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竇融

(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

鎖定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市)人,漢族。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雲台三十二將之一 [1]  ,章武侯竇廣國七世孫。
王莽掌權時,竇融任強弩將軍司馬,參與鎮壓翟義趙明起義。新莽末年,曾隨王匡鎮壓綠林、赤眉軍,拜波水將軍。後歸於劉玄,被授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死後,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西北自保。劉秀稱帝后,竇融決策歸漢,被加授涼州牧,隨軍攻滅隗囂割據勢力,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建武十二年(36年)入朝,歷任大司空將作大匠,並代行衞尉事。永平三年(60年),得以繪像於南宮雲台。永平五年(62年),竇融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諡號為“戴”。
竇融對河西五郡的苦心經營,使河西出現社會穩定、“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馬精強”盛況。 [2] 
別    名
竇周公
周公
所處時代
漢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扶風郡平陵縣
出生日期
前16年
逝世日期
62年
主要成就
經營河西,從破隗囂
主要作品
上疏讓爵土
與隗囂書
本    名
竇融
官    職
涼州牧大司空
爵    位
安豐侯
諡    號

竇融人物生平

竇融早年征戰

竇融全身像 竇融全身像 [3]
竇融的七世祖是西漢孝文竇皇后之弟竇廣國,封為章武侯。他的高祖父自常山徙於平陵(陝西咸陽西北)。
竇融少孤,王莽掌權的居攝(6年-8年)時期,他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擔任司馬 [4]  參與了鎮壓翟義、趙明的起義,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一作寧武男 [5]  )。其妹嫁大司空王邑為小妻。全家徙居長安,“出入貴戚,連結閭里豪傑,以任俠為名”。但他侍奉母親、兄長,撫養幼弟,內修品行。 [6] 
新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王莽遣太師王匡前往鎮壓,王匡請竇融為助軍,與樊崇戰於青、徐一帶。 [7] 
地皇三年(22年),竇融復從王邑征討劉秀,大敗於昆陽,逃回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企圖堵截起義軍西進。 [8] 
新莽滅亡後,竇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為校尉,後被推薦出任鉅鹿太守。 [9] 

竇融據守河西

竇融見更始政權不穩,東方擾亂,不願出關。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護羌校尉,從弟為張掖(新朝改武威郡為張掖郡)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對其兄弟説:“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們都同意他的看法。竇融於是請求趙萌為他説情,辭去鉅鹿太守之職,謀求鎮守河西。趙萌替竇融向更始帝劉玄進言,使其得以被任命為張掖屬國都尉。竇融聞訊後非常高興,攜家屬就任。在河西,竇融撫結雄傑,懷輯羌眾,頗得河西民心。 [10] 
竇融在河西,與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結交。“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一致推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張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綬離去。竇融仍居於屬國,領都尉職,而置從事監察五郡。 [11] 
河西民俗質樸,竇融“政亦寬和”,所以,“上下相親,晏然富殖”。竇融等練兵馬,習戰時,明烽燧之驚。防羌人擾亂,擊匈奴侵擾。“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兇飢者,歸之不絕。” [12] 

