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固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

鎖定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人。 [100]  東漢大臣、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班馬”。班彪之子,班超之兄。著有《漢書》《白虎通義》《兩都賦》等。 [106] 
班固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死後歸鄉里。以父所撰《史記後傳》敍事未詳,乃潛心繼續撰述力求精善。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誣告私改作國史,下獄。其弟班超辯明其冤,出獄後被任為蘭台令史,奉命撰述東漢開國以來史事,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明帝覆命他完成前所著書。他認為《史記》以漢朝“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不妥,決心撰寫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蹟的《漢書》。漢章帝時,以文才深得器重,遷官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命其記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論》(一名《白虎通義》)。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隨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參預謀議。次年,行中郎將事。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自殺,他受牽連免官、被捕,死於獄中。 [100] 
班固一生著述甚豐。所撰《漢書》,為“前四史”之一;以“漢賦四大家”之一,其《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 [1-3] 
(概述圖班固畫像來源:中華英烈祠 [3] 
孟堅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扶風安陵
出生日期
32年
逝世日期
92年
主要成就
著寫《漢書》、北征匈奴
主要作品
漢書》《白虎通義》《兩都賦
本    名
班固

班固人物生平

班固洛陽求學

班固像 班固像 [103]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薰陶,九歲便能文誦賦。 [4]  班固的父親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 [5]  班彪晚年潛心續寫《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史籍。 [6]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京城洛陽遊學,拜訪班彪,對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認為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 [7] 
隨着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在這裏,他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百家學説,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説,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註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的大義。這是他日後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史的極重要條件。在這裏,班固結識了崔駰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由於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為自己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讚。到班彪死時,班固雖然年僅二十三歲,但已具備頗高的文化修養和著述能力。 [8] 

班固舉賢求仕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於父親去世後生計困難,班固只好從京城洛陽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從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鄉里平民的地位,這對上進心很強的班固是一沉重打擊。 [9]  但他毫不氣餒,立志繼承父親未盡之業的決心並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後傳》的部分,內容還不夠詳備,佈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寫。於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後傳》的基礎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同時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 [10]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驃騎將軍,准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記(《奏記東平王蒼 [11]  。班固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但他舉薦人才的建議,卻大部分被劉蒼所採納。 [12] 

班固私修國史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國史”罪名很大 [13]  ,同郡人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後,很快就被處死。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班家上下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無法表白,便騎上快馬趕赴京城洛陽,打算上書漢明帝,替班固申冤。 [14] 
班超策馬穿華陰、過潼關,趕到京城洛陽上書為班固申冤,引起漢明帝對這一案件的重視,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至京師。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讚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釋放,並召進京都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圖書。 [15] 

班固受詔修史

班固半身像 班固半身像 [16]
班固被拜為“蘭台令史”,受任與前睢陽縣令陳宗、長陵縣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人,共同編撰東漢光武帝的事蹟《世祖本紀》。班固與陳宗等同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紀》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讚揚。由於班固在編撰《世祖本紀》過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晉升為“郎”官校書郎,負責整理校讎皇家圖書。 [17] 
班固繼續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東漢功臣、平林、新市起義軍和公孫述的事蹟,共成列傳載記二十八篇,這樣,光武帝一朝的記載大體齊備(即後世《東觀漢記》的光武帝部分。《東觀漢紀》是東漢皇朝的當代史,自明帝以後,章帝、安帝、桓帝、靈帝、獻帝歷朝都有續修,班固則是在它的創始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開了一個好頭。) [18] 
班固到京師後,弟班超與母親也隨至洛陽,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班固被漢明帝任命為郎官之後,官階雖低,但與明帝見面的機會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顯露,逐漸得到漢明帝的寵愛。 [19]  後來,明帝問及為救班固冒險上疏的班超,班固據實以告,明帝非常欣賞班超的勇氣和辯才,覺得他未得任用實在可惜,便授班超為“蘭台令史”。 [20]  這期間,班固的職務雖低,卻使班固得到較為安定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使他有條件接觸並利用皇家豐富的藏書,這就為他日後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
班固在撰寫光武一朝君臣事蹟期間,顯露出卓越的才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漢明帝鑑於班固具有獨力修撰漢史的宏願,也希望通過班固進一步宣揚“漢德”,特下詔,讓他繼續完成所著史書。 [21]  班固從私撰《漢書》到受詔修史,是一個重大轉折,對於《漢書》的完成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從此,班固不僅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活,有皇家圖書可資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確認,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由於具備了這些條件,班固開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業之中,撰史進度大大加快。 [22] 

