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煦

(宋朝第七位皇帝)

鎖定
宋哲宗趙煦 [1]  (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104]  ),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1]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被立為太子,三月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祐。趙煦登基時年齡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臨朝聽政 [2]  。高氏起用司馬光等反對熙寧變法的大臣執政,恢復舊法,主張變法的官員被逐出朝廷,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改元紹聖。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新黨執政後,逐步恢復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後來新黨內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響。 [3]  在軍事上,趙煦一改元祐棄地求和的政策,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重啓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趙煦身體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連夭折而大受打擊 [13]  [29]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在東京福寧殿病逝,年僅二十五歲 [4-5]  ,在位十五年。累為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90] 
趙煦親政期間,在內政方面部分恢復熙寧、元豐時期的經濟政策,但無法阻止愈演愈烈的黨爭;對外任用章楶等人屢次擊破西夏,逼迫西夏請和,完成了開邊活動。 [107]  因其統治使宋朝國勢有所起色,故被後人稱讚為“天資聰粹,實有為之主”,其早逝被認為是對宋朝進一步發展的極大損失 [91] 
全    名
趙煦
諡    號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封    號
均國公、延安郡王、皇太子(即位前) [1-2] 
廟    號
哲宗
年    號
元祐紹聖元符
所處時代
北宋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京開封府
出生日期
1077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1100年2月23日
逝世地
福寧殿(今河南開封) [4] 
陵    墓
永泰陵
在位時間
1085年4月1日 至 1100年2月23日
前    任
宋神宗趙頊
繼    任
宋徽宗趙佶
主要成就
收取青唐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平夏城之戰
本    名
趙傭

趙煦人物生平

趙煦早年經歷

宋神宗趙頊像,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宋神宗趙頊像,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105]
趙傭(後改名趙煦)於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 [104]  )生於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為宋神宗趙頊的第六子,其母為宮嬪朱氏(欽成皇后)。曾加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之銜,封均國公。 [1] 
元豐五年(1082年),趙傭轉任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7] 
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在集英殿宴請羣臣,趙傭侍立在旁,其儀容舉止深得羣臣肯定,紛紛向神宗祝賀。 [8]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宰相王珪率宰執入見,請求立儲,由皇太后高氏(宣仁聖烈皇后)同聽政。神宗已説不出話,只是點頭首肯。 [9] 
當時,大臣蔡確邢恕也有策立神宗年富力強的兄弟雍王趙顥、曹王趙頵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氏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但高公繪等予以拒絕。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蔡確四處張揚,説自己有策立大功,反誣高氏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
不僅朝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後,趙顥還徑直去高氏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麼。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疾。高氏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面命侍衞禁止二王隨意出入寢殿,一方面讓宦官梁惟簡的妻子秘密趕製了一件十歲孩童穿的皇袍。 [9] 
三月一日,高氏垂簾聽政,在王珪等人前來覲見時,高氏當眾誇讚趙傭性格穩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後便一直手抄佛經,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稱其已能背誦七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她還將趙傭所抄佛經傳給大臣們看,讓他出簾見王珪等。王珪等齊聲稱賀。同日,高氏降制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皇儲之爭至此告終。 [9] 

趙煦登基為帝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趙煦即位。高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 [2]  [10] 
司馬光 司馬光 [11]
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贊成變法改革,在她執政後,便任命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呂公著為尚書左丞,參與朝政。司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為廢除新法的理論依據,新法遂漸被廢除。元豐八年(1085年)七月,首先廢罷保甲團教,半年之內,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馬法等相繼被廢。次年(1086年)初,司馬光病重,將廢除新法的任務交給呂公著,並隨即提出廢除免役法,不顧舊黨中範純仁蘇軾蘇轍等人反對倉促廢除而應進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見,仍下詔五日內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執政蔡確章惇先後被罷為地方官,年已八十一歲的四朝元老文彥博復出,擔任平章軍國重事。此年八月,罷青苗法。九月,司馬光去世,由呂公著繼續“更化”。 [3] 
但在此時,舊黨內部因政見、學術見解分歧,加上人事傾軋而互相攻擊,分化為洛陽人程頤為首的洛黨,以四川人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及河北人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等人為首組成的朔黨,三黨皆繼承司馬光廢除新法的遺志,勢力很大,洛、蜀兩黨勢成水火。 [3] 
元祐三年(1088年),呂公著以年老辭相,呂大防、範純仁分任左、右相。範純仁在司馬光當政之初,即反對完全廢除新法,對於廢除免役法認為尤應慎重緩行,此時任右相,對新黨的章惇、鄧綰和舊黨的蘇軾、韓維等貶官或受攻擊,多所維護,元祐四年(1089年)即因不贊成過分貶逐新黨蔡確,為朔黨所攻擊而被罷相。元祐六年(1091年)朔黨首領劉摯升任右相,同年也以交結變法派蔡確、章惇受到攻擊而罷相。 [3] 
在高太后垂簾的八年中,舊黨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新黨的打擊和傾軋也始終如一,從未放鬆過。劉摯等竭力搜尋章惇、蔡確的軼聞,加以穿鑿附會,對其進行詆譭,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車蓋亭詩案。此案是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舊黨利用高太后對蔡確等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新黨進行斬草除根式的清算。蔡確被貶出朝廷,並遭知漢陽軍吳處厚報復而被貶到新州安置。 [12]  舊黨將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譽為“三賢”,而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奸”。他們將王安石和蔡確親黨名單張榜公佈,以示警告,同時對元祐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縝、李清臣張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貶,又剷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
王夫之認為元祐時期“進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退也;退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進也;行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革也;革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興也”,朱熹譏諷這種一切以熙豐劃線的思路,是“閉着門説道理”,因而“矯熙豐更張之失,而不知墮入因循”。 [13] 
元祐更化談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經濟政策上舊黨也毫無積極的建樹,只是一場情緒化的清算運動。如果説,熙豐變法還是旨在解決國家社會問題,但元祐更化反而使這些國家社會問題治絲而棼。 [13] 

