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州

鎖定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開元户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鄉六十。元和户九百三十八。鄉十八。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在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城也。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陷為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後魏滅赫連昌,以屬統萬鎮。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以為延安郡。 [1] 
中文名
延州
位    置
陝西省延安
延州知州
范仲淹 [3] 

延州歷史沿革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東夏州置。治所在廣武(今延安東北),唐在膚施(今延安東北,宋移至今延安)。唐時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延安、安塞、延長、延川、志丹等具地。北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宋升為延安府

延州歷史記載

隋氏喪亂,陷於賊寇。武德元年,百姓歸化,置總管府,開元二年為都督府,尋罷府為州。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一百里。東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蜜蠟,麝香。賦:麻,布。元和貢、賦同。
管縣十:膚施,延長,臨真,金明,豐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門山。
膚施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漢書》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即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煬帝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復舊名也,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縣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 [2]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地理志》謂之清水,其肥可然。
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長縣,中。東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丘頭原置廣安縣,隋仁壽元年以“廣”字犯皇太子名,改為延安,大業末廢。貞觀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縣是也。廣德二年改為延長。
臨真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文成帝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隋開皇元年改為臨真縣,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縣,中。東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武帝於此置廣洛縣,屬金明郡。隋開皇四年屬延州,後仁壽元年,以太子名廣,改為金明縣,大業十三年省入膚施縣。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豐林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偏城郡,在今理東四十里。周宣帝改為豐林,屬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縣北十五里。
延川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臨河縣地,漢不改,後漢省。後魏分安人縣於此地置文安縣隋文帝改為延川,取吐延川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綏州綏德縣流入。
敷政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名)縣。隋開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鎮,武德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敷政。
延昌縣,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漢高奴縣地,隋開皇三年於此置朔方鎮,十年,以北有朔方,鎮遂廢。貞觀九年置罷交鎮,十年又置罷交縣,屬延州,取城北罷交谷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延昌縣。
塞門鎮,在縣西北二十里。鎮本在夏州寧朔縣界,開元二年移就蘆子關南金鎮所安置。
蘆子關,屬夏州,北去鎮一十八里。
延水縣,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臨河縣之地。《史記秦滅六國,使蒙恬北擊匈奴,悉收河內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吏以戍之。
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人縣並安人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
黃河,在縣東八里。
門山縣,中。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巖二縣,於今縣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門,因以為名。武德八年,於今縣北五裏宋斯堡置,屬丹州,廣德二年割屬延州。
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