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頌

(中國北宋中期官員,天文學家、藥物學家)

鎖定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後徙居潤州丹陽縣。中國北宋中期官員,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 [6] 
蘇頌出身閩南望族,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授宿州觀察推官。此後長期在館閣供職,廣涉古籍,留心醫學。嘉祐六年(1061年)後多次出知地方,治績斐然,並兩次出使遼朝、三任館伴使。宋神宗時曾參與元豐改制宋哲宗即位之初,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右丞,至元祐七年(1092年)升任守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成為宰相。他執政時量能授任,務使百官守法遵職。同時不立黨援、以禮自持 [16]  ,故能於哲宗親政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宋徽宗時進拜太子太保,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頌逝世,終年八十二歲。獲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正簡” [23] 
蘇頌博學多才,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説,及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他領導製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開啓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因其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故而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1]  。有《本草圖經》《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作品傳世。今人輯有《蘇頌全集》 [58] 
概述圖來源 [69] 
全    名
蘇頌
別    名
蘇子容
蘇正簡
諡    號
正簡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
出生日期
1020年12月10日
逝世日期
1101年6月18日
主要成就
科學、藥物學研究、實踐
在地方為政有方
主要作品
本草圖經
新儀象法要
蘇魏公文集
最高官職
太子太保觀文殿大學士司空(贈)
爵    位
郡公→魏國公(追封)

蘇頌人物生平

蘇頌初入仕途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10日),蘇頌在福建路泉州同安縣蘆山堂(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城關)出生。 [2] 
蘇頌自少警敏,刻苦求學。在他少年時期,父親蘇紳歷任顯職,按例,蘇頌可以不經科舉而以父蔭得京官之職。但他推辭不就,專心科舉,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成功考中進士。及第之後,被授為漢陽軍觀察判官,未就職,於是改授宿州觀察推官。次年(1043年),升知江寧縣。他主政地方之初,便能做到為政有法,深得監司王鼎、王綽、楊紘等人的稱許。 [3]  [56] 
後來,蘇頌因“丁外艱”而離職服喪。喪期滿後,出任南京(應天府)留守推官,受到南京留守歐陽修的倚重,歐陽修將政務委託給他辦理。而閒居睢陽的前宰相杜衍也非常器重他,對其悉心傳授平生經歷 [4]  。三年任滿,正趕上父親蘇紳病逝,蘇頌離職服喪,將父親葬於京口,並從此移居潤州丹陽 [2]  [6] 

蘇頌揚歷中外

蘇頌科技館中的蘇頌銅像 蘇頌科技館中的蘇頌銅像
皇祐五年(1053年),蘇頌被召入朝中,授“試館閣校勘”,開始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 [5]  。不久遷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年),改任同知太常禮院 [5]  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賢校理、校正醫書官。嘉祐四年(1059年),兼任殿試復考官,次年(1060年)調太常博士,仍兼校正醫書官等職。 [6] 
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廉靜自守” [56]  ,專心校正編撰古籍,由此廣泛接觸有關文獻資料,為他成為一個淵博的學者創造了條件。 [6] 
宰相富弼韓琦也認為他賢能,特意詢問他有何要求。蘇頌不為自己求取京官,反而懇請出外供職,由此更受到富、韓二人稱歎。嘉祐六年(1061年),蘇頌離開朝堂,出知潁州。嘉祐八年(1063年),獲召入朝,任“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公事”。 [6]  適逢仁宗崩逝,需要修建山陵,主管部門向各郡徵收一時難得的物資。蘇頌對他們説:“遺詔務從儉約,怎麼可以強制下面交納當地不出產的東西。”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56]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被改調為三司度支判官 [6]  累遷尚書工部郎中,又出任淮南轉運使。在去淮南前的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蘇頌先任遼朝使臣的伴送使。當蘇頌一行行至恩州時,突遇驛館起火。由於他遇事鎮定,舉措得當,沒有發生混亂,遼使未曾受到大的驚擾,因此很得新即位的宋神宗的讚賞。蘇頌入朝時,神宗對他“勞問甚寵”。數月後,蘇頌被召入朝,奉詔修起居注。同年任賀遼太后生辰使,出使遼朝。在此期間,接連判尚書禮部祠部司、三司都磨勘司太常寺等事。 [56] 
熙寧元年(1068年),蘇頌升任知制誥。熙寧二年(1069年),拜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歷任同知審刑院、提舉官告院、判司農寺事。又任遼朝賀生辰伴使。熙寧三年(1070年),奉詔“權同知貢舉”。 [56] 
蘇頌全身像,取自國學圖書館1933年影印本《潤州先賢錄》 蘇頌全身像,取自國學圖書館1933年影印本《潤州先賢錄》 [65]
在“李定匿喪事件”中,蘇頌抵制宰相王安石越級提拔秀州判官李定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三次拒絕草擬任命詔書,神宗震怒,將蘇頌撤職。但蘇頌幾次拒絕草詔,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他堅持“舉之於眾,試之於事,功實著風而後命之”的用人原則,而破格提拔李定違背以前的法令。第二是李定不夠破格提拔的標準,他“素無聲稱”,不能因偶有奏對稱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邊考察,如果確有奇謀碩畫,再破格提拔也不遲。 [6]  [52] 
熙寧四年(1071年),蘇頌出知婺州。熙寧六年(1073年),轉知亳州。熙寧八年(1075年),再知應天府 [6] 
蘇頌在地方時,關心民瘼,體恤百姓,深為神宗所知。熙寧九年(1076年)正月,蘇杭再次發生自然災害。在選任地方長官時,神宗稱“蘇頌仁厚,必能拊安吳人”,命其知杭州 [6] 
熙寧十年(1077年),蘇頌自杭州被召回,參與修撰《仁宗實錄》《英宗實錄》。 [6]  八月,時任秘書監集賢院學士的蘇頌以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身份再任賀遼主生辰使。 [56] 
元豐元年(1078年),蘇頌權知開封府,以嚴法治理。但因不處置牽連祥符縣令李純的犯法僧人,遭御史舒亶以“故縱”罪彈劾,於次年(1079年)正月被貶為秘書監、集賢院學士、知濠州 [43]  [7] 
元豐三年(1080年)至元豐四年(1081年),蘇頌自濠州接連調知河陽軍滄州等地。 [6]  [8] 
元豐四年(1081年),蘇頌再度被召入朝,奉命判尚書吏部兼詳定官制。任內盡心改革官制弊病,並建議創吏部“四選法”。 [6]  [9]  次年(1082年)任遼賀正館伴使。 [56] 

蘇頌元祐執政

宋哲宗元祐(1086年-1094年)初年,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舊黨執政,蘇頌被授官刑部尚書,又轉為吏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 [10]  。後調翰林學士承旨 [11]  。元祐五年(1090年),進位尚書左丞 [11]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蘇頌升任左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正式成為宰相。 [1]  [12] 
蘇頌為相期間,“奉行故事”,循規矩辦事,以使百官守法遵職為要務。他選賢任能,並告誡邊臣不要輕易開啓戰事。 [13] 

