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簡稱“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北內陸,青海界於北緯31°36′-39°19′,東經89°35′-103°04′之間,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毗連,東南部與四川接壤,位於四大地理區劃的青藏地區
[35]
。
[1-2]
目錄
青海歷史沿革
編輯青海名稱由來
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
青海建制沿革
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崑崙山一帶活動生息。
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每一部落有首長,互不統屬,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態。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漢王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設令居塞,並在河西設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漢宣帝神爵元年(前六十一年),趙充國奉命平先零羌楊玉得勝後,罷兵田於河湟,設“金城屬國”,先後設置臨羌(治所在今湟源縣)、安夷(治所在今海東市平安區)、破羌(治所在今海東市樂都區)、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允街(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河關(治所在今貴德縣)7縣,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入中原封建王朝郡縣體系。三國時,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憑依漢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四世紀初,吐谷渾人遷入甘青地區,後向青海境內發展,並建立了吐谷渾國。其盛時,勢力範圍東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連,東到甘肅洮河,西達新疆南部,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約500公里。吐谷渾人自進入青海至唐龍朔三年(663年)亡於吐蕃止。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後兼併了羊同、蘇毗、白蘭、党項諸羌,盡得其地。唐“安史之亂”後,吐蕃進一步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區。五代十國時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
宋時,唃廝囉勢力漸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臣屬於宋。徽宗初,唃廝囉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佔河湟地區。崇寧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西寧”見於歷史之始。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
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轄西寧諸州。
明洪武六年(1373年)
[7]
改西寧州為衞,下轄6千户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衞”: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當今海北州剛察西部至柴達木西部,南至格爾木,北達甘肅省祁連山北麓地區)。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近地,“塞外四衞”由西寧衞兼轄。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又在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一帶設必裏衞、答思麻萬户府等。
十六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鬥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衞改為西寧府,仍沿襲明朝的土司制度,屬甘肅省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民國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1914年設立西寧道。
[52]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青海行政區劃
編輯行政區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車牌 | 區劃代碼 |
---|---|---|---|
青A | 630100 | ||
青B | 630200 | ||
青C | 632200 | ||
青D | 632300 | ||
青E | 632500 | ||
青F | 632600 | ||
青G | 632700 | ||
青H | 632800 | ||
注:更新於2020年 |
青海地理環境
編輯青海地理位置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青海地形地貌
青海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內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區面積為11.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區面積為53.2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區面積為5.4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崑崙山的布喀達坂峯為海拔6851米,最低點位於海東市民和縣馬場垣鄉境內(青海省最東端)與甘肅交界處,海拔1644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東北和東部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地相過渡,北部與甘肅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過阿爾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與藏北高原相接,東南部通過山地和高原盆地與四川盆地相連。省內平原面積為19.7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28.3%;山地面積為34.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48.9%;丘陵面積為10.2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14.6%;台地面積為5.7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8.2%。
[12]
青海氣候
青海省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處青藏高原,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其氣候特徵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冬季漫長、夏季涼爽;氣温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東部雨水較多,西部乾燥多風,缺氧、寒冷。年平均氣温受地形的影響,其總的分佈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內各地區年平均氣温在-5.1~9.0℃之間,1月(最冷月)平均氣温-17.4~-4.7℃,其中祁連托勒為最冷的地區;7月(最熱月)平均氣温在5.8~20.2℃之間,民和為最熱的地區。年平均氣温在0℃以下的祁連山區、青南高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2/3以上,較暖的東部湟水谷地、黃河谷地、年平均年氣温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總的分佈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連山區在410~520毫米之間,東南部的久治、班瑪一帶超過600毫米,其中久治為降水量最大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達到745毫米;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間,盆地西北部少於50毫米,其中冷湖為降水最少的地區。無霜期東部農業區為3~5個月,其他地區僅1~2個月,三江源部分地區無絕對無霜期。全省年太陽輻射總量僅次於西藏高原,平均年輻射總量可達5860~740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時數在2336~3341小時之間,太陽能資源豐富。
