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熊

(食肉目熊科動物)

鎖定
棕熊是熊科熊屬哺乳動物。體形健碩,肩背隆起,身後長有一條短尾。毛色多為棕褐色或棕黃色;老年呈銀灰色;幼年為棕黑色。野生條件下壽命為20—30年。 [16] 
棕熊分佈廣泛,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新疆、青藏高原和東北山林地區。適應力比較強,從荒漠邊緣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帶都能頑強生活。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用草料、穀物及各種果實等植物性食物,偶爾攝食昆蟲、有蹄類動物、魚和腐肉等動物性食物。 [16]  繁殖季節為每年的5—7月,母熊懷孕約6—9個月後,在冬眠洞中產仔, [17]  每胎1—3只幼熊。 [16] 
熊類的最早的祖先都是犬科動物,進化成熊後,由於食物上更多地依賴於水果,容易面臨冬季裏食物缺乏的問題,為了生存,冬眠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唯一一種可以在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不吃、不喝、不排尿、不排糞的哺乳動物,冬季裏維持必要體內活動的能量來自於體內存儲的脂肪。 [18]  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同時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無危(LC)。 [3]  [17] 
中文名
棕熊
拉丁學名
Ursus arctos
別    名
灰熊
外文名
英文 Brown Bear, Grizzly Bear
法文 Ours brun
西班牙文 Oso Pardo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熊科
熊屬
棕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17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13] 

棕熊動物學史

棕熊命名

棕熊 棕熊
棕熊有時被稱為“布倫熊”(bruin),來自中古英語。該名稱起源於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的寓言《狐狸雷納德的歷史》(History of Reynard the Fox),源自荷蘭中部的“bruun”或“bruyn”,意為棕色(顏色)。在19世紀中葉,棕熊被稱為“老以法蓮”(Old Ephraim),有時又被稱為“莫卡辛喬”(Moccasin Joe)。 [4] 
棕熊的科學名稱“Ursus arctos”源自拉丁語“ursus”(意為“熊”),也來自希臘語“bearρκτοςarktos”。

棕熊起源

棕熊 棕熊
棕熊被認為是從亞洲的“伊特魯尼亞古熊”(Ursus etruscus)進化而來的。根據庫爾滕(Kurten,1976)的説法,棕熊被稱為“顯然源自約80萬年前的亞洲的“薩維尼熊”(Ursus savini);它們蔓延到歐洲,延伸到新大陸。” 遺傳分析表明,棕熊血統從大約1.2-140萬年前與洞熊物種複合體分離開來,但是並沒有弄清薩維尼熊在滅絕之前是否仍然作為棕熊的副物種。明確鑑定為該物種的最古老化石出現在中國大約50萬年前。棕熊大約在25萬年前進入歐洲,不久後進入北非。在更新世時期的棕熊遺骸在不列顛羣島很常見,據認為它們可能勝過了洞熊(Ursus spelaeus)。該物種在100,000年前進入了阿拉斯加,儘管直到13,000年前它們才向南移動。據推測,直到更大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滅絕之前,棕熊無法向南遷移。 [5-6] 
幾位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會出現兩種單獨的棕熊遷徙的可能性:內陸棕熊(也稱為北美灰熊)起源於從西伯利亞北部遷至阿拉斯加中部和整個非洲大陸的窄頭熊(narrow-skulled bears),而科迪亞克熊則起源於來自堪察加半島的寬頭熊(broad-skulled bears),該熊佔居了阿拉斯加半島。在安大略省、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拉布拉多省發現的棕熊化石表明,該物種發生在比歷史記錄所示更遠的東方。在北美,人們普遍認識到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的兩個亞種:沿海棕熊和內陸灰熊。這兩種類型廣泛定義了所有棕熊亞種的大小範圍。 [5-6] 

