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邽

鎖定
上邽[guī],又稱邽縣,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秦武公十年伐邽初縣之。即邽戎邑,屬天水郡。 [2]  (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
邽縣後改稱上邽縣,於(前687年),遷徙部分邽戎移民於今陝西咸陽以東、渭水北岸,再設邽縣,此即下邽,與前設邽縣東西上下遙相對應,原設的天水邽戎地之邽縣遂稱為上邽。 [2] 
秦人先祖贏非子在此牧馬有功,於(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於秦亭,於(公元前762年)東遷陝西關中一帶,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秦人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於(公元前688年)設立了邽縣和冀縣,這是我國曆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縣。 [1] 
上邽故城。清水縣歷史上原有上邽鄉,後與永清鎮合二為一。 [4]  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統一中國的發祥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文始先生尹喜故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隕落地。也是古絲綢之路陸上重鎮, 素有隴上要衝、關中屏障之稱。 [14] 
中文名
上邽
別    名
邽縣
上邽鄉、上邽鎮 [3] 
行政區劃代碼
620521100000 [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天水郡
地理位置
今天水市區東北
下轄地區
4個居民委員會、3個社區、18個村民委員會 [7] 
政府駐地
永清鎮中山路11號
人口數量
312552人
著名景點
趙充國陵園
軒轅故里
尹喜故里
成吉思汗去世地
火車站
清水縣站 [5] 
車牌代碼
甘E
方    言
秦隴片(秦語)
類    型
古縣名

上邽歷史沿革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率軍攻打邽城(今天水市北)、冀戎(今天水甘谷縣)得勝,設上邽縣、冀縣,此為天水地區正式置縣之始。 [1]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所載: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裴駰《集解》曰:“駟按:《地理志》隴西有上邽縣,應劭曰即邽戎邑;冀縣屬天水郡。”班固《漢書·地理志》:“上邽,師古注:應劭曰“《史記》故邽戎邑也。’”(該書卷28);王先謙《漢書補註》:上邽“秦伐邽戎以為縣。”、冀“舊冀戎地,秦武公伐而縣之。”(轉引自《漢書地理志匯釋》)。司馬彪《後漢書·郡國志》:“冀,劉昭注曰“《史記》曰“秦武公伐冀戎,縣。”(該書卷23) [2] 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上邽,故邽,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其水北逕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縣之。”(該書卷17)。李德裕《元和郡縣圖志》:“上邽,本邦邽地,秦伐邽戎而置縣焉。”;“冀,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縣焉。”(該書卷39)。杜佑《通典·州郡四》:“上邽縣,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縣焉。”;“伏羌,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縣焉。”(該書卷174)。伏羌,即今甘谷縣。胡三省《通鑑釋文辯誤》:“餘按【史記】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邽鄞城,古邽戎邑,秦武公十年,伐邽戎置縣。”;“伏羌縣,古冀戎地,秦武公十年置縣。”(該書卷59)。 [2] 
邽戎地設為邽縣、冀戎地設為冀縣。時間是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所置之上邽、冀兩縣其故址均在今甘肅天水市轄境。 [2]  邽縣後來改稱上邽縣。其因皆由,秦武公鋭意擴土東進,於前687年,“初縣杜鄭”(今陝西咸陽一帶),不久,又遷徙部分邽戎移民於今陝西咸陽以東、渭水北岸,再設邽縣,此即下邽,與前設邽縣東西上下遙相對應,原設的天水邽戎地之邽縣遂稱為上邽。 [2]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2]  初縣之”是指在攻滅邽、冀戎之後,在其居地新設縣。“初”是説原先某地沒有縣這種體制,現在有了,意和“新”近似。 [2] 
邽山、邽戎、邽縣三者有因果關係。因有邽山,於是附近所居之戎名之為邽戎;因滅掉邽戎國,於是置邽縣以便管理;又因其地原是邽戎所居,於是所置之縣以“邽”名。所謂邽山,就是現在天水城區西北的鳳凰山(又稱邽鳳山),以山作參照,證之以《山海經·西山經》《水經注·渭水》的相關記載,可判定此邽縣的治所即邽縣城所在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區。邽縣始建,縣名只是一個“邽”字,秦漢之際出現在史籍之中則以“上邽”稱之。據《漢書·地理志》,京兆郡有下邽縣、隴西郡有上邽縣,這是因為秦國在今陝西渭南固市鎮置一和邽戎相關的縣時,因已有邽縣存在,於是加“下”以示區別。此上邽縣,西晉以後即為秦州州治,唐宣宗大中三年(758年)降為上邽鎮,上邽始建縣的公元前688年長達1446年,是名副其實的古縣。 [3] 

上邽秦朝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清水縣地屬隴西郡上邽縣(原邽縣)、綿諸道。西漢初,隨着經濟人口的發展,為鞏固邊防、擴充疆土,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關隴要衝置清水縣、戎邑道(治今黃門鄉)與隴縣,至此,始有清水縣名,縣治在古城(今永清鎮李崖村)。
《太平御覽》引述“《三秦記》雲:‘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置天水郡,轄16縣(道),其中清水縣、綿諸道均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漢末年,王莽改清水為識睦。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公孫述於縣治以西15裏依山築清水西城(址今紅堡鎮西城村)。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縣為?坻聚,與綿諸道、戎邑道一起併入隴縣。

