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在反秦鬥爭中,分別發展了各自軍事力量。秦亡後,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最終建立西漢。
[3]
漢初吸收秦亡教訓,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國策,文景二帝勸課農桑,減省租賦,削弱諸侯王勢力,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全國户口有所增長,史稱文景之治。
[6]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加強中央集權,並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3]
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葱嶺、北達陰山,奠定漢地基本範圍,
[7]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溝通歐亞大陸絲綢之路,開創漢武盛世。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息兵養民,恢復漢朝國力。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8-10]
對內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國力極盛,史稱昭宣中興。
[183]
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1]
- 中文名
- 西漢
- 外文名
- The Han Dynasty
- 別 名
-
前漢
天漢 - 時間範圍
- 公元前 202年 至 8年
- 帝 王
- 劉邦、劉徹、劉詢等
- 都 城
- 長安(初期都洛陽數月,櫟陽1年) [176] [190]
目錄
西漢國號
編輯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
[12]
[13]
,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國號,又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東漢都城洛陽的西邊,故稱“西漢”,而劉邦建立的漢室在劉秀所建漢室之前,故又稱為“前漢”。
[14]
西漢歷史
編輯西漢楚漢之爭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和項羽趁勢而起。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楚懷王(後改為楚義帝)
[15-16]
,並且各自舉兵討伐暴秦。劉邦於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關中
[17]
,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據秦都咸陽。項羽未實現“先入關者為王”
[13]
的約定,後退軍霸上
[18]
。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並建立西楚,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楚義帝,自封“西楚霸王”
[16]
。一共分封18個諸侯,
[19]
將劉邦封在巴、蜀、漢中地,且將劉邦的封國國號定為漢。
[12]
前206年八月,因楚義帝為項羽所弒,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前期雖屢屢受挫,但知人善任,重用韓信、張良、蕭何等人才,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得勝利,項羽自刎烏江,西楚覆滅。
[20-21]
西漢西漢建立
前202年二月,劉邦大軍行至氾水之北時,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諸侯王聯合上書,請求劉邦稱帝,
[4]
[22]
經過幾次謙讓後劉邦才答應。
[13]
[22]
二月初三劉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稱帝,建國號為漢。
劉邦起初定都洛陽
[23]
,婁敬向劉邦分析了將國都定關中的好處,
[5]
[24-25]
,使劉邦有定都長安之意,但遭羣臣反對。
[26]
[175-176]
劉邦問張良,在張良的支持下入主關中,因咸陽宮戰亂損毀,故先在秦國舊都櫟陽暫居,
[190]
同時命少府陽城延在原秦都咸陽以東的長安鄉修建新城,至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始具規模,正式遷往長安。
西漢休養生息
西漢建立後採取“休養生息”
[27]
的國策。休養生息政策自劉邦開始,歷經幾代統治者,執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的成就。班固曾言:“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28]
”
劉邦稱帝后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在中央實行與秦朝相同的三公制,地方實行分封制。
[29]
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税收而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税,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初的政策對恢復經濟有顯著效果,但亦導致一些弊端,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寇邊日頻。
劉邦晚年對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韓信最終被蕭何用計被呂后處死,
[30-31]
隨後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也相繼被剷除,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曾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32]
”前195年,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身亡。
西漢文景之治
呂后死後,大臣不滿呂氏干政,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
[33]
並迎立劉恆繼帝位,是為漢文帝。
[34]
劉恆即位後減免賦役、主張寬刑,其子漢景帝劉啓即位後沿襲,文景二帝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此期間國力顯著增強,史稱“文景之治”。
[35]
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詔“除田之租税”;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併成為漢朝的定製。文景時還減少地方的徭役、衞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並頒佈了賑貸鰥寡孤獨的法令。這些措施的施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户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192]
文景時期,文帝、景帝以“無為而治”,在恢復經濟的同時,“懲惡亡秦之政,倫議務在寬厚”,推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一些嚴刑苛法,如妻孥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並減輕笞刑,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因此,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以至有“刑輕於它時而犯法者寡”、“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之説。這和秦時“斷獄歲以千萬數”的慘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專制統治進一步鞏固。
[36]
此外,文、景重視生產,帶頭籍田,厲行節約,緊縮開支,廢除酷刑,寬減刑罰,因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日益安定。國家財富日益增多。
[192]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
[37]
。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台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38]
,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國勢蒸蒸日上,為大規模反擊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1]
漢景帝在位期間進行削藩,爆發七國之亂,委任周亞夫平定
[39]
。七國之亂後,漢廷設法剝奪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192]
文景時期,西漢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然匈奴仍屢屢犯境,邊患日益嚴峻。
西漢漢武盛世
漢景帝死後,劉徹即位,即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期間對內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對外派衞青和霍去病反擊匈奴,將匈奴驅逐至漠北,始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
[40]
但對外的戰爭也大量損耗了國力,賦役繁重、刑罰嚴苛導致後期發生民變;因開銷甚大而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國專制社會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在位期間奠定了西漢強盛的局面
[42]
,故有“功莫大於秦皇漢武”之稱,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因此歷代史學家對其充分認可和讚歎。
[43]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稱讚他:“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44]
”清人趙翼在書中説:“武帝駕遠馭……史稱雄才大略,固不虛也”。毛澤東亦非常欣賞漢武帝,稱其“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193]
漢武帝晚年頒佈輪台罪己詔,自我反省過錯,重啓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致使國勢趨於穩定,為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21]
西漢昭宣中興
漢宣帝時期,西域各國紛紛脱離匈奴歸附西漢,中原與西域交往日益頻繁。前61年擊敗西羌,後委任將軍趙充國實行屯田,加強邊防,使羌人歸順。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萬餘人歸附
[46]
,鄭吉大破車師、威震西域,漢宣帝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正式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郭國,總管西域事務,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與暢通,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
[9]
匈奴呼韓邪單于於前51年朝見漢宣帝於甘泉宮
[47]
,降服匈奴為北藩解決邊患問題
[8]
[48]
,促使西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49]
。
西漢日落西山
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即為漢元帝,漢元帝在位時期崇尚儒術。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被陳湯斬殺於康居,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時代強音,
[50]
至此唯一反漢的匈奴單于被剿滅,漢匈戰爭告一段落。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漢元帝以宮女王嬙與之和親。
[51]
漢元帝在位後期,因土地兼併盛行、中央集權衰落、階級矛盾加深致使西漢由盛轉衰。
西漢後期,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併成風,社會動盪不安。面對這種形勢,有不少人向朝廷提出解決危機的辦法。漢哀帝時,大司馬師丹針對當時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愈困的現象,提出對貴族豪富佔田及奴婢的數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詳盡的措施:從諸侯王到吏民百姓,擁有田產最多不能超過三十頃;佔有奴婢的數量,諸侯王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過一百人,關內侯、吏民百姓不得超過三十人;富商大賈不得做官、不得擁有田產;田產、奴婢數量超過以上限制者,一律沒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歲以上者,可以免為庶人。