蘇頌明哲保身

蘇頌畫像 蘇頌畫像 [65]
元祐八年(1093年)三月,蘇頌反對外調大臣賈易未果,而上章堅請辭位,被罷相任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六個月後出知揚州。次年(1094年)轉知河南府,蘇頌推辭不就,哲宗不允。後因母親陳太夫人去世,懇請南歸,於是又授為知揚州。 [14]  [15]  [13] 
紹聖二年(1095年),蘇頌屢次上奏告老,被拜為中太一宮使之職,居於京口。紹聖四年(1097年),蘇頌再次請辭,才得以太子少師致仕 [14]  [15] 
紹聖紹述期間,已辭相的蘇頌因一直以來不立黨援、以禮自持的表現得到了哲宗庇護,又因閩籍關係免於變法派排軋。 [16]  這正説明了他的堅定和穩健,也表明他確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6] 
宋徽宗即位後,進拜蘇頌為太子太保,增加食邑四百户,實封食邑一百户 [17]  。累封為趙郡公。 [18] 

蘇頌耄耋逝世

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庚辰日 [19]  (1101年6月18日),蘇頌自撰遺表,同日,在潤州逝世,享年八十二歲。徽宗聞訃訊,為其輟朝二日,追贈司空,並遣使撫卹其家,“葬事官給”。 [20-21] 
崇寧元年(1102年)十一月,蘇頌被葬於潤州丹徒縣義理鄉樂安亭五州山的東北阜。 [22] 
宋理宗時,追賜蘇頌諡號為“正簡”。 [23] 

蘇頌主要影響

蘇頌政治

蘇頌步入仕途,從地方到中央,最後位及宰相,為官五十餘年,政績頗豐。 [24] 
  • 地方治政
知江寧縣時,切實參與了慶曆新政的實施 [16]  ,清查了富户漏税行為,核實丁產,編成户籍,按冊課税,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任南京留守推官時,被留守歐陽修讚許為“處事精審”。 [24] 
在任地方官時,蘇頌盡其所能,為民造福。如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公事時,他“建請浚自盟、白溝、圭、刀四河,以疏畿內積水”,興修水利,保田防災。 [6] 
知滄州時,黃河氾濫。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險性,並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提出較好的解決辦法:“臣竊見滄州東北有三堂泊,縱廣百餘里,下連海道,地名黑龍港……其西與御河破藏口及範橋鎮相去不過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東注泊內。既滿溢則由黑龍港以入海,其勢甚易。”在杭州任內,把鳳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區使用,造福百姓。 [6] 
在淮南轉運使任內,蘇頌見到因饑荒造成哀鴻遍野,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景,於是立即上書,為百姓請求救濟:“臣竊聞近日甚有近北災傷人民流移往鄰路州逐熟……今並淮諸郡,雖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價騰踴。萬一將來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歸業之期。坐食貴谷,便見所失。彼時須煩縣官賑救,為惠差遲,則其敝益甚矣。臣以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價,若物貨之平,則莫若為糶給,使之常食賤價之物,則不覺轉移流徙之為患也。”不僅想到荒年中對災民的賑濟,而且想到賑救後物價如何保持平穩,流民如何歸業安居等等。 [6] 
當時各地爭修寺院,神宗也濫賜匾額,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經濟負擔。蘇頌又為百姓請命,請求“朝廷明立條約,今後不許特創寺院宮觀”,對違法而建的寺院“並令州縣檢括指揮一切毀拆”。 [6] 
  • 議革官制
元豐四年(1081年),蘇頌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參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職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豐以前,官用來定品階俸祿;職為殿閣、文學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寵。唯差遣為實職,可行使權力。這樣造成了官稱與實職不符,機構混亂,冗員過多等弊病。蘇頌在這方面提過許多有益意見。 [6] 
在《奏乞將常平倉等公事付逐路轉運司其提舉官改差充本司勾當公事》中,他提出把發放青苗錢提舉常平司歸各路轉運使管轄,這樣,不致政出兩門,使州縣長官不知所從。這也是他為當時機構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議。
熙豐變法期間,蘇頌在中央任職時,仔細研究新法內容,並積極提出建議,希望可以有針對性地施行。地方任職時,蘇頌如踐行慶曆新政一般,雖然未表明態度,在行動上卻是支持的。在因反對超擢李定一事被貶後,蘇頌政治態度變得謹小慎微,為政越發老成,秉持中立。 [16] 
蘇頌在資歷、能力、政績、政治態度適應了“調停”變法派與反變法派的需求,最終在元祐時期成為宰相。他為相時,嚴格執行典章制度,要求百官守法,忠於職守;量才用人,杜絕不正之路;防止邊將邀功生事,其“弭兵息民”的主張影響了當時的政局 [16]  。尤精於典故,朝廷每有新的典禮制作,必請蘇頌審查。 [13] 
  • 出使遼朝
蘇頌一生兩次出使遼朝,每次往返時間多達四個多月;三次任接待遼使的館伴使
蘇頌首次使遼,是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第二次使遼,為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八月。他在兩次使遼、三次伴使的與遼國打交道期間,十分注意蒐集整理遼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軍事設施、山川地理、風土民情、外交禮儀等情況,及時向朝廷提供。 [6] 
蘇頌十分注意遼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軍事設施、山川地理、風俗民情、外交禮儀等,並向朝廷反映了遼的實際情況。他認為“彼(遼)講和日久,頗竊中國典章禮義,以維持其政,上下相安,未有離貳之意”,但也必須注意其“叛服不常”。並根據宋、遼兩國的實際,提出與遼朝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深得朝廷讚許,堅定了宋朝對遼推行友好政策的信心。 [6] 
元豐四年(1081年)八月,神宗命他編寫一本與遼朝往來有關各種禮儀和文件程式的書籍。元豐六年(1083年)此書編成,神宗親自賜名《魯衞信錄》,其中保存了大量宋遼間的交往史料。 [6] 

