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茂山

鎖定
大茂山就是古北嶽恆山。史書明確記載,恆山曲陽縣西北,主峯大茂山。建於曲陽縣的那座北嶽廟,是歷代帝王遙祭北嶽恆山即大茂山的岳廟。借天時地利之便,歷史上大茂山曾建有許多廟宇,現山頂仍存有奶奶廟。如今的唐縣大茂山是一座森林公園,有數以百計的自然景觀。大茂山野生植物眾多,一年四季月月有花開,適宜遊覽、休閒、避暑和野生植物考察。
中文名
大茂山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縣城西北70公里 [1]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8:00 [1] 
門票價格
30元
著名景點
溪水瀑布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河北省保定市
建議遊玩時長
4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大茂山歷史沿革

大茂山
大茂山(5張)
古北嶽恆山——大茂山 北嶽恆山山脈南起滹沱河谷,北止桑乾河——永定河谷,綿延約200公里,為太行山北段山脈,即虞舜分天下十二州之幷州地區。大茂山主峯山脈的區位,按《水經注·滱水》的記述,其地域西至阜平鐵嶺口,東至唐縣嶽嶺口,南至阜平、唐縣、曲陽交界的三角界,北至淶源縣小關城,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涉及阜平、靈丘、淶源、唐縣、曲陽5縣。主峯在阜平、淶源、唐縣交界處。
大茂山為古恆山,又名常山,其峯為神山尖,俗稱奶奶頂。《水經注》稱為玄嶽,又稱鎮嶽,即北嶽鎮山或幷州的鎮山。因恆山上寺廟眾多,為神仙所居,故又稱神仙山。《方輿紀要》謂,北亙雲蔚,南連正定,為河東(山西)、河北之捍蔽。《畿輔通志》載,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陰冰雪,盛夏不消。黃帝問道太乙於大茂山,即此。《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向太乙求教本草。大茂山為太乙大帝(道教最高神之一)所居。道教《神仙傳》稱,北嶽大帝為黃帝之孫顓頊大帝。
《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衡山為南嶽,恆山(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因避漢文帝劉恆名諱,把恆山改名常山,今通稱大茂山。自虞舜帝以下,帝王祀北嶽均在曲陽(金代以前今阜平北部及大茂山為曲陽縣地)。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歷按山西、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由曲陽改為渾源,其理由: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恆山140裏。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恆山於曲陽。其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嶽予以反駁,奏議未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户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准,但仍祭於曲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明末清初知名學者顧炎武對曲陽、渾源考察後,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歷代之制,改都不改嶽。太史公謂秦都咸陽,而五嶽四瀆並在東方。遙祭之説不成立,古帝王祭山不皆于山巔,祭水不必皆於其源,先王制禮,因地之宜,而弗變也。至於宋失雲中始祭曲陽,謬哉。並用大量史實碑文駁馬文升之説。
五嶽是中國帝王和道教崇奉的五大名山之總稱。古北嶽恆山是道教、佛教的聖地。春秋時期,名醫扁鵲之師長桑君(公)成道於此。《道教神仙》載,茅盈於西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恆山修道,時年18歲。遇王君拜為師,授“至真上道”,行“服餌調神”之法,邊修道邊採藥,為民治病。曾訪名山洞府,傳於龜山遇西王母,授其“玉佩金鐺”之道,“太極虛真”之經,遂歸恆山北谷。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返家,時年49歲。南朝梁陶弘景創道教茅山派,以茅盈兄弟三人道成後,至茅山掌教而命名,奉茅盈兄弟為茅山派祖師。
