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餘玠
- 字
- 義夫
- 號
- 樵隱
- 所處時代
- 南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199年1月6日
- 逝世日期
- 1253年
- 主要作品
- 《瑞鶴仙·怪新來瘦損》
- 主要成就
- 大破蒙古軍,守衞西南數十年,以山城防禦抗擊蒙古軍
- 籍 貫
- 蘄州
- 官 職
- 四川安撫使、四川總領等
- 追 贈
- 五官
餘玠人物生平
編輯餘玠投身軍旅
餘玠生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十二月八日(1199年1月6日)。
[1]
祖籍淮南西路蘄州蘄春縣(今湖北蘄春),宋室南渡後,其祖先攜家人流寓,先後寄居浙東衢州開化縣(今浙江開化)金水鄉、江西路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後來又返回蘄州原籍定居。
[2]
餘玠幼時家貧,在白鹿洞書院和太學上舍讀書,因與茶館老人發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一帶,作長短句一首,投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趙葵贊其心懷壯志,把他收留在軍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補進義副尉,又擢升將作監主薄。
[3]
端平三年(1236年)二月,蒙古軍侵入蘄、黃、廣等地。餘玠應蘄州守臣徵召,協助組織軍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擊退蒙古軍。
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餘玠在趙葵領導下率部應援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守將杜杲,擊潰蒙古軍,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論功行賞,餘玠進官三秩,被任命為知招信軍兼淮東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3]
餘玠盱眙退敵
淳祐元年(1241年)秋,察罕再出兵安豐軍,餘玠率舟師進擊,激戰四十餘日,使蒙古軍潰退。憑軍功拜大理少卿,升淮東制置副使。
[5]
餘玠構壘守蜀
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窩闊台汗病死,內部紛爭汗位,無暇全面部署對南宋大規模戰爭,南宋得以暫時休整和調整防禦部署。宋理宗趙昀命在淮東屢立戰功的的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全面負責四川防務。
自淳祐三年(1243年)至寶祐元年(1253年),在蒙宋戰爭中,出守四川的餘玠多次擊退蒙古軍進攻的作戰。在蜀期間,餘階大力革除弊政,實行輕徭薄賦、整頓軍紀、除暴獎賢、廣納賢良、聚小屯為大屯等政策。
[7]
納用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建策,採取依山制騎、以點控面的方略,先後築青居、大獲、雲頂、釣魚(分別位於今四川南充南、蒼溪東南、金堂南、重慶合川東)等十餘城,並遷郡治于山城。又調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陝西安康)戍軍於大獲;移沔州(今陝西略陽)戍軍於青居;移興元(今陝西漢中)戍軍於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東釣魚城),共同防守內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軍於雲頂,以備外水(即岷江、沱江)。諸城依山為壘,據險設防,屯兵儲糧,訓練士卒,經數年建設,逐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縱深梯次防禦體系,邊防稍安。
[8]
餘玠屢破蒙軍
餘玠在四川,開屯田以備軍糧,整頓財賦,申明賞罰,修築山城。抗蒙有功將士都得到獎掖。違法的將官,受到懲處。利州都統制王夔兇殘跋扈,號稱“王夜叉”,不聽餘玠調度,到處劫掠。餘玠依軍法斬王夔。經過餘玠的整頓,四川駐軍聲勢大振。蒙古軍多次自西來侵擾,都被宋軍打退。
[9]
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餘玠繼多次戰勝蒙古軍進攻之後,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又打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餘玠守蜀有功,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給予執政官相同的恩數,仍駐四川。
淳祐十年(1250年),餘玠調集四川各路精鋭,誓師北伐。以一部兵向隴蜀邊界出擊;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漢中(今屬陝西)進發,三戰三捷。次年四月,餘玠率軍號十萬進佔漢中西之中梁山。
餘玠含冤暴卒
寶祐元年(1253年),謝方叔和參知政事徐清叟等向理宗誣告,攻擊餘玠獨掌大權,卻不知事君之禮。理宗聽信讒言,以金牌密令召其還朝。餘玠知有變故,憤懣成疾。同年七月(餘玠之子餘如孫所撰《玠府君墓誌銘》稱是五月十八日
[12]
),餘玠在四川暴卒,享年五十六歲。
[13]
有傳聞稱他是服毒自盡。餘階死後,“蜀人莫不悲慼如父母”。
[11]
餘玠死後,理宗為之輟朝,特贈五官。次年六月,侍御史吳燧等在宰相謝方叔等指使下奏陳餘玠“聚斂罔利”的七罪,理宗下詔查抄餘玠家財。
[14]
之後又稱他鎮撫四川無方,勞軍困民,命其家運錢“犒師振民”。
