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東

鎖定
中東(英語:Middle East,阿拉伯語:الشرق الأوسط‎,希伯來語:המזרח התיכון‎,波斯語:خاورمیانه),指從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的大部分與非洲埃及、地處於俄羅斯邊界的外高加索地區。約23個國家與地區,1500多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 [1]  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包括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佈最廣。地形以高原與平原為主。主要河流只有幼發拉底河尼羅河等,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中東溝通了亞洲歐洲非洲。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五海為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和紅海。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2]  ,為爭奪稀缺的淡水資源和寶貴的石油資源。中東主要的產油國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等。也由於宗教文化差異,二戰之後常年局勢動盪。
中文名
中東
外文名
Middle East
別    名
中東地區
地理位置
亞洲西部、非洲東北部
面    積
1500餘萬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
沙特、埃及也門伊拉克伊朗
氣候條件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4.9 億
著名景點
耶路撒冷
麥加
方    言
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
包含國家
伊朗埃及、沙特、伊拉克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
道路行駛
靠右行駛
農    業
主要以灌溉(綠洲)農業為主

中東歷史沿革

中東古代歷史

關於中東問題歷史沿革,可以用“一、二、三、四”概而言之: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巴勒斯坦古稱迦南,當地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説,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阿拉伯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
穆罕默德創教初期,猶太人和基督徒對他採取敵視態度。隨着穆罕默德追隨者不斷增加,阿拉伯騎兵也開始對外擴張。7世紀時伊斯蘭教分裂。擁戴穆罕默德後裔的人和接受哈里發代表真主的人逐漸形成“遜尼派”和“什葉派”。

中東近代時期

18世紀末,隨着拿破崙入侵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列強(基督教世界)也開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屬地,建立殖民地。
19世紀,由於伊斯蘭教在各類社會衝突與社會變遷中(主要是帝國主義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掠奪,即對伊斯蘭國家的殖民化與半殖民化),逐漸引發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革命運動。

中東不斷衝突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9張)
二戰後,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千米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10分鐘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后,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1949年2至7月,埃、黎、約、敍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藉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戰爭最後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藉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趁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敍利亞戈蘭高地。埃及損失慘重。1970年8月最終停火。這兩年的戰鬥被稱為“消耗戰”。
1973年10月,埃、敍為收復失地和擺脱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敍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企圖趁伊朗霍梅尼政權未穩進行打擊,以徹底解決邊界爭端,伊朗和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被稱為“兩伊戰爭”。 [3] 

中東地理概念

中東地圖 中東地圖
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在地理上,中東包括西亞(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區(即埃及),是非洲歐亞大陸的亞區。“中東”是歐洲人使用的一個籠統的地理術語,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尚無準確定論,一般泛指西亞北非地區,約23個國家和地區,1500多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
位置
國家和地區
西亞
北非
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在於中東不包括阿富汗 [2]  但包括北非的埃及。中東是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其中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且為鹹水湖。中東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位於“三洲五海”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
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
世界地圖中東區域 世界地圖中東區域

中東政治概念

中東
中東(5張)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係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問題,也稱巴以衝突。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歷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土問題。

中東地形

中東地形圖 中東地形圖
中東地區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邊緣有較高的山嶺聳立。平原面積狹小,主要分佈在埃及的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它們分別是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搖籃。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狹窄平原。在巴勒斯坦約旦交界處,還有一個由於斷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為-415米,是世界陸地表面最低點。

中東氣候

中東地區氣候乾燥,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本區大部分地區地處北緯20°至40°之間,北迴歸線從中部穿過,氣温炎熱。這裏又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來自亞洲內陸乾旱地區東北信風的控制,所以乾旱少雨。同時本區閉塞的高原地形,阻擋了海洋濕潤空氣的進入,更加劇了本地區的乾旱,所以才形成了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的特點。

中東民族宗教

中東地區的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
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於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
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個國家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敍利亞、約旦也門阿曼、埃及、卡塔爾巴林等國。
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系後代族人庫爾德人,其人口約有3000多萬,分佈在許多國家,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克500萬、敍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10萬。
另外還有猶太人(信仰猶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佔多數。
對於“阿拉伯人”的分類,劃分的標準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根據史實,最廣義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 [1] 

中東傳統文化

中東以阿拉伯菜為代表,擴散到了其他的國家去,所以從整個中東地區來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個國家內,也不會出現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
比較有名的菜式有油浸秋葵、油浸青豆油浸番茄、歐洲節瓜等,中東人喜歡用橄欖油來烹調食物。 因為黎巴嫩菜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東人在菜式裏不僅用大量的橄欖油,同時還會用新鮮的檸檬汁和大蒜作為調味,幾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為基底進行烹飪的。
在烹調方法的選擇上,黎巴嫩乃至整個中東都喜歡用無煙燒烤的方式進行烹調,他們認為這樣子既能吃出肉的香味,也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分的污染。
中東口袋麪包是中東特色食物,受地域影響食材上結合了東西方的米麪文化,加上當地獨特的大餅,在主食的選擇上更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東飲食都離不開米類、麥類、豆類羊肉
據瞭解,麥類的生長源於中東,最常用於製作麪包,如阿拉伯口袋麪包等,還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見的大餅。 中東醬料式冷菜是中東特有的食物。
鷹嘴豆做成的豆蓉,加上芝麻糊、鹽和檸檬汁等調味,滴上新鮮的橄欖油,攪拌均勻,看似樣貌平平,卻讓人回味無窮,口留餘香。在中東,人們還喜歡用開心果來作為甜品的配料之一,開心果味做成的冰淇淋,開心果搭配的各種甜點等,隨處可見開心果的蹤影。

