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齒常之

鎖定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字恆元,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人。唐朝名將。
黑齒常之初任百濟達率兼郡將。唐高宗滅亡百濟後,率領民眾抵抗唐軍。龍朔三年(663年),受招撫降唐。儀鳳三年(678年)九月,跟從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征討吐蕃。於夜間率領敢死隊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散。因功升任左武衞將軍,並檢校左羽林軍,並充任河源軍副使。調露二年(680年)七月,吐蕃侵擾河源,黑齒常之率軍夜襲吐蕃軍營,斬吐蕃軍首級兩千,因功升任河源軍經略大使。垂拱二年(686年),後突厥侵擾唐朝,黑齒常之率軍抵抗,因功進封燕國公。垂拱三年(687年),後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昌平,朝廷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反擊後突厥。黑齒常之追在黃花堆大敗敵軍。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酷吏周興等人誣告陷害黑齒常之謀反,將其逮捕入獄。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齒常之自縊而亡,享年六十歲。 [1]  聖曆元年(698年),黑齒常之被平反昭雪,追贈為左玉鈐衞大將軍,並於次年以禮安葬於洛陽邙山南官道北。 [36] 
(概述圖參考資料) [2] 
本    名
黑齒常之
別    名
黑齒恆元
恆元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百濟人 [49] 
出生地
百濟
出生日期
630年
逝世日期
689年11月26日
主要成就
屢破吐蕃、後突厥
爵    位
燕國公
追    贈
左玉鈐衞大將軍

黑齒常之人物生平

黑齒常之歸順唐朝

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八歲左右即讀《春秋左氏傳》及《史記》《漢書》。 [3]  他身高七尺多,驍勇而有謀略。當初他在本國的時候,擔任達率兼郡將,相當於中國的刺史。 [4] 
顯慶五年(660年),唐將蘇定方平定百濟,黑齒常之率領自己的部落歸降唐朝。當時蘇定方擒住了百濟左王以及太子隆等人以後,依然縱兵對百濟進行劫掠,百濟很多成年人被殺死。黑齒常之十分恐懼,於是與手下十多人逃歸本部,收集逃亡失散的士卒,齊心協力保守任存山(今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一帶),建築柵欄來鞏固陣地,十天之間,就有三萬多人前來投靠。蘇定方派兵攻打,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奮力抵抗,蘇定方無法討平,只能無功而返。 [5]  [6]  此後,黑齒常之與別部將領沙吒相如各據險要以策應百濟將軍鬼室福信 [7] 
龍朔三年(663年),唐軍徹底平定百濟復國運動,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前去招撫,黑齒常之率領部眾到劉仁軌處投降。 [8-9]  劉仁軌派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率領他們的部眾前往攻取任存城,還支援他們糧食和武器。孫仁師説:“這類人人面獸心,怎麼可以相信!”劉仁軌説:“我看這兩人都忠勇有謀略,注重信義;只是前次投奔錯人,現在正是他們感激立功的時候,不必懷疑。”於是發給糧食和武器,分兵跟隨他們,最終攻下任存城,任存城守將遲受信拋棄妻子兒女,投奔高句麗 [10] 
麟德元年(664年),黑齒常之獲授折衝都尉,鎮守熊津都督府,深受士卒喜愛。 [11] 
咸亨三年(672年),黑齒常之因功被加封忠武將軍,行帶方州長史,很快又升遷為使持節、沙泮州諸軍事、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國。他以公正為己任,以無私為本。唐高宗對他十分賞識,讓他轉任左領軍將軍兼熊津都督府司馬,加封浮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 [12] 