班固文史大家

賦頌東都
東漢政權建立後,定都洛陽,至明帝時,疏浚護城河、修繕城牆,以重整皇宮。可是,關中上了年紀的士紳們仍懷戀西漢建都長安的熱鬧場面,認為東漢建都洛陽是錯誤的,希望朝廷遷回長安。班固認為洛陽更加適宜,不想遷都議論擾亂人心,於是作《兩都賦》,盛讚東都洛陽規模建制之美,並從禮法的角度,歌頌光武帝遷都洛陽、中興漢室的功績,宣揚洛陽建都的適宜性,以駁斥關中人士不切時宜的議論,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 [23-24] 
史論秦亡
永平十七年(74年),漢明帝召集班固、賈逵郗萌等人到皇宮雲龍門,討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讚語有無不當之處,班固當庭指出一處錯誤,出宮後,班固為進一步説明自己對秦亡的認識,作史論《秦紀論》,揭示秦朝歷史走向滅亡的必然性。 [25] 
堅定志向
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其子劉炟即位,是為漢章帝。漢章帝對經學文章同樣懷有很大興趣,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照進皇宮,與皇帝一起讀書。章帝每次外出巡守,總讓班固隨行,獻上詩詞歌賦助興。朝廷有大事,也讓班固列席,參與公卿大臣的討論。 [26] 
班固雖然以知識淵博得到章帝重視,但念及父子兩代才華橫溢,卻不能名顯於世,自己年屆四十,仍不得升遷,他想起東方朔揚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沒能趕上蘇秦張儀的時代,便提筆寫成《答賓戲》一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抒發了自己的苦悶和感慨,又從從正面反駁自己不該有的想法和抑鬱,鼓勵自己堅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標奮鬥不息。全文構思巧妙,格調高雅,説理深刻誠懇。 [27-28] 
章帝讀到後,更加讚賞班固的才華,也醒悟到班固長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為玄武司馬 [29] 
班固又在司馬相如《封禪》、揚雄《美新》的基礎上,作《典引》,述敍漢德。在文中,班固系統性地評價了“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該文主要以四句為主,形成後來四六句的雛形。 [30-32] 
白虎通義
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楊終指出,當時由於經學流派的繁衍,解經歧異很大,影響經學的傳播和發展,建議應該像西漢宣帝召集石渠閣會議那樣,召集學者來講論五經,裁定經義。 [33] 
章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下詔諸儒大會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以促進儒家思想與讖緯神學緊密結合,會議歷時一個多月才結束。 [34]  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會議,併兼記錄。會後他按章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 [35-36]  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7] 
終成漢書
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初步上完成了《漢書》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開始,共計歷時二十五年,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願。 [38-39]  全書記述從漢高祖開始,到孝平王莽被殺,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間的事蹟,包括《春秋》考紀、表、志、傳共一百篇。《漢書》頒出後,受到當朝重視,學者們爭相誦讀。 [40]  但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班固去世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於是漢和帝劉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八表”,而馬續續寫《天文志》 [101-102] 

班固北征匈奴

班固修《漢書》,曠日持久,雖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賞識,然而也不過是做了個蘭台令史、校書郎、玄武司馬之類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時機,以求建功立業。北單于派遣使者來朝納貢,意欲和親,章帝訊問眾官。班固分析兩漢時局,建議通使匈奴,以宣揚漢德(即《匈奴和親議》) [41] 
章和二年(88年),章帝卒,漢和帝即位,年僅十歲,竇太后臨朝,起用竇憲侍中,掌控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 [42]  後因刺殺齊殤王的兒子劉暢,事發被捕入獄,竇憲請求率軍北征匈奴以贖死罪。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43] 
永元元年(89年),班固年屆五十八歲,因遭母喪,辭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來有與邊疆事務打交道的經驗,於是,班固也想通過邊境立功,獲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竇憲被任命為將軍,率大軍攻伐匈奴的消息,便決定投附竇憲,隨大軍北攻匈奴,被竇憲任為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 [44] 