上邽三國時期

三國初,魏復置清水縣,廢隴縣入清水縣。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轄4縣,清水縣屬之。西晉時,清水屬秦州略陽郡管轄。東晉十六國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後把勢力伸入清水境內。
晉安帝義熙六年(4l0),夏王赫連勃勃攻陷清水城,將清水及略陽16000餘户居民遷於大城(即夏都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北)。北魏統一北方後,清水縣仍屬秦州略陽郡所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縣,屬略陽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陽郡清水、伯陽(治今北道區伯陽鄉)2縣置清水郡駐清水,屬秦州。西魏北周繼之。北周,廢安戎縣。

上邽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清水郡,改伯陽縣為秦嶺縣,與清水縣均屬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轄清水、秦嶺兩縣,歷3年廢入秦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乘虛而入。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臨洮防線,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佔據,古城廢棄。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盟於清水,暫息兵戈。 [12] 
不久,吐蕃背盟,復據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鳳翔節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復清水,隸風翔府。因老城久廢,移縣治於牛頭河南人口稠密處(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復屬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 [12] 

上邽北宋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入宋,清水縣屬陝西路[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改稱秦鳳路]秦州。此時,清水境內吐蕃已為漢族同化,但秦州羌(即吐蕃“生户”)仍頻繁寇掠清水。為此,北宋王朝在清水相繼置直屬秦州的?穰、冶坊、靜戎等寨堡以及太平監,屯兵防守。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縣治從上邽城遷回。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都部署曹瑋出奇兵破吐蕃李遵立部於三都谷,基本結束了吐蕃對秦州及清水一帶的擾掠。此後,曹瑋督軍民在境內大修堡寨,並築清水城(即今城址),以拱衞秦州。
這些城堡在後來抵禦西夏的人侵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清水縣隸秦風路鳳翔府秦州,領弓門、冶坊、?穰、寧遠等29堡。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一1110年),清水縣、太平監和弓門、靜戎兩寨以及?穰、冶坊2堡均屬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朮越隴山西進,破清水城,繼而攻陷秦州。此後,宋將吳玠曾一度收復秦州,但金仍據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金升冶坊堡為縣(治今黃門鄉王店村),與清水縣均屬鳳翔路西寧州。金宣宗貞三年(1215年),清水、冶坊兩縣以及?穰、靜戎2鎮均隸屬鳳翔府秦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127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盤山到達清水縣西江畔(今牛頭河),病逝於薩里川(今紅堡川)行宮內。

上邽元代

金哀宗正大四年(1127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盤山到達清水縣西江畔(今牛頭河),病逝於薩里川(今紅堡川)行宮內。元代清水縣歸陝西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冶坊縣入清水縣。 [12] 

上邽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廢秦州設置渭川道,清水為其所轄。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屬之。民國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

上邽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水縣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與天水縣(今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多次調整邊界。於1961年12月第二次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分置後,縣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轄域由民國時的菊葉形變為東西長方形,縣治居縣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設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清水縣歸天水市管轄至今。全縣設6鎮12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6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鮮族土家族等8個民族。全縣2005年末總户數為66846户,總人口31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91628人,佔總人口的93.3%,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苗等。(最新編輯:隴右風華)

上邽文化

上邽簡述

清水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軒轅文化、邽秦文化、屯田文化、關隴文化、唐蕃文化、宋元文化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隨着歷史前進的步伐,不斷髮展延伸。 [8] 

上邽軒轅文化

軒轅廣場
軒轅廣場(5張)
清水縣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自古享有“軒轅故里”的殊榮,境內發現馬家窯至齊家文化遺址40餘處。其中,軒轅窯、軒轅谷等歷史遺存與《史記》、《水經》等史書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黃帝生於上邽軒轅谷”相應證,有力的佐證了清水作為軒轅文化之鄉的美譽。2011年,清水縣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軒轅文化之鄉”。 [8] 
2005成立了“天水軒轅文化研究會”,相繼創編了大型廣場舞蹈《清水軒轅鼓》和西秦腔歌舞劇《軒轅大帝》,創辦發行了天水軒轅文化研究會會刊和《軒轅書畫報》,出版了《軒轅黃帝略考》、《軒轅故里》、《軒轅故里民間故事集》、《華夏文明的曙光》等研究專著,撰寫了《軒轅黃帝及文化初深》、《軒轅黃帝出生探疑》和《軒轅黃帝、軒轅文化、軒轅谷》等有影響的研究論文。建成了軒轅廣場、軒轅大劇院、軒轅湖公園、軒轅宮、軒轅祠、充國廣場等。 [8] 
2006年4月,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同志在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為清水題詞“軒轅故里”,豐富了清水作為軒轅故里文化的內涵。如今,“軒轅故里”已作為清水縣的一張“名片”,分別刻於清水縣軒轅廣場、清水縣軒轅谷兩地。近年來,先後為清水題寫“軒轅故里”的還有全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著名學者石興邦、何光嶽、楊東晨等。清水縣先後被命名為甘肅省“軒轅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9] 

上邽趙充國陵園

趙充國陵園
趙充國陵園(4張)
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牛頭河北岸一級台地李崖村西,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始建於漢,後歷代闢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其事蹟。現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恭姬造像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趙充國墓、宋(金)墓羣,以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林等文物遺蹟。 [10-11] 

上邽成吉思汗雕像

成吉思汗雕像 成吉思汗雕像
代天驕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建立地跨歐亞的元帝國,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經清水時,於宋寶慶三年七月十二日卒於薩里川(即今清水縣城西牛頭河畔)。 [13-14] 

上邽旅遊美食

有清水温泉、花石崖、小華山、石洞山、軒轅谷、軒口窯、軒轅廣場、充國陵園、充國廣場等旅遊景點。 [14] 
有薄皮核桃、清水半夏、花牛蘋果、清水扁食、燒雞、黑木耳、大麻等特色小吃。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