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拉伯半島

鎖定
阿拉伯半島(阿拉伯語: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英語:The Arabian Peninsula)位於亞洲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色列等國位於阿拉伯半島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為最大。
阿拉伯半島從中東向東南方伸入印度洋, 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1]  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風帶控制,幾乎整個半島都是熱帶沙漠氣候區並有面積較大的無流區。半島沿波斯灣周圍有大量石油儲藏,給阿拉伯半島上臨近波斯灣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2] 
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創教人穆罕默德在這裏出生和生活。 [2]  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曾橫跨歐、亞、非大陸。21世紀阿拉伯半島上所有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蘭教徒前往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麥加麥地那朝覲。
中文名
阿拉伯半島
外文名
The Arabian Peninsula、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
地理位置
印度洋板塊
面    積
3220000 km²
氣候條件
熱帶沙漠氣候
著名景點
半島上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
主要民族
阿拉伯族
主要語言
阿拉伯語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主要國家
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阿拉伯半島簡介

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南臨亞丁灣阿拉伯海,西隔紅海非洲大陸相望,北與亞洲大陸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紅海東北部的亞喀巴灣北端東至波斯灣的阿拉伯河口一線,是世界最大的半島。南北長2240千米,東西寬1200-1900千米,面積322萬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
最大的國家為沙特阿拉伯,按國土的大小依次為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卡塔爾巴林。人口約3213.8萬(1990年)。沙特阿拉伯的領土佔了半島的75%。
阿拉伯半島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風帶控制,非常乾燥,幾乎整個半島都是熱帶沙漠氣候區並有面積較大的無流區,該區有七個無流國。農耕時只能用地下水。炎熱乾燥的氣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3。半島南部的魯卜哈里沙漠達65萬平方千米。 [3] 
半島上農產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業為生,多數放養駱駝。 [3]  當地出產的阿拉伯馬和阿拉伯駱駝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島及附近的海灣中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島上許多國家都以此為經濟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產石油最多的國家,石油工業的產值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以上,被稱為“石油王國”。 [3] 

阿拉伯半島自然地理

亞丁灣 亞丁灣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東臨海灣及阿曼灣,西傍紅海,南瀕阿拉伯海和亞丁灣,西北界敍利亞沙漠,北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面積32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與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並稱亞洲三大半島
阿拉伯半島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也門高地外,僅在西南和東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賈茲山脈高1500米,山峯多為死火山錐,最高峯哈杜爾舒艾卜峯海拔3760米。中部為廣闊的沙漠,面積約120萬平方千米,約佔半島面積的40%,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和魯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魯卜哈利沙漠為最大,面積65萬平方千米。
阿拉伯半島緊接亞非兩洲,地處交通要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島西南的也門曾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樞紐。半島兩側的紅海和海灣,連通埃及和肥沃地帶,形成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的天然走廊。

阿拉伯半島地質風貌

大約在一千多萬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以後發生了地殼大變動,形成了東非大裂谷,陸地中間陷落成為紅海。紅海亞非大陸分開,東邊的一塊土地成了一個略呈長方形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4] 
阿拉伯半島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東的沉積區兩大地貌區組成。沉積區從地盾向東北、東和東南方向沉陷,進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灣和魯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東部在內的大盆地。地盾的東部邊緣從紅海向北伸出的亞喀巴(Aqaba)灣的頂端向東彎曲,在橫穿半島的中途點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也門高地。