棕熊形態特徵

棕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2.8米,尾長6.5-21釐米,肩高0.9-1.5米;體重80-600千克不等,雄性體重135-600千克,雌性體重160-500千克。雄性棕熊的體積是雌性的1.5-2倍。最重的科迪亞克棕熊可達800千克,直立時高可達2.5米。最輕敍利亞棕熊的只有90千克。平均而言,成年雄性比雌性大8-10%。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及附近島嶼上的棕熊是各亞種中最大的熊類,雄性平均體重389千克,雌性平均體重207千克,儘管有些雄性體重達780千克。犬牙之間的距離是6-8釐米。北部和東部的亞種體型大小迅速下降,加拿大育空地區西南部的個體平均體重僅為140千克。 [7-8] 
棕熊體形健碩,肩背和後頸部肌肉隆起。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釐米。由於爪尖不能像貓科動物那樣收回到爪鞘裏,這些爪尖相對比較粗鈍。前臂在揮擊的時候力量強大,“粗鈍”的爪子可以造成極大破壞。棕熊的爪子雖長,卻並不擅長爬樹,和碩大的頭顱比起來,它們的耳朵顯得頗小,當它們換上厚厚的長毛冬裝,那對小耳朵只能若隱若現。棕熊的吻部比較寬,有42顆牙齒,其中包括兩顆大犬齒。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也是跎型動物,並長有一條短尾巴。 [9-10] 
棕熊的亞種在形狀,大小和顏色上差異很大。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釐米。通常為深棕色,但從乳白色到幾乎黑色不等,也有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在美洲落基山脈的物種,肩膀和背部長着一些長毛髮,因為它們顏色偏淺,毛髮的末梢為銀灰色(從“grizzled”一詞而來,意思是“帶灰色的”),因此此處的棕熊也被稱為“灰熊(grizzly)”。棕熊強壯的腳掌上的毛皮顏色根據其分佈區域的不同而變化,從近乎全黑到巧克力棕色和灰色,再到紅色和淡棕色不等。 [9-10] 

棕熊棲息環境

棕熊是一種適應力比較強的動物,從荒漠邊緣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北極原地帶都能頑強生活。生活在北美的棕熊更喜歡開闊地帶,例如苔原區域和高山草甸,在海岸線附近也常能見到它們的足跡。歐亞大陸上的棕熊則更喜歡居於茂密的森林之中,方便白天隱藏。主要棲息在山區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等森林地帶,林中有枯立木、風倒本,火燒跡地、沼澤地、河谷地等多種生境類型,並且隨着季節的變化,有垂直遷移的現象,春季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冬季的海拔較高。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動,春、秋季多在較低的樹林中生活。 [7-8] 
棕熊在歐洲的原始分佈説明了其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在很少或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棕熊不僅佔領了森林,而且還佔領了草原和凍原。但是,由於人類棲息地的改變和人類的存在,大部分熊的先前棲息地已不再是合適的棲息地。棲息地的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大類:食物,逃生掩體和巢穴。熊的活動和棲息地的使用受到食物供應的強烈影響。此外,棕熊的分佈密度與食物供應量呈正比關係。對於棕熊來説,擁有豐富的首選食物(例如漿果、水果、肥厚的草葉,膜翅目昆蟲和有蹄類動物)的地區尤其重要。 [3] 
棲息環境包括岩石地區(例如內陸懸崖、山峯)、潮間帶、濕地(內陸)、草原、森林、灌木叢、洞穴和地下生境(非水生),人工水庫、近海岸,種植植被及次生林。 [3] 

棕熊生活習性

棕熊領地

居住在內陸的棕熊領地很大,公熊的領地將近700-1000平方公里,成年母熊100-450平方公里。生活在島嶼海邊的棕熊領地則要小很多,公熊通常只有133-219平方公里,母熊則是28-92平方公里。棕熊們領地相交的情況較為常見,公熊的領地有時也會和幾隻母熊的領地相交錯。儘管棕熊通常是單獨行動,但領地範圍廣泛重疊,沒有任何領地防禦的證據。 [7] 
領地範圍可高達2600平方公里,但平均介於73-414平方公里之間,公熊範圍比母熊領地範圍大將近7倍。家庭領地範圍廣泛重疊。 [7] 