[52]
由於當時絕大多數豪強地主、貴族官僚都早已超過最高限額,因不願放棄自身利益,所以這個建議剛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閣,成為一紙空文。切中時弊的建議無法實施,荒誕、迷信的理論蔓延起來。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宣揚漢代將終,應當改朝換代
[53]
,甘忠以假鬼神罔上惑眾的罪名下獄病死。甘忠的弟子夏賀良又提出漢歷中衰,當更受命的理論,他對漢哀帝説:成帝不應天命,所以絕嗣。現陛下久病不起,災異屢現,正是上天對世人的警告。為了延年益壽,生育子女,杜絕洪水災異,應當更改年號。
西漢王莽篡漢
內外交困的漢哀帝,在黃門侍郎李尋、司隸校尉解光等人的慫恿下,將這種作法當成救命的稻草,宣佈再受命,主要內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前5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一個多月以後,漢哀帝的病情沒有好轉,卻發現夏賀良與李尋、解光等人串通勾結,企圖罷退丞相、御史,以李尋、解光輔政,進而控制政權,遂將夏賀良下獄處死,李尋、解光也被流徙到邊郡。
此時的劉姓皇統在社會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經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迅速崛起,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頌其功德者竟達487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斷向王莽獻祥瑞,為其製造代漢的輿論。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擁護下,由“安漢公”到“假皇帝”,終在8年十二月,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1]
西漢疆域
編輯西漢領土範圍
漢武帝時期武功昌盛,大規模開疆拓土,漢朝國威遠揚。
[7]
元朔二年(前127年),遣衞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54]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右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
[55]
,以其地設武威郡、酒泉郡
[56]
,後又分出張掖郡、敦煌郡
[57]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滅南越國並進佔海南島,於該地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58]
,又平西南夷設犍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汶山六郡
[59]
;同年又平定東甌、閩越,將其民遷往江淮
[60]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併滇國置益州郡
[61]
,將西南邊界推進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元封三年(前108年),滅亡衞氏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62]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光祿勳徐自為築外長城之光祿塞和居延塞
[63-64]
,將西漢北疆推進到戈壁沙漠一帶,自此奠定了漢地的基本格局;到了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在烏壘城(今輪台縣)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對西域的控制。
[65]
西漢極盛疆域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葱嶺、北抵大漠,國土東西寬9302裏,南北長13368裏。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遼闊而強盛的國家。
[194]
西漢行政區劃
- 一級政區:郡國
- 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2年,共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萬户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户以下的縣稱縣長。
行部(又稱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西漢政治
編輯西漢三公九卿
參見:三公九卿
漢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到了漢惠帝、呂后時期分為左右丞相,漢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67]
其職權大抵如陳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焉。”
[68]
宰相的具體權力分為五個方面:選官權、督察百官並有一定的執法權、上計考課權、總領朝議與奏事權、封駁與諫諍權。
[69]
漢武帝時期,出於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目的,設立內朝逐步對相權進行削弱,並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以及以細事誅殺宰相來加強皇權、樹立自身對中央政權的控制。內朝的設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後,在漢武帝統治期間對外戰爭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內朝作為一項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與成熟的。內朝具有根源於皇權的巨大的依附性,脱離皇帝領導,內朝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存在。同時,宰相不得過問內朝事務,也使得內朝成為政權內部一個相對於外朝的獨立單位。總之,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內朝的設立增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權,使得專制制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大政方針政策的執行機構。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軍事、政務和監察,與丞相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裏。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西漢選官制度
漢初,官吏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郎官的職責是守衞宮殿和做皇帝隨從,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額,即可由郎官中選用。軍功地主到武帝時已經沒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
因此,漢武帝即位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在除沿用上述制度外,頒行了一套新的選官制度:
- 察舉制。漢文帝時已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武帝時,開始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不久又規定依人口的數量,按比例選舉,取消了資產的限制。這樣使察舉制逐步完善。
- “徵召”制。徵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見,確有才能,授予官職。與此同時相配合的還有“公車上書”之制,天下吏民上書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長,授以官職。
- 博士弟子考試成績優異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置五經博士弟子,每年考試,凡能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得甲等者併為郎官。武帝通過這些措施,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統治機構。
西漢法律
參見:九章律
劉邦在入關之初的時候就約法三章,
[70]
但只是臨時措施。西漢建立後,劉邦令蕭何根據《秦律》制定《漢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連坐法,在秦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三章,合為九章,故稱《九章律》。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須無條件執行。
西漢軍事
編輯為了鞏固統治,西漢建立了比秦朝更為完備的武裝力量。漢武帝時期強化了軍隊,着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衞軍,增設樓船(水軍)等軍種。軍隊的加強,使中央集權有了更堅強的支柱。同時也加強了對外和對內鎮壓的力量。
西漢中央
西漢前期是實行徵兵制,以正卒兩支來守衞京師。一支為南軍,守衞宮城,歸衞尉率領;另一支為北軍,保衞京師,歸中尉率領。兩支各有兩萬人。武帝時,各減至一萬人。正卒一年一輪換,不利於保衞京師。
侍從軍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孤兒。期門軍是漢武帝於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騎射者組成,共約有一千人,歸光祿勳掌管。因常為侍從漢武帝而期待於殿門,故有“期門”之名。羽林騎是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選六郡良家子組成,約七百人,亦屬光祿勳。羽林騎原叫做建章營騎,因守衞建章宮而得名。後更名“羽林騎”,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羽林孤兒是由戰死者的子弟組成的,因養在羽林官署,教習戰射,而有此稱號。
禁衞軍是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八校尉為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來,是職業兵,這是中國古代有募兵制的開始。這支軍隊後來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軍事主力,經常用於鎮壓勞動人民或進行民族戰爭。
西漢地方
在地方,有經過訓練的預備軍,根據地區的具體條件,分別設材官(步兵)和騎士(騎兵),這些預備隊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備軍和預備軍的兵員,都由郡國徵調來的“正卒”充任。
西漢經濟
編輯參見:漢朝經濟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係。
[71]
西漢農業
- 牛耕普及
漢初,為了恢復經濟和農業生產上的需要,西漢政府曾下令禁止殺牛和盜牛,並曾在北方邊境設苑養馬。這一舉措使得廣大農民更加視飼養牲畜,牛耕,也輔以馬耕進一步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而在江南地區由於開發晚和冶鐵業不發達,還處的火耕水耨的狀態。
[177]
- 鐵農具推廣
鐵製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製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
[177]
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 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氾濫成災,遍及16郡。前109年,漢武帝徵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徵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餘頃地受益。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裏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
[178]
前95年,從仲山口(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河至櫟陽(陝西臨潼櫟陽鎮),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 耕作技術