竇融東破隗囂

劉秀稱帝后,竇融便想歸附,因隔遠而未能自通。這時隗囂雖然採用建武年號,但“外順人望,內懷異心”,派遣辯士張玄河西遊説,建議各自割據一方。説什麼“今豪傑竟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字,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竇融召集豪傑與諸郡太守商議,有人認為劉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説法,“或同或異”。竇融小心謹慎,“遂決策東向”。 [13] 
建武五年(29年)夏,竇融派長史劉鈞奉書獻馬於東漢。 [14]  梁統等人都派人隨行。這時劉秀也遣使出使河西,爭取竇融等共同對付隗囂公孫述。雙方使者遇於途中,共還洛陽。劉秀見到劉鈞等很高興,賜竇融書,稱讚竇融安定河西,遠見卓識,並賜黃金二百斤,授其為涼州牧 [15] 
竇融接劉秀書,復遣劉鈞上書,陳述投順之意。同時遣弟竇友赴洛陽面陳心跡。竇友行至高平,適值隗囂叛漢,道路隔絕,馳還河西。竇融遣席封攜書間道東行通書。劉秀又賜竇融兄弟書,加以撫慰。 [16] 
竇融既投順於漢,乃致書隗囂,批評他出爾反爾,不識世務,不顧民生,要他深思逆順之道。隗囂不理睬。竇融乃與五郡太守共作戰備,上書請戰。 [17] 
劉秀對竇融的態度和表現頗為讚賞,並與其拉上外戚關係,説竇融乃文帝竇後家後裔,自己是竇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還説漢兵即將西進,希望竇融“以應期會”。竇融得到詔令,隨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進擊投順隗囂的先零羌封何之眾,大破之。只因漢兵未進,竇融乃引還。這時,梁統也與隗囂斷絕關係。 [18] 
助平隗囂 助平隗囂
建武七年(31年)秋,隗囂攻安定。劉秀將兵親自西征,令竇融等定期相會。因遇大雨,道路阻絕,加之隗囂已經退兵,乃止軍。竇融已至姑臧,得到詔令而罷歸。竇融恐劉秀久不出兵,上書向劉秀建議抓緊時機,東西夾擊隗囂,若曠日持久,則易生變故。 [19] 
劉秀接受竇融的請求,建武八年(32年)夏,發兵徵隗囂。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輛,與劉秀會於高平(縣)第一(城名)。劉秀舉行盛大宴會,待竇融以殊禮。任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雙方遂一同進軍,隗囂之兵“大潰”,城邑“皆降”。劉秀因功封竇融為安豐侯,食安豐、陽泉、寥、安風四縣。封其弟竇友為顯親侯。諸將也得到封賞。封賞完畢,劉秀率眾東歸,竇融等西還故地。 [20] 

竇融放遠權寵

竇融兄弟並受侯爵,久專西方,懼不自安。他多次上書,請求辭職,劉秀下詔挽留。 [21]  建武十二年(36年),隴、蜀已經平定,竇融受詔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跟隨的車隊有一千多輛,馬、牛、羊遍野。竇融到了洛陽,送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劉秀還其安豐侯印綬,以諸侯位引見,“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22-23] 
建武十三年(37年)四月,劉秀任命竇融為冀州牧。十餘日後,竇融升任大司空,位列三公 [24-25] 
竇融自知不是劉秀的舊臣,故小心謹慎,多次辭讓爵位,劉秀表示留用。竇融不敢再提請求。 [26] 
建武二十年(44年)四月,大司徒戴涉因所薦舉的人盜金而被下獄,劉秀因三公牽連,才策免竇融大司空之職。 [27-28] 
建武二十一年(45年),竇融加位特進 [29] 
建武二十三年(47年),竇融接替陰興行衞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其弟竇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竇融再次請求辭職回鄉,劉秀經常賞賜錢帛,太官也時常送來珍奇膳食。竇友死後,劉秀憐憫竇融年老氣衰,派中常侍中謁者到竇融卧室勉強勸他進酒食。到了這時,竇氏一門貴顯,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30] 

竇融淒涼晚景

永平二年(59年),竇融從兄子竇林因罪下獄死。漢明帝劉莊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以西漢竇嬰田蚡的先例告誡他。竇融惶恐,再次乞骸骨,劉莊命他在家中養病。一年多以後,竇融上衞尉印綬,劉莊賜養牛、上樽酒 [31] 
竇融任職十餘年,因其年老,子孫放縱胡為,多有不法。後來,他的長子竇穆,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矯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 [32] 
永平三年(60年),劉莊思念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雲台二十八將),並加上竇融與王常李通卓茂,共三十二人。 [33] 
永平五年(62年),劉盱被棄妻家上書告發此事。劉莊大怒,竇穆等免官,家屬受株連而歸故郡,只留竇融於京師。不久,詔諸竇悉還京師,適逢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劉莊下詔賜諡號“戴”,贈送許多錢財,以幫助辦理喪事。 [34] 
永平十四年(71年),劉莊封竇勳竇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户,繼奉竇融後嗣。 [35] 

