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括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鎖定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時期科學家、政治家。 [137]  [139] 
沈括於官宦家庭出生,年幼時曾跟隨父親前往各地宦遊。 [138]  1051年,入仕,為沭陽縣主簿。1063年,中進士,授揚州司理參軍,任滿後回京,編校昭文書籍。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活動,任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1075年,使遼,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此後曾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1077年,因與宰相吳充論免役法事,言可變法令,被蔡確彈劾,罷權三司使,出知宣州。1080年,任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加龍圖閣學士。1082年,因徐禧失永樂城,連累遭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晚年隱居潤州,於1095年,卒於潤州,年六十五,歸葬錢塘。 [139] 
沈括對天文、地理、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考古等都頗有研究。所著《夢溪筆談》一書,內容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廣闊領域,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其中論及文學與藝術的部分也不乏可取之見,還記錄了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的事蹟。沈括的文集中對音樂的見解很獨特。沈括雖為古文,卻不甚推尊韓愈,所作《秀州崇德縣建學記》甚至引韓愈之言而駁之。許多篇章文筆明快精當,語言形象簡練,有較濃的文學意味。其作品還有《長興集》《蒼梧台記》《江州攬秀亭記》等。 [139] 
存中
夢溪丈人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杭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031年
逝世日期
1095年
主要成就
創立隙積術會圓術;發現磁偏角;改進渾儀;揭示共振現象等
主要作品
夢溪筆談》《良方》《天下州縣圖
本    名
沈括
官    職
提舉司天監、三司使、經略安撫使

沈括人物生平

沈括早年經歷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 [1]  ,沈括出生於杭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
沈括像 沈括像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鋭觀察力。 [2]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蒐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3]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今浙江寧波),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4] 

沈括步入仕途

皇祐三年(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主簿,遂治理沭水,開發農田,頗有政績。 [5]  工程結束後,沈括辭去職務,來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寧國縣,準備科舉考試。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蕪湖萬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經驗,遂獻計獻策並作了詳細記錄。 [6-8]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進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制守選 [9-10]  次年,沈括守選期滿,授揚州司理參軍,負責一州刑獄。
治平二年(1065年),經淮南路轉運使張蒭推薦,沈括被調入京師,編校昭文館書籍,參與詳訂渾天儀,並在閒暇研究天文曆法之學。
熙寧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館閣校勘,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學識。八月,母親病逝,沈括辭官護送靈柩回錢塘。 [11] 

沈括參與變法

沈括造像 沈括造像
熙寧四年(1071年),沈括守喪期滿,進京述職,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為檢正中書刑房公事。 [12]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館檢討。 [13]  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員常藉此修建園林、謀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禮的歷史沿革,撰成《南郊式》 [14]  ,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務。沈括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省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15] 
八月,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顯成效,升任集賢校理,巡察兩浙農田水利。 [16-18]  兩浙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沈括建議出錢僱用饑民興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贊同。 [19]  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舉司天監。當時的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對天文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機構,改進儀器,召請衞樸修造新曆法 [20]  ,並向全國徵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21-22] 
十一月,朝廷登記民間車輛 [23] 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販井鹽,民議紛紛。 [24]  沈括進言:民間都是太平車,不利於機動作戰 [25]  ;小鹽井很多,填封私井勢必要加強警戒,得不償失。 [26]  神宗贊同,次日詔停此二事,擢升沈括為知制誥、兼管通進銀台司 [27]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調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提舉河北西路義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處北疆,沈括上任後,將工作重點放在改革軍政和鞏固國防上。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返京後,上疏提出三十一條整改意見,多數都被神宗肯定與採納。 [28]  九月,沈括兼任判軍器監,負責兵器的鑄造與儲備。沈括對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觀點,並建議大批製造“神臂弓”。到次年五月,軍器監上報朝廷時,兵器產量提高了十幾倍。 [29]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訂“九軍戰法”,分九軍為九營,各自為陣,背背相承,面面相向,靈活多變,名之為“邊州陣法”。九月,編撰城壘、軍營等建築的營造法式。 [30] 

沈括出使遼國

沈括像
沈括像(2張)
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宋遼邊界衝突,遼要求以黃嵬山為分界線,宋廷不同意。遼使蕭禧到汴京,指責宋廷談判不誠,拖而不決,留在館舍不肯離去。沈括就到樞密院查閲以前的檔案文件,發現宋遼過去商定的協議是以古長城為界,而黃嵬山在古長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遙,遂上表呈報朝廷。神宗賞賜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以回謝使的身份出使遼國。 [31-32] 
四月中旬,沈括從汴京出發時,預先找出相關書信檔案數十件,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契丹宰相楊益戒每有問題提出,沈括就讓手下吏員列舉檔案條文作答。談判先後進行六次,楊益戒無言可對,就威脅説,以數里之地、絕兩國之好,不利於和平。沈括以國之道義、民之根本為理由,申明寸土不讓。在沈括一行力爭下,遼廷最終有所退讓,緊張的宋遼關係得以暫時緩解。 [33] 
七月,沈括起程回國,據沿途地理形勢、風俗民情畫撰為《使契丹圖抄》,獻給朝廷。 [34]  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為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 [35]  ;十月,權發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36] 

沈括彈劾被貶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彙報政務,吳充問及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贊同並上疏彙報給神宗。 [37]  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户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僱並行”。 [38]  沈括的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罷相後才提出的,對免役法的態度前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就給反對他的人提供了口實。 [39] 
熙寧十年(1077年),侍御史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 [40-42]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為知制誥、知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
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復職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 [43] 

