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州話

鎖定
雷州話(Leizhou dialect ),即稱雷語 , 海內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語。屬閩南語系一支代表方言,雷州話主要分佈於湛江市屬的雷州、遂溪、徐聞、麻章、廉江、東海、赤坎、霞山等市(縣、區)鄉鎮,以及廣西東南部 ,海外的東南亞、歐美華人華僑聚集地區。 [1]  [5] 
雷州話,溯其祖追其源,乃是閩南語系的一種。 [2]  雷州話與電白話、海南話、潮州話同屬“姐妹語系”,屬閩語系的一種次方言。雷州話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彙、語法規範,其詞彙、讀音、語法等方面逐漸與母語、姐妹語產生了顯著的差異性變化,深化為雷州半島的地方語言之一。 [5] 
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 ,是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語言,國內人口覆蓋800多萬,海外人口約150萬,以雷州話為基本特徵的“雷州文化”,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構成當今嶺南四大地域文化。為廣東省四大方言之一。 [1] 
中文名
雷州方言
外文名
Leizhou dialect
別    名
雷話、黎話、東話 [10] 
簡    稱
雷州話
使用地區
湛江雷州半島一帶以及海外同胞
歸    屬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系-閩南語-雷州話
人 口
700萬以上(2015年)
地理位置
廣東省雷州半島
文    化
雷州文化
地    位
廣東省四大方言之一
代表人物
陳文玉陳璸蘇萌陳宇
使用人羣
雷州民系

雷州話發展歷程

雷州話起源

雷州話源於何方,有專家做過考證,它生於福建,源於閩語。
2002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幹部學習讀本:漢語語言文字基本知識讀本》是這樣記述:漢語十大方言中的閩語集中分佈在福建台灣海南、以及廣東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分為閩南、莆仙、閩東、閩北、閩中、雷州、邵將八片”。 [7] 

雷州話演變

早在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就有一撥莆田先民遷入雷州半島,到漢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雷城便形成了雷州話的雛形。
南宋年間,因戰亂,莆田先民大量移入雷州半島。定居在雷州半島及周圍地區,成為主要居民。 [1] 
著名雷州話研究專家蔡葉青先生曾寫過《雷州話源流考》,其中記述:雷州三縣人民通談的語言是“東語”(明萬曆《雷州府志·民俗志》和清康熙二十六年編纂的《海康縣誌》記載)即雷州話,“與漳、潮大類”。
即從語感上可辨知“東語”跟閩南的漳州話與廣東的潮州話大體上相同。
“東語”當時又稱為“客語”。東語和客語的命名和別稱,跟雷州人文地理環境和歷史淵源互相吻合,人們可以據此析出雷州話的來源。 [7] 

雷州話形成

雷州話 雷州話
從歷史上説,講雷州話的居民大多數是祖輩於中古時期從福建的閩中、閩南移居來雷州的“客人”。由於成千年的歷史演變,與漳、潮大類的“東語”或“客語”,便發展成為三縣(遂溪、海康、徐聞)九所鄉落通談的雷州話。 [7] 
“東語”從古莆田話流變為雷州話主因有二:
一是受官話(即中州正音)的影響,大量的官兵是講官話。
另一是受讀書音影響。即在書面上和口頭上受中州正音的影響。因為當時的讀書音與官話差不多是一致的。這也是雷州話文白異讀的主要原因。 [7] 

雷州話名稱由來

雷州話方言名稱

雷州話得名於在明清兩代實行府治的“雷州府”,明清兩代“雷州府”轄“海康縣”“徐聞縣”“遂溪縣”。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的正音代表,因為雷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6] 

雷州話方言誤稱

雷州話,有人稱為“黎話”,此稱早期流行於粵西地區的粵語和雷語的結合部。雷州話是少數民族黎族之語,風馬牛不相及也。
明《雷州府志》曾雲:“黎語,即瓊崖臨高之音”,且早已消失。沒有任何典籍、文獻、述著稱雷州話為黎語。 [7] 
把雷州話稱為黎話是極大的誤會。其實,許多人不明白這裏“黎話”的意思。“黎者,異我之語言也。”
粵西一帶操粵語的人羣多稱“雷話”為“黎話”,而講雷州話的人也稱講粵語以及外省語言的人為“黎仔”,講“黎話”。
過去外地嫁到雷語區的婦女,農村都稱其為“黎母”、“黎嬸”等等。雷州半島農村有人外出工作娶回講廣州話或普通話的姑娘,村中的羣眾就傳,某某討回一個“黎黎娘”,娘不識講亻赤(咱們)的話,是講“黎”話。外地到雷語區打工的人,也被稱為“黎仔”,如説:“這工太重,要請‘黎仔’來做”。等等,皆因“異我之語”所致。 [7] 

