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玠

鎖定
餘玠(1199年-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蘄州(湖北蘄春南)人,一説江西修水人,或謂其世居浙江開化。中國南宋末名臣。 [32] 
餘玠初為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僚。嘉熙年間(1237年-1240年),任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升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淳祐元年(1241年),應援安豐,敗蒙古軍。淳祐二年(1242年)二月,升淮東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諭使。十二月,改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任責全蜀。次年,兼四川總領財賦、四川屯田使、夔路轉運使。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加四川安撫制置大使 [32] 
餘玠入蜀後,大改弊政,整頓軍政,設置屯田,選賢任能。同時加強戰備,因地制宜地修築釣魚城,又陸續修築十餘城,皆因山為壘,或為諸州治所,或用屯兵積糧。駐重兵於大獲城以控扼自陝入蜀孔道,駐重兵於青居、釣魚、雲頂以保障嘉陵江、長江,創建了依山傍水、耕戰結合的山城防禦體系。後作《經理四蜀圖》上報朝廷,自許10年之內手挈蜀地還宋。後又率軍北攻興元,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的蒙古軍,促使蜀中軍事、政治、經濟情況全面好轉。然而,雲頂山城統制姚世安勾結權相謝方叔等,造謠中傷餘玠。寶祐元年(1253年)五月,宋廷命餘玠回朝,餘玠聞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説飲毒而亡。 [32]  其利用當地地理條件,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為穩定西南地區戰局、支撐南宋王朝抗戰,起過重要作用。同時也發展了中國古代抗擊騎兵的防禦實踐和理論,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33] 
義夫
樵隱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199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1253年
主要成就
大破蒙古軍,守衞西南數十年,以山城防禦抗擊蒙古軍
主要作品
《瑞鶴仙·怪新來瘦損》
本    名
餘玠
籍    貫
蘄州
官    職
四川安撫使、四川總領等
追    贈
五官

餘玠人物生平

餘玠投身軍旅

餘玠生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十二月八日(1199年1月6日)。 [1]  祖籍淮南西路蘄州蘄春縣(今湖北蘄春),宋室南渡後,其祖先攜家人流寓,先後寄居浙東衢州開化縣(今浙江開化)金水鄉、江西路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後來又返回蘄州原籍定居。 [2] 
餘玠幼時家貧,在白鹿洞書院太學上舍讀書,因與茶館老人發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一帶,作長短句一首,投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趙葵贊其心懷壯志,把他收留在軍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補進義副尉,又擢升將作監主薄。 [3] 
端平三年(1236年)二月,蒙古軍侵入蘄、黃、廣等地。餘玠應蘄州守臣徵召,協助組織軍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擊退蒙古軍。
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餘玠在趙葵領導下率部應援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守將杜杲,擊潰蒙古軍,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論功行賞,餘玠進官三秩,被任命為知招信軍兼淮東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3] 

餘玠盱眙退敵

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蒙古大帥察罕進攻滁州。餘玠率精兵應援,大獲全勝。
嘉熙三年(1239年),餘玠率軍遠襲開封(今河南開封)、河陰(今河南鄭州西北)一帶的蒙古軍,全師而還。 [4] 
嘉熙四年(1240年)九月,被提升為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東、淮河南北一帶防務。 [4] 
淳祐元年(1241年)秋,察罕再出兵安豐軍,餘玠率舟師進擊,激戰四十餘日,使蒙古軍潰退。憑軍功拜大理少卿,升淮東制置副使。 [5] 

餘玠構壘守蜀

戰爭示意圖 戰爭示意圖
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窩闊台汗病死,內部紛爭汗位,無暇全面部署對南宋大規模戰爭,南宋得以暫時休整和調整防禦部署。宋理宗趙昀命在淮東屢立戰功的的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全面負責四川防務。
[6] 
自淳祐三年(1243年)至寶祐元年(1253年),在蒙宋戰爭中,出守四川的餘玠多次擊退蒙古軍進攻的作戰。在蜀期間,餘玠大力革除弊政,實行輕徭薄賦、整頓軍紀、除暴獎賢、廣納賢良、聚小屯為大屯等政策。 [7]  納用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建策,採取依山制騎、以點控面的方略,先後築青居、大獲、雲頂、釣魚(分別位於今四川南充南、蒼溪東南、金堂南、重慶合川)等十餘城,並遷郡治于山城。又調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陝西安康)戍軍於大獲;移沔州(今陝西略陽)戍軍於青居;移興元(今陝西漢中)戍軍於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東釣魚城),共同防守內水(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軍於雲頂,以備外水(岷江、沱江)。諸城依山為壘,據險設防,屯兵儲糧,訓練士卒,經數年建設,逐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縱深梯次防禦體系,邊防稍安。 [8] 

