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車

(從遠古沿襲下來的古舊車輛)

鎖定
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主要使用在中國平原地區。據《路史後紀》載:奚仲發明車輛,夏禹時期封奚仲為夏車正,主管天下造車之事。由於天中地區盛產造車的上乘之木“槐”,而將奚仲分封到這裏,並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摯”為其國名。奚仲父子率領族人到這裏後就地取材,廣納民智,在原有舟車的基礎上終於創制了四輪太平車曰“輿”。《管子·形勢篇》説:“奚仲之為車也,方圓曲直,皆中規距準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得,成器堅固”。據相關史料記載,太平車最早出現在宋代,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描繪有幾輛用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太平車。太平車因其滾動平穩而得名。
中文名
太平車
拼    音
tài pínɡ chē
地    區
中國平原地區

太平車結構

太平車呈長方體,有車棚、車轂、車軲輪等主要構件。車身四周木板被鐵鉚和木楔固定,太平車長約217cm,寬約144cm。車的兩側各有兩個木輪子,每個輪子直徑為78cm,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鐵瓦”圍鑲着輪邊,兩邊的車幫是雙木條,雙幫的縱底木之間卡着車輪的鐵質橫軸,不影響車輪在雙幫之間轉動。四個軲轆轉起來,行駛中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太平車工藝

太平車 太平車
太平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標誌,因為保持着夏代“輈車”的雛形,所以被稱為“中國車輛活化石”。太平車的行進方式與其他木車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雖然車速很慢,但行進十分平穩。另外,它還具有載重量大的特點,非常適宜於在地勢平坦的地區短途運輸大批量的東西。過去,擁有太平車者多是些富裕人家或商行貨棧。歷史上,它曾長期作為一種重要運輸工具,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產隊裏還不斷使用。但隨着更便捷的車輛的出現,太平車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這種車的存世量非常少。 [1] 

太平車山東流行

山東省流行的木製獨輪車
北方平原地區,流行使用獨輪車,各地形態有區別,在山東省,有比較統一的樣式,統一稱呼為太平車。
這種獨輪車,至少元朝時在河北省就已經定型,明朝建立以後,洪武二年從河北省棗強縣向山東移民,這種運輸工具也隨之流傳到山東,不同的農村雖然相距數百里,但式樣結構完全相同,就是同一祖源的緣故。
50年代之前的純木製太平車 50年代之前的純木製太平車
20世紀50年代之前,太平車是純木製,大輪,輪子兩邊有防止摩擦的擋條,承重條較低,從而重心低,容易操縱,從而廣為流行,在山東農村為萬能用具,可運貨,也可運人。運貨時,通常用柳條筐分置兩邊,以平衡同時載放體積較大的貨物以及肥料泥沙等等散貨。50年代以後,有較大的改進變化,其車架部份基本保留原樣式,主要是車輪改為橡膠輻條軸承,從而大幅降低了本身耗能,節省了推車人的體力,運輸效率有本質提高,成為最重要的運輸工具。到70年代,山東省平原地區基本上每户農家都擁有太平車,除了農業,土方工程工地上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山東人推着太平車,日行百里,運輸半徑可達上千公里。
50年代始改進的橡膠輪胎太平車 50年代始改進的橡膠輪胎太平車
80年代以後,畜力車普及,太平車不再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數目迅速減少。90年代起,農用三輪機動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日常的短距離小貨物運輸改用小輪鐵架平板車,太平車在山東省漸漸接近絕跡,要找一輛展覽都難搜尋,太平車成為歷史。

太平車保健按摩器具

太平車 太平車
提起太平車,許多人都會感到陌生。其實,它就是古代人們使用的面部按摩器。在剛剛結束的香港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鎏金銅嵌石榴石把太平車,估價15萬至20萬港元,成交價36萬港元。太平車呈丁字形,橫頭是滾子,中有一長柄,滾子在臉上穴位來回滾動,在古代的醫書《醫宗金鑑》指出:皮膚黑斑,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漸退。因此古代婦女常常使用太平車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在拍賣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由瑪瑙、金、玉石等高檔材料製作的太平車。此次拍賣的這件太平車器樑架為鎏金銅質地,推輪以龍首連串蘇打石、水晶和紅瑪瑙組成,形成雙龍吐珠狀。把鑲嵌石榴石,把尾以六顆圓石嵌花形,把身以方石嵌成六行,留白處以碎石填滿。此器設計典雅別緻,帶有乾隆朝中西結合工藝的風格,盡顯帝皇氣派。
據説,清代在乾隆時開始才有此類材料講究的按摩器,供后妃在寢宮中使用,使用時可以自用或由宮女伺候,方便治療。在2006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清代宮廷生活》中顯示了三個不同質料的按摩器,其中一個在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Alan and Si-mone Hartman珍藏玉器專拍中出現,成交價為38.4萬港元。

太平車民間藝術

幕啓,在砍樂的中國民間器樂曲聲中,一個聰明、美麗的賣藝姑娘拉着一輛太平車上場,慈祥的老媽媽坐在太平車上觀賞風光,質樸憨厚的老爹爹一左一右的忙活着推車,這個賣藝人家欲趕廟會做點生意,正行走間,突然闖出一個手持官牌的縣府衙役,他要攔路搶劫民財,調戲賣藝女,老媽媽拿出車上的美酒佳餚,款待官府衙役。這個惡衙役是個酒色之徒,他一見賣藝女美如嫦娥,又有美酒佳餚好不歡喜,於是三大碗美酒一飲而盡。一見這陣勢,機智勇敢的賣藝人滿臉是笑地敬起酒來,左一碗,右一碗,惡衙役喝得爛醉如泥,待他拉住賣藝女的手欲行不軌時,賣藝女不甘受辱,在爹媽在幫助下,將惡貫滿盈的惡衙役推入河中……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花會“太平車”表現的故事情節。太平車由來已久,宋代時就已在中國民間流傳了,它世代相傳,久演不衰,時至今日,每逢新春佳節,在東、西、南、北、中神州大地下,到處可見到“太平車”在街頭巷尾頻頻演出。
中國民間藝術“太平車”,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成為羣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之一,它還於1985年1月由河北省民間藝術團帶着《太平車》、《獅子舞》、《瘋秧歌》、《跑驢》、《紅綢舞》等中國民間歌舞藝術,先後到美國奧蘭多市的迪斯尼樂園和新加坡等國家訪問演出長達三個多月。美國和新加坡的觀眾看到這些中國傳統的民間歌舞倍加讚賞,他們用不同的語言讚歎“非常精彩!”“好極了!好極了”“真是難以想象”!有一位60多歲的美國婦女看了中國民間歌舞高興地説:“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美妙,這麼精彩的民間藝術!真是好極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