[12]
青海自然資源
編輯青海水資源
青海省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380條。全省年徑流總量為611.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居全國15位,人均佔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倍,黃河總徑流量的49%,長江總徑流量的1.8%,瀾滄江總徑流量的17%,黑河總徑流量的45.1%從青海流出,每年有596億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資源量為281.6億立方米;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個,省內湖水總面積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青海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長江、瀾滄江流域人口中、工農業經濟總量少,但水資源豐富。
[12]
青海礦產資源
青海省境內祁連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石棉、煤為主;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為主;柴達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氣、鹽類礦產為主;東崑崙成礦帶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為主;“三江”北段成礦帶以銅、鉛、鋅、鉬等有色金屬礦產為主。按礦產種類的區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屬,西部鹽類和油氣,中部有色金屬、貴金屬,東部非金屬”的特點;礦種上,有礦產種類多,共生伴生礦產多,小礦多,礦產地部分散,礦產資源儲量相對集中的特點。全省鹽湖類礦產資源(鉀、鎂、鈉、鋰、鍶、硼等)儲量相對豐富。石油、天然氣、鉀鹽、石棉及有色金屬(銅、鉛、鋅、鈷等)礦產品的供應已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現各類礦產135種,查明礦產88種,單礦種產地數1121個,其中,大型184個,中型224個,小型713個。在已探明的礦種保有資源儲量中,有56個礦種居全國前十位,鎂鹽(氯化鎂和硫酸鎂)、鉀鹽、鋰礦、鍶礦、石棉礦、飾面用蛇紋岩、電石用灰巖、化肥用蛇紋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有25種排在前三位。
[12]
青海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青海省土地實測總面積共69.66萬平方公里(0.6966億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4510.50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4.75%。農用地中耕地面積58.57萬公頃,牧草地面積4081.21萬公頃,林地面積354.15萬公頃,園地面積0.61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33.99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0.49%;未利用地面積2421.99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4.77%。青海土地類型多樣,垂直分異明顯,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邊緣為界,以西為牧區,以東為農耕區,自西而東,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佈,東部農業區形成川、淺、腦立體階地,地塊分散,難以連片開發集約利用。東部耕地佔全省總耕地面積的90.8%,宜耕後備資源主要分佈在柴達木盆地、海南台地、環青海湖地區及東部地區。
截止2015年,青海省草地面積4193.33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3866.67萬公頃,分為9個草地類,7個草地亞類,28個草地組,173個草地型。在各類草原中,高寒草甸為2366.16萬公頃,佔全省草地面積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體。在草地總面積中,可利用草地佔86.72%,其中夏秋草場1825.35萬公頃。在全省173個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為優勢品種的草地型有40個面積為2091萬公頃,佔全省草地面積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總產牧草8093萬噸。全省耕地面積58.57萬公頃,2015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5.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7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7.71萬公頃,佔總播種面積49.6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70萬公頃,其中,油料作物面積14.47萬公頃,佔25.91%;蔬菜種植面積4.96萬公頃,佔8.88%;枸杞2.96萬公頃。農作物複種指數95%。2015年主要農產品產量為:糧食102.72萬噸、油料30.48萬噸、蔬菜166.4萬噸、水果1.5萬噸。主要農產品品種有小麥、青稞、玉米、油菜、蠶豆、豌豆、馬鈴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種有紅元帥、紅星、紅富士、貴德長把梨、軟兒梨、杏、桃、李子、櫻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
[12]
青海動物資源
青海省有陸棲脊椎動物類約1100種,有經濟價值動物250種,鳥類432種
[57]
、獸類103種,分別佔全國的1/4和1/3。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動物有69種。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犛牛、野驢、藏羚羊、盤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頸鶴、藏雪雞、天鵝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動物主要有水獺、喜馬拉雅旱獺、赤狐、猞猁、香鼬、兔猻、金貓、石貂、豹、岩羊、原羚、黃羊等。藥用動物主要有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豬”、“八眉豬”、犛牛、藏系羊、玉樹馬、貴南黑紫羊、環湖改良細毛羊、駱駝、山羊、黃牛、犏牛、“浩門馬”、河曲馬、大通馬、柴達木馬等。其它有益動物主要有灰鶴、鴻雁、豆雁、大鴇、巖鴿、藏馬雞、金雕、啄木鳥、貓頭鷹等。
[12]
青海植物資源
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萬種,蕨類植物800餘種,其中,經濟植物75類331屬1000餘種,涉及藥用、纖維、澱粉、糖類、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觀賞花卉等植物種類。藥用植物約500餘種,其中,著名中藥50多種,主要有冬蟲夏草、大黃、貝母、枸杞、甘草、雪蓮、藏茵陳、黨蔘、黃芪、羌活、莨菪、麻黃等。纖維植物有50餘種,主要有紫斑羅布麻、箭葉錦雞兒、馬蘭、蘆葦、狼毒、芨芨草、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亞麻等70餘種。澱粉類植物有蕨麻、鎖陽、黃精、玉竹等50餘種。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檉柳等50餘種。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餘種。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獼猴桃等40餘種。食用菌類有髮菜、蘑菇、黑木耳等10餘種。
[12]
青海人口民族
編輯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59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按城鄉分,城鎮常住人口362.5萬人,增加6.2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02%,提高0.94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1.22‰,比上年低0.2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91‰,比上年高0.2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31‰,比上年低0.47個千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3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0.54萬人次。農民工94.9萬人,比上年增加0.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66.6萬人,本地農民工28.3萬人。
