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璸

(清代康熙時期官員)

鎖定
陳璸(1656年-1718年),字文煥, [14]  號眉川,廣東雷州府海康(今雷州市)人,中國清代官吏。 [15] 
陳璸出身寒微,穎異好學。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進士, [15]  曾任福建古田、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員外郎,兵部郎中,四川學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福建巡撫張伯行薦任台廈道,在任內將應得銀三萬兩用於修理炮台等公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超擢偏沅巡撫。陳璸建議禁加耗,蘇民困;禁酷刑,重民命;糶積穀,濟民食;置社倉,從民便;崇節儉,惜民財;禁餽送,隸官箴;隆書院,興文教等,受到康熙帝的讚賞。翌年,調福建巡撫。 [14]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署閩浙總督,以節約衙門公費銀修理海塘堤岸。 [14]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陳璸以積勞成疾卒於官,享年63歲。 [15] 
別    名
陳清端
文煥
眉川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海康縣(今廣東省雷州市)
出生日期
1656年7月14日巳時 [2] 
逝世日期
1718年11月23日辰時 [2] 
主要成就
主政台灣
主要作品
《清端集》
本    名
陳璸
諡    號
清端
官    職
古田縣令、四川提學道、台灣兵備道、福建巡撫閩浙總督

陳璸人物生平

陳清端遺像
陳清端遺像(2張)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陳璸考中進士,授任福建古田知縣。古田縣因為多山,導致丁田情況錯綜複雜,賦役的輕重也分配不均,進而引起老百姓分分逃離户籍所在的土地,其中更有不法之徒選擇做強盜。陳璸均平賦役,老百姓才漸漸能過上太平日子。 [2] 
陳璸平調到台灣,台灣剛剛被收復,當地民風驍悍不馴。陳璸興辦教育,讓廣大老百姓接受王化,在台灣縣五年後,當地老百姓懂得了禮讓。 [3] 
四十二年,行取,授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四川提學道僉事。清介公慎,杜絕苞苴。上以四川官吏加派厲民,詔戒飭,特稱璸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陳璸充當會試分校,旋任四川提學道。 [1]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台灣再次發生民變,福建巡撫張伯行向朝廷推薦陳璸當台廈道。他在奏章裏特別強調“為四川省找一學政容易,為台廈道物色一個適當人選難”。康熙同意張巡撫的看法,下旨任用陳璸為台灣廈門道。 [4]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春,陳璸被提拔為偏沅巡撫。同年,北上京都謁見,奏言:“官吏妄取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人所以貪取,皆為用不足。臣初任知縣,即不至窮苦,不取一錢,亦自足用。”康熙稱讚他是一個“苦行老僧”。同年十二月,陳璸調任福建巡撫。 [5]  康熙上諭廷臣曰:“朕見璸,察其舉止言論,實為清官。璸生長海濱,非世家大族,無門生故舊,而天下皆稱其清。非有實行,豈能如此?國家得此等人,實為祥瑞。宜加優異,以厲清操。” [16]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閩浙總督滿保入朝皇帝,陳璸兼署閩浙總督。 [6]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雷州城之東,洋田萬頃,堤岸逼近大海,鹹潮年年衝擊,漸多崩毀。陳璸雖遠處福建,卻時刻關心家鄉人民的生命財產。他奏請皇帝飭令廣東撥給專款修築雷州東西洋堤圍。他擔心上面撥下的公款5300餘兩不夠費用,便把自己儉積下的俸銀5000兩,送到海康,協助修堤。同年十月,陳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禮部尚書,賜祭葬,諡清端。 [1] 

陳璸主要成就

陳璸革新吏治

陳璸初入仕途是任“素稱難治”的福建古田縣令。古田之難治,主要原因是蠹書蠹役太多,他們“盤踞衙門,最為民害”。
他舉行了一場公開召聘吏胥的考試。這種辦法使水平差的差役和“白役”無理由反對,一個危害甚烈的暴力集團被和平解散,進入“正冊”的吏胥則被置於嚴格的管束之中,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為其他的革新鋪平了道路。 [7] 
陳璸,清積欠、清丁田、均差徭、建義學,盤活了古田政局。建立起人民安居樂業的良性發展的秩序。這樣就消除戾氣,布撒祥和之氣。從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到康熙四十年九月,陳璸用一年半時間,把積弊叢生的古田治理的井井有條。

