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 Linnaeus)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光滑。叶鞘光滑,大都短于节间或最基部者长于节间,顶端两侧具有叶耳,互相抱茎;叶舌膜质,叶片微粗糙。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小穗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外稃先端延伸为芒,两侧具细刺毛。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 [8]
青稞是中国藏区居民主要食粮、燃料和牲畜饲料,而且也是啤酒、医药和保健品生产的原料。 [1] [7]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生活型:一年生;秆直立,光滑;株高约100厘米,径4-6毫米,具4-5节。叶鞘光滑,大都短于节间或最基部者长于节间,顶端两侧具有叶耳,互相抱茎;叶旋体喇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8-15毫米蒸戏档,微粗糙。
穗状花序夜立汗成熟后充灶黄褐色或为紫褐色,长4-8厘米(芒除外),宽1.8-市阀虹2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长达1厘米;外稃先端延伸为长10精海-15厘米的芒,两侧具细刺毛。颖果成煮射糊旋熟时微背采易于脱出俘体。 [2] [8]
分布范围
播报编辑
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 [2]青稞是高原谷类作物,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 [3]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北非高原、南美安地斯高原及俄罗斯的考克萨斯等山。 [10]在我国,青稞的主要分布是在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和甘孜、云南的迪庆以及甘肃的甘南等地。其中,青藏高原是青稞的适生区和主产区,占全国青稞种植面积的98%以上。 [11]青稞的垂直分布高差达3000m,高限在岗巴县吉汝村,海拔高度达低限在墨脱县,海拔1450m以下。而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 [12]
生活环境
播报编辑
有灌溉条件、土壤肥沃、通风透光的沙壤地。 [10]
生长习性
播报编辑
青稞具有早熟、抗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生长期比较短等生长特征。 [10]青稞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对寒冷和贫瘠适应性强。 [3]青稞主要分为春青稞和冬青稞。青稞春播期为每年3-5月,秋播期为每年8-10月。青稞可分为春青稞、半冬性青稞、冬青稞。冬青稞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为0-8℃,持续时间为20-45天,在自然条件下春播不能抽穗结实;春青稞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10-25℃,经5-10天在春夏季节播种均能抽穗结实;半冬性介于两者之间。 [20]
物种分类
播报编辑
- 1.按其棱数分,可分为二棱裸大麦、四棱裸大麦和六棱裸大麦。中国主要以四棱裸大麦和六棱裸大麦为主,其中西藏主要栽培六棱裸大麦,而青海主要以四棱裸大麦为主。不同棱的裸大麦其性质也略有不同。 [3]
- 2.按其颜色分,又分为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 [3]
- 3.按春化阶段分:青稞的春化阶段对温光的要求分春青稞和冬青稞。 [4]
- 4.按品种的来源分:青稞品种的来源分本地青稞和引进青稞。 [4]
- 5.按青稞芒分:青稞的有芒青稞和光头青稞。 [4]
繁殖方式
播报编辑
自然繁殖
青稞农家品种和地方品种主要通过自花授粉,获得种子进行繁殖。长期以来青稞育种主要是以传统的常规育种方法——种子繁育为主,效率低,目的性差,周期长,新品种选育速度缓慢,尤其是对包括品质性状在内的数量性状基因的操作难度大。 [13]
人工繁殖
青稞育成品种主要通过人工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获得。目前通过基因编辑、组织培养等方式对青稞进行遗传改良还较为困难。 [13]
栽培技术
播报编辑
整地
在种植地块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必须选择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二是必须是保墒保灌条件好的地块,三是最好选择前茬为豆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地块。播前整地一定要做好“土壤扎纽”工作。土壤“扎纽”,也称为“京玛蘖”,是西藏传统的灭草方法,是指在早春,土壤解冻时灌水,诱发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出苗,当杂草苗长至2~3片叶时进行深翻整地, 将长出的杂草苗翻入土中闷死,达到灭除田间杂草的一种农艺措施。 [14]整地时,一般借助农具来深耕处理土壤,深度35厘米为宜。整地后,做到地块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之后便可进行播种。 [10]
合理密植
