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釀皮

鎖定
“釀皮(rang pi)”,是一種青海特色傳統小吃。其口感細軟潤滑,酸辣爽口,讓人回味悠長。在甘肅、寧夏、陝西、新疆、內蒙古河套等地也有分佈。 [5] 
“釀皮”中的“釀”字在這裏讀“讓”音,在西寧及其周邊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 [2]  有好食者這樣形容釀皮和調料:“貴德的面,湟源的醋,循化的辣子,樂都的蒜”。 [4] 
釀皮有很多種類,例如:黑釀皮、白釀皮、洋芋釀皮等等。 [3] 
中文名
釀皮
口    味
綿軟潤滑、酸辣可口
主要食材
麪粉,麪筋
種    類
白釀皮、黑釀皮、洋芋釀皮等
適宜人羣
老少皆宜
食用季節
四季可食

釀皮分類

釀皮白釀皮

白釀皮 白釀皮
白釀皮是最為常見的釀皮,通常是用小麥面進行製作。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調成硬麪團,再幾經經千揉百揣,等麪糰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像洗布樣的搓洗,洗去澱粉後只剩下的小團粘稠的部分經蒸煮後就是釀皮的輔料麪筋,餘下半盆的洗面水加入鹼面待沉澱後入鍋蒸熟就是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2] 

釀皮黑釀皮

“黑釀皮”,又稱“青稞釀皮”,顧名思義是用青稞製成的。青稞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穀物,製成的釀皮口感糯一些,更勁道。青稞釀皮製作工藝把揉好的面放在水裏一遍一遍地清洗,清洗到只剩下麪筋為止,不是簡單地在麪粉裏放上蓬灰打成麪漿上鍋蒸。這樣清洗出來的釀皮,有一股獨特的香味。再配上各種調料,一碗滋味醇厚,富有河湟谷地特色的釀皮就誕生了。
黑釀皮 黑釀皮
青稞釀皮用洗麪筋之法,利用其混懸狀麪糊水,撇去浮水,籠蒸或水浴使熱即成。澆以調味汁而食,以辛辣為主。質地柔細,富有彈性,韌而不僵,滋味可口。 [2-3] 

釀皮洋芋釀皮

青海人發明了用土豆製作的釀皮,做叫洋芋津津兒,以洋芋為原料。首先將選好的洋芋用挫子磨成細粉。然後在磨成的細粉中加入適量的鹽和澱粉,蒸制而成。 [2] 

釀皮歷史發展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徵虜大將軍徐達擊敗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明代的中央政權掌控了河湟。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衞”。為控扼西北邊防第一線,防止“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明朝制定了“固定疆土,防其侵軼”的政策。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下令長興侯耿炳文徵召陝西周邊士兵與工匠,在原西寧古址的基礎上修築西寧城和樂都古城。大量的陝西軍士及內地工匠等人口的湧入,為青海帶來了食材的融合與飲食結構的變化。據史書記載:涼皮最早出現在陝西西安附近,用本地產的秈米制成,製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最初叫“米皮”,但人們通常放涼食用,所以習慣性稱為“涼皮”。
當時來往青海的道路運輸業極為不便,而這些軍士的軍費又是自給自足的,由屯田收入來維持生活開銷。又由於地理等原因,河湟不產稻米,從陝西家鄉運秈米極其困難。入了軍籍的軍士們回家無望,只能因地制宜,用河湟地產的小麥麪粉以及後期引進的洋芋,結合家鄉的手藝,製作出涼皮,聊以思念遠方的故土。
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的後代發揚了豐富的想象力,結合本地產食材,用相似的製作工藝,或增或減後,形成了一道源自陝西涼皮又脱胎於涼皮的改良小吃。隨着時間的推進,具有青海地域飲食文化的“釀皮”就出現了。
以前,賣釀皮的多是挑擔或擺個小攤出售,並沒有幌子之類的,包括有鄉村、牧區還有這種簡易的釀皮攤點。七十年代末期,改革號角吹來市場的開放之風,很多精於製作傳統飲食的手藝人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從小吃做起,在市場的大舞台上一顯身手。
隨着釀皮市場的做大和被食客認可,同樣的加工工藝,略顯出不同的製作水準和調料風格,使得經營者有了“品牌意識”,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招牌,“祖傳”“正宗”“特色”“清真”“張記”“王記”“互助”“樂都”“民和”等,當然這些只是為了區分名稱和吸引食客的眼球而已,實際上,美味往往就在食客的舌尖上。
每有客人光臨,尤其是從省外遠道而來的客人,青海人會把釀皮作為一道當地特色美食介紹給他們,並把它當作青海人心手相傳的一種自豪,請客人品嚐,並講述着它的故事。
釀皮在它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青海地域特徵的文化。在青海乃至周邊,不同地區、不同信仰的人們都喜歡釀皮這道小吃。本地的漢、藏、土、回、蒙、撒拉等民族羣眾都有製作與食用釀皮的傳統習俗。可以説,釀皮是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一道民族小吃,也是一道凝聚着民族向心力的美味小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如今,經歷了歲月沉澱的釀皮作為一種載體,隨着青海知名度的提高和人員的流動遷徙,帶着“不再是遙遠地方”的絢麗多彩,從青海走向了全國。 [4] 