沈括戍守西夏

沈括題跋像 沈括題跋像 [44]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抵禦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賜之錢買酒,召集邊民子弟開展騎馬射箭活動,並親自給優勝者敬酒祝賀,邊境百姓羣情踴躍。活動持續了一年,沈括從中選拔出精鋭之士,充實到邊防部隊,延州軍隊的聲威遠超其他州府。 [45] 
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數萬人進攻邊關要塞順寧寨,沈括派少將景思誼、屈理帶三千兵馬進攻蕃軍;接着命前鋒李達領千人出擊,攜帶十萬人的軍糧,宣稱鄜延路總帥沈括將親自率軍督戰。蕃兵不知虛實,軍心渙散。宋軍乘勢進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萬人,牛羊三萬。
十一月,奉命西討的河東兵十二將率軍東還,經過鄜延,沈括抓住時機,命部將在綏德城炫耀武力,聲稱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領河東十二將的兵力,不日即興兵西討。駐守的西夏軍聞訊前來打探,果見大隊人馬聚集,聲勢浩大,信以為真,連夜棄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圖、吳堡、義合。 [46] 
元豐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邊事有勞”,升為龍圖閣學士 [47]  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湯城為據點,招兵買馬,攻打鄜延。沈括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副總管曲珍率軍兩萬進軍東川,揚言要去攻打葭蘆,吸引西夏兵力佈防,趁機攻下金湯。接着,沈括又用同樣的策略攻下了葭蘆 [48] 

沈括兵敗永樂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使種諤奉詔條陳制夏方略,提出進取橫山以築城、以地理優勢直接威脅西夏的戰略主張,宋廷派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制軍事,共同申議。 [49]  七月,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銀州、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為永樂城 [50]  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 [51-52]  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米脂 [53]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為名拒絕出兵解圍。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永樂城之戰),謀取橫山的計劃宣告失敗。 [54-57] 
沈括作為一路帥臣,在明知永樂城“路險而遠、不利協防與救助;且地理位置險要,敵軍必爭”的情況下,不堅持己見,而選擇迎合徐禧,對永樂城之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58-59] 

沈括歸隱夢溪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 [60]  沈括到隨州後,寓居於法雲禪寺,無親無故,且行動受到很大限制。 [61]  隨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憂傷、灰暗的時期,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從政萌生出一絲“悔意”。 [62]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太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內遷,改任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本州公事。 [63]  秀州地處江南,毗鄰故鄉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從頹廢中好轉起來,遂專心於學問,開始整理熙寧九年奉旨編繪的《天下郡縣圖》。 [64]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編訂完成《天下郡縣圖》,被特許到汴京進呈。哲宗賜絹百匹,准許沈括在秀州境內自由行動。 [65-66]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準於外州居住。 [67]  接到詔命後,沈括就舉家搬遷至早年在潤州購置的夢溪園 [68]  ,在此隱居,創作《夢溪筆談》。 [69] 
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1]  [70] 

沈括主要成就

沈括數學

  • 隙積術
隙積術示意圖 隙積術示意圖
隙積術指如何計算垛積,沈括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個體的累積數,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已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在中國數學史上,發展了自南北朝時期就停滯不前的等差級數求和問題,並推進到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新階段,開創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
南宋數學家楊輝元朝數學家朱世傑,在沈括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 會圓術
會圓術示意圖 會圓術示意圖
會圓術,實際上是指由弦求弧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局部以直代曲,對圓的弧矢關係給出一個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弧長的近似值。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71] 
會圓術問世後,得到了廣泛應用,郭守敬王恂等都用到過會圓術。 [72] 

沈括物理

  • 磁學
地磁偏角示意圖 地磁偏角示意圖
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磁偏角指地球表面任一點的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的夾角,即磁針靜止時,所指的北方與真正北方的夾角。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即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並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73]  這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現象早了400多年。 [74] 
  • 光學
透光鏡結構示意圖 透光鏡結構示意圖
沈括通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等原理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描述,他用“礙”(焦點)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凹面鏡成像的規律,並把光通過“礙”成像稱之為格術,即現代光學中的等角空間變換關係。
沈括還對平面、凹凸面等鏡面成像的不同進行研究,注意到表面曲率不同與成像之間的關係,並以此對“古人鑄鑑”時正確處理鏡面凹凸與成像大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若將小平面鏡磨凸,就可“全納人面”。 [75] 
沈括還對透光銅鏡的原理作出了正確推論,推動了後世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應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76] 
  • 聲學
沈括通過對聲學現象的觀察,注意到音調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並記錄下了聲音的共鳴現象。他還用紙人來放大琴絃上的共振,形象的説明了應弦共振現象,這比諾布爾和皮戈特的琴絃上紙遊碼試驗早了500年。 [77] 
沈括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以此來解釋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頭,可以聽到數里外人馬聲的原因。此外,沈括還記錄並深入分析了制鐘的聲學問題。

沈括化學

  • 膽水鍊銅
濕法鍊銅示意圖 濕法鍊銅示意圖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硫酸銅),熬製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濕法鍊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 [78] 
膽礬化鐵成銅的記載古已有之,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 [79]  、東晉葛洪抱朴子》均有類似記載。 [80]  據郭正誼考證,沈括的記載錄自中唐時期成書的《丹房鏡源》。 [81]  但直到宋哲宗紹聖五年(1098年),張潛主動將《浸銅要略》獻給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膽銅法生產才被迅速推廣開來。 [82] 
  • 石油制墨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 [83]  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 [84-85] 
據沈括記載,鄜州、延州境內產石油,當地人常採集到瓦罐裏,用於照明。這種油形似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並冒着很濃的煙,能把帳篷都燻黑。沈括將其命名為石油,並以石油碳黑制,光澤、亮度方面都很理想,於是就大量製造,並命名為“延川石液”,蘇軾用後評價“在松煙之上”。 [86] 