[15]
十月,再經監察御史陳大方誣告,理宗遂削去餘玠資政殿學士等一切官職,並迫害其家屬和親信。
[16-17]
餘玠主要成就
編輯餘玠富韜略,通兵法。初投淮東制置使趙葵麾下,營田、備戰有功。嘉熙三年(1239年),率軍遠襲開封(今河南開封)、河陰(今河南鄭州西北)一帶蒙古軍,全師而還。淳祐元年(1241年),率舟師解安豐(今安徽壽縣)圍。淳祐二年(1242年),餘玠建策理宗改變輕武重文之風,深受賞識,出守四川。他到任後,革除弊政,遴選州縣官吏,招賢納士,大興屯田,整頓軍紀,使軍勢大振。針對蒙古騎兵善馳突的特點,餘玠採納冉璡、冉璞兄弟築城守蜀之策,沿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長江兩岸山隘、要道,築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獲(今四川蒼溪東南)、釣魚(今重慶合川東)、雲頂(今四川金堂南)等十餘城,依山為壘,據險設防,並遷沿江各州治所於城堡,廣儲糧、興武備,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堡寨防禦體系。率領軍民抗擊蒙古軍進攻,屢獲勝利。淳祐十二年(1252年),擊退蒙古軍對嘉定(今四川樂山)的進攻。餘玠受任於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為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傑出貢獻。
餘玠個人作品
編輯餘玠人物評價
編輯王夫之:孟宗政、趙方、孟珙、餘玠、彭大雅之流起,而兵猶足為兵,將猶足為將,戰猶有以戰,守猶有以守,勝猶非其徼倖,敗猶足以自持。左支右拒於淮、襄、楚、蜀之間,不但以半割殘金,而且以抗衡蒙古。
[23]
(《宋論》)②以賄賂望閫帥,以柔媚掌兵權,以伉直為仇讎,以愛憎為刑賞;於是餘玠死而川蜀之危不支,劉整叛而川蜀之亡以必,呂文煥之援絕而陽邏之渡不可復遏。
[23]
(《宋論》)
蔡東藩:①繼以餘玠鎮蜀,禮賢下土,徙城設守,軍民交安,是亦一干城選耳。
[24]
(《宋史演義》)②宋廷非無賢將相,如杜範、吳潛、董槐等,皆相才也,孟珙、餘玠、馬光祖、向土璧、王堅等,皆將才也,若乘蒙古之有內亂,急起而修政治,整軍實,勉圖安攘,尚不為遲……杜範歿矣,孟珙逝矣,內外已乏一賢將相;至謝方叔進而餘玠蒙讒,丁大全用而董槐被逐,僅有二三材士以扶危局,反欲盡排去之,理宗之不知理國若此,幾何而不淪胥也。
[25]
(《宋史演義》)
吳廷燮:宋之制撫以實權言,較唐方鎮實遠遜之,然如其季,(趙)葵、(孟)珙之賢,苦護淮、漢;(餘)玠、(王)堅之勇,力悍川、陝,理、度支柱,越四十年而後亡國,何非其力。
[26]
(《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
餘玠親屬成員
編輯兒子:餘如孫,取“當如孫仲謀”之義,後改名餘師忠,歷大理寺丞,為賈似道所殺。
[28]
餘玠史料記載
編輯《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30]
餘玠後世紀念
編輯餘玠墓祠
餘玠薨於重慶,其子餘如孫奉旨扶柩,安葬於溧陽荊山之原。
[27]
後來,故鄉人民紀念他,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風景區橫江(崗)山下青蒿村餘公林。東邊是滄浪書院景區,西邊是梅川的源頭。為了紀念英雄餘玠,當時廣濟縣用余姓作為地名,餘川、餘蒷由此命名。
[31]
蜀人得知餘玠抱恨而死,又興建“餘玠遺愛碑”及“餘公祠”。在其故鄉蘄水,將餘玠列為宋元八賢之一,入“八賢祠”。
餘玠帥府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締造者餘玠的帥府所在地在重慶渝中區被發現。位於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巴縣衙門,後該地下考古現場開始發掘。該處小地名叫老鼓樓,按照考古學慣例,這個遺址被命名為老鼓樓遺址。至此,抗蒙山城體系已經完全清楚:核心級的指揮部就是如今發現的老鼓樓衙署;次級為釣魚城、白帝城、瀘州神臂城等;三級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級如渝北多功城等。
[27]
- 參考資料
-
- 1. 《玠府君墓誌銘》:慶元戊午十二月辛未,祖妣鞏氏感異夢而先公生。
- 2. 陳世松.餘玠傳:重慶出版社,1982:1-2
- 3. 《宋史·餘玠傳》:餘玠,字義夫,蘄州人。家貧落魄無行,喜功名,好大言。少為白鹿洞諸生,嘗攜客入茶肆,毆賣茶翁死,脱身走襄淮。時趙葵為淮東制置使,玠作長短句上謁,葵壯之,留之幕中。未幾,以功補進義副尉,擢將作監主簿、權發遣招進軍,充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 4. 《宋史·餘玠傳》:嘉熙三年,與大元兵戰於汴城、河陰有功,授直華文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兼淮東制置司參謀官。
- 5. 《宋史·餘玠傳》:淳佑元年,玠提兵應援安豐,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
- 6. 《宋史·餘玠傳》: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