竇融為政舉措

竇融於玄漢時鎮守河西,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在實質上割據河西。他的苦心經營,促使河西五郡出現了社會穩定、“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馬精強”盛況。 [2] 
  • 穩定社會
竇融在經營河西五郡之初,面臨着極為嚴峻的外部環境。當時,隗囂稱王隴右、盧芳與匈奴聯兵擾掠北部邊疆、羌人寇掠金城等地,匈奴脅迫西域各族東寇,因此河西郡縣城門常常晝閉。
在如此嚴峻的政治形勢下,竇融為穩定河西地區社會,採取三項措施:
①運用權謀,斷然改變了河西各郡郡守權均力齊、各自為政狀況,使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將軍之位,並將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集於自己一人之手,又把各郡豪傑、名士撫納於自己翼羽之下,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集團,使經營河西的活動有了政治保證。
②從一開始就大力擴充步兵和騎兵,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在平日“厲兵秣馬”,而戰時則與各郡郡守共同率兵出征,且屢戰屢勝,遂使河西五郡出現了“兵馬精強”局面。
③為防禦南面的羌人、北面的匈奴、西面的西域各族擾掠,竇融健全了由郡縣、都尉府、塞、部和燧等軍事機構構成的邊防防禦、警戒體系,並制定和嚴格實行了《塞上烽火品約》邊防守備條例,為保障社會安定和居民的安心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 [2] 
  • 生產活動
竇融在河西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多種生產活動。在農業生產上,竇融把地方郡縣和軍隊分為兩個管理系統。在地方郡一級設“農都尉”,縣一級設“田吏”,並由這些農官具體負責農耕事務。在軍隊系統,實行軍屯制度,具體屯墾事務由軍事長官兼理。當時河西地區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有二十多個,大體可分為麥、米、谷、豆四大類,其情況可與農業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並駕齊驅。
河西五郡地區,自古林木稀少,天然綠洲常常遭受沙塵暴侵襲,植被保護問題當時就已受到人們的重視。竇融時期,曾通過採取嚴令“吏民毋得伐樹木”措施來保護環境,從保護林木入手保護生態環境的做法,在歷史上為我們樹立了可資借鑑的表率。為了發展五郡畜牧業,大將軍府曾設置了“牧師苑”,專們負責畜牧事務,同時又頒佈了禁殺馬牛的政令,用來保護役畜。在建武十二年(36年),當竇融等前往洛陽晉見光武帝時,在路上所驅趕的馬牛羊就多得滿山遍野,而僅用來拉車的馬就有四千多匹。
在竇融經營時期,交通運輸業有了較大發展,馬拉的大木輪車已經成了主要的運輸工具。建武八年(32年),竇融攻打隗囂時,所出動運輸輜重的馬拉木輪車就達五千多輛。商業貿易也有了顯著發展,僅有姑臧(今武威市)地方,就已開闢了專門供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居民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而且每天開放四次,其交易之盛可見一斑。 [2] 
  • 民族政策
竇融對河西五郡境內的羌、小月氏、秦胡(匈奴化的秦人後裔)和盧水胡黑河中上游地區的少數民族)等實行“寬和”政策,一方面招撫遊徙不定的各畜牧民族,安置他們定居、“田作”,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牲畜從政策上給予保護,嚴令禁止徵調各少數民族的馬、牛服徭役,因此各族民眾紛紛歸附。當時,竇融還允許各少數民族民眾參與姑臧市場的商品交易活動,從而得到了各少數民族的“歡心”和擁護。 [2] 

竇融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竇融的文疏數篇:《上疏讓爵土》《復遣長史劉鈞上書歸誠》《上書請隗囂》《封皇子議》《與隗囂書》等。 [36] 