棕熊行為

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動,一般在晨昏時分外出活動覓食,有些個體可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很活躍。性情孤獨,除了繁殖期和撫幼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在森林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領域,常常在樹幹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跡,站起身來用爪子在樹幹上抓撓而留下的痕跡和在樹上用身體擦噌而留下的痕跡等,作為各自領域邊界的標誌,以免互相侵犯。棕熊的窩通常建在隱蔽得比較好的山坡上,或是大石頭底下,大樹的樹根間,它們有時會自己動手挖個窪地做窩,然後蒐羅一些乾草之類的東西鋪進窩裏,這樣一個窩有時會用好幾年。棕熊善於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魚,也能爬樹和直立行走,但動作不夠靈活,平時行走很緩慢,這是走路的時候總是同一側的前後兩腿一起並進的緣故,但奔跑時的速度也相當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趕上獵物。
季節的變化會帶來食物種類和資源的變化,例如鮭魚產卵和漿果高產的豐收時節,這時棕熊會暫時步行數百公里,遷移到食物最豐富的地方。此時棕熊們大羣地聚集在一起,級別最高的是那些體型龐大的大公熊,它們會站居最有利的地形,而級別最低,威脅性最小的則是那些剛剛獨立不久的青年棕熊。帶着孩子的單身母熊雖位列第二,但卻是相當具有危險性的,出於對幼子的愛護,這些母熊們十分好鬥。
棕熊非常結實,並且有良好的耐力。它們可以一口氣殺死一頭牛,趕走一匹馬,勝過奧林匹克運動員,並把一隻死去的麋鹿拖上山。棕熊嗅覺極佳,是獵犬的7倍,同時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棕熊是相當好鬥的動物,特別是在保護領地和食物的時候。為了保護食物,它們會趕走狼羣和山獅,也會打跑侵入它們領地的其他熊。不過多數的打鬥仍然集中在交配季節。母棕熊為了撫育幼崽,通常每隔3-5年才會交配一次,為了讓母熊們儘早進入交配階段,公熊們會找機會殺死這些母熊的幼崽,儘管勇敢的母熊們在遭遇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兩倍的傢伙的時候奮力搏鬥,但仍有45%的幼崽被公熊們殺死。 [1]  [7] 

棕熊冬眠

棕熊有冬眠的習性,從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一直到翌年3-4月。為了積累用於冬眠期間所需的大約50千克脂肪,秋天必須吃掉400-600千克的漿果和其他食物。冬天臨近時便開始準備洞穴,大多數情況下,棕熊會挖自己的窩點,選擇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風較弱的向陽地帶,多選擇大樹洞或岩石隙縫處居住,有時也在沼澤地上的乾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樹葉或苔蘚作鋪墊物。一般每個個體獨居一個洞穴,只有雌獸與3歲以下的幼崽才同居在一起。進洞前先圍着洞口轉一陣,然後跳鑽進去,或者後退着進窩,或者把自己的足跡弄亂,以免被天敵發現洞穴,更好地隱蔽自己。在冬眠期間主要靠體內貯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如果有危險,隨時都會醒來。在較温暖的日子裏,有時會到洞外活動一段時間。巢穴有時會年復一年地重複使用。
因為棕熊在冬眠期間新陳代謝的速率並非象那些真正冬眠的動物那樣下降到很低,而且這些熟睡中的熊可能隨時都會醒來。並不是所有的棕熊都會冬眠的。例如那些居住在南邊的棕熊,氣候不那麼惡劣,冬季的食物也還算有所保障,棕熊冬眠的時間就可能很短暫。棕熊們重新開始活躍的季節在第二年的3-5月,但具體時間要取決於居住的地點、氣候等等因素。冬眠期間依靠儲備的脂肪生活。為保存能量,它們的體温降低大約4攝氏度,心跳和呼吸的頻率也降低。 [7]  [9] 

棕熊食物

棕熊是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譜會隨棲息地區不同和季節的不同發生變化。一般來説,植物性食物佔了60%以上,這其中包括各種植物根莖、塊莖、草料、苔蘚、穀物及各種果實等等。其餘則為動物性食物,例如昆蟲、齧齒類動物、有蹄類動物(例如麋鹿、馴鹿、駝鹿、野牛等等)、野豬、魚類和腐肉等等。
在夏季和初秋期間,大量食用水果、堅果、漿果、鱗莖和塊莖。它們一年四季都在消耗昆蟲、真菌和根,並從洞穴中挖出老鼠、地松鼠、土撥鼠和其他哺乳動物。蝶蛾幼蟲被證明是秋季棕熊增加脂肪時特別重要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在加拿大落基山脈和其他北美地區,灰熊(該地區棕熊的亞種)是肉食性的,獵食駝鹿、麋鹿、綿羊和山羊,有時會捕食黑熊,並對腐肉有特別的偏好。在阿拉斯加,已經觀察到棕熊吃腐肉,並偶爾捕獲幼小的北美馴鹿和駝鹿。居住在海岸線周圍的棕熊每年在鮭魚產卵的季節會捕食鮭魚。阿拉斯加的棕熊特別喜歡吃遷徙的鮭魚。 [7-8] 

