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郭子儀。 [110]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 [104]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 [111]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112] 
清朝光緒年間,長樂縣立廟祭祀郭子儀。 [112] 

郭子儀主要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郭子儀的表文12篇。
表文
論吐蕃書 [113] 

郭子儀人際關係

郭子儀出身太原郭氏分支華陰郭氏家族。漢代有郭亭郭亭曾孫、光祿大夫郭廣意,廣意生子孟儒,子孫從太原徙居馮翊,後裔有西魏同州司馬郭徽郭徽郭進 [114] 

郭子儀六代祖先

唐汾陽王郭子儀家族世系表
關係
姓名
備註
六世祖
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北魏末歷秘書郎、中山郡太守、郢州刺史。(參見《隋郭榮碑考釋》) [115] 
五世祖
郭智次子。(參見《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隋郭榮碑考釋》《唐郭敬善墓誌銘》)
伯高祖
字長榮,郭智長孫、郭徽長子,隋左光祿大夫、右候衞大將軍、蒲城郡公,贈兵部尚書。(參見《隋郭榮碑》《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115] 
高祖父
郭進之子,隋金州司倉參軍。(參見《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可校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曾祖父
郭履球之子。生於隋唐之際,官至涼州司法參軍。(參見《郭公廟碑銘》《元和姓纂》)
祖父
郭昶之子。唐永徽年間(650—655年)官至京兆府美原縣主簿,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兵部尚書。(參見《郭公廟碑銘》《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父親
郭通之子。歷任渭州、吉州、綏州、壽州等四州刺史,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太保,追封祁國公,諡號“貞懿”。
母親
向氏
懷州河內人。初封平原郡君,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追贈魏國夫人。 [116-117] 

郭子儀兄弟

唐汾陽王郭子儀兄弟表
關係
姓名
備註
兄長
---
弟弟
---
郭子瑛
---
---
---
---
曾任少府監,死後贈太子太傅 [119] 
---

郭子儀妻妾

唐汾陽王郭子儀妻妾表
姓名
備註
王氏
京兆萬年人,封琅琊縣君,進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袞州大都督王守一之女。 [120]  [151] 
李氏
鄯州樂都人,封涼國夫人。 [148] 
張氏
封南陽夫人。 [149] 
韓氏
封勁節夫人。 [121] 
趙氏
有一女,被稱為趙氏愛女。 [151] 

郭子儀子女

  • 兒子
郭子儀有八子,據《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六子是夫人王氏所生,但長子郭曜墓誌稱霍國夫人王氏為“繼親”,故未知六人中王氏親生子有幾位。 [122]  [144] 
唐汾陽王郭子儀子女表一
姓名
備註
曾任開陽府果毅都尉,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歷任衞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後襲封代國公。死後,贈太子太傅,諡號孝。 [123] 
在討伐安史之亂時戰死。 [124] 
曾隨郭子儀收復兩京,戰功卓著。歷鴻臚卿、殿中監、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封趙國公。死後,贈兵部尚書 [125] 
郭昢 [103] 
---
郭晤 [103] 
---
娶代宗之女昇平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殿中監、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常卿,初封廣陽縣男,進封清源縣侯,後襲封代國公。死後,贈尚書左僕射,又贈太傅 [126-127] 
曾任司農少卿,後在朱泚之亂中立有戰功,擢升為左金吾衞大將軍,封祁國公。 [128] 
郭映
太子左諭德。 [129] 
  • 女兒
《新唐書》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 [103]  但據《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郭子儀有八女。
唐汾陽王郭子儀子女表二
關係
備註
長女
嫁成都縣令盧讓金。 [130] 
二女
嫁鄂州觀察使吳仲孺 [130] 
三女
嫁衞尉卿張浚。 [130] 
四女
嫁殿中少監李洞清。 [130] 
五女
司門郎中鄭渾。 [130] 
六女
嫁汾州別駕張邕。 [130] 
七女
嫁和州刺史趙縱。 [130] 
八女
太常寺丞王宰。 [130] 

郭子儀孫子

唐汾陽王郭子儀孫輩表
姓名
備註
郭曜之子。 [103] 
郭鋼
郭晞長子,曾任朔方節度使杜希全的幕僚,代理豐州刺史,後叛投吐蕃被拒,被送往京師賜死。 [131] 
郭鈞
郭晞次子。 [97] 
郭鐇
郭晤之子。 [103] 
郭鑄
郭曖長子,襲封代國公。 [103] 
郭曖次子,昇平公主所生。歷任左金吾大將軍、檢校工部尚書邠寧節度使司農卿、河陽三城節度使、河中尹、兵部尚書,唐文宗時加授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入朝為太常卿、檢校司徒,死後贈司徒。 [132] 
郭曖第三子,昇平公主所生,娶唐順宗之女漢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檢校國子祭酒、右金吾將軍、太子詹事、閒廄宮苑使,封太原郡公,死後贈尚書左僕射。 [133-134] 
郭曖第四子,娶唐順宗之女西河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殿中監、太子詹事、宮苑閒廄使。 [135] 
郭氏
郭曖長女,昇平公主所生。唐憲宗貴妃,唐穆宗生母,後被尊為皇太后,諡號懿安皇后 [127]  [136] 
郭映之子。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年)十一月至十三年(872年)四月間,任職檢校左散騎常侍、徐州刺史、感化(武寧)軍節度使等,兼徐、宿、濠、泗等州觀察使。 [153-154] 

郭子儀後裔

唐汾陽王郭子儀後裔表
姓名
備註
郭子儀來孫、郭晞玄孫,後唐鴻臚少卿,《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記載,郭在徽因上奏事情觸怒後唐明宗,貶官衞尉少卿。後來,南遷南吳南唐,居吉州廬陵縣。 [137-138] 
字伯陽,郭在徽長子。南唐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廣國公。廬陵縣六十二都麻岡,為汾陽堂麻岡系南遷始祖 [143] 
郭德海
三代皆為元朝將領。 [139] 
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勝,官至都督府

郭子儀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 [9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 [103] 

郭子儀後世紀念

郭子儀郭子儀墓

郭子儀墓,在陝西省禮泉縣建陵西南二公里的坡陽村。

郭子儀汾陽王廟

786年,邠寧節度使、尚書左僕射韓遊瑰為郭子儀建廟於邠州(今陝西彬縣),用來紀念郭子儀“聖德遺芳,永留西夏”。這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後來被毀,湮沒於歷史塵煙之中。 [145] 
910年,在福建長樂建有一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好、時代最久遠的汾陽王廟。
明代萬曆年間,在山西汾州建有一座汾陽王廟,後亦被毀。

郭子儀汾陽王紀念堂

汾陽王紀念堂,是汾陽市政府為紀念汾陽王郭子儀而修建的,坐落於山西省汾陽城內廟前街市博物館院內。在大殿正中有郭子儀塑像,兩側懸掛八子畫像。汾陽王紀念堂已成為海內外郭氏後裔祭祀郭子儀的場所。

郭子儀藝術形象

郭子儀民間形象

  • 評書
郭子儀戲劇形象 郭子儀戲劇形象
西河大鼓月唐演義》中,郭子儀為主要角色,經典橋段有“大鬧學士府”、“開弓降魔獸”、“搶桃千斤鏈”、“走馬射金錢”、“鞭打安祿山”、“槍挑鐵天柱”等。
  • 戲曲
潮劇魂斷馬嵬坡》中,郭子儀勸諫唐明皇,被安祿山楊國忠等逐出京城,赴邊守塞。後安祿山起兵造反,郭子儀揮師勤王,大敗叛軍,鞭打安祿山,保住大唐江山。
粵劇《郭子儀祝壽》中,郭子儀大壽,郭曖之妻昇平公主,不但不前往祝壽,反設紅燈刁難郭曖,郭曖忍無可忍,醉打金枝。郭子儀得知後連夜綁子進宮請罪。唐王與皇后教責公主,使小夫妻言歸於好!