蘇頌天文學

  • 水運儀象台
主詞條:水運儀象台
蘇頌與水運儀象台 蘇頌與水運儀象台
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蘇頌奉命檢驗當時太史局等使用的各架渾儀。他於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請求“置局差官”,組成了“詳定製造水運渾儀所”。這個機構的組成人員都是經過他的尋訪調查或親自考核,而確定下來的。 [6] 
蘇頌接受這項科技工作後,首先是四出走訪,尋覓人才。他發現了吏部令史韓公廉通《九章算術》,且通曉天文、曆法,於是立即奏請調他來從事水運儀象台的研製工作。接着,他到外地查訪,發現了在儀器製造方面學有專長的壽州州學教授王沇之,奏調他“專監造作,兼管收支官物”。然後,又考核太史局和天文機構的原工作人員,選出“夏官正週日嚴,秋官正於太古,冬官正張仲宣等”,協助韓公廉工作。 [6] 
蘇頌發現人才後,還進一步放在實踐中加以考察。例如調來韓公廉後,他經常與韓公廉討論天文、曆法和儀器製造,告以張衡梁令瓚張思訓儀器法式的大綱,“問其可以尋究依仿製造否”。韓公廉回答:“若據算術,案器象,亦可成就。”於是,蘇頌讓韓公廉寫出書面材料。不久,韓公廉寫出《九章勾股測驗渾天書》1卷。蘇頌詳閲後,命韓公廉研製模型。韓公廉又造出木樣機輪一座。蘇頌對這個木樣機輪進行嚴格實驗,然後奏報朝廷,認為其“激水運輪,亦有巧思,若令造作,必有可取”。 [6] 
蘇頌對研製工作是慎之又慎的。他認為,有了書,做了模型還不一定可靠,還必須做實際的天文觀測,即“差官實驗,如候天有準”,如此才能進一步向前推進,以免浪費國家資財。經過多次實驗,證明韓公廉的設計“候天有準”,於是在元祐三年(1088年)五月造成小木樣呈進朝廷,並赴都堂呈驗。宋哲宗指派翰林學士許將等進行試驗和鑑定,至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許將奏報木樣機輪“與天道已參合不差”,這時蘇頌才開始正式用銅製造新儀。經過三年零四個月的工作,終於製成了有世界性貢獻的水運儀象台。 [6] 
蘇頌所研製的水運儀象台是一座高12米,寬7米,像三層樓房一樣的巨型天文儀器。蘇頌在説明中説:“兼採諸家之説,備存儀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渾儀於上,而渾象置於下,樞機輪軸隱於中,鐘鼓時刻司辰運於輪上,……以水激輪,輪轉而儀象皆動。”水運儀象台的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動而報時的機械裝置。它兼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以及隨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準確報時的三種功用。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而且在三個方面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使許多中外科技史專家為之嘆服。 [6] 
首先,置於水運儀象台上層觀測用的渾儀,通過“天運單環”與“樞輪”相聯,使渾儀能隨樞輪運轉。這與現代天文台轉儀鍾控制天體望遠鏡隨天體運動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可以説水運儀象台的這套裝置是現代天文台跟蹤機械——轉儀鍾的遠祖。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對這一點給以高度評價:“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察用渾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説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了七個半世紀。” [6] 
其次,水運儀象台頂部設有九塊活動的屋板,雨雪時可以防止對儀器的侵蝕,觀測時可以自由拆開。水運儀象台的活動屋頂是現代天文台圓頂的祖先。所以,蘇頌與韓公廉又是世界上最早設計和使用天文台觀測室自由啓閉屋頂的人。 [6] 
第三,水運儀象台的原動輪叫樞輪,是一個直徑1丈1尺,由72根木輻,挾持着36個水斗和36個勾狀鐵撥子組成的水輪。樞輪頂部設有一組叫“天衡”、“天關”、“天權”、“左右天鎖”的槓桿裝置,樞輪靠銅壺滴漏的水推動。當漏壺的水滴滿一個樞輪水斗時,“樞權”失去平衡,“格叉”下傾,樞權揚起,輪邊鐵撥子撥開“關舌”,拉動“天衡”,“天關”上啓,樞輪下轉。由於“左右天鎖”的擒縱抵拒作用,使樞輪只能轉過一輻,以次循環往復,等時運轉。天衡系統對樞輪槓桿的這種擒縱控制與現代鐘錶的關鍵機件——錨狀擒縱機構(俗稱卡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所以説水運儀象台的天衡系統是現代鐘錶的先驅。 [6] 
李約瑟在深入研究了水運儀象台之後,曾改變了他過去的一些觀點。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説:“我們藉此機會聲明,我們以前關於‘鐘錶裝置……完全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的説法是錯誤的。使用軸葉擒縱器重力傳動機械時鐘是14世紀在歐洲發明的。可是,在中國許多世紀之前,就已有了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力傳動機械時鐘。” [6] 
《新儀象法要》渾象圖 《新儀象法要》渾象圖 [54]
蘇頌主持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中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現代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他把張衡開創的用漏壺流水穩定性來控制齒輪系機械傳動,發展成了使水運儀象台望筒隨天體旋轉的最初的轉儀鍾,並且還設計調整到使太陽經常在望筒的視場中。這樣,只要在黃昏把望筒對準了太陽,日落星現後,就可以直接測讀出太陽和恆星之間的赤經差或似黃經差。在歐洲直到1685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才利用時鐘機械推動望遠鏡隨天體旋轉,但這已是蘇頌身後600年的事了。 [6] 
此外,水運儀象台中開始實踐的反映天球旋轉的齒輪系機械作為一種代表時間流逝的新裝置,發展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運鐘錶的擒縱機構,向全世界證明了鐘錶的發明權不是屬於歐洲而是屬於中國。李約瑟在評價這一點時説:“蘇頌的時鐘是最重要最令人矚目的。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認識到第一個擒縱器是中國發明的,那恰好是在歐洲人知道它以前六百年。”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6] 
蘇頌和韓公廉在完成水運儀象台之後,又研製了一台單獨的水力推動的渾天象。人鑽入天球內觀看,在天球上鑿孔為星,十分逼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架有明確記載的假天儀,它的存在也是前無古人的。 [6] 
  • 機械圖紙
主詞條:《新儀象法要
《新儀象法要》書影 《新儀象法要》書影
水運儀象台完成後,蘇頌於紹聖初年(約1094年-1096年間)把水運儀象台的總體和各部件繪圖加以説明,著成《新儀象法要》一書。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繪製了有關天文儀器和機械傳動的全圖、分圖、零件圖50多幅,繪製機械零件150多種,其中多為透視圖和示意圖,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機械圖紙。正是根據這些圖紙,現代科技史家王振鐸、李約瑟等人才能較準確地復原出水運儀象台的全貌。如從這些圖紙和説明文字中可以知道,水運儀象台樞輪的運轉規律是齒輪系從6個齒到600個齒的傳動;每25秒落水一斗,每刻鐘轉一週,一晝夜轉96周,而晝夜機輪、渾象、渾儀也轉一週,這與地球運動是大致相應的。 [6] 
又如,通過這些圖紙,可以知道水運儀象台第一層木閣內是晝夜鐘鼓輪,有不等高的三層小立柱,可以拉動三個木人的撥子,以關撥作用拉動本人的手臂,到一刻鐘時,木人出而擊鼓,時初搖鈴,時正敲鐘。而第二層木閣內是晝夜時初正輪,第三層木閣內是報刻司辰輪,第四層木閣內是夜漏金鉦輪,第五層木閣內是夜漏司辰輪。要是沒有這些珍貴的圖紙,我們就難以弄清木閣內的機械木人是如何按時擊鼓、搖鈴和敲鐘的。因此,《新儀象法要》中所附機械圖是瞭解蘇頌天文著作及其成就的關鍵,同時也是進而釋讀張衡、一行、張思訓等同類著作的鑰匙。 [6] 
  • 星圖
蘇頌為了能更直觀地理解星宿的昏曉出沒和中天,又提出設計一種人能進入渾天象內部來觀察的儀器,即假天儀。具體設計仍由韓公廉推算完成。它是用竹木製成,形如球狀竹籠,外面糊紙。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紙上開孔。人進入球內觀看,外面的光從孔中射入,呈現出大小不同的亮點,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人懸坐球內扳動樞軸,使球體轉動,就可以更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沒運行。這架儀器是近代天文館中星空演示的先驅。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還繪有多種星圖,如“渾象紫微垣星圖”、“渾象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渾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渾象北極星圖”、“渾象南極星圖”、“四時昏曉加臨中星圖”、“春分昏中星圖”、“春分曉中星圖”、“夏至昏中星圖”、“夏至曉中星圖”、“秋分昏中星圖”、“秋分曉中星圖”、“冬至昏中星圖”、“冬至曉中星圖”等,計十四幅。 [6] 
《新儀象法要》渾象紫微垣星圖 《新儀象法要》渾象紫微垣星圖 [54]
這十四幅星圖中,最有價值的是前五幅。其中“渾象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角宿到壁宿的星官,“渾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奎宿到軫宿的星官,“渾象紫微垣星圖”,是以北斗七星為主的佈列於渾象之北上規的183顆星,“渾象南極星圖”和“渾象北極星圖”則是以天球赤道為最外界大圓的南天星圖和北天星圖。蘇頌為了星圖繪製精確,採取了圓橫結合的畫法。橫圖分成兩段: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秋分到春分,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春分到秋分。另外,在把球面上的星辰繪製到平面上時,蘇頌發現了失真問題,於是他採用了把天球赤道一分為二,再分別以北極和南極為中心畫兩個圓圖的方法,從而減少了失真,這是星圖繪製中的一項新成就。 [6] 
蘇頌星圖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全天星圖中保存在國內的最早星圖。保存至今的唐代敦煌星圖,在時間上比蘇頌星圖要早,但蘇頌星圖比敦煌星圖更細緻和更準確。如敦煌星圖繪星1350顆,蘇頌星圖繪星1464顆;敦煌星圖主要依據《禮記·月令》的資料,並非實測;而蘇頌星圖則是根據元豐年間的實測繪製;敦煌星圖是從玄枵(子)開始,按十二次的順序作不連續排列,中間夾以説明文字,有關分野問題也不科學,蘇頌星圖則從角宿開始,按二十八宿順序,作連續排列,並完全去掉了有關分野等不科學的成分。 [6] 
就所列星的數目而言,蘇頌星圖的貢獻也是值得稱道的。如歐洲到14世紀文藝復興以前,觀測的星數是1022顆,要比蘇頌星圖少422顆,因此,西方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薩頓等甚至認為:“從中世紀直到14世紀末,除中國的星圖以外,再也舉不出別的星圖了。” [6] 
  • 曆法
蘇頌精通曆法,解釋了宋、遼曆法的不同。這在中國曆法史中有重要地位。《蘇魏公文集》“歷者天地之大紀賦”和“冬至紫蒙館書事”等詩及《新儀象法要》有曆法內容。 [63] 