陳璸勤政愛民

台灣府志 台灣府志
最後一點,陳璸不僅勤政,而且善政。他往往能針對實情,採取得力舉措。台灣剛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所手中奪回,當時經濟、文化都很落後,社會文明度差,陳璸根據實際情況,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興學廣教”,大力發展文教事業,他還考校讀生,教導治學做人的道理,在台灣“建學設塾”。經過一番努力,改變了社會風氣,“民知禮讓”,“駸駸乎海東鄒魯矣”(《續修台灣府志》中冊),把台灣治理得井井有條,為台灣和福建等地,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績。

陳璸台灣貢獻

陳璸從政大部分時間是主持台灣事務,從台灣縣令到台灣廈門兵備道,到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層次步步升高,作為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廣。他勤政愛民,善於協調各種關係,造就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他抓住發展經濟這個關鍵環節,開發寶島,育物富民;他以文化為先導,興隆教化,倡導文明;他善於化解矛盾,遇事不驚,妥善處理突發事件,保持社會穩定。
陳璸最大的貢獻體現在對台灣的治理上。清廷收復台灣後,戰亂始平,人心不穩,加上酷吏當政,急斂暴徵,致民不聊生。陳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當時官員腐敗現象:“一人入仕途,於飲食、衣服、器,皆備極華侈。多所費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無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陳璸調任台灣知縣(當時台灣未建省),他體察民情、清廉正直、愛民如子,常以“取一錢與取百萬金無異”為戒,深受百姓擁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蘇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饋送以肅官箴,一糶積穀以濟民食,一置社倉以從民便,一崇節儉以惜民財,一先起運以清錢糧,一飭武備以實營伍,一隆書院以興文教”。同時對高山族等少數民族實行優撫政策,“革官莊,除酷吏,恤番民……”。幾年後,台灣政局漸趨穩定。國相李光地奇其政績,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陳璸為四川學政。離任時,百姓萬人夾道,揮淚道別,頻呼“青天”。不久後,台灣又發生民變,官兵久戰不能平。福建巡撫張伯行奏請康熙:“為四川學政覓人易,為台灣道得人難。”於是,清廷補授陳璸為台灣廈門兵備道,率兵回台。消息傳來後,台灣百姓奔走相告,不費朝廷一兵一卒,民變自平。

陳璸福建邊防

防海賊與山賊異,山賊嘯聚有所,而海賊則出沒靡常。台灣、金、廈防海賊,又與沿海邊境不同,沿海邊境患在突犯內境,而台、廈患在剽掠海中。欲防颱、廈海賊,當令提標及台、澎水師定期會哨,以交旗為驗。商船出海,令台、廈兩汛撥哨船護送。又令商船連環具結,遇賊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論罪。 [1] 

陳璸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玄燁:①此苦行老僧也! [8]  ②朕見璸,察其舉止言論,實為清官。璸生長海濱,非世家大族,無門生故舊,而天下皆稱其清。非有實行,豈能如此?國家得此等人,實為祥瑞。宜加優異,以厲清操。 [9]  ③陳璸居官甚優,操守極清,朕所罕見,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 [10] 
趙爾巽:陳璸起自海濱,一介不取,行能踐言。 [11] 