《中國道教》卷四載,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稱其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曰總玄洞天。名道士司馬承禎《上清天宮府圖經·三十六小洞天》謂“北嶽常山洞,週迴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西漢)真人鄭子真治之。”《畿輔通志》載,北魏道教北天師道祖師寇謙之的弟子李皎,至恆山修道,年九十顏如少童。
東晉名道士葛洪《枕中書》稱,恆山為太恆山,亦稱恆宗命嶽茂丘。巔名天峯,嶺下建北嶽觀,峯上建后土祠鎮之。北嶽觀前風似虎吼,名虎風口,得一庵在虎風口上。道教《福地記》載,有太元雲泉,上建龍泉觀,觀東有果老嶺(張果老修道處),觀北峯之頂,有琴棋台,會仙府在琴棋台下,又東北有白雲堂。初入山有道名步雲路,行數里有翠雲亭,上亭坡名望仙嶺,東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還元洞、白龍洞等,西北有金龍洞(龍王廟,稱總真觀),洞外有寺。《枕中書》所記北嶽觀,酈道元《水經注》稱恆山下廟,此處舊有下階神殿。漢末喪亂,山道不通,晉、魏改有東西二廟(東廟即今曲陽城之北嶽廟,西廟即阜平台峪之北嶽觀),廟前碑闕、壇場相列。東漢光和四年(181)恆山下廟碑刻有常山相馮巡之名諱。《畿輔通志·金石》稱恆山北嶽觀為西漢時建。
《舊唐書》載,張果(八仙之一張果老)者,不知何許人也,(武)則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後人復見之,往來恆州山中。開元二十一年(733),恆州刺史韋濟以狀聞,又遣中書舍人徐嶠齎璽書以邀迎之,果隨嶠至東都(洛陽)。後懇辭歸山,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乃入恆山。
金大定時期(1161~1189年),陳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虛觀。大定九年(1169年)於恆山建淵靜觀。見於金元碑刻者,有恆山各宮觀提點道士多人。如蒙古憲宗時任真君觀提點的杜志寥,於憲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觀。元英宗(1321~1323年)、泰定帝(1324~1328年)間,孫道微、趙道祥、彭正忠任北嶽廟住持、提點。
恆山還是一座釋家名山,東晉中國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於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眾至太行恆山建寺塔,傳教説法,各地慕名而來聽道安經論,後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即於此時來恆山學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為核心的恆山佛教僧團。由於少數民族在河北的戰爭,政局動盪,戰亂不斷,天災頻仍,道安師徒無法立足於河北,於東晉隆和元年(362年)率數百人的僧團至河南王屋女林山(河南濟源市境)。
傳恆山有72座廟宇,由於戰亂,遭到破壞。現在山陽褶皺處,寺觀遺蹟隨處可見。該山曾有萬餘銅神像,其中一尊耳朵眼裏能容4人打牌的銅佛,均被毀。金龍洞口的聖母五龍廟,一進兩殿,依山傍水。據舊縣誌和廟中13塊殘碑載,該洞舊稱總真觀。碑載,傳漢末于吉得神符於此,宋守臣薛安撫三詣洞祈雨,敕封利澤侯,復加爵明惠公。舊縣誌載總真觀建於金泰和四年(1204年)。
大茂山(古恆山)頂,現有北嶽廟、玉皇廟、三霄聖母廟、藥王廟、眼光廟、關帝廟等寺廟。唐縣和淶源縣分別在大茂山東側、北側建有北嶽行宮。阜平縣祭北嶽為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十五日,淶源縣為三月十八日。該山神仙眾多,各保一方,四方善男信女雲集,上山進香者約15萬人。2003年“非典”期間,進香者仍達萬餘人,平日亦香火不斷,淨心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大茂山為歷代的戰略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曾為燕、代、中山和趙國的界山。五代時期的晉、漢、周及宋朝均以此山與契丹(遼)為界。中山、北齊及明代於此築長城。 [2] 