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鬥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所謂“代田法”就是將每畝田分成六份-三壟(壟台)三甽(壟溝),每年壟甽互換位置以休養地力。具體辦法是甽寬一尺,深一尺壟也寬一尺,壟甽相間,把種子種在甽裏。出苗後,除去壟邊雜草並翻土以培苗根。到夏天,則壟盡而根已深。次年,互換甽和壟的位置,依樣種植。
[177]
趙過還發明瞭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製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
[177]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177]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秦朝增加兩倍以上。
[179]
- 農產品加工
漢代之前主要靠人工春米或其它穀物。武帝時,已經有了用畜力拉的大石磨。此外,腳踏的“戥碓”,利用水力的水碓和水碓磨,篩谷用的風車,在西漢也都已出現。桓譚《新論》在談到糧食加工時説:“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春,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春,其利乃且百倍。”河北滿城中山王陵墓曾出土過一件用畜力拉、帶有銅漏斗的大石磨。史學界一直認為扇谷用的風車到北宋時才出現。在河南洛陽和濟源漢墓中出土了兩件風車模型,從而也把風車的歷史提前到了西漢。
[177]
- 糧食產量
關於西漢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晁錯曾説:“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漢初行小畝,每畝約當今0.2882市畝,
[180]
每石約當今0.2市石。按照這個數字,漢初每市畝田地約可產粟或麥六鬥九升。《淮南子·主術訓》又提到:“一人躔耒而耕,不過十畝,中歲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淮南子》成書於漢武帝時候,開始行大畝,每當合今0.6916市畝,四石之收,摺合今制每市畝約產案或一石一斗五升。
[181]
不過這大概已是高產田了。
[182]
西漢手工業
- 冶鐵業
漢代的冶鐵業作坊多,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莊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準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説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戰國時期冶鐵業一般只能冶鑄農具和少數手工工具,鍛制兵器還比較少。到了西漢,不僅能生產鐵製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製,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 絲織業
西漢時期漢服絲織業發達,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裏,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税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繡、紗縠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製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漢服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漢服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採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 工藝水平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發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長信宮燈”,製成一個宮女雙手執燈的形象,十分生動,設計更為精巧,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頭部可以拆卸,體內空虛,右臂與煙道相通;通過煙道而來的蠟炬的煙被容納於體內,以保持室內的清潔。墓中還有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由2000多塊玉片和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而成,其製作工藝非常精美。
- 漆器業
西漢的漆器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在蜀郡(今成都)和廣漢等地設置工官監造漆器。當時上層之家都使用漆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種類很多,有耳杯、盤、壺、盒、盆、勺、枕、奩、屏風等。大多色彩鮮豔,光澤照人,精緻美觀,特別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更高,畫法瀟灑生動,奔放有力,線條幹淨流利。
西漢商業
- “交通王侯”
漢初,雖然曾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作官為吏,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山澤禁令的放弛,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72]
,非常活躍,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響的勢力
[73]
。
西漢時商業經營的範圍很廣,據《史記》所載,當時市場中陳列着糧食、鹽、油、醬、果類、菜類、牛、馬、羊、布、帛、皮革、水產等幾十種商品。
- 收回鑄幣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造成幣制混亂,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比天子,威脅中央。吳楚七國之亂時,鑄幣便為其提供了重要財力支持。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佈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燬,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 一合法的貨幣。
- 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税。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建議,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不產鐵的地方設小鐵官,以熔化廢鐵作農具或用具。鹽鐵官營後,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自從鹽鐵官營後,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購買不起。
漢武帝在實行鹽鐵官營的同時,推行了均輸平準政策
[74]
。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原先漢政府各部門常常搶購物資,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交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或不償其費”。而且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於是由大農令統一在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徵發從郡國徵收來的租賦財物,並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由大農令置平準官於京師,總管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做為官家資本經營官營商業。“貴則賣之,賤則買之”
[75]
,調劑物價,並獲取收益。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政策後,“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算緡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税。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抽税一算(一算為一百二十錢),經營手工業者的財產,凡四千錢,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邊騎士而有軺車者,每輛抽税一算,商人的車,則徵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隻船抽税一算。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者,鼓勵知情者揭發,叫做“告緡”。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此令一行,各地爭相告緡。在楊可主管告緡事務時,告緡之風,遍及全國。
[76]
上述各項措施的實行,限制和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貴族的經濟勢力,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暫時解決了由於戰爭和奢侈浪費所造成的困難,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力量。但卻對商品經濟產生了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76-77]
西漢城市
當時西漢最大的都市是京師長安。據考古發掘,長安城周圍長22600多米,相當漢代六十多里長,超過古代羅馬城三倍以上。城垣每面有三個城門,可容四輛大車並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縱街)九陌(橫街)之稱。街道三道並列,與城門的三個門道相連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別寬大,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幾乎全是宮殿區,佔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東、西九市,是商業活動區。長安商業很繁華,在九個市場之內,聚集着各種大小商店,出賣各地的貨物。同類商店又集中在一處,成為許多市,如酒市、牛市、馬市、羊市等。這些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東、西九市不僅是商業區,而且也是手工業區,如市內便有官府手工業作坊。城內北邊一部分是居民區,佔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據記載,西漢末長安人口有24萬之多。除長安之外,洛陽、臨淄、邯鄲、宛(南陽)、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洛陽水陸交通方便。臨淄絲織業發達,人口密集,是齊魯的中心。邯鄲是黃河以北的商業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鐵業很發達。成都的手工業,特別是蜀錦,馳名全國。西漢的城市,不僅在中原地區星羅棋佈,就是在南方地區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江陵(湖北江陵)、吳(江蘇蘇州)、番禺(廣州)等,或為一方都會,或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西漢人口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鋭減,西漢建立時人口約為1300萬
[78]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達3600萬,漢武帝后期因沉重徭役導致在籍户口鋭減,至於史書中的”户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税導致人口登記不實。
[11]
漢武帝晚年頒佈罪己詔重啓漢初息兵養民的國策,繼任者霍光、劉詢沿襲,至漢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
[78]
到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79]
[179]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户及遷居漢地的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21]
[80]
西漢文化
編輯參見:漢朝文化
西漢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鑑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西漢史學
西漢宗教
西漢時期宗教本意在於強化君權,但在方士的影響下,漢武帝時期的宗教大典其功能在於追求一己成仙。經過儒生的不斷努力,通過改變祭祀地點、儀式與主神等方式,才在西漢末期使國家宗教政治倫理化,並恢復了其世俗性功能,從此,封建王朝的國家宗教才成為維護統治為主要目的的宗教工具。