雷州話字典書籍

雷州話國內著作

雷州話字典 雷州話字典
雷州話與海南話潮州話,屬閩南語系的一支代表方言。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雷州話字典》等。 [1] 

雷州話國外著作

《法文—黎話文詞彙彙編》
洛爾長年植根廣州灣,向來關注地方風俗民情,當1925年賴寶時再度返回遠東,負責印度支那教育事務之時,洛爾呈上一本廣州灣方言字典,便是很好的應景之作。正如洛爾多次批評,廣州灣法當局缺乏本地知識。雷州話和粵語白話是廣州灣的兩大主要方言,雷州話俗稱“黎話”,故洛爾在該字典封面寫上“中國文黎字音”字樣,對照法文書法,意思是“漢語黎話字典”。中文書名略顯拗口,説明洛爾未夠精通中文。
洛爾在扉頁向賴寶時致敬,表示自己早就(1922年)想編撰這本字典供時任廣州灣總公使的賴寶時參考,增加他對地方的認識。可惜賴寶時任期短暫,如今掌管印度支那教育工作,因此自己希望這本字典可以“填補一個可憾的空缺,”使得法國人更加了解廣州灣。 [9] 
洛爾對雷州人的族羣和方言來源也做了一番考察,反映20世紀初法國人對於華南方言的理解:“雷州話有着福建台灣語言(閩南語)的深厚根基,9-10世紀從兩地沿海來的人紛紛移居雷州半島海南島,融合當地語言形成黎話。” [9] 
洛爾並非學者,他也坦承這本約120頁的字典有待博學專家完善,而自己得到天主教神父、法國學者和一位操雷州話的華人教師協助,才能夠編撰該書。這本簡易字典之目的是幫助法國人學習簡單的雷州話會話,注重實用性,因此字典根據會話場景分為十幾個部分,有各詞彙的中法文對照和雷州話讀音,包括:住宅、家庭、辦公室、市場、學校和法庭等。值得注意,該字典列舉總公使、法官和警衞軍與民眾對話的範例,旨在幫助法國官員和駐軍與民眾進行有效溝通。這些對話也有助我們瞭解歷史,瞭解殖民時期中法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9] 
在現存廣州灣文獻較少的情況下,這本字典也有一定的資料價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籍華裔語言學家餘靄芹曾在香港和粵西調查雷州話,指出之前“未有關於雷州方言的著作”。而本地學者蔡葉青和蔡山桂所編撰的《雷州音字典》《雷州話字典》等均未提及外國著作,可見這本由廣州灣殖民者洛爾編撰、1925年出版的雷州話字典很長時間湮沒在歷史之中,雖然保存在法國和美國等圖書館,但一直未引起注意。近日,在赤坎廣州灣歷史民俗館發現《法文—黎話文詞彙彙編》原版。 [9] 

雷州話方言古味

雷州話文白異讀

由於古時教學用中州音,即當時的官話,所以在雷州話中形成了文白兩讀。所謂文白兩讀,文即字面音(讀書一種音,主要讀古書、古詩),白即口語音(平時講話一種音)。如“知”字,平時講話用“哉”音,象“知道了”的“知”,一般説成“哉”音,如稱“知識分子”的“知”,一般讀“智”。這不同於漢字的一字多音義的意思。 [7] 
據統計,大多雷話用字都有文白兩讀。雷州話這個特點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觀點。
一是《雷州方言志》編著者蔡葉青先生認為:據史志記載,在教學上用中州音讀書自北宋宰相寇準貶雷州時開始。《遂溪縣誌·流寓志》就是這樣記述,“查遂境話語,皆習鄉談,惟讀書則與中州音相近,聽之歷歷可析,與説話迥殊。詢其所由,僉稱寇萊公寓此,親為口授,後來教育者循習遞傳。” [7] 
第二種,徐聞陳堪進先生在《雷州方言拾趣》一文中不認可第一種觀點,他認為:雷州人的祖先都是從閩遷居來的,既帶來閩語中的口頭話,也帶來書面語。 [7] 
文白異讀這種現象,它的形成和變化也應該是官話,即中州音所影響,而雷州話為閩南語次方言,其文白兩讀的特點源於閩語影響也順理成章。
寇準為北宋宰相、大文豪。被貶雷州期間,對雷州半島文化影響之大之深可想而知。據志書記載,他到雷州後,大力推廣中原文化,進一步強化規範教育,尤其注重讀官音字即中州音的推廣。逐步形成雷州特色的文白兩讀的特點。 [7] 
雷州話的文讀更接近於普通話。也許外省人説,講雷話的人比講粵語的人講普通話更準些的原因吧。以上兩個觀點歸結起來,文白兩讀都是受中州音即官話影響而形成。只是先源於閩,後規範於寇公貶雷。 [7] 
雷州話按正字音,即文讀音教學一直延續至解放初期。在書塾讀過《三字經》、《幼學瓊林》之類少兒啓蒙讀物的那一輩人都很瞭解這種情況。解放後,逐步推廣普通話,再也不用雷州文讀音教學了。 [7] 