班固燕然勒石

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萬餘騎從滿夷谷(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稒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45]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後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中護軍班固作銘。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其辭曰:“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然後班師。 [46]  班竇兩家本有世交之誼,班固入竇憲幕府後,主持筆墨之事,與竇憲關係更為親密,便撰寫《竇將軍北征頌》,對竇憲北征匈奴大加歌頌。 [47]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單于派親王向竇憲通報,請求向漢稱臣,並想入京朝見。竇憲上表請示後,派班固、梁諷帶領數百人出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迎接。這時,南單于上書漢廷,建議乘機消滅北單于,然後南北匈奴合併歸漢。漢廷同意,於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受重傷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轉頭返回。 [48]  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次年,竇憲率軍精兵出擊,出塞五千裏,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斬首五千餘級,俘虜北單于太后,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 [49] 

班固含冤被害

班固從竇憲北征匈奴以後,進入竇憲幕府。此時的竇憲,因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眾多,官員進退都由他一人決定,朝臣震懾,望風希旨。尚書僕射鄭壽、樂恢由於招致他的不滿,被迫相繼自殺。 [50]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密謀叛亂,事發被革職,回到封地後被迫自殺。 [51]  班固與竇憲關係密切,因而受到株連,也被免職。 [52-53]  洛陽令種兢對班固積有宿怨 [54]  ,竇憲案發後,種兢藉機羅織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獄,同年死於獄中,年六十一歲。 [55] 
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詔譴責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並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 [56-57] 

班固主要成就

班固漢書

主詞條:《漢書
班固全身像 班固全身像 [58]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新體例,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全書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在構書體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規矩法度清晰、體例整齊合理,更易使人效法,開啓了官方修史的端緒。 [59] 
《漢書》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它是繼《史記》以後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範之作,通過敍述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事蹟,全面地展現了西漢盛世的繁榮景象和時代精神風貌,在敍事寫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藝術特色上,《漢書》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平鋪直敍過程中寓含褒貶、預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準確,形成了和《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 [60] 
在正史中專列《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漢書·地理志》模式被後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國總志、地方誌仿效,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班固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對後世沿革地理學的蓬勃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外,《漢書》還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 [61]  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是研究漢代地理的珍貴材料。 [62] 
《漢書·藝文志》考證了各學術別派的源流,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書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在中國學術史上有極高的價值。它繼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類體系,開創了史志目錄這一體列,後世修史,必設“藝文”、“經籍”類,對我國古典目錄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63-64] 

班固文學

賦作
代表作《兩都賦》,是以洛、雍(即長安)為題材,影響了張衡二京賦》以及左思三都賦》,蕭統文選》列為第一篇。
其《竹扇賦》:“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稈紛實翼。杳筱叢生於水澤,疾風時紛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美,託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闢暑致清涼。安體定神達消息,百王傳之賴功力,壽考康寧累萬億。”
此外,班固為竇憲出征匈奴紀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銘》,典重華美,歷來傳誦,併成為常用的典故。 [60] 
詩歌
五言詩《詠史》,“質木無文”, [65]  卻是現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詩,也是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開啓“詠史”這一詩題。 [60] 
《竹扇詩》: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 [107] 
論小説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把小説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諸子略共4324篇,小説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這是小説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班固認為“小説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説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 [66]  明確地指出小説起自民間傳説,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説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規範和影響着後世對小説的認知和寫作,兩千年來發揮着難以估量的功能價值。 [67] 

班固主要作品

班固著作頗豐,除《漢書》和《白虎通義》外,還有《典引》、《應譏》及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等四十多篇,《隋書·經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張溥輯有《班蘭台集》,今人丁福保輯有《班孟堅集》。 [2]  [64] 