黑齒常之交戰吐蕃

約儀鳳二年(677年),黑齒常之調任洮河道經略副使。 [3] 
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吐蕃犯邊,黑齒常之跟從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前去征討。 [13]  右衞大將軍劉審禮率前軍深入敵境,駐紮在濠所,被吐蕃攻擊,李敬玄畏懼,不敢前去救援,致使劉審禮被吐蕃俘虜。李敬玄聽説劉審禮戰敗被俘,他又狼狽後撤,駐紮在承風嶺,利用泥溝自我防衞,吐蕃屯兵高崗,居高臨下地威壓唐軍。黑齒常之於夜間率領敢死隊五百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散,他們的將領跋地設領兵逃走,李敬玄於是收集殘餘士兵返回鄯州。 [14]  唐高宗李治為黑齒常之的謀略才能所歎服,升任命他為左武衞將軍,充任河源軍副使,並檢校左羽林軍,賞賜他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 [15] 
調露二年(680年)七月,吐蕃吐蕃將領論贊婆素和貴等人率領三萬士兵侵擾河源,當時他們駐紮在良非川。黑齒常之率領精鋭騎兵三千人乘夜襲擊吐蕃軍營,斬殺、擒獲敵軍兩千人,繳獲羊馬數萬,贊婆與素和貴單騎逃走。黑齒常之因功升任河源軍經略大使,又賞賜布帛四百匹。 [16-17] 
黑齒常之認為河源軍扼守於敵軍進攻的要道,打算增加鎮守的兵力,但是擔心運輸軍需物資的費用,於是他就設置了七十多個烽火台和碉堡,開拓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百餘萬石糧食, [18]  自此之後,無論作戰還是防守,都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 [19] 
永隆二年(681年),論贊婆率軍駐紮在青海,黑齒常之率領一萬精鋭騎兵擊破吐蕃軍,燒燬了吐蕃軍的糧草儲備,繳獲了大量羊、馬、鎧甲後班師而還,朝廷下召慰勞賞賜。史稱“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憚之,不敢復為邊患”(黑齒常之在河源軍七年,吐蕃人都很畏懼他,不敢進犯唐朝邊境)。 [20-22] 

黑齒常之大勝突厥

嗣聖元年(684年),黑齒常之調任左武衞大將軍,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 [23]  同年,調任左鷹揚衞大將軍、燕然道副大總管。 [24]  十一月初四日,黑齒常之擔任江南道大總管,奉命討伐叛亂的徐敬業 [25] 
垂拱二年(686年),後突厥侵擾唐朝,朝廷命令黑齒常之率軍抵抗。黑齒常之進軍到兩井時,突然碰到突厥三千多名騎兵,黑齒常之看見對方紛紛下馬去穿盔甲,立即率領二百多名騎兵,身先士卒直衝過去,敵軍都棄甲逃走。不久,突厥大軍到達。傍晚時分,黑齒常之命令部下砍伐樹木,在軍營中點火,像是烽火一般,恰好東南方向突然起了大風,突厥懷疑黑齒常之有救兵接應,於是乘黑夜狼狽而逃。 [26]  黑齒常之因功進封燕國公,食邑三千户,改授右武威衞大將軍、神武道經略大使,其餘如故。 [27]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後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昌平,朝廷派黑齒常之率領諸軍抵禦。 [28]  七月,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侵擾朔州,朝廷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及王九言為副總管,命他們率軍反擊突厥。黑齒常之追蹤敵人到黃花堆,大敗敵軍,追蹤四十餘里,突厥人四散而逃,敗退往大漠以北。 [29-30]  左監門衞中郎將爨寶璧見黑齒常之有軍功,上表請求窮追殘餘突厥部眾。朝廷詔令他與黑齒常之會和,遙相聲援。爨寶璧認為擊破敵軍就在朝夕之間,為貪戀功勞率領精兵一萬三千人先行出發,竟然沒有與黑齒常之商議謀劃,以致全軍覆沒,爨寶璧輕裝乘馬逃回。武則天下令將其處死,黑齒常之無功而返。 [31-33] 

黑齒常之遭誣自殺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酷吏周興等人誣告陷害黑齒常之,説他與右鷹揚將軍趙懷節等人謀反,將其逮捕入獄。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齒常之自縊而亡,享年六十歲。 [1]  [34] 

黑齒常之平反禮葬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下詔為黑齒常之平反,追贈他為左玉鈐衞大將軍。 [35] 
聖歷二年(699年)正月二十二日,應黑齒常之長子黑齒俊所請,朝廷下詔改葬黑齒常之。二月十七日,黑齒常之被葬於洛陽邙山南官道北。 [36] 