沈括天文

  • 改進儀器
北京天文館:郭守敬的簡儀 北京天文館:郭守敬的簡儀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到北宋時,結構十分複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放大了窺管口徑,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他意識到了蒙氣差對測量精度的影響,主張採用三個候影表來觀測影差,以克服蒙氣差對精度的影響,據此製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測影的技術水平。 [87] 
  • 天象觀測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緻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經現代科學測算,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 [88] 
沈括還詳細觀察了五星運行軌跡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 [89]  ;併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
  • 改革曆法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提舉司天監,發現《大衍曆》沿襲至宋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餘刻,遂破格提拔衞樸改革舊曆;熙寧八年(1075年),《奉元歷》修成頒行。 [90]  新曆法改動了閏月朔日的設置: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以補算歲日朔日。 [91] 
晚年時,沈括大膽革新,進一步提出了《十二氣歷》,以代替陰陽合曆。按中國古代曆法陰曆陽曆每年相差11天多,雖採用置閏的辦法加以調整,仍有很多缺陷。沈括發明的新曆,不用閏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參照節氣定月;一年分為12個月,每年的第一天定為立春,這樣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900 年後,英國氣象局用於統計農業氣候的 《蕭伯納歷》,其原理也與《十二氣歷》相同。 [92] 

沈括地理

  • 地形學
沈括根據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物,分析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今已東距大海已千餘里,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沖積平原)最早的科學解釋。 [93] 
沈括根據峭拔險峻的雁蕩諸峯頂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現象,推斷雁蕩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等沖走,留下堅硬、固結而聳峭的山峯。 [94]  這種“流水侵蝕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直到18世紀末,英國赫頓在《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類似觀點,比沈括晚了約700年。
沈括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捲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等等。沈括對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95] 
  • 地圖學
沈括造像
沈括造像(2張)
元祐二年(1087年),歷經十二年不懈的努力,沈括完成了奉旨編繪的《天下州縣圖》,圖幅之大,內容之詳,前所罕見。全套地圖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比例為九十萬分之一。在製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準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個方法,並按方域劃分出“二十四至”,從而大大提高了地圖的科學性。可惜南宋戰亂頻發,此圖竟毀於戰火之中,成為千古遺憾。
沈括還首創了用“飛鳥圖”來繪製地圖,以代替傳統的循路步法制圖。“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類似航空拍攝,這使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還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呈現給神宗。 [96]  這是中國地圖史上木質地形圖的第一次明確記載,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七百年。 [95] 

沈括水利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任海州沭陽縣主簿,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 [5]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任安徽寧國縣令時,沈括還參與修築蕪湖萬春圩的工程,寫出《圩田五説》、《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為了治理汴河,他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用“分層築堰測量法”測出了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直線距離420公里之內,水平高差為63.3米。存世古文獻中最早記錄水平高程測量的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科學家。 [97] 

沈括醫藥

錢塘沈氏有收集藥方的傳統,受家學傳統影響,沈括也注意蒐集醫方,並彙集成兩本醫藥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早佚),本着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驗”,並將實物與文獻對證,對藥物名稱和功效進行考證,糾正其中的錯誤。
沈括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良方》中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序要訣,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體性激素”的製備法 [98]  ;《夢溪忘懷錄》中關於“藥石井”的記述,被認為是最早的磁化、礦化水製備法;《夢溪筆談》中還對一些礦物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錄,如莽草天竹黃等。 [99] 

沈括經濟

沈括塑像
沈括塑像(7張)
沈括在三司共一年八個月,主要成就有兩點:①改革鹽鈔法。熙寧年間,宋廷採取榷鹽政策,對解鹽實行官賣,為增加鹽税收入,政府不斷抬高鹽價,各地民怨不斷。熙寧九年十一月,沈括奉詔改革鹽法,提出四點整改意見:限定印鈔數量、統一池鹽東西路價格、制鈔權收歸三司,各地方統一鹽價。②改革鑄銅法。神宗時,錢幣鑄造達到高峯,錢幣的數量也大幅提高,但並不能解決北宋日益嚴重的錢荒問題。對此沈括提議:穩定鹽鈔價格,達到以鈔代幣的目的;增加貨幣種類,將金銀納入貨幣流通,可惜神宗並沒接受。 [100]  沈括還提出了“錢利於流”的貨幣理論。他認為,錢如果藏之不用就是死錢,要使錢增值就必須投放到流通領域。因此沈括主張加速貨幣流通,通過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的增值來達到穩定幣值的目的,這一發現比西方早很多年。 [101]  沈括還注意到貿易來往中的順差逆差問題,主張根據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調節貿易額來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

沈括軍事

熙寧七年(1074年),沈括在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並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中有近20個條目與軍事有關,記述了沈括親歷的一些戰事、古代名將的戰例、古代的一些戰爭攻防手段與策略,如“赫連城”特點介紹、戰棚的作用分析等,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軍事研究資料。 [88] 