餘玠屢破蒙軍

抗蒙戰爭 抗蒙戰爭
餘玠在四川,開屯田以備軍糧,整頓財賦,申明賞罰,修築山城。抗蒙有功將士都得到獎掖。違法的將官,受到懲處。利州都統制王夔兇殘跋扈,號稱“王夜叉”,不聽餘玠調度,到處劫掠。餘玠依軍法斬王夔。經過餘玠的整頓,四川駐軍聲勢大振。蒙古軍多次自西來侵擾,都被宋軍打退。 [9] 
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餘玠繼多次戰勝蒙古軍進攻之後,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又打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餘玠守蜀有功,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給予執政官相同的恩數,仍駐四川。
淳祐十年(1250年),餘玠調集四川各路精鋭,誓師北伐。以一部兵向隴蜀邊界出擊;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漢中(今屬陝西)進發,三戰三捷。次年四月,餘玠率軍號十萬進佔漢中西之中梁山。
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部侵掠成都,圍攻嘉定(今四川樂山)。餘玠率部力戰,再次打退蒙古軍。在餘玠的領導下,四川抗蒙形勢日益好轉。 [10] 

餘玠含冤暴卒

餘玠抗戰獲勝,宰相謝方叔卻設法迫害餘玠。餘玠與統制姚世安不和,姚世安則以謝方叔為援。 [11] 
寶祐元年(1253年),謝方叔和參知政事徐清叟等向理宗誣告,攻擊餘玠獨掌大權,卻不知事君之禮。理宗聽信讒言,以金牌密令召其還朝。餘玠知有變故,憤懣成疾。同年七月(餘玠之子餘如孫所撰《玠府君墓誌銘》稱是五月十八日 [12]  ),餘玠在四川暴卒,享年五十六歲。 [13]  有傳聞稱他是服毒自盡。餘玠死後,“蜀人莫不悲慼如父母”。 [11] 
餘玠死後,理宗為之輟朝,特贈五官。次年六月,侍御史吳燧等在宰相謝方叔等指使下奏陳餘玠“聚斂罔利”的七罪,理宗下詔查抄餘玠家財。 [14]  之後又稱他鎮撫四川無方,勞軍困民,命其家運錢“犒師振民”。 [15]  十月,再經監察御史陳大方誣告,理宗遂削去餘玠資政殿學士等一切官職,並迫害其家屬和親信。 [16-17] 
寶祐六年(1258年)十一月,迫於朝內抗蒙形勢和民間壓力,理宗下詔追復餘玠官職。 [18] 

餘玠主要成就

餘玠富韜略,通兵法。初投淮東制置使趙葵麾下,營田、備戰有功。嘉熙三年(1239年),率軍遠襲開封(今河南開封)、河陰(今河南鄭州西北)一帶蒙古軍,全師而還。淳祐元年(1241年),率舟師解安豐(今安徽壽縣)圍。淳祐二年(1242年),餘玠建策理宗改變輕武重文之風,深受賞識,出守四川。他到任後,革除弊政,遴選州縣官吏,招賢納士,大興屯田,整頓軍紀,使軍勢大振。針對蒙古騎兵善馳突的特點,餘玠採納冉璡、冉璞兄弟築城守蜀之策,沿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長江兩岸山隘、要道,築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獲(今四川蒼溪東南)、釣魚(今重慶合川東)、雲頂(今四川金堂南)等十餘城,依山為壘,據險設防,並遷沿江各州治所於城堡,廣儲糧、興武備,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堡寨防禦體系。率領軍民抗擊蒙古軍進攻,屢獲勝利。淳祐十二年(1252年),擊退蒙古軍對嘉定(今四川樂山)的進攻。餘玠受任於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為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傑出貢獻。

餘玠個人作品

《瑞鶴仙·怪新來瘦損》 [19] 
《自述》 [20] 
《句》 [21] 