[43]
青海的世居少數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為青海所獨有。5個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區均實行區域自治,先後成立了6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其中有5個藏族自治州(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藏族自治州)、1個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個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1個撒拉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2個回族自治縣(化隆、門源回族自治縣)、2個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1個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自治地方面積佔全省72萬平方公里總面積的98%,區域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還有28個民族鄉。
[13]
青海政治
編輯書記 | 陳剛
[60]
| |
副書記 | ||
其他常委 | ||
主任 | 信長星
[50]
| |
副主任 | ||
秘書長 | 賈應忠
[16]
| |
省長 | ||
副省長 | ||
秘書長 | 張黃元
[14]
| |
主席 | ||
副主席 | ||
秘書長 |
青海經濟
編輯青海綜合
2021全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3346.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兩年平均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2.65億元,同比增長4.5%,兩年平均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332.61億元,同比增長6.5%,兩年平均增長4.5%;第三產業增加值1661.37億元,同比增長5.4%,兩年平均增長2.7%。
[31]
2020年青海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5.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34.30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143.55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1528.07億元,同比增長0.1%。
[5]
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青海省生產總值2965.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1.90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159.75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504.30億元,增長6.5%。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7%。人均生產總值48981元,比上年增長5.4%。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3.07萬人次。
2019年,青海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5%。其中,城市上漲2.4%,農村上漲2.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上漲3.5%,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9.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5%。西寧市新建住宅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3.8%,二手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2.2%。
2019年,青海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6.85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2.14億元,增長3.4%;上劃中央收入174.71億元,下降0.6%。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8.68億元,下降3.3%。其中,增值税92.99億元,增長0.9%;企業所得税24.43億元,下降2.4%;個人所得税6.85億元,下降38.7%;資源税18.31億元,下降9.7%;城市維護建設税13.33億元,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6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城鄉社區支出增長40.6%,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7.7%,農林水支出增長17.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6.3%,教育支出增長11.0%,衞生健康支出增長5.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2.5%。
[5]
青海第一產業
2019年,青海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53.5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71千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0.20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06千公頃。其中,小麥102.41千公頃,減少9.19千公頃;青稞63.85千公頃,增加15.17千公頃;玉米20.97千公頃,增加2.52千公頃;豆類14.00千公頃,增加1.24千公頃;薯類77.10千公頃,減少11.17千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3.3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66千公頃。其中,油料142.25千公頃,減少5.66千公頃;藥材44.52千公頃,增加0.46千公頃(其中枸杞33.96千公頃,減少1.57千公頃);蔬菜及食用菌44.39千公頃,增加0.43千公頃;青飼料38.13千公頃,增加2.79千公頃。糧食產量105.54萬噸,比上年增產2.48萬噸,為近五年來最高。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牛存欄494.61萬頭,比上年末下降3.8%;羊存欄1326.88萬隻,下降0.7%;生豬存欄34.65萬頭,下降55.7%;家禽存欄149.38萬隻,下降51.1%。全年全省牛出欄148.06萬頭,比上年增長9.2%;羊出欄804.43萬隻,增長7.5%;生豬出欄98.77萬頭,下降15.2%;家禽出欄498.19萬隻,增長0.8%。肉類產量37.40萬噸,比上年增長2.4%。
[5]
青海第二產業
2019年,青海省全部工業增加值817.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按經濟類型分,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7.6%,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1.2%。按門類分,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採礦業增加值增長3.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6.0%。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能源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增長30.8%,有色金屬產業增加值增長4.1%,鹽湖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3.9%,生物產業增加值增長9.3%,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11.4%,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6.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2.2%。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6.3%,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5%。規模以上工業32個行業中,18個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2019年,青海省建築業增加值342.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465個,比上年末增加27個。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04.5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竣工面積396.48萬平方米,增長6.3%。
