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房用具)

鎖定
墨,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寶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後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古墨主要派別分徽墨川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緻密度較高,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被稱為“古墨”。
中文名
性    質
用具
特    徵
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
優    點
緻密度較高
名墨派別
徽墨、川墨

簡介

西泠印社圖墨 西泠印社圖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煙料、膠以及中藥等。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水。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有名的墨流派為安徽徽墨,蜀中川墨,上海胡開文。

發展歷史

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説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
《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製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鬥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鑑墨”(專供鑑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分類

清
墨分“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以松樹燒取的煙灰製成,特點是色烏,光澤度差,膠質輕,只宜寫字。油煙墨多以動物或植物油等取煙製成,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最常見的桐煙墨,堅實細膩,具有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着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選擇墨錠時,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按用途可分為普通墨、貢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禮品墨等。

御墨

御墨,顧名思義,當是皇室宮廷用墨,前文所説南唐李煜封李廷珪為墨務官來看,最遲在唐代末期已專門生產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所見最早為明代永樂御墨。國寶墨,牛舌形,一面為陽文塗金二龍紋,中為陰文楷書“國寶”二字,一面為四組塗金如意雲頭紋,中間“大明永樂年制”藍色楷款。製作頗為精湛。宣德時亦有御墨。龍香御墨,牛舌形,一面龍戲珠凸紋,一面陰文楷書“龍香御墨”四字,下有陰文楷書“宣德元年制”款識。龍香墨原為唐玄宗御製,唐·馮贄《雲仙雜記》:“玄宗御案墨,日龍香劑又(成都記):“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御墨,曰龍泉劑”。

貢墨

貢墨是官吏們請墨工製造並進呈皇帝的墨,均署有進呈者名款,有的同時署有墨工名款。貢墨的製作
鎏金硃砂貢墨 鎏金硃砂貢墨
極精,堪稱墨中精品。天書煥彩五色貢墨,共五錠,圭形,藍色,一面飾有雙龍,上下飾如意頭雲紋,背面隸書填金“青圭”二字,側面有楷書“江西巡撫陳淮恭進”款識;螭龍形,綠色;輪形,黃色,一面書有“如意寶輪”四字;蠶形,硃色;玉佩形,紫色。除圭形墨外,均有青銅器上常用紋飾。墨盒髹黑漆,雙龍紋描金,中間篆書“天書煥彩”四字。貢墨在製作上不惜工本,具有煙細膠清,雋雅大方,裝潢精美的特點。

自制墨

龍德御墨 龍德御墨
自制墨是按造墨者的意願所制的非賣品,多為官吏、士紳、書畫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選料精緻,亦屬收藏中的上品。書畫舟墨,長方形,一面陽文行書“書畫舟”三字,一面陰文楷書“曹冠五藏墨”五字款識,右側陽文楷書“康熙己酉仲秋之吉”八字。為河北豐潤人著名墨工曹冠五自制墨。當時墨壇有南北曹之説,南為曹素功,北為曹冠五。珍玩墨是專為欣賞收藏而制的非實用墨,選料上乘,墨模的雕刻甚精,藝術性高,亦為墨中精品。珍玩墨的形體各異,如明方林宗的鳩硯式墨,明邵琮林的楊梅式墨,清汪時茂的響泉琴墨,清胡開文的秦權墨和地球墨等,而最為人所稱道的當是胡開文墨店創始人胡天柱所造的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墨一組兩錠,均為人形,雙手於胸前捧一圓形大墨,圓墨上篆有“人磨墨墨磨人”文字。一錠金光閃閃,一錠本色細潤,墨背有楷書“乙酉首夏肖琴甫倩胡開文造”款識。此墨質精、款新,為珍玩墨中的佳品。禮品墨是作為饋贈的非賣品,此類墨多注重外部的表現形式,裝潢精美。由於不是實用品,故煙料較差,但其寓意明確,亦為收藏中的上品。品種有壽禮墨、婚禮墨、謝師墨等。如吳聞禮秋水閣墨,牛舌形,通體飾有流雲紋飾,一面方框內陰文楷書“牧翁老師真賞”,旁陽文楷書“門人吳聞禮上”。另一面方框內陰文楷書“秋水閣”三字,右下陽文楷書填金“羽吉”長方印文。藏墨雖為小項,但歷史頗為久遠,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愛藏墨。平生至愛之墨有四箱之多。明清之時此風更盛,特別是名工所制之墨價值不菲,程君房曾自詡“殘墨百年可比黃金”。

形狀分類

通常有如下分類:
長方形墨 [1]  、圓形墨、碑形墨、斷木形墨、亞形墨、寶瓶形墨、古編鐘形墨、腰元形、八角形、橢圓形、半月形、圓柱形、鳥獸型等。

墨的顏色

墨就是黑色之意,但是古代的墨不僅僅是黑色,還有其它顏色的彩墨,墨的大小一般是二十六錠。
普遍有下列顏色:
白墨、彩金墨、黃色墨、綠色墨、青色墨、紅色墨、七色墨、紅墨等。