餘玠人物評價

脱脱:①喜功名,好大言。(宋史 [22]  ②餘玠意氣豪雄,而志不克信。 [22] 《宋史》
王夫之孟宗政趙方孟珙、餘玠、彭大雅之流起,而兵猶足為兵,將猶足為將,戰猶有以戰,守猶有以守,勝猶非其徼倖,敗猶足以自持。左支右拒於淮、襄、楚、蜀之間,不但以半割殘金,而且以抗衡蒙古。 [23] 《宋論》)②以賄賂望閫帥,以柔媚掌兵權,以伉直為仇讎,以愛憎為刑賞;於是餘玠死而川蜀之危不支,劉整叛而川蜀之亡以必,呂文煥之援絕而陽邏之渡不可復遏。 [23] 《宋論》
蔡東藩:①繼以餘玠鎮蜀,禮賢下土,徙城設守,軍民交安,是亦一干城選耳。 [24] 宋史演義)②宋廷非無賢將相,如杜範吳潛董槐等,皆相才也,孟珙、餘玠、馬光祖、向土璧、王堅等,皆將才也,若乘蒙古之有內亂,急起而修政治,整軍實,勉圖安攘,尚不為遲……杜範歿矣,孟珙逝矣,內外已乏一賢將相;至謝方叔進而餘玠蒙讒,丁大全用而董槐被逐,僅有二三材士以扶危局,反欲盡排去之,理宗之不知理國若此,幾何而不淪胥也。 [25] 《宋史演義》
吳廷燮:宋之制撫以實權言,較唐方鎮實遠遜之,然如其季,(趙)葵、(孟)珙之賢,苦護淮、漢;(餘)玠、(王)堅之勇,力悍川、陝,理、度支柱,越四十年而後亡國,何非其力。 [26]  (《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

餘玠親屬成員

祖先:餘椿年,南宋初年舉家遷徙至衢州開化縣,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頭芳林)。 [27] 
母親:鞏氏。 [1]  [27] 
兒子:餘如孫,取“當如孫仲謀”之義,後改名餘師忠,歷大理寺丞,為賈似道所殺。 [28] 

餘玠史料記載

《玠府君墓誌銘》。 [29]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30] 

餘玠後世紀念

餘玠墓祠

餘玠薨於重慶,其子餘如孫奉旨扶柩,安葬於溧陽荊山之原。 [27]  後來,故鄉人民紀念他,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風景區橫江(崗)山下青蒿村餘公林。東邊是滄浪書院景區,西邊是梅川的源頭。為了紀念英雄餘玠,當時廣濟縣用余姓作為地名,餘川、餘蒷由此命名。 [31]  蜀人得知餘玠抱恨而死,又興建“餘玠遺愛碑”及“餘公祠”。在其故鄉蘄水,將餘玠列為宋元八賢之一,入“八賢祠”。