班固人物評價

  • 張輔:“世人論司馬遷班固才之優劣,多以固為勝,餘以為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敍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敍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敍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68] 
  • 范曄:①“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鹹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②“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懷文,裁成帝墳。比良遷、董,兼麗卿、雲。彪識皇命,固迷世紛。” [69] 
  • 鍾嶸:“孟堅才流,而老於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70] 
  • 劉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 [71] 
  • 傅玄:“觀孟堅《漢書》,實命世之奇作。”
  • 劉知幾:“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 [72] 
  • 黃庭堅:“每相聚輒讀前漢書數頁,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73] 
  • 羅璧:“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愧馬遷,後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73] 
  • 凌約言:“班孟堅才瞻而有體,程不識之部伍也。” [73] 
  • 王維楨:“古今文章擅奇響者六家,孟堅之文以整而奇。” [73] 
  • 程頤:“孟堅之文,情旨盡露於文字蹊徑之中。班氏文章,亦稱博雅,但一覽之餘,情詞俱盡。” [74] 
  • 章學誠:①“史之良,首推遷、固”;②“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後世史官所能及。” [75] 
  •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76] 
  • 蔡東藩:“班固文人,黨附竇氏,始至殺身;獨班超能立功異域,終得封侯。大丈夫原應自奮,安能久事筆硯間?觀於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無志可知,一榮一辱,優劣判焉乃知人生處世,立志為先,慎毋媚世諧俗為也!” [77] 

班固軼聞典故

傅毅與班固都是東漢有名的文史學家,均為扶風郡人,經歷也極為相似,班固16歲時到京城洛陽太學求學,與傅毅成為同學,一起在太學中嶄露頭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遷為郎,典校秘書,二人又在京城洛陽相遇。 [78] 
漢明帝時期,神雀羣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頌》,班固、傅毅獻賦,均得到了漢明帝的稱讚,平分秋色。 [79]  在反對遷都長安問題上,班固作《兩都賦》,傅毅也作了《洛都賦》《反都賦》。漢章帝即位後,召傅毅為蘭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顯宗頌》十篇,顯於朝廷, [80]  班固心中頗有不平,在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譏諷傅毅“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千古話題。 [81] 
漢和帝時期,竇憲任車騎將軍,請傅毅為主記室。不久,竇憲升大將軍,又以傅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至此,二人又成為同僚,均作《北征頌》歌頌竇憲北伐的功績。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竇憲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竇憲謀反案受株連,死在獄中。
傅毅作為東漢的文史學家,為世人交口稱譽,與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當時人們的評價:“是以蘭台之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國時期,曹丕在《典論》中也説:“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82-83] 

班固藝術形象

動畫《三十六騎》中的班固 動畫《三十六騎》中的班固
動畫《三十六騎》趙毅配音班固 [104-105] 

班固家族成員

輩分
姓名
簡介
先祖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84] 
七世祖
秦始皇末年,避難於樓煩,以畜牧起家。 [85] 
六世祖
班孺
俠士,為郡歌頌 [86] 
五世祖
官至上谷郡守 [87] 
高祖
官至長子縣令 [88] 
曾祖
孝廉為郎,漢成帝時為越騎校尉;遷家至昌陵 [89] 
祖父輩
班稚(祖父)
漢哀帝時曾任廣平相,被王莽排擠而為延陵園郎 [90] 
班伯
受儒學,曾以“沈湎於酒”諫成帝,官至官至奉車都尉 [91] 
班斿
博學,官至右曹中郎將,與劉向一同校閲皇家秘書 [92] 
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著名才女 [93] 
父輩
班彪(父親)
史學家,曾在光武帝時徐縣令,晚年潛心修史,作《史記·後傳》六十餘篇 [94] 
班斿之子,學習儒學,崇尚老莊 [95] 
平輩
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西域都護、射聲校尉,封定遠侯。 [96] 
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史學家號曹大家。繼續修成《漢書 [97] 