製取方法

綜述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最早記述制墨的方法。即:“用上好煙搗細,過篩;一斤煙末和上五兩好膠,浸在梣樹皮汁中,再加五個雞蛋白,又將一兩朱沙,二兩麝香犀香搗細和入,放入鐵臼,搗三萬下。每錠墨不超過二三兩,寧可小,不可大”。 [2]  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一書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對用油煙、松煙制墨的方法有詳細的敍述。墨煙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佔十分之九,其餘佔十分之一。
墨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燒油取煙法

  • 記載一:宋 沈括發明用石油煙制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説‘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餘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餘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需要説明的是,沈括所謂“石油”即是現代所用之石油,此物於之前稱為“脂水”,沈括將其重新命名為石油,並沿用至今。
  • (譯文):延州境內出產石油,色如黑漆,燃燒後產生濃煙,帳篷沾上變黑;我掃取一些石油煙制墨,墨色又黑又亮,勝於松煙墨;於是大做起來,墨上刻以“延川石液”字樣。這種墨將來必定大行於世,因為石油產於地下,源源不盡,不像松樹,終有一天被採伐殆盡;如今齊魯一帶的松林,已被採伐殆盡,而太行山,北京西一帶的松林只剩下幼樹了。造墨的人自然也知道石煙墨的好處。石油煙很大,把人的衣服都燻黑了。我開玩笑寫了一首小詩如下:“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 記載二:趙彥衞雲麓漫鈔》引蘇東坡詩《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雲“書窗拾輕煤,拂帳掃餘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説是掃燈煙制墨。
  • 記載三:(宋)趙彥衞《雲麓漫鈔》有一段文字記載燒桐油制墨法:“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專人掃媒,和以牛膠,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謂之油煙。或訝其太堅,少以松節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 記載四:明《天工開物》記載的燒油取煙法:將桐油、清油或豬油放入油燈中點燃,油燈上方有鐵蓋收集油煙。每一位熟練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盞油燈,動作要敏捷,否則油煙過老。然後用鵝毛刷輕輕將鐵蓋表明層的油煙刷入紙片上,這是上等油煙,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澤。鐵蓋裏層油煙,必須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煙。每斤油可刮取約一兩上等油煙。 [3] 

燒松木取煙法

在地上搭長十幾丈(1丈=3.3米)長的竹棚,用紙和草蓆密封,竹棚和地面聯接處,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開一個煙孔,竹棚內用磚鋪通煙道。
斬取松木必須將松樹幹底部鑽洞,點火烤樹幹,讓松香流淨,即便殘留一點松香,燒出的松煙,質量不好。將松木斬塊堆入竹棚,從竹棚前端點火,連燒幾天,松煙從竹棚前端向竹棚後端瀰漫,待冷卻後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煙。從竹棚後段刮取的松煙叫清煙質量最好,供優質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煙,叫“混煙”,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煙叫“煙子”,供印刷用。
墨煙處理
明代文獻中通用的有兩個方法:
篩選法:用細絹篩將油煙或松煙篩選出細淨均勻的墨煙。
沉澱法:油煙或松煙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澱,上層細而勻是精料。

製作流程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雞蛋白、魚皮膠、牛皮膠和各種香料、藥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蘇木、白檀、蘇合香、珍珠等。各種配料有一千種以上。

搗練

將煙料和配料和成煙料團,放入鐵臼中搗練三萬次,或用鐵錘錘擊煙料團一萬次成為墨團。

墨錠

將墨團分成小塊放入銅模或木頭模中,壓成墨錠。墨錠形狀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半月形、圓柱形、鳥獸型等;圖案有彌勒佛、十二生肖、松、鳳、鶴、魚、鳥、花等。