餘玠帥府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締造者餘玠的帥府所在地在重慶渝中區被發現。位於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巴縣衙門,後該地下考古現場開始發掘。該處小地名叫老鼓樓,按照考古學慣例,這個遺址被命名為老鼓樓遺址。至此,抗蒙山城體系已經完全清楚:核心級的指揮部就是如今發現的老鼓樓衙署;次級為釣魚城、白帝城瀘州神臂城等;三級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級如渝北多功城等。 [27] 
參考資料
  • 1.    《玠府君墓誌銘》:慶元戊午十二月辛未,祖妣鞏氏感異夢而先公生。
  • 2.    陳世松.餘玠傳:重慶出版社,1982:1-2
  • 3.    《宋史·餘玠傳》:餘玠,字義夫,蘄州人。家貧落魄無行,喜功名,好大言。少為白鹿洞諸生,嘗攜客入茶肆,毆賣茶翁死,脱身走襄淮。時趙葵為淮東制置使,玠作長短句上謁,葵壯之,留之幕中。未幾,以功補進義副尉,擢將作監主簿、權發遣招進軍,充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 4.    《宋史·餘玠傳》:嘉熙三年,與大元兵戰於汴城、河陰有功,授直華文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兼淮東制置司參謀官。
  • 5.    《宋史·餘玠傳》:淳佑元年,玠提兵應援安豐,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
  • 6.    《宋史·餘玠傳》: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
  • 7.    《宋史·餘玠傳》: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築招賢之館於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於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傑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鹹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 8.    《宋史·餘玠傳》:卒築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凡十餘城,皆因山為壘,棋佈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且誅潰將以肅軍令。又移金戎於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於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移利戎於雲頂,以備外水。於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又屬嘉定俞興開屯田於成都,蜀以富實。
  • 9.    《宋史·餘玠傳》:初,利司都統王夔素殘悍,號“王夜叉”,恃功驕恣,桀驁裯受節度,所至劫掠,.......玠久欲誅夔,獨患其握重兵居外,恐輕動危蜀,謀於親將楊成,成曰:“夔在蜀久,所部兵精,前時大帥,夔皆勢出其右,意不止此也。視侍郎為文臣,必不肯甘心從令,今縱弗誅,養成其勢。後一舉足,西蜀危矣。”玠曰:“我欲誅之久矣,獨患其黨與眾,未發耳。”成曰:“侍郎以夔在蜀久,有威名,孰與吳氏?夔固弗若也。夫吳氏當中興危難之時,能百戰以保蜀,傳之四世,恩威益張,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吳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為叛逆,諸將誅之如取孤豚。況夔無吳氏之功,而有曦之逆心,恃豨突之勇,敢慢法度,縱兵殘民,奴視同列,非有吳氏得人之固也。今誅之,一伕力耳,待其發而取之,難矣。”玠意遂決,夜召夔計事,潛以成代領其眾,夔才離營,而新將已單騎入矣,將士皆愕眙相顧,不知所為。成以帥指譬曉之,遂相率拜賀,夔至,斬之。
  • 10.    《宋史·餘玠傳》:十二年,又大戰於嘉定。
  • 11.    《宋史·餘玠傳》:戎帥欲舉統制姚世安為代,玠素欲革軍中舉代之敝,以三千騎至雲頂山下,遣都統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閉關不納。且有危言,然常疑玠圖己。屬丞相謝方叔家子侄自永康避地雲頂,世安厚結之,求方叔為援。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非我調停,且旦夕有變,又陰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陳於帝前。於是世安與玠抗,玠鬱鬱不樂。寶祐元年,聞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謂仰藥死。
  • 12.    《玠府君墓誌銘》:寶祐改元五月,方以資政殿學士執政,恩例帶職入奏召,而先公以在淮時宵征露宿釀成臂恙,至是故疾復作,繼以河魚,不幸於五月十八日薨於重慶府閫治之正寢。是日也,梁折於治事之堂,星殞於閲武之地。噫!先公之存亡,其殆數乎。
  • 13.    《玠府君墓誌銘》:先公享年五十六,爵以郡公,特進邑六千二百户。
  • 14.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六月……甲寅,侍御史吳燧等論故蜀帥餘玠聚斂罔利七罪,玠死,其子如孫盡竊帑庾之積以歸。詔簿錄玠家財。
  • 15.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秋七月己酉,詔“前蜀帥餘玠鎮撫無狀,兵苦於徵戌,民困於徵求,茲俾其家輸所取蜀財,犒師振民;並邊諸郡田租,其復三年。”
  • 16.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二年)冬十月……丁酉,追削餘玠資政殿學士,奪餘晦刑部侍郎告身。
  • 17.    《宋史·餘玠傳》:卒也,帝輟朝,特贈五官。以監察御史陳大方言奪職。
  • 18.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寶祐六年)十一月……詔追復餘玠官職。
  • 19.    《瑞鶴仙·怪新來瘦損》:餘玠怪新來瘦損。 對鏡台、 霜華零亂鬢影。 胸中恨誰省。 正關山寂寞, 暮天風景。 貂裘漸冷。 聽梧桐、 聲敲露井。 可無人、 為向樓頭, 試問塞鴻音信。 爭忍。 勾引愁緒, 半掩金鋪, 雨欺燈暈。 家僮困卧, 呼不應, 自高枕。 待催他、 天際銀蟾飛上, 喚取嫦娥細問。 要乾坤, 表裏光輝, 照予醉飲。
  • 20.    《自述》:一片英雄膽,七尺丈夫軀。皇天生我,不知此意竟何如?欲展騰空羽翮,曾作宋郊沛蠲,壯志未全舒。長嘯一聲氣,煙霧靄東吳。
  • 21.    南宋·葉寘《愛日齋叢鈔·卷三》
  • 2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10]
  • 23.    《宋論·卷十四·理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4.    宋史演義: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5.    宋史演義:餘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8]
  • 26.    吳廷燮.《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中華書局,1984:399
  • 27.    重慶城中心發現南宋抗蒙指揮部即南宋名將、開化人餘玠帥府  .開化新聞網.2010-5-24[引用日期2013-12-15]
  • 28.    《宋史·餘玠傳》:有子曰如孫,取“當如孫仲謀”之義,遭論改師忠,歷大理寺丞,為賈似道所殺。
  • 29.    明·崇禎《開化縣誌·卷一二》
  • 30.    上海商務印書館.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31.    南宋名將餘玠  .江西新聞網.2012-02-21[引用日期2014-02-10]
  • 32.    餘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33.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 中國曆代軍事家[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4.01.第56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