沈括藝術

  • 音樂
沈括是樂律行家,據《宋史‘藝文志》載,沈括還撰寫過《樂論》、《樂器圖》、《三樂譜》、《樂律》等著作,可惜巳佚。《夢溪筆談》中與音樂相關的記述有40多條,研究並闡述了古代音樂的音階理論;記述了沈括對唐宋燕樂的研究心得,如燕樂起源、燕樂二十八調、唐宋大麴的結構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譜等;並考證了部分樂器的形制、用材、流佈與演變。 [88] 
  • 書畫
沈括在書畫收藏與鑑賞方面也是行家。他撰寫過《圖畫歌》,用歌詩的方式,對兩晉至宋代50多位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進行品評,語言精練、視角獨到,得到了著名書畫家米芾等人的高度評價。 [88] 

沈括其他

一、記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詳細記述了慶曆年間布衣畢昇發明活泥字印刷術的全過程及字印的下落,這種活泥字印刷術被譽為“沈存中法”。 [102]  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二、記錄了能工巧匠喻皓的高超建築技術,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木經》的部分內容,為中國建築科技史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史料。 [103] 
三、記述了治理黃河水患時,河工高超巧合龍門的三節壓埽法等 [104] 

沈括人物評價

脱脱:①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②沈括博物洽聞,貫乎幽深,措諸政事,又極開敏。 [105] 
紀昀:(沈)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鐘律尤所究心。 [106] 
祖慧:沈括是一位具有很強敬業精神、工作認真務實、能夠體恤民情的良吏。但他卻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家應有的膽識與果敢堅毅。 [107] 
席文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沈括是最多才多藝的人物之一。 [108] 
李約瑟:①(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②(《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三上義夫:①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國出了這樣一個。我把沈括稱做中國數學家的模範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當的。 [109]  ②(古代)日本的數學家沒有一個比得上沈括。 [110] 
何忠禮:沈括是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140] 
沈國學:在宋元這個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最高的巔峯時期,人才輩出,成果卓著,而最傑出、最偉大的人物,要數宋代的天才大師沈括了。 [141] 

沈括主要作品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 [111]  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藥類著作《良方》(與蘇軾所撰的《蘇學士方》並稱為《蘇沈良方 [112]  ,科學類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説》《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113] 
2011年五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渭生教授點校、輯佚《沈括全集》,全書八十五卷(含附錄一卷),一百一十萬字,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收集沈括著作最齊全的版本。 [114] 

沈括軼事典故

沈括明於治軍

沈括連環畫形象
沈括連環畫形象(6張)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總領鄜延路軍務,駐守延州。宋廷為確保西線安全,加派禁軍駐防,並多次賞賜,但沒有賞賜地方軍隊。沈括認為賞賜不均,會引起邊防變亂。於是假傳朝廷旨意,犒賞地方軍隊,並上報朝廷。神宗對此極為滿意,降詔允許沈括酌情處理類似緊急事件。 [115] 
元豐四年(1081年)十一月,鍾諤率軍行至鹽州,天降大雪,軍糧不繼,殿直劉歸仁率部三萬人南逃,湧入延州邊塞,邊民大為恐懼。有人建議沈括緊閉城門、派兵征討,沈括認為這些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鋭之師,只是因為飢寒才做了逃兵,派兵征討是自相殘殺,只會導致軍心不穩。就派人在延州東郊搭設營寨,餞勞逃奔而來的士卒。十天後,三萬叛軍全部收回,劉歸仁也被斬于軍前,完美的處理了軍隊叛亂問題。 [46]  [116-117] 

沈括獨具慧眼

據《夢溪筆談》記載,沈括在開封相國寺見到高益的一幅壁畫,內容為樂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們都詬病彈琵琶的樂工撥錯了弦,管樂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畫上撥的卻是下弦。沈括經過仔細觀察後,認為高益畫的沒錯。他指出,絃樂跟管樂不同,演奏管樂時,手指按在什麼音,就發什麼音,是同時的;琵琶則不同,只有當手指撥絃之後,才會發音,動作是早於聲音的。正因為這樣,彈琵琶的樂工的手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足見畫家佈置巧妙,匠心獨運。 [118] 

沈括誹謗蘇軾

沈括大蘇軾五歲。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進入史館,與在昭文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職。 [119]  熙寧二年(1069年),沈括支持變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蘇軾與司馬光等一起,則持反對意見,變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對立。
據南宋王銍《元祐補錄》記載,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兩浙農田水利,時蘇軾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與蘇軾談論舊情,把其新作抄錄了一份。回到京師後,沈括就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詳細的“註釋”,交給了皇帝,揭發蘇軾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
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李定上表彈劾蘇軾,“烏台詩案”爆發。次年,蘇軾被貶黃州,牽連親友三十多名,涉及詩詞一百多首。當然,沈括不是事件的主謀,但據説沈括正是始作俑者。此事李燾亦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但對其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120-121] 

沈括錯評唐詩

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末,白居易與朋友結伴遊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122]  沈括讀到這首詩,非常驚訝,帶着譏諷的口吻評道:“既然‘四月芳菲盡’,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説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豔,才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温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後,很有感慨地説:“都怪我讀書不仔細,經驗太少啊!” [123-125] 

沈括家有悍婦

沈括的第二任妻子張氏,淮南官吏張蒭之女,驕蠻兇悍,經常責罵沈括,甚至拳腳相加;在秀州時,張氏還常去官府控告他。有一次,張氏發脾氣,竟將沈括的鬍鬚連皮帶肉扯將下來,兒女們抱頭痛哭,跪求母親息怒。在張氏的虐待下,沈括在定居夢溪園的第四年生了一場大病,此後身體越來越虛弱,常自嘆命不久矣。
張氏暴病而亡,友人都向沈括道賀,恭喜他從此擺脱了張氏的折磨。而此時的沈括卻終日恍惚,精神已頻臨崩潰,一次乘船過揚子江,竟欲投水,幸好被旁人阻攔。不久,沈括也因病離開人世。 [126-127] 