阿拉伯半島沙漠

內夫得沙漠
為阿拉伯半島的第二大沙漠,位於內志的最北端,剛好處在地盾之外,面積約64750平方千米。其範圍幾乎西至綠洲城市泰馬(Tayma),北抵焦夫(Al-Jawf)和塞卡凱(Sakakah),南達哈伊勒(Hail)。
代赫納沙漠
將內志同阿拉伯半島東部分開的代赫納沙漠(Ad-Dahna)帶是一條流沙河,從內夫得沙漠緩慢流向魯卜哈利沙漠,全長超過1287千米,其寬度一般不超過80千米。沙地常帶紅色,外形有很大差異。特別是在中段,平行排列的長沙脊高約46米,而有些沙丘的高度為沙脊的3倍。代赫納沙漠在春、冬兩季可供放牧。
魯卜哈利沙漠
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布哈利 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布哈利
世界上最大的純沙沙漠,面積估計約為64.75萬平方千米。當地為數不多的貝都因(Bedouin)遊牧人平常不稱它為魯卜哈利沙漠,而簡單地稱作賴姆萊(Ar-Ramlah,意為“沙”)。
魯卜哈利沙漠的有些地區乾旱可長達10餘年之久,而另外一些地區有時發生雷雨或夏季溽暑。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東部,高度可達244米以上,沙脊長達48多千米,它們之間的低處通常為鹽沼
魯卜哈利沙漠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內。不過南面同阿曼、東南同也門的邊界尚存在爭議。1974年沙特阿拉伯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已就東部有爭議的邊界達成協議。

阿拉伯半島氣候

半島地處北緯13°-20°,北迴歸線橫貫其中,屬熱帶荒漠氣候,氣候乾熱,大陸性強。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區冬季因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年降水可達200毫米左右,也門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年降水量可達500-1000毫米。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整個半島年平均氣温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温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温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南部地區更加酷熱,如半島南端的亞丁,年平均氣温為28.9℃,7月為32.5℃,1月為25.4℃,有四五個月的月平均氣温超過30℃。半島絕對最高氣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島氣温年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達20℃左右。 [5] 

阿拉伯半島生物

駱駝一直是阿拉伯人從事遊牧生活的主要牲畜,沒有駱駝貝都因人就不可能遠離人類飲用水的水源,靠飲用駱駝的乳汁可深入沙漠達數月之久。駱駝能為人們提供肉食、衣服、燃料(糞便)、運輸以及作為馱水和拉犁的畜力。駱駝作為一種運輸工具,已大部分被四輪驅動車所取代,主要作為家畜飼養。
阿拉伯半島周圍的海域內生產鯖、石斑魚、金槍魚、鯛及其他食用魚,此外還有蝦類。南部沿岸的近海有大量的鯊魚和沙丁魚。鯨偶爾也進入波斯灣。
除了海拔很高的地區和佐法爾外,幾乎到處都生長海棗,在佐法爾的沿岸地區則生長椰子樹。主要穀物為小麥、高粱、大麥和小米。稻米、小麥用作口糧,但本地很少種植。少數地方如亞丁附近的艾卜揚(Abyan)適於種植棉花。同蔬菜相比,一般阿拉伯人更喜歡吃水果,尤其喜歡吃西瓜、石榴和棗子,布賴米(Al-Buraymi)以產芒果著名,阿拉伯也生產無花果、葡萄、香蕉、仙人果和其他水果,各綠洲還盛產枸櫞和爪哇扁桃。
半島上樹木很少。西南高地上的一叢叢的檜樹有點像真正的樹林。常常成排地種植耐旱的怪柳以阻止流沙侵蝕。統稱“亥姆”(hamd)的各種樹的樹葉含有足夠的鹽分,可滿足駱駝對鹽的需要。多年生堅韌植物同受春、冬兩季雨水滋潤的一年生柔嫩植物一樣,對人類生存都很重要。

