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整

(宋末元初將領)

鎖定
劉整(1212—1275),字武仲,祖籍京兆樊川(在今陝西長安縣境) [2]  [5]  ,遷居鄧州穰城(今河南鄧縣東南) [3]  [5]  。宋末元初著名將領,元朝水軍的創始人之一。金末時投奔南宋,隸屬於南宋名臣趙方麾下。
劉整本為宋朝名將,由於受到呂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關鍵戰略,官至驃騎衞上將軍、行中書左丞,卒贈龍虎衞上將軍、中書右丞,諡號“武敏”。
全    名
劉整
別    名
賽存孝
亡宋賊臣
武仲
諡    號
武敏
所處時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鄧州穰城(今河南鄧縣)
出生日期
1212年
逝世日期
1275年
主要成就
滅亡南宋
祖    籍
京兆樊川(在今陝西長安縣境) [5] 

劉整人物簡介

劉整(1213~1275) 字武仲。祖籍京兆樊川(在今陝西長安縣境),遷居鄧州秘城(今河南鄧縣東南)。青年時期從軍,有膽有識,武藝出眾,曾在南宋荊湖制置使孟共部下為將,以功遷為潼川(今四川三台縣)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今四川滬州)軍州事。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夏,劉受誣陷被迫以瀘州 15 郡之地投降了蒙古軍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歡迎,被授夔府(今四川奉節)行省兼安撫使之職。三年(1262年)初,又授行中書省(轄成都、潼川兩路)兼都元帥職,後只領潼川都元帥。至元三年(1266年)六月,遷為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四年(1267 年)十一月,播為鎮國上將軍、都元帥。八年(1271 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市),建國號“元”播升劉整為參知河南行中書省事,要年初加授諸冀漢軍都元帥職。十年(1273 年)初,劉整率元軍攻破了樊城,並屠城。後劉整北上燕京謁見忽必烈獻策攻打南宋京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忽必烈調劉整駐正陽(今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行準西樞密院事,一年(1274 年)升為漂騎衞上將軍,任準西行中書省左丞。十二年(1275 年)卒於任。 [5] 

劉整人物生平

劉整驍勇善戰

劉整沉毅有智謀,善騎射。趙方臨死之前,對兒子趙葵説:“劉整才氣橫溢,汝輩不能用,宜殺之,勿留為異日患。”趙葵不聽。
劉整又跟隨南宋名將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陽,劉整任前鋒,夜率驍勇十二人,渡塹登城,襲擒其守。孟珙得知大驚,以為五代名將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陽,今劉整率軍更少而取信陽,於是稱呼其為“賽存孝”。