沈括史籍記載

年代
作者
書名
篇目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兩百二十八——卷三百三十三
脱脱
宋史
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
畢沅
續資治通鑑
卷六十九——卷七十二、卷七十六、卷七十七

沈括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長輩
曾祖
沈曾慶
曾任吳越國營田使,入宋後官至大理寺丞
祖父
沈英
早逝,未仕
外祖
許仲容
曾任太子洗馬
伯父
沈同
鹹平三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有二子振、扶
父親
沈周
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一生共在十三處任職,廉潔自律,頗有惠政 [128] 
母親
許氏
蘇州吳縣人,許仲容之女。惇行孝謹、相夫教子,頗為賢惠 [129] 
舅舅
許洞
字洞天,北宋軍事家,歷任雄武軍推官、均州參軍,著有《虎鈐經》等 [4] 
配偶
原配
不詳
約卒於治平三年,生平待考
繼室
張氏
淮南路轉運使張蒭的女兒
平輩
兄長
沈披
曾任宣州寧國縣縣令、河北沿邊安撫副使
姐姐
不詳
但知沈括有一姐,生平待考
子嗣
兒子
沈衝
生平待考
(沈括家族資料參考來源:周生春《沈括親屬考》 [130]  祖慧《沈括評傳》 [131]  等)

沈括後世紀念

沈括夢溪園

鎮江夢溪園 鎮江夢溪園
沈括晚年的故居夢溪園,位於鎮江市夢溪園巷21號,據史志記載,夢溪園原面積約十畝左右,內有岸老堂、蕭蕭堂、殼軒、深齋、遠亭、蒼峽亭等建築,還有一條溪水流經園內。沈括居此八年,死後歸葬於杭州,夢溪園遂逐漸荒蕪。南宋寧宗年間,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曾修葺維護。後夢溪園數易其主,原貌已蕩然無存。
1985年,市政府在原址附近,初步修復了夢溪園。修復後佔地2畝,由兩幢青磚平房和一方庭園組成。前幢為清代修建的硬山頂平瓦房,坐東朝西,門上端嵌有茅以升題寫的“夢溪園”大理石橫額,內置沈括正面畫像、沈括摩崖題銘拓本和“夢溪”古石碑。後幢為清式廳房,坐北朝南,正中是沈括全身坐像,兩側陳列着比西歐早四百年的地磁偏角的記載,以及反映沈括一生科學成就的實物和圖片等。 [132] 

沈括沈括墓

沈括墓 沈括墓
據《錢塘縣誌》、《杭縣誌稿》等文獻記載,沈括墓位於安溪鄉太平山下。1983年,餘杭縣文物普查,在太平山南麓發現了沈括墓。墓穴由磚砌而成,內有北宋青瓷花碗及熙寧、元豐、元祐錢幣;墓穴南30米為二尊石翁仲,一倒一立,手執笏,但頭部已被毀;另有墓道、墓碑頭。 [133] 
1986年,沈括墓被列為浙江省餘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列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9月,沈括墓完成第一期修繕工程,重建了墳墓,立了墓碑,鋪設墓道,除原翁仲外,增設了石馬、石羊等設施。 [134-135] 