[5]
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2%,比2019年同期增長9.0%,兩年平均增長4.4%。
[33]
1-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有生產的33個大類行業中20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增長面為60.6%。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6.9%、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4.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增長22.6%、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29.4%、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2.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91.3%;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2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15.2%、有色金屬礦採選業下降14.1%。
[33]
青海第三產業
2019年,青海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0%。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1.5%,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9%。工業投資增長23.5%。按三大門類分,製造業投資增長2.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41.1%,採礦業投資增長21.4%。民間投資增長8.2%。短板領域投資繼續加強,惠民生投資增長6.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6.0%。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5.0%。新能源產業投資增長26.0%。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6.1%。
2019年,青海省貨物進出口總值37.25億元,比上年下降22.7%。其中,出口值20.20億元,下降35.1%;進口值17.04億元,下降0.1%。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846.6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其中,住户存款餘額2463.86億元,增長7.3%;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416.73億元,下降1.9%。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639.7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0.9%。其中,住户貸款餘額939.38億元,增長30.1%;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5688.35億元,下降2.9%。
2019年,青海省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壽險保費收入37.50億元,增長8.2%;財產險保費收入41.76億元,增長12.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19.18億元,增長20.1%。全年保險賠付額34.81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壽險賠付額6.13億元,下降35.9%;財產險賠付額20.82億元,增長12.2%;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額7.86億元,增長19.8%。
[5]
青海社會事業
編輯青海科學技術
2019年,青海省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545項,比上年增加27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124項,應用技術成果401項,軟科學成果20項。專利申請5010件,比上年增加57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228件。專利授權3043件,比上年增加37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91件。簽訂技術合同836項,比上年減少235項;成交金額9.1億元,比上年下降88.5%。年末共有天氣雷達觀測站點12個,縣級以上衞星雲圖接收站點56個,地震台站132個,地震遙測台網3個。
[5]
2021全年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898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35項,應用技術成果635項,軟科學成果28項。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3家。專利授權6591件,比上年增加189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54件,增加121件。簽訂技術合同1275項,比上年增加20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4.1億元,增長33.5%。年末共有新一代天氣雷達站3個,衞星地面接收站3個,地震台站139個,地震遙測台網4個。
[44]
青海教育事業
2019年,青海省學齡兒童入學率99.8%,與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學率112.0%,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6.9%,與上年持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444人,在校生6033人,畢業生1288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8萬人,在校生8.86萬人,畢業生2.37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19萬人,在校生8.02萬人,畢業生2.02萬人。普通高中招生4.22萬人,在校生12.63萬人,畢業生4.16萬人。初中學校招生7.39萬人,在校生22.53萬人,畢業生7.20萬人。普通小學招生9.03萬人,在校生49.85萬人,畢業生7.45萬人。特殊教育招生263人,在校生1952人,畢業生181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1.49萬人。
[5]
2021全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2.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學齡兒童入學率99.8%,與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學率119.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1%,提高0.04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2.7%,提高0.9個百分點。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443人,在校生8800人,畢業生189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23萬人,在校生9.49萬人,畢業生2.6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13萬人,在校生8.91萬人,畢業生2.41萬人。普通高中招生4.57萬人,在校生13.14萬人,畢業生4.18萬人。初中學校招生7.49萬人,在校生22.22萬人,畢業生7.60萬人。普通小學招生8.65萬人,在校生51.77萬人,畢業生7.59萬人。特殊教育招生277人,在校生1882人,畢業生47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2.80萬人。
