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舍

鎖定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瓦舍。在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瓦舍是城市商業性遊藝區,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裏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鈎欄、勾闌 [1]  ,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裏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瓦舍的規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幾座勾欄。
中文名
瓦舍
別    名
勾欄瓦舍
拼    音
wǎ shè
注    音
ㄨㄚˇ ㄕㄜˋ

瓦舍簡介

今義:“瓦舍”一詞現在也被用於商業化,宋代的“勾欄瓦舍”是當時最繁榮的商業性聚集區,也就是古都開封,當時人口鼎盛時期人數在150萬左右,現在的經營者取“瓦舍”為店名,意味着生意繁榮之意。

瓦舍發展歷史

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光與中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戲劇——雜劇與南戲的演出相聯繫,而且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遺憾的是,曾經風靡了400年的“勾欄瓦舍”的演出樣式,在600年前已經消亡。
宋元時期,人們把商業性遊藝場所稱為“瓦舍”(或稱“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裏設置的劇場稱作“勾欄”(或稱“勾闌”“鈎欄”等)。為什麼叫“瓦舍”呢?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説:“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至於“勾欄”的名稱,則最早始於《水經注·河水》:“吐谷渾於河上作橋……施構欄,甚嚴飾。”唐代李商隱《倡家詩》有“簾輕幙重金勾欄”句。到了宋元時,“勾欄”的名稱被專指為演出場所。《書言故事》中明確地説明:“俳優棚曰鈎欄。”
據廖奔先生在《中國古代劇場史》中的考證,勾欄興起於北宋仁宗朝以後,衰竭於明代中期以前,歷時約400年。在宋室南渡以後,在北宋興盛起來的勾欄被帶到了行都臨安。這以前的臨安(杭州)是沒有勾欄的,在宋室南渡以後,大量的北方軍士湧入臨安,為了讓他們有一個娛樂的地方,就把勾欄也遷移到了這裏。後來從軍隊發展到了市井,勾欄就這樣在臨安興盛起來了。
南宋臨安的瓦舍數量據各種史籍記載,共有24座,這還不包括“獨勾欄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個勾欄的娛樂場所。大多數的瓦舍都有多個勾欄,每一個瓦舍中的勾欄數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另外,臨安還有那種“獨勾欄瓦市,稍遠,於茶肆中作夜場”。每個勾欄中能容納的人數大小不一,據《東京夢華錄》卷二稱,汴京“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而每個勾欄的演出是從早上一直演到晚上,從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中稱:臨安市民“深冬冷月無社火看,卻於瓦市中消遣”。《東京夢華錄》中稱:“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見,當年臨安二十幾個瓦舍裏,約有上百個勾欄在演出,每個勾欄裏有上千或數百個觀眾在看戲。粗算一下,當年杭州城裏每天的戲劇觀眾可達2萬至5萬人,一年觀眾累計達700萬到2000萬人次。

瓦舍勾欄結構

雖然南宋“勾欄”的實物遺存全部消失,圖片形式的記載也完全失傳,但還是可以從浩繁的文字記載中找到關於它的描述。還有一些考古發掘的古墓葬中的雕塑和壁畫圖片資料,雖然不是直接描寫勾欄的,但也可以從中發現可以參考的蹤影。
根據耐得翁《都城紀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杜善夫《莊家不識勾欄》、無名氏《漢鍾離度脱藍采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當代學者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等文獻記載,經過總結歸納,得出瞭如下的關於勾欄的結構資料:
1.整個勾欄劇場是木結構的,而且是全封閉的,只有一個門供觀眾進出。
宋代勾欄 宋代勾欄
2.勾欄內部,舞台分為前部的“戲台”和後部的“戲房”。戲台周圍是用欄杆圍起來的,所以叫“勾欄”,它是畫着各種花紋的(見莫高窟112窟《西方淨土變》壁畫局部)。戲台與後台的戲房用“鬼門道”相通供演員進出,戲台與戲房之間用“神巾爭”隔起來,它的上面畫着神像(見山西洪洞霍山明應王殿壁畫雜劇作場圖)。 3.觀眾席分為神樓、腰棚。神樓是正對着戲台而位置比較高的地方,放着供奉的梨園神之類的神靈牌位,也可以放觀眾席;腰棚就是圍着戲台的木製的觀眾席。觀眾席裏是沒有站席的,每個觀眾都有座位。座位是不編號的,先到先坐。
4.在觀眾席中還有等級,有“金交椅”,還有“青龍頭”。金交椅是留給皇帝坐的,當然是在舞台正中最近處。按照古代“左青龍、右白虎”的説法,“青龍頭”在舞台的左側下場門附近,“白虎頭”在舞台右側的上場門附近,都是最好的位置。
5.舞台的一側有“樂牀”,原本是放置樂器的地方,在勾欄中成為樂隊演奏時坐的地方(見山西稷山馬村五號金墓雜劇雕磚“樂牀”圖)。
6.勾欄的大門入口處,貼有“招子”,是花花綠綠的。上面寫着當天演的是什麼戲和名角姓名等。
7.大門入口處還掛有“旗牌”“帳額”,旗杆上掛着“靠背”。這些東西的樣式都沒有留下來,已無從可考,但可以從其他的畫面中參考。帳額是絹質的,上面寫着金字,橫掛在大門口的類似橫幅的東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