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

[tài xī]
旧时泛指西方国家的汉语词汇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泰西(拼音:tài xī)是汉语中用于指代西方国家的传统词汇,其核心释义为“旧泛指西方国家”,尤其多指欧美各国。该词最早见于明末方以智《东西均·所以》,通过“泰西之推有气映差”的表述展现地理方位概念。清代文献如《啸亭杂录》《文明小史》等大量使用该词指代西方,至近代仍见于黄遵宪、瞿秋白等作家作品中。语言学研究表明,“泰西”在19世纪后逐渐取代“夷”成为中性指称,反映中国对西方认知的转变 [1]。其近义词包括“欧美”“西洋”,英语对应译作“the Far West”。
拼    音
tài xī
注    音
ㄊㄞˋㄒㄧ
近义词
欧美、西洋
外文译名
the Far West(英)
文献出处
《东西均·所以》
应用时期
明末至近代

词汇释义

播报
编辑
泰西作为汉语复合词,由表“极、最”义的“泰”与方位词“西”构成,本义为“极西之地”。在历史语境中演变出“西方国家”的引申义,特指欧洲及美洲地区。该词在明清西学东渐背景下获得广泛使用,既包含地理方位描述,又承载文化认知内涵 [1]询艰翻想鸦弃虹旬翻热己钻探才奔乐堡想拘腊妹趋。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19世纪汉语涉外词汇体系变革中,“泰西”与“西洋”“西方”等词共同替代带有贬义的“夷”,成为官方文书标准用语。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该词在外交文献中使用频率显著提升,如1895年《泰西各国采风记》书名即体现其规范性 [1]。至梁启超等近代思想家著述中,仍延续使用该词作为西方文明代称。

文献例证

播报
编辑
明末方以智《东西均·所以》首现该词用例:“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清代王韬《使才》载:“泰西迩日之情形,正如犀燃烛照,无所遁形”,显示其在实务领域的应用。《文明小史》第六十回通过“比泰西的照相还要照得清楚些”的表述,印证该词日常使用场景。

近义体系

播报
编辑
在近义词系统中,“泰西”与“欧美”“西洋”构成语义关联网络。三者均指涉西方地域,但存在历时性差异:“泰西”多用于明清文献,“西洋”明代特指东南亚,后转指欧洲,“欧美”则侧重近现代政治实体。这一近义体系映射汉语对西方认知的历时演变 [1]

多语种对照

播报
编辑
该词在跨语言翻译中形成固定对应:英语作“the Far West”强调地理方位,德语“europäisch”侧重欧洲地域,法语“Occident”则蕴含文化共同体概念。这种翻译差异反映不同语言对“西方”概念的理解侧重。

语义边界

播报
编辑
历史文献显示,“泰西”旧泛指西方国家,如利玛窦被称为“泰西学士”体现其西方属性。与泛指外国的“番邦”等词不同,该词具有明确地理指向,鸦片战争后使用范畴仍保持稳定性。现代汉语中该词作为历史词汇留存,主要见于学术文献及文学创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