棕熊感官

棕熊主要通過氣味和聲音進行交流。覓食時有時會發出“making”哼吟的聲音。它們在樹木和其他地標上刮擦,用自身的氣味以傳達領地邊界和生殖狀況。棕熊具有極佳的嗅覺,能夠聞見超過3公里的腐爛的屍體的氣味,聽力和人類差不多,但視力相對較差。 [7]  [9] 

棕熊天敵

由於棕熊的體型和對威脅的攻擊性,一般不被捕食。但在歷史中,人類一直是迫害棕熊的天敵。棕熊的某些幼崽可能會受到其他棕熊、美洲獅或灰狼的襲擊,儘管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7] 

棕熊分佈範圍

棕熊曾經分佈於整個北歐和中歐、亞洲、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阿特拉斯山脈以及北至南美的墨西哥南部。當代,從西歐和巴勒斯坦到西伯利亞東部和喜馬拉雅地區,也包括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日本北海道的數量很少。北美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物種數量保持穩定。美國的許多棕熊已絕跡,包括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南部的物種。墨西哥北部的棕熊在1960年代滅絕。 [7]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印度北部、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馬其頓、蒙古、黑山、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土耳其、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塔吉克斯坦、烏克蘭、美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3] 
可能滅絕:不丹。 [3] 
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埃及、德國、匈牙利、以色列、黎巴嫩、列支敦士登、墨西哥、韓國、摩爾多瓦、摩洛哥、巴勒斯坦、葡萄牙、聖馬力諾、瑞士、敍利亞。 [3] 
棕熊分佈圖 棕熊分佈圖 [3]

棕熊繁殖方式

棕熊的婚配季節一般是在每年的5-7月。母熊在發情期可與多隻公熊交配,持續10-30天。公熊可能會爭奪母熊,並保護她們1-3周。母熊的接受度可能是通過它在整個領地上的氣味標記傳達出來的。母熊在整個繁殖季節一直處於發情期,直到交配為止,植入體內的受精卵發育到胚泡期,此後子宮的植入被延遲。交配後約5個月,通常在11月,當母熊進入冬季睡眠時,胚泡就被植入。隨後的妊娠期為6-8周,分娩時間為1-3月(通常在母熊仍處於冬眠狀態時)。包括植入前在內的總妊娠時間為180-266天。並且在分娩後至少2(通常3或4)年內不再排卵。 [7] 
初春時生育,會在過冬的洞穴裏產2-4仔,通常是兩個。小熊們剛出生的時候非常小,僅為340-680克,全身無毛裸露,眼睛緊閉,30-40天后才能睜開,到3個月大時,幼崽重約15千克;到6個月時,平均重25千克。儘管幼崽在大約5個月大時就開始吃各種植物和小動物,但與母親在一起直到至少生命的第二個春天(通常直到第三或第四年),母熊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撫養小熊,哺乳期持續18-30個月。幼崽特別喜歡直立行走,活潑可愛,互相之間常常遊戲、打鬧。它們會和媽媽一起待到兩歲半至四歲半,學習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領,之後它們必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地。公熊並不承擔養育後代的任務,有時甚至攻擊幼崽,幼熊要長到4-6歲才會性成熟,生理成熟要到10-11歲左右。 [7-8] 
儘管大多數棕熊會在生命的最初幾年中死亡,但在野外的棕熊可以生存20-30年。已知棕熊在25歲時就可以在黃石公園生活和繁殖,而被圈養的壽命長達50年。 [7] 