陳璸個人作品

陳璸著有《清端集》八卷,凡文七卷,詩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12]  出版情況見下表:
時代
書名
簡介
清代
乾隆刻本
《陳眉川詩文》
3卷,陳璸著,裔孫陳子恭、陳子良編。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陳清端公詩文集》
陳璸著,裔孫陳子恭、陳子良編,規格不詳,宣紙,線裝,乾隆乙酉(三十年)冬兼山堂刻本。全八卷,其中文七卷、詩一卷。該詩文集共輯陳璸遺詩三百餘首,附於《陳清端公文集》之後,文詳而詩略。北京國家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這是距今發現的最早的陳璸詩文集刊本。
《清端集》
兼山堂刻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珍藏。
道光刻本
《陳清端公年譜》
上、下二卷,二冊(1函),線裝,丁宗洛編,清道光六年(1826)刻,不負齋刻本(或稱濟寧官署刻本)。該年譜前有:“蔣丹林師二札”、“王序”、楊序、盛序、恭題《陳清端公年譜》、“前題”、丁瑤泉刻“《陳清端公年譜>既成敬題》”、“弁言”、“御祭文”、“御祭碑文”、“雍正八年上諭賜入京師賢良祠致祭文”“國史列傳”等。上卷按時間先後介紹陳璸的生平(包括家世、境遇、學問、德行、政事等)及貢獻。從他的家世介紹起直到48歲(康熙四十二年)在台灣任上的情況。內容包括陳璸的求學之路、生活遭遇、應試之路、教書育人情結、在古田、台灣任內的工作情況。下卷介紹陳璸於康熙四十三年甲辰赴內召直至他去世(康熙五十七年,63歲)的情況。主要概述他在刑部、四川學政、台廈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一度兼任閩浙總督)的情況。其中包括他的從政之路、“廉”“能”的言與行、恤民與愛民的民本主義思想、治台方略、經濟政策、文化情結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陳清端公詩集》
陳璸著,丁宗洛編,宣紙,線裝,全十卷。包括卷首一卷,詩十卷,附刻書來札。清道光六年(1826)刻,不負齋刻本(或稱濟寧官署刻本)。該文集續搜遺詩達六百餘首,比陳子恭、陳子良編的《陳清端公詩文集》多至十卷。據該文集載,此文集於“道光丙戌鐫,蔣丹林先生鑑定,板藏泲上東署不負齋。書前印有徐宗乾等人題詩,弁言標明內容系由孫人龍刪定,卷首鏤‘同裏後學丁宗洛瑤泉編輯,連州後學張大業立庵參校。’書末署‘同郡後學周烈亞校字,里人後學陳定邵校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處有藏。
同治刻本
《續刻陳清端公文集》
十一卷,線裝。陳璸著,陳璸裔孫陳毓芬輯,同治六年(1868年)家刻。該文集前五卷屬奏議公牘,卷六、卷七為序記之文,卷八至卷十則收其詩作。按:富文齋為清代廣州大型刻書機構,流傳時間長。在嘉慶十八年(1813)即有刻書,延至民國時期,是規模較大的刻印機構,承攬公、私刻書。學海堂、菊坡精舍、廣東書局所刻各書,均為富文齋承印。此齋還印過伍崇曜等私刻家的書。
光緒版本
《陳清端公文集》
陳璸著,線裝,八卷,四冊,光緒二十三年(1894)刻,台灣省台北圖書館藏。
《陳清端公奏稿》
宣紙,線裝,一冊,收入奏稿三十二篇。清代抄本。
民國
《陳清端公文集》
陳璸著,線裝,八卷,三冊,雷州道南印務局鉛印。
《陳清端公文集補集》
陳璸著,線裝,一冊。民國庚午年(1930年)雷城道南章記印務局承印。
《陳清端公詩集》
陳璸著,線裝,十卷,五冊。雷州道南章記印務局鉛印。
《陳清端公四種》
璸著,下載,一冊。雷城道南印務局鉛印。內容包括:“《家書》,四卷(為學、居家、處世、出仕);《家範》,一卷(男教、女教、婚姻、取友、祖先、香火、戒淫、祠奉、文昌、省墓、婦女二條、你童僕二條、恤寡、擇繼、親戚);《事紀》,一卷(《家譜小記》、《通考·詩文》、《述聞》、《紀聞》、《會典》、《渡海紀事》、《贖宅記》);《祠紀》,一卷(祭文、祠聯、祠匾)”。