蘇頌文學

廈門同安蘇頌公園的蘇頌雕像 廈門同安蘇頌公園的蘇頌雕像
蘇頌詩作頗多,僅收錄在《蘇魏公文集》中的詩歌就有587首,且多是律詩絕句。長律多達1400字,可謂“律詩之最”。 [60] 
蘇頌的大部分詩作是奉和之作,其中有一些是與詩人歐陽修、蘇軾的奉和詩篇。但也不乏名篇佳作,如具有現實主義筆觸和真摯情感的《前後使遼詩》就是他的上乘之作;《和土河館遇小雪》“人看滿路瓊瑤跡,盡道光華使者行”,反映為使者送行的盛況和使者的高尚、複雜心理;《和就日館》“戎疆迢遞戴星行,朔騎奔馳束火迎”,“每念皇家承命重,愧無才譽副羣情”,生動記述遼方迎接宋使的情形,反映詩人憂國憂民、惟恐任務完成不好的心情。此外,如描繪“青山如壁地如盤”的北國風光,“牧羊山下動成羣”的勞動景象,“依稀村落見南風”的異國風情等。這兩組外交組詩,在宋人詩歌中可謂獨一無二,除文學意義外,更具珍貴的史料價值。 [60] 

蘇頌藥物學

蘇頌接觸藥物學工作是從嘉祐二年(1057年)任校正醫書官開始的。最初他參與編撰《嘉祐補註本草》,後來又領導《圖經本草》(也稱《本草圖經》)的編寫工作。他在領導這一工作時,採用了發動廣大醫師和藥農呈送標本和藥圖,並寫出詳細説明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從書本到書本的脱離實物的弊病,從而為糾正藥物的混亂與錯訛作出了重大貢獻。 [6] 
廈門同安蘇頌公園《本草圖經》石牆 廈門同安蘇頌公園《本草圖經》石牆 [47]
嘉祐二年(1057年),蘇頌與掌禹錫林億等一起編寫了《嘉祐補註神農本草》,把唐《新修本草》與宋初《開寶本草》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他並不滿足一般的推進,而是要在用藥領域有新的開拓,並徹底解決本草從書本到書本,陳陳相因,以訛傳訛的弊病。 [6] 
為了改變本草書中混亂和錯訛狀況,他建議:“諸路州縣應將產藥去處,並令識別人仔細辨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並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並一一開説著花、結果、收採時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採藥,即令詢問榷場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並取逐味各一二兩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齎送當所投納,以昭憑證。畫成本草圖,並別撰圖經,所冀與今本草並行,使後人用藥知所依據。”朝廷採納了蘇頌的建議,並委任他編撰《本草圖經》。 [6] 
《本草圖經》的標本、藥圖和説明文字來自四面八方。為整理這堆積如山、其亂如麻的原始材料,蘇頌提出了六項原則。前三項原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問題研究明白;後三項原則是實事求是,既不輕易捨棄來自基層的資料,也不急於作出判斷,而是兩説並存或存疑待考。這也是他的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並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一個重要原因。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在嘉祐六年(1061年)完成了《本草圖經》21卷。 [6] 
《本草圖經》在前代藥圖散佚殆盡的情況下誕生,在藥物學上有重大價值。它不僅對藥性配方提供了依據,而且對歷代本草的糾謬訂訛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使過去無法辨認的藥物可以確認無誤。如牛膝,《神農本草經集註》説:“其莖有似牛膝,故以為名。乃雲有雌雄,雄者莖紫色而節大為勝爾。”以此很難判斷出是什麼植物。《本草圖經》則寫得十分具體:“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於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使後人可以根據匙形對生葉,細實穗狀花,節部結牛膝三大特徵,斷定為莧科植物懷牛膝。 [6] 
為編寫《本草圖經》而進行的全國性普查,其另一重要意義是擴大了藥源。如菟絲過去從朝鮮進口,現知冤句(山東荷澤)也產此藥。奚毒原知只有河南嵩山少室出產,而從提供分析的樣品中知道四川也有等。 [6] 
《本草圖經》在生物學上也有較大貢獻。它對動植物形態進行了準確生動的描述,如:烏賊魚,“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可以自纜,故別名纜魚。”真切地反映了頭足綱烏賊科動物的特點。 [6] 
《本草圖經》在礦物學與冶金技術方面也有一定貢獻。它記載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種礦物藥。丹砂條的描述説:“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階州,而辰州者最勝,謂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間,土人採之,穴地數十尺,始見其苗,乃白石耳,謂之硃砂牀。砂生石上,其塊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石榴子……又似雲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無石者彌佳。過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於石牀者。”這裏不僅説明了丹砂這種礦物藥的產地和特點,而且簡要介紹了丹砂礦的開採過程。 [6] 
《本草圖經》中關於冶金技術也有許多記載,如關於鋼鐵冶煉的工藝過程:“初煉去礦,用以鑄瀉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可做鍱者,為鑐鐵,亦為之熟鐵;以生柔相雜和,用以做刀劍鋒刃者,為鋼鐵。”這簡要描述了宋代三種鋼鐵的冶煉方法及其不同功用。又如對煉銀的方法記述説:“銀在礦中與銅相雜,土人採得,以鉛再三煎煉方成。”對灰吹法煉銀的工藝説:“其初採礦時,銀銅相雜,先以鉛同煎煉,銀隨鉛出。又採山木葉燒灰,開地作爐,填灰其中,謂之灰池。置鉛銀於灰上,更加火大煅,鉛滲灰下,銀住灰上,罷火,候冷出銀。”這是關於灰吹法煉銀的最早最詳盡的記載。《本草圖經》是當時最新最全的藥物志和藥物圖譜,明人李時珍推崇它“考證詳明,頗有發揮”。 [6] 
《本草圖經》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李約瑟對《圖經本草》給以極高的評價:“他(蘇頌)在1061年撰寫了《圖經本草》,這是附有木刻標本説明圖的藥物史上的傑作之一。在歐洲把野外可能採集到的動植物加以如此精確地木刻並印刷出來,這是直到15世紀才出現的大事。” [6] 