竇融人物評價

劉秀:①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 [37]  ②執志忠孝,扶微救危,仇疾反虜隗囂,率厲五郡精兵,羌胡畢集,兵不血刃,而虜土崩瓦解,功既大矣。篤意分明,斷之不疑,吾甚嘉之。 [38] 
耿恭:故安豐侯竇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
呂凱:曩者將軍(雍闓)先君雍侯(雍齒),造怨而封,竇融知興,歸志世祖,皆流名後葉,世歌其美。 [39] 
孫權:雖昔竇融背棄隴右,卒佔河西,以定光武,休名美實,豈復是過? [40] 
曹奐:昔儀父朝魯,春秋所美;竇融歸漢,待以殊禮 [41] 
李梁:昔隗囂跋扈,竇融保河西以奉光武,卒受其福。 [42] 
范曄:①竇融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蜕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此則徼功趣勢之士也。及其爵位崇滿,至乃放遠權寵,恂恂似若不能已者,又何智也!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 [37]  ②悃悃安豐,亦稱才雄。提契河右,奉圖歸忠。 [37] 
裴松之: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於世。 [43] 
姚察:昔竇融以河右歸漢,終為盛族。 [44] 
姜皎:竇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頻封萬户侯 [45] 
林同:璽書來萬里,鼎足許三分。解道為忠易,誰知以孝聞。 [46] 
錢時:光武每事懲先漢之弊,而輕殺大臣乃不異武宣之世,皆由不知三公為何官而責之以吏事之效也。可勝嘆哉。以是觀之,竇融此日辭之懇懇,亦可謂有先見之明矣。 [47] 
葉山:噫!知防審已者,其竇融之歸光武乎! [48] 
王夫之:①雖然,驂乘於初謁高廟之時,非歸政之日也,而禍已伏。雖避去,且有疑其諼者。而讒賊間起,同朝離貳,子弟不謹,竇融所以不免,而奚救於禍? [49]  ②融之初起,與光武比肩事主,從更始以謀復漢室,非有乘時徼倖之心也。更始既敗,獨保西陲,而見推為盟主,亦聊以固圉而待漢之再興。其既得通光武也,絕隗囂而助攻囂之師,囂亡,隴土歸漢,融無私焉。則奉版圖以入朝,因而禮之,寵以上公,錫以茅土,適足以相酬,而未有溢也。 [50] 

竇融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七世祖
西漢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
平輩
弟弟
官至城門校尉,封顯親侯。
子輩
長子
娶內黃公主,官至城門校尉,後因罪死於獄中。
孫輩
孫子
東海恭王劉彊之女沘陽公主,後因罪死於獄中,追爵安成息侯。
竇宣
後因罪死於獄中。
永平十四年(71年)復封安豐侯,漢和帝時官至少府
表格參考資料: [37] 

竇融史料記載

東觀漢記·卷十二·傳七》 [38]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 [37] 
資治通鑑·卷四十三·漢紀三十五》
《資治通鑑·卷四十四·漢紀三十六》
《資治通鑑·卷四十五·漢紀三十七》