趙煦帝后積怨

高太后與趙煦“燭送詞臣” 高太后與趙煦“燭送詞臣” [14]
趙煦年幼時非常喜歡讀書,涉獵廣泛,尤喜唐人律詩。 [15]  同時擅長書法,元人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其“翰墨亦佳”。 [16]  高太后聽政時,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趙煦對朝政幾乎沒有發言權。大臣們也以為趙煦年幼,凡事都取決於高太后。朝堂上,趙煦的御座與高太后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高太后奏事,背朝趙煦,也不轉身向他稟報。以致趙煦親政後在談及垂簾時説,他只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 [17] 
到了趙煦十七歲時,高太后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諭必聽太后之言,也不勸太后撤簾。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態度惹惱了趙煦,使其心中非常怨恨,這也是他親政後大力貶斥元祐大臣的一個原因。儘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趙煦的感受,但他們並不放鬆對趙煦的教育。高太后任呂公著範純仁、蘇軾和範祖禹等人為侍讀,想教育趙煦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 [18] 
元祐四年(1089年)十二月,民間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劉安世、範祖禹聽説宮中在為宋哲宗找乳婢,認為趙煦只有十四歲,不應當近女色,高太后應嚴格約束,他們不斷以長篇大論上疏,言辭激烈。高太后對外解釋説,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顧,但私下卻將趙煦身邊的宮女喚去嚴加拷問 [19]  。這對趙煦的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108] 
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像,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像,台北故宮博物館藏(1張)
更讓趙煦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對待其生母朱氏也過於嚴苛。朱氏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入宮後,初為神宗侍女,後來生了趙煦、蔡王趙似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1084年)才被封為德妃。朱氏温柔恭順,對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畢恭畢敬。趙煦即位後,向皇后被尊為皇太后,朱氏卻只被尊為太妃,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氏問題上,朝中有人想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后;有人主張尊崇朱氏,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想壓制朱氏,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秋,才允許朱氏的輿蓋、儀衞、服冠可與皇后相同。趙煦親政後,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 [20]  通過趙煦生母的待遇問題,可以看出其間複雜的政治鬥爭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所做的一切,對於趙煦來説,負面影響非常大。少年老成的趙煦面對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趙煦和高太后奏報時,趙煦都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后問趙煦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趙煦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説什麼?”趙煦常使用一箇舊桌子,高太后令人換掉,但趙煦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后問為何,趙煦答:“是父皇(神宗)用過的。”高太后大為悲慟,心中清楚他將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劉摯曾上疏,讓高太后教導趙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説:“我常與孫兒説這些,但他並不以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擔心,當然更不敢放下權力。 [17]  [21]  [13] 
隨着高太后的衰老和趙煦的成長,不僅舊黨成員,連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來、新黨復起的政治氣氛。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時,她當着哲宗告誡範純仁和呂大防等人:“先帝追悔往事,至於泣下,這事官家應該好好記着。老身歿後,必然有很多人來教唆官家,應該不要聽。” [13]  [22] 

趙煦紹聖紹述

趙煦頭像 趙煦頭像 [105]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 [23]  ,趙煦開始親政。趙煦召回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章惇,在親政後次年改元“紹聖”,表明紹述的思想,追諡王安石為“文”,允許其配享神宗廟廷 [24]  ;大力打擊元祐大臣,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於嶺南(今廣西、廣東、海南一帶),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 [25]  ,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
趙煦不滿司馬光的“以母改子”,不滿元祐舊臣早年對他的冷落,更不滿高太后對他的種種壓抑,因此,對舊黨的仇恨心理不亞於元祐時被打擊的新黨。紹聖初年舉行郊祀大禮,按例,朝廷要頒佈大赦詔令,通常連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請示趙煦,可否赦免貶謫的舊黨官員,趙煦立刻拒絕。紹聖四年(1097年),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趙煦卻笑稱:“劉摯等安可徙。” [26]  趙煦的這些言行相當於宣判了舊黨政治上的死刑。
趙煦在新政中重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而在紹述後,執政的新黨在軍事上對西夏再取強硬政策,一方面在沿邊諸路構築了一道長達千餘里的防禦工事,一方面在重開的戰事中打退了西夏的進犯。元符元年(1098年)的平夏城之役,擊敗敵軍三十萬,是宋夏戰爭中少有的大捷,迫使西夏求和。不過浩大的軍費開支,也加重了財政負擔。 [13] 
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至九月,趙煦派將軍王愍、王贍、王厚等攻取邈川,佔領青唐,降服唃廝囉政權主瞎徵。閏九月,宰相章惇率百官稱賀。戰後,趙煦以青唐設置鄯州,以邈川設置湟州。 [27-28] 

趙煦英年早逝

趙煦的身體一直很糟糕,少年時便有咯血等宿疾。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趙煦寵愛的賢妃劉氏(即昭懷皇后)生下一個兒子趙茂,哲宗大喜,不顧阻力,封劉氏為皇后。九月二十五日,趙茂夭折,趙煦悲痛不已,輟朝三日。四天之後,劉氏的小女兒揚國公主也暴病死去,趙煦又為之輟朝三日。這些事對趙煦造成不小的打擊,加重了他的病情。 [29]  [13]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趙煦開始病重,無法上朝。同月十二日(2月23日 [104]  ),趙煦在福寧殿崩逝,年僅二十五歲,在位十五年 [4-5]  [30]  四月,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八月,葬於永泰陵 [31] 
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加諡為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32]  政和三年(1113年),改諡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6] 

趙煦為政舉措

趙煦政治

主詞條:紹聖紹述
趙煦為繼承神宗遺志推行新法,在親政後不久即恢復新黨主將章惇呂惠卿的階官、職名。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首倡“紹述”的鄧潤甫李清臣同時任執政。四月,趙煦改年號為紹聖,明確宣示繼承神宗改革事業,反對新法的執政蘇轍被貶出任知州,袒護蘇轍的首相範純仁也被貶出任知府。章惇成為首相,曾布入主樞密院,蔡卞許將黃履等先後任執政,林希任同知樞密院事,變法派控制了朝政。 [3] 
新黨執政後,各項新法先後恢復,並根據神宗時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進,以便於推行;但也採用一些元祐時制定的法規。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章惇進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時,“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致趙煦詢問章惇等:“元祐亦有可取乎?”最終“取其(指元祐時法)是者修立”。這反映出章惇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時舊黨那樣,對熙寧、元豐時的政令採取一味排斥的態度。當時的政治也比較清明,如趙煦親政七年,章惇獨相,“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即使四子接連中舉,也只有季子章援曾被授為校書郎(從八品),其餘都“隨牒東銓仕州縣,迄無顯者”,就是很好的例證。 [3] 
但在打擊舊黨方面,新黨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舊黨的重要官員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相繼被貶往廣南東路(今廣東)。已被貶為知府的範純仁還曾上奏論救,以致最終也被貶往永州(今屬湖南)。司馬光、呂公著終於被奪諡毀碑。此外,韓維、蘇軾、程頤等數十人也被相繼貶官。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蹇序辰、安惇請求設“看詳訴理文字所”(訴理所),對元祐初的訴理案件進行復查,這將擴大打擊舊黨成員,章惇聞言,遲疑未應,蔡卞即刻“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默然無言,於是“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這種做法,逞快一時而貽害無窮,誠如《宋史·哲宗紀》所説:“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 [3] 
在趙煦親政時期,打擊守舊派愈演愈烈,成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進行改革,其情況同守舊派當政的元祐時期相類似,新舊黨爭始終未能解決。與此同時,經濟上紹述雖以恢復新法為號召,實質上只是恢復元豐年間實施的條例,熙寧新法注重發展生產的內容被閹割了,而在抑制兼併勢力等方面,比起元豐來更大為倒退,社會改革的進步性質喪失殆盡。 [13] 