沈括沈括星

1979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了紀念沈括,將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星”。 [136] 
參考資料
  • 1.    桑葉按:沈括的生卒年份存在爭議,有兩種代表性觀點:1031-1095(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1032-1096(徐規《沈括生卒年的再探索》,載《沈括研究》39頁);暫從胡道靜之説。
  • 2.    徐規、聞人軍《沈括前半生考略》,載《仰素集》,279頁
  • 3.    《蘇沈良方》卷二:予少感目疾,逾年人有以此方見遺,未暇為之。有中表兄許復常,苦目昏,後已都瘥。問其所以瘥之由,雲服此藥,遂合服。未盡一劑而瘥,自是與人,莫不驗。
  • 4.    《宋史》卷441:許洞字洞天,蘇州吳縣人......景德二年,獻所撰《虎鈐經》二十卷。...有集一百卷。又著《春秋釋幽》五卷、《演玄》十卷。
  • 5.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縣依沐水,乃職方氏所書“浸曰沂、沭”者,故跡漫為污澤,括新其二坊,疏水為百渠九堰,以播節原委,得上田七千頃。
  • 6.    萬春圩興建小史  .武協蕪湖縣委員會[引用日期2015-04-22]
  • 7.    劉尚恆.也談萬春圩的興建——試與鄧廣銘先生商榷[J],學術月刊,1997年第8期
  • 8.    鄧廣銘.不需要為沈括錦上添花——萬春圩並非沈括興建小考[J].學術月刊,1997年第一期
  • 9.    《宋史·選舉志一》:“舊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試,賜出身者亦免選,於是策名之士尤眾,雖藝不及格,悉賜同出身。乃詔有司,凡賜同出身者並令守選,循用常調,以示甄別。”
  • 10.    《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O、一一
  • 11.    桑葉按:此處據徐規《沈括事蹟編年》考證,沈括於次年娶張蒭之女,九月,英宗任命沈括為編校昭文館。
  • 1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28·熙寧四年·十一月·丙戌條:大理寺丞、館閣校勘沉括檢正中書刑房公事。
  • 1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熙寧五年七月、九月條:壬子,....遣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沉括專提舉,仍令就相視開封府界以東沿汴官私田可以置崗門引汴水淤溉處以聞。
  • 14.    桑葉按:《宋史·藝文志》將《南郊式》記在王安石名下,但這隻能説明此書是在王安石主導下寫成,並非王安石親作。事實上,此書早在熙寧二年就在編修,但是沒有完成。真正的作者仍然是沈括,史學界對此早有公論。
  • 15.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故事,三歲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幹利。壇下張幔,距城數里為園囿,植採木、刻鳥獸綿絡其間。將事之夕,法駕臨觀,御端門、陳仗衞以閲嚴警,遊幸登賞,類非齋祠所宜。乘輿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輩。括考禮沿革,為書曰《南郊式》。即詔令點檢事務,執新式從事,所省萬計,神宗稱善。
  • 16.    李燾《長編》卷245·六月:戊子,命太子中允、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相度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
  • 17.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淮南飢,遣括察訪,發常平錢粟,疏溝瀆,治廢田,以救水患。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
  • 18.    《續資治通鑑》卷69:(熙寧六年)八月,命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闢官相度兩浙水利。帝謂王安石等曰:“此事必可行否?”安石曰:“括乃士人,習知其利害,性亦謹密,宜不妄舉。”帝曰:“事當審計,無如郟亶妄作,中道而止,為害不細也。”丁丑,括奏言:“浙西諸州水患,久不疏障,堤防川瀆,多皆堙廢,今若一出民力,必難成功,乞下司農貸官錢,募民興利。”從之。
  • 1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6·熙寧六年八月丁丑條;卷247熙寧六年九月—十月條
  • 20.    李燾《長編》熙寧五年九月:戊辰,提舉司天監沈括言:“楚州衞樸精於歷術,乞令赴監參校新曆。”從之,仍賜路費錢五十千。八年閏四月曆成。
  • 21.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遷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招衞樸造新曆,募天下上太史佔書,雜用士人,分方技科為五,後皆施用。
  • 22.    《續資治通鑑》卷70:初,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一無所知。乃以太子中允沈括提舉司天監,始制渾儀、景表、五壺浮漏;招衞樸造新曆;募天下上太史佔書,雜用士人,分方技科為五。至是渾儀、浮漏成,括與秋官正皇甫愈等各賜銀絹有差。
  • 23.    李燾《長編》卷250:熙寧七年二月:去年十二月十八日詔程昉採車材、民車,當考沈括所言;十一月二十三日,又今年三月五日王安石云云。
  • 24.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時大籍民車,人未諭縣官意,相挻為憂;又市易司患蜀鹽之不禁,欲盡實私井而輦解池鹽給之。言者論二事如織
  • 25.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括侍帝側,帝顧曰:“卿知籍車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對曰:“敢問欲何用?”帝曰:“北邊以馬取勝,非車不足以當之。”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然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但可施於無事之日爾。”帝喜曰:“人言無及此者,朕當思之。”
  • 26.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遂問蜀鹽事,對曰:“一切實私井而運解鹽,使一出於官售,誠善。然患萬、戎、瀘間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絕也,勢須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償費。”帝頷之。
  • 27.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明日,二事俱寢。擢知制誥,兼通進、銀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 28.    李燾《長編》卷255·西寧七年八月·丙戌條
  • 29.    祖慧.沈括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89—92
  • 3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56·熙寧七年·九月·丙辰條
  • 31.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閲故牘,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以休日開天章閣召對,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
  • 32.    李燾《長編》卷261、卷262·熙寧八年三月·甲午、癸丑、甲寅、辛酉等條
  • 33.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里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師直為壯,曲為老。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而以天池請。
  • 34.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
  • 35.    李燾《長編》卷266:七月,壬午,命知制誥沈括為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太常少卿、權判大理寺許遵同糾察在京刑獄。
  • 36.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 37.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嘗白事丞相府,吳充問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詆訾者今未衰也,是果於民何如?”括曰:“以為不便者,特士大夫與邑居之人習於復除者爾,無足恤也。獨微户本無力役,而亦使出錢,則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無所預,則善矣。”充然其説,錶行之。
  • 38.    李燾《長編》卷279·熙寧九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戊寅
  • 3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83
  • 40.    《宋史》卷471:三司使沈括謁宰相吳充論免役法,確言括為近臣,見朝廷法令未便,不公言之而私語執政,意王安石既去,新法可搖耳。括坐黜知宣州。
  • 41.    《續資治通鑑》卷72:確又言:“括謂役法可變,何不言之於檢正察訪之日而言之非職事之時?不言之於陛下而陰言之於執事?括之意豈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為身謀而已。伏望陛下斷在不疑,正括之罪。”故有是命。
