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芪

(中藥)

鎖定
黃芪,中藥名。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衞固表,利尿,託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證,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等。 [1] 
中文名
黃芪
別    名
綿黃芪
漢語名稱
Huang Qi

黃芪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温;歸脾、肺經。

黃芪功能

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衞固表,利尿,託毒生肌。

黃芪形態特徵

1、蒙古黃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長,圓柱形,稍呈木質,表面淡棕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長柔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基部有披針形托葉;小葉25-37片,小葉片寬橢圓形,長4-9mm,先端稍鈍,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筒狀;花冠黃色,蝶形;雄蕊10,二體;子房有柄,光滑無毛,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寬1.1-1.5cm,無毛,先端有喙,有顯著網紋。種子5-6顆,腎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膜莢黃芪:本種形態和上種極相似,主要區別為:小葉13-31片,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30mm,寬4-10mm。花冠淡黃色;子房被疏柔毛。莢果卵狀長圓形,長2-2.5cm,寬0.9-1.2cm,被黑色短毛。 [1] 

黃芪分佈區域

1、蒙古黃芪: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新疆等地。在東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有栽培。
2、膜莢黃芪: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四川、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在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1] 

黃芪生長環境

1、蒙古黃芪:生於山坡、溝旁或疏林下。
2、膜莢黃芪: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或見於河邊砂質地。

黃芪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黃芪相關配伍

1、黃芪配人蔘:黃芪長於補氣昇陽,益衞固表,偏於温補固護;人蔘善於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偏於滋補強壯。兩藥配伍,相須為用,為甘温補氣的重要配伍。適用於氣虛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體虛弱諸證。
2、黃芪配附子:黃芪長於補氣昇陽,益衞固表;附子善於回陽救逆,温腎助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温裏助陽、固表止汗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下陷兼陽虛者,症見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肢體沉重麻木等。
3、黃芪配白朮:黃芪長於益氣補虛;白朮善於健脾益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
4、黃芪配當歸:黃芪補脾肺之氣,以益生血之源;當歸養心肝之血,以補血和營。
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生血的作用。適用於勞倦內傷、肌熱面赤、煩渴、脈虛大乏力及瘡瘍、血虛發熱、諸氣血不足等。
5、黃芪配升麻:黃芪甘温,長於補氣昇陽;升麻辛甘微寒,善於解表昇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昇陽舉陷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宮脱垂等。
6、黃芪配防風:黃芪補氣固表;防風祛風解表。兩藥相配,防風能載黃芪補氣達於周身,黃芪得防風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風得黃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補、補中兼疏為相畏相使的應用。適用於虛人四肢痠痛、表虛自汗等。
7、黃芪配桂枝:黃芪長於益氣行血;桂枝善於温經通脈。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通脈,温經和血的作用。適用於氣血營衞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1] 
參考資料
  • 1.    黃芪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