劉整被迫降元

寶祐二年(1254年),劉整隨李曾伯入蜀,選拔為將,屢建戰功,步步升遷,素有“鐵胡孫”美譽。景定元年(1261年)四月,劉整升任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副使。身為北方人的劉整以武功獲得升遷,南方諸將皆出其下,因而心懷嫉妒,視之為“北人”。而在一片讚揚聲中,劉整也驕傲狂妄,不把上司放在眼裏,矛盾日益激化,最終招致排斥。劉整被其上司呂文德所猜忌,一出謀劃策便被否定,一有功勞就被隱瞞不報,呂文德還讓與劉整有矛盾的俞興任四川制置使,用以打擊壓制他。 [4] 
呂文德與俞興勾結,打算誣告迫害劉整。劉整得知消息後,驚恐不安,派人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向朝廷上訴,因一向看重他的上級江萬載等都已辭職,投訴無門。當他看到名將向士璧、曹世雄均被奸相賈似道逼死後,“益危不自保”,暗中與蒙古聯絡。元中統二年(1261年)六月,走投無路的劉整以瀘州15郡30萬户投降蒙古軍,神臂城首次失陷。 [4] 
此前,劉整曾召集文武將吏,宣佈投降之事。一名吏曹強烈反對,當場被殺。隨即又殺了重慶派到神臂城徵糧的官員。然後派人找到人氣頗高文采風流的許彪孫,讓他為其起草投降文告。許彪孫斷然拒絕,對來人説:“此腕可斷,此筆不可書也。”(《昭忠錄·許彪孫條》)顯示出有良知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民族氣節。許彪孫一家全部遇害。 [4] 
宋理宗聽説劉整降元后勃然大怒,同時驚呼:“瀘南之變,宜急措置。”(《宋季三朝政要》)遵照南宋王朝的命令,四川制置使俞興率軍隊從長江上游的嘉州(今樂山)星夜奔赴神臂城,將其團團圍住,晝夜攻打。 [4] 
劉整見宋軍來勢兇猛,心想,一旦城池被破,自己性命難保,便將自己的家產分發給兵卒鼓舞士氣。但賣國求榮的劉整不得人心,初戰即敗,一面憑險死守,一面派人秘密出城去成都求援。餘興發現前來增援的蒙古軍隊,便令部將屯達率兵堵截。見城外戰鬥激烈,劉整知道援兵已到,就從暗道殺出,裏應外合,反將宋軍包圍,盡數殺死,屍橫遍地,血流成河。餘興突出重圍,搶了一條小船,逃向重慶。屯達躍馬衝入波濤洶湧的江水,死死攥住馬尾,泅到南岸。(見《昭忠錄·金文德條》)爾後,叛軍將宋軍士兵的屍體亂七八糟地扔在江邊,草草掩埋,形成一座墳形石磊。當地人稱之為“萬人墳”。 [4] 
蒙古軍以瀘州為基地,攻佔了四川大部分地方。四川六十餘州大多歸於蒙古軍囊中,南宋王朝在四川“止有二十餘州,所謂二十餘州者,又皆荒殘,或一州而存一縣,或一縣而存一鄉”。 [4] 
俞興出兵進剿劉整,反被劉整所敗。敗報傳來後,宋廷急派呂文德率軍從重慶趕來,進攻瀘州,以挽救頹勢。呂文德吸取餘興全軍覆沒的教訓,“水陸並進,雨雪載塗,或築堡以逼其城,或巡江以護吾餉,或出奇以焚其積粟,或進鋭以剿其援師”。(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53,《收復瀘州獎諭宣制兩閫立功將帥詔》)在宋軍的多重攻擊下,元軍傷亡慘重,糧食無幾,軍心渙散。劉整自知城池難保,趁着一個黑夜,帶着幾個心腹士兵棄城北逃。景定三年(1262年)正月,呂文德收復瀘州,因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儘管瀘州被成功收復了,但呂文德逼反劉整給南宋帶來的損失卻是不可估量的。 [4] 
中統三年(1262年),入朝覲見忽必烈,授行中書省成都路潼川路,仍兼都元帥,同僚嫉妒劉整的功勞,準備誣陷劉整,劉整害怕而請求分帥潼川。七月,改任潼川都元帥。
中統四年(1263年)五月,宋將高達、温和進逼成都,劉整受命馳援,宋兵聽聞賽存孝至,遁去,又準備攻打潼川,又被劉整擊敗於錦江。
至元三年(1266年)六月,遷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
至元四年(1267年)十一月,入朝,進言欲滅南宋,必先取襄陽

劉整襄陽戰役

至元五年(1268年)七月,遷鎮國上將軍、都元帥。九月,與都元帥阿術一起督諸軍,圍攻襄陽,率兵五萬,襲擊沿江諸郡,俘獲宋民八萬。
至元六年(1269年)六月,擒都統唐永堅。至元七年(1270年),造船五千艘,操練水軍七萬人。
至元八年(1271年)五月,宋帥范文虎遣都統張順張貴,駕輪船給襄陽送衣甲,劉整趁機截擊宋軍,斬殺張順。九月,升參知河南行中書省事。
至元九年(1272年)正月,加諸翼漢軍都元帥。襄陽守將呂文煥登城觀敵,劉整躍馬邀戰,被呂文煥伏弩射中。三月,破樊城外郭,斬首二千級,擒裨將十六人。九月,擒出城求援的張貴於櫃門關。十一月,詔統水軍四萬户。宋荊湖制置李庭芝設計離間劉整沒有成功。劉整向伯顏建議欲取襄陽,必先取樊城。
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呂文煥孤立無援,獻城投降。襄陽之戰宣告結束,南宋基本大勢已去。

劉整憤鬱而卒

劉整入朝建議率領水軍,乘勝追擊,控制長江一線,改任行淮西樞密院事,駐正陽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升驃騎衞上將軍、行中書左丞,大破宋將夏貴所率水軍於大人洲。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劉整受命率軍出擊淮南,從東翼掩護中路主力的進攻。劉整一心希望乘勝渡江,與中路主力爭攻,卻被首帥伯顏阻攔,未能成功。後來劉整聞伯顏渡江入鄂州的捷報。不禁悲痛地説:“首帥止我,顧使我成功後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當夜,憤鬱而死於安徽無為城下,年六十三。卒贈龍虎衞上將軍、中書右丞,諡號“武敏”。

劉整人物評價

趙方:整才氣,汝輩不能用。

劉整人物成就

當時,蒙古於宋朝在前線處於相持階段,由於宋軍擅長守城,加之在丘陵及水澤地區蒙古騎兵並不佔優勢,所以前線戰事蒙古進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劉整第一次入朝獻策,勸説元朝抓住時機力攻南宋時,當時是“廷議沮之”,由於元憲宗蒙哥大舉猛攻的失敗,使元朝一度喪失了吞滅南宋的信心。在劉整的力勸下,世祖曰:“朕意決矣!”才最終堅定了信心。
劉整對於元朝的影響有二:一是提出先取襄陽的戰略構想;二是為元朝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水軍