大茂山景點簡介

大茂山 大茂山
大茂山森林公園地處河北省唐縣西北75公里處,被譽為“華北碧珠”。大茂山又名神仙山,古為北嶽恆山,巍巍太行的主峯之一,海拔1898米,雄居於保定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這裏林濤雲海,翠峯聳立,樹密草豐,響泉飛瀑。有南方山林的秀姿,有北方草原的野趣,有黃山雲海,有南嶽雲霧,是一個入伏不見暑的清涼世界。大茂山原始森林鬱鬱葱葱,遮天蔽日,腳下蜿蜒小路被橫生的灌木擠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勢越險,山林越密,腳下雲來如霧,林海生煙。兩萬多畝山林中,有油松白樺山榆白楊翠柏山杏、核桃等多種林木。濃蔭下,有人蔘、靈芝等中草藥千餘種,黃楊球野山茶等千姿百態的野花點綴其間,狍子黃羊、小山貓的身影忽隱忽現。
大茂山有數以百計的天然景觀。北溝山泉汩汩,溪水瀑布隨處可見。南端有一眼黃龍洞,洞中碧水常年不斷。頂峯南側有數百畝的開闊地,碧草如毯,是十足的草原風光。如遇下雨,雨後在山頂遙看升騰的雲霧,猶如軒身仙境。每逢冬春,山頂積雪數日不化,“恆山積雪”成為著名的唐縣古八景之一。除觀光外,因大茂山野生植物眾多,還適宜野生植物考察。阜平境內一帶,還有戰爭年代八路軍活動的遺蹟,流傳着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大茂山地理位置

大茂山森林公園,是2005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唐縣西北部,是通天河的發源地,距縣城75公里,距北京、天津、石家莊分別為250公里、300公里、150公里,公路直通山腳下。張石高速在縣城留有出口,大茂山距保阜高速引線40公里,交通便利,水、電、通訊條件良好。總面積1353.33公頃。這裏林濤雲海,翠峯聳立,樹密草豐,響泉飛瀑,山頂草原環抱道觀,崖上溶洞秘藏林間,冬春積雪皚皚,夏秋紫氣升騰,勝似人間仙境。大茂山海拔1898米,由於山高林密,動植物資源豐富。原始次生林鬱鬱葱葱,遮天蔽日,森林覆蓋率達56.6%,山場上長滿了松、柏、楊、樺等樹木,特別是那萬畝翠綠的油松,以它特有的挺拔剛健之姿,給人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之感。南山上,有數百畝山桃,每當初春,那串串粉紅色的花蕾,在春風的撫摸下,由山下向山上逐層開放,花期持續20多天。從春到夏,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萬紫千紅,競相鬥豔,宛如一片花海。
在頂峯南側的跑馬樑上,有數百畝開闊地。據傳,這是楊六郎的練兵場。每到温熱季節,這裏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徜徉其間,彷彿到了塞外草原。草地上搭建有五彩六色的帳篷,在這裏野宿,清晨可以觀日出。

大茂山風景介紹

大茂山 大茂山
大茂山乃唐河支流通天河的發源地,山內泉水汩汩,流水潺潺,高山瀑布飛流直下,霧氣蒸騰,十分壯觀。石人溝內的溪流,清澈見底,成羣結隊的魚兒往來嬉遊,即可休憩觀賞,又可持竿垂釣。“恆山積雪”為大茂山奇景之一。嚴冬時節,山峯多為積雪覆蓋,至五月份才融化。春季遊覽,山頂白雪皚皚,山下流水淙淙,山間山花爛漫。此時的大茂山,既展示着嚴冬雪峯的晶瑩與肅穆,又流淌着春天的柔情與温馨。置身其間,深感神受,是一種奇妙無比的享受。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到清代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祭祀北嶽曲陽北嶽廟移至山西渾源,但是大茂山仍是這方生民心目中的北嶽,到大茂山朝山進香者歷來不絕,如今這裏更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相應的服務設施,吸引眾多的遊客。
大茂山野生植物眾多,一年四季月月有花開,適宜遊覽、休閒、避暑野生植物考察。