黑齒常之主要影響

黑齒常之綜述

黑齒常之生活的時代為七世紀三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其活動空間為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和中國大陸的廣大地區。自顯慶五年(660年)百濟國滅亡起,黑齒常之先後親身參與了為復興百濟而對抗唐朝、進入唐政權任職於百濟故地、作為入朝蕃將守衞唐邊疆地區等多項活動,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黑齒常之自年少時起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反映了中原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早已泛傳播以及當時中朝文化溝通交流頻繁的史實。
第二,黑齒常之在百濟國滅亡後參加百濟復興運動,説明七世紀六十年代初百濟初亡時,唐與原百濟國臣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鋭,唐羅聯軍雖滅亡了百濟,也並未能使百濟故地的局勢得到完全控制,日本亦捲入此時期唐與朝鮮半島的關係之中。
第三,黑齒常之降唐後被派在百濟故地任職的情況,是與唐對百濟故地的治理政策密切相關的,同時它還透射出隨着彼時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唐在半島的實際行動也發生着明顯的變化。龍朔三年(663年)以後百濟故地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復國希望已十分渺茫,唐濟之間的糾葛亦可宣告結束,之後唐將其注意力又轉回到朝鮮半島的高句麗。
第四,黑齒常之實際上代表了唐代社會的一類特殊人羣,即蕃將。由於高麗、百濟的平定,大大改變了蕃將的構成,開啓了朝廷重用東北和三韓地區的蕃將的時代。黑齒常之長期活躍在唐朝的西北部和北部邊疆,為唐邊疆地區的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37]  [38] 

黑齒常之復興百濟

黑齒常之出生於百濟的大家族,成長於百濟社會,顯慶五年(660年),百濟國滅亡以後,黑齒常之參加到百濟復興運動的行列中。在百濟已亡的情況下,黑齒常之能夠率眾抵擋唐朝名將蘇定方,收復百濟多座城池。後來,在不利形勢無法逆轉、百濟復國無望的情況下,黑齒常之審時度勢歸降了唐朝,此舉動實際上使百濟故地百姓儘快擺脱戰爭,恢復安寧起了客觀推動作用。 [37] 

黑齒常之唐朝靖邊

黑齒常之雖為百濟人,卻長期任職於唐政權內部,經歷了唐朝在七世紀後半期的很多安內靖邊的戰事。黑齒常之長久地捍衞着唐邊疆地區,對抗吐蕃和對抗後突厥是他在唐最突出的兩大功績。七世紀七十年代,崛起的吐蕃開始大規模進攻西域,對唐的西北部邊疆構成巨大威肋,且這一時期的唐朝對吐蕃則基本上只能被動地防禦,而一些欲藉此時機復國的東突厥貴族於七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後起事,尤其是永淳元年(682年)建立的後突厥汗國屢屢侵擾唐北部邊地。從總體局勢來看,無論是面對吐蕃還是後突厥,此時期的唐朝都頗顯乏力,在雙方的戰爭中常處於劣勢地位。黑齒常之憑其傑出的戰爭才能,在鎮守河源期間使吐蕃聞風喪膽,有效地阻止了強盛時期的吐蕃在青海地區的擴張,在與後突厥的戰爭中他也為唐朝取得了為數不多的勝利,還一度創造了扭轉不利局面的機會,於劣勢之下能取得如此成果,這已是十分值得稱頌的功績。除了為唐朝邊疆地區的安定做出巨大貢獻外,黑齒常之還參與了平滅李敬業叛亂的活動,為唐朝內部的安定也貢獻了力量。 [37]  [38] 

黑齒常之歷史評價

唐朝名將劉仁軌:吾觀二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 [39]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府君稟質英毅,資性明達,力能翹關,不以力自處;智能御冠,不以智自聞。每週晦而明,以蒙養正。故其時行山立,具瞻在焉。至於仁不長奸。威不害物,賞罰有必,勸沮無違。又五校之大經,三軍之元吉,故士不敢犯其令,下不得容其非。高宗每稱其善,故以士君子處之也。 [3] 
舊唐書》:①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②常之以私馬恕官兵,與將士均賞賜,古之名將,無以加焉。 [40] 

黑齒常之人際關係

黑齒常之的祖先出自扶餘國,為百濟王室大姓,後因封於黑齒而以封地為姓。
  • 曾祖父:黑齒文,曾擔任達率。
  • 祖父:黑齒德,曾擔任達率。
  • 父親:黑齒沙次,曾擔任達率。
  • 兒子:黑齒俊(676年—706年),以軍功受遊擊將軍,任右豹韜衞翊府左郎將上柱國,三十一歲時即英年早逝。
(以上參考資料) [3]  [41] 

黑齒常之軼事典故

黑齒常之的坐騎曾經被士兵打傷,副使牛師獎等人請求鞭打那個士兵,黑齒常之説:“怎麼可以因為傷害我私人的坐騎就去鞭打官兵呢?”最終赦免了那個士兵。黑齒常之每次獲得的賞賜金帛等,全都分給了部下將士。等到他被誣陷致死後,當時的人都感到很痛惜。 [42] 