郭子儀小説形象

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中,郭子儀早年曾在幷州為官,後因罪被押解長安斬首,在赴刑場途中,遇到李白,被李白所救。後李白為永王李璘幕僚,涉嫌李璘叛亂。郭子儀平定叛亂後,為報當年救命之恩,將李白釋放,並上表為其鳴冤。 [140] 
李白與郭子儀的故事在《隋唐演義》中也有提及,並提到郭子儀是隴西節度使哥舒翰部下偏將。

郭子儀影視形象

有關飾演汾陽王的影視情況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冊
1976
電視劇
楊貴妃
王志華飾演的郭子儀 王志華飾演的郭子儀 [141]
1981
歌仔戲
打金枝
1983
電視劇
1990
電視劇
《唐明皇》
彭軍
1994
電視劇
崑崙奴
1997
電視劇
2000
電視劇
楊貴妃
2005
電視劇
2008
電視劇
王建國
2017
電視劇
參考資料: [141-142] 
參考資料
  • 1.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並序)》:(郭敬之)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為郭,因而氏焉。代為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意,生孟儒,為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後轉徙於華山之下,故一族今為華州鄭縣人。
  • 2.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中尉廣意。後元二年執金吾郭廣意免。元康二年執金吾廣意。建昭二年左馮翊郭延。據考證郭延即郭孟儒。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30]
  • 3.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郭氏)》: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日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以為氏。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藴。藴生淮、配、鎮。鎮,謁者僕射、昌平侯。裔孫徙潁川。郭氏宰相四人:待舉、子儀、元振、正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30]
  • 4.    《新唐書·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十六衞·左右衞》: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
  • 5.    《郭家廟碑銘》:子儀,武舉及第授左衞長上,改河南府城皋府別將,又改同州興德府右果毅左金吾衞知隊仗長上,又改汝州魯陽府折衝知右羽林軍長上,又遷桂州都督府長史充當管經略副使,又改北庭副都護充四鎮經略副使,又除左威衞中郎將,轉右司御率兼安西副都護,改右威衞將軍同朔方節度副使,改定遠城使本軍營田使,又加單于副大都護東受降城使左廂兵馬使,又拜右金吾衞將軍兼判單于副都護,又拜左武衞大將軍兼安北副都護橫塞軍使本軍營田使,又兼充天德軍使安北副都護,又兼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右廂兵馬使,改衞尉卿兼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州刺史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關內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副大使知節度事六城水運等使,又拜御史大夫餘並如故,又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州大都督府長史節度等使餘如故,又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又拜司空餘如故,又充副元帥餘如故,又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武部尚書餘如故,又加朔方管內採訪處置使,又加司徒封代國公食實封一千户餘如故,又兼中書令司徒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單于鎮北副大都護朔方節度等諸使餘並如故,又充東京畿及山南東道並河南等道諸節度防禦兵馬元帥仍權知東京留守判留司尚書省事餘如故,又兼邠寧鄜坊等兩道節度使,又封汾陽郡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仍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餘並如故,加實封五百户,又加實封二百户,又充關內副元帥餘如故,又兼上都留守餘如故,又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本道觀察處置等使兼河中尹餘如故,又兼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充朔方節度大使及關內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等使六城水運使管內觀察處置使餘如故,又拜太尉兼河西副元帥通和吐蕃等使餘如故,又拜尚書令兼中書令餘如故。
  • 6.    《唐六典·卷二十四·諸衞》:左、右武衞,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魏武為丞相,有武衞營。晉、宋、齊、梁、陳又有建武、奮武等將軍,又有武烈、武毅等將軍。至隋,採諸武之名,置左、右武衞府,有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皇朝因舊。光宅元年改為左、右鷹揚衞,神龍元年復故。)將軍各二人,從三品。
  • 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以武舉異等補左衞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天寶八載,木剌山始築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詔即軍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築永清,號天德軍,又以使兼九原太守。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30]
  • 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十四載,安祿山反,詔子儀為衞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遂收雲中、馬邑,開東陘。加御史大夫。賊陷常山,河北郡縣皆沒。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萬,平定藁城。南攻趙郡,禽賊四千,縱之,斬偽守郭獻璆。
  • 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十四載,安祿山反。十一月,以子儀為衞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子儀以本軍東討。遂舉兵出單于府,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傳首闕下。祿山遣大同軍使高秀巖寇河曲,子儀擊敗之,進收雲中馬邑,開東陘,以功加御史大夫。十五載正月,賊將蔡希德陷常山郡,執顏杲卿,河北郡縣皆為賊守。二月,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師下井陘,拔常山郡,破賊於九門,南攻趙郡,生擒賊四千,皆舍之,斬偽太守郭獻璆,獲兵仗數萬。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30]
  • 1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師還常山,賊將史思明以數萬人踵其後,我行亦行,我止亦止。子儀選驍騎五百更挑之,三日至行唐,賊疲乃退,我軍乘之,又敗於沙河。祿山聞思明敗,乃以精兵益之。我軍至恆陽,賊亦隨至。子儀堅壁自固,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賊人不及息。數日,光弼議曰:"賊怠矣,可以戰。"六月,子儀、光弼率僕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陣於嘉山,賊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結陣而至,一戰敗之,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思明露發跣足奔於博陵。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斬賊守者以迎王師。子儀將北圖范陽,軍聲大振。是月,哥舒翰為賊所敗,潼關不守,玄宗幸蜀,肅宗幸靈武,子儀副使杜鴻漸為朔方留後,奏迎車駕。七月,肅宗即位,以賊據兩京,方謀收復,詔子儀班師。八月,子儀與李光弼率步騎五萬至自河北。
  • 1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還常山,思明以眾數萬尾軍,及行唐,子儀選騎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賊引去,乘之,又破於沙河,遂趨常陽以守。祿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儀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則克矣。”與戰未決,戮一步將以徇,士殊死鬥,遂破之,斬首二千級,俘五百人,獲馬如之。於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乃與光弼、僕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擊賊嘉山,斬首四萬級,獲人馬萬計。思明跳奔博陵。於是河北諸郡往往斬賊守,迎王師。方北圖范陽,會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詔班師。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
  • 1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時朝廷初立,兵眾寡弱,雖得牧馬,軍容缺然。及子儀、光弼全師赴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詔以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肅宗大閲六軍,南趨關輔,至彭原郡,宰相房琯請兵萬人,自為統帥以討賊,帝素重琯,許之。兵及陳濤,為賊所敗,喪師殆盡。方事討除,而軍半殪,唯倚朔方軍為根本。十一月,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僕骨五千騎出塞,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欲迫行在。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往擊敗之,斬獲數萬,河曲平定。