- 7. 《宋史·餘玠傳》: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築招賢之館於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於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傑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鹹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 8. 《宋史·餘玠傳》:卒築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凡十餘城,皆因山為壘,棋佈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且誅潰將以肅軍令。又移金戎於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於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移利戎於雲頂,以備外水。於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又屬嘉定俞興開屯田於成都,蜀以富實。
- 9. 《宋史·餘玠傳》:初,利司都統王夔素殘悍,號“王夜叉”,恃功驕恣,桀驁裯受節度,所至劫掠,.......玠久欲誅夔,獨患其握重兵居外,恐輕動危蜀,謀於親將楊成,成曰:“夔在蜀久,所部兵精,前時大帥,夔皆勢出其右,意不止此也。視侍郎為文臣,必不肯甘心從令,今縱弗誅,養成其勢。後一舉足,西蜀危矣。”玠曰:“我欲誅之久矣,獨患其黨與眾,未發耳。”成曰:“侍郎以夔在蜀久,有威名,孰與吳氏?夔固弗若也。夫吳氏當中興危難之時,能百戰以保蜀,傳之四世,恩威益張,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吳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為叛逆,諸將誅之如取孤豚。況夔無吳氏之功,而有曦之逆心,恃豨突之勇,敢慢法度,縱兵殘民,奴視同列,非有吳氏得人之固也。今誅之,一伕力耳,待其發而取之,難矣。”玠意遂決,夜召夔計事,潛以成代領其眾,夔才離營,而新將已單騎入矣,將士皆愕眙相顧,不知所為。成以帥指譬曉之,遂相率拜賀,夔至,斬之。
- 10. 《宋史·餘玠傳》:十二年,又大戰於嘉定。
- 11. 《宋史·餘玠傳》:戎帥欲舉統制姚世安為代,玠素欲革軍中舉代之敝,以三千騎至雲頂山下,遣都統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閉關不納。且有危言,然常疑玠圖己。屬丞相謝方叔家子侄自永康避地雲頂,世安厚結之,求方叔為援。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非我調停,且旦夕有變,又陰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陳於帝前。於是世安與玠抗,玠鬱鬱不樂。寶祐元年,聞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謂仰藥死。
- 12. 《玠府君墓誌銘》:寶祐改元五月,方以資政殿學士執政,恩例帶職入奏召,而先公以在淮時宵征露宿釀成臂恙,至是故疾復作,繼以河魚,不幸於五月十八日薨於重慶府閫治之正寢。是日也,梁折於治事之堂,星殞於閲武之地。噫!先公之存亡,其殆數乎。
- 13. 《玠府君墓誌銘》:先公享年五十六,爵以郡公,特進邑六千二百户。
- 14.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六月……甲寅,侍御史吳燧等論故蜀帥餘玠聚斂罔利七罪,玠死,其子如孫盡竊帑庾之積以歸。詔簿錄玠家財。
- 15.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秋七月己酉,詔“前蜀帥餘玠鎮撫無狀,兵苦於徵戌,民困於徵求,茲俾其家輸所取蜀財,犒師振民;並邊諸郡田租,其復三年。”
- 16.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冬十月……丁酉,追削餘玠資政殿學士,奪餘晦刑部侍郎告身。
- 17. 《宋史·餘玠傳》:卒也,帝輟朝,特贈五官。以監察御史陳大方言奪職。
- 18.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六年)十一月……詔追復餘玠官職。
- 19. 《瑞鶴仙·怪新來瘦損》:餘玠怪新來瘦損。 對鏡台、 霜華零亂鬢影。 胸中恨誰省。 正關山寂寞, 暮天風景。 貂裘漸冷。 聽梧桐、 聲敲露井。 可無人、 為向樓頭, 試問塞鴻音信。 爭忍。 勾引愁緒, 半掩金鋪, 雨欺燈暈。 家僮困卧, 呼不應, 自高枕。 待催他、 天際銀蟾飛上, 喚取嫦娥細問。 要乾坤, 表裏光輝, 照予醉飲。
- 20. 《自述》:一片英雄膽,七尺丈夫軀。皇天生我,不知此意竟何如?欲展騰空羽翮,曾作宋郊沛蠲,壯志未全舒。長嘯一聲氣,煙霧靄東吳。
- 21. 南宋·葉寘《愛日齋叢鈔·卷三》
- 2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10]
- 23. 《宋論·卷十四·理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4. 宋史演義: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5. 宋史演義:餘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6. 吳廷燮.《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中華書局,1984:399
- 27. 重慶城中心發現南宋抗蒙指揮部即南宋名將、開化人餘玠帥府 .開化新聞網.2010-5-24[引用日期2013-12-15]
- 28. 《宋史·餘玠傳》:有子曰如孫,取“當如孫仲謀”之義,遭論改師忠,歷大理寺丞,為賈似道所殺。
- 29. 明·崇禎《開化縣誌·卷一二》
- 30. 上海商務印書館.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31. 南宋名將餘玠 .江西新聞網.2012-02-21[引用日期2014-02-1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