合理控制青稞播种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最好做到早播种,这样青稞才会拥有更加发达的根系,进而将深层土壤水分、养分充分吸收,顺利存活。西藏地区气候寒冷,适时早播有助于实现青稞早熟、早收。在最佳墒情时期,要抢墒播种,为青稞播种、出苗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提高青稞出苗率。播种时,应将密度控制好,并把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包括青稞品种、播种方式、土壤墒情等,确保密植的合理性。通常,每亩播种30千克左右,种子粒数控制在30万粒左右,并进行条播,行距大约为20厘米。为避免青稞黑穗病、锈病的出现,可使用15%粉锈灵拌种。在沟内均匀撒下种子并覆土,深度应控制在3-5厘米。 [15]播量以30万~40万粒/亩, 基本苗以20万/亩为宜,管理措施好的地方取播量下限, 反之取上限。 [9]适播期内一般亩播量为14~15 kg,行距14.5~18 cm,单行每米播量为50~70粒,播深5~7 cm,播后镇压。 [14]
水肥管理
青稞生长期间对水分需求量较大,缺水会导致青稞生长缓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稞枯死。因此,种植户应积极做好灌水工作。一般情况下,青稞全生育期灌水4次为宜,第1次灌水时间为五叶一心期,第2次灌水时间为拔节期,第3次灌水时间为开花期至灌浆初期,第4次灌水时间为灌浆后期,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灌水,避免青稞出现倒伏等现象。每一次灌水都要灌足、灌透、灌匀。若雨季降雨过多,将农田靠水渠的两侧挖开排除积水,做好排涝、防倒等工作。
青稞生长供给肥力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青稞分蘖到拔节、灌浆这两个阶段,此阶段青稞对养分有很高的要求,一旦肥料不足,将直接影响青稞分蘖及后续生长,植株孱弱,并出现穗小、粒少和千粒重低等问题,因此种植户要高度重视此阶段的施肥工作。肥料以氮肥为主,施肥时间最好在雨后,从而增强土壤的吸收能力。通常每亩青稞地拔节初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0千克尿素即可。分蘖期过后,进入拔节期,此时青稞对营养的需求不断提升,种植户应增加肥料供给量;青稞进入抽穗期后,不必再施肥。青稞进入生长期时,种植户可喷施适量叶面肥,每亩青稞地追加3千克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即可。 [15]
病虫防治
播报编辑
黑穗病
青稞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侵害青稞幼苗,通常在苗期侵染。病穗表现为黑粉和畸形麦穗,影响发育和结实,严重影响青稞产量。病害通过土壤、种子和粪肥传播。在发病初期,青稞外部会产生白色薄膜,等到病穗全部抽出后薄膜会破裂并产生黑粉,后期只留下穗壳。青稞黑穗病会影响开花授粉,严重影响整体产量。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精细选种,去除种子中的病虫害、瘪粒和机械损伤粒;②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避免黑粉散播;③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以使用15%粉锈灵和立克秀进行药剂拌种和土壤消毒处理;④利用石灰水浸种处理,使用0.5 kg石灰水与49.5kg清水混合兑成1%的石灰水,浸泡27.5 kg青稞;⑤对种子进行晾晒和消毒处理,以避免种子携带病菌导致田间发病情况加重;⑥做好种子晾晒和消毒工作,以避免种子携带病菌导致田间发病情况加重;⑦在青稞抽穗前,对田间种植活动进行巡查,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 [16]
条锈病
青稞叶片感染条锈病后会出现黄色椭圆形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重,斑块变为粉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株死亡。该病可划分为杆锈、条锈和叶锈3种类型,通过空气传染,发病作用于叶片和茎秆。条锈病主要危害青稞叶片和叶鞘部位,一旦发生,叶片和叶脉平行位置会产生黄色斑,进而出现粉堆,危害叶鞘等多个部位。青稞条锈病发病率受春季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轮作换茬,整地后晒田,同时适量施用氮肥;②在生长过程中,若出现大面积黄色斑块,可喷施浓度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使用量为75~100 g/亩,能增强防治效果;③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优化定苗方案。 [16]
条纹病
青稞条纹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青稞病害,也被称为青稞条纹花叶病。该病主要通过叶蝉、蚜虫、螨等昆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种、割伤、工具传播等方式传播。青稞条纹病的发病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气温偏高、湿度大的环境有利于其传播和病害的发展。青稞条纹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的黄色或白色条纹,条纹间隔不均匀,叶片还可能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半圆形斑点,有时叶子呈现扭曲变形的症状,影响了青稞的正常生长和产量。青稞条斑病对青稞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感染会导致青稞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采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青稞条斑病的首选措施;②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积水,减少蚜虫滋生的机会;③采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蚜虫数量,或者使用病毒杀灭蚜虫;④农药防治,选择专业的农药进行防治,不要过量施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⑤轮作,可以减少青稞病害的发生,将青稞和其他作物轮换种植,可以减少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16]