  • 1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拜子儀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度。肅宗大閲六軍,鼓而南,至彭原。宰相房琯自請討賊,次陳濤,師敗,眾略盡,故帝唯倚朔方軍為根本。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僕骨騎五千,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迫行在。子儀以回紇首領葛邏支擊之,執獲數萬,牛羊不可勝計,河曲平。
  • 1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賊將崔乾祐守潼關。二年三月,子儀大破賊於潼關,崔乾祐退保蒲津。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户韓旻、司士徐炅、宗子李藏鋒等,陷賊在蒲州,四人密謀俟王師至,則為內應。及子儀攻蒲州,趙復等斬賊守陴者,開門納子儀。乾祐與麾下數千人北走安邑,安邑百姓偽降,乾祐兵入將半,下懸門擊之,乾祐未入,遂得脱身東走。子儀遂收陝郡永豐倉。自是潼、陝之間無復寇鈔。
  • 1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至德二載,攻賊崔乾祐於潼關,乾祐敗,退保蒲津。會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户參軍韓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鋒在城中,謀為內應,子儀攻蒲,復等斬陴者,披闔內軍。乾祐走安邑,安邑偽納之,兵半入,縣門發,乾祐得脱身走。賊安守忠壁永豐倉,子儀遣子旰與戰,多殺至萬級,旰死於陣。進收倉。於是關、陝始通。
  • 16.    郭子儀半身版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詔還鳳翔,進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於朝,乃授尚書左僕射。
  • 1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是月,安祿山死,朝廷欲圖大舉,詔子儀還鳳翔。四月,進位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五月,詔子儀帥師趨京城。師於潏水之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王師不利,其眾大潰,盡委兵仗於清渠之上。子儀收合餘眾,保武功,詣闕請罪,乞降官資,乃降為左僕射,餘如故。
  • 1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月,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之師十五萬進收長安。回紇遣葉護太子領四千騎助國討賊,子儀與葉護宴狎修好,相與誓平國難,相得甚好。子儀奉元帥為中軍,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京西香積寺之北,王師結陣橫亙三十里,賊眾十萬陳於北。歸仁先薄我軍,我軍亂,李嗣業奮命馳突,擒賊十餘騎乃定。回紇以奇兵出賊陣之後夾攻之,賊軍大潰,自午至酉,斬首六萬級。賊將張通儒守長安,聞歸仁等敗,是夜奔陝郡。翌日,廣平王入京師,老幼百萬,夾道歡叫,涕泣而言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廣平王休士三日,率師東趨。
  • 2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俄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兵十五萬收長安。李嗣業為前軍,元帥為中軍,子儀副之,王思禮為後軍,陣香積寺之北,距灃水,臨大川,彌亙一舍。回紇以奇兵繚賊背,夾攻之,斬首六萬級,生禽二萬,賊帥張通儒夜亡陝郡。翌日,王入京師,老幼夾道呼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王休士三日,遂東。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諸軍俱發。壬寅,至長安城西,陳於香積寺北澧水之東。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賊眾十萬陳於其北,李歸仁出挑戰,官軍逐之,逼於其陳。賊軍齊進,官軍卻,為賊所乘,軍中驚亂,賊爭趣輜重。李嗣業曰:“今日不以身餌賊,軍無孑遺矣。”乃肉袒,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於是嗣業帥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救其裨將,賊射之中眉,皮垂鄣目。難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戰不已。賊伏精騎於陣東,欲襲官軍之後,偵者知之,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就擊之,翦滅殆盡,賊由是氣索。李嗣業又與回紇出賊陣後,與大軍交擊,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賊遂大潰。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30]
  • 2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十月,安慶緒遣嚴莊悉其眾十萬來赴陝州,與張通儒同抗官軍。賊聞官軍至,悉其眾屯於陝西,負山為陣。子儀以大軍擊其前,回紇登山乘其背,遇賊潛師于山中,與鬥過期,大軍稍卻。賊分兵三千人,絕我歸路,眾心大搖,子儀麾回紇令進,盡殺之。師馳至其後,於黃埃中發十餘箭,賊驚顧曰:"回紇來!"即時大敗,殭屍遍山澤。嚴莊、張通儒走歸洛陽,遂與安慶緒渡河保相州。子儀奉廣平王入東都,陳兵於天津橋南,士庶歡呼於路。偽侍中陳希烈、偽中書令張垍等三百餘人素服請罪,王慰撫遣之。是時,河東、河西、河南賊所盜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户。
  • 2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安慶緒聞王師至,遣嚴莊悉眾十萬屯陝,助通儒,旌幟鉦鼓徑百餘裏。師至新店,賊已陣,出輕騎,子儀遣二隊逐之,又至,倍以往,皆不及賊營輒反。最後,賊以二百騎掩軍,未戰走,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賊張兩翼包之,官軍卻。嗣業率回紇從後擊,塵且坌,飛矢射賊,賊驚曰:"回紇至矣!"遂大敗,殭屍相屬於道。嚴莊等走洛陽,挾慶緒度河保相州,遂收東都。於是河東、河西、河南州縣悉平。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是時,河東、河西、河南賊所盜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户。尋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於灞上,肅宗勞之曰:"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子儀頓首感謝。十二月,還東都,命子儀經營北討。
  • 2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於是河東、河西、河南州縣悉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户。入朝,帝遣具軍容迎灞上,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子儀頓首陳謝。有詔還東都,經略北討。
  • 2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乾元元年七月,破賊河上,擒偽將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敕百僚班迎於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位中書令。九月,奉詔大舉,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度李嗣業、襄鄧節度使魯炅、荊南節度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秦等九節度之師討安慶緒。帝以子儀、光弼俱是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立元帥。唯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 2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乾元元年,破賊河上,執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詔百官迎於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中書令。帝即詔大舉九節度師討慶緒,以子儀、光弼皆元功,難相臨攝,第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而不立帥。
  • 2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十月,子儀自杏園渡河,圍衞州。安慶緒與其驍將安雄俊、崔乾祐、薛嵩、田承嗣悉其眾來援,分為三軍。子儀陣以待之,預選射者三千人伏於壁內,誡之曰:"俟吾小卻,賊必爭進,則登城鼓譟,弓弩齊發以迫之。"既戰,子儀偽遁,賊果乘之,及壘門,遽聞鼓譟,俄而弓弩齊發,矢注如雨,賊徒震駭,子儀整眾追之,賊眾大敗。是役也,獲偽鄭王安慶和以獻,遂收衞州。進軍趨鄴,與賊再戰於愁思岡,賊軍又敗,乃連營圍之。慶緒遣薛嵩以所乘馬十匹求救於史思明,且言禪代。
  • 29.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子儀自杏園濟河,圍衞州。慶緒分其眾為三軍。將戰,子儀選善射三千士伏壁內,誡曰:“須吾卻,賊必乘壘,若等噪而射。”既戰,偽遁,賊薄營,伏發,注射如雨。賊震駭,王師整而奮,斬首四萬級,獲鎧冑數十萬,執安慶和,收衞州。又戰愁思岡,破之。連營進圍相州,引漳水灌城,漫二時,不能破。城中糧盡,人相食。慶緒求救於史思明。
  •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濟河,東至獲嘉,破安太清,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太清走保衞州,子儀進圍之;丙午,遣使告捷。魯炅自陽武濟,季廣琛、崔光遠自酸棗濟,與李嗣業兵皆會子儀於衞州。慶緒悉舉鄴中之眾七萬救衞州,分三軍,以崔乾祐將上軍,田承嗣將下軍,慶緒自將中軍。子儀使善射者三千人伏於壘垣之內,令曰:“我退,賊必逐我,汝乃登壘,鼓譟而射之。”既而與慶緒戰,偽退,賊逐之,至壘下,伏兵起射之,矢如雨注,賊還走,子儀復引兵逐之,慶緒大敗。獲其弟慶和,殺之。遂拔衞州。慶緒走,子儀等追之至鄴,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皆引兵繼至。慶緒收餘眾拒戰於愁思岡,又敗。前後斬首三萬級,捕虜千人。慶緒乃入城固守,子儀等圍之,李光弼引兵繼至。慶緒窘急,遣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且請以位讓之。思明發范陽兵十三萬欲救鄴