趙煦軍事

章楶像,取自1948年修《江蘇毘陵章氏宗譜》 章楶像,取自1948年修《江蘇毘陵章氏宗譜》
元祐年間舊黨回朝,摒棄了新黨開邊政策。為鞏固邊防,宋廷採用折衷路線,退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企圖向西夏示好。但西夏後族梁氏執意通過軍事勝利來鞏固權力,求和的意願不甚明顯。故而,宋廷開始重新思考如何設定邊防戰略。 [33]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環慶路戰區主帥章楶獲除提出“淺攻之計” [34]  。他認為“大抵戰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主張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帥府應即下令各將兵馬出城,“擇利駐劄,高險遠望,即不聚一處。賊馬追逐,又令引避”。那樣,敵軍有後顧之憂,便不能從事持續的攻堅或抄掠。西夏若敢長軀深入,則宋軍可扼其退路伏擊。 [33] 
在這種思想的指揮下,章楶等人開展了一系列戰事:
洪德城戰役: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梁太后率領號稱數十萬的大軍親征,沿馬嶺水(今環江)發動強大攻勢,圍環州(今環縣)及烏蘭、肅遠、洪德、永和等寨。章楶先派皇城使折可適等部約一萬移師馬嶺,與慶州方面分頭控扼,另派人在環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後又派兵五千赴援環州,準備對西夏的反擊。折可適探得西夏退兵後,便領軍前往洪德城。在西夏主力從環州撤圍時,在撤退路旁設伏,待西夏“前軍已遠,中寨方來”時發兵出擊,截斷西夏軍,使西夏大敗,梁太后僅以身免。此役,宋軍斬得首級千餘,墜崖及被毒死者無法統計,繳獲馬六百餘匹、駝九百餘匹。 [33] 
第一次平夏城之戰:元祐八年(1093年)到紹聖二年(1095年),宋廷重新調動陝西前沿的人事任命。新黨強硬派呂惠卿當上鄜延路經略使,孫路繼任河東路經略使;武將王文鬱成為熙河路經略使,章楶出任涇原路經略使;開封方面,朝廷重建了戰時政府和戰區指揮體系。 [33]  紹聖三年(1096年),呂惠卿在五十日內組織了十四次小規模的出擊行動,激起夏人反撲。在同年末的延安府一役,西夏集結五十萬大軍,分兵三路,意圖擊潰鄜延路的軍事力量。呂惠卿成功保衞延安府,使夏軍轉而攻陷金明寨,殺死近三千名宋軍。是役以西夏的戰術勝利而結束。但以五十萬人殺死不到三千名宋軍,戰果微不足道。正當西夏集中兵力攻擊鄜延路時,熙河路經略司便趁機構築女遮谷的防禦工事,保護貫通通遠軍到蘭州的路線。紹聖四年(1097年)初,章楶一面派軍築城,一面命各路佯攻,分散西夏軍注意力。西夏與獲得支援的涇原路宋軍在近天都山石門口交戰,但被擊敗。宋軍在建築石門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進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帶。竣工後,這兩座城名為平夏城靈平寨 [33]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由於西夏軍的敗退,陝西五路收復自元豐八年(1085年)後失去的堡寨,並在西夏境內構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建立數道防線,以逐步推進的方式,蠶食西夏土地,甚至威脅到西夏的農耕地。元符元年(1098年),梁太后統領聲稱超過百萬(實際上只稍多於三十萬)西夏的軍,向“視諸壘最大,郭成最知兵”的平夏城展開猛烈的攻勢。六路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奉命攔截宋方援軍。在他們的指揮下,西夏軍隊同時包圍六座新近建成的宋軍堡寨。不過,西夏圍攻平夏城長達十三天,始終不能攻克,只得連夜撤退,被宋軍伏兵重創。章楶派騎兵滲入天都山,擒獲包括嵬名阿埋、司妹勒都逋在內的三千餘人,繳獲牛羊十萬頭(只)。同時,宋軍蕃將李忠傑也組織騎兵滲入剡子山,襲擊卓羅監軍司的大本營,統軍仁多保忠僅以身免。 [35]  在遼朝的調停下,趙煦允許西夏的求和,宋方則在前線加緊修築了橫山和天都山的防禦工事,沿橫山綿延超過三百里,將党項人驅趕到沙漠地帶。至元符二年(1099年)秋,涇原和熙河兩路完成會州及其餘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確認從蘭州經黃河到會州,再沿天都山北巒穿過沒煙峽,最後抵達平夏城的領土。同年底,雙方和平,宋夏新疆界確立。 [33] 
宋史》編修者評説:“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36]  足以標誌着趙煦一朝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 [33] 
  • 河湟之役
主詞條:收取青唐
趙煦親政之後,決定重啓河湟之役,對青唐唃廝囉政權出兵。綜合陳均《九朝編年備要》等史籍記述,及趙煦親政後的情況判斷,王贍王厚因青唐吐蕃內部出現分裂,利用宋廷“紹述” 的有利時機“同獻議復故地”,並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才使宋廷決定重新出師。
北宋在河湟地區的軍事活動從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開,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廷政局再變,詔棄鄯州、湟州“以畀吐蕃”,歷時近十個月。宋方從一開始攻城掠地即比較順利, 基本上佔據主動地位。邈川“部屬繁庶,形勢險要,南拒河州,東拒蘭州,皆二百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宋軍於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出師。七月,副將王贍領軍率先渡過黃河,先下隴朱黑城,順利攻取邈川。八月,吐蕃首領瞎徵自青唐脱身來降。吐蕃“宗哥酋舍欽腳求內附,贍遣禆將王詠率五千騎赴之。既入,而諸羌變,詠馳書告急,王厚使高永年救之,乃免”。 [27]  王厚的有力配合確保了整個戰役的順利進行。九月,王贍佔領青唐,宋以青唐為鄯州,以邈川為湟州。但宋軍佔領河湟後,遭遇吐蕃反抗,後方供應不繼,於次年(1100年)開始撤出河湟。