赤霉病
该病害发生后,青稞麦秆会出现红褐色至黑色的菌核,而青稞籽粒则出现暗红色、暗褐色至黑色的病斑,若不及时加以控制,会导致青稞大量减产甚至无法收获。
防治方法∶①坚持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青稞赤霉病往往在连作土地中发生较为严重,轮作间隔时间最好为3年以上;②加强田间管理,应注意保持田间通风、排水,尽量减少田间湿度,避免给病害提供生长环境;③使用健康种子,选用病毒检测合格的种子进行播种,可以减少种子传播的病菌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④喷洒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16]
青稞黏虫
青稞黏虫,又被称为五色虫或行军虫,是一种害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获取营养,会导致青稞生长缓慢、变形、叶片卷曲,并严重影响青稞的产量和品质。黏虫喜爱高温、高湿环境,以幼虫为害,啃食叶片,严重的情况下将植株叶片全部吃光,对粮食类农作物造成的危害程度非常大。
防治方法:①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生态平衡,避免青稞种植过于单一,从而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②清除病虫害发生源,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枯叶等,以消灭青稞黏虫的繁殖源,避免害虫通过卵越冬等方式再次滋生;③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在发现青稞黏虫时,可以采用专业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密虫胺、氧乐果等,但需注意药剂使用的剂量和使用时期,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④生物防治,利用青稞天敌,如瓢虫、蚜茧蜂等,或其他寄生性天敌进行青稞黏虫的生物防治。 [16]
蚜虫
青稞蚜虫是一种害虫,属于蚜科昆虫。它们以吸食青稞汁液为生,会在青稞叶片、茎秆和穗部寄生并繁殖,严重影响青稞的生长和产量。青稞蚜虫一般出现在春季,并在夏季和秋季达到高峰。这些虫子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温度较高时繁殖速度也会加快。青稞蚜虫对青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们会吸食青稞汁液,使得青稞的营养被严重破坏,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形和卷曲,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株死亡。其次,蚜虫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排出蜜露,这会吸引妈蚂蚁等其他昆虫取食,加快蚜虫的传播速度。最后,蚓虫还是许多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媒介之一,它们会将病毒传播至青稞上,使青稞受到更严重的病害。
防治方法:①生物防治,可以使用一些天敌,如瓢虫、金龟子、蚜茧蜂等,控制蚜虫的繁殖;②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一些杀虫剂进行防治,但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③及时清理和处理受害的植株和残株、加强灌溉排水、保持田间卫生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16]
青稞红蜘蛛
青稞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也被称为青稞螨。它属于蜘蛛目螨虫科。主要危害青稞等禾谷类作物。青稞红蜘蛛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在干燥炎热的天气条件下大量繁殖。在叶片上产生细小的斑点,严重的话,叶片会变成黄色或褐色,失去光泽。同时,它还会分泌一种叫作螨素的物质,影响青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青稞红蜘蛛是青稞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对保障青稞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落叶和秸秆等杂物,减少红蜘蛛的滋生场所;②适时灌溉,可保持土壤温度,减少红蜘蛛在青稞上结网的机会;③使用防治药剂,选用效果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防治药剂,可有效控制红蜘蛛的繁殖;④进行生物防治,可采用针对红蜘蛛的天敌,如捕食性螨类、寄生蜂等,减少红蜘蛛的数量;⑤轮作,因为红蜘蛛常常会在同一块田地上大量繁殖,因此青稞的轮作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它们的数量。 [16]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青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同时青稞在食品加工、饮料制作、畜牧喂养中体现出重要的经济价值,也在医疗保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6]