  • 3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思明率眾自魏州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賊於鄴南,與之接戰,夷傷相半,魯炅中流矢。子儀為後陣,未及合戰,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辯物色。我師潰而南,賊軍潰而北,委棄兵仗輜重,累積於路。諸軍各還本鎮。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紀三十七》: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
  • 3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諸軍各還本鎮。
  • 3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諸節度引還。
  • 3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浮橋,有詔令留守東都。三月,以子儀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
  • 3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思明自魏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之,戰鄴南,夷負相當,炅中流矢。子儀督後軍,未及戰。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於是王師南潰,賊亦走,輜械滿野。諸節度引還。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航橋。時王師眾而無統,進退相顧望,責功不專,是以及於敗。有詔留守東都,俄改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
  • 3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中官魚朝恩素害子儀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尋召還京師。天子以趙王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委以陝東軍事,代子儀之任。子儀雖失兵柄,乃思王室,以禍難未平,不遑寢息。
  • 3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
  • 3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復慮蕃寇逼迫京畿,三年正月,授子儀邠寧、鄜坊兩鎮節度使,仍留京師。言事者以子儀有社稷大功,今殘孽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肅宗深然之。
  • 4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擾京輔,天子旰食,乃授邠寧、鄜坊兩節度使,仍留京師。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帝亦悟。
  • 4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上元元年九月,以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管崇嗣副之,令率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西、河東諸鎮之師,取邠寧、朔方、大同、橫野,徑抵范陽。詔下旬日,復為朝恩所間,事竟不行。
  • 4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上元初,詔為諸道兵馬都統,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遠兵及河西、河東鎮兵,繇邠寧、朔方、大同、橫野軍以趨范陽。詔下,為朝恩沮解。
  • 4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兵敗於邙山,河陽失守,魚朝恩退保陝州。三年二月,河中軍亂,殺其帥李國貞。時太原節度鄧景山亦為部下所殺,恐其合從連賊,朝廷憂之。後輩帥臣未能彈壓,勢不獲已,遂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
  • 4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明年,光弼敗邙山,失河陽。又明年,河中亂,殺李國貞,太原戕鄧景山。朝廷憂二軍與賊合,而少年新將望輕不可用,遂以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屯絳州。
  • 4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三月,子儀辭赴鎮,肅宗不豫,羣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帝乃引至卧內,謂子儀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子儀嗚咽流涕。賜御馬、銀器、雜彩,別賜絹四萬疋、布五萬端以賞軍。子儀至絳,擒其殺國貞賊首王元振數十人誅之。太原辛雲京聞子儀誅元振,亦誅害景山者,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 4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時帝已不豫,羣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牙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內,謂曰:“河東事一以委卿。”子儀嗚咽流涕。賜御馬、銀器、雜彩,別賜絹布九萬。子儀至屯,誅首惡王元振等數十人,太原辛雲京亦治害景山者,諸鎮皆惕息。
  • 4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四月,代宗即位,內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將,以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請罷副元帥,加實封七百户,充肅宗山陵使。子儀既謝恩,上表進肅宗所賜前後詔敕,因自陳訴曰:   臣德薄蟬翼,命輕鴻毛,累蒙國恩,猥廁朝列。會天地震盪,中原血戰,臣北自靈武,冊先皇帝,乃舉兵而南,大搜於岐陽。先帝憂勤宗社,託臣以家國,俾副陛下掃兩京之妖昆。陛下雄圖丕斷,再造區宇,自後不以臣寡劣,委文武之二柄,外敷邦教,內調鼎飪,是以常許國家之死,實荷日月之明。臣本愚淺,言多詆直,慮此招謗,上瀆冕旒。陛下居高聽卑,察臣不貳,皇天后土,察臣無私。伏以器忌滿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賢路?自受恩塞下,制敵行間,東西十年,前後百戰。天寒劍折,濺血沾衣;野宿魂驚,飲冰傷骨。跋涉難阻,出沒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陛下曲申惠獎,念及勤勞,貽臣詔書一千餘首,聖旨微婉,慰諭綢繆,彰微臣一時之功,成子孫萬代之寶。自靈武、河北、河南、彭原、鄜坊、河東、鳳翔、兩京、絳州,臣所經行,賜手詔敕書凡二十卷,昧死上進,庶煩聽覽。   詔答曰:"朕不德不明,俾大臣憂疑,朕之過也。朕甚自愧,公勿以為慮。"
  • 4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於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户七百,為肅宗山陵使。子儀懼讒且成,盡裒肅宗所賜詔敕千餘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 4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時史朝義尚據洛陽,元帥雍王率師進討,代宗欲以子儀副之,而魚朝恩、程元振亂政,殺裴茂、來瑱,子儀既為所間,其事遂寢,乃留京師。
  • 5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時史朝義尚盜洛,帝欲使副雍王,率師東討,為朝恩、元振交訾之,乃止。
  • 5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俄而梁崇義據襄陽叛,僕固懷恩阻兵於汾州,引回紇、吐蕃之眾入寇河西。明年十月,吐蕃陷涇州,虜刺史高暉,暉遂與蕃軍為鄉導,引賊深入京畿,掠奉天、武功,濟渭而南,緣山而東。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日將逆戰於盩厔,自辰至酉,殺蕃軍數千,然其徒多殞。賊將逼京師,君上計無所出,遽詔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子儀自相州不利,李光弼代掌兵柄,及徵還朝廷,部曲散去。及是承詔,部下唯二十騎,強取民家畜產以助軍。至咸陽,蕃軍已過渭水。其日,天子避狄幸陝州。子儀聞上避狄,雪涕還京,至則車駕已發。射生將王獻忠從駕,沿路遂以四百騎叛,仍逼豐王已下十王欲投於賊。子儀入開遠門,遇之,詰豐王等所向,遂護送行在。
  • 52.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會梁崇義據襄州叛,僕固懷恩屯汾州,陰召回紇、吐蕃寇河西,殘涇州,犯奉天、武功,遽拜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咸陽。初,子儀自相州罷歸京師,部曲離散,逮承詔,麾下才數十騎,驅民馬補行隊。至咸陽,虜已過渭水,並南山而東,天子跳幸陝。子儀聞,流涕,董行營還京師。遇射生將王獻忠以彀騎叛,劫諸王欲奔虜,子儀讓之,取諸王送行在。
  • 5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冬,十月,吐蕃寇涇州,刺史高暉以城降之,遂為之鄉導,引吐蕃深入;過邠州,上始聞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師震駭。詔以雍王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以御之。子儀閒廢日久,部曲離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騎而行,至咸陽,吐蕃帥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餘萬眾,瀰漫數十里,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子儀使判官中書舍人王延昌入奏,請益兵,程元振遏之,竟不召見。癸酉,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將精卒二千,破吐蕃於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將復與力戰,兵盡,為虜所擒。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橋,倉猝不知所為。丙子,出幸陝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郭子儀聞之,遽自咸陽歸長安,比至,車駕已去。上才出苑門,渡滻水,射生將王獻忠擁四百騎叛還長安,脅豐王珙等十王西迎吐蕃。遇子儀於開遠門內,子儀叱之,獻忠下馬,謂子儀曰:“今主上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立在一言耳。”子儀未應。珙越次言曰:“公何不言!”子儀責讓之,以兵援送行在。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士民避亂,皆入山谷。