《陳清端文集》
線裝,八卷,三冊,雷城道南印務局鉛印初版(見《鼠疫叢刊》封三介紹)。
《陳清端公家書》
1冊,宣紙,線裝,45頁。1931年秋雷陽印書館出版。前有陳清端公畫像及王伯良的《像贊》,後有遂溪陳丹林題跋。
《陳清端公家書》
陳璸著,線裝,一冊,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雷陽印書館出版,鉛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陳清端公詩集》
陳璸著,線裝,十卷,五冊。雷陽印務局鉛印。
《陳清端公家書》
陳璸著,線裝,一冊,赤坎華文印務局鉛印。
《陳清端公文集補集》
陳璸著,線裝,一冊,赤坎華文印務局鉛印。
《陳清端公詩集》
陳璸著,線裝,1冊。赤坎華文印務局鉛印4、《陳清端公四種》,陳璸著,線裝,1冊。赤坎華文印務局鉛印。
建國後
《陳清端公文選》(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
1冊,陳璸著,1961年11月台灣省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本書據台灣省台北圖書館藏的光緒二十三年(1894)《陳清端公文集》刻本,選取與台灣有關係的部分文獻編輯而成。
《陳清端公詩集》
陳璸著,丁宗洛編。為台灣省沈雲龍主編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之第92輯,1966年由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陳清端公文選、陳清端公年譜》
陳璸著,丁宗洛編,台灣省歷史文獻叢刊(精裝32開),1983年1月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陳清端公文集、陳清端公年譜》合刊(平裝32開)
陳璸著,丁宗洛編注,全1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輯。1984年5月出版
《陳清瑞公文選》
清陳璸撰,不分卷,附《陳清瑞公文集》總目,1987年台灣省大通書局出版
《陳清端公詩文集》
陳璸著,全4冊,丁宗洛編注。本書據道光6年泲上東署不負齋刻本。16開(19x26cm),精裝燙金大字本,80鎊米黃道林紙。為《清代宦台文人文獻選編》之一種(《清代宦台文人文獻選編》7種28冊,該書主編為台灣省郭秋顯(明志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賴麗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2012年9月由龍文出版社出版。
《陳清端公文集》
10卷,作者:陳璸,1990年1月由東北師大出版社出版。
《陳清端公文集八卷》
(清)陳璸撰,影印本,2001年山東齊魯書社出版。本書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據中山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年兼山堂刻本影印,本書與王頊齡《世恩堂詩集三十卷詞集二卷經進集三卷》、《別本蓮洋集二十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合訂一冊。
《陳璸詩文集》
陳璸著,鄧碧泉編校注,2004年11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本書內容包括:奏疏、文章、詩文、家書、附錄四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 [13] 
參與調查