食用
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饲作物,通常被加工为糌粑和青稞酒进行食用,是我国藏族同胞餐食中能量获取的主要来源,也是藏区饲料加工业和酿造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近来,随着青稞多种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被发现,青稞还被加工为青稞米、青稞饼干、青稞面条等多种产品。 [18-19]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青稞只是在酿酒和磨制糌粑上有所运用。糌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营养丰富,营养价值比稻米、玉米和一般小麦还要高,发热量大,充饥御寒。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青稞还可以做麦片粥、米花、面包和馍馍或磨粉制成糕点等食用。 [5]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使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对酒的需求量较大。青稞是藏族人民酿酒的主要原料。青稞酒香醇可口,民间用青稞酒、酥油、蜂蜜调制的“穷渣”治疗低血压,效果显著。现有的青稞酒大致可以分为非蒸馏型的传统坛装青稞咂酒、正在发展的瓶装青稞咂酒和蒸馏型的高酒度青稞白酒、低酒度的青稞烤酒,以及调配有其它成分的调配青稞酒,如配有各种中藏药材或者蔬菜花果等。 [5]
- 1.制酒:青稞极具酿酒价值,蛋白质含量适中,青稞麦芽的浸出率较高,基本上可以代替传统的酿造原料普通大麦。藏族人民饮用青稞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 [3]青稞白酒酒质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柔和,酒体醇厚丰满,协调爽净。同时,由于青稞酒中香气成分含量比较恰当,因而饮后没有头痛,不口渴的独特之处。 [3]
- 2.食品: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中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粉,称之为糌粑炒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小麦大米,对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有特殊的作用。曲凌夫等人就糌粑加工进行了工业化技术研究,该技术可靠,生产稳定,产品质量高,具有民间手工炒面固有的风味,实用卫生等特点。该技术对改变并最终取代少数民族及牧民群众长期以来手工加工炒面的落后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填补了国内工业化生产青稞炒面的空白。美国已经有几种商品裸大麦麦芽产品可供利用,如麦芽汁、糖浆及各种固体的或液体的糖化或非糖化麦芽。它们可以掺和到各种各样的发酵和非发酵食品之中,以增强这些食品的色泽、酶活性、口味、甜度和营养品质。麦芽汁掺入小麦面粉可提高生面团的α-淀粉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从而促进酵母的活性,改善面包组织和面包体积。裸大麦麦芽经磨碎、筛分生产出含不同比率提取物的麦芽糠和麦芽面粉。麦芽糠和麦芽面粉含有大麦不溶性纤维,有多种食品应用。裸大麦麦芽还可以用于生产麦芽片、粗麦芽粉、碎麦芽或裂纹麦芽等。所以裸大麦麦芽又称为食用麦芽。 [3]
饲料
青稞是一种很好的饲料作物,营养丰富,饲喂品质好,它在谷物饲料中的地位仅次于玉米,用青稞作猪饲料可获得脂肪硬度大、瘦肉多、品质好的效果,青稞秸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是牛、羊、兔等食草性牲畜的优质饲料,也是高寒阴湿地区冬季牲畜的主要饲草。 [5]用裸大麦喂猪,可以改善肉质,提高瘦肉率。 [3]
营养
青稞含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氨基酸组成接近世界粮农组织 (FAO) 推荐的模式蛋白,并且,谷类作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在青稞中的含量较高(0.36%),是谷物中优良蛋白质的来源。 [21]此外,青稞中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含量水平高于其余大部分谷类作物。青稞还富含β-葡聚糖等膳食纤维、γ-氨基丁酸、黄酮等多种功能组分,在调控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减脂、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功效,特别是β-葡聚糖含量,远高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 [17]
相关新闻
播报编辑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于考古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证据,整合了陆上丝绸之路207种作物的传播路线,解析了具有基因组学证据的19种作物,初步厘清了其传播的时间与路线。其中青稞、大麦、小麦、枣4种作物传播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丝绸之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