阿拉伯半島資源

阿拉伯半島上的城市 阿拉伯半島上的城市
石油是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阿拉伯半島上的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2。波斯灣沿岸盛產石油,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 [6] 
除也門的礦牀外,阿拉伯油田與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處在同一個巨大的沖積盆地內。雖然伊朗於1908年已發現石油,但直到1932年才在盆地的阿拉伯一側---巴林發現第一個油田。此後在阿拉伯半島東部開始廣泛勘探,並很快深入到內陸地區。1938年在沙特阿拉伯、1940年在科威特和卡塔爾、1953年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中立地帶的大陸內、1960年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大陸、1964年在阿曼、1983年在南也門、1984年在北也門相繼發現石油;1951年在沙特阿拉伯波斯灣近海、1958年在阿布達比近海、1960年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中立地帶近海又發現石油。
阿拉伯國家正努力使經濟多樣化,雖然豐富的石油對經濟多樣化的進展是一個不利因素。在漢志北部和內志已發現鐵礦。其他資源有重晶石、石膏、鹽、制水泥用的石灰、制磚和陶器用的黏土、制玻璃用的石英砂和頁岩、大理石和建築用石料等,有些已在開發中。
許多世紀以來波斯灣的牡蠣養殖場生產某些世界最好的珍珠,採珠曾一度是致富和有利可圖的職業。巴林是採珠業的主要中心。

阿拉伯半島主要城市

阿拉伯半島麥加

麥加位於西部山區,羣山環抱,炎熱少雨,難於種植。但它是半島有名的古城,是阿拉伯半島的宗教中心和商業中心。先知穆罕默德就誕生在該城。該城後來成了伊斯蘭教的第一個聖地。 [7] 

阿拉伯半島麥地那

麥地那位於麥加北面,正處在聯繫也門與敍利亞的大道上。麥地那是個肥沃的綠洲,宜於種植。麥地那原名葉斯里布,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那裏以後,始稱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麥地那是穆斯林的第一個首都,穆罕默德及其以後的三任哈里發(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的中央政府都設在這裏。麥地那是穆罕默德的母親艾米娜的誕生地。穆罕默德及其父親阿卜杜拉和部分弟子的墳墓也在那裏。麥地那是僅次於麥加的伊斯蘭教的第二個聖地。 [7] 

阿拉伯半島塔伊夫

塔伊夫位於麥加東南。矇昧時代(指伊斯蘭教產生之前),塔伊夫與麥加齊名,稱為“兩鎮”。塔伊夫原名瓦志,後在其周圍修了一道圍牆,故稱塔伊夫。塔伊夫水源豐沛,土地肥美,氣候温和,出產穀物和水果。 [7] 

阿拉伯半島薩那

薩那是位於也門的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市,多名勝古蹟,有“阿拉伯明珠”之稱。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這個城市叫“艾扎勒”。薩那海拔2300米,羣山環抱。這裏雨量充足,氣候宜人,美麗富饒。 [7] 

阿拉伯半島迪拜

迪拜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波斯灣沿岸。自從上世紀70年代阿聯酋獨立以來,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迪拜領導人以其高瞻遠矚的規劃和良好的經濟政策,使迪拜迅速發展成了以旅遊、轉口貿易、房地產、金融等產業為支柱的國際大都市。世界最高摩天大樓、最大購物城、最大的人工島、最豪華的酒店、最大的室內滑雪場等,以及非常好的社會治安狀況和和諧程度,使迪拜的知名度一躍而起。在迪拜,生活着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人,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使這個充滿魅力的城市更加煥發出光彩。

阿拉伯半島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8] 
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兩個詞根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