[44]
行政區 | 學校名稱 |
---|---|
西寧市 | |
海東市 |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46個,公共圖書館51個,博物館24個,檔案館55個,廣播電視電台46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25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8%,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出版雜誌268萬冊、報紙8079萬份、圖書1340萬冊(張),其中少數民族文字圖書389萬冊(張)。
[5]
2021年末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46個,文化站388個,公共圖書館50個,博物館24個,檔案館54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1%,與上年末持平;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2%,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出版雜誌232萬冊、報紙7332萬份、圖書1461萬冊(張),其中少數民族文字圖書293萬冊(張)。
[44]
青海醫療衞生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醫療衞生機構6511家,牀位4.06萬張。其中,醫院220個,牀位3.46萬張;鄉鎮衞生院408個,牀位4728張;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27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個,村衞生室4512個,門診部、診所(衞生所、醫務室)916個,衞生監督所(中心)54個。醫療衞生機構衞生人員6.21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74萬人,註冊護士1.89萬人。全年總診療人次2660.71萬人次,出院人數104.75萬人次。
[5]
青海體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等級運動員74人,其中,一級運動員42人,二級運動員32人。參加國內外比賽1766人次,共獲得第一名38個、第二名41個、第三名51個。全年銷售體育彩票8.13億元。
[5]
2021年末有等級運動員238人,比上年末減少130人,其中,一級運動員81人,二級運動員157人。全年參加國內外比賽700人次,共獲得第一名25個、第二名28個、第三名22個、四至八名95個。
[44]
青海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13.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16萬人。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0.73萬人,增加6.3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1.15萬人,增加15.52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2.00萬人,增加1.26萬人。全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57.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57萬人。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3.75萬人,增加4.33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54.17萬人,減少1.76萬人。全省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3.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8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人數0.30萬人。全省工傷保險參保人數73.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5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人數11.77萬人。全省生育保險參保人數61.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68萬人。年末全省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44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8.07萬人。年末全省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88個,比上年增加23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68個,增加21個。社會服務牀位7572張,增加1389張,其中養老服務牀位6120張,增加1800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403個,社區服務站4620個。
[5]
青海環境保護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8萬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20.74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520.8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6%。濕地面積814.36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800.1萬公頃。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面積397.71萬公頃,天然林保護面積367.8萬公頃。全年全民義務植樹1500萬株,當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46.05平方公里,造林面積28.9萬公頃。全年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1%。
[5]
青海脱貧攻堅
青海交通運輸
編輯青海概述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鐵路營運里程235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7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18公里。公路通車裏程8376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6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1公里,增加123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67104公里,增加21368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119.96萬輛,比上年末增長8.8%,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99.98萬輛,增長9.3%。民用轎車保有量57.17萬輛,增長8.1%,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49.56萬輛,增長8.3%。
[5]
青海鐵路
根據《青海省鐵路發展規劃》,除在建的蘭青鐵路複線、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電氣化改造外,青海省將建成西寧至成都鐵路,形成青海與西南的便捷通道,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913公里;建成格爾木至庫爾勒、格爾木到敦煌鐵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鐵路,形成蘭新鐵路與青藏鐵路聯絡線,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611公里。
青海航空
青海民用航空已開通西寧至北京、西安、廣州、重慶、深圳、拉薩、南京、瀋陽、呼和浩特、青島、格爾木、成都、武漢、上海、杭州、烏魯木齊等地的航班。青海現有西寧曹家堡機場、格爾木機場、玉樹巴塘機場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機。
青海歷史文化
編輯青海簡介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青海有舊、中、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眾多的宗教建築羣;歷代的文物古蹟;動物巖畫和宗教巖畫;悠揚的民歌“花兒”,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優美的土族民間舞蹈《安昭》、《納頓》;民間佛教繪塑“熱貢藝術”,藏族卷軸畫“唐卡藝術”,酥油花藝術;獨具特色的民間刺繡。