黑齒常之人物爭議

關於黑齒常之擊敗蘇定方、攻取二百多座城池
事實上沒有明確的黑齒常之擊敗蘇定方一説,按照《舊唐書》的説法是:“蘇定方派兵攻打,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奮力抵抗,官軍戰敗,於是黑齒常之收復了百濟的二百多座城池,蘇定方無法討平,只能無功而返。” [5]  而《新唐書》的説法則是蘇定方“攻而不克”, [43]  《黑齒常之墓誌》、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中則根本沒有提及此事。 [3]  而《舊唐書·劉仁軌傳》中則説“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在蘇定方撤軍後糾集潰卒,憑藉險要地勢接應鬼室福信。” [44] 
《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提及“黑齒常之收復了百濟的二百多座城池”, [5]  [43]  但《黑齒常之墓誌》、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中則根本沒有提及此事。 [3]  《三國史記》只提及“唐軍一走,叛亂漫延開來,響應的有20餘城”,但並沒有提及黑齒常之。 [45] 

黑齒常之出土墓誌

黑齒常之墓誌 黑齒常之墓誌
民國十八年(1929年),黑齒常之墓誌在洛陽邙山一帶出土,全稱《大周故左武威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墓誌略呈正方形,高72.7、寬71.5、厚14釐米。志文為楷書,計41行,滿行41字。這方墓誌建國前由蘇州方面移交給當時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博物館,後來江蘇省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合署辦公,則此方墓誌轉藏於南京博物院至今。 [41]  [46] 