阿拉伯半島居民

阿拉伯半島居民 阿拉伯半島居民
阿拉伯人”通常是指生活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意為遊牧人),但有時也指定居者。就人種説,阿拉伯人屬於地中海的地方種族,是高加索地理人種的一個子羣。據傳説,阿拉伯人南方祖先誇坦(Qahtan)的後代稱為“真”阿拉伯人或“純”阿拉伯人(al-Arab al-Aribah);阿拉伯人北方祖先阿德南(Adnan)的後代稱為“歸化”的阿拉伯人。
有一個可能源於聖經的傳説,曾講到阿德南,也許還有誇坦,是亞伯拉罕之子伊斯梅爾(Ismail)的後代。這兩-抗,隨着穆斯林對外征服,對抗也擴大到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1950年代,“北”阿拉伯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賽義德派(Zaydis)的伊瑪目們被稱為“阿德南人”,這種對抗甚至在北也門再次發生。
阿拉伯半島居民 阿拉伯半島居民
自古以來在定居居民(al-hadar),同稱為貝都因的遊牧部落或放牧部落之間存在着對立,雖然在定居部落中也有一部分人過着遊牧生活。在也門,阿拉伯半島西南角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該半島1/3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居民同大部分居住在村莊的武裝部落(qabilis)之間也存在着敵對情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部落經常擔心北方沙漠貝都因人的襲擊;除非賄以重金或武裝護送,前往聖城的朝覲隊甚至也受到他們的攻擊和掠奪。不過現代武器和飛機可用來發現沙漠中或深山隱僻處的部落人,使情況有所改善。每一個部落經常同另一個部落處在戰爭或休戰狀態,只有在保護下才能進入另一個部落的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久,現代沙特阿拉伯的奠基人伊本·紹德(Ibn Saud)開始建立貝都因人的軍事、農業移民區、稱為希吉拉(hijrah),鼓勵他們放棄遊牧生活,約旦和科威特等國也實行旨在使貝都因人定居的計劃。

阿拉伯半島宗教

21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基本處於伊斯蘭教的範圍內。7世紀前的阿拉伯人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人接觸到拜火教和猶太教的思想。

阿拉伯半島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伊斯蘭教的復興者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幼時根據阿拉伯人習俗母親將他送到貝都因部落中撫養以學會堅忍的生活態度。
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經常到麥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潛修冥想。在阿拉伯歷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啓示,宣佈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從而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 [9]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

阿拉伯半島原始宗教

萬物有靈,是阿拉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礎。半島居民將一些自然現象,作為崇拜對象,並依其依賴程度而賦予不同神的權利,於是逐漸形成多神教。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0] 
(1)自然崇拜。阿拉伯人崇拜日月星辰。農業區的居民以農耕為主,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故崇拜太陽,有所謂太陽神;沙漠中的遊牧民則感覺到白天烈日當空,大地乾涸,酷熱難忍;而夜晚月光柔和,清爽涼快,而且能使牧草着露生長,因此,人們又崇拜月亮;在廣闊無垠的草原,東西難辨,容易迷路,燦爛的羣星卻能給人指引方向,因而引起人們的遐想和崇敬。在一部分居民中占星術非常流行;在乾旱少雨的沙漠裏面,水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生機與活力,所以萬物藉此而滋潤,水就成了他們的“救星”。凡此種種,凡是人們認為神秘而奇特的東西,都成了他們的崇拜對象。 [10] 
(2)偶像崇拜。在阿拉伯人當中,偶像崇拜,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各個氏族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崇拜儀式。位於麥加的克爾白(天房)內約有360尊各氏族部落崇拜的偶像。其中最大的偶像為胡伯勒神像,用紅瑪瑙石雕刻成人像。像前放着神籤,占卜者用來判斷吉凶禍福。 [10] 
(3)動植物崇拜。也許在遠古時代的某一個階段,野生動植物,是阿拉伯人維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於是產生了動植物崇拜。克爾白(天房)周圍有不少阿拉伯人崇拜的神樹。麥加東南納赫拉地方的三棵大樹,被奉為歐扎神的聖所,人們向其頂禮膜拜,供獻祭品。當時的人們中還有動物崇拜的痕跡。 [10] 

阿拉伯半島猶太教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認為造物主只有一個(猶太教稱耶和華;基督教稱上帝;伊斯蘭教稱安拉),所以統稱世界三大一神教。而且這三個宗教都誕生於阿拉伯半島,三者道統一致,一脈相承。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關係密切。 [10] 
猶太教對阿拉伯人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所羅門(阿拉伯語叫蘇萊曼)時代,那時,阿拉伯人就開始接觸了猶太教。公元70年,羅馬皇帝韋帕薌命兒子第度鎮壓巴勒斯坦猶太人起義,摧毀耶路撒冷,屠殺居民,猶太人背井離鄉,四處逃散,其中一部分人逃入阿拉伯半島。有的居住在也門的納季蘭地區,有的居住在希賈茲(漢志)的葉斯里布(後稱麥地那)和海巴爾等地,他們佔據了綠洲良田,從事農業和手工業,同時還壟斷了當地的集市和金屬製品貿易,在經濟上佔優勢。 [10] 
在半島南部,猶太教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希木葉爾王室改奉猶太教為國教,對當地的基督教社團加以迫害,結果兩教信徒之間發生仇殺。這個希木葉爾王朝的末代王祖努瓦斯對基督教人進行血腥屠殺,當時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國王藉口為了保護基督教而進行干涉,並於公元570年進攻麥加,因埃塞俄比亞人擁有龐大的象軍,來勢迅猛,故稱這一戰為“象戰”,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象軍全部覆沒。 [10] 