蘇頌歷史評價

蘇頌 蘇頌
歐陽修:①才可適時,識能慮遠。珪璋粹美,是為邦國之珍;文學純深,當備朝廷之用。 [25]  ②子容處事精審,一經閲覽,則修不復省矣。 [26] 宋史》引
杜衍:如君,真所謂不可得而親疏者。 [26] 《宋史》引
富弼:若吾子出處,可謂真古之君子矣。 [27]  《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引
趙至忠:身雖夷人,然見義則服,平生誠服者,唯公與韓魏公(韓琦)耳。 [26] 《宋史》引
梁燾劉安世:翰林學士承旨蘇頌學問該博,練達典故,神宗朝任知制誥,以不草奸人李定為御史詞落職歸班,遂有重名。 [28] 宋史全文》引
範祖禹:頌博文強識,詳練國朝典故。 [29] 《宋史全文》引
蘇軾:①温文而毅,直亮不回。 [30] 《蘇頌刑部尚書》)②卿歷事四朝,允有一德。徒論徐公之奢儉,莫見子文之愠喜。 [50] 《賜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讀蘇頌上表乞致仕不允詔》
蘇轍:①卿家世名臣,少小篤學,在昔圖史,包括無遺,本朝典章,指陳可數。中以直道,廢於一時。終守金石之姿,不為燥濕所變。白首在列,丹心甚明,進轄中台,斷自吾意。勉服休命,勿為固辭。 [31] 《蘇頌免尚書左丞不許不允詔二首》)②結髮翰墨之場,白首忠信之節。議論如此,志意不衰。擢任柄臣,蓋旌耆德。 [31] 《蘇頌再免左丞不許不允詔二首》
曾肇:是生僕射,為宋世臣。德以承家,學維發身。其學伊何,海涵山蓄。問無不酬,鍾叩龜卜。其德維何,玉質金相。見於言行,規圓矩方。不競不絿,則維其常。當義必爭,君子之剛。身有詘信,色無欣戚。吾維黨讎,人孰惡斁。晚躋鼎軸,師保東宮。五朝元老,勇退齊終。樂安之亭,棲魄於此。尚對前休,公多才子。 [68] 《蘇丞相頌墓誌銘》
蘇象先:祖父生平節儉,尤愛惜楮墨,未嘗妄費寸紙。每剪碎紙為籤頭,稍大者抄故事,令子孫輩寫錄。常雲此陶侃竹頭、木屑之意。 [70] 《魏公譚訓》
鄒浩:公學問淵博,無施不宜,其大者,固已發於朝廷,垂之典冊,其小者,亦足以警動一時,誘掖後進。……公亦喜為講道,或終日清談,亹亹忘倦,客有退而記錄其言至盈編帙者,平生於人無纖芥仇怨。 [51] 《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
王稱:大防敦重,摯鯁直,頌德量,相母后於垂簾之日,不加斂而天下富,不言兵而天下服,使元佑之政,有嘉佑忠厚之風,可謂賢矣,方紹聖之際,公卿名大夫悉遭其詆譭,而獨頌巋然不為讒邪所汚,蓋所謂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其賢尤可尚也。 [32]  東都事略
王淮:立賢無方,湯之執中也。必曰有章子厚、呂惠卿,不有曾公亮、蘇頌、蔡襄乎? [33] 《宋史》引
朱熹視蘇頌為典型的封建知識分子,多次加以稱讚:
  • 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第一,始終不虧。 [52] 
  • 道德淵深,履行純固。 [59] 
  • 熹少從先生長者遊,聞其道故相蘇公之為人,以為博洽古今,通知典故,偉然君子長者也。……如公學至矣,又能守之,終其身一不變,此士君子之所難,而學者所宜師也。 [34] 《蘇丞相祠記》
  • 唯公始終一節,出入五朝,高風聳乎士林,盛烈銘於勳府。 [52] 
脱脱:大防重厚,摯骨鯁,頌有德量。三人者,皆相於母后垂簾聽政之秋,而能使元祐之治,比隆嘉祐,其功豈易致哉!……頌獨巋然高年,未嘗為奸邪所污,世稱其明哲保身。然觀其論知州張仲宣受金事,犯顏辨其情罪重輕,又陳刑不上大夫之義,卒免仲宣於黥。自是宋世命官犯贓抵死者,例不加刑,豈非所為多雅德君子之事,造物者自有以相之歟? [26] 《宋史》
中國郵政《中國古代科學家》(第四組),右下為蘇頌 中國郵政《中國古代科學家》(第四組),右下為蘇頌 [66]
劉定之:①所尚於君子,其大端四者焉:言有章也,行有則也,孝於家也,忠於國也。 [57]  ②凡是四者,公皆有之,可謂君子也。 [57] 
紀昀等:史稱頌天性仁厚,宇量恢廓,在哲宗時稱為賢相。平生嗜學,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説,至於圖緯陰陽五行律呂星宮等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是其學本博洽,故發之於文,亦多清麗雄贍,卓然可為典則。……而頌文翰之美,單詞只句,膾炙人口,即此亦可見其概矣。 [3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畢沅:頌器局閎遠,禮法自持,雖貴,奉養如塞士。明於典故,朝廷有製作,必就而正焉。 [36] 續資治通鑑
蘇萬靈:其為偉然君子長者,以為世範,蓋德澤之留貽至深遠矣。 [71] 
李約瑟: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視科學規律的學者。 [61] 《蘇頌與<新儀象法要>研究》題詞
盧嘉錫:探根源,究終始,治學求實求精;編本草,合象儀,公誠首創。遠權寵,薦賢能,從政持平持穩;集人才,講科技,功頌千秋。 [62] 蘇頌科技館的題詞

蘇頌軼事典故

蘇頌藏書豐富

蘇頌塑像 蘇頌塑像
蘇頌於皇祐五年(1053年)被召試館閣校勘,又調集賢校理。他在館閣任職長達九年,因整理藏書成就顯著,不久授秘書監之職,統管國家三館秘閣圖籍之事。蘇頌家藏書多達數萬卷,其中許多是連秘閣都沒有藏本的,但他還從秘閣傳抄書籍每日兩千言,並親加校讎。蘇頌致仕後,時任丹徒縣尉的葉夢得聞名而來,借其藏本回家傳抄。南宋時呂祖謙亦曾親見其藏書。 [37] 
宋神宗曾仰慕其藏書之富,問道:“卿家一定有奇書,為什麼父子都以博學知名?”蘇頌回答:“臣收書數萬卷,從任小官時搜獲的很艱辛,又都是親自點校題寫,使得家中閲讀的風氣不衰,如此所閲之文應當更加廣泛。”他曾撰《書帙銘》,告誡子孫要“唯蘇氏世,宦學以儒。何以遺後,其在此書。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聖賢可及”。其孫蘇象先著有《譚訓》,記蘇頌藏書事蹟甚詳。 [37] 