黑齒常之史料索引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 [3]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 [47]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4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唐紀十七》 [48] 
《三國史記》 [38] 
《海東繹史》 [38]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九月……周興等誣右武衞大將軍燕公黑齒常之謀反,徵下獄。冬,十月,戊午,常之縊死。
  • 2.    “麗景門,例竟門”之為治各種不服 女皇殺心大起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6-30]
  • 3.    李之龍. 唐代黑齒常之墓誌文考釋[J]. 東南文化, 1996, (3):106-113.
  • 4.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初在本蕃,仕為達率兼郡將,猶中國之刺史也。
  • 5.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顯慶五年,蘇定方討平百濟,常之率所部隨例送降款。時定方縶左王及太子隆等,仍縱兵劫掠,丁壯者多被戮。常之恐懼,遂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鳩集亡逸,共保任存山,築柵以自固,旬日而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領敢死之士拒戰,官軍敗績,遂複本國二百餘城,定方不能討而還。
  • 6.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復二百餘城。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唐紀十七》: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險以應福信。
  • 8.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龍朔三年,高宗遣使招諭之,常之盡率其眾降。
  • 9.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龍朔中,高宗遣使招諭,乃詣劉仁軌降。
  • 1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唐紀十七》: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將其眾,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孫仁帥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曏者所託,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給其糧仗,分兵隨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高麗。
  • 11.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麟德初。以人望授折衝都尉,鎮熊津城,大為士眾所悦。
  • 12.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咸亨三年。以功加忠武將軍,行帶方州長史,尋遷使持節、沙泮州諸軍事、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國。以至公為己任,以忘私為大端,天子嘉之,轉左領軍將軍兼熊津都督府司馬,加封浮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
  • 13.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儀鳳中,吐蕃犯邊,常之從李敬玄擊之。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唐紀十八》: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工部尚書、右衞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時審禮將前軍深入,頓於濠所,為虜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聞審禮戰沒,狼狽還走,頓於承風嶺,阻泥溝以自固,虜屯兵高岡以壓之。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虜營,虜眾潰亂,其將跋地設引兵遁去,敬玄乃收餘眾還鄯州。
  • 15.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高宗嘆其才略,擢授左武衞將軍,兼檢校左羽林軍,賜金五百兩、絹五百匹,仍充河源軍副使。
  • 16.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時吐蕃贊婆及素和貴等賊徒三萬餘屯於良非川。常之率精騎三千夜襲賊營,殺獲二千級,獲羊馬數萬,贊婆等單騎而遁。擢常之為大使,又賞物四百匹。
  • 17.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調露中,吐蕃使贊婆等入寇,屯良非川。李敬玄之敗,常之引精騎三千夜襲其軍,斬首二千級,獲羊馬數萬,贊婆等單騎去。即拜河源道經略大使。
  • 18.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常之以河源軍正當賊衝,欲加兵鎮守,恐有運轉之費,遂遠置烽戍七十餘所,度開營田五千餘頃,歲收百餘萬石。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唐紀十八》:常之以河源衝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 20.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永隆二年,贊婆營青海,常之馳掩其屯,破之,悉燒糧廥,獲羊、馬、甲首不貲。詔書勞賜。凡蒞軍七年,吐蕃檐畏,不敢盜邊。
  • 21.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開耀中,贊婆等屯於青海,常之率精兵一萬騎襲破之,燒其糧貯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憚之,不敢復為邊患。
  •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己丑,河源道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將兵擊吐蕃論贊婆於良非川,破之,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不敢犯邊。
  • 23.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嗣聖元年,遷左武衞大將軍,仍檢校左羽林軍。
  • 24.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遷左鷹揚衞大將軍、燕然道副大總管。
  •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唐紀十九》:十一月,辛亥,以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討敬業。
  • 26.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垂拱二年,突厥犯邊,命常之率兵拒之。躡至兩井,忽逢賊三千餘眾,常之見賊徒爭下馬著甲,遂領二百餘騎,身當先鋒直衝,賊遂棄甲而散。俄頃,賊眾大至。及日將暮,常之令伐木,營中燃火如烽燧,時東南忽有大風起,賊疑有救兵相應,遂狼狽夜遁。
  • 27.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可封燕國公,食邑三千户。仍改授右武威大將軍、神武道經略大使,餘如故。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二月,丙辰,突厥骨篤祿等寇昌平,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帥諸軍討之。
  • 29.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三年,突厥入寇朔州,常之又充大總管,以李多祚、王九言為副。追躡至黃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餘里,賊散走磧北。
  •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突厥骨篤祿、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擊之,以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為之副,大破突厥於黃花堆,追奔四十餘裏,突厥皆散走磧北。
  • 31.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時有中郎將爨寶璧表請窮追餘賊,制常之與寶璧會,遙為聲援。寶璧以為破賊在朝夕,貪功先行,竟不與常之謀議,遂全軍而沒。
  • 32.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會左監門衞中郎將爨寶璧欲窮追要功,詔與常之共計,寶壁獨進,為虜所覆,舉軍沒,寶璧下吏誅,常之坐無功。
  •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冬,十月,庚子,右監門衞中郎將爨寶璧與突厥骨篤祿、元珍戰,全軍皆沒,寶璧輕騎遁歸。寶璧見黑齒常之有功,表請窮追餘寇。詔與常之計議,遙為聲援。寶璧欲專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兵萬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餘裏,掩擊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嚴備,與戰,遂敗。太后誅寶璧;改骨篤祿曰不卒祿。
  • 34.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尋為周興等誣構,雲與右鷹揚將軍趙懷節等謀反繫獄,遂自縊而死。
  • 35.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聖曆元年,冤滯斯鑑,爰下制曰:故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衞、上柱國、燕國公黑齒常之,早襲衣冠,各經驅策,亟總師律,載宣績效,往遘飛言。爰從訊獄,幽憤殞命。疑罪不分。比加檢察,曾無反狀。言念非辜,良深嗟憫,宜從雪免,庶慰塋魂,增以寵章,式光泉壤。可贈左玉鈐衞大將軍,勳封如故。
  • 36.    《大周左武威衞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粵以聖歷二年壹月廿二日敖日,燕國公男俊所請改葬父者,贈物一百段。其葬事幔幕手力一事,以上官供,仍令京官六品一人檢校。印用其年二月十七日奉遷於邙山南、官道北,禮也。
  • 37.    於暢. 黑齒常之考論[D]. 延邊大學, 2008.46-48.
  • 38.    陳暋. 黑齒常之評述[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第28卷(3):31-36.
  • 39.    卷二百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1]
  • 40.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8]
  • 41.    束有春, 焦正安. 唐代百濟黑齒常之、黑齒俊父子墓誌文解讀[J]. 東南文化, 1996, (4):61-72.
  • 42.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常之嘗有所乘馬為兵士所損,副使牛師獎等請鞭之。常之曰:“豈可以損私馬而決官兵乎!”竟赦之。前後所得賞賜金帛等,皆分給將士;及死,時甚惜之。
  • 43.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1]
  • 44.    《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三十四》先是,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
  • 45.    《三國史記·五卷·新羅本紀五》:賊退上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
  • 46.    初唐名將黑齒常之的墓誌銘  .新民晚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0-10-03]
  • 47.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10-01]
  • 48.    卷二百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1]
  • 49.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289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