  • 5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子儀以三千騎傍南山,至商州,得武關防兵及六軍散卒四千人,招輯亡逸,其軍漸振。蕃犯京城,得故邠王守禮子廣武王承宏,立帝號,假署百官。子儀遣六軍兵馬使張知節、烏崇福、羽林軍使長孫全緒等將兵萬人為前鋒,營於韓公堆,盛張旗幟,鼓鞞震山谷。全緒遣禁軍舊將王甫入長安,陰結少年豪俠以為內應,一日,齊擊鼓於朱雀街,蕃軍惶駭而去。大將李忠義先屯兵苑中,渭北節度使王仲升守朝堂。子儀以大軍續進,至滻西。射生將王撫自署為京兆尹,聚兵二千人,擾亂京城,子儀召撫殺之。詔子儀權京城留守。
  • 5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郭子儀引三十騎自御宿川循山而東,謂王延昌曰:“六軍將士逃潰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併發武關防兵,數日間,北出藍田以向長安,吐蕃必遁。”過藍田,遇元帥都虞候臧希讓、鳳翔節度使高升,得兵近千人。子儀與延昌謀曰:“潰兵至商州,官吏必逃匿而人亂。”使延昌自直徑入商州撫諭之。諸將方縱兵暴掠,聞子儀至,皆大喜聽命。子儀恐吐蕃逼乘輿,留軍七盤,三日乃行,比至商州,行收兵,並武關防兵合四千人,軍勢稍振。子儀乃泣諭將士以共雪國恥,取長安,皆感激受約束。子儀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給軍食。上賜子儀詔,恐吐蕃東出潼關,徵子儀詣行在。子儀表稱:“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上許之。鄜坊節度判官段秀實説節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難,孝德即日大舉,南趣京畿,與蒲、陝、商、華合勢進擊。
  • 5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初,光祿卿殷仲卿募兵藍田,以勁騎先官軍為遊弈,直度滻,民紿虜曰:“郭令公來。”虜懼。會故將軍王甫結俠少,夜鼓朱雀街,呼曰:“王師至!”吐蕃夜潰。破賊書聞,帝以子儀為京城留守。
  •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吐蕃既立廣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子儀使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將二百騎出藍田觀虜勢,令第五琦攝京兆尹,與之偕行,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將兵繼之。全緒至韓公堆,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燃火,以疑吐蕃。前光祿卿殷仲卿聚眾近千人,保藍田,與全緒相表裏,帥二百餘騎直度滻水。吐蕃懼,百姓又紿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虜以為然,稍稍引軍去。全緒又使射生將王甫入城陰結少年數百,夜擊鼓大呼於朱雀街,吐蕃惶駭,庚寅,悉眾遁去。高暉聞之,帥麾下三百餘騎東走,至潼關,守將李日越擒而殺之。
  • 59.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子儀既至商州,未知仲卿之舉,募人往探賊勢。羽林將軍長孫全緒請行,以二百騎隸之。又令太子賓客第五琦攝京兆尹,同收長安。全緒至韓公堆,晝則擊鼓,廣張旗幟,夜則多燃火,以疑吐蕃。仲卿探知官軍,其勢益壯。遂相為表裏,以狀聞於子儀。仲卿帥二百餘騎遊奕,直渡滻水。吐蕃懼,問百姓 ,百姓皆紿之曰 :“郭令公自商州領眾卻收長安,大軍不知其數。”賊以為然,遂抽軍而還,餘眾尚在城。軍將王撫及御史大夫王仲升頓兵自苑中入,椎鼓大呼,仲卿之師又入城,吐蕃皆奔走,乃收上都。郭子儀乘之,鼓行入長安,人心乃安。
  • 60.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光祿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藍田,選二百騎度滻,或紿虜曰 :“郭令公軍且來 !”吐蕃大震。會少將王甫與惡少年伐鼓譟苑中,虜驚,夜引去。子儀入長安,高暉東奔至潼關,守將李日越殺之。吐蕃留京師十五日乃走,天子還京。
  • 6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自西蕃入寇,車駕東幸,天下皆咎程元振,諫官屢論之。元振懼,又以子儀復立功,不欲天子還京,勸帝且都洛陽以避蕃冠,代宗然之,下詔有日。子儀聞之,因兵部侍郎張重光宣慰回,附章論奏曰:......代宗省表,垂泣謂左右曰:"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還京師。"十一月,車駕自陝還宮,子儀伏地請罪,帝駐車勞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於此。"乃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 62.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自變生倉卒,賴子儀復安,故天下皆咎程元振,羣臣數論奏。元振懼,乃説帝都洛陽,帝可其計。子儀奏曰:“……”帝得奏,泣謂左右曰:“子儀固社稷臣也,朕西決矣。”乘輿還,子儀頓首請罪,帝勞曰:“用卿晚,故至此。”乃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 6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是時,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方頓軍汾州,掠並、汾諸縣以為己邑。乃以子儀兼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觀察使,出鎮河中。蕃戎既退,僕固懷恩部下離散。是月,懷恩子瑒主兵榆次,為帳下將張惟嶽所殺,傳首京師。惟嶽以瑒之眾歸於子儀,懷恩懼,棄其母而走靈州。明年九月,以子儀守太尉,充北道邠寧、涇原、河西已東通和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其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如故。子儀以懷恩未誅,不宜讓使,堅辭太尉,曰:"太尉職雄任重,竊憂非據,輒敢上聞。伏奉詔書,未允誠懇。臣疇昔之分,早知止足,今茲累請,竊懼滿盈。義實由衷,事非矯飾,志之所至,敢不盡言。自兵亂已來,紀綱浸壞,時多躁競,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賞厚,實繁有眾,不可殫論。臣每見之,深以為念。昔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欒騕為汰,不敢違也。臣誠薄劣,竊慕古人,務欲以身率先,大變浮俗,是用勤勤懇懇,願罷此官,庶禮讓興行,由臣而致也。臣位為上相,爵為真王,參啓沃之謀,受腹心之寄,恩榮已極,功業已成,尋合乞骸,保全餘齒。但以冠仇在近,家國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寧處。苟西戎即敍,懷恩就擒,疇昔官爵,誓無所受,必當追蹤范蠡,繼跡留侯。臣之鄙懷,切在於此。"優詔不許。子儀見上,感泣懇讓,乃止。
  • 64.    《新唐書·郭子儀傳》:僕固懷恩縱兵掠並、汾屬縣,帝患之,以子儀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鎮河中。懷恩子瑒屯榆次,為帳下張惟嶽所殺,傳首京師,持其眾歸子儀。懷恩懼,委其母走靈州。廣德二年,進太尉,兼領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辭太尉不拜。
  • 6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十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党項數十萬南下,京師大恐,子儀出鎮奉天。帝召子儀問御戎之計,子儀曰:"以臣所見,懷恩無能為也。"帝問其故,對曰:"懷恩雖稱驍勇,素失士心,今所以能為亂者,引思歸之人耳。懷恩本臣偏將,其下皆臣之部曲,臣恩信嘗及之,今臣為大將,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為也。"虜寇邠州,子儀在涇陽,子儀令長男朔方兵馬使曜率師援之,與邠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懷恩前鋒至奉天,近城挑戰,諸將請擊之,子儀止之曰:"夫客兵深入,利在速戰,不可爭鋒。彼皆吾之部曲,緩之自當攜貳;若迫之,是速其戰,戰則勝負未可知。敢言戰者斬!"堅壁待之,果不戰而退。
  • 6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懷恩誘吐蕃、回紇、党項數十萬入寇,朝廷大恐,詔子儀屯奉天。帝問計所出,對曰:“無能為也。懷恩本臣偏將,雖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為亂者,訹思歸之人,劫與俱來,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結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虜寇邠州,先驅至奉天,諸將請擊之。子儀曰:“客深入,利速戰。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貳。”因下令:“敢言戰者斬!”堅壁待之,賊果遁。
  • 6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先戍奉天,虜始列營,瑊帥驍騎二百直衝之,身先士卒,虜眾披靡。瑊挾虜將一人躍馬而還,從騎無中鋒鏑者。城上士卒望之,勇氣始振。乙巳,吐蕃進攻之,虜死傷甚眾,數日,斂眾還營;瑊夜引兵襲之,殺千餘人,前後與虜戰二百餘合,斬首五千級。
  • 6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時蕃虜屢寇京畿,倚蒲、陝為內地,常以重兵鎮之。永泰元年五月,以子儀都統河南道節度行營,出鎮河中。八月,僕固懷恩誘吐蕃、回紇、党項、羌、渾、奴剌,山賊任敷、鄭庭、郝德、劉開元等三十餘萬南下,先發數萬人掠同州,期自華陰趨藍田,以扼南路,懷恩率重兵繼其後。回紇、吐蕃自涇、邠、鳳翔數道寇京畿,掠奉天、醴泉。京師震恐,天子下詔親征,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雲陽,馬璘、郝廷玉屯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盩啡,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天子以禁軍屯苑內。京城壯丁,並令團結。城二門塞其一。魚朝恩括士庶私馬,重兵捉城門,市民由竇穴而遁去,人情危迫。