趙煦文化

元祐更化時期,舊黨恢復熙寧變法時期廢止的“詩賦取士”,定製以詩賦、經義兩類取進士。到趙煦親政後,完全恢復新法,“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廷對仍試策” [37]  。在科舉中更以策論試題明確表示朝廷的主張,以應試者是否斥責元祐主政者司馬光等來定棄取,開了黨爭直接干預科舉的先河。 [38] 
趙煦在位期間,頒佈高麗所獻《黃帝針經》,向高麗輸送《冊府元龜》,進行文化科技交流。 [39] 

趙煦對外關係

  • 遼朝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崩逝;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逝世,宋方皆遵循成例,告哀於遼朝,遼方亦遣使弔祭。並曾遣使祝賀趙煦即位 [23]  [40] 
在元祐、紹聖時期,宋夏頻生摩擦。第二次平夏城戰後,西夏請求遼朝軍事介入,遼使促請停戰 [41]  。遼廷的有關決策被認為學者曾瑞龍認為是一個三重政策:第一,遼朝為促使和平實現,密謀對付西夏強硬派。據説,遼道宗不單拒絕西夏軍事介入的要求,還派使者毒死被視為戰爭發動者的梁太后。結果,李乾順恢復親政。第二,遼朝催促宋朝放棄並歸還所有佔領的土地、堡寨和州軍予西夏,休退兵馬,還復疆土,以突出遼朝在兩國之上的優越地位。第三,遼道宗似乎運用了武裝規勸政策。他在接近宋境代州的地方巡狩。宋朝情報指,遼營距雁門關以北只有五至七里。 [33]  最終宋方同意議和。
  • 西夏
元豐八年(1085年),西夏遣使進助神宗山陵馬;宋方因“夏國主母卒”,遣使弔祭 [42]  。元祐元年(1086年),夏人遣使祝賀趙煦即位 [43]  。夏惠宗李秉常死後,夏人遣使告哀,宋廷亦遣使往吊,並於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封李秉常子李乾順為“夏國主” [44]  。但自該年初起,西夏開始對宋發動小規模進攻,宋廷亦認為“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於是詔令諸路帥臣嚴兵守備 [45]  。朝臣同意將西北的浮屠、安強、葭蘆、米脂等四寨放棄給西夏 [46]  ,以試探西夏方面的和平意願,但夏人仍屢次犯邊。趙煦親政後,採取強硬姿態,主動發動攻勢,夏人被迫謝罪,但宋廷“卻其使不納” [47]  。經遼朝調停後,趙煦下詔允許西夏“自新”,不過宋逼澄清遼夏關係有別於宋夏關係,堅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國,最終使西夏重新臣服 [41]  [33] 
  • 河湟吐蕃
元豐八年(1085年),加青唐(今青海西寧)唃廝囉首領董氈(董氈已死,實為其養子阿里骨掌權)為檢校太尉 [48]  ,不久後又承認阿里骨的地位,命他襲任河西軍節度使、邈川(今青海樂都)首領 [49]  。隨後,阿里骨開始覬覦熙河土地。元祐二年(1087年),河湟首領結咓齪入熙河,以圖收復故土,被擊敗 [50-51]  。宋將種誼收復洮州,擒獲青唐大將鬼章青宜結 [52]  。阿里骨被迫奉表認罪,並再次入貢,得到赦免 [53]  。元祐五年(1090年)至紹聖二年(1095年),他數次遣使入貢 [54]  [55]  [56-57]  。紹聖四年(1097年),宋廷冊封阿里骨之子瞎徵為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 [58]  。元符元年(1098年),瞎徵遣使入貢 [59]  。次年(1099年),宋將王贍攻取邈川、青唐,招降瞎徵 [60] 
  • 西南蕃
元祐二年(1087年)、元祐三年(1088年),“西南蕃”兩次遣使進貢 [61-62]  。西南五蕃(龍蕃、張蕃、程蕃、羅蕃、韋蕃)頻繁遣使入貢 [54]  [63-64]  [65]  [57]  [66]  [59] 
  • 高麗
元豐八年(1085年)、元祐五年至七年(1090年—1092年),高麗國王王運四次遣使進貢 [67]  [54]  [65]  ,宋廷亦曾回賜器物 [68]  。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宋廷將高麗所獻的《黃帝針經》頒行天下。 [69] 
元符元年(1098年),高麗國王王顒遣使進貢 [59]  。元符二年(1099年),宋廷“詔許高麗國王遣士賓貢 [70] 
  • 西域(含中西亞)
喀喇汗王朝(即中國史籍所稱的于闐、黑汗)與宋廷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往來不絕,在趙煦在位期間,雙方往來頻繁:元豐八年(1085年),黑汗進貢獅子,被宋廷婉拒 [71]  。次年(1086年),宋廷回賜器物 [72]  。年底,黑汗再次進貢 [73]  。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加賜其金帶、錦袍、器幣等。 [74]  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四年(1089年),黑汗兩次入貢 [62]  [75]  。元祐四年(1089年),邈黎國(一説即西亞木剌夷國)使者攜“于闐國黑汗王”等入貢 [76]  。紹聖三年(1096年),黑汗與龜茲國一同來貢 [66]  。紹聖四年(1097年),黑汗王自稱進攻西夏三州,派其子入貢奏稟 [77] 
元豐八年(1085年)、紹聖三年(1096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大食(應指阿拉伯帝國遣使“入貢” [67]  [66]  [78]  。元祐三年(1088年),位於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麻離拔國遣使入貢 [79-80] 
  • 拜占庭帝國
據稱,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拜占庭帝國(中國史籍稱拂遣使到訪。 [81] 
  • 東南亞
元豐八年(1085年),加交趾國王李乾德為同平章事。 [48]  元祐二年(1087年),李乾德遣使進貢 [82]  。三個月後,宋廷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 [83]  。元祐六年(1091年),宋廷賜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 [84]  ,並加實封食邑 [55]  ,李乾德亦再遣使進貢 [85]  。紹聖二年(1095年),李乾德遣使進貢 [57] 
元祐元年(1086年)、元祐七年(1092年),占城兩次遣使進貢。 [65]  [86] 
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六年(1091年)及紹聖元年(1094年)、紹聖二年(1095年),室利佛逝四次遣使入貢。 [62]  [54]  [85]  [57] 