陳璸家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晚輩
兒子
-
蔭一子入監讀書
孫子
陳子良
乾隆初,賜其孫子良舉人。
孫子
陳子恭
子恭員外郎,官至知府。 [1] 

陳璸軼事典故

陳璸勤於政務

璸服御儉素,自奉惟草具粗糲。居止皆於事,昧爽治事,夜分始休。在福建置學田,增書院學舍,聘主講,人文日盛。
陳璸的廉政、勤政與善政贏得了百姓的愛戴。陳璸調任台灣時,古田人民戀戀不捨。聽説對陳璸進行離職查驗,清理糧庫時因倉鼠糟蹋毀壞,倉榖儲備斤兩有所虧欠,古田百姓爭攜升斗,把糧食補足。這件小事不能平伏古田百姓的感恩之心,就準備給陳璸立生祠,陳璸聽説後堅決反對,陳璸走後,生祠還是建了,並且每年殺豬屠羊禱祀,成為傳統。在以後歲月裏,只要有古田人來雷州做生意,必先祭拜陳清端公祠。

陳璸台灣平妖

台灣府稱連年海妖登陸作祟,成羣結隊爬到農田裏毀壞作物。因而農業普遍失收,賊匪四起,社會動盪,民生危殆。當地官建牢房,人滿為患,繼續增建監倉都不能解決問題。以至朝廷連換幾任知縣都未能見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眾文武大臣向康熙皇帝推薦廣東雷州海康籍進士陳璸(時任福建古田知縣)到台灣繼任知縣,治理海島,安撫民生。康熙皇即傳旨陳璸進京授職。其時陳璸正回鄉省親,適逢母親重病垂危,接到聖旨甚是為難: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忠臣,更是一個孝子。自知抗旨要殺頭,無奈只有孝心為上,冒死服侍老母親半月後,見病情緩解才備行裝辭母返京。
其時正值膏蟹大量上市季節。為了討得皇上歡心,陳璸織了一個竹簍,裝滿一大簍活鮮並塗滿海泥的膏蟹,打點行裝素裹匆匆赴京授命。
陳璸入京城後,直往朝殿,二話不説,便將簍中活蟹解放開來,然後跪地面聖。眾老臣面前,只見康熙皇帝故意大聲呵斥道:“陳璸,你知罪否?”但見平素沉着的陳璸應道:“罪臣陳璸在下,抗旨久違,遲遲未歸朝廷,罪該萬死。望皇上恕罪。”康熙繼續責問:“你明知抗旨,延遲迴朝是死罪,為何抗旨呢?!”。陳璸指着門外橫行的膏蟹,説道:“這些膏蟹是我從家鄉帶來的特產佳餚。普天下皇上為上,罪臣不敢獨享,為保持鮮活,特地從雷州一路趕着這羣畜牲上路,由於畜牲不聽活,走得又慢,所以誤了行程,肥美的膏蟹是專為孝敬皇上的貢品,請皇上用過膏蟹,再殺罪臣未遲”。康熙皇帝轉過臉來:“唔,算你嘴乖巧,待朕吃了蟹再説。”其實康熙皇上也從羣臣口中瞭解到陳璸母親重病之事,現今至關重要的是台灣社會安危的事情,正急需陳璸這位賢臣赴任知縣,只好免了他欺君之罪。
次日早朝,康熙皇帝下旨:“陳璸,抗旨本應殺頭,朕現念你一片忠心獻君,一片孝心為母。公事為上,先留你察看,給你一個戴罪立功機會,立即赴台灣任職,降除海妖、平蕩賊寇、穩定治安、恢復生產。”然後又對他説:“限你五年之內完成,自有重賞,否則兩罪俱罰,就怪不得聯手下無情。”陳璸謝過皇恩後,深感此行兇多吉少、前途未卜。到了台灣島,陳璸帶着隨從馬上前去當地民宅,找土著引導察看“海妖”情況,沿海邊尋去,但見黑壓壓一片,橫七豎八地爬行着數也數不清的甲殼動物,似千軍萬馬般襲來,真是見着不寒而慄,但又似曾相識,待片刻定睛一看,“什麼海妖”,陳璸高興得像頑童一樣提起一隻鱟,大笑起來,自言自語地説起雷州話:“一狗、二鱟、三海豆芽、四番豆。”真是樂不可支。他回首仰望北方,心緒萬千:難怪皇上器重自己,免了欺君之罪,本臣堅信不用很久時間,定能將台灣府治理好。其實陳璸胸有成竹。
鱟在陳璸的廣東雷州半島家鄉可是海產佳餚,為什麼卻被誤為“海妖”呢?原來當地土著本以為好吃之物,但對其腸肚屎尿不會處理,結果食之中毒,導致土著畏慄禁忌吃鱟,視為“海妖”。陳璸高興之餘,便身先士卒地示範宰殺鱟技術,然後將鱟肉分塊下鍋煮熟,再用生薑、蒜米及糖醋打芡汁,讓土著百姓醮着食。他們吃後,個個呱呱大叫好味道,這一招果然湊效。從此之後,沿海土著掀起抓鱟熱潮,這些“海妖”成了他們的美味佳餚……陳璸摸着腦後勺,呵呵地笑起來,然後自言自語一番:“寶島台灣雖然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但當地土著落後,不懂耕作。待日後從雷州半島引來蕃薯及牛隻幫助他們耕作,定能發展生產,安定社會,欣欣向榮。”