[81]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
西漢科學
編輯西漢天文
西漢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讖緯神學的流行,對觀測星象很重視。長安建有很高的觀象台,天文郎晝夜不停地觀察天象的變化,如實地及時記錄下來,為天文學積累了大量資料。《漢書·天文志》就有關於流星雨、客星(恆星明亮突變現象)的記錄和太陽黑子的兩次記載。一次是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四月所記黑子的情形是“日黑居仄,大如彈丸”;另一次是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所記黑子的形狀為“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是世界公認的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900年,伽利略在1610年方看到黑子。
[195]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佔》中,記載了秦漢之際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星表實物。武帝時落下閎、宣帝時耿壽昌等人曾創造了早期的渾天儀,用來觀察天象,表明西漢時的天文學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195]
西漢曆法
西漢的歷法成就較大。漢初,使用秦時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到西漢中期,《顓頊歷》出現了“朔晦月見,弦望滿虧”的現象,不精確。於是漢武帝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和唐都等改訂曆法,於太初元年(前104年)編成了新曆,這就是有名的《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第一次把24節氣訂入曆法,並可預知日食,校正朔望,指導農時,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漢成帝時,劉歆又依據(太初曆》製成(三統曆),規定一年為
日,一個月為
,19年置7個閏月。《三統曆》是比較精密的歷法。
[196]
西漢數學
《周髀算經》是中國《算經十書》之一。大約成書於西政中期,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説和四分曆法,在數學方面,它使用複雜的分數算法和開平方法,並最早利用勾股定理,還提出“一週三”的圓周率,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數學名著。
[196]
《九章算術》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著作。
[199]
作者不詳。西漢早期著名數學家張蒼、耿壽昌等對它進行過增補刪訂。全書分9章,246個例題。其內容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個章節,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從先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負數,分數計算,聯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數學成就。上述成就比印度早八百年,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此書於隋、唐時傳入朝鮮和日本,被定為教科書,現已譯成英、日、俄等國文字。
[200]
西漢農學
氾勝之是西漢著名農學家,曾以輕車使者的名義在關中平原提倡種麥,獲得豐收。他所撰的《氾勝之十八篇》被後世統稱為《氾勝之書》。該書總結了關中一帶農民耕作的經驗,其中最突出的是區田法(區讀音ou,即點種法)和浸種法(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此外還有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温法等。發展了戰國以來的農學,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
[196]
西漢醫學
西漢時期醫學有很大發展,建立了較完整的中醫學體系。當時的醫學理論儘管有陰陽五行的外衣,但對生理現象、病理現象和治療方法的解釋,則包含着辯證觀點。《黃帝內經》和《難經》是西漢醫學理論的代表作。《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素問》闡述病理現象和治療原則,《靈樞》記述了針灸法。《難經》是講述經脈、腑臟、針法及處方的專著。當時著名醫家有淳于意,醫術甚精,他還注意把病人情況和治療過程記錄下來,為中國最早的“病歷”創始人。
[196]
西漢時,屍體的防腐技術很高。據《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赤眉軍在長安發掘了皇室陵墓,發現歷200餘年的呂后屍體“凡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1972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發現的女屍和江陵鳳凰山發現的男屍,在地下保存2000多年,屍體基本完好,這可以説明西漢時防腐技術已相當先進。
[197]
西漢造紙
西漢時發明造紙術。1933年在新疆、1976年甘肅地區的漢代烽寨中,1978年在陝西扶風縣的西漢窖藏中出土現了漢宜布時的麻紙片。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中出土了西漢早期的紙,繪有地圖,紙薄而的,紙面平整光滑,説明當時造紙技術已到相當水平。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西漢藝術
編輯西漢繪畫
西漢時期的美術起點是戰國時代美術的水平,生活是直接描寫的對象,開始逐步發展寫實的風格,而這也是古代美術發展的新的起點。藝術的認識生活的作用,在範圍上和方法上,都因漢代美術的發展而進入新的階段。
西漢美術題材的多方面性,説明西漢美術的百科全書的性質。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哲學等社會思想意識的內容,美術家都企圖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現。相對於這一時代的歷史水平,西漢美術的題材是廣泛地來自社會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的。
西漢雕刻
西漢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展從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展。
杜甫《秋興》詩有“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即是詠此類石雕的。所有這些宮苑造像,除牛郎、織女石像現尚殘存外,其它已不可見。如今能見到的西漢雕塑,主要的是霍去病墓前遺留的一組巨型石雕和近年出土的陶俑。
西漢樂舞
漢代人們善於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也是漢代歌舞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漢畫像石、漢俑中的圖像就充分地表明瞭這一點。
器樂的合奏與伴奏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間音樂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舞、百戲共同構成的宏大場面中,器樂演奏為更好地表現樂舞百戲,烘托氣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陶俑和漢畫像石中主要的樂器有吹奏樂器,如壎、排簫、笙、笛等;絃樂器,如琴、瑟、箜篌等;打擊樂器,如建鼓、鼗鼓、築、節等。
西漢角抵
角抵就是摔跤,角抵在中國源遠流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已經具有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並有着特定的文化內涵。漢代角抵活動十分普及,據載當時的角抵戲規模宏大,轟動京城,老百姓們甚至跑幾百裏的路去觀看助威。
西漢民族
編輯西漢匈奴
- 白登之圍
秦漢之際,冒頓首次統一匈奴,建立了奴隸制政權。冒頓乘楚漢相爭之機,東破東胡
[82]
,西攻月氏
[82]
,徵丁零
[82]
、堅昆等部(約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亞一帶),南滅樓煩、白羊(約今內蒙古南部),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
[82]
,擁有騎兵三十餘萬
[83]
,勢力十分強大。
隨着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匈奴的國家機構日益完善。最高首領叫單于
[84]
,單于之下設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等,這些大貴族都統率軍隊,多的萬餘騎,少的數千騎。大貴族之下還設有各級軍官;處理政治的有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户等等。這些職位都由貴族世襲
[85]
。單于又將全國疆土分為三部分,左屠耆王統治東邊,單于居中直接統治,右屠耆王統治西邊
[86]
。
匈奴經常侵擾西漢邊疆。前201年,冒頓單于圍攻馬邑,韓王信投降,次年攻晉陽(今太原)。
[87]
劉邦聞訊,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大同東南)
[88]
。後來用陳平計,向單于閼氏行賄,才得脱險。史稱平城之圍
[89]
。
- “和親”與“實邊”
漢初,由於經濟急待恢復,政權尚未鞏固,採取“和親”辦法,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送去絲綢、糧食、酒等物品。但是和親政策,並不能阻擋匈奴的掠奪
[90]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騎兵十四萬攻殺北地郡(郡治在固原附近)郡尉,前鋒到了雍(陝西鳳翔)和甘泉(陝西淳化),火燒回中宮
[91]
。八年後,匈奴又從雲中(內蒙古托克托旗)、上郡(陝西榆林南魚柯堡附近)兩郡各侵入三萬騎,長安城警報頻傳
[92]
。
- 反擊匈奴
漢武帝即位後,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反擊匈奴的條件成熟。
[94]
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主要在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間進行,先後打了十幾仗,其中帶決定性的大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年)。這一年匈奴侵入上谷、漁陽(北京密雲縣)
[95]
。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衞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發起突然襲擊,匈奴白羊王逃走
[96]
。西漢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西漢在這裏設置了朔方郡(內蒙古杭錦旗)和五原郡(內蒙古五原)
[97]
。
- 霍去病西征
在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
[98]
。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
[99]
同年,匈奴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
[100]
。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裏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
[101]
。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 漠北決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
[102]
。同年,大將軍衞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騎兵,分東西兩路進軍
[103]
。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西漢採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衞青率領的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餘里,對匈奴單于大軍進行包圍。經過激戰,匈奴單于率數百騎突圍遠逃,其主力全部被殲,漢軍直追至趙信城(蒙古杭愛山下)
[104]
。霍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河北蔚縣一帶)出兵,深入二千餘里,跨過大沙漠,擊敗匈奴左賢王
[105]
。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大舉南下。