竇融影視形象

2023年電影《竇融歸漢 [51] 
參考資料
  • 1.    注:竇融雖被位列雲台三十二將,但不在初始的二十八將之中。
  • 2.    竇融經營河西五郡  .每日甘肅[引用日期2016-11-05]
  • 3.    竇融全身像取自清張士保繪,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巖刻本《雲台三十二將圖》。
  • 4.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李賢注:強弩將軍即莽明義侯王俊。
  • 5.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李賢注:《東觀記》、《續漢書》並雲“寧武男”。
  • 6.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也。七世祖廣國,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攝中,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翟義,還攻槐裏,以軍功封建武男。女弟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長安中,出入貴戚,連結閭里豪傑,以任俠為名;然事母兄,養弱弟,內修行義。
  • 7.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王莽末,青、徐賊起,太師王匡請融為助軍,與共東征。
  • 8.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及漢兵起,融復從王邑敗於昆陽下,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王邑薦融,拜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至新豐。
  • 9.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莽敗,融以軍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萌以為校尉,甚重之,薦融為鉅鹿太守。
  • 10.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見更始新立,東方尚擾,不欲出關,而高祖父嘗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羌校尉,從弟亦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獨謂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皆然之。融於是日往守萌,辭讓鉅鹿,圖出河西。萌為言更始,乃得為張掖屬國都尉。融大喜,即將家屬而西。既到,撫結雄傑,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
  • 11.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是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幷州郡英俊,融皆與為厚善。及更始敗,融與梁統等計議曰:“今天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議既定,而各謙讓,鹹以融世任河西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
  • 12.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其後匈奴懲乂,稀復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兇飢者,歸之不絕。
  • 13.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等遙聞光武即位,而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時,隗囂先稱建武年號,融等從受正朔,囂皆假其將軍印綬。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使辯士張玄遊説河西曰:“更始事業已成,尋復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屬,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後有危殆,雖悔無及。今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融等於是召豪傑及諸太守計議,其中智者皆曰:“漢承堯運,歷數延長。今皇帝姓號見於圖書,自前世博物道術之士穀子雲、夏賀良等,建明漢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劉子駿改易名字,冀應其佔。及莽末,道士西門君惠言劉秀當為天子,遂謀立子駿。事覺被殺,出謂百姓觀者曰:‘劉秀真汝主也。’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見也。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論之:今稱帝者數人,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當也。”諸郡太守各有賓客,或同或異。融小心精詳,遂決策東向。
  • 14.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五年夏,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
  • 15.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先是,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囂、述,亦發使遺融書,遇鈞於道,即與俱還。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賜融璽書曰:“制詔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將軍所知。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必有任囂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因授融為涼州牧。
  • 16.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璽書既至,河西鹹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網羅張立之情。融即復遣鈞上書曰:“臣融竊伏自惟,幸得託先後末屬,蒙恩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身,復備列位,假歷將帥,守持一隅。以委質則易為辭,以納忠則易為力。書不足以深達至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自以底裏上露,長無纖介。而璽書盛稱蜀、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任囂、尉佗之謀,竊自痛傷。臣融雖無識,猶知利害之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偽之人;廢忠貞之節,為傾覆之事;棄已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產弟友詣闕,口陳區區。”友至高平,會囂反叛,道絕,馳還,遣司馬席封間行通書。帝復遣席封賜融、友書,所以慰藉之甚備。
  • 17.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既深知帝意,乃與隗囂書責讓之曰...囂不納。融乃與五郡太守共砥厲兵馬,上疏請師期。
  • 18.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帝深嘉美之,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詔報曰:“每追念外屬,孝景皇帝出自竇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祖。昔魏其一言,繼統以正,長君、少君尊奉師傅,修成淑德,施及子孫,此皇太后神靈,上天祐漢也。從天水來者寫將軍所讓隗囂書,痛入骨髓。畔臣見之,當股慄慚愧,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目蒙,非忠孝愨誠,孰能如此?豈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欲設間離之説,亂惑真心,轉相解構,以成其奸。又京師百僚,不曉國家及將軍本意,多能採取虛偽,夸誕妄談,令忠孝失望,傳言乖實。譭譽之來,皆不徒然,不可不思。今關東盜賊已定,大兵今當悉西,將軍其抗厲威武,以應期會。”融被詔,即與諸郡守將兵入金城。初,更始時,先零羌封何諸種殺金城太守,居其郡,隗囂使使賂遺封何,與共結盟,欲發其眾。融等因軍出,進擊封何,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得牛、馬、羊萬頭,谷數萬斛,因並河揚威武,伺候車駕。時,大兵未進,融乃引還。