棕熊亞種分化

棕熊(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Ursus arctos alascensis
Merriam, 1896
2
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 1758
3
Ursus arctos beringianus
Middendorff, 1851
4
Ursus arctos californicus
Merriam, 1896
5
Ursus arctos collaris
F. G. Cuvier, 1824
6
Ursus arctos crowtheri
Schinz, 1844
7
多爾島棕熊
Ursus arctos dalli
Merriam, 1896
8
Ursus arctos gyas
Merriam, 1896
9
Ursus arctos horribilis
Merriam, 1902
10
Ursus arctos isabellinus
Ord, 1815
11
Ursus arctos lasiotus
Gray, 1867
12
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
Merriam, 1896
13
Ursus arctos nelsoni
Merriam, 1914
14
Ursus arctos pruinosus
Blyth, 1854
15
Ursus arctos sitkensis
Merriam, 1896
16
Ursus arctos stikeenensis
Merriam, 1914
17
Ursus arctos syriacus
Hemprich and Ehrenberg, 1828
[2]  [11] 

棕熊保護現狀

棕熊保護級別

棕熊種羣現狀

棕熊的分佈範圍在北美,歐洲和亞洲歷來有所減少,該物種在北非已滅絕。但是,它仍然遍佈三大洲,仍然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在全球範圍內,物種數量仍然很大,並沒有顯着減少,並且在某些地區可能還在增加(截止2014年)。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孤立小種羣,但在更多的保護和管理下,其他種羣正在擴大。 [3] 
棕熊屬於受貿易威脅的動物之一,它們的數量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下降的極為厲害。至2012年,全世界棕熊的數量估計在10萬頭左右。西亞、西南亞、中國西藏和克什米爾的棕熊已經瀕臨絕跡。歐洲棕熊在以前分佈的地區已經大面積滅絕了。有些地區還有少量的棕熊,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羅斯、斯洛文尼亞、比利牛斯山脈 ,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魯齊羣山(Abruzzi mountains)和特倫蒂諾山谷(Trentino valley)。 [3] 
地球上的棕熊總數2013年估計超過200,000只。在北美和歐洲的多個地區,存在可靠的棕熊估計數(主要來自標記奪回或重新標記及其修改),但亞洲地區很少。俄羅斯的棕熊數量最多,據信超過100,000只,而美國(主要在阿拉斯加)估計約為33,000只,加拿大約為25,000只,歐洲(不包括俄羅斯)約為15,400只。儘管該物種在其分佈的更北部地區相對豐富,但該範圍的南部地區高度分散,有許多小亞羣。在北美,南部邊緣地區有一些孤立的亞種羣,規模從黃石國家公園及其周圍的近700只熊(Haroldson等,2013)到蒙大納州內閣山的大約25只熊(2004年) ,甚至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些南部地區,甚至少於10只熊(2016年)。 [3] 
在歐洲,棕熊產於22個國家。根據已有的分佈數據以及一系列地理、生態、社會和政治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10個子種羣(Chapron等,2014):斯堪的納維亞、卡累利阿、波羅的海、喀爾巴阡山脈、迪納裏克——平多斯、巴爾幹東部、阿布魯佐、坎塔布連和比利牛斯山脈。根據已報告和最新的物種普查數據,最大的種羣是喀爾巴阡種羣(> 8,000頭熊),其次是斯堪的納維亞和迪納裏克——平多斯種羣(分別> 3,400頭和3,040頭熊)。其他亞羣則小得多,從幾百只(例如波羅的海700只,坎塔布連200只)到不到一百隻(例如阿爾卑斯山37只熊)。與上次調查相比,該調查包括截至2005年的數據(BOIS),斯堪的納維亞,迪納裏克——平多斯和坎塔布連的數量明顯增加。其他物種數量保持穩定。巴爾幹東部亞種羣減少可能是由於採用了新的監測技術。所有亞種羣範圍都相對穩定或略有擴大。在阿爾卑斯亞羣中,由於斯洛文尼亞的物種遷移,過去十年(截止2013年)奧地利中部地區的損失被特倫蒂諾北部意大利部分的擴張所抵消。由於來自斯洛文尼亞的易位,比利牛斯山脈的亞種羣也有所增加(Kaczensky等人,2013)。 [3] 
棕熊的一些小羣也散佈在亞洲的許多地方,但人們對連通性的數量或程度瞭解得很少。在巴基斯坦,興都庫什山脈估計有15-30只動物處於隔離的亞種羣中(2014年)。據估計,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中,又有130-220頭熊出沒,據信是孤立的亞羣(2015年)。巴基斯坦的喀喇崑崙——帕米爾山區還有另一類熊種羣,這些熊可能跨越瓦克漢走廊和阿富汗的帕米爾高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以西,到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希薩羅——阿萊和帕米爾高原成為那裏的居民。在中國,棕熊稀疏的分佈在西部和東北部,定義不清的種羣中,在這些區域中的每一個地區分別估計約有6,000和-1,000頭(Gong和Harris,2006)。西藏三江源地區的三隻帶有GPS的棕熊,兩頭雄性和一頭雌性小熊,其行程分別大於7,000和2,200平方千米。這些廣闊的家園範圍表明,在乾燥、高山和高原地區,西藏棕熊具有連通性(但密度低)。日本北海道的棕熊密度可能更高,可能有2,200只或更多,儘管即使在那裏,通過研究收集了大量信息,但仍無法獲得確定的物種估計數(Mano 2006年)。中東有幾個孤立的亞種羣,包括伊朗的埃爾伯茲和扎格羅斯山脈以及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邊界地區的棕熊,土耳其、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則被認為是幾個孤立的亞種羣。也許亞洲最孤立的棕熊種羣位於蒙古南部的戈壁沙漠和中國北部邊界(有21-29頭棕熊; Tumendemberel等人,2015)。 [3] 
全球總共確定了44個棕熊亞種羣。大多數發生在其北半球的旋極分佈的南部。由於這些亞種羣中的許多羣都很小,並且分散,需要保護,因此,按照Gärdenfors等人的指導,已使用IUCN紅色名錄標準對這些分離的亞種羣進行了單獨評估和界定保護標準(2012年)。 [3] 
202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馬杆溝回收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棕熊的影像資料,這是在北山首次記錄到棕熊影像資料。 [14] 
2023年5月,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通過在保護區阿爾金山區域兩處水源地佈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棕熊。 [15] 