- “單于和親”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制止了匈奴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隨着匈奴軍事力量的削弱,匈奴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人民反抗匈奴鬥爭也日益強烈,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漢昭帝時,發生了五單于爭立事件,接着分裂為南北兩部。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降漢
[106]
,北匈奴的郅支單于被迫西遷,後被西漢所殺
[107]
。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結束了百餘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衝突。此後約有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了和平景象。在包頭等地的漢末墓葬中,出土有“單于和親”等文字的瓦當,是漢、匈關係改善的有力證明。
西漢西域
- 張騫出使西域
北道諸國有龜茲(新疆庫車)、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車師(新疆吐魯番)等較大的國家
[109]
。南道諸國有莎車(新疆莎車)、于闐(新疆和田)、樓蘭(新疆羅布泊西)等國
[110]
。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冒頓單于征服了西域,設官徵税,並以此為據點
[111]
,向西漢進攻。
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漢從匈奴降人的口中獲悉:在甘肅敦煌一帶原來居住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擊,被迫西遷,對匈奴入時刻想報仇雪恨
[112]
[113]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截斷匈奴的右臂,乃募使往大月氏
[114]
,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112]
。張騫應募遠道出使。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餘年
[115]
。後來,他乘機逃走,越過葱嶺,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
[116]
。但大月氏已佔有大夏故地,不願東歸。張騫只好東返
[116]
。他再一次衝破匈奴的拘禁,於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長安
[117]
。張騫的任務雖未完成,可是他沿途瞭解到西域各國地形、物產和風俗,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礎。張騫是西漢開闢西域道路的第一人。
前119年,漢進軍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阿爾泰山以南各國的人力、物力,和漢朝對抗
[118]
。因此,徹底割去匈奴右臂的問題,便被提到日程上來
[119-120]
。同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
[121]
。張騫到達烏孫後,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122]
。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羅馬的埃及亞歷山大城),
[123]
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
[124]
。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 打開西南之路
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命趙破奴率軍進攻樓蘭、車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125-126]
。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擊敗大宛後,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順
[127]
。西漢又在樓蘭、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輪台(新疆庫車縣東)等地設校尉管理屯田,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置的軍事和行政機構
[128-129]
,為後來設西域都護創造了條件。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內亂,日逐王降漢,匈奴在西域的影響日益縮小
[130]
。漢宣帝乃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境)
[131]
。都護是西漢中央駐西域的最高長官,從此,西漢在西域的統治完全確立
[132]
。漢對西域有權冊封國王,頒賜官吏印信,調軍徵糧。這説明,原來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新疆地區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自張騫通西域後,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不斷地傳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術對西域的影響很廣泛。井渠法對土壤多沙的西域非常適應,後來流行於西北地區,稱為坎兒井。此外絲織品、漆器等精美的手工業品大量向西域行銷。西域人民也把生產經驗和創造,如繁殖和飼養牲畜的方法、種植瓜果蔬菜和豆類的技術傳到了內地,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
西漢西南夷
西漢時期,在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居住着許多語言、風俗不同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之為"西南夷"
[133]
。在貴州境內以夜郎(貴州遵義、桐梓一帶)為最大
[134]
。在雲南東部也有幾十個部落,以滇(昆明一帶)為最大
[135]
。自滇以北,到四川涼山一帶,以邛都(四川西昌附近)為大
[136]
。他們過着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
[137]
再往西去,有巂、昆明(雲南大理一帶)等部落,他們以遊牧為主
[138]
。
[139]
漢武帝時,西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聯繫與日俱增。漢武帝曾派唐蒙為中郎將,進入夜郎,此後夜郎及其附近的許多城邑相約歸附漢朝。漢朝在那裏設置犍為郡(治今四川宜賓)。
[140-141]
不久,漢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在那裏設官管理。張騫從西域歸來後,漢武帝想打開由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前後多次派使者向昆明以西探索,終因無法前進而停止。
[142]
公元前111年,西漢破南越之後,在西南設越巂郡(今四川西昌東南)、沈黎郡(今四川雅安南)、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縣北)和武都郡(今甘肅成縣)
[143]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為益州郡(今雲南晉寧),並賜"滇王之印"
[144]
。這顆"滇王之印",已在晉寧滇族貴族墓中發現。此後,西南大部分地區都歸入西漢的直接管轄之下。
西漢三越國
秦始皇開發嶺南,設置郡縣,越、夏兩地人民的聯繫進一步加強
[145]
。秦末時,閩越首領無諸及東甌首領搖曾率本族參加了反秦戰爭
[146]
。西漢建立後,封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福建福州)
[147]
。公元前192年,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浙江温州),號東甌王
[148]
。在南越地區,原秦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機割據南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149]
。西漢建立後,中央立趙佗為南越王
[150]
。呂后時,漢政府與南越關係惡化,趙佗遂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
[151]
。漢文帝即位後,趙佗廢帝號稱王
[152]
。公元前138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王便向西漢中央請求內徙,遂被遷到江淮之間,和漢族人民雜居,接受西漢的直接統治。
公元前111年,東越王餘善自立為武帝,漢武帝派遣橫海將軍韓説等分四道攻入閩越。征服了閩越地區的叛亂
[153]
。漢武帝又把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帶
[154]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宣諭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后入朝
[155]
。南越王及太后也願意"內屬",唯丞相呂嘉反對,並起兵殺趙興、太后及漢使者,立建德為王
[156-157]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等率軍分路進擊
[158]
。年底,破番禺(廣州),滅南越,將南越故地分為九郡:南海(今廣州)、鬱林(今廣西桂平縣西)、蒼梧(治今廣西梧州市)、合浦(今廣東合浦縣北)、珠崖(今廣東瓊山東南)、儋耳(今海南儋縣西北)以及交趾、九真、日南
[158]
。從此,東南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特別是中原人民不斷南遷和許多越人遷居內地,更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夏、越人民的進一步融合。
西漢東胡
- 夫餘、肅慎
西漢時期,在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夫餘、肅慎、挹婁、高句麗、烏桓、鮮卑、沃沮等。
肅慎是古老民族,也稱“息慎”、“稷慎”等。從殷周至漢武帝時期,與中原地區經常有文化、經濟上的交流。挹婁,與肅慎屬於同一民族,挹婁在肅慎北,大致在牡丹江以東、松花江以南一帶。
夫餘是居住在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與中原地區有經濟交流。西漢時出現了階級分化,有了軍隊、牢獄、宮室等。
- 烏桓、鮮卑
烏桓和鮮卑是東胡族的分支。西漢初,東胡被匈奴打敗,其中一支退居烏丸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以自保,遂稱烏桓。烏桓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以畜牧業為主,隨水草遷徙。漢武帝時,霍去病打敗匈奴,烏桓人請求內屬,於是遷入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西漢設護烏桓校尉進行管理。鮮卑也是東胡的一支。西漢初,被匈奴打敗後,逃至鮮卑山(內蒙古洮兒河與西喇木倫河之間),因此得名。鮮卑與烏桓為鄰,其社會風俗、習慣、語言均與烏桓相似。
高勾麗是中國東北的古老民族,周秦之際,為東北的“高夷”。居於夫餘南,鴨綠江以西。漢武帝時以高勾麗為縣。西漢後期,夫餘人朱蒙(或雲鄒平),建立高勾麗國。高勾麗人與夫餘人習俗差不多,主要從事農業,善釀酒,能歌善舞,與漢族來往密切。西漢時期,隨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進一步形成了。東起東海,西到巴爾喀什湖,北自貝加爾湖,南迄南海,在這樣一個遼闊的疆域之內,以漢族為主體的各兄弟民族之間友好相處,通過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各民族日趨融合,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正處於鞏固發展的時代。
西漢外交
編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鏈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罙諸國。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城,位於埃及亞利山大港。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都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東亞文化圈開始形成。
[71]
西漢東亞
- 朝鮮
中朝兩國之間很早在經濟文化上就有了頻繁交往。戰國時,燕、齊兩地人民曾成批地遷往朝鮮,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
[159]
。西漢初,燕人衞滿率千餘人奔朝鮮
[160]
,後被立朝鮮王,建都王險城(平壤),統治朝鮮半島西北部。漢惠帝、呂后時,遼東太守“約滿為外”
[161]
。元封二年(前100年)秋,漢武帝派樓船將軍楊僕等分兩路進攻朝鮮。朝鮮首領衞右渠率眾抵抗,漢軍屢敗
[162-163]
。最後因朝鮮上層內部分裂,衞右渠被殺死,衞氏朝鮮亡,漢武帝在其原境內設漢四郡統治。