  • 42.    參加:李燾《長編》卷283·熙寧十年七月·壬寅條,援引的沈括《自志》
  • 43.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蔡確論括首鼠乖刺,陰害司農法,以集賢院學士知宣州,明年,復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又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
  • 44.    沈括像取自1919年修《江蘇毘陵武城沈氏宗譜》。
  • 45.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至鎮,悉以別賜錢為酒,命廛市良家子馳射角勝,有軼羣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勞之,邊人歡激,執弓傅矢,唯恐不得進。越歲,得徹札超乘者千餘,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
  • 4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19·元豐四年十一月庚子:是時,河東兵十二將東還,道鄜延之鄙,沉括使騎將焦思耀兵於綏德城,聲言括兼護河東十二將西討。賊覘知軍勢盛,夜遁去,不失一鏃而下浮圖城。由是吳堡、義合勢孤,皆空壁去,得三壘,闢土東屬銀、夏。
  • 4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3·元豐二年·二月·丙寅條
  • 48.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5:元豐五年四月·甲子、戊寅、己卯條
  • 49.    《續資治通鑑》卷77: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下瞰平夏,使敵不得絕沙漠。
  • 50.    桑葉按:此處爭議頗大,《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等史料記載不一,史學界多贊同李燾的觀點,故桑葉亦擇《長編》之説。
  • 51.    《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傳第九十三: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帥沈括欲盡城橫山,瞰平夏,城永樂,詔禧與內侍李舜舉往相其事,令括總兵以從,李稷主饋餉。
  • 52.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大將景思誼、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蘆浮圖城,括議築石堡以臨西夏,而給事中徐禧來,禧欲先城永樂。詔禧護諸將往築,令括移府並塞,以濟軍用。
  • 53.    《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傳第九十三:遂城永樂,十四日而成。禧、括、舜舉還米脂。
  • 54.    《續資治通鑑》卷77:冬,十月,戊申朔,沈括、種諤奏:“永樂城陷,漢、蕃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餘人皆沒。”帝涕泣悲憤,為之不食。
  • 55.    《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傳第九十三:夏騎卒度水犯陳。鄜延選鋒軍最為驍鋭,皆一當百,銀槍錦襖,光彩耀日,先接戰而敗,奔入城,蹂後陳。夏人乘之,師大潰......珍與殘兵入城......遂受圍。水砦為夏人所據,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將走免,禧、舜舉、稷死之,永能沒於陳。
  • 5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9、330
  • 57.    《宋史》卷334·徐禧傳;卷486外國二·夏國下
  • 58.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8·七月·戊子條
  • 59.    沈括《自志》:前此,詔諸帥圖所以翦夏人,鄜延請城石堡以臨之。賊保旱海之阻,勝則進,敗則絕幕而去,使進有石堡之阻,則幕南不可以宿師,大幕昔為賊守者,乃今為我用也。朝廷遣徐喜、李舜舉來計議,喜乃欲先永樂,以陷其腹心。括以謂永樂賊所必爭,路險而遠,勝不能相維,敗不足相救,非戰守之利也。必欲城永樂,當自石堡始,次蘿泊、羅韋,蟻封而東,壘章山連,然後永樂可城也,非數歲之力不可就。議之三月,諸將皆樂成功之速,卒然喜議。
  • 60.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已而禧敗沒,括以夏人襲綏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樂,坐謫均州團練副使。
  • 61.    沈括《長興集》卷一六《秀州到任謝表》:三年無半面之舊。
  • 62.    宋·祝穆《宋本方輿勝覽》卷三二《隨州·樓亭·漢東樓》: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關秋。寨西便是猿啼處,滿目傷心悔上樓。
  • 63.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元祐初,徙秀州,繼以光祿少卿分司
  • 64.    沈括《夢溪筆談校正》卷二·異事
  • 6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十三·元祐三年(戊辰,1088)起哲宗元祐三年八月盡其月:八月丙子,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沈括賜絹百匹,仍從便居止,以括上編修天下州縣圖故也。
  • 66.    李燾《長編》卷413:哲宗元祐三年八月丙子,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沈括賜絹百匹,仍從便居止,以括上編修天下州縣圖故也。
  • 67.    李燾《長編》卷433·哲宗元祐四年九月·己丑條
  • 68.    祝穆《方輿勝覽》:沈存中宅在潤州朱方門外,存中嘗夢至一處小山,花如覆錦,喬木覆其上,夢中樂之。後守宣城,有道人無外者,為言京口山川之勝,郡人有地求售,以錢三十萬得之。元初,道過京口,登所買地,即夢中所遊處,遂築室焉,名曰夢溪。
  • 69.    桑葉按:《夢溪筆談》的創作時間有爭議,大致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秀州已經完成大部分,另一種認為大部分在夢溪園創作,尚待考證。
  • 70.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居潤八年卒,年六十五。
  • 71.    馮禮貴.試論沈括的數學思想[J].沈括研究文集,371頁
  • 72.    沈括與《夢溪筆談》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09]
  • 73.    沈括:《夢溪筆談》,第24卷,第437條。
  • 74.    王錦光.《夢溪筆談》中關於磁學與光學的知識[J].浙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1956年第2期
  • 75.    沈括《夢溪筆談校正》卷十九·器用,第三百一七條
  • 76.    沈括《夢溪筆談》: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鑑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鑑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 77.    沈括《補筆談》卷一·樂律,第五三七條
  • 78.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雜誌二: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不可測。按《黃帝素問》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所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亦能生金石,”此其驗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為鍾乳、殷孽。春秋分時,汲井泉則結石花;大之下,則生陰精石,皆濕之所化也。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亦能生火。蓋五行之性也。
  • 79.    劉安《淮南萬畢術》卷一·石膽:白青得鐵,即化為銅
  • 80.    葛洪《抱朴子》卷一六·黃白:詐者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
  • 81.    郭正誼.水法鍊銅史料溯源[J]中國科技史雜誌, 1981年04期
  • 82.    上饒銅文化探源  .上饒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4-21]
  • 83.    班固《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
  • 84.    按:1976年,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北宋李昉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於沈括約100年,尚待考證,一般仍認為沈括是提出“石油”科學命名的最早人。
  • 85.    石油和油田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4-21]
  • 86.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説“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餘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 87.    《宋史》卷四十八·天文志·儀象,引沈括《景表議》