陳璸後世紀念

捐鑄陳璸像
陳璸於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病卒,為了紀念陳璸功德,台灣人民捐錢塑了兩尊陳璸像,一尊留在台灣的“名宦祠”,一尊用船送回陳璸出生地廣東雷州府海康縣(今雷州市)“清公祠”。
陳璸紀念館
陳璸紀念館位於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 [17] 
陳璸廉政史蹟展覽館
陳璸廉政史蹟展覽館,是清端園規模最大、氣勢最雄偉、造型最獨特的建築。 [18] 

陳璸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 [1] 
參考資料
  • 1.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_清史稿 趙爾巽  .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9-04-01]
  • 2.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康熙三十三年進士,授福建古田知縣。古田多山,丁田淆錯,賦役輕重不均,民逋逃遷徙,黠者去為盜。璸請平賦役,民以蘇息。
  • 3.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調台灣,台灣初隸版圖,民驍悍不馴。璸興學廣教,在縣五年,民知禮讓。
  • 4.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未幾,用福建巡撫張伯行薦,調台灣廈門道。新學宮建朱子祠於學右,以正學厲俗,鎮以廉靜,番、民帖然。在官應得公使錢,悉屏不取。
  • 5.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撫。蒞任,劾湘潭知縣王爰溱縱役累民,長沙知府薛琳聲徇庇不糾劾,降黜有差。尋條奏禁加耗,除酷刑,糶積穀,置社倉,崇節儉,禁餽送,先起運,興書院,飭武備,停開採,凡十事。詔嘉勉,諭以躬行實踐,勿騖虛名。旋入覲,奏言:“官吏妄取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人所以貪取,皆為用不足。臣初任知縣,即不至窮苦,不取一錢,亦自足用。”比退,上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
  • 6.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是年冬,兼攝閩浙總督。奉命巡海,自齎行糧,屏絕供億。捐谷應交巡撫公費,奏請充餉。上曰:“督撫有以公費請充餉者,朕皆未之允。蓋恐準令充餉,即同正項錢糧,不肖者又於此外婪取,重為民累。”令璸遇本省需款撥用。璸又請以司庫餘平賞賚兵役,命遵前旨。
  • 7.    《古田縣條陳八事》:考驗通曉文移及寫字端楷者,留存七八十名,開造姓名年貌,都圖住址,詳請批奪存案,永絕後弊。餘則盡數汰裁,令其歸農當差。
  • 8.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此苦行老僧也!
  • 9.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尋調撫福建,上諭廷臣曰:“朕見璸,察其舉止言論,實為清官。璸生長海濱,非世家大族,無門生故舊,而天下皆稱其清。非有實行,豈能如此?國家得此等人,實為祥瑞。宜加優異,以厲清操。”陛辭,上問:“福建有加耗否?”璸奏:“台灣三縣無之。”上曰:“火耗盡禁,州縣無以辦公,恐別生弊端。”又曰:“清官誠善,惟以清而不刻為尚。”璸為治,舉大綱,不尚煩苛。修建考亭書院及建陽、尤溪朱子祠,疏請御書榜額,並允之。復疏言:“防海賊與山賊異,山賊嘯聚有所,而海賊則出沒靡常。台灣、金、廈防海賊,又與沿海邊境不同,沿海邊境患在突犯內境,而台、廈患在剽掠海中。欲防颱、廈海賊,當令提標及台、澎水師定期會哨,以交旗為驗。商船出海,令台、廈兩汛撥哨船護送。又令商船連環具結,遇賊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論罪。”下部議,以為繁瑣,上韙其言,命九卿再議,允行。
  • 10.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陳璸居官甚優,操守極清,朕所罕見,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
  • 11.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陳璸起自海濱,一介不取,行能踐言。
  • 12.    矗立的精神豐碑  .湛江日報·數字報刊 .2016-1-11[引用日期2019-04-02]
  • 13.    清代以來陳璸著述、年譜、傳記出版概況  .騰訊.2017-12-18[引用日期2019-04-02]
  • 14.    張作耀,蔣福亞,邱遠猷等主編.中國歷史辭典 第二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第785頁
  • 15.    陳璸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6.    趙爾巽.清史稿·陳璸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10091
  • 17.    陳璸紀念館  .雷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2-10]
  • 18.    湛江日報數字報  .閲讀清端園[引用日期2023-12-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