釀皮地區特色

釀皮 釀皮
青海地方吃食。民間叫做“釀(音:讓)皮”。用小麥面加工的大眾食品。在小麥面中摻和適量鹼面(最好用土法制造的稱為“蓬灰”的鹼),用温水調成硬性麪糰;幾經揉搓,等麪糰揉勻光滑,再放進盆中用涼水連續揉洗,洗去澱粉,直到麪糰洗成蜂窩狀的軟膠狀時為止。這膠狀體蒸熟後就稱為“麪筋”。洗出的澱粉水待沉澱後,倒出浮水,將沉澱麪糊舀在鋪有蒸布的籠中,蒸熟成3分厚的圓餅,即為“釀皮”。青海最具特色的釀皮品牌有“青海“生蓮釀皮”小吳釀皮”,“拜家釀皮”等品牌。
甘肅武威用小麥面加大量蓬灰做成的麪皮,呈茶色,條狀粗大,澆上特有的滷汁,風味獨特。
巴盟釀皮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的一大特色小吃,也稱為面精(或麪筋)。因其由產自河套平原的小麥麪粉加工而成,色澤乳白,半透明,麪皮精到,湯汁濃厚醇香而聞名巴彥淖爾。特別受到婦女的喜愛,也是宴請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涼菜。 [1]  現已發展多樣,可以和莜麪、牛筋面混搭,多種口味選擇。

釀皮製作方法

原料:(制100碗)麪粉10公斤,精鹽500克,鹼面10克,綠豆芽(焯熟)、熟菜籽油、醬油、香醋、芝麻醬、油潑辣子等各適量。
步驟:分為制面漿、籠蒸、切條、調味四道工序。
(1)制面漿。將麪粉放入盆中,分次加水,第一次加水10公斤,用木勺攪拌成稠漿糊,加入精鹽250克,繼續加水5公斤,再用力攪拌成稀漿糊,最後再加水1公斤,同時把鹼面10克化成水倒入盆中,再繼續攪拌均勻,用勺揚起,能拉成條,即成麪漿。
(2)籠蒸。蒸籠裏鋪上淨屜布,臼入薄薄一層面漿,旺火蒸10分鐘即成。
(3)切條。將麪皮翻倒到案上,抹上熟菜籽油,摞放到案上,晾涼。切時把麪皮平鋪到案上,左手展平,拇指拳回,輕摁住釀皮,右手持刀直切。左手挨住刀不停移動,右手所持的刀不停地切着。1張釀皮一般可以切100-150刀。
(4)調味。一般按每碗100克裝。釀皮加面精塊放入碗中,然後調入精鹽湯、蒜汁、香醋、芝麻、花生、芹菜、黃瓜絲、西紅柿末、炸辣椒、辣椒油等即成(根據製作者的不同,放入的調味料的種類也不盡相同)。

釀皮營養價值

麪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中醫認為,麪粉性味甘涼,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包子、餃子、餛飩都是以麪粉為皮輔以各種餡料制鹹的特色食品。包子外皮鬆軟有彈性,口味鮮美;餃子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餛飩皮薄爽滑。三者因餡料、烹飪方法不同,營養成分差異很大,但總的來説,三種食物的總體營養成分搭配合理,都屬於“完美的金字塔食品”。麪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中醫對面粉的食療作用歸納為: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小麥麪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釀皮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釀皮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07 千卡
蛋白質 4.4 g
脂肪 0.3 g
碳水化合物 21.8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0.3 g
515 mg
3 mg
25 mg
138 mg
4 mg
0.17 mg
2.7 mg
0.08 mg
0.7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