班固墓葬

主詞條:班固墓
班固墓 班固墓 [98]
班固墓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太白鄉浪店村,據明清時期的《扶風縣誌》記載,班固墓周圍有圍牆,墓園內有石羊、華表、供案等。直到解放初期,該墓仍保有相當的規模。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因開荒種地和建設需要,墓園圍牆被拆,園內的華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見,墓冢縮為一個小小的黃土包。1982年省政府發文重新確定了班固墓的保護範圍,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發現盜洞並回填。現班固墓的面積只有20平方米左右。 [98-99] 
參考資料
  • 1.    班固:儒家文獻資料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7]
  • 2.    班固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3.    班固資料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08-27]
  • 4.    范曄《後漢書·班固傳》: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
  • 5.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彪字叔皮,幼與從兄嗣共遊學,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揚子云以下莫不造門。
  • 6.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
  • 7.    《謝承書》曰:“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 8.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 9.    班固《悠都賦》:“系高頊之玄胃兮,氏中葉之炳靈。”“諮孤蒙之眇眇兮,將圮絕而罔階,豈餘身之足殉兮?愇世業之可懷。”
  • 10.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
  • 11.    全後漢文·班固·奏記東平王蒼  .漢典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8-28]
  • 12.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開東,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説蒼曰:“......”蒼納之。
  • 13.    按:東漢時期,不僅“私修國史”是被嚴格禁止的,甚至“國史”一般也不能為個人所擁有。漢元帝時東平王劉宇上書求賜《太史公書》被拒絕之事,即可證明。
  • 14.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
  • 15.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班超)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台令史,
  • 16.    班固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7.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曲校秘書。
  • 18.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
  • 19.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自為郎後,遂見親近。
  • 20.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
  • 21.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 22.    陳其泰,趙永春.班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 23.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時京師修起宮室,浚繕城隍,而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固感前世相如、壽王、樂方之徒,造構文辭,終以諷勸,乃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
  • 24.    全後漢文·班固·《兩都賦》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8]
  • 25.    班固《典引·序》: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與賈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詣雲龍門,小黃門趙宣持《秦始皇帝本紀》問臣等曰:「太史遷下讚語中,寧有非耶?」臣對:「此贊賈誼《過秦篇》雲:『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此言非是。」
  • 26.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口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
  • 27.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以自二世才術,位不過郎,感東方朔、楊雄自論,以不遭蘇、張、範、蔡之時,作《答賓戲》以自通焉。
  • 28.    全後漢文·卷二十五·班固·答賓戲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8]
  • 29.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後遷玄武司馬。
  • 30.    全後漢文·卷二十六·班固·典引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8]
  • 31.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又作《曲引篇》,述敍漢德。以為相如《封禪》,靡而不典,楊雄《美新》,典而不實,蓋自謂得其致焉。
  • 32.    班固《典引》及其舊注平議  .中國文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9]
  • 33.    《後漢書·卷四十八·楊終傳》:議郎楊終上奏説:“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
  • 34.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下詔“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
  • 35.    《後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列傳》: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由臣,著為通義。
  • 36.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書。
  • 37.    中國孔子基金會編 .中國儒學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3月:p460
  • 38.    據《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 》:其八《表》和《天文志》又由其妹班昭及史學家馬續續成。
  • 39.    陳漢章《馬班作史年歲考》:班固作《漢書》二十五年,始永平元年戊午,終建初七年壬午。
  • 40.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 41.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羣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徒以畏漢威靈,逼憚南虜,故希望報命,以安其離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虜親附之歡,而成北狄猜詐之計,不可。”固議曰
  • 42.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①“和帝即位,太后臨朝,憲以侍中,內幹機密”。②“憲性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
  • 43.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憲懼見幸,分宮省之權,遣客刺殺暢於屯衞之中,而歸罪於暢弟利侯剛,乃使侍御史與青州刺史雜考剛等。後事發覺,太后怒,閉憲於內宮。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依司空,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 44.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
  • 45.    《後漢書》卷二十三: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
  • 46.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①“明年,......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②“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③“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
  • 47.    ①《竇將軍北征頌》:見《古文苑》、《藝文類聚》五十九。 ②《封燕然山銘(並序)》:見《後漢書·卷卷二十三·竇融列傳》
  • 48.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
  • 49.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 50.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尚書僕射郅壽、樂恢並以忤意,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
