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渾天儀

鎖定
渾天儀,是渾儀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説的儀器。
渾天儀發明者據説是西漢時期的落下閎,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制造於明朝,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 
中文名
渾天儀
用    途
古時觀測天象
含    義
渾儀和渾象的總稱
發明者
落下閎
所屬國家
中國

渾天儀理論背景

張衡改進渾天儀 張衡改進渾天儀
渾天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宇宙理論,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天內充滿了水,天靠氣支撐着,地則浮在水面上。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説的儀器,即是“物化”和“渾天説”。 [2] 

渾天儀組成構造

渾天儀詳細結構 渾天儀詳細結構
渾天儀是渾象渾儀的總稱。

渾天儀渾象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1] 

渾天儀渾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座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座標。渾儀由早期四遊儀和赤道環組成。
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改變一些環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立運儀

渾天儀歷史發展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説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説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着於“天體”之上。渾天説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説後來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説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説漸佔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落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1]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着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着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着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裏,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器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着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台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着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曆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着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説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製《靈憲圖》一份。 [1] 

渾天儀典籍記載

西漢末揚雄(公元前58年—18年)《法言·重黎》篇裏寫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