雷州話活化石

雷州方言詞典 雷州方言詞典
雷州話中保留的古漢語很多特色,例如在人稱上,雷州話就很有古味,白文中的“他”或“她”,雷州話卻用“伊”字。還有在第二人稱代詞“你”字,雷州話卻用“”字(很多人寫雷州方言是都用“魯”字取代“你”,這是不正確的寫法,只能起到諧音,但沒有一點含義)。
另外,在時間上也保留着古老的時刻,如果一個外地人聽起來簡直是要古漢語詞典了,例如:日鬥(中午),很有味道。另一個比較明顯的是,雷州話中的狀語後置,在現代漢語中,狀語一般位於謂語之前,但雷州話如今卻依舊保留着這個古漢語狀語後置的特點。
例如:在現代漢語中的“你要多吃一點。”而雷州話卻把“多”這個狀語放到了“吃”謂語之後,形成了“你要吃多一點。”
雷州話中的讀音也和普通話一樣有書面和口語兩種,但口語在雷州話平常交際中十分普遍例如“黃”就有兩種讀音,分別為“ui5”(口語)和“huang5”。
雷州話中的不定冠詞也有異於現代漢語的,這可能也是地方特色吧。如果寫入作文的話,你真的不知應該是對還是錯的,如:普通話中稱一隻鞋,而雷州話卻説成“一腳鞋”,還有一叢樹(一棵樹),這些和閩南語是一樣的。
還有本音字,但由於歷史的發展,這些字在現代漢語中已消失了不少。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雷州話的古老。
例如:“濕”字,雷州話中就有“dam(類似“淡”字的雷語)”的原字為“、耽”,現只能從語言中感受這個字了。 [3] 
幾乎每一類“俗語、諺語、歇後語”都包含有雷州文化。如“日頭落水”,日頭乃太陽,太陽總是高在人們的頭上而稱日頭,日頭落水乃太陽下山的意思。
雷州半島三面臨海,沒有山脈,所以將太陽往西沉沒入地平線的現象概括為“日頭落水”,又如“三八四月”,
古代雷州半島先人生產力落後,每逢三月,四月,八月便會鬧饑荒,所以“三八四月”的意思就是“荒時暴月,青黃不接之時”。
如“公仔抬高就見腳”,公仔戲,雷州半島的一種木偶戲,由人來操縱其動作形態的變化,當人把公仔高舉起時會不自覺地把木偶的一些缺點或短處暴露出來,所以“公仔抬高就見腳”的意思是沒有真才實學,一遇上情況便暴露出了馬腳。 [3] 
福建閩南話多數是7個聲調的,但是到了雷州半島,它反而是變成了8個聲調。它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韻母方面,閩南話有鼻化韻,但是到了雷州半島,這個鼻化韻就全部都消失了 [4] 

雷州話雷州話特徵

雷州話有17個聲母,47個韻母,8個聲調,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彙、語法規範,其詞彙、讀音、語法等方面逐漸與母語、姐妹語產生了差異性變化,深化為雷州半島的地方語言。
雷州方言可分為“性質狀態”和“俗語諺語歇後語”兩個大類。其中性質狀態涉及的與官方語言相近,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而“俗語、諺語、歇後語”便是雷州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雷劇、墓誌銘、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時令、文化教育、迷信、動植物、人品、行為性質等方面。
有單音詞,複音詞,又可分為AABB式重疊,ABAB式重疊和ABB式重疊等。例如:高高廈廈(形容人或物很高),靚靚啦啦(形容人長得很漂亮),星夜星夜(用於責備某人眼光不好,太馬虎)等。