  • 19.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秋,隗囂發兵寇安定,帝將自西征之,先戒融期。會遇雨,道斷,且囂兵已退,乃止。融至姑臧,被詔罷歸。融恐大兵遂久不出,乃上書曰:“隗囂聞車駕當西,臣融東下,士眾騷動,計且不戰。囂將高峻之屬皆欲逢迎大軍,後聞兵罷,峻等復疑。囂揚言東方有變,西州豪桀遂復附從。囂又引公孫述將,令守突門。臣融孤弱,介在其閒,雖承威靈,宜速救助。國家當其前,臣融促其後,緩急迭用,首尾相資,囂埶排迮,不得進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進,久生持疑,則外長寇仇,內示困弱,復令讒邪得有因緣,臣竊憂之。惟陛下哀憐!”帝深美之。
  • 20.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融先遣從事問會見儀適。是時,軍旅代興,諸將與三公交錯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語。帝聞融先問禮儀,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引見融等,待以殊禮。拜弟友為奉車都尉,從弟士太中大夫。遂共進軍,囂眾大潰,城邑皆降。帝高融功,下詔以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侯,弟友為顯親侯。遂以次封諸將帥: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褒義侯,金城太守厙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封爵既畢,乘輿東歸,悉遣融等西還所鎮。
  • 21.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以兄弟並受爵位,久專方面,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詔報曰:“吾與將軍如左右手耳,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擅離部曲。”
  • 22.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及隴、蜀平,詔融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官屬賓客相隨,駕乘千餘兩,馬、牛、羊被野。融到,詣洛陽城門,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詔遣使者還侯印綬。引見,就諸侯位,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 23.    《資治通鑑·卷四十三·漢紀三十五》:上詔竇融與五郡太守入朝。融等奉詔而行,官屬兵客相隨,駕乘千餘兩,馬牛羊被野。既至,詣城門,上印綬。詔遣使者還侯印綬,引見,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 24.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數月,拜為冀州牧,十餘日,又遷大司空。
  • 25.    《資治通鑑·卷四十三·漢紀三十五》:夏四月……甲寅,冀州牧竇融為大司空。
  • 26.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帝以此愈親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讓爵位,因侍中金遷口達至誠。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循道,不願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因復請間求見,帝不許。後朝罷,逡巡席後,帝知欲有讓,遂使左右傳出。它日會見,迎詔融曰:“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它事,勿得復言。”融不敢重陳請。
  • 27.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坐所舉人盜金下獄,帝以三公參職,不得已乃策免融。
  • 28.    《資治通鑑·卷四十三·漢紀三十五》:夏,四月,庚辰,大司徒戴涉坐入故太倉令奚涉罪,下獄死。帝以三公連職,策免大司空竇融。
  • 29.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明年,加位特進。
  • 30.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二十三年,代陰興行衞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弟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融復乞骸骨,輒賜錢、帛,太官致珍奇。及友卒,帝愍融年衰,遣中常侍、中謁者即其卧內強進酒食。
  • 31.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永平二年,林以罪誅,事在《西羌傳》。帝由是數下詔切責融,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融惶恐乞骸骨,詔令歸第養病。歲餘,聽上衞尉印綬, 賜養牛,上樽酒。
  • 32.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融在宿衞十餘年,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輕薄,屬託郡縣,幹亂政事。以封在安豐,欲令姻戚悉據故六安國,遂矯稱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因以女妻之。
  • 33.    《資治通鑑·卷四十四·漢紀三十六》:帝思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以鄧禹為首,次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肜、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 34.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五年,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乃盡免穆等官,諸竇為郎吏者皆將家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穆等西至函谷關,有詔悉復追還。會融卒,時年七十八,諡曰戴侯,賻送甚厚。
  • 35.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十四年,封勳弟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户,奉融後。
  • 36.    《全後漢文·卷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17]
  • 37.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17]
  • 38.    《東觀漢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05]
  • 39.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14]
  • 40.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41.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42.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二·晉紀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43.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
  • 44.    《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28]
  • 45.    《全唐詩·卷七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10]
  • 46.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47.    宋·錢時·《兩漢筆記》
  • 48.    《葉八白易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0-23]
  • 49.    《讀通鑑論·卷四·宣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3]
  • 50.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51.    《竇融歸漢》備案公示查詢結果  .國家電影局[引用日期2023-11-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