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發展

鎖定
文化發展在繼承上傳播,在交流中發展,在實踐下創新。文化發展在文化產業的產業化進程中發揮了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持續供給的重要作用。文化發展的過程驅動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結果形成文化生態,文化發展的效用為社會注入文化力量。
中文名
文化發展
外文名
Cultural Development
起    源
文化
主    體
文化產業
涉及學科
社會、經濟、人文、教育、科技
緊密產業
文化生態文化生態產業

文化發展基本定義

人類重新構建並在更高形態上優化其總體生活方式所進行籌劃的行為結果形成文化發展。

文化發展內容內涵

  1. 人和自然是文化發展的最重要的質料因。
  2. 主體的歷史生成構成文化發展的動力因。
  3. 文化結構的優化與協調、文化模式的改良與升級構成文化發展的形式因。
  4. 作為主體的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自由個性構成文化發展的目的因。
  5. 人類構建多樣化包容性開放態的文化生態構成文化發展的結果因。

文化發展發展背景

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文化共同體在文化主體進步、文化結構優化與協調、文化模式改良與升級三個方面的辯證否定變革。文化發展最終表現為人的主體性加強與升級,主體的進步,文化共同體、文化力總體的增強,最終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習慣。

文化發展發展歷程

文化發展自然階段

---20世紀中期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有些文化得以留存源遠流長,如中華文化延續不絕,一直傳承並影響到如今的生活。繼承、發展和弘揚文化,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本能,是建設有穩定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人類各階段各類文明具有鮮明又似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各類文化發展有着不同的發展背景、需求及特性,逐步築壘成穩定相對形態,在人們相對平穩的經濟政治基礎下逐步穩固建設各自多元化形態,為文化發展奠定紮實根基。 [1] 

文化發展起步階段

1978 年-1985 年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化市場開始慢慢萌發。 [2] 
1979 年,國內的第一家音樂茶座在廣州東方賓館開業,以這一標誌性事件為起點,中國的文化產業開始逐步興起。 [3] 
1983 年,上海和廣州率先在全國出現了錄像的生產和經營企業,內地的音像業逐漸興起。同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文藝體制需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改革。至此,文化的經濟屬性開始漸漸受到關注。 [4] 
1985 年,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國辦發〔1985〕029號),文化藝術開始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列入到國民生產統計項目中,這在事實上確立了文化的“產業”性質。 [5] 

文化發展成長階段

1985 年-1992 年
1987 年,我國開始嘗試性調整和轉變文化體制,國家文化事業單位開始逐步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 [6] 
1988年,文化部和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出台了《關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至此文化市場的管理開始有章可依。 [7] 
1991 年,國務院批轉了《文化部關於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首次提出了“文化經濟”的概念。 [8] 
1992 年,“文化產業”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在國務院辦公廳出版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一書中出現,這標誌着“文化產業”的地位在宏觀政策面上得到了明確。在實踐經驗和政策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的文化產業開始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8] 

文化發展發展階段

1992 年-2002 年
1992 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了我國要開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此為背景,文化的產業化進程也開始加快,文化產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電影業、傳統傳媒業和旅遊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伴隨着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出現,網絡業這一文化產業的新興形式產生並開始迅速發展。與此同時文化企業集團開始出現。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9] 
1998 年,在政府機構大幅精簡的背景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作為新設立機構脱穎而出,這標誌着我國的文化產業開始步入了自覺發展的新階段。
2001年,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被列入國家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成為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0] 

文化發展壯大階段

2002 年-2012年
2002 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並把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和文化產業的經營加以區分。發展文化產業被定性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黨和政府的工作任務,被確立為一項重要國策。 [11] 
2007 年黨的十七大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時期,文化產業進入了集團化規模化的重要時期。為了應對世界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大量文化企業開始優化資產結構,一些國際文化產業集團逐漸形成,中國文化產業真正開始了市場化運作、國際化經營。 [12] 
2009 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一計劃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總體規劃,我國的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不斷髮展壯大的新時期。 [13] 

文化發展蓬勃階段

2012年後
2012年十八大報告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並列作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部分 [14]  ,在此後的幾年,國家陸續出台了很多規範、調整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法規。這些政策與法規對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與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8年,隨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IPv65G的發展和使用,基於移動信息通信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雲計算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新興文化產業形態正在形成,這給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使其向更多樣、更創新的方向發展。
歷時三個五年規劃,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呈現了飛躍性增長,並在 2020提出了年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15]  ,以此湧現出大量優秀的文化產業公司,其中點風文化集團率先將文化發展補充至地方行業名錄、發表相關研究成果、供給相關產業實業,作為貫徹、研究、提煉、整合、鞏固文化發展的創新型公司代表,點風從文化發展、文化生態、文化傳播、文化科技、文化藝術等多方面佈局經營。以文化聯通注入合作新模式,以文化發展創造經濟新模式,以文化生態穩定事業新模式,為行業的開拓創新和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來看,我國文化呈現出以新思想新政策為導向、以協同創新為新動能、以穩步快速發展為新常態的蓬勃發展態勢。

文化發展行業依據

文化發展滿足需求

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必然性 [16]  , 文化產業也不例外。正是這種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 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推動着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目的,正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羣眾這種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發展擴大就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文化產業關聯度較強,除產業本身提供的就業機會外,還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開闢出許多新的就業空間。文化發展在相關產業中創造了數量眾多的間接就業機會和臨時就業機會,文化產業與勞動就業已形成促進和融合的良性互動關係,成為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

文化發展優化經濟

文化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發展狀況深刻影響着經濟結構的格局。從長遠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各國的產業競爭逐漸從規模經濟的製造業轉移為擁有創新競爭力的知識型現代服務業。以創新為特徵的文化產業不僅可以以獨立的產業形式存在,將現有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還可以依靠產業滲透的方式對傳統產業加以改造,拉長產業的價值鏈,激發傳統產業的活力,使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得到整合和提升。

文化發展提升國力

現今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體現的“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感召力、發展模式影響力、意識形態吸引力等方面體現的“軟實力”。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17]  文化產業以產業化的方式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僅實現着經濟利益,也傳播着現代文明,更增強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