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豐之戰

(宋蒙安豐之戰)

鎖定
安豐之戰是指發生在公元1237年冬,南宋嘉熙元年,蒙古窩闊台大汗九年,宋軍於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南)抵禦蒙古軍入侵的戰鬥。
中文名
安豐之戰
年    代
南宋嘉熙元年
地    點
安豐軍
發生時間
1237年
參戰方
南宋,蒙古
主要指揮官
窩闊台、杜杲
結    果
南宋守軍獲勝

目錄

安豐之戰起因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發動了第一次全面侵宋戰爭。兩年間,蒙古軍的鐵蹄踏遍荊襄、川蜀,使南宋的中、西兩處戰線慘遭破壞。1237年十月,蒙古軍在宗王口温不花、漢將張柔的率領下於東線又發起入侵,探明宋軍在兩淮的虛實。
很快十一月,南宋在淮西的門户光州(今河南潢川)被攻破。接着,蒙古軍分四路攻掠淮西:口温不花率主力南下,圍攻黃州(今湖北黃岡);史天澤部先向西攻陷復州(今湖北天門)後,又向東攻打安豐軍。由於蒙古軍久攻黃州不下,口温不花又轉戰安豐,從而構成了對安豐的全面圍攻之勢。
安豐軍是南宋在淮西的一個軍城,位於淮河中游之南。如果對安豐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的話,那麼位於淮河南岸、與其遙相呼應的壽春,想必就很熟悉了:著名的南北古戰場。由於這一帶水流較淺,騎兵很容易涉水渡河。拿下這裏,就能使北軍更快地進入江北地區,因此是歷來南北兵家必爭之地。

安豐之戰戰鬥經過

安豐守臣杜杲是南宋有名的城防將領。雖然是文官出身,卻膽略過人,早年和金軍交戰時曾經面中兩箭,卻沉着不亂,照樣指揮,直到戰鬥勝利結束。對於蒙古人的入侵,杜杲一直高度戒備,和兒子杜庶很早就着手鞏固安豐城防。1236年,蒙古軍曾嘗試攻打安豐,杜杲一面命杜庶轉運糧餉接濟,一面在城邊設下伏兵。果然蒙古軍冒失地入城,被杜杲一舉擊退。當然,1236年的進攻可能是次打穀草;1237年的這次攻城,蒙古人號稱“掃地而來,大設攻具”。口温不花更是受夠了孟珙的氣,將黃州城下的怒氣(參見黃州之戰)全都向安豐城發泄而來。
蒙古軍先利用火炮攻城,集中轟擊安豐城的樓櫓。這種炮不是靠火藥發射的,而是一種拋石機,發射時數百人在後面拉扯,每一個炮彈都有如磨盤大小,聲勢浩大,“中樓櫓立碎”。杜杲一開始是不斷修補,後來聽從部將王安的建議,發明了一種用木材搭構起來的移動木樓,稱為“串樓”。 其方法是用硬木搭建好的臨時敵樓,架在城壕邊上,下方環以羊馬牆,上方用木板圍起,中間開設箭窗。這種串樓由於是簡易結構,雖説被炮石砸中的地方當場就會塌毀,但別處還能用,所以反倒比主城牆的敵樓實用性強,往往能抵禦蒙軍兩至三炮。杜杲製造了上千間這樣的敵樓,佈置成防線,哪個樓被擊毀了就換一個新的上去,就如同一道移動城牆。這樣一來,蒙古軍的炮石再猛烈,卻始終攻不下安豐城樓。
由於安豐城有寬廣的護城壕溝,蒙古軍便發明了當時的新式戰術,派兵填平壕溝,給攻城創造通道。於是蒙古兵冒着城上的矢石,衝到城下用木石填平護城壕;木石填不滿的,乾脆“驅人填之”。 經過長時間的圍攻,蒙古軍終於用石頭在安豐的護城壕溝河上填出二十七道壩橋,可以直接攻擊安豐城,但杜杲馬上派兵攻奪城壕溝內側的二十七個橋頭,激戰後扼住了蒙古軍的攻勢。蒙古軍又組織了一批敢死勇士,身批十餘層牛皮做的厚甲,連面部都罩住,號稱“八都魯”,向宋軍發動衝擊。杜杲又利用再嚴密的鎧甲也不能完全遮住眼睛的特點,挑選了一批宋軍中的神射手,使用一種特製的小箭,專門射擊蒙古軍的眼睛,殺傷大批“八都魯”的敵兵。
此外,面對守城器械多不應手的弊病,杜杲發明了“鵝梨炮”、“三弓弩炮”等大量武器。其中“三弓弩炮”史載可以手動,射程達到千步,比宋軍的制式武器神臂弓還厲害。剛剛提到蒙古軍填濠築壩,杜杲就發明“平底船”,讓宋軍坐船擊殺填濠的蒙古兵。他還製造了一種排杈木,具體功用已不得而知。
隨着蒙軍攻城時間的拖長,各路宋軍援軍也接近安豐,池州(今安徽池州)都統制呂文德便是第一個率援軍到達安豐城外的宋將。但是蒙古軍嚴密包圍了安豐城,於是呂文德便先派出少數兵力,在相反方向紮了一座營盤,而自己率軍悄悄潛到另一邊。蒙古軍以為假寨是宋軍來援的主力,於是就組織兵力去攻擊宋寨,結果卻是打了個空寨,這時,呂文德便趁蒙古軍主力轉移的時機,一舉突破蒙軍包圍圈,殺入安豐城中與杜杲會合。宋軍士氣大振,並且獲知了外圍宋軍的部署和作戰計劃。
蒙古軍在宋援軍入城後,加緊攻城。他們乘東南風大起,縱火放煙,企圖火攻。不料老天不肯幫忙,“俄而反風,雨雪驟至”。杜杲當機立斷,密約與淮東的餘玠、趙東、夏皋等諸路援軍內外夾擊蒙古軍。杜杲首先遣猛士奪取城外的大壩,“將士皆奮躍死戰”;然後和城外援軍夾攻敵軍,蒙古軍倉促應戰,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安豐之戰結果

安豐前後被圍三個月,杜杲多次率軍抵抗蒙古軍 [1]  ,有身穿“紫金泥團花龍袍”的“葉國大王”(失其名)被宋軍斬殺,大半攻城器具都被宋軍焚燬。安豐之戰,是宋軍在兩淮戰場幾乎與黃州大捷同時取得的又一個重大勝利,史稱“淮右以安”。宋廷為了獎賞守城將士,也頒發了30萬貫犒勞費。戰後,杜杲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廬州(今安徽合肥),並在半年後的廬州保衞戰中再次立功,升任淮西制置使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大元兵圍城,與杲大戰。明年,大兵復大至,又大戰。擢將作監,御書慰諭之。丞相李宗勉、參知政事徐榮叟曰:“帥淮西無逾杜杲者。”詔以安撫兼廬州,進太府卿、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復與大元兵戰。累疏請老,不許。權刑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