[164]
- 日本
西漢與東亞的日本有了友好往來關係。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餘國派遣使者和漢朝交往。這是中日兩國使節往來的最早記錄。
西漢南亞
- 印度
西漢時印度被稱為“身毒”或“天竺”。早在前2世紀,中國和印度就有經濟往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曾看到從身毒販運去的中國邛竹杖和蜀布
[166]
。後來,張騫的副使也到過身毒。西漢晚期,印度的佛教通過西域也傳入中國內地。
- 斯里蘭卡
西漢東南亞
西漢時,與東南亞等國有了友好往來關係。
- 越南
自古以來,中國和越南在經濟、文化上就有密切聯繫。戰國末期,越南北部有甌雒國。秦統一後,進軍南越及甌雒國
[145]
。秦漢之際,趙佗佔據南海、桂林等郡稱王自立,滅甌駱國,並通過甌雒的駱侯、駱將和蒲政進行統治
[149]
。漢武帝滅趙氏政權後,在越南北部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沿用趙氏統治方式。
[165]
- 緬甸
緬甸從前2世紀或更早的時候,就與中國之間有往來,從四川經雲南可到緬甸。當時中國的蜀布、邛竹杖就是由這條道路運往身毒、大夏等國的
[167]
。同時從交州沿海乘船去緬甸的海上航路已經開通,使兩國的聯繫更加密切。
- 南海航線
秦漢時期就有了中國到東南亞各國的通道,除陸路經由中亞、緬甸外,還有海道,西漢對外的水路交通正式開闢。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船舶從合浦郡的徐聞縣(廣東徐聞縣西)出發
[168]
,行五個月可到都元國(馬來半島)
[169]
,又繼續航行四個月,抵邑盧沒國(緬甸沿岸)
[169]
,再航行二十餘日到諶離國
[169]
,然後棄舟步行十餘日到夫甘都盧國(緬甸蒲甘城附近)
[169]
。從此處再乘船航行,最後抵達黃支國(印度建志補羅)
[169]
。回程從黃支國起程,先到南邊的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
[169]
,從此繼續航行,經過八個月抵中途的皮宗(馬來半島)
[169]
。過皮宗後轉向東北航行回國。西漢的官營海外貿易,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私營的海外貿易則早已存在,並不斷髮展。
西漢中西亞
新疆地區的各族很早就和中亞各國有着密切的交往。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到達大宛(今錫爾河上游東面)、大月氏(阿姆河中部)、康居(錫爾河下游及其以北)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國
[170]
。以後漢武帝的使者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敍利亞)等國。中亞、西亞等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訪問和通商。為了適應中西交通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需要,西漢政府在西邊設立亭障,便利各國使節和商旅交通往來。從此,西漢和葱嶺以西各國的使節和商旅往來絡繹不絕。
自張騫通西域後,中西交通日見發達,除了外交活動外,商業貿易也日益頻繁。商人們除了將中國的絲織品運往西方外,中國的冶鐵技術、鐵器、井渠法等也傳入大宛、安息等國。並且通過大宛等國,往西傳至更遠的羅馬等地。同時,中亞、西亞等地的特產如毛布、毛氈、汗血馬、石榴、葡萄、苜蓿、芝麻以及胡桃等植物也相繼傳入中國。此外,中亞的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樂器和樂曲、舞蹈也傳入中國。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西漢末年時,通過新疆的中西陸路交通有南北兩條大道:南路從長安出發,經敦煌、鄯善(新疆羅布淖爾以南石城鎮)、于闐、莎車等地,越葱嶺(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等國。北路經敦煌、車師前王庭(吐魯番附近)、龜茲、疏勒等地,越葱嶺到大宛、康居、奄蔡。這兩條大路成為當時中西交流的兩大動脈。那時,中國的絲織品在當時國際上享有盛譽,通過這兩條通道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所以也被稱為"絲綢之路"。
西漢社會
編輯西漢帝王世系
編輯西漢追封皇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曾經封號 | 追封時間 | 世系 |
---|---|---|---|---|---|---|
—— | —— | 劉煓 | 前271年—前197年 | 太上皇帝 | 前197年 | 劉邦之父 |
無 | 恭皇 | 劉康 | ?―前23年 | 前5年 | 劉欣之父 |
西漢在位皇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使用時間 | 世系 |
---|---|---|---|---|---|---|
太祖 | 前202年—前195年 | 無 | 無 | 劉煓三子 | ||
—— | 孝惠皇帝 | 前195年—前188年 | 無 | 無 | 劉邦次子 | |
—— | —— | 前188年—前184年 | 無 | 無 | 劉盈長子 | |
—— | —— | 前184年—前180年 | 無 | 無 | 劉盈四子 | |
太宗 | 孝文皇帝 | 前180年—前157年 | (前元) | 前179—前163 | 劉邦四子 | |
(後元) | 前163—前157 | |||||
—— | 孝景皇帝 | 前157年—前141年 | (前元) | 前157—前150 | 劉恆長子 | |
(中元) | 前150—前144 | |||||
(後元) | 前144—前141 | |||||
世宗 | 孝武皇帝 | 前141年—前87年 | 建元 | 前140年—前135年 | 劉啓十子 | |
前134年—前129年 | ||||||
前128年—前123年 | ||||||
前122年—前117年 | ||||||
前116年—前111年 | ||||||
前110年—前105年 | ||||||
前104年—前101年 | ||||||
天漢 | 前100年—前97年 | |||||
前96年—前93年 | ||||||
前92年—前89年 | ||||||
前88年—前87年 | ||||||
—— | 孝昭皇帝 | 前87年—前74年 | 前86年—前80年七月 | 劉徹六子 | ||
前80年八月—前75年 | ||||||
前74年—前74年 | ||||||
—— | —— | 前74年—前74年 (在位27天) | 無 | 無 | 劉髆長子 (劉徹孫) | |
中宗 | 孝宣皇帝 | 前74年—前49年 | 前73年—前70年 | 劉進長子 (劉徹曾孫) | ||
前69年—前66年 | ||||||
元康 | 前65年—前62年 | |||||
前61年—前58年 | ||||||
前57年—前54年 | ||||||
前53年—前50年 | ||||||
前49年—前49年 | ||||||
高宗 (後除廟號) | 孝元皇帝 | 前49年—前33年 | 前48年—前44年 | 劉詢長子 | ||
前43年—前39年 | ||||||
前38年—前34年 | ||||||
前33年—前33年 | ||||||
統宗 (後除廟號) | 孝成皇帝 | 前33年—前7年 | 前32年—前29年 | 劉奭長子 | ||
前28年—前25年 | ||||||
前24年—前21年 | ||||||
前20年—前17年 | ||||||
前16年—前13年 | ||||||
前12年—前9年 | ||||||
前8年—前7年 | ||||||
—— | 孝哀皇帝 | 前7年—前1年 | 前6年—前3年 | 劉康之子 (劉奭孫) | ||
前5年6月—8月 | ||||||
前2年—前1年 | ||||||
元宗 (後除廟號) | 孝平皇帝 | 前1年—公元6年 | 公元1年—5年 | 劉興之子 (劉奭孫) | ||
—— | —— | 6年—8年11月 | 6年—8年11月 | 劉顯之子 (劉詢玄孫) | ||
8年11月—8年11月 |
- 參考資料
-
- 1. 《漢書·卷九十九上》: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王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 2. 注:史學界一般把新朝和更始帝時期加入西漢來算,所以西漢十二帝,其中不包括正統史學界不承認的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廢帝劉賀、新帝王莽和更始帝劉玄。參見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97頁。
- 3.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96-198頁
- 4. 《漢書·高帝紀》:漢王還至定陶,……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
- 5. 《漢書·高帝紀》:“戍卒婁敬求見,説上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而都雒陽,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固。”上以問張良,良因勸上。是日,車駕西都長安。”
- 6.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ISBN:9787500789109
- 7. 《漢書·卷二十八上》: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8. 《漢書·卷九十四下》: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直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9. 《漢書·卷七十》: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 10. 班固·《漢書·卷七十·陳湯傳第四十》於是湯與萬年俱徙敦煌。久之,敦煌太守奏:“湯前親誅郅支單于,威行外國,不宜近邊塞。”詔徙安定。
- 11.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114頁
- 12.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 1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14.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湖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60-63頁
- 15. 班固·《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好奇計,往説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南以稱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梁乃求楚懷王孫心,在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梁自號武信君,引兵攻亢父。
- 16.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 17.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羽怨秦破項梁,奮勢,願與沛公西入關。
- 18.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十一月,召諸縣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
- 19.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趙將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都臨菑。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
- 20.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 》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灌嬰追斬羽東城。
- 21. 制度的變革與漢武盛世的造就 .河北學刊[引用日期2012-10-28]
- 22.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闢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靈夫人。
- 23. 注:定陶,只是劉邦即帝位的臨時地點,漢的國都原在櫟陽。楚漢戰爭結束後,關東廣大地區都統一在漢王朝之下,若仍在櫟陽建都就不妥。
- 2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婁敬説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國人爭隨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 2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 26. 謀士婁敬如何打消劉邦定都洛陽的計劃 .網易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3-05-18]
- 27. 注: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引自馬娟. 休閒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J]. 江南論壇, 2008.