趙煦歷史評價

  • 憺威四夷,拓土千里。功斯須而告就,事振古以少倫。恭惟皇帝陛下,乾剛而離明,海涵而地載,內陶鎔於九有,外綱紀於八荒。懷柔以文,震疊有武。迺睠河湟之近境,是惟關隴之舊區。自天寶之不綱,召紇兵而赴難。坐致異類,盜據諸州。唐室欲收復而無從,先帝將經營而未暇。雖加厚撫,每持兩端,會其乖離,因以招納。種落魚爛、皆壺漿以迎我師,將士鷹揚,不血刃而舉其國。極太蒙之地際、震大宋之天聲。悉俘戎王,來獻魏闕。三百餘年陷沒之故郡,俄復冠裳,數十萬眾強梗之生羌,涵濡膏澤。一新辮髮之俗,舉為右衽之民。包載千戈,敉寧華夏,自此始矣,可謂盛哉。臣等猥以非才,叨居近列,仰奉至神之略,莫效涓塵,護觀不世之功,惟知鼓舞。 [28] 耆舊續聞》引
  • 恭惟陛下與天廣覆,如日大明。運至神於眇默之中,成萬務於緒餘之末。憫憐冠帶之倫,久陷要荒之域。拯溺居懷,乘機必發。適兇渠之內潰,命偏將以招攜。部族有壺漿之迎,王師無血刃之事。指揮已收於舊地,禮樂丕變於華風。功遠過於古先,期不淹於旬浹。臣等叨陪國政,無補聖謀,欣逢文德之誕敷,坐致遠人之來格。惟與蒼黔之眾,共紓鼓舞之誠。 [28] 《耆舊續聞》引
呂惠卿:“然自有國以來,用兵西方,而能所為必成,所伐必克,使天威遠暢,醜氐震疊,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者也。” [87] 續資治通鑑長編》引
趙煦畫像 趙煦畫像
趙佶:“哲宗皇帝聰明睿知,天性夙成。嗣服之初,遵養淵默,洎總威柄,發揮強剛,黜除奸回,修復法度。熙豐之政,燦然再新。十有六年,底於至治。” [88] 《哲宗加諡十六字詔》
王稱:“哲宗皇帝爰自沖年,嗣膺大曆。是時,宣仁共政,登進忠賢,以安天下。故元佑致治之盛,庶幾仁宗。及紹聖親政,起熙豐舊人而用之,元佑政事,一切務以相反。嗚乎,哲宗之英毅開敏,有能致之資,惜乎大臣不以忠厚而事其上也。” [89]  東都事略
脱脱阿魯圖等:“哲宗以衝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櫱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籲,可惜哉!” [90] 宋史
愛新覺羅·昭槤:“宋哲宗天資聰粹,實有為之主,天不(闕)宋,乃早崩隕,致使徽、欽嗣之,隕喪厥基。” [91] 嘯亭續錄
蔡東藩:“但吾觀宣仁彌留時,乃對呂、範二大臣,丁寧嗚咽,勸以宜早引退,並謂明年社飯,應思念老身,意者其豫料哲宗之不明,必有蔑棄老成,更張新政之舉耶?且哲宗甫經親政,奸黨即陸續進用,是必其少年心性,已多昧,宣仁當日,有難言之隱,不過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尚足為無形之防閒;至老病彌留,不忍明言,又不忍不言,丁寧嗚咽之時,蓋其心已不堪酸楚矣。宣仁固仁,而哲宗不哲,呂、範退,章、蔡進,宋室興衰之關鍵,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92] 宋史演義

趙煦軼事典故

趙煦追念神宗

大臣張舜民在上朝應對時曾對趙煦説:“臣之前到潭州就任時,讓臣的兒子上奏陳述了先帝患病的原由。”趙煦感念父親神宗,因而失聲痛哭。 [93] 

趙煦少年老成

趙煦即位時,年僅九歲,由高太后高滔滔執政。有一天,按照禮儀應由他接見遼朝使者。大臣蔡確擔心年幼的趙煦見了遼人的容貌、服飾奇異後會受驚嚇,有損國威,就先一日對他仔細地介紹遼使的容貌和服飾,請他不要驚奇,還重複講了幾十遍。趙煦聽後不做聲,等蔡確説完,他忽然嚴肅地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確回答説:“當然是人,不過是夷狄罷了。”趙煦説:“既然是人,我怎麼會怕他呢?”蔡確沒想到趙煦竟有如此主見,只得惶惶退下。 [94] 

趙煦是非分明

宰相蘇頌在執政時,見趙煦年紀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決於高太后。偶爾趙煦有話要説,有時無人應對,只有蘇頌在奏報太后後,必定再稟告趙煦。趙煦凡有要事宣讀,蘇頌必定告訴羣臣,讓他們俯首聽命。趙煦親政後,元祐年間的舊臣都遭貶職,御史周秩想一併彈劾蘇頌,趙煦説:“蘇頌素明君臣之義,不要輕率議論這位國家的元老。” [95] 

趙煦屍骨暴露

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太常少卿方庭碩奉命出使金朝,途中拜謁北宋諸帝的陵寢。而宋帝諸陵都遭破壞。趙煦所在的永泰陵受害尤為嚴重,他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方庭碩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 [96] 

趙煦廢后風波

孟皇后 孟皇后
趙煦即位之初,太皇太后高氏為他安排了眉州防禦使兼兵馬都虞侯孟元的孫女孟氏立為皇后(即昭慈聖獻皇后 [97]  。但趙煦更加喜愛姿色過人、多才多藝的御侍劉氏(即昭懷皇后,劉氏由美人進封婕妤 [29]  [15] 
劉氏仗着趙煦的恩寵,在宮中驕橫跋扈,對孟皇后也不放在眼裏。一次冬至朝會,后妃們按不同等級坐在形制不同的座位上,而劉氏卻別出心裁,把自己的座位裝飾的同孟皇后的一樣。大家對她很不滿意。這時不知誰高喊:“皇太后駕到!”眾后妃連忙起身,但等了好長時間,也沒見太后身影,眾人紛紛坐下,可是不知誰搞得惡作劇,把劉氏的座椅偷偷抽走了。劉氏往下一坐,摔到了地上,引起了鬨堂大笑。她認為是孟皇后指使人乾的,便向趙煦哭訴。之後正逢孟皇后牽涉到了宮中巫蠱一案,趙煦令宦官嚴查,最終決意廢了孟皇后,命其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衝真(關於孟皇后巫蠱案,《宋史》認為與劉氏有關 [29]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則有整段關於孟皇后及親屬行巫蠱的細節)。 [15]  [98] 
隨後劉氏接連誕下一女一子,接連進封為賢妃、皇后。