用法

鄭板橋墨 鄭板橋墨
學習書法,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歷代書家無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説:“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國畫的墨法融進書法,增添了書法作品的筆情墨趣。
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入紙,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一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細觀蘇軾的墨跡,有濃墨淋漓的藝術效果。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與濃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於黑白色之間,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明代的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從作品通篇觀來,濃淡變化豐富,空靈剔透,清靜雅緻,仙住所著《畫禪室隨筆》中説:“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書法源出於董香光,傳其風神,作品疏秀佔淡。其實,川濃淡墨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於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説:“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濕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黃賓虹對墨法研究更有獨到之處,提出了“五筆L墨”的理論。他偶爾將漲墨法應用於篆書創作中,又表現出一番奇趣。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吳昌碩墨 吳昌碩墨
書法的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各樸墨法的關鍵。《畫譚》説:“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佔入水墨並稱,實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還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紙質的優劣密切相關。一幅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會增強作品的韻律美。當然,墨法的運用貴有自然,切不可盲目為追求某種墨法效果而墮入俗境。
古人論畫時講用墨有四個要素:
一是“活”,落筆爽利,講究墨色滋潤自然;
二是“鮮”,墨色要靈秀煥發、清新可人;
三是“變幻”,虛實結合,變化多樣;
四是“筆墨一致”,筆墨相互映發,調和一致。以此移證於書法的用墨也應是有一定的啓迪作用。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若水中混有雜質,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至於加水,最先不宜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以逐漸加入為宜。磨墨要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磨墨注意事項
墨的使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墨正
柳公權有所謂的“筆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觀,磨出的墨也不均勻。
力勻而急緩適中
磨墨時用力過輕過重,太急太緩,墨汁皆必粗而不勻。用力過輕,速度太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沬,色亦無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指按推用力”,輕重有節,切莫太急。
濃度適中
墨在使用中需採用適宜的濃度。含水量過高易導致暈染,而過濃甚至如啫喱狀,則難以書畫。
隨磨隨用
用墨必須新磨,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膠與煤逐漸脱離,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書,易褪色。
儲放匣內
研墨完畢,即將墨取出,置於匣內。否則,墨塊內的膠質易黏着硯池,幹後不易取。亦不建議曝曬於陽光下過度乾燥。 [4] 

辯識

墨的鑑別主要是年代的判斷。所謂偽品,大多是仿製某名家款的墨。墨上大都有製作者名款,故而熟悉各代主要制墨家的名字及齋,室名極為重要,知道何人屬於何年代,才可以分辨出墨的大致年代。從墨的外形風格來看,亦可觀察出一二,如:明墨堅實,大件居多,圖案文字大多為陽文,陰文少,其字體均有明代風格,所製出的墨紋飾也剛健,手摸稜稜有感,清墨書法秀潤,墨模雕刻刀法嬌細,有一種清雅柔麗的風貌。墨工跨年代者居多,如以曹素功命名的墨極常見,但並非均為曹素功所作,有的是後人的偽作,對此則應仔細分析。歷代帝王的名字由於避諱,因而也往往成為判斷年代的一個方面,如清康熙皇帝,玄字代表黑色,在墨名上時常出現。如九玄三極,玄元靈氣,明墨中常有此名。到了清代,為避玄字,就要改動,或玄字缺筆,或改玄字為元字,則可知凡有玄字出現的墨,必不是清代,為康熙以前所制。如曹素功是恢復明代吳叔大“玄粟齋”墨店的人,入清後他便改“玄粟齋”為“藝粟齋”。再如道光皇帝名,而休寧為墨的主要產地之一,為避寧字諱,胡開文的墨就常貫以地名,在邊款改為休城,見有此銘者,便可知該墨在道光以後。墨的外形往往飾漆塗金。明代初期的墨,多為本色,不加裝飾。墨體飾漆度,盛行於明萬曆年間,至清代乾隆年間尤盛,但明代漆度醇厚,清代則較浮淺。只在墨的四個邊框塗漆,明代較為多見,只在正背兩面邊上加漆的,則清代較為多見。

選用

第一,質地堅細。所謂堅細是指質地緊實,磨出的顆粒細膩。
第二,色澤黑亮,以黑得泛紫光為最上乘,純黑次之,青光又次之。
第三,膠質適中,太重粘筆,太輕則不濃。

制墨名家

三國魏韋誕:“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南北朝張永;
南唐徽州李廷圭李廷圭本姓奚,因為南唐後主制墨,賜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煙、珍珠、龍腦、白檀、魚膠為原料,製成的墨堅如玉,宮中用來畫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貴如珍寶。
張遇、潘谷;
張萬初;
程君房、葉玄卿、方於魯、羅小華;
曹素功曹素功墨造型美觀,曾制一套“經常應世墨”36錠,每錠刻印黃山一峯,表現安徽黃山36峯全景。與胡開文(績溪上莊人)、汪節庵(巖寺人)、汪近聖(績溪尚田人)並稱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安徽屯溪老街胡開文其墨原料考究,製造進程龐雜,存在“色澤烏潤、經久不褪、舐紙不膠、入紙不暈、芬香悠長”等特色;
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廠,其創建於“徽墨”故鄉安徽歙縣的巖寺鎮,從明朝末葉起至今已有近400年製作史。不僅是中國當代制墨行業中的元老,也是中國衍傳至今歷時最久的傳統老字號之一。
參考資料
  • 1.      .樣子網[引用日期2014-09-11]
  • 2.    宋應星.天工開物譯註.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4-01
  • 3.    徐青山.書包裏的學問: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64年2月北京第1版 1979年12月北京第2版:第54頁—第55頁
  • 4.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5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