青海非遺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作為名族地域的曲種之一。花兒又名少年,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興詞句,多以情歌為主,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居住在這裏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羣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説,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裏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説像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傳統上在秋收季節之前的農曆四五六月裏,舉行花兒會。會期四到五天,各地舉辦時間不一,會場擺設擂台舉辦歌手大賽。當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對歌,即興演唱,題目不限。
青海重要節日
青海飲食文化
青海地方特產
編輯青海風景名勝
編輯青海綜述
青海已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遊區,旅遊設施日漸配套,可為國內外旅遊者提供多種有效旅遊措施。
省內以古墓羣,古寺廟,古巖畫,古城堡為特徵的名勝古蹟眾多。漢、藏、回、蒙古、土、哈薩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着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青海旅遊資源豐富,類型繁多。
2019年,青海省接待國內外遊客5080.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國內遊客5072.86萬人次,增長20.9%;入境遊客7.31萬人次,增長5.7%。實現旅遊總收入561.33億元,增長20.4%。其中,國內旅遊收入559.03億元,增長20.5%;旅遊外匯收入3335.67萬美元,下降7.7%。
[5]
2021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973.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國內遊客3972.52萬人次,增長20.0%;入境遊客8992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49.90億元,增長20.7%。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49.69億元,增長20.7%;旅遊外匯收入307.87萬美元。
[44]
青海主要景點
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面積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頂峯的2倍。湖水最深處為32米。湖中有鳥島(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島。可供遊客遊覽。陳運和詩《青海湖》描寫“始終流不出內陸的壯懷蹤影,映入日月山眼簾,屬於一種水天空曠的雄渾氣概”。鳥島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約10萬隻從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以及印度半島飛來的十多種候鳥在這裏繁衍生息甚為壯觀,其集羣繁殖密度之大,為亞洲罕見。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內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長社熱帶,亞熱帶與温帶植物540餘種,被稱為“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位於羣山環抱中的“天池”,面積20公頃,景色秀麗,氣候宜人。
位於距省會西寧西南27公里的湟中區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曆史。香火鼎盛,影響深遠。全寺建築格局與眾不同由許多獨立的佛塔,殿宇,經堂,僧舍組成,是藏漢結合式建築羣,佔地40多公頃。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經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尤為著名。酥油花,堆繡,壁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長江、黃河、瀾滄江由此發端,孕育滋養了中華文明。青海三江源被稱為“中華水塔”。
[23]
長江源頭景色秀麗,幾十米高的冰塔林聳入晴空,綿亙數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峯巒,千姿百態。黃河源頭風光宜人,水草豐美,湖泊,小溪星羅棋佈,甚為壯觀。黃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適於探險性漂流。江河源頭是探險,考察勝地,在這裏你會領略到那袒露無遺而又神秘莫測的大自然之酶。
位於青海烏蘭縣茶卡鎮,蒙古語為“達布遜淖爾”,是青海省的主要鹽產地。與國內其它鹽湖不同的是,茶卡鹽湖是固液並存的滷水湖,鑲嵌在雪山草地間而非戈壁沙漠上。鹽湖水域寬廣,銀波粼粼。漫步湖上,猶如進入鹽的世界。自1980年開發以來,茶卡鹽湖景區已發展成生態遊與工業遊並舉的3A級新型景區。
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畫樑雕棟,玲瓏精緻。寺院平時可容3000名教徒禮拜。
青海所獲榮譽
編輯青海著名人物
編輯青海政治家
青海軍事將領
西漢大將、著名軍事家趙充國,西漢名將霍去病,東漢名將鄧訓,唐朝名將黑齒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將尚婢婢、論恐熱,北宋武將何灌、高永年,元駙馬章吉,西寧王速來蠻,歧王脱脱機,明代武將李淳、柴國柱、劉敏寬等。
青海文學家
青海藝術家
藏傳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學家嘉木樣·協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學家鄧敏,清末平弦藝人李漢卿,清末書法家周光輝、張思憲等。
青海科學家
青海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啓蒙教師曲結頓珠仁欽,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三羅,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羅桑扎巴,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確吉堅贊,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中國伊斯蘭都虎夫耶鮮門門宦道祖鮮美珍,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傳佛教領袖之一、五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希,中國伊斯蘭教新教開創者馬明心等。
達賴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出身於青海省湟中縣(今湟中區)的藏族農民家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達賴十四世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國大家庭。1957年以後,達賴喇嘛與西藏上層分裂勢力互相呼應,支持由局部逐漸擴展至全面的武裝叛亂,公開撕毀“十七條協議”。1959年3月17日,達賴喇嘛出逃印度。
[25]
青海農民起義領袖
青海發佈團結進步形象標識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大美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03]
- 2. 青海省總體概況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03]
- 3. 地理和自然狀況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28]
- 4. 大美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2-03]
- 5. 2020年青海生產總值增長1.5% .青海省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1-21]
- 6. 青海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9-26]
- 7. 自貢永和大學堂 綿延1600年的讀書聲 .網易[引用日期2019-03-17]
- 8. 青海省的歷史概況 .青海省機關黨建網[引用日期2018-06-16]
- 9. 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我省西寧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6]