趙煦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北宋第六位皇帝,廟號神宗,諡號英文烈武聖孝皇帝。
嫡母
向氏
宋神宗時被立為皇后。宋哲宗時被尊為皇太后,後扶立宋徽宗即位。諡號欽聖憲肅皇后
生母
朱氏
宋神宗時累晉為德妃。宋哲宗時被尊為皇太妃。諡號欽成皇后
皇后
孟氏
宋哲宗、徽宗時兩度被廢,被尊為元祐皇后、太后。宋高宗時尊為隆佑太后。諡號昭慈聖獻皇后
劉氏
受趙煦寵愛,元符末年被立為皇后,稱元符皇后。宋徽宗時加號崇恩宮皇太后。諡號昭懷皇后
妃嬪
張氏
封婕妤。
胡氏
封婕妤。
章氏
封美人。
韓氏
封美人。
慕容氏
封美人。
魏氏
封美人。
高氏
封美人。
劉氏
封才人。
兒子
昭懷皇后劉氏為賢妃時所生,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諡號衝獻太子,後改諡獻愍。
長女
——
鄧國公主,原封福慶公主,兩歲殤。 生母孟皇后。
次女
——
陳國公主,始封德康公主,下嫁石端禮,累封淑和帝姬
三女
——
秦國康懿長公主,始封懿康公主宋孝宗時進封秦國大長公主。
幼女
——
揚國公主,初封懿寧公主,早殤。
以上內容來源 [99-101] 

趙煦人物爭議

關於趙煦的死因,難有定論,本詞條僅提供兩種説法:
  • 宋大詔令集》卷7的《元符遺制》稱:“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即認為趙煦因傷風感冒而死; [102] 
  • 根據《曾公遺錄》,宰相曾布認為趙煦死於性生理疾病。他在日記中記載趙煦的症狀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是致命的。其病因則是極度性放縱。 [102] 

趙煦後世紀念

主詞條:永泰陵
永泰陵為宋哲宗趙煦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西南一里許,東北500米為永裕陵。永泰陵在南宋初年屢遭破壞。至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現今只剩下一座土丘。 [15] 
永泰陵神路石像
陵園座北朝南,南北長740米,東西寬330米。由上宮、下宮和昭懷劉皇后陵組成。其建築佈局與其它帝陵相同。上宮官城位於乳台以北約134米處,邊長約為240米。陵園北有一段神牆,高4到5米,是北宋諸皇陵中僅存的一段神牆。陵台位於宮城中部,呈方形覆鬥狀,底部南北長60米,東西寬57米,高17米。台頂平坦,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米。該陵現存石雕造像56件,缺馴象人1件和宮人3件。 [15] 
永泰陵下宮位於昭懷劉皇后陵北部偏西,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35米,由於平整土地,現表面已無任何行跡可尋。據當地村民説,當年平整土地時兩個南門石獅被埋入地下。 [15] 