中東動盪原因

中東文化差異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5張)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裏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裏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中東內部矛盾

埃及軍人納賽爾、薩達特打響了伊斯蘭革命復興運動的第一炮。在二戰後,出現了34個表面上獨立的伊斯蘭國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領袖試圖尋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對世俗政權,實行“伊斯蘭革命”,恢復神權統治。伊斯蘭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着現實的政治目標,即脱離西方或蘇聯的政治與經濟控制,期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改變王室政體,建立共和國;夢想組建新的阿拉伯聯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國的夢想;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共同在軍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阿拉伯世界內部並不團結:首先,各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很多國家內部也有派別之爭,導致政局動盪),教派之間的衝突影響了國家之間的關係;其次是伊斯蘭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國家與非阿拉伯民族國家之分,從歷史來看信仰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視與偏見,由於宿怨,在產生矛盾時極易發生衝突;第三,在各個國家爭取獨立時,由於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一些國家、民族進行拆分,為以後的紛爭埋下伏筆(如海灣戰爭,伊拉克以科威特歷來為伊拉克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國不斷為領土、種族等發生矛盾;第四,在伊斯蘭教復興於現代的道路中,泛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佔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主導思想,但是這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現實相距甚遠,很多抱有英雄主義觀點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在國家政策上採取與西方強硬對抗,堅決建立偉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徹底消滅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的制約。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國家的控制、內部種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眾多阿拉伯國家中分為親西派與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解,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戴維營協議遭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敍利亞卻與以色列政治立場完全不同,堅決與以色列對立。)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同時成立“巴勒斯坦解放軍”。它是一個不具備國境,實質是政府形態的政治實體的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温和派成為巴解組織的執政黨,雖然一開始與以色列有軍事衝突,但後來轉變為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與以色列談判。隨着21世紀初巴以衝突加劇,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繼承人阿巴斯繼續堅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後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改選之後敗給激進派“哈馬斯”(在歐洲一直被視為恐怖組織)領導人哈尼亞。原本自從阿拉法特後期,巴以逐漸進入磕磕絆絆的和平時期,但是巴方這一政治劇變又為未來蒙上陰影。
所以不論從以色列方面還是巴勒斯坦方面,內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中東西方介入

在西方文藝復興的影響下,由馬丁·路德發起的16世紀基督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教會分裂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處於轉型期間,新教強調通過深入教徒的現世生活去請求上帝的救贖。新教這種對世俗行為的鼓勵,使得人們在追求商業利潤時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業資本主義的各個運行領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後依據。
在一戰中,西方國家本身是與阿拉伯諸國結盟以對抗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但二戰後,由於支持以色列復國,與阿拉伯國家關係十分緊張,為了對抗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還大幅度調高國際油價。中東阿拉伯人的建國理想(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在20世紀初,阿拉伯人試圖擺脱土耳其人統治,在大敍利亞建立阿拉伯國家(自古以來,敍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視為一個整體)。但一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將敍利亞分割成四個區域。二戰後,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建國,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夢想。同時,伊斯蘭社會不斷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蝕,西方資本主義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寬容、自立、科學、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價值體系緩慢影響着伊斯蘭世界。
二戰後,英國先是鎮壓中東猶太復國主義,改變殖民地政策後,又挑動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領土與宗教衝突,之後表面上抽身而退,將問題交給當時西方控制的聯合國,暗中關注局面。而美國繼英國之後開始支持以色列,總統杜魯門向英國施加壓力,率先收留猶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國後,美國第一個承認以色列。數次中東戰爭中,美國與一些西方國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給以色列大批軍械武器和裝備。若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國並得以大規模發展。
總體來説,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要點是:改造伊斯蘭社會(鎮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用西方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和“民主”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阿拉伯國家);扶植親美政權;控制石油資源;調節巴以衝突(以和平方式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等。

中東一多一少

多:石油資源
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由於自身對石油的消費量很少,中東所產石油90%以上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歐洲西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019年中東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佔世界的百分比
中東石油儲量佔世界的百分比
中東石油產量佔世界的百分比
中東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的百分比
61.5%
30.7%
44.7%
中東主要的產油國家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伊拉克,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靠出口石油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成為富裕國家。但由於石油採一點就少一點,所以這些產油國家,都在考慮當石油資源採完後本國的經濟出路問題。他們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盛產棗椰樹。
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佔到全世界已經探明的使用儲量的61.5%,總量為7420億桶(約合1002億噸)。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東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在世界排名第二,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626億桶,佔全球石油儲量17.85%。
中東的科威特是世界上主要產油國之一,面積1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90餘萬人。大部分地區是沙漠,無常年有水的河川和湖泊,缺乏淡水,飲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和地下水。它的國際貿易的重要部分是出口原油和進口淡水及與製造淡水有關的設備。
少:水資源
中東水資源極度匱乏,與石油資源的豐富形成鮮明的對比。中東氣候乾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中東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隨着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中東水資源緊缺日趨嚴重。河流、湖泊水資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東緊張局勢的原因之一。 [2] 

中東動盪結果

多年戰爭讓中東地區國家陷入恐慌,人人自危,導致該地區陷入軍備競賽甚至核競賽的狀態。從美西方購買軍火數量最多的正是中東國家,包括沙特、阿聯酋、埃及、伊朗…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經濟民生的投入減少,加劇了一些國家的貧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