  • 69.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永泰元年,詔都統河南道節度行營,復鎮河中。懷恩盡説吐蕃、回紇、常項、羌、渾、奴剌等三十萬,掠涇、邠,躪鳳翔,入醴泉、奉天,京師大震。於是帝命李忠臣屯渭橋,李光進屯雲陽,馬璘、郝廷玉屯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厔盩,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天子自將屯苑中。急召子儀屯涇陽,軍才萬人。
  • 7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是時,急召子儀自河中至,屯於涇陽,而虜騎已合。子儀一軍萬餘人,而雜虜圍之數重。子儀使李國臣、高升拒其東,魏楚玉當其南,陳回光當其西,朱元琮當其北。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郭令公也。"回紇曰:"令公存乎?僕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報之曰:"皇帝萬歲無疆。"回紇皆曰:"懷恩欺我。"子儀又使諭之曰:"公等頃年遠涉萬里,翦除凶逆,恢復二京。是時子儀與公等周旋艱難,何日忘之。今忽棄舊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且懷恩背主棄親,於公等何有?"回紇曰:"謂令公亡矣,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子儀將出,諸將諫曰:"戎狄之心,不可信也,請無往。"子儀曰:"虜有數十倍之眾,今力固不敵,且至誠感神,況虜輩乎!"諸將曰:"請選鐵騎五百衞從。"子儀曰:"適足以為害也。"乃傳呼曰:"令公來!"虜初疑,持滿注矢以待之。子儀以數十騎徐出,免冑而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於是?"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子儀説回紇曰:"吐蕃本吾舅甥之國,無負而至,是無親也。若倒戈乘之,如拾地芥耳。其羊馬滿野,長數百里,是謂天賜,不可失也。今能逐戎以利舉,與我繼好而凱旋,不亦善乎!"會懷恩暴死於鳴沙,羣虜無所統攝,遂許諾,乃遣首領石野那等入朝。子儀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軍。吐蕃知其謀,是夜奔退。回紇與元光追之,子儀大軍繼其後,大破吐蕃十餘萬於靈武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獲牛羊駝馬,三百里內不絕。
  • 7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比到,虜騎圍已合,乃使李國臣、高升、魏楚玉、陳回光、朱元琮各當一面,身自率鎧騎二千出入陣中。回紇怪問,:“是謂誰?”報曰:“郭令公。”驚曰:“令公存乎?懷恩言天可汗棄天下,令公即世,中國無主,故我從以來。公今存,天可汗存乎?”報曰:“天子萬壽。”回紇悟曰:“彼欺我乎!”子儀使諭虜曰:“昔回紇涉萬里,戡大憝,助復二京,我與若等休慼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於回紇何有?”回紇曰:“本謂公雲亡,不然,何以至此。今誠存,我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諫:“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左右請以騎五百從,又不聽。即傳呼曰:“令公來!”虜皆持滿待。子儀以數十騎出,免冑見其大酋曰:“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邪?”回紇舍兵下馬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即召與飲,遺錦彩結歡,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會懷恩暴死,羣虜無所統一,遂許諾。吐蕃疑之,夜引去。子儀遣將白元光合回紇眾追躡,大軍繼之,破吐蕃十萬於靈台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
  • 7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大曆元年十二月,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殺監軍張志斌謀叛,帝以同、華路阻,召子儀女婿工部侍郎趙縱受口詔往河中,令子儀起軍討之。縱請為蠟書,令家僮間道賜子儀。奉詔大閲軍戎,將發,同華將吏聞軍起,乃斬智光父子,傳首京師。二年二月,子儀入朝,宰相元載、王縉、僕射裴冕、京兆尹黎幹、內侍魚朝恩共出錢三十萬,置宴於子儀第,恩出羅錦二百匹,為子儀纏頭之費,極歡而罷。九月,吐蕃寇涇州,詔子儀以步騎三萬自河中移屯涇陽。十月,蕃軍退至靈州,邀擊敗之,斬馘二萬。十二月,盜發子儀父墓,捕盜未獲。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子儀心知其故,及自涇陽將入,議者慮其構變,公卿憂之。及子儀入見,帝言之,子儀號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三年三月,還河中。八月,吐蕃寇靈武。九月,詔子儀率師五萬自河中移鎮奉天。是月,白元光大破吐蕃靈武。
  • 7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大曆元年,華州節度使周智光謀叛,帝間道以蠟書賜子儀,令悉軍討之。同、華將吏聞軍起,殺智光,傳首闕下。二年,吐蕃寇涇州,詔移屯涇陽。邀戰於靈州,敗之,斬首二萬級。明年,還河中。吐蕃復寇靈武,詔率師五萬屯奉天,白元光破虜於靈武。
  • 7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十月,子儀入朝,還鎮河中。時議以西蕃侵寇,京師不安,馬璘雖在邠州,力不能拒,乃以子儀兼邠寧慶節度,自河中移鎮邠州,徙馬璘為涇原節度使。
  • 7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議者以吐蕃數為盜,馬璘孤軍在邠不能支,乃以子儀兼邠寧慶節度使,屯邠州,徙璘為涇原節度使。
  • 7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八年十月,吐蕃寇涇州,子儀遣先鋒兵馬使渾瑊逆戰於宜祿,不利。會馬璘設伏於潘源,與瑊合擊,大破蕃軍,俘斬數萬計。
  • 7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九年,入朝,對延英,帝與語吐蕃方強,慷慨至流涕。又自陳衰老,乞骸骨。詔曰:“朕終始倚賴,未可以去位。”不許。
  • 7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九年,入朝,代宗召對延英。語及西蕃棄斥,苦戰不暇,言發涕零。既退,覆上封論備吐蕃利害,曰:朔方,國之北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餘里。開元、天寶中,戰士十萬,戰馬三萬,才敵一隅。自先皇帝龍飛靈武,戰士從陛下收復兩京,東西南北,曾無寧歲。中年以僕固之役,又經耗散,人亡三分之二,比於天寶中有十分之一。今吐蕃充斥,勢強十倍,兼河、隴之地,雜羌、渾之眾,每歲來窺近郊。以朔方減十倍之軍,當吐蕃加十倍之騎,欲求制勝,豈易為力!入近內地,稱四節度,每將盈萬,每賊兼乘數四。臣所統將士,不當賊四分之一,所有徵馬,不當賊百分之二,誠合固守,不宜與戰。又得馬璘牒,賊擬涉渭而南。臣若堅壁,恐犯畿甸;若過畿內,則國人大恐,諸道易搖。外有吐蕃之強,中有易搖之眾,外畏內懼,將何以安?臣伏以陛下橫制勝之術,力非不足,但慮簡練未精,進退未一,時淹師老,地闊勢分。願陛下更詢讜議,慎擇名將,俾之統軍,於諸道各抽精卒,成四五萬,則制勝之道必矣,未可失時。臣又料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小鎮數千,大鎮數萬,空耗月餼,曾不習戰。臣請抽赴關中,教之戰陣,則軍聲益振,攻守必全,亦長久之計也。臣猥蒙任遇,垂二十年,今齒髮已衰,願避賢路,止足不誡,神明所鑑。詔曰:"卿憂深虛遠,殊沃朕心,始終倚賴,未可執辭也。"
  • 7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德宗即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計二千户,給一千五百人糧,二百匹馬草料,所領諸使副元帥並罷。
  • 80.    《新唐書·郭子儀傳》:德宗嗣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前二千户,給糧千五百人,芻馬二百匹,盡罷所領使及帥。
  • 8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建中二年夏,子儀病甚,德宗令舒王誼傳詔省問。及門,郭氏子弟迎拜於外,王不答拜;子儀卧不能興,以手叩頭謝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詔曰:天地以四時成物,元首以股肱作輔,公台之任,鼎足相承,上以調三光,下以蒙五嶽。允釐庶績,鎮撫四夷,體元和之氣,根貞一之德,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尚父比呂望之名,為師增周公之位,盛業可久,歿而彌光。故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尚父子儀,天降人傑,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若神。昔天寶多難,羯胡作禍,鹹秦失險,河洛為戎。公能扶翼肅宗,載造區夏。於國有患,勞其戡定;於邊有寇,藉其驅除。安社稷必在於絳侯,定羌戎無逾於充國。絳台綏四散之眾,涇陽降十萬之虜。勳高今古,名璟夷狄,而勞乎徵鎮,二紀於茲。頃以春秋既高,疆埸多事,罷彼旌鉞,寵在台衡。以公柱石四朝,藩翰萬里,忠貞懸於日月,寵遇冠於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號,期壽考之永,養勳賢之德。膏肓生疾,藥石靡攻,人之雲亡,梁木斯壞。雖賻禮加等,輟朝增日,悼之流涕,曷可弭忘!更議追崇,名位斯極,而尊為尚父,官協太師,雖爵秩則同,而體望尤重。斂以袞冕,旌我元臣。聖祖園陵,所宜陪葬,式墓表文終之德,象山追去病之勳。千載如存,九原可作,冊命之禮,有司備焉。可贈太師,陪葬建陵。仍令所司備禮冊命,賻絹三千匹、布三千端、米麥三千石。舊令一品墳高丈八,而詔特加十尺。羣臣以次赴宅吊哭。兇喪所須,並令官給。及葬,上御安福門臨哭送之,百僚陪位隕泣,賜諡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庭。