趙煦史料索引

東都事略》卷9 [89] 
宋史全文》卷13
宋史》卷17 [103]  、卷18 [90]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諱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欽聖皇后朱氏。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於宮中,赤光照室。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封均國公。
  • 2.    《宋史紀事本末》卷10《元祐更化》:神宗元豐八年三月,帝崩,皇太子煦即位,時年十歲,太皇太后高氏臨朝同聽政。
  • 3.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1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227-230
  • 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20:(元符三年)春正月戊辰朔,不受朝……(丁丑)三省、樞密院詣內東門問聖體,至申時,入對於福寧殿。上著帽,背坐御座,神色安愉……戊寅,三省、樞密院詣內東門入問聖體,上坐榻上,神采光澤如常……己卯,上崩於福寧殿,壽二十有五。
  • 5.    《東都事略》卷9:(元符)三年春正月戊寅,大赦天下,己卯,皇帝崩於福寧殿,聖壽二十五。
  • 6.    《宋史》卷18《哲宗本紀》:政和三年,改諡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 7.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 8.    《宋史》卷17《哲宗本紀》:七年三月,神宗宴羣臣於集英殿,王侍立,天表粹温,進止中度,宰相而下再拜賀。
  • 9.    《宋史》卷242《后妃上》:元豐八年,帝不豫,浸劇,宰執王珪等入問疾,乞立延安郡王為皇太子,太后權同聽政,帝頷之。珪等見太后簾下。後泣,撫王曰:“兒孝順,自官家服藥,未嘗去左右,書佛經以祈福,喜學書,已誦《論語》七卷,絕不好弄。”乃令王出簾外見珪等,珪等再拜謝且賀。是日降制,立為皇太子。初,岐、嘉二王日問起居,至是,令母輒入。又陰敕中人梁惟簡,使其妻制十歲兒一黃袍,懷以來,蓋密為踐阼倉卒備也。
  • 10.    《宋史》卷17《哲宗本紀》: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
  • 11.    司馬光像取自南薰殿歷代聖賢名人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12.    《宋史紀事本末》卷10《元祐更化》:四年五月,安置蔡確於新州。確失勢已久,遂懷怨望,在安州嘗遊車蓋亭,賦詩十章,知漢陽軍吳處厚與確有隙,因解釋其語,以為謗訕,且論其用郝處俊上元間諫高宗欲傳位武后事指斥東朝,上之中書,於是台諫上怨謗,乞正其罪。詔確具析,確自辨甚悉,右正言劉安世等又言:確罪狀著明,何待具析,此乃大臣曲為之地耳。乃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台諫論之不置,而諫議大夫範祖禹亦言確之罪惡,天下不容,尚以列卿分務留京,未厭眾論,執政議寘確於法,範純仁、王存以為不可,爭之未決。文彥博欲貶確嶺嶠,純仁聞之,謂呂大防曰:此路乾興以來,荊棘近七十年,吾輩開之,恐自不免。大防乃不復言。越六日,再貶確英州別駕,新州安置。純仁又言於太后曰:聖朝宜務寬厚,不可以語言文字之間曖昧不明之過竄誅大臣,今舉動宜為將來法,此事甚不可開端也。且以重刑除惡,如以猛藥治病,其過也,不能無損焉。不聽。
  • 13.    虞雲國.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6:259,265-266
  • 14.    晉文.中國帝王圖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05:461
  • 15.    鞏義市文物和旅遊局編著;趙玉安,趙延利,康孝本主編.解讀宋陵.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9:99-101
  • 16.    徐永明,楊光輝 整理.陶宗儀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552
  • 17.    丁版《宋人軼事彙編》卷1引《鐵圍山從談》:宣仁在宮內語上曰:“彼大臣奏事,乃胸間且謂何?奈無一語耶!”上曰:“娘娘已處分,俾臣道何語?”如是益恭默不言。宣仁登仙,上親政,數與臣僚論昔垂簾事,曰:“朕只見臀背。”魯公頃道之。
  • 18.    《宋史》卷337《範祖禹傳》:夏暑權罷講,祖禹言:“陛下今日之學與不學,系他日治亂。如好學,則天下君子欣慕,願立於朝,以直道事陛下,輔佐德業,而致太平;不學,則小人皆動其心,務為邪諂,以竊富貴。且凡人之進學,莫不於少時,今聖質日長,數年之後,恐不得如今日之專,竊為陛下惜也。”
  • 19.    《宋史》卷337《範祖禹傳》:聞禁中覓乳媪,祖禹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時,上疏勸進德愛身,又乞宣仁後保護上躬,言甚切至。既而宣仁諭祖禹,以外議皆虛傳,祖禹覆上疏曰:“臣言皇帝進德愛身,宜常以為戒。太皇太后保護上躬,亦願因而勿忘。今外議雖虛,亦足為先事之戒。臣侍經左右,有聞於道路,實懷私憂,是以不敢避妄言之罪。凡事言於未然,則誠為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言之何益?陛下寧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無及之悔。”
  • 20.    《宋史》卷243《欽成朱皇后傳》:欽成朱皇后,開封人。父崔傑,早世;母李,更嫁朱士諳。後鞠於所親任氏。熙寧初,入宮為御侍,進才人、婕妤,生哲宗及蔡王似、徐國公主,累進德妃。哲宗即位,尊為皇太妃。時宣仁、欽聖二太后皆居尊,故稱號未極。元祐三年,宣仁詔:《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其尋繹故實,務致優隆。於是輿蓋、仗衞、冠服,悉侔皇后。紹聖中,欽聖覆命即閤建殿,改乘車為輿,出入由宣德東門,百官上箋稱"殿下",名所居為聖瑞宮。贈崔、任、朱三父皆至師、保。
  • 21.    《朱子語類》卷127:哲宗常使一舊桌子,不好。宣仁令換之,又只如此在。問之,雲:“是爹爹用底。”宣仁大慟,知其有紹述意也。又劉摯嘗進君子小人之名,欲宣仁常常喻哲宗使知之。宣仁曰:“常與孫子説,然未曾了得。”宣仁亦是見其如此,故皆不肯放下,哲宗甚銜之。紹述雖是其本意,亦是激於此也。
  • 22.    《宋史紀事本末》卷10《元祐更化》:八年九月戊寅,太皇太后高氏崩。初,太后不豫,呂大防、範純仁等問疾,太后……又曰:先帝追悔往事,至於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老身沒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
  • 2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八年……九月戊寅,太皇太后崩……庚辰,遣使告哀於遼。
  • 24.    《宋史》卷327《王安石傳》:紹聖中,諡曰文,配享神宗廟庭。
  • 25.    《宋史》卷343《林希傳》:時方推明紹述,盡黜元祐羣臣,希皆密豫其議。自司馬光、呂公著、大防、劉摯、蘇軾、轍等數十人之制,皆希為之,詞極其醜詆,至以“老奸擅國”之語陰斥宣仁,讀者無不憤嘆。
  • 2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91:(紹聖四年)布又言臣昧死,更有一事,欲上幹聖聽。上曰:“何事?”布曰:“呂大防、劉摯初貶淮南、湖北,至昨來明堂赦,方逾年,故有不得遷□指揮。今皆在嶺表惡地,與前日不同,今以天變肆赦,謂宜稍徙近地,足以感召和氣。”上笑曰:“劉摯等安可徙”布曰:“臣所見如此,更在陛下裁擇。編刺配隸罪人,亦分廣南與遠惡處為兩等,若稍徙之於端、康、英、連之界,亦是嶺表,似亦未為過。”上極難之。
  • 27.    《宋史·卷三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2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29.    《宋史》卷243《后妃傳下》:昭懷劉皇后,初為御侍,明豔冠後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孟後位中宮,後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內侍郝隨、劉友端為之用。孟後既廢,後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諫,坐竄。
  • 30.    《宋史》卷18《哲宗本紀》:三年春正月辛未,帝有疾,不視朝。……己卯,帝崩。
  • 31.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四月己未,上諡曰欽文睿武昭孝皇帝,廟號曰哲宗。……八月壬寅,葬於永泰陵。
  • 32.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崇寧三年七月,加諡曰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 33.    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7:128-158
  • 34.    李華瑞.西夏學文庫 論集卷 西夏史探賾: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08:81
  • 35.    《宋史》卷328《章楶傳》:夏主遂奉其母合將數十萬兵圍平夏,疾攻十餘日,建高車臨城,填塹而進,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人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牛羊十萬,夏主震駭。哲宗為御紫宸殿受賀,累擢楶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
  • 36.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29]
  • 37.    《宋史》卷155《選舉志一》:帝既親政,羣臣多言元祐所更學校、科舉制度非是,帝念宣仁保佑之功,不許改。紹聖初,議者益多,乃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廷對仍試策。
  • 38.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齊魯書社,2004-01:63-65
  • 39.    席彥昭,徐小龍.北宋九朝帝王連環圖畫: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02:288
  • 40.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豐)八年……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遣使告哀於遼……秋七月戊戌……丙午,遼人來弔祭……十一月……己酉,遼遣使賀即位。
  • 41.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二年……三月丙辰,遼人遣籤書樞密院事蕭德崇來為夏人請緩師,仍獻玉帶。
  • 42.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豐)八年……冬十月甲子,夏國遣使進助山陵馬……以夏國主母卒,遣使弔祭。
  • 4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五月……庚申,夏人來賀即位。
  • 44.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秋七月……乙丑,夏國主秉常卒……冬十月……壬辰,夏人來告哀。庚子,遣使弔祭。
  • 45.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五月癸丑,夏人圍南川砦……秋七月……夏人寇鎮戎軍……八月……癸巳,以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詔諸路帥臣嚴兵備之……辛丑,涇原言夏人寇三川諸砦,官軍敗之。
  • 46.    《東都事略》卷9:(元祐)二年……冬十月戊午……以浮屠、安強、葭蘆、米脂四砦歸於夏人。
  • 47.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二年……二月……甲申,夏人以國母卒,遣使告哀,且謝罪,卻其使不納。
  • 48.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豐)八年……夏四月……甲戌,加李乾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董氈檢校太尉。