  • 51.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憲)既負重勞,陵肆滋甚......(憲等)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眾定議誅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 52.    范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竇憲)宗族,賓客以憲為官者皆免歸本郡。
  • 53.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 54.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幹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
  • 55.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
  • 56.    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
  • 57.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四十八》:初,班固奴嘗醉罵洛陽令種兢,兢因逮考竇氏賓客,收捕固,死獄中。固嘗著《漢書》,尚未就,詔固女弟曹壽妻昭踵而成之。
  • 58.    班固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 59.    陳其泰,趙永春.班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62-166
  • 60.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廣西師範大學[引用日期2014-08-28]
  • 61.    據《班固評傳》:僅《漢書·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記載川渠480個,澤藪59個,描述了全國300多條水道的源頭、流向、歸宿和長度,是《水經注》出現以前內容最豐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還記載有153個重要山嶽和139處工礦物產位置分佈情況;有屯田的記錄;有水利渠道的建設;有各郡國及首都長安、少數重要郡國治所及縣的户數和人口數統計資料113個,是我國最早的人口分佈記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統計資料。書中有陵邑、祖宗廟、神祠的分佈;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國、古城及其他古蹟記錄;有重要的關、塞、亭、障的分佈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內容等。
  • 62.    陳其泰,趙永春.《班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p346-367
  • 63.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64.    班固全集  .古詩歌庫網
  • 65.    南朝·梁·鍾嶸《詩品》: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
  • 66.    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説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 67.    唐潔璠. 《漢書·藝文志》“小説家”再考辯[J]. 名作欣賞,2008,12:8-11
  • 68.    《全晉文·卷一百五》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9-16]
  • 69.    後漢書·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9]
  • 70.    [梁]鍾嶸著 向長清注.詩品註釋:齊魯書社,1986年07月第1版:73
  • 71.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卷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9]
  • 72.    劉知幾《史通·內篇·六家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9]
  • 73.    陳其泰,趙永春《班固評傳》引凌稚隆·《漢書評林·漢書總評》
  • 74.    宋·程頤:“子長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徑之外。孟堅之文,情旨盡露於文字蹊徑之中。讀子長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得其宗。班氏文章,亦稱博雅,但一覽之餘,情詞俱盡。此班、馬之分也。”
  • 75.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9]
  • 76.    曾國藩文集  .中華勵志網[引用日期2014-11-05]
  • 77.    黜外戚羣姦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6]
  • 78.    丁儀《詩學淵源·卷八·傅毅》:建初中,肅宗以為蘭台令,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
  • 79.    王充《論衡》:永平中,神雀羣集,孝明詔上《神爵頌》。百官頌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 80.    丁儀《詩學淵源·卷八·傅毅》:以明帝廟頌未立,乃依《清廟詩》作《顯宗頌》十篇奏之。由是文雅顯於朝廷。
  • 81.    曹丕《典論》: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82.    班固與他的“一生之敵”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9]
  • 83.    班固畫像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象[引用日期2014-08-27]
  • 84.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子文初生,棄於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名谷於菟,字子文。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
  • 85.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於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羣。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後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年百餘歲,以壽終,故北方多以“壹”為字者。
  • 86.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壹生孺。孺為任俠,州郡歌之。
  • 87.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孺生長,官至上谷守。
  • 88.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長生回,以茂林為長子令。
  • 89.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回生況,舉孝廉為郎,積功勞,至上河農都尉,大司農奏課連最,入為左曹越騎校尉。況生三子:伯、斿、稚。
  • 90.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稚少為黃門郎中常侍,方直自守......哀帝即位,出稚為西河屬國都尉,遷廣平相......莽秉政,入補延陵園郎,太后許焉。食故祿終身。由是班氏不顯莽朝,亦不罹咎。
  • 91.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暱殿,容貌甚麗,誦説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説《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遷奉車都尉。
  • 92.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斿博學有俊材,左將軍史丹舉賢良方正,以對策為議郎,遷諫大夫、右曹中郎將,與劉向校秘書。
  • 93.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班況)女為婕妤....班婕妤供養東宮
  • 94.    後漢書·班彪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31]
  • 95.    《漢書·卷一百上·敍傳第七十上》: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
  • 96.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 97.    漢書·列女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31]
  • 98.    班固墓有望恢復明清時規模  .西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8-26]
  • 99.    班固墓  .寶雞地情網[引用日期2014-08-29]
  • 100.    班固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4-27]
  • 101.    《後漢書-列女傳》  .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引用日期2021-07-16]
  • 102.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  .初,班固奴嘗醉罵洛陽令種兢,兢因逮考竇氏賓客,收捕固,死獄中。固嘗著《漢書》,尚未就,詔固女弟曹壽妻昭踵而成之。[引用日期2021-07-16]
  • 103.    畫像取自於《歷代名臣像》。
  • 104.    三十六騎第2集  .嗶哩嗶哩[引用日期2024-01-16]
  • 105.    三十六騎  .嗶哩嗶哩[引用日期2024-01-16]
  • 106.    班固以德論“文”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1-17]
  • 107.    竹扇詩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2-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