  • 82.    《新唐書·郭子儀傳》:建中二年,疾病,帝遣舒王到第傳詔省問,子儀不能興,叩頭謝恩。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羣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於官。贈太師。陪葬建陵。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諡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著令,一品墳崇丈八尺,詔特增丈,以表元功。
  • 83.    《新唐書·郭子儀傳》: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朝恩又嘗約子儀修具,元載使人告以軍容將不利公。其下衷甲願從,子儀不聽,但以家僮十數往。朝恩曰:“何車騎之寡?”告以所聞。朝恩泣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乎?”
  • 8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十二月,盜發子儀父墓,捕盜未獲。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子儀心知其故,及自涇陽將入,議者慮其構變,公卿憂之。及子儀入見,帝言之,子儀號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
  • 85.    《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至自涇陽,恩賚崇縟,進拜尚書令,懇辭,不聽。詔趣詣省視事,百官往慶,敕射生五百騎執戟寵衞。子儀確讓,且言:“太宗嘗踐此官,故累聖曠不置員,皇太子為雍王,定關東,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來,僣賞者多,至身兼數官,冒進亡恥。今兇醜略平,乃作法審官之時,宜從老臣始。”帝不獲已,許之,具所以讓付史官。
  • 8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十一月,以子儀為尚書令,上表懇辭曰:"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時擾攘,猥蒙驅策,內參朝政,外總兵權。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羣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餗之憂,實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辭太尉,乞保餘年,殊私曲臨,遂見矜許。竊謂陛下已知其願,深察其心,豈意未歷旬時,復延寵命。以臣褊淺,又寡智謀,安可謬職南宮,當茲大任?況太宗昔居藩邸,嘗踐此官,累聖相承,曠而不置。皇太子為雍王之日,陛下以其總兵薄伐,平定關東,飲至策勳,再有斯授。豈臣末職,敢亂大倫?德薄位尊,難逃天子之責;負乘致冠,復速神明之誅。伏乞天慈,俯停新命。"答詔不允。翌日,敕所司令子儀於尚書省視事。詔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騎執戟翼從,自朝堂至省,賜教坊樂。子儀不受,
  • 8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是時,急召子儀自河中至,屯於涇陽,而虜騎已合。子儀一軍萬餘人,而雜虜圍之數重。子儀使李國臣、高升拒其東,魏楚玉當其南,陳回光當其西,朱元琮當其北。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郭令公也。"回紇曰:"令公存乎?僕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報之曰:"皇帝萬歲無疆。"回紇皆曰:"懷恩欺我。"子儀又使諭之曰:"公等頃年遠涉萬里,翦除凶逆,恢復二京。是時子儀與公等周旋艱難,何日忘之。今忽棄舊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且懷恩背主棄親,於公等何有?"回紇曰:"謂令公亡矣,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子儀將出,諸將諫曰:"戎狄之心,不可信也,請無往。"子儀曰:"虜有數十倍之眾,今力固不敵,且至誠感神,況虜輩乎!"諸將曰:"請選鐵騎五百衞從。"子儀曰:"適足以為害也。"乃傳呼曰:"令公來!"虜初疑,持滿注矢以待之。子儀以數十騎徐出,免冑而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於是?"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子儀説回紇曰:"吐蕃本吾舅甥之國,無負而至,是無親也。若倒戈乘之,如拾地芥耳。其羊馬滿野,長數百里,是謂天賜,不可失也。今能逐戎以利舉,與我繼好而凱旋,不亦善乎!"會懷恩暴死於鳴沙,羣虜無所統攝,遂許諾,
  • 8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回紇赤心請市馬萬匹,有司以財乏,止市千匹。子儀曰:“回紇有大功,宜答其意,中原須馬,臣請內一歲奉,佐馬直。”詔不聽,人許其忠。
  • 8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回紇赤心賣馬一萬匹,有司以國計不充,請市千匹。子儀以回紇前後立功,不宜阻意,請自納一年奉物,充回紇馬價,雖詔旨不允,內外稱之。
  • 90.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甲午,郭子儀禁無故軍中走馬。南陽夫人乳母之子犯禁,都虞候杖殺之。諸子泣訴子儀,且言都虞候之橫,子儀叱遣之。明日,以事語僚佐而嘆息曰:"子儀諸子,皆奴材也。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
  • 91.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
  • 92.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田承嗣傲狠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久矣,今為公拜。”李靈耀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子儀封幣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衞送。
  • 9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幣經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衞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
  • 94.    智囊全集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95.    《智囊全集上智部·郭子儀(二)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2-24]
  • 96.    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卷唐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858
  • 9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98.    《全唐文·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99.    《全唐文·卷五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00.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01.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3]
  • 102.    《續資治通鑑·卷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10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傳》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04.    《十七史百將傳·卷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05.    郭子儀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 106.    《十七史百將傳 卷十》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107.    《讀通鑑論·卷二·漢高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08.    康熙·《閲史緒論》
  • 109.    《新唐書·禮樂志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10.    《宋書·吉禮志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11.    《明史·吉禮志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12.    《清史稿·吉禮志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13.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9-25]
  • 114.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華陰郭氏》: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意),廣智(意)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
  • 115.    《隋郭榮碑考釋》引用《隋郭榮碑》:公諱榮字長榮太原晉陽人也。祖父智中山太守,父徽使持節洵州諸軍事洵州刺史安城縣公。  .中國知網.1999-06[引用日期2020-05-30]
  • 116.    《舊唐書·郭子儀傳》:父敬之,歷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以子儀貴,贈太保,追封祁國公。
  • 117.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壽州刺史郭公神道碑》:夫人平原郡君河內向氏,配哲生才,夫賢子令,德高佐美,慈加訓深。……他日又追贈公亡祖兵部尚書、亡考太保、亡妣魏國夫人。
  • 118.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衞尉卿單于副都護上柱國郭公墓誌銘》:公諱幼賢,字幼賢,其先太原人也,始於虢叔而命氏焉。……今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汾陽郡王子儀之弟。
  • 119.    《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母弟幼明,性謹願無過,拙於武,喜賓客。以子儀故,終少府監,贈太子太傅。