  • 49.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二月……辛未,董氈卒,以其子阿里骨襲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
  • 50.    高文德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1783
  • 51.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夏四月……丁亥,鬼章子結齷齪寇洮東。
  • 52.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八月……丁未,岷州行營將種誼復洮州,執蕃酋鬼章青宜結。
  • 5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三年春正月……壬申,阿里骨奉表詣闕謝罪,令邊將無出兵,仍罷招納……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貢……九月……乙丑,阿里骨復遷職,加封邑。
  • 54.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五年)高麗、于闐、龍蕃、三佛齊、阿里骨入貢。
  • 55.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七年……十二月辛亥,阿里骨、李乾德加食邑實封。
  • 56.    《宋史》卷18《哲宗本紀》:紹聖元年……夏四月乙巳朔,阿里骨進獅子。
  • 57.    《宋史》卷18《哲宗本紀》:(紹聖)二年……交阯、三佛齊、韋蕃、阿里骨入貢。
  • 58.    《宋史》卷18《哲宗本紀》:(紹聖)四年春正月……庚寅,以阿里骨子瞎徵襲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
  • 59.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元年……春正月高麗、瞎徵、西南蕃張氏、羅氏、程氏入貢。
  • 60.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二年……秋七月……丙寅,洮西安撫使王贍復邈川城……八月……瞎徵降……九月……己未,青唐酋隴拶以城降。
  • 61.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八月……庚寅,西南蕃遣人入貢。
  • 62.    《宋史》卷17《哲宗本紀》:是歲(元祐三年),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
  • 6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冬十月……己亥,西南龍、張蕃遣人入貢。
  • 64.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四年……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貢。丁未,龍蕃入貢。
  • 65.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七年)高麗、占城、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
  • 66.    《宋史》卷18《哲宗本紀》:(紹聖)三年……是歲,于闐、大食、龜茲師王國、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
  • 67.    《宋史》卷17《哲宗本紀》:是歲(元豐八年),日有五色雲者六。高麗、大食入貢。
  • 68.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春正月……丁未,詔回賜高麗王鞍馬、服帶、器幣有加。
  • 69.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八年春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
  • 70.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二年……二月……己卯,詔許高麗國王遣士賓貢。
  • 71.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豐)八年……十二月壬戌,于闐進獅子,詔卻之。
  • 72.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春正月……閏月……庚戌,賜于闐國王服帶、器幣。
  • 7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十一月戊午……乙亥,于闐國遣使入貢。
  • 74.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二月……丁酉,加賜于闐國金帶、錦袍、器幣。
  • 75.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四年……五月……丁酉,于闐國來貢。
  • 76.    《宋史》卷489《外國五》:邈黎國,元祐四年,般次冷移、四抹粟迷等齎于闐國黑汗王並本國王表章來。有司以其國未嘗入貢,請視於闐條式。從之。
  • 77.    《宋史》卷18《哲宗本紀》:(紹聖)四年春正月……二月……癸亥,于闐來貢,黑汗王攻夏人三州,遣其子以聞。
  • 78.    《宋史》卷18《哲宗本紀》:(元符)二年……二月……甲午,大食入貢。
  • 79.    周去非《嶺外代答》 卷3《大食諸國》: 有麻離拔國,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裏,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大食麻囉拔國遣使入貢,即此麻離拔也。
  • 80.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三年……十一月……丁卯,大食麻囉拔國入貢。
  • 81.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六年……二月……庚子,拂箖國來貢。
  • 82.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貢。
  • 83.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二年……秋七月……庚申,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
  • 84.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六年……夏四月……壬子,賜南平王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
  • 85.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六年)高麗、交阯、三佛齊入貢。
  • 86.    《宋史》卷17《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八月……占城國遣使入貢。
  • 8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六》(元符二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3]
  • 88.    《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四十二·哲宗加諡十六字詔》(崇寧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 89.    錢士升 撰.二十五別史 九國志 東都事略:齊魯書社,2000-05:236
  • 90.    《宋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17]
  • 91.    《嘯亭續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92.    宋史演義:囑後事賢后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08]
  • 93.    《道山清話》:舜民嘗因登對缺雲:“臣頃赴潭州任,因子細奏陳神宗感疾之因。”哲宗至於失聲而哭。
  • 94.    丁版《宋人軼事彙編》卷1引《石林燕語》:哲宗初立,契丹吊哀使入見。蔡持正以虜使衣服與王廷異,上春秋少,恐升殿,驟見或懼,前一日奏事罷,從容言其狀,請上勿以為異。重複數十語,皆不答。徐俟語畢,忽正色問:“此亦人否?”確言:“固是人類,但夷狄耳。”上曰:“既是人,怕他做甚?”持正悚然退。
  • 95.    (明)馮夢龍 著;柯繼銘 編譯.智囊全集 上:北方文藝出版社,2015-09:46-47
  • 96.    丁版《宋人軼事彙編》卷1引《澗泉日記》:紹興戊辰,太常少卿方庭碩使金,展謁陵寢。先是諸陵俱遭發,哲宗至暴骨,庭碩解衣裹之,惟昭陵如故。
  • 97.    《宋史》卷243《后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元之孫女也。
  • 98.    《宋史》卷243《后妃傳下》:久之,劉婕妤有寵。紹聖三年,後朝景靈宮,訖事,就坐,諸嬪御立侍,劉獨背立簾下,後閤中陳迎兒呵之,不顧,閤中皆忿。冬至日,會朝欽聖太后於隆祐宮,後御坐未髹金飾,宮中之制,惟後得之。婕妤在他坐,有愠色,從者為易坐,制與後等。眾弗能平,因傳唱曰:“皇太后出!”後起立,劉亦起,尋各復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僕於地。懟不復朝,泣訴於帝。會後女福慶公主疾,後有姊頗知醫,嘗已後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藥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後驚曰:“姊寧知宮中禁嚴,與外間異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後即藝符於帝前。宮禁相汀傳,厭魅之端作矣。未幾,後養母聽宣夫人燕氏、尼法端與供奉官王堅為後禱祠。事聞,詔入內押班梁從政、管當御藥院蘇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宮妾幾三十人,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獄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錄,罪人過庭下,氣息僅屬,無一人能出聲者。敦逸秉筆疑未下,郝隨等以言脅之。敦逸畏禍及己,乃以奏牘上。詔廢后,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衝真。
  • 99.    《宋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100.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101.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102.    張邦煒.宋徽宗角色錯位的來由.四川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01期:90-91
  • 103.    《宋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0]
  • 104.    《宋史·哲宗本紀》稱趙煦生於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日(七日),崩於元符三年正月己卯日(十二日)。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進行換算,分別為儒略曆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 105.    陳詩宇.玉座塵消硯水清 龍髯不動彩毫輕 兩宋御容與所繪冠服[J].紫禁城,2020(02):14-41.
  • 106.    華人德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796
  • 107.    宋哲宗趙煦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3]
  • 108.    王菡 著.宋哲宗 宋帝列傳: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1:27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