- 10. 民政部關於同意青海省撤銷茫崖行政委員會和 冷湖行政委員會設立縣級茫崖市的批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18-09-16]
- 11. 民政部正式批覆同意我省黃南州同仁縣撤縣設市行政區劃調整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2020-06-29[引用日期2020-06-29]
- 12. 地理和自然狀況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6-15]
- 13. 青海省民族宗教概況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引用日期2015-03-20]
- 14. 領導之窗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11-24]
- 15. 張黃元當選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劉超、才讓太當選副省長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1-02-04]
- 16. 首頁 主任之窗 .青海人大網[引用日期2020-11-24]
- 17. 王正升辭任青海省副省長 陳明國辭任省高院院長(圖|簡歷)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1-01-27]
- 18. 多傑熱旦當選青海省政協主席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9-26]
- 19. 副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11-25]
- 20. 秘書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11-25]
- 21. 青海:為抗疫一線醫療隊員及子女提供入學升學政策保障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2-10]
- 22. 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脱貧摘帽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3]
- 23. 三江源的神奇水世界--大美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10]
- 24. 關於表彰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獲獎者的決定 .國家衞健委[引用日期2020-12-31]
- 25. 十四世達賴喇嘛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0-26]
- 26. 統計用區劃代碼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3-12]
- 27.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三號)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5-11]
- 28. 李宏亞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1-05-26]
- 29. 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 .青海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7-21]
- 30. 行政區劃 - 行政區劃代碼查詢 .便民查詢網[引用日期2021-08-29]
- 31. 最新發布第8期:2021年青海生產總值增長5.7% .青海省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19]
- 32. 最新發布第8期:2021年青海生產總值增長5.7% .青海省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21]
- 33. 最新發布第9期:1-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主要情況 .青海省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21]
- 34. 公保扎西當選青海省政協主席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1-24]
- 35. 牛勝玉.初中地理知識大全 第二次修訂[M]:成都地圖出版社,2017:218
- 36.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發佈 .西寧晚報[引用日期2022-02-26]
- 37.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閉幕 決定任命王衞東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決定汪洋為青海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3-29]
- 38. 吳曉軍--中共青海省委領導活動報道集 .青海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3-29]
- 39.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吳曉軍為青海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長的決定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3-31]
- 4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4-01]
- 41. 主任之窗 > 副主任 > 王黎明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引用日期2022-04-01]
- 42. 中國發布丨13省份人口出現負增長 專家:構建人口監測體系 提前制定應對預案 .中國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4-01]
- 43. 青海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青 海 省 統 計 局[引用日期2022-04-04]
- 44. 青海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青海省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4-21]
- 45. 青海省委常委於叢樂已擔任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澎湃[引用日期2022-04-23]
- 46. 李傑翔、於叢樂、王黎明當選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青海黨建[引用日期2022-04-23]
- 47. 青海兩會閉幕 張黃元當選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2-04-23]
- 48. 首頁 > 主任之窗 .青海人大網[引用日期2022-04-23]
- 49. 信長星當選中共青海省委書記-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5-26]
- 50. 信長星當選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吳曉軍當選青海省省長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2-05-28]
- 51. 海南被列入全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試點名單 -新華網海南頻道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12]
- 52. 西寧概況 .青海日報[引用日期2022-06-22]
- 53. 贊!青海獲兩項世界記錄 .西寧晚報[引用日期2022-06-27]
- 54. 青海省委副書記誾柏已任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 .其他.2022-07-23
- 55. 行政區劃--大美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2020-10-10[引用日期2022-08-01]
- 56. 青海加快推進交通項目建設--青海新聞網手機版 .其他.2022-08-21
- 57. 青海省記錄到新鳥種與稀有罕見鳥種16種 .青海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2-10-09]
- 58. 青海黨政領導人物庫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2-10-11]
- 59. 衣述強任青海省委常委 .中國經濟網.2022-11-07[引用日期2022-11-07]
- 60. 江蘇、青海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 .新華社.2023-01-03[引用日期2023-01-0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