- 28. 班固·《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主
- 29.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止,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30. 班固·《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 》陳豨反,上自將,至邯鄲。而韓信謀反關中,呂后用何計誅信。
- 31. 班固·《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 》漢十年,豨果反,高帝自將而往,信稱病不從。陰使人之豨所,而與家臣謀,夜詐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破,羣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32. 班固·《漢書·卷四十·王陵傳第十 》陵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為右丞相二歲,惠帝崩。高後欲立諸呂為王,問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説。問左丞相平及絳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陵讓平、勃曰:“始與高帝唼血而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慾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乎!”平曰:“於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後,君亦不如臣。”陵無以應之。於是呂太后欲廢陵,乃陽遷陵為帝太傅,實奪之相權。陵怒,謝病免,杜門竟不朝請,十年而薨。
- 33. 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勃既定燕而歸,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為太尉。十年,高後崩。呂祿以趙王為漢上將軍,呂產以呂王為相國,秉權,欲危劉氏。勃與丞相平、朱虛侯章共誅諸呂。語在《高後紀》。
- 34. 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勃既定燕而歸,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為太尉。十年,高後崩。呂祿以趙王為漢上將軍,呂產以呂王為相國,秉權,欲危劉氏。勃與丞相平、朱虛侯章共誅諸呂。語在《高後紀》。齋
- 35. 論“文景之治”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引用日期2013-05-18]
- 36.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編著.《中國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45-46頁
- 37. 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
- 38. 司馬遷· 《史記·卷三十 八書·平準書第八》
- 39. 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孝景帝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許之。
- 40.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
- 41.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自是之後,嚴助、朱買臣等招來東甌,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裏,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彭吳賈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及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
- 42. 司馬遷·《史記·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 43.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冊)·漢武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4頁
- 44. 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 》贊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礻亶,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45. 班固·《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 》贊曰:昔周成以孺子繼統,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亂之謀。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户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 46. 《漢書·宣帝紀》:秋,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將人眾萬餘來降。
- 47. 《漢書·匈奴傳》:單于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際殊禮,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 48. 《漢書·卷九十六上》:自宣、元后,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數、道里遠近,翔實矣。
- 49. 《漢書·卷七十四》: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
- 50. 班固《漢書·卷七十·陳湯傳第四十》於是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事下有司。
- 51. 《漢書·元帝紀》: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 52. 班固·《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 》又曰:“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困不足。其議限列。”有司條奏:“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歲以下,不在數中。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除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為庶人。禁郡國無得獻名獸。益吏三百石以下奉。察吏殘賊酷虐者,以時退。有司無得舉赦前往事。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
- 53. 注: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引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十六》。
- 54. 《漢書·武帝紀第六》:遣將軍衞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 55.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元狩二年春,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天子曰:“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盭,討遫濮,涉狐奴,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冀獲單于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裏,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 56. 《漢書·武帝紀第六》: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 57. 《漢書·武帝紀第六》: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 58. 《漢書·卷九十五》:蒼梧王趙光與粵王同姓,聞漢兵至,降,為隨桃侯。及粵揭陽令史定降漢,為安道侯。粵將畢取以軍降,為侯。粵桂林監居翁諭告甌駱四十餘萬口降,為湘城侯。戈船、下瀨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粵已平。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
- 59. 《漢書·武帝紀第六》:馳義侯遺兵未及下,上便令徵西南夷,平之。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
- 60. 《漢書·卷九十五》:於是天子曰“東粵狹多阻,閩粵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之間。
- 61. 《漢書·卷九十五》:滇王離西夷,滇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 62. 《漢書·武帝紀》:夏,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
- 63. 《漢書·武帝紀第六》:遣光祿勳徐自為築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盧朐,遊擊將軍韓説將兵屯之。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
- 64. 《資治通鑑·漢紀十三》:上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裏,築城、障、列亭,西北至廬朐,而使遊擊將軍韓説、長平侯衞伉屯其旁;使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
- 65. 《漢書·卷九十六上》:是歲,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僮僕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於是徙屯田,田於北胥鞬,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
- 66. 晏昌貴.出土文獻與古代政區地理研究[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02):109-123.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8-11-17]
- 67.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 6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 69. 范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 70. 《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 71. 賈濃鈾.《應銘記的歷史-百科大講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9頁
- 72.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於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於天下之經費。
- 73.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 74. 注:所謂均輸,就是調劑運輸;平準即平衡物價。參見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16頁
- 75. 司馬遷·《史記·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索隱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均天下郡國轉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貴賤相權輸,歸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 76. 算緡和告緡 .中華歷史[引用日期2013-05-22]
- 77. 算緡和告緡 .歷史千年[引用日期2013-05-22]
- 78. 路遇,騰澤之.《中國人口通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01-105頁
- 79.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羣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户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 80.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99頁
- 81. 王青,《西漢國家宗教功能的演變》,《世界宗教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1996年03期
- 82.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大破滅東胡王,虜其民眾、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胡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
- 83.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是時,漢方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 84.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
- 85.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嘗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户,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其大臣皆世官。
- 86.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諸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户、且渠之屬。
- 87.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是時,漢初定,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
- 88.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陽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 89.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單于終非能居之。且漢主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信將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開圍一角。於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得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去。漢亦引兵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 90.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是時,匈奴以漢將數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高祖患之,乃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 91.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孝文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十萬騎,軍長安旁以備胡寇。
- 92.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軍臣單于立歲餘,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兵亦罷。
- 93.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單于,遣翁主如故約。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 94.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武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 95.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又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 96.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於是漢使將軍衞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其明年,衞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子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
- 97.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漢亦棄上谷之鬥闢縣造陽地以予胡。
- 98.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明年春,漢使票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耆山千餘里,得胡首虜八千餘級,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 99.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其夏,票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級,裨小王以下十餘人。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雁門,殺略數百人。
- 100.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其秋,單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昆邪、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票騎將軍迎之。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
- 101.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於是漢已得昆邪,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
- 102.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其明年春,漢謀以為“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乃粟馬,發十萬騎,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
- 103.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令大將軍青、票騎將軍去病中分軍,大將軍出定襄,票騎將軍出代,鹹約絕幕擊匈奴。
- 104.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單于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能與漢兵,遂獨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之不得,行捕斬首虜凡萬九千級,北至蒙古顏山趙信城而還。
- 105.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票騎之出代二千餘里,與左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人,左王將皆遁走。票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
- 106.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日逐王素與握衍朐提單于有隙,即率其眾數萬騎歸漢。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單于更立其從兄薄胥堂為日逐王。
- 107.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其明年,烏桓擊匈奴東邊姑夕王,頗得人民,單于怒。姑夕王恐,即與烏禪幕及左地貴人共立稽侯犭冊為呼韓邪單于,發左地兵四五萬人,西擊握衍朐鞮單于至姑且水北。未戰,握衍朐鞮單于兵敗走,使人報其弟右賢王曰:“匈奴共攻我,若肯發兵助我乎?”右賢王曰:“若不愛人,殺昆弟諸貴人。各自死若處,無來污我。”握衍朐鞮單于恚,自殺。左大且渠都隆奇亡之右賢王所,其民眾盡降呼韓邪單于。是歲,神爵四年也。握衍朐鞮單于立三年而敗。
- 108.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 109.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葱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 110.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都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葱嶺則出大月氏、安息。
- 111.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故皆役屬匈奴。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税諸國,取富給焉。
- 112.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 113.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餘萬,故強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昌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 114.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漢興至於孝武,事徵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 115.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 116.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道譯,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 117.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 118.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後二年,騫為衞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是歲,驃騎將軍破匈奴西邊,殺數萬人,至祁連山。其秋,渾邪王率眾降漢,而金城、河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後二年,漢擊走單于於幕北。
- 119.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為求食,還,見狼乳之,又烏銜肉翔其旁,以為神,遂持歸匈奴,單于愛養之。及壯,以其父民眾與昆莫,使將兵,數有功。時,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請單于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復西走,徒大夏地。昆莫略其眾,因留居,兵稍強,會單于死,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遣兵擊之,不勝,益以為神而遠之。今單于新困於漢,而昆莫地空。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 120.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初,武帝鹹張騫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諸國,使者相望於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
- 121.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 122.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既至烏孫,致賜諭指,未能得其決。
- 123.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發道譯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 124.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裏,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因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犁靬眩人獻於漢,天子大説。安息東則大月氏。
- 125. 班固·《漢書 卷五十五 衞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 北地,封從票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一歲,擊虜樓蘭王,後為浞野侯。後六歲,以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王。左王與戰,兵八萬騎圍破奴,破奴為虜所得,遂沒其軍。