棕熊瀕危原因

除了人類,棕熊在野生狀態下基本沒有天敵。由於棕熊需要較大空間覓食和生活,其活動範圍將近要達到1,300平方公里。但是,伴隨着人類定居點範圍的不斷擴大和延伸,伐木業、採礦業的興起,以及公路建設等等人類活動都讓棕熊的棲息地逐漸縮小。棕熊的自然生境受到極大限制,從而威脅到它們的生存。隨着大批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棕熊的數量開始鋭減。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棕熊的數量從最初的100,000只減少到2015年的10,000頭。 [3] 
出於商業開發、居住和休閒等目的,人們把道路修進了森林地帶和平原地區,迫使棕熊不得不向山上遷移。由於棕熊的覓食空間縮小,迫使它們進入人類居住的空間,而在這裏棕熊被認為威脅着家畜的安全。人們常常把棕熊當作戰利品加以獵殺,偷獵者則相信熊掌和熊膽具有神奇的藥效。人類的獵殺、娛樂和攝取熊膽等商業行為也是野生種羣減少的主要因素。 [3] 
棕熊已被廣泛視為大型比賽的獎品,雖然在其大部分範圍內都是受管制的運動狩獵。曾經人類將棕熊用作為肉食來源,並對其皮毛大肆利用,但這些產品的商業需求已經不高。 一些熊的身體部位(例如膽囊)在傳統的亞洲醫學市場上價格很高,儘管這些部位的真正醫學益處尚未見文獻記載。 [7]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認為,迫切需要更多保護棕熊的計劃。保護狀況取決於不同的亞羣。有些地區的棕熊顯然受到威脅,而其他棕熊則沒有。自20世紀初以來,定居者和牲畜席捲西部,棕熊數量急劇下降,這使這些熊擺脱了以前的範圍。棕熊只有以前的2%。伐木,採礦,道路建設,度假村,分區,高爾夫球場等都侵犯了合適的熊棲息地,導致熊數量減少。在1900年代初期,美國本土的棕熊數量估計為100,000,但已經少於1,000。棕熊在加拿大西部和阿拉斯加的山區仍然相當普遍,大約有30,000只。在歐亞大陸,估計有100,000只棕熊,其中約有70,000只生活在蘇聯。然而,棲息地的破壞和迫害在整個範圍內威脅着棕熊。儘管完全沒有證據表明用熊零件製成的產品具有任何醫學價值,但亞洲市場上熊產品的市場不斷增長,卻威脅着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西部的熊種。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