阿拉伯半島基督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它對阿拉伯人的影響,就廣義的阿拉伯半島而言,幾乎與其自身的歷史一樣古老。據傳,基督教早期的聖徒保羅曾在沙漠的阿拉伯人中間住了3年。幾個世紀以後,司匕部邊境的加薩尼王朝和萊赫米王朝(兩個王朝都在公元4世紀前後建立)先後改奉基督教的一性論派(雅各派)和聶斯脱利派(景教),從而對半島內部特別是北部遊牧部落產生影響。受基督教迫害的教士,在內地傳播各種異端教義。6世紀初,納季蘭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據點。納季蘭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納季蘭的基督徒在歐麥爾任哈里發時代,遷徙到伊拉克一帶。在希賈茲,基督徒主要是一些小商小販、屠夫和奴隸,還有各種異端的修士。由於阿拉伯商隊與北部基督教地區(如敍利亞)頻繁往來,基督教的修士經常在集市上佈道,阿拉伯人對基督教的教義多少有些瞭解。但是那時候,基督教徒與猶太教徒互相攻擊,互相敵視,讓人無所適從。 [10] 

阿拉伯半島拜火教和摩尼教

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為波斯薩珊王朝的國教。它主張世界上有善惡兩種力量(善惡二元論),在不斷地鬥爭,二者都具有創造能力。“善”代表光明,它創造一切善良、美好有益的東西,如光亮、真理、秩序……;“惡”代表“黑暗”,它創造一切有害、邪惡的東西,如陰暗、猛獸、毒蟲……。此教稱善神為愛護拉,稱惡神為阿赫利曼,認為人類是善神造化的。該教特別崇拜火,認為火象徵着善和光明,拜火教由此得名。該教主要流行於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巴林地區。 [10] 
摩尼教教義與拜火教教義頗為相似,認為宇宙是由光明與黑暗兩種元素構成的;“善”產生光明;“惡”產生黑暗。但摩尼教與拜火教在教義方面也有不同之處,前者認為宇宙間的善惡混淆不清,主張清淨廉潔修行絕世;後者認為,善必勝於惡,提倡耕耘延嗣。因此,摩尼教在半島上得不到統治者賞識,發展緩慢,教徒人數也不多。 [10] 
參考資料
  • 1.    墨人編. 世界之最 彩色插圖版[M]. 2010 第12頁
  • 2.    明道主編. 地理常識速查速用大全集[M]. 2015 第25頁
  • 3.    王連河編著;張德榮叢書主編. 圖解地球科普 深海探測解密[M]. 2013 第205頁
  • 4.    張啓明編. 新地理知識一本通[M]. 2010 第72頁
  • 5.    劉德生 李志國 江樹芳等編著. 亞洲自然地理[M]. 1996 第·400頁
  • 6.    為什麼説波斯灣是世界石油寶庫?  .東北新聞網.2015-08-03[引用日期2020-02-24]
  • 7.    馬明良著. 簡明伊斯蘭史[M]. 2001 第17頁
  • 8.    姚建編著. 圖解聖經故事·舊約 全方位圖解美繪版[M]. 2012
  • 9.    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派別  .東方新聞[引用日期2019-09-09]
  • 10.    馬明良著. 簡明伊斯蘭史[M]. 2001 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