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圩田

(造田方法)

鎖定
圩田亦稱“圍田”。中國古代農民發明的改造低窪地、向湖爭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時,人們已利用堤防治窪地。吳國固城湖畔築圩,越國在澱泖湖濱圍田。圩田的出現時間,有人認為是在南朝,有人認為是在唐代。圩田的基本營造方法是:在淺水沼澤地帶或河湖淤灘上圍堤築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圍內開溝渠,設涵閘,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閉式,亦有其兩端適應地勢的非封閉式。 [1] 
中文名
圩田
拼    音
wéi tián
外文名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基本解釋
周圍築有土堤的稻田
詳細解釋
低窪地區四周築堤防水的田地

圩田釋義

圩田 圩田
詞目:圩田
圩田 圩田
基本解釋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周圍築有土堤的稻田
詳細解釋
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系由漢以前的圍淤湖為田發展而來,至唐代已相當發達。關於圩田的最早記載,是《越絕書·吳地傳》中的“鹿陂”。
楊萬里 《圩田》詩:“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祐傳》:“闢濱海圩田數萬頃,民名之曰‘蔡公田’。” 清 魏源 《秦淮鐙船引》:“圩田熟收船價低,驚魂甫定歌喉愴。”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圩田--又叫圍田。在低窪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澇,可以常保豐收。這是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參閲《文獻通考·田賦六》。

圩田簡介

圩田 圩田
1、也叫圍田,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地勢低窪,地面低於汛期水位,甚或低於常年水位。圩田起源於唐代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稱已經很普遍。圩田的建造維修都需要花費大量費用,一般農户承擔不起,多由政府或者是有實力的大地主來完成。同時,圩田的規模很大,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圩田,每圩方圓幾十裏,如同大城。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常種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
圩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向自然作鬥爭的重要創造,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圩田的過度開發,也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
2、地名。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孟興莊鎮西南,西接湯溝,南臨北六塘河,稻米產區。
圩田
有土堤包圍能防止外邊的水侵入的稻田。

圩田功能

圩田生產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是一種高效的複合農業生產模式。《戒庵漫筆》曾記載太湖常熟圩區的譚氏兄弟通過築堤、開河、挖池等處理,把圩田劃分為六區,進行分級分區綜合利用的案例,其農業種植收入是普通農田的3 倍,而副業收入又是農田種植收入的3倍。而桑基魚塘作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種桑、蠶、魚、草相互結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 構成一個複雜而高效的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經濟效益更高,例如20 世紀80 年代初期,廣東順德圩區每個農業人口只有0.54 畝耕地,但生活富裕,這和桑基魚塘這種高效的生產方式有密切關係。

圩田生態功能

同時,圩田也具有相當的生態功能,最為突出的就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絡,具有很強的滯洪排澇灌溉功能。繆啓愉先生曾對太湖南、東部平原地區的圩田開發進行開創性研究。據繆先生分析, 太湖南部通過“橫塘縱漊”的方式處理西部丘陵山區的山溪來水,在離太湖不遠的湖灘地中築橫塘以擴散山洪激流, 於橫塘之上開鑿縱向的河渠一一“樓港”分疏洪水入太湖,同時,橫塘縱漊在旱季又從太湖引水灌溉農田,在這樣的過程中向太湖湖灘進行湖漊圩田的開發。
其次,圩田作為次生濕地,水陸邊緣效應明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例如桑基魚塘以基面和魚塘為棲息地,以桑、蠶、魚為中心環節,構建了內在聯繫非常密切的生物鏈,形成水陸相互作用、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

圩田文化功能

圩田景觀是河網地區的特色農業景觀,是低窪地區鄉土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首先,圩田景觀是當地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採取的土地利用方式,這種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維護土地和自然過程的健康連續為前提的,它是屬於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觀。因此圩田景觀是水網地區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典範,具有很高的鄉土文化價值
另外,圩田景觀具備很高的農業美學價值。與純藝術性的審美標準不同, 作為一種農業景觀圩田模式的美學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決定, 而在於圩田水岸交錯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實的生產功能為基礎的。這種由功能外化於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學價值的所在,也是其作為生存藝術的體現。 [2] 

圩田意義

圩田起源於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稱已經很普遍。所謂圩田,主要在河灘、湖濱淺水之處築堤,用堤圈圍出土地。這樣圈圍起來的田叫做圍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興起最早開始於南朝,唐代範圍擴大。圍堤和圩岸的建造維修都要花費大量費用,一般農户承擔不起,大多由政府組織修建或由有實力的地主修建。圍田或圩田都是化湖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內的水造成田。圩田對促進唐代農業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種植高產的水稻,這樣更鞏固了江南的經濟地位,江南的農業逐漸發達起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田。每方圓幾十裏,如同大城。宋朝時,圩田得到很大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