劉整先取襄陽

1、襄陽的戰略地位
襄陽城 襄陽城
當時,元朝與南宋相持在兩淮、襄漢以至川中一線上。淮東多水網,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淮西據淮水,南宋在此屯重兵,與淮東相呼應;川蜀地區,宋人憑一部分餘玠所築山城頑強固守,元軍也急切難以得手。相形之下,襄漢地區像是千里長蛇的軟中腹。襄陽、樊城孤立的暴露在前沿,很容易受到攻擊。如果元軍攻下襄陽,長江中流的重鎮鄂州就失去屏障。鄂州不守,南宋的千里防線就被從中突破,首尾截成兩段。向西使川蜀與朝廷失去聯繫遮斷,向東則有順江之勢,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門户洞開。因而襄、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此,《錢塘遺事》卷六《襄陽受圍》中説:“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立國。呂祉常謂得襄陽則可以通蜀漢而綴關輔;失襄陽則江表之業可憂者,正此也。”
2、具體戰術實施
被忽必烈任為都元帥,與主帥阿術同議軍事,劉整得以在襄陽戰役中貫徹自己的軍事主張,他採取的是困死襄陽的戰術。
(1)切斷與漢東地區的聯繫——在襄陽城東的白河口、鹿門山築堡;(2)端襄陽糧道、令南北不相通——史天澤築長圍,起於萬山,包有百丈山;(3)久困之計——築峴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絡諸堡,斷襄、樊樵蘇之路;(4)對兩城的合圍——加築新城與漢江之西;(5)切斷漢水西向的交通——(至元七年)進一步收縮緊逼築新城以困襄陽,同時築堡萬山以斷漢水西向的交通,立柵灌子灘以絕東流的通道。水上交通也被封鎖。
3、襄、樊失陷
元軍在擊退南宋組織的兩次救援行動後,至元八年冬,得到新式武器——回回炮(巨型拋石機)。九年正月,樊城破,困守襄陽的呂文煥兵敗降元。 襄、樊失陷後,南宋門户洞開,形勢急轉直下。元軍順漢水長驅東下,強渡長江,次年鄂州投降。至此,忽必烈的既定目標——上阻四川、下達江左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劉整編練水軍

1、水軍——宋軍的優勢、元軍的劣勢
2、劉整提出發展水軍的構想
關於劉整提出發展水軍的構想及實踐,《元史.·劉整傳》記載説:“(中統)七年三月,築實心台於漢水中流,上置弩炮,下為石囤五,以扼敵船。且與阿術計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乘驛以聞,制可。既還,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而習。”
3、元朝水軍的效力發揮
水軍的優勢原來由宋軍掌握,但是劉整的訓練及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戰法發展出來之後,元軍因此勢如破竹,宋軍無法阻擋對於元朝水軍效力的發揮,《宋史》及《元史》對宋元戰爭的描寫中並未直接提及。但是經過研究,不難看出元軍水軍在最終滅亡南宋重大戰役中的重要地位:
會攻臨安的三大主力之一。元軍在總攻常州之前,於十月間發動了向南宋首都臨安的最後攻擊,自鎮江兵分三路,阿剌罕率右軍出廣德攻獨松關董文炳率左軍(水軍)出江入海直奔澉浦,伯顏自率中軍進攻常州,三路元軍約期會攻臨安。
回回炮 回回炮
滅亡南宋最後抵抗力量的主力。1276年南宋首都臨安陷落後,南宋的抵抗力量轉移到海上,與元軍相比,宋軍尤其是水軍仍然有相當大的力量,即使在最後一役丁家洲戰役時,宋軍擁有艦船1000餘艘,軍民20萬人全部上船,而元軍計劃派遣的500艘戰船剛開始才來300艘,後來增援船隊才陸陸續續抵達。正是構成南宋最後抵抗力量主力的水軍的強大才使得南宋的流亡朝廷堅持了三年。但是南宋水軍最後仍然是敗在元朝水軍之下。在崖山之戰中,宋軍的船連在一起缺乏機動性,且海船較大,遇到無風時就無法行走,而元單使用“水哨馬”、“拔都兵船”等輕舟來往自如,並使用火炮擊敗宋軍。

劉整家族成員

子:劉垣,曾經跟隨劉整擊敗昝萬壽於通泉。
子:劉埏,曾任管軍萬户
子:劉均,曾任榷茶提舉。
子:劉垓,字仲寬,官至奉國上將軍、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使都元帥。 [1] 
孫:劉克仁,曾任房州(今湖北房縣知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