大茂山四大特點

山勢高、雄渾偉奇
大茂山 大茂山
這是華北平原北部與太行山交接處,距保定120公里範圍內最高的一座山。有民俗“神仙山40裏,山頂有一米,一天滾一寸,幾年滾到底”之説,形容山勢之高。它陡峭、巍峨、挺拔;最高處太乙峯1890米,上有奶奶廟(即三霄聖母廟),香火不斷。橫亙的數百畝的開闊地就叫跑馬梁,顧名思義,平坦開闊。
自然景觀多,充滿神秘感
大茂山 大茂山
山中有數不盡的自然景觀,尤以石窟、溶洞為最甚。南端四面懸崖絕壁上有無數神秘的洞窟,僅有神話傳説的就有黃龍洞、黑龍洞、無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馬洞等。黃龍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冰涼刺骨,洞深無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葉、菜根等雜物,不知源發何處。石窟最大的要數石城院村外山上石窟了,3丈寬、1丈高、10丈深。最大的老君洞可容納200多人,在這些洞窟中,抗日戰爭時期曾作過兵工廠,住過八路軍三個團,三個干休(所)院。此外,小的道觀遺蹟,在陽面的褶皺處隨處可見。在狹谷和峭壁之上,橫空着古老的松柏和那飛流直下的瀑布,特別是那萬丈崖之上的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這數百畝的山頂大草原相傳是楊六郎馴馬的地方。此外,神仙山的神秘還在於博大變幻,讓人難識真面目。有兩層意思:一是説從山的不同方向登山,只能看到山的一側,就一般意義講,都市裏的人一天是登不上的,所以大部分人很難站在山頂觀到整個山的面目;二是説在不同的時間、時段內,大山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日出日落時,隨着温度變化,遠看其貌,霧靄瀰漫,紫氣籠罩;放射着仙氣靈光;陰天看其狀,是一座黑黝黝的黛青色屏障,陰森恐怖;最好看的是雨過天晴,滿山如洗,殘陽如血;在平時大部分時間裏,神仙山頂部都被雲霧包裹着,與天相連,威嚴而神秘。
多雨,氣候濕涼,空氣新鮮
大茂山 大茂山
大茂山是東南暖濕氣流橫跨華北平原通向西北山地的第一座屏障,由於海拔的抬高,暖濕氣流釋熱而降雨,又由於西北部太行環繞,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從淶源到阜平成半環狀排列,形成天然屏障,阻擋了冬季來自西北的寒流,所以在山周圍形成了一個夏天多雨濕涼,冬季出現逆温,空氣流動滯遲,温度相對較高的特殊山地小氣候。在山中憑空生雲,有云即雨,這就是民間為什麼將神仙山跑馬梁説成是王母娘娘的後花園,一年72場澆花雨的真正原因。這裏的空氣是被霧靄過濾過的,清新、濕潤、沒有塵埃。
鳥語花香,生物繁多
神仙山東側是唐縣林場,北側是淶源林場,西南側是阜平東風林場,在這兩萬五千多畝的林場上,它針葉林、闊葉林混交;灌木叢生、花草遍佈;林草豐茂,比如櫨、白樺、油松、翠柏、楓樹、山榆、白楊、山杏、核桃、山神木、葡萄、人蔘、靈芝、黃芹、黨蔘;滿山遍野飛禽走獸、野雉、山鷹、青羊、狍子、土豹、狼、狐狸、野雞、野兔、小松鼠、紅嘴鳥、鴉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它集太行山所有動植物資源於一體,呈現了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鏈保護較好的一個生物王國。

大茂山景區組成

大茂山風景圖
大茂山風景圖(8張)
大茂山不僅具有山清水秀之神韻,更有雄偉奇險之氣勢。大茂山由20多座山峯組成,站在崖頂,就可看到那峯連峯,峯擁峯,峯壓峯,峯峯爭先的壯觀景象。其主峯太乙峯,似羣峯之祖,爺爺峯、奶奶峯、媳婦峯、母子峯貞女峯諸峯環列,登峯極目遠眺,天地蒼茫,那連綿起伏的羣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漸漸遠去。 在羣山之中,隱藏着很多極具觀賞價值的天然洞穴。在雲遮霧障的西坡絕壁上,有神秘莫測的黃龍洞黑龍洞,洞穴幽深彎曲,洞內有洞,洞內碧水常年不斷。這裏還隱藏着被稱為無底洞的幾十座洞穴,都是天然形成的,深不見底。還有那些奇峯異石和附會着美麗傳説的石景,如石人溝、長壽石、老佛石堂菩薩山、棒槌山等,也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