雷州話聲母

(括號裏的漢字為代表雷州話中發此輔音的)
b(波) p(坡) m(毛) bh(不) d(刀) t(湯) n(挪) l(羅) g(哥) k(科) ng(鵝)
h(和) j(接) q(妻) x(市) y(移) z(朱) c(粗) s(思)
注:雷州話中沒有翹舌音:zhi chi shi r,和爆破音f。但另加了兩有地方特色的爆破音和清音:bh,ng。

雷州話韻母

a(啊) o(哦) ai(唉) ao(澳) eu(嘔) oi(矮) am(暗) ang(安) eng(哼) ong(翁) ab(合) eb(攝) ag(壓) eg(遏) og(惡)
i(伊) ia(呀) io(喲) ie(爺) iao(妖) iu(友) iam(鹽) iang(央) iong(用) iab(碟) ib(邑) iag(燭) ieg(一)
ig(益) iog(約) u(污水) ua(哇) ue(話) uai(喂) ui(威) uang(汪) ung(温) uag(括) ueg(國) ug(鬱)
m(唔) ng(嗯)
注:雷州話中沒有前鼻音,而且“y”不能像普通話中與“i”等同,例如普通話中的“i”可寫為“yi”,但雷州話中就不一樣了,“i”是“伊”,“yi”又是“移”兩音是不同的。這特別要注意的。還有雷州話中的“u”和普通話的獨音也有點區別,讀時舌位低些。

雷州話聲調

雷州話有八個聲調,普通話中有四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普通話隨着歷史的變化十分迅速,據明時的意大利來華教士利瑪竇和中國學士徐光啓記載當時的普通話音節有五個,然而到如今才幾百年間就演變剩下四個了。所以研究雷州話,對於考察普通話的自古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名稱: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編號:1 2 3 4 5 6 7 8
例子:詩 矢 試 識 時 是 逝 入
對比普通話
名稱:陰平 陽上上聲去聲
符號:ˉ ′ ˇ ˊ

雷州話地方口音

與其他一些方言一樣,雷州話內部也有許多區域性區別,一般來説以雷州古城為中心半徑三四十公里內為標準音;西部沿海至瓊州海峽沿岸地區有部分字有特殊發音。 [7] 
如這一帶的人往往把“是”説成“地”,把“四”説成“帝”,“新”説成“顛”,“師”説成“豬”。一次一個熟人對我説:“星期四,我校調來一個新新老師。”按他的口音,説成“丁期帝,我校調來一個顛顛老豬。”
雷州市東南沿海一些地方又有一種發音,如“菜”説成“賽”、“葱”説成“珊”,“七”説成“設”。
此外,徐聞縣內大部分地區除具有西部沿海地區的口音外,還受海南話影響很大。 [7] 
遂溪縣北部和廉江市的橫山、安鋪一帶雷語區部分字又是一種發音。如這一帶講雷州話説“三”、“四”、“心”都是舌頭頂着前齒髮音,而雷城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蔡葉青先生偏著的《雷州方言志》有專論。 [7] 

雷州話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湛江市公佈的第二批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麻章區、雷州市申報了民間文學——雷州話。 [8] 

雷州話方言歌劇

雷州話雷劇

雷劇原名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於雷州府海康縣。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台”、“雷謳”。
雷劇屬於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已具有5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中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歷史階段。
廣東雷劇
在雷州半島會講雷州話的地方,常常看見人們在對唱“姑娘歌”,人山人海的,唱者入情,聽者會意,妙趣疊出,動心撩人。
直至2013年為止,每年春節,雷州半島地區都會舉行姑娘歌比賽,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其實,這是對本土語言文化熱愛的一種表現。
雷州文化在雷劇裏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其表達途徑無非是通過簡單,通俗易懂的雷州話。
如《抓閹村長》這台戲裏頭,就有這樣一段對白:月母光,月母圓,四嫜加布在庭邊,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織布,庭邊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圓滾滾,四姑娘在院子裏織布,在此,只是對雷州方言中一小撮的舉例。

雷州話雷州音樂

雷州半島姑娘歌
雷州半島姑娘歌(2張)
雷州音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
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是嶺南音樂的重要一支,歷經百年而不衰,其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草根藝術,其歷史文化價值彌珍。
隨着現代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增多,雷州音樂的發展陷入困境,以往民俗活動中的雷州音樂多被現代流行音樂所取代,而古代雅樂已經失去生存、延續基礎;隨着老一輩藝人日漸逝去,人才更加缺乏,年青人中鮮見有人肯學習技藝,雷州音樂的傳承狀況堪憂,有消亡的危險,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和保護。

雷州話雷州樂器

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於明盛於清,流行於整個雷州半島。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鬆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雷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用於日常生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