  • 88.    潘天華.夢溪筆談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與成果概覽[J].鎮江高專學報,2009,22(4):17-22
  • 89.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O·神奇
  • 9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熙寧四年·九月·戊辰條:提舉司天監沈括言:“楚州衞樸精於歷術,乞令赴監參校新曆。”從之,仍賜路費錢五十千。八年閏四月曆成。
  • 91.    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開元《大衍曆法》最為精密,歷代用其朔法。至熙寧中考之,歷已後天五十餘刻,而前世歷官皆不能知。《奉元歷》乃移其閏朔:熙寧十年天正元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夷朝貢者用舊曆,比來款塞。眾論謂氣至無顯驗可據,因此以搖新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凡移五十餘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曆法遂定。
  • 92.    兩千年來阻撓中國強盛的根本原因(六)  .價值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11-19]
  • 93.    沈括《夢溪筆談》第24卷:餘奉使河北,邊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堯殛鯀於羽山,舊説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餘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
  • 94.    沈括《夢溪筆談》: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 95.    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載《沈括研究》,97頁
  • 96.    沈括《夢溪筆談校證》卷二十五·雜誌
  • 97.    沈括《夢溪筆談》第25卷,第457條。
  • 98.    楊存鍾.沈括對科技史的又一重要貢獻——關於我國十一世紀從人尿提取性激素的記載[J].北京醫學院學報,1976年02期
  • 99.    北宋科學家沈括的故事  .金山網[引用日期2014-01-09]
  • 10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83·宗熙寧十年·六月·壬寅條
  • 101.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二版:356頁
  • 102.    沈括《夢溪筆談》卷18: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103.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
  • 104.    沈括《夢溪筆談》:慶曆中,河決北都商胡,久之未塞......有水工高超者獻議,以謂埽身太長,人力不能壓,埽不至水底,故河流不斷,而繩纜多絕...卒用超計,商胡方定。
  • 105.    宋史·卷331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106.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20·子部三十
  • 107.    祖慧.沈括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8:457頁
  • 108.    美.席文.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是否沒有發生?[J]中國科技史探索,99頁
  • 109.    北宋科學家沈括  .鎮江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4-22]
  • 110.    沈括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4-01-09]
  • 111.    桑葉按:含《續筆談》、《補筆談》
  • 112.    桑葉按:《蘇沈良方》是北宋末年(一説為南宋)佚名編者根據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與蘇軾的《蘇學士方》(又名《醫藥雜説》)整理編撰而成的醫學書籍。
  • 113.    桑葉按:沈括作品參考來源:《宋史·藝文志》卷202—卷209
  • 114.    沈括: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評《沈括全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115.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沈遘附沈括》:沈遘,字文通,錢塘人,以蔭為郊社齋郎。......朝廷出宿衞之師來戍,賞賚至再而不及鎮兵。括以為衞兵雖重,而無歲不戰者,鎮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亂。乃藏敕書,而矯制賜緡錢數萬,以驛聞。詔報之曰:“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機,必擾軍政。”自是,事不暇請者,皆得專之。蕃漢將士自皇城使以降,許承製補授。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5]
  • 116.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19·元豐四年十一月·丁酉條
  • 11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0·元豐四年十一月·癸卯條
  • 118.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有畫眾工奏樂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擁琵琶者誤撥下弦,眾管皆發“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撥乃掩下弦,誤也。餘以謂非誤也。蓋管以髮指為聲,琵琶以撥過為聲,此撥掩下弦,則聲在上弦也。益之佈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 119.    桑葉按: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通名崇文院。
  • 12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01 十二月 庚申條
  • 121.    沈括:一封檢舉信差點害死蘇軾  .新浪[引用日期2015-04-21]
  • 122.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 123.    許玉梅.錯評桃花詩[J].新語文學習(小學中年級),2010年9期
  • 124.    周曉瑜.錯評詠花詩[J].中學語文(中旬·讀寫新空間),2013年12期
  • 125.    薛桂芹.古人錯評詠花詩[J].讀寫算:小學高年級,2012年1期
  • 126.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
  • 127.    古代科學家沈括遭家暴:被悍妻打罵還撕下皮肉  .鳳凰網.2011年04月19日[引用日期2015-04-21]
  • 128.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98:《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誌銘》
  • 129.    曾鞏《元豐類稿》卷45《壽昌縣太君許氏墓誌銘》:既嫁,惇行孝謹,宜於其家。其夫為吏有名稱,夫人實相之。
  • 130.    杭州大學宋史研究室.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54頁
  • 131.    祖慧.沈括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8:22-28頁
  • 132.    沈括故居夢溪園  .鎮江市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3-12-30]
  • 133.    沈括 (杭州歷史名人)  .浙江檔案網[引用日期2015-02-27]
  • 134.    【市級文保單位】沈括墓  .杭州市餘杭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杭州市餘杭區體育局[引用日期2014-09-22]
  • 135.    沈括墓發現始末  .餘杭史志[引用日期2015-04-22]
  • 136.    以中國人名、地名和企業命名的小行星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4-22]
  • 137.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唐宋散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第185頁
  • 138.    沈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5]
  • 139.    沈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5]
  • 140.    文脈尋根丨杭州人沈括的“科學味兒”,原來是這麼來的  .浙江省社科聯網站[引用日期2024-02-24]
  • 141.    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吳文化網站[引用日期2024-02-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