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奪權事件)

鎖定
杯酒釋兵權是指宋初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酒宴威逼利誘高階軍官交出兵權的一次政治事件 [2]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中被部下黃袍加身,篡位登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歷史重演,採納趙普的建議,在一次宴會上對石守信等大將威逼利誘,迫使其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從而收回了大將的兵權。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杯酒釋兵權事件發生之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不再授予他人。 [2]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但是某些舉措矯枉過正,違背軍事規律,導致兵權分散,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2] 
中文名
杯酒釋兵權
外文名
Release for a cup of wine
發生時間
961年(建隆二年)
發生地點
北宋開封皇宮
結    果
奪權成功,眾將領富貴歸鄉
人    物
宋太祖及石守信等高級將領
目    的
加強中央集權
影    響
宋朝軍事力量孱弱

杯酒釋兵權事件背景

宋太祖趙匡胤篡取了後周帝國的江山社稷之後,對後周的舊臣一個不殺,全部予以提拔重用。 [1] 
大宋帝國建立剛過百天,原後周的兩員重將——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就因拒受新朝統御,相繼在潞州(今山西長治)、揚州起兵叛亂。兩場戰事的規模雖然都不算很大,但也一直到這一年的年末才得以平息。 [1] 
北宋統治者趙匡胤為此深為憂慮,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他着重考慮的問題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不再出現;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1]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事件過程

杯酒釋兵權事件起因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建隆元年末(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他召見丞相趙普,詢問息兵休戰、國家長久發展的好辦法。
趙普精通治道,提出問題的癥結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趙普的話還沒説完,宋太祖便已明白。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醖釀出來了,並逐步付諸實施。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趙匡胤吸取了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對禁軍的控制。
建隆二年(961年)太祖鑑於當時已控制局勢,就着手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強中央集權。起初,太祖以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而趙普數次進言,擔心石守信等人的部下貪圖富貴,提醒宋太祖,記住陳橋兵變的歷史,一定要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宋太祖不久後就採取措施解除了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杯酒釋兵權事件經過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喝酒,席中説自己整夜不能安睡。 [2] 
石守信等人詢問原因,宋太祖表示,擔心他們的部下造反,再次上演“陳橋兵變”事件。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於是請宋太祖給他們指一條明路。 [2] 
宋太祖回覆,可以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多買些歌姬,宋太祖再同他們結為姻親,君臣之間,兩無猜疑。石守信等人知道已無迴旋餘地,並且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軍,於是俯首聽命。 [2]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十日,石守信等人上表請求解除兵權。宋太祖同意,下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衞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衞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2] 

杯酒釋兵權事件結果

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於是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皇權對軍隊控制加強。
宋太祖兑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杯酒釋兵權事件發生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不再授予他人。石守信雖然保留着侍衞都指揮使的頭銜,卻沒有任何實權。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勳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

杯酒釋兵權事件評價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影響深遠。
不同意此觀點的人則認為宋太祖專力鞏固中央政權,“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制,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只能主守。

杯酒釋兵權事件爭議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歷來的史學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但也有學者經過考證,對這件事下了這樣的評價:故事性強、子虛烏有。
認為“杯酒釋兵權”實有其事的論者,主要依據是北宋中期以來的一些史籍的有關記載。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以下簡稱《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下簡稱《筆錄》)。《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書中記載,趙普對趙匡胤説,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説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於説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事隔半個世紀,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以下簡稱《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則更為詳細。書中記載,在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上述三種記載,矛盾百出。首先,《談錄》只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而《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後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説,基本上都出於此。《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歷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細,就愈是不可信。
其次,三書都説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説法卻不一致。據《談錄》一書所記載,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後就決定的。但若根據《筆錄》所載,此事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但若根據《紀聞》所記載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説法怎麼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
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後的出路,説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説“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説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説他們“皆以散官就第”。
第四,關於“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説法不一,有的説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卻未見一字。元末,史學家根據《太祖實錄》與《三朝國史》編撰而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着點墨,因而有學者認為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杯酒釋兵權後世紀念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作品名稱
著作人
出版時間
《王文正公筆錄》 [3] 
王曾
2017年7月
《丁晉公談錄》 [4] 
潘汝士
2012年6月
丁晉公談錄 丁晉公談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