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厄魯特

鎖定
厄魯特,清代對漠西蒙古諸部的總稱。又譯額魯特。一説蒙語ogeled(高大、壯大)之漢譯,原指衞拉特蒙古或衞拉特聯盟中的魁首部落,後逐漸與衞拉特通用;一説為蒙語留下來之意。
中文名
厄魯特
別    名
額魯特
性    質
漠西蒙古諸部的總稱
朝    代
清代
沿革
國外學者又往往沿襲突厥語族之習慣,泛稱其為“卡爾梅克”。其先系蒙元時期斡亦剌、明代瓦剌。初分佈於失思吉思(今錫什錫德河)和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經過長期發展變化,並融合和吸收周圍突厥語族及東蒙古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有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4大部。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後,原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列為四部之一。牧地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伊犁河流域以及青海擴展。以畜牧業為主,兼狩獵,農業和手工業也有所發展。大多信仰藏傳佛教。17世紀中期後開始使用託忒文。各部分牧而居,互不統屬,但有議事機構——楚固拉幹(會盟),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與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聯繫甚為密切,表貢不絕。17世紀70年代,噶爾丹稱汗後,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成為準噶爾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統轄天山南北,勢力曾遠及塔什干、費爾干納、撒馬爾罕等地。18世紀中葉,清廷統一西北,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地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其後裔至今尚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肅和內蒙等地區。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