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芪

(豆科黃芪屬植物)

鎖定
黃芪(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是豆科、黃芪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釐米。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1] 
分佈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生長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1] 
黃芪根可以入藥,味甘,性微温,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託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
中文名
黃芪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別    名
黃耆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黃芪屬
黃芪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 1868 [5] 

黃芪形態特徵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釐米;葉柄長0.5-1釐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1] 

黃芪生長環境

黃芪 黃芪
生長於中温帶和暖温帶地區,喜日照、涼爽氣候,耐旱,不耐澇。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多生長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陽坡及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時節大部分葉子已脱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發出新苗。種子萌發温度比較低,平均氣温約8℃時滿足黃芪播種的温度要求。 [3] 

黃芪分佈範圍

分佈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甘肅、四川和西藏等),中國各地多有栽培。 [1]  [3] 
黃芪 黃芪

黃芪繁殖方法

黃芪播前準備

黃芪 黃芪 [6]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進行選種,除去癟粒及黴腐種子以確保全苗,減少病蟲害。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為提高發芽率,應採取以下方法,促使其儘快發芽。 [3]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分鐘,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温調到40℃後浸泡2-4小時,將膨脹的種子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小時,待萌動時播種。 [3] 
機械損傷: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狀態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沙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沙下種。 [3]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分鐘,取出迅速置於流水中,沖洗半小時後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3] 

黃芪播種方法

播種 播種
播種時間分春播和秋播。多采用春播,時間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約1個月齊苗。播種時在整好的畦壟上按行距45-60釐米耬一淺溝,溝寬8-10釐米。施入三元素複合肥(氮、磷、鉀各15%)10千克作種肥,覆土5釐米,踩底格子後採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然後覆1.8-2.4釐米厚的土,腳踩1遍或鎮壓1次即可。每畝用種量為1.5-2.5千克。 [3] 

黃芪栽培技術

黃芪選地整地

黃芪遇積水會發生爛根和死苗,平原地區栽培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滲水力強的砂質土壤種植;地下水位高、雨水多的地區宜選擇高燥地和河沿高地種植;山區宜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滲水力強的向陽山坡地種植。黃芪為深根性植物,為促進根部發育健壯,在秋天要求對土地進行深翻達40釐米以上,作高畦,開深溝,這是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區防止黃芪爛根的一條重要措施。畦連溝寬160釐米,畦面做成龜背形,每隔兩畦開一條深溝,淺溝10釐米,深溝50釐米。 [3] 

黃芪栽植管理

移栽:可在第2年春季(用秋播苗)當苗高10-15釐米時進行移栽。在壟上開溝,順壟向移栽,幼苗平放或斜放於溝中,覆土踩實,澆透水即可。 [3] 
施肥:
  1. 基肥:黃芪根深,生長期長,為滿足其生長髮育對營養成分的需要,整地時必須施足基肥,每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4000千克加過磷酸鈣20-30千克或磷酸二氨8-10千克,宜在秋天深翻前施入地表面,然後翻入耕層,最遲要在整地作畦前施入。施肥要均勻。 [3] 
  2. 追肥:追肥要根據氣候條件及長勢而定,一般追肥2次或3次。第1次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苗高10-20釐米時,澆稀薄的糞水,每畝需人糞尿750千克或豬糞尿1500千克沖水澆;第2次在6月上旬苗高30-40釐米時,每畝施尿素25-30千克;如果前期脱肥,葉色黃,則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苗高60-80釐米時,再進行第3次追肥,這時已封壟,可施入氮素化肥、餅肥和過磷酸鈣。 [3] 
出苗、間苗、定苗、補苗:播種後7天開始出苗,30天左右苗木出齊。當苗高5-7釐米時進行第1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後,每隔8-10釐米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將小苗帶土補植,也可用催芽種子重播補苗。 [3] 
中耕除草:黃芪幼苗生長緩慢,如果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釐米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於苗高8-9釐米時進行,第3次於定苗後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2年以後於5月、6月及9月各除草1次。要經常保持田間無雜草。 [3] 
灌水防澇: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要少澆水,促進根系下扎。在將要開花時適當灌水,種子成熟後應不澆水或少澆水。黃芪生長旺盛時期的6月、7月和8月,正逢雨季,田(畦)間發生洪澇和積水要及時排除,並隨後進行中耕,保持田間地表土壤有良好的通透性,以利於根系生長,防止爛根。秋後,當上部莖葉枯萎時進行培土,以利越冬。 [3] 

黃芪收穫留種

收穫 收穫
收穫:黃芪生長2-3年後採收為佳,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本地區在10月下旬採收,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淨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乾,堆放1-2天,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畝可產幹品300千克左右。 [3] 
留種:選3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黃芪種子的採收宜在9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採。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裏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採收後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後熟,再曬乾,脱粒、揚淨、貯藏。 [3] 

黃芪病蟲防治

黃芪病害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黃芪白粉病一般在7月後花蕾結莢期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和莢果,多發生在高温、高濕條件下。症狀:發病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葉片被白粉覆蓋。被害植株早落葉,嚴重影響生長。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5%粉鏽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也可用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或50%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3] 
枯萎病 枯萎病
枯萎病黃芪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6月開始發生,7-9月為害嚴重,高温多雨、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容易發病。症狀:鬚根變褐色並腐爛,主根發生紅褐色或焦褐色爛斑,病株的葉子發黃、脱落。地上部枯萎,根部完全腐爛。防治方法:不在酸性土壤上種植,不在低窪地栽培,不重茬。可用5%石灰水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澆病穴。 [3] 

黃芪蟲害

小象鼻蟲:黃芪小象鼻蟲的成蟲和幼蟲為害黃芪幼苗和幼根,嚴重時吃光地上部分,造成缺苗斷壟。防治方法:出苗後,隔10天用敵百蟲2000倍液噴霧,以殺死成蟲。 [3] 
食心蟲黃芪食心蟲以幼蟲鑽入莢內蛀食種子,為害嚴重時,種子失去發芽能力。防治方法:在成蟲孵化期,用燈光誘殺幼蟲或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3] 

黃芪主要價值

黃芪 黃芪 [6]
黃芪以其根入藥,藥用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芪列為“上品”。《藥性歌訣》雲:“黃芪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錶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泄瀉、體虛多汗、氣虛脱肛、子官脱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古藥書均認為它有益氣補虛的作用。 [4] 
藥理研究發現,黃芪含有膽鹼、豆香素、葉酸、氨基酸、甜菜鹼皂甙、糖類、蛋白質、核黃素、黃烷化合物、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味甘,性微温,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託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由於黃芪能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學物質、放射線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體白細胞減少,顯著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但黃芪最主要的仍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對虛胖虛腫症最為適宜。 [4] 
參考資料
  • 1.    黃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1-07-10]
  • 2.    黃芪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5-24]
  • 3.    張智勇.黃芪栽培管理方法[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6,(第4期):37-39
  • 4.    巫其祥等主編.陝西名優土特產[M],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10,第311-312頁
  • 5.    黃耆屬  .Flora of China[引用日期2021-07-10]
  • 6.    高海波、譚興貴編.圖解神農本草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