蘇頌研究精神

蘇頌在天文儀器、本草醫藥、機械圖紙、星圖繪製方面,都能站在時代的前列,這有諸多原因。例如他善於集中羣眾的智慧,組織集體攻關;善於發現人才,並大膽地提拔任用人才;勤於實驗,設計多種方案,反覆進行實驗;勇於實踐,大膽地進行全國性藥物普查;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一時研究不通的問題,寧可存疑,決不附會。而最重要的一條莫過於他在科學上以全面掌握前人的科學成就為基礎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的精神。 [6] 
蘇頌領導科技工作的一大特點是能深入鑽研業務,力求精通他主管的工作。嘉祐初年領導編寫醫書時,他研讀了從《內經》到《外台秘要》的歷代醫藥著作,並親自校訂了《神農本草經》等多種典籍,使自己通曉了本草醫藥知識。他領導研製水運儀象台期間,對兩漢、南北朝、唐、宋各代的天文著作和儀器也作了研讀與考察。他還勤於向自己的下屬學習,如向韓公廉請教歷算,與局生親量圭尺,和學生躬察漏儀。由此,他從一個對天文儀器、機械設計、本草醫藥知之不多的外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家。 [6] 

蘇頌博學多聞

當代的蘇頌畫像(周旻繪) 當代的蘇頌畫像(周旻繪) [67]
宗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十九歲的蘇頌參加省試。試題是《鬥為天之喉舌賦》,主考官是宰相盛度,盛度對蘇頌的學識十分讚賞,並將其試卷列為上等之作。可是,蘇頌的聞字四聲用錯,被複核試卷的考官查出,蘇頌故未被錄取。事後,盛度對蘇頌的父親蘇紳説:“賢郎已高中,而點檢試卷者謂以聲聞(去聲)為聞(平聲),為不合格,競因一字之差未能中第,真乃憾事。”蘇紳聽後,唏噓良久。可蘇頌並未因此事而心灰意冷,他認為考官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對待學術就必須要嚴格要求,即使是一字之差也要認真對待。 [60] 
蘇頌從失誤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決心勵志自強,以不斷增長才幹。從那以後,他便奮起學習音韻之學,由於他的孜孜不倦,在古代訓詁學中竟然開創了許多新的見解,以致蘇頌成為了宋代最博學的人之一。如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朝廷進行科舉考試,有一個叫暨陶的人,因呼叫考生名字的考官對“暨”字的讀音不準確,竟然沒人答應。神宗環顧左右,只見羣臣面面相覷,都不知所以然。無奈之下,神宗就詢問當時也身為考官的蘇頌,蘇頌説“暨”字的讀音錯了,然後給出正確的讀法,按蘇頌的讀音呼叫,暨陶果然出列。神宗很是讚歎,蘇頌就順便講解了暨姓古代有何名人,生在何地,有何歷史淵源等等,滿朝無不歎服。 [60] 

蘇頌孝悌知禮

蘇頌為人至孝。他侍奉祖母、母親,都親自為她們調食,到老不變。蘇頌供養姑姐妹及外族數十人,並及時給他們婚嫁。妻兒有時衣食不繼,但大家相處融洽,親密無間。此外,蘇頌還以自身的事例教育子孫。任潁州郡守時,“每以旦日,升堂拜其母,鄉人風化焉。”宰相富弼因此稱他為“古君子”。

蘇頌公私分明

蘇頌平生薦舉了許多人才,但他從不收受“苞苴”(贈禮)。據蘇頌回憶,只有朝奉郎孟安序每年都會帶一斤雙井茶給他,他也願意接受,並深感珍貴。 [38]  呂大防與蘇頌同相時,提議按慣例將“累任京局”的蘇頌之子蘇嘉以“宰相子弟,例除館職”,蘇頌不但不願,反而批評説:“館閣乃是朝廷育才之所,怎可令我的子弟按慣例得到。”

蘇頌老成先見

宋哲宗時,邊臣稟奏:“得到情報説阿里骨(青唐唃廝囉政權統治者)已經死了,還不知道要立何人為國君。契丹官員趙純忠為人謹慎誠實,值得信任。希望乘他們局勢未定之際,派遣數千名精兵,擁戴純忠進入青唐,立為國君。”朝臣大都同意,只有蘇頌説:“真相如何還不知道,如今要越過國境去立契丹君主,倘使他們拒絕不肯接納,不會損害我國的威嚴嗎?應該慢慢地觀察事態的演變,等到定局之後再去安撫他們不遲。”結果阿里骨果然沒有死。 [39] 
蘇頌在執政時,見哲宗年紀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決於宣仁太后。偶爾哲宗有話要説,有時沒有人加以應對,只有蘇頌在奏報太后後,必定再稟告哲宗;哲宗凡有要事宣讀,蘇頌必定告訴諸大臣,讓他們俯首聽命。後來哲宗親政,元祐舊臣都遭貶職,御史周秩想一併彈劾蘇頌,哲宗説:“蘇頌素明君臣之義,不要輕率議論這位國家的元老。” [40] 

蘇頌人際關係

蘇頌親屬

宋人鄒浩在為蘇頌撰寫《行狀》時,將其譜系追溯至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顓頊西漢將領蘇建南北朝時的西魏名臣蘇綽等均被追認為蘇頌的先祖。據鄒浩記述,蘇氏始居河內,後徙居武功(今陝西武功)。武功蘇氏的一支傳至唐代中期任光州刺史的蘇奕時,開始定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蘇奕之孫蘇益,唐末自固始隨將軍王潮入閩,仕於王氏建立的閩國。蘇益之子蘇光誨留從效奪取泉州,被任命為漳州刺史。待到陳洪進執掌漳泉後,召回蘇光誨,將其軟禁於同安的大宅中,蘇氏自此為泉州同安人。蘇光誨所生的蘇佑圖,即為蘇頌之曾祖。 [49]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蘇佑圖
在南唐官至漳州行軍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後因蘇頌顯貴,獲贈司空、代國公。
曾祖母
張氏
因蘇頌顯貴,獲贈代國太夫人。
祖父
——
官至左屯衞將軍,追贈太師、福國公。
祖母
劉氏
封隨國太夫人。
翁氏
封徐國太夫人。
父親
以文學知名,官至集賢殿修撰。追贈太師、魏國公。
母親
陳氏
封魏國太夫人。
妹妹
蘇氏
嫁宰相呂蒙正之孫呂昌緒。
蘇氏
張宗古之子張斯立。
原配
淩氏
屯田郎中凌景陽之女,封吳國夫人。
繼室
辛氏
駕部員外郎辛有則之女,封韓國夫人。
兒子
蘇熹
官至朝奉郎
蘇嘉
官至朝奉郎。
蘇駉
官至朝散郎
蘇詒
官至承議郎
蘇京
官至奉議郎
蘇攜
官至通直郎
女兒
蘇氏
嫁宰相李迪之孫、左朝議大夫李孝鼎。
蘇氏
嫁朝散郎劉琯。
蘇氏
嫁襄州錄事參軍賈收。
表格參考資料:《叔父衞尉寺丞景陵府君墓誌銘》(蘇頌自撰) [49]  、《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 [27]  《蘇丞相頌墓誌銘》 [55] 