- 126. 司馬遷·《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出北地時有功,封為從驃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二歲,擊虜樓蘭王,復封為浞野侯。後六歲,為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與戰,兵八萬騎圍破奴,破奴生為虜所得,遂沒其軍。
- 127.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於是貳師後復行,兵多,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輪台,輪台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萬。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貳師欲攻鬱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原,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宛貴人謀曰:“王毋寡匿善馬,殺漢使。今殺王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乃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王。持其頭,遣人使貳師,約曰:“漢無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我盡殺善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孰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尚盛,不敢進。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計以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不許,則堅守,而康居候漢兵罷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罷而引歸。
- 128.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自郭煌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
- 129. 班固·《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自張騫通西域,李廣利征伐之後,初置校尉,屯田渠黎。
- 130. 班固·《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神爵中,匈奴乖亂,日逐王先賢撣欲降漢,使人與吉相聞。吉發渠黎、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口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隨吉至河曲,頗有亡者,吉追斬之,遂將詣京師。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 131. 班固·《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至宣帝時,吉以侍郎田渠黎,積穀,因發諸國兵攻破車師,遷衞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
- 132. 《漢書·卷七十》: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 133.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武都地雜氐,羌,及犍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置。民俗略與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頗似焉。
- 134.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最大。
- 135.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
- 136.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
- 137.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編髮,隨畜移徙,亡常處,亡君長,地方可數千裏。自巂以東北,君長以十數,徙、莋都最大。自莋以東北,君長以十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
- 138.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蜀之西。自駹以東北,君長以十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 139.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類。”
- 140.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編髮,隨畜移徙,亡常處,亡君長,地方可數千裏。自巂以東北,君長以十數,徙、莋都最大。自莋以東北,君長以十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駹以東北,君長以十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 141.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粵,東粵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曉南粵。南粵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江,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粵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桐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説上曰:“南粵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柯,出不意,此制粵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甚易。”上許之。乃拜蒙以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苻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厚賜,諭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莋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諭,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當是時,巴、蜀西郡通西南夷道,載轉相餉。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餧,離暑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耗費亡功。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報,言其不便。及弘為御史大夫,時方築朔方,據河逐胡,弘等因言西南夷為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許之,罷西夷,獨置南夷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保就。
- 142.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言使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又亡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子、柏始昌、呂越人等十餘輩間出西南夷,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當羌乃留為求道。四歲餘,皆閉昆明,莫能通。
- 143.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及至南粵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人當擊南粵者八校尉擊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中郎將郭昌、衞廣引兵還,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粵,南粵已滅,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為夜郎王。南粵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並殺莋侯,冉駹皆震恐,請臣置吏,以邛都為粵巂郡,作都為沈黎郡,冉駹為文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 144.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使王然於以粵破及誅南夷兵威風諭滇王入朝。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勞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聽。勞、莫數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西夷,滇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也,最寵焉。
- 145.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秦並天下,略定揚粵,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適徙民與粵雜處。
- 146.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閩粵王無諸及粵東海王搖,其先皆粵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並天下,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所謂番君者也,從諸侯滅秦。
- 147.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當是時,項羽主命,不王也,以故不佐楚。漢擊項籍,無諸、搖帥粵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粵王,王閩中故地,都冶。
- 148.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孝惠三年,舉高帝時粵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號曰東甌王。
- 149.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豪桀叛秦相立,南海闢遠,恐盜兵侵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侍諸侯變,會疾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郡中長吏亡足與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為守假。秦已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
- 150.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不誅。十一年,遣陸賈立佗為南粵王,與部符通使,使和輯百粵,毋為南邊害,與長沙接境。
- 151.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高後時,有司請禁粵關市鐵器。佗曰:“高皇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欲倚中國,擊滅南海並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武帝,發兵攻長沙邊,敗數縣焉。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灶擊之,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領。歲餘,高後崩,即罷兵。佗因此以兵威財物賂遺閩粵、西甌駱,伇屬焉。東西萬餘里。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 152.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陸賈至,南粵王恐,乃頓首謝,願奉明詔,長為籓臣,奉貢職。於是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併世。漢皇帝賢天子。自今以來,去帝制黃屋左纛。”
- 153.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故粵衍侯吳陽前在漢,漢使歸諭餘善,不聽。及橫海軍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粵軍於漢陽。及故粵建成侯敖與繇王居股謀,俱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軍。封居股為東成侯,萬户;封敖為開陵侯;封陽為卯石侯,橫海將軍説為按道侯,橫海校尉福為繚B27D侯。福者,城陽王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爵,從軍亡功,以宗室故侯。及東粵將多軍,漢兵至,棄軍降,封為無錫侯。故甌駱將左黃同斬西於王,封為下鄜侯。
- 154.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於是天子曰“東粵狹多阻,閩粵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之間。東粵地遂虛。
- 155.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太子興嗣立,其母為太后。太后自未為嬰齊妻時,曾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漢使安國少季諭王、王太后入朝,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勇士魏臣等輔其決,衞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待使者。
- 156.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貴為長吏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其居國中甚重,粵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不聽。有畔心,數稱病不見漢使者。使者注意嘉,勢未能誅。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發,欲介使者權,謀誅嘉等。置酒請使者,大臣皆侍坐飲。嘉弟為將,將卒居宮外。酒行,太后謂嘉:“南粵內屬,國之利,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不敢發。嘉見耳目非是,即趨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介弟兵就舍,稱病,不肯見王及使者。乃陰謀作亂。王素亡意誅嘉,嘉知之,以故數月不發。太后獨欲誅嘉等,力又不能。
- 157.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天子聞之,罪使者怯亡決。又以為王、王太后已附漢,獨呂嘉為亂,不足以興兵,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參曰:“以好往,數人足;以武往,二千人亡足以為也。”辭不可,天子罷參兵。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以區區粵,又有王應,獨相呂嘉為害,願得勇士三百人,必斬嘉以報。”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入粵境,呂嘉乃遂反,下令國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國人,又與使者亂,專欲內屬,盡持先王寶入獻天子以自媚,多從人,行至長安,虜賣以為僮。取自脱一時利,亡顧趙氏社稷為萬世慮之意。”乃與其弟將卒攻殺太后、王,盡殺漢使者。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粵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
- 158.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元鼎五年秋,衞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湟水;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粵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鹹會番禺。
- 159.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自始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
- 160.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朝鮮王滿,燕人。
- 161.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會孝惠、高後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毋使盜邊;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以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裏。
- 162.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弗通。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臨浿水,使馭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水,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上為其名美,弗詰,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 163.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天子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勃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誅右渠。右渠發兵距險。左將軍卒多率遼東士兵先縱,敗散。多還走,坐法斬。樓船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擊樓船,樓船軍敗走。將軍僕失其眾,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
- 164.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左將軍已並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陶、尼溪相參、將軍王夾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將軍並將,戰益急,恐不能與,王又不肯降。”陶、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已。故遂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 165.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粵桂林監居翁諭告甌駱四十餘萬口降,為湘城侯。戈船、下瀨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粵已平。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九郡。伏波將軍益封。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梁侯。
- 166.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
- 167.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欣以騫言為然。乃令因蜀犍為髮間使,四道並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閉氐、莋,南方閉巂、昆明。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滇越,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複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罷之。及騫言可以通大夏,及復事西南夷。
- 168. 班固·《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
- 169. 班固·《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户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知
- 170. 班固·《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騫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發道譯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 171. 《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7]
- 172.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7]
- 173.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引用日期2021-12-18]
- 174. 陳虎.《新編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16頁
- 175. 歷史沿革 .洛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22]
- 176.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
- 177.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4-65頁
- 178.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66頁
- 179. 梁方仲:《中國曆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頁.引自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頁,參考資料1.
- 180. 梁方仲:《中國曆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7頁.引自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頁,參考資料3
- 181. 梁方仲:《中國曆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7頁.(中國曆代王朝都很缺乏關於糧食畝產量的資料。這裏只能提出一些個別的數字作為參考,肯定是不能概括全面的。)引自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頁,參考資料1
- 182.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67頁
- 183. 《漢書·宣帝紀第八》:孝先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 184. 注:也有人認為漢始於前206年一説,歷214年。參見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96頁。
- 185. 張建偉, 婁成武, 萬松錢. 簡論漢武帝時期科技政策及其對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影響[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4):3.
- 186. 許倬雲. 漢之為漢——中國人自稱漢人的文化意藴[J]. 中外書摘, 2009.
- 187. 吳銘. 中國人為何自稱漢人[J]. 人才資源開發, 2016(19):1.
- 188. 李默. 漢並天下[M]. 廣東旅遊出版社, 2013.
- 189. 孫力(編譯). 中國的黃金時代[J]. 中華少年(DK少年百科), 2012(6):26-27.
- 190. 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國家文物局.2023-03-24[引用日期2023-04-14]
- 191.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07頁
- 192.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09-210頁
- 193. 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3-08-17]
- 194.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7頁
- 195.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1頁
- 196.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2頁
- 197. 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2-233頁
- 198. 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數》 .光明網.2023-06-17[引用日期2023-08-17]
- 199. “九章”問鼎 確立我國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第一方陣地位 .光明網.2020-12-06[引用日期2023-08-17]
- 200. 《九章算術》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