  • 120.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則有夫人王氏,有唐元輔汾陽王之伉儷。……父守一,寧王府掾,贈袞州大都督。……夫人即袞州府君之長女,……天寶中,汾陽分鎮河中,策勳王府,夫人從夫之義,封琅琊縣君。尋又進封太原郡君。……及承製曰:“汾陽郡王妻太原郡君王氏,婉娩淑德,齋莊令容。稟訓姆師,友於琴瑟,作賓君子,宜爾室家。克著艱難之勳,實由輔助之力。可封霍國夫人。”
  • 121.    《商榷白家社新立郭子儀紀念碑碑文內容》  .中華郭姓文化研究網.2012-10-30[引用日期2013-11-14]
  • 122.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子六人:長曰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詹事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曜,次曰開府儀同三司行左散騎常侍趙國公晞,次曰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吏部司封郎中上柱國樂平郡開國公晤,次曰銀青光祿大夫試殿中監駙馬都尉曖,次曰銀青光祿大夫守殿中少監曙,幼曰朝散大夫守秘書省著作佐郎映。
  • 123.    《新唐書·郭子儀傳》:曜,性沉靜,資貌瑰傑。累從節度府闢署,破虜有功,為開陽府果毅都尉。至德初,推子儀功,授衞尉卿,累進太子詹事、太原郡公。……子儀罷兵,遷太子少保,昆弟六人,共制拜官。……建中三年,卒,贈太子太傅,諡曰孝。
  • 124.    《新唐書·郭子儀傳》:賊安守忠壁永豐倉,子儀遣子旰與戰,多殺至萬級,旰死於陣。
  • 125.    《新唐書·郭子儀傳》:晞,善騎射,從征伐有功,復兩京,戰最力,出奇兵破賊,累進鴻臚卿。……以功拜殿中監。……天子還,改太子賓客。……累封趙國公。卒,贈兵部尚書。
  • 126.    《新唐書·郭子儀傳》:曖,字曖,以太常主簿尚昇平公主。曖年與公主侔,十餘歲許昏。拜駙馬都尉,試殿中監,封清源縣侯,寵冠戚里。大曆末,檢校左散騎常侍。……尋遷太常卿。貞元三年,襲代國公。卒,年四十八,贈尚書左僕射。
  • 127.    《新唐書·郭子儀傳》:初,曖女為廣陵郡王妃。王即位,是為憲宗。妃生穆宗。穆宗立,尊妃為皇太后,贈曖太傅。
  • 128.    《新唐書·郭子儀傳》:曙,代宗朝累官司農卿。德宗幸奉天,曙方領家兵獵苑北,聞蹕至,伏謁道左,遂從乘輿入駱谷。霖雨塗潦,衞兵或異語。帝召謂曰:"朕不德而苦公等,宜執朕送朱泚,以謝天下。"諸將皆感泣曰:"願死生從陛下。"時曙與功臣子李升、韋清、令狐建、李彥輔被甲請見,言曰:"南行路險,且虞奸變。臣等世蒙恩,今相誓,願更挾帝馬。"許之。帝還,曙、清擢金吾大將軍,餘併為禁軍將軍。曙終祁國公。
  • 129.    《舊唐書·郭子儀傳》:曖兄檢校工部尚書、守太子賓客、趙國公晞,並弟右金吾將軍、祁國公、食實封二百五十户曙,太子左諭德映等,並休有令名,保其先業,宜允推恩之典,以明延嗣之誠。
  • 130.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女八人,長女適成都縣令盧讓金,次女適鄂州觀察使吳仲孺,次女適衞尉卿張浚,次女適殿中少監李洞清,次女適司門郎中鄭渾,次女適汾州別駕張邕,次女適和州刺史趙縱,幼女適太常寺丞王宰。並銜恤在疚,是崇窀穸。
  • 13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七十·郭子儀附郭晞》:晞子鋼為朔方節度使杜希全賓佐,希全以鋼攝豐州刺史。晞以鋼幼弱,恐不任邊職,貞元七年,晞上章請罷鋼官。德宗遣中使召之,鋼疑以他事見攝,乃單騎走入吐蕃。蕃將見鋼獨叛,不納,置之筏上,流入黃河令歸,杜希全得之,送赴京師,賜鋼自盡,晞亦坐子免官。
  • 132.    《新唐書·郭子儀傳》:代宗朝,以外孫為奉禮郎。累官至左金吾大將軍,改檢校工部尚書,為邠寧節度使,入為司農卿。……穆宗即位,檢校户部尚書兼司農卿。俄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徙河中尹,領晉絳慈隰節度。敬宗立,召拜兵部尚書,又帥劍南東川。太和中,南蠻寇蜀,取成都外郛,杜元穎不能御,詔釗兼領西川節度。未行,蠻眾已略梓州。州兵寡,不可用。釗貽書譙蠻首帟巔以侵叛意。帟巔曰:“元穎不自守,數侵吾圉,我以是報。”乃與修好,約無相犯。天子嘉之,即拜西川節度使。以疾請代,為太常卿,卒,贈司徒。
  • 133.    《新唐書·郭子儀傳》:鏦,字利用,尚德陽郡主。順宗立,主進封漢陽公主,擢鏦檢校國子祭酒、駙馬都尉。自景龍後,外戚多為檢校官,不治事。宰相薦其才,不當以外戚廢,乃拜右金吾將軍,封太原郡公。……改太子詹事,充閒廄宮苑使。卒,贈尚書左僕射。
  • 134.    《舊唐書·郭子儀傳》:鏦,母昇平長公主,大曆、貞元之間,恩禮冠諸主。
  • 135.    《新唐書·郭子儀傳》:銛,性和易,累為殿中監,尚西河公主。鏦卒,代為太子詹事、宮苑閒廄使。長慶三年,暴卒。太后遣使按問發疾狀,久乃解。
  • 136.    《新唐書·后妃列傳下》:憲宗懿安皇后郭氏,汾陽王子儀之孫。父曖,尚昇平公主,實生後。……元和元年,進冊貴妃。
  • 13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後唐紀六·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下 》:長興元年(930年)庚寅。春正月。鴻臚少卿郭在徽奏請鑄當五千、三千、一千大錢。朝廷以其指虛為實,無識妄言,左遷衞尉少卿、同正。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30]
  • 138.    《新出土郭子儀五代孫郭在巖墓誌考》:汾陽王尚父五代孫,曾祖郭鎔、祖師簡、父郭重母京兆韋氏、長兄在徽、次兄在微。  .中國知網.2014-06-12[引用日期2020-12-22]
  • 139.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郭寶玉》:郭寶玉,字玉臣,華州鄭縣人,唐中書令子儀之裔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30]
  • 140.    《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14]
  • 141.    資料圖片:《醉打金枝》人物造型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14]
  • 142.    圖文:《大唐遊俠傳》轉場熱拍--何琢言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14]
  • 143.    《欽定四庫全書·申齋集·卷十·郭圖南墓誌銘》:郭氏世家,由汾陽王六世謫官廬陵,子暉徙麻江,又六世徙南林,又十世至南村。翁諱日正,字士先,為德人君子。夫人羅氏,故名家,有婦德母儀。
  • 144.    《大唐故銀青光祿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郭府君墓誌銘並序》:昔丁公纂尚父之勳,作藩成周,保大姜姓;今少保荷汾陽之業,師長東朝,克茂公族。時異功侔,議者稱之。公諱曜,字曜,其先系周封晉,家於太原,厥後因官,遂為鄭縣人也。高祖昶,事隋為涼州司法參軍。生通,永徽中以才,調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生敬之,開元中,歷渭吉綏壽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聞。乾元初,贈太保。太保生尚父汾陽王。公,汾陽之長子也......無何,丁繼親霍國夫人憂,居喪以純孝聞。
  • 145.    《汾陽堂楊家界郭氏家譜》第三章第四節《唐故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並序》(第118—120頁):〔題解〕韓遊瓌(?—798 年),靈武人,初為子儀部將,徵安史叛軍有戰功,為邠寧節度留後。平定朱泚叛亂,收復京師,韓遊瓌戰功赫赫,加官邠寧節度使、尚書左僕射。唐貞元二年(786年),韓遊瓌為前主帥子儀建廟邠州,八月十五日新廟成,九月二日立碑,碑文由高參、張誼分別撰、書。邠州,即今陝西彬縣。
  • 146.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八相圖》考  .榮寶齋出版社[引用日期2023-07-16]
  • 147.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8-07]
  • 148.    《寶刻叢編·卷八》:唐郭子儀夫人涼國李氏碑。唐韓雲卿撰,史惟則八分,書碑文詞頗簡古,而字畫工妙可喜。或雲,碑今亡矣,故世罕傳。雲卿乃退之叔父,科書後記,所謂大厯中以文詞獨行中朝者。碑以大厯三年五月立。金石錄。
  • 149.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列傳第九十·盧羣》:貞元六年,(盧羣)入拜侍御史。有人誣告故尚父子儀嬖人(妾)張氏宅中有寶玉者,張氏兄弟又與尚父家子孫相告訴,詔促按其獄。羣奏曰:"張氏以子儀在時分財,子弟不合爭奪。然張氏宅與子儀親仁宅,皆子儀家事。子儀有大勳,伏望陛下特赦而勿問,俾私自引退。"德宗從其言,時人嘉其識大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18]
  • 15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郭子儀,華州鄭縣人。
  • 151.    《唐人軼事彙編·卷十五·郭子儀》:或雲王夫人、趙氏愛女,方妝梳對鏡,往往公麾下將吏出鎮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視之不異僕隸。......夫人王氏及趙氏愛女......趙氏女......。
  • 152.    《太平廣記·卷第十九·神仙十九·郭子儀》:郭子儀,華州人也。初從軍沙塞間,因入京催軍食,回至銀州十數里,日暮,忽風砂陡暗,行李不得,遂入道旁空屋中,籍地將宿。既夜,忽見左右皆有赤光,仰視空中,見軿輜車繡屋中,有一美女,坐牀垂足,自天而下,俯視。子儀拜祝雲:“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昇天,猶正視子儀。良久而隱。子儀後立功貴盛,威望烜赫。大曆初,鎮河中,疾甚,三軍憂懼。子儀請御醫及幕賓王延昌、孫宿、趙惠伯、嚴郢等曰:“吾此疾自知未到衰殞。”因話所遇之事,眾稱賀忻悦。其後拜太尉尚書令尚父,年九十而薨。(出《神仙感遇傳》)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9-09]
  • 153.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郭氏)》: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意],廣(智)[意]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表格:銓,武寧節度使。按:感化軍即武寧軍。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2-18]
  • 154.    《汾陽堂楊家界郭氏家譜》第四章第三節《汾陽堂正本清源世系錄》:(郭映)生子:郭銓,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年)十一月至十三年(872年)四月,任職檢校左散騎常侍、徐州刺史、感化(武寧)軍節度使,兼徐、宿、濠、泗等州觀察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