蘇頌師友

姓名
交往事蹟
與蘇頌“常講宗盟之好”,蘇洵去世後,蘇頌有輓詩二首。
二人於熙寧初年同朝共事,在地方任職時亦有詩文唱和。元祐年間,往來頻繁。蘇軾被貶惠州,路經揚州時,與州守蘇頌最後一次會面。蘇頌逝世後,已經病入膏肓的蘇軾作《薦蘇子容功德疏》,總結二人的關係。
蘇轍與蘇頌的交往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有關。元祐時期,二人交往更為密切。
任南京留守時是蘇頌的上司,極為賞識蘇頌,對其政治態度、仕途多有影響。
閒居南京時與蘇頌有往來,對蘇頌的政治態度、仕途多有影響。
表格參考資料: [26]  [41] 

蘇頌主要作品

《蘇頌全集》 《蘇頌全集》
蘇頌著述頗豐,著有《蘇魏公文集》72卷(有1988年中華書局版) [35]  、《華戎魯衞信錄》229卷、《本草圖經》1卷、《新儀象法要》、《蘇侍郎集》等。今人輯有《蘇頌全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收錄《蘇魏公文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尚志鈞輯錄)及蘇頌後代記述蘇頌遺訓、軼事的《丞相魏公譚訓》。 [58] 

蘇頌人物爭議

  • 裏籍
關於蘇頌的裏籍,一般公認為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同安),但自宋代起,亦有不同説法。當代學者未加詳細辨析,就著書撰文,造成現代許多有關蘇頌的著述也對其裏籍其説不一,其主要分歧有以下四説:
(一)同安説。見蘇頌兒子的好友曾肇所寫的《贈司空蘇公墓誌銘》。《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分冊》(鄧廣銘主編)、《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 [6]  、《中國宋代科學家蘇頌》(顏中其管成學編)等均持此説;
(二)南安説。《宋史·蘇頌傳》載此説,《四庫全書總目·新儀象法要》《丹徒縣誌·蘇頌傳》沿襲,當代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張鈺哲主編)、《中國古代科技名人傳·蘇頌與新儀象法要》(張潤生等著)及《福建科學家小傳》(陳龍等著)等持此説;
(三)丹陽説。蘇頌在自寫裏籍時,既不寫同安,也不寫南安,卻題為丹陽。如《題維摩結像》《題右軍帖》《題胡考甫書華嚴經》的署名均作“丹陽蘇子容”“丹陽蘇頌”。《江蘇古代科學家》(蘇伯春編著)亦將蘇頌列為江蘇丹陽人;
(四)晉江説。主要依據《宋史·蘇紳傳》:“蘇紳,字儀甫,泉州晉江人。”蘇頌子隨父籍,所以被《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和等編)列為晉江人。 [53] 
管成學等著《蘇頌裏籍考》,經過對同安所存遺蹟及蘇頌本人文章的考證分析,確定了蘇頌為同安人。 [53] 
  • 出生地
關於蘇頌的出生地,有兩種説法:
  • 一種説法認為,蘇頌的父親蘇紳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及第,被任命為宜州推官。蘇頌生於天禧四年(1020年),應生於宜州 [53] 
  • 另一種説法稱,蘇紳初到—個生僻的地方任官,路遠祿薄,家父尚未出仕,蘇家又以孝為本,他留妻子在家照顧翁姑,更為合理。所以蘇頌應生於同安 [53] 
《蘇頌裏籍考》認為,“這兩種意見都是推測”,沒有文字記載。但《蘇氏同安族譜》卻寫着蘇頌生於同安的蘆山堂。 [53]  故而蘇頌應生於同安。

蘇頌後世紀念

蘇頌故居

主詞條:蘇頌故居
蘇頌故居
蘇頌故居(2張)
蘇頌故居“蘆山堂”,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大同鎮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佔地1700平方米,蘇頌高祖定居於此,“蘆山”也就成為入閩蘇氏的“雅號”,迄今遷台灣、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蘇氏後裔,皆源於此。 [46] 
現存的“蘆山堂”,在民國元年(1912年)時重建,為三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故居內現有蘇頌坐式塑像、蘇氏族譜以及蘇氏後裔八大名人畫像。新建有蘇頌科技館,館中陳列了他在各方面的功績,還有蘇頌首創的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台”模型。 [46] 
2007年3月,蘆山堂蘇頌研究會舉辦第六屆世界蘇姓懇親大會暨蘇頌學術研討會。 [45]  2020年12月10日,紀念蘇頌誕辰1000週年暨第九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活動在同安舉辦。 [44] 

蘇頌祠堂

蘇頌祠堂,即蘇公祠,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孔廟西南側,始建於南宋,系朱熹任同安主簿時所建的。廳內尚存清以前所立的蘇頌神位碑,上鐫“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進贈司空、封魏國公,諡正簡、字子容、諱頌蘇公神位”,及清代嘉慶年間重修碑記一方。 [48] 
蘇頌祠堂 蘇頌祠堂

蘇頌公園

主詞條:蘇頌公園
蘇頌公園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文體中心旁。2008年10月動工建設,2011年12月建成開放,公園佔地面積19.1萬平方米。蘇頌公園以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為主線,以蘇頌的生平事蹟為重心,展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眾多科技和工程領域的突出成就,有《本草圖經》石牆、水運儀象台及介紹蘇頌生平的六組文字石框。 [47] 
蘇頌公園

蘇頌郵票

2002年8月20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科學家》(第四組)紀念郵票1套4枚,第3枚就是蘇頌。 [64] 

蘇頌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劉旭.略論宋哲宗對蘇頌的庇護[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1,72-73.
  • 2.    《宋史》卷340《蘇頌傳》:蘇頌,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父紳,葬潤州丹陽,因徙居之。
  • 3.    《宋史》卷340《蘇頌傳》:第進士,歷宿州觀察推官、知江寧縣。時建業承李氏後,税賦圖籍,一皆無藝,每發斂,高下出吏手。頌因治訊他事,互問民鄰里丁產,識其詳。及定户籍,民或自佔不悉,頌警之曰:“汝有某丁某產,何不言?”民駭懼,皆不敢隱,遂剗剔夙蠹,成賦一邑,簡而易行,諸令視以為法,至領某民拜庭下以謝。凡民有忿爭,頌喻以鄉黨宜相親善,若以小忿而失歡心,一旦緩急,將何賴焉。民往往謝去,或半途思其言而止。時監司王鼎、王綽、楊紘於部吏少許可,及觀頌施設,則曰:“非吾所及也。”
  • 4.    《宋史》卷340《蘇頌傳》:調南京留守推官,留守歐陽修委以政,曰:“子容處事精審,一經閲覽,則修不復省矣。”時杜衍老居睢陽,見頌,深器之,曰:“如君,真所謂不可得而親疏者。”衍又自謂平生人罕見其用心處,遂自小官以至為侍從、宰相所以施設出處,悉以語頌,曰:“以子相知,且知子異日必為此官,老夫非以自矜也。”故頌後歷政,略似衍雲。
  • 5.    《宋史》卷340《蘇頌傳》: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
  • 6.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319-1332
  • 7.    《宋史》卷340《蘇頌傳》:元豐初,權知開封府,頗嚴鞭樸。謂京師浩穰,須彈壓,當以柱後惠文治之,非亳、潁卧治之比。有僧犯法,事連祥符令李純,頌置不治。御史舒亶糾其故縱,貶秘書監、知濠州。
  • 8.    《宋史》卷340《蘇頌傳》:未幾,知河陽,改知滄州。
  • 9.    《宋史》卷340《蘇頌傳》:召判尚書吏部兼詳定官制。唐制,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神宗謂三代、兩漢本無文武之別,議者不知所處。頌言:“唐制吏部有三銓之法,分品秩而掌選事。今欲文武一歸吏部,則宜分左右曹掌之,每選更以品秩分治。”於是吏部始有四選法。
  • 10.    《宋史》卷340《蘇頌傳》:元祐初,拜刑部尚書,遷吏部兼侍讀。
  • 11.    《宋史》卷340《蘇頌傳》:遷翰林學士承旨。五年,擢尚書左丞。
  • 12.    《宋史》卷340《蘇頌傳》: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
  • 13.    《宋史》卷340《蘇頌傳》:頌為相,務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杜絕僥倖之原,深戒疆場之臣邀功生事。論議有未安者,毅然力爭之。賈易除知蘇州,頌言:“易在御史名敢言,既為監司矣,今因赦令,反下遷為州,不可。”爭論未決。諫官楊畏、來之邵謂稽留詔命,頌遂上章辭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繼出知揚州。徒河南,辭不行,告老,以中太一宮使居京口。紹聖四年,拜太子少師致仕。
  • 14.    《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30《蘇丞相頌墓誌銘》:八年三月,罷為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九月,出知揚州,明年,除知河南府,公力辭行,復知揚州,三上書還政,授中太一宮使,紹聖四年,再告歸,乃以太子少師致仕。
  • 15.    《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明年,西京留守闕,首命除公,公以老再辭,不聽。既行而魏國夫人薨,懇請南歸,時紹聖初年也。復知揚州,明年,再請還政,章累上,遂拜中太一宮使,居京口。後二年,復請老,乃以太子少師致仕。
  • 16.    劉旭.略論宋哲宗對蘇頌的庇護.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期:1
  • 17.    《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今上即位,拜太子太保,增邑四百户,實封一百户。
  • 18.    《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30《蘇丞相頌墓誌銘》:今上即位,遷太子太保。
  • 19.    《續資治通鑑》卷87:五月……庚辰,太子太保、趙郡公蘇頌卒,年八十二。詔贈司空。
  • 20.    《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30《蘇丞相頌墓誌銘》: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庚辰,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太保致仕蘇公薨於潤州,訃聞,上輟視朝二日,贈司空,走中使賻恤其家,葬事官給。
  • 21.    《宋史》卷340《蘇頌傳》:建中靖國元年夏至,自草遺表,明日卒,年八十二。詔輟視朝二日,贈司空。
  • 22.    《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30《蘇丞相頌墓誌銘》:崇寧元年十一月丙申,葬丹徒縣義理鄉樂安亭五州山之東北阜。
  • 23.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12:理宗朝,賜諡正簡。
  • 24.    蘇頌:醉心科技博聞強識  .新浪.2012-06-09[引用日期2013-02-06]
  • 25.    蘇軾與蘇頌的生死情緣:被誣告囚禁於同一個牢獄  .中新網.2015-01-09[引用日期2021-11-04]
  • 26.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08]
  • 27.    顏中其 著.蘇頌年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05:117
  • 28.    《宋史全文·卷十三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28]
  • 29.    《宋史全文·卷十三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08]
  • 30.    《蘇東坡全集·卷一百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1-07]
  • 31.    《欒城集·卷三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1-07]
  • 32.    (宋)王稱.二十五別史 13-14 東都事略 1-2:齊魯書社,2000-05:760
  • 33.    《宋史·卷三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6]
  • 34.    (清)莊仲方 編.中華傳世文選 南宋文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84
  • 35.    (清)永瑢,紀昀 主編;周仁等 整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05:792
  • 36.    《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七·宋紀第八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08]
  • 37.    潘美月 著.宋代藏書家考:學海出版社,1980-04:92-94
  • 38.    謝靜 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文獻研究: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08:216
  • 39.    (明)馮夢龍 編著.智囊全集:鳳凰出版社,2009-04:26
  • 40.    (明)馮夢龍 著.智囊全集 第1冊:線裝書局,2008-09:50
  • 41.    喻世華.三蘇與蘇頌交往史鈎沉.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9.01期:1-6+15
  • 42.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16]
  • 4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96:(元豐二年)春正月……降右諫議大夫蘇頌為秘書監、集賢院學士、知濠州。
  • 44.    蘇清祥:發揮蘇頌故居蘆山堂作用 將蘇頌精神傳播到全世界  .新華網.2020-12-08[引用日期2021-08-04]
  • 45.    蘇清祥:發揮蘇頌故居蘆山堂作用 推動蘇頌文化進社區進課堂  .新華網.2020-12-08[引用日期2021-08-04]
  • 46.    本書編委會 著.暢遊廈門:中國鐵道出版社,2018-01:79
  • 47.    林建載 著.廈門的公園: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10:190-192
  • 48.    福建省文物局 編.福建涉台文物大觀 下:福建教育出版社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2-04:302
  • 49.    顏中其 著.蘇頌年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05:1-3
  • 50.    (宋)蘇軾 著.蘇東坡全集 4: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2305
  • 51.    顏中其 著.蘇頌年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05:413
  • 52.    莊添全等 主編.蘇頌研究文集:鷺江出版社,1993-02:444
  • 53.    管成學等 著.蘇頌與《新儀象法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0:14-19
  • 54.    王銘.唐宋墓葬中的仰觀伏聽俑與聖人象徵.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8.02:86
  • 55.    李雲根 著.宋代官僚士大夫家族婚姻圈考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06:244-245
  • 56.    《名臣碑傳琬琰集》第3部分  .吳江詩詞網[引用日期2021-08-05]
  • 57.    蘇用發 主編;管成學 執行主編.新編蘇氏總族譜 第2冊: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434
  • 58.    《蘇頌全集》全球首發 詳盡記錄蘇頌一生  .新浪網.2020-12-10[引用日期2023-07-02]
  • 59.    《朱子學刊》編委會 編.朱子學刊 第21輯:黃山書社,2012-12:101
  • 60.    曲相奎 著.宋朝的那些科學家: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05:42-44
  • 61.    王錢國忠,鍾守華 編著;李約瑟文獻中心 策劃.李約瑟大典 傳記學術年譜長編事典 上: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6:333
  • 62.    莊添全等 主編.蘇頌研究文集:鷺江出版社,1993-02:456-457
  • 63.    莊添全等 主編.蘇頌研究文集:鷺江出版社,1993-02:458
  • 64.    《郵票上的金磚國家》編寫組 編.郵票上的金磚國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08:224
  • 65.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9-03]
  • 66.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泉州市分公司 編.郵票上的泉州:海峽書局,2015-08:113
  • 67.    周旻 著.廈門歷史名人畫傳: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10:3
  • 68.    《名臣碑傳琬琰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4]
  • 69.    賀威 著.宋元福建科技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02:630
  • 70.    管成學等 著.蘇頌與《新儀象法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0:63-64
  • 71.    管成學等 著.蘇頌與《新儀象法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0: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