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卡

(藏族繪畫)

鎖定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苯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着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中文名
唐卡
外文名
Thang-ga
別    名
唐嘎,唐喀
定    義
用綵緞裝裱後懸掛的宗教卷軸畫
申報地區
西藏自治區
批准時間
2006年
遺產類別
民間美術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14

唐卡歷史起源

古格王朝唐卡 古格王朝唐卡
唐卡的起源學術界觀點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的繪畫形式。由意大利學者杜齊提出。他認為唐卡源於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缽陀與漢地繪畫不同主要在於畫布,漢地繪畫多為紙和絹,缽陀則以棉布為底,這與唐卡畫布一致。此外,唐卡繪畫中曼荼羅畫為正方形畫布、佛像畫畫布長寬比例為4:3,這都與缽陀相同 [1] 
2、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卷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 [2] 
3、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所著的《釋迦牟尼·水晶寶鏡》書中所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萬户長時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這幅女神像,將此作為裝藏,放在神像裏了。此為西藏學術界對於唐卡起源之説 [3] 
4、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展而來。苯教僧侶實用便攜布畫以便傳教佈道,後被佛教所用 [1] 

唐卡繪畫題材

藏醫唐卡 藏醫唐卡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説、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
一般可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
宗教類包括:曼荼羅畫、本生、集樹會、祖師像、生活傳記、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羅漢、生死輪迴圖、西方極樂世界等。
非宗教類包括:歷史、傳説故事、天文歷算、藏醫藥學等 [4] 
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這種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體,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佈滿一週。每幅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也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多變 [5] 

唐卡藝術流派

唐卡最早是受尼泊爾風格的影響 在公元7世紀左右,隨着佛教的大量傳入,西藏境內大興建寺修廟之風, 當時寺廟內的壁畫、塑像等都由尼泊爾和中國的畫家、雕塑家所塑繪, 自此之後到15世紀之前的由尼泊爾和藏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後人一併稱之為尼泊爾畫派 [6]  。之後有在宗喀巴時期的齊崗畫派;15世紀興起的勉唐畫派欽則畫派;16世紀興起的噶瑪嘎孜畫派等。

唐卡尼泊爾畫派

尼泊爾畫派:八思巴羅追堅贊畫像 尼泊爾畫派:八思巴羅追堅贊畫像 [7]
尼泊爾畫派主要流行於11世紀至13世紀,松贊干布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隨同公主進藏的有尼泊爾藝術家,他們把尼泊爾的藝術風格融入於西藏本地藝術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爾流派。這個流派的繪向以暖色調為主,畫面中央的主尊佔有很突出的地位,護法諸尊被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內,造像較為簡單,身段僵硬,着衣少而單薄,飾物沉重感強 [6] 

唐卡齊崗畫派

齊崗畫派:金剛亥母像唐卡 齊崗畫派:金剛亥母像唐卡
齊崗畫派由雅堆·齊烏崗巴創立,這一畫派主要流行於13世紀的衞藏地區,它一方面繼承了吐蕃時期和分治時期的繪畫神韻,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尼泊爾畫風的某些特色,主要在於構圖上既繼承了尼泊爾畫派的構圖,又稍有變化。中央的主尊所佔有的位置相對減少,在色彩上仍然以暖色為主凋。在背景上,此畫派喜歡用卷草紋作為裝飾,更為生動細膩地描繪了人物的手指、腳趾等細微之處,也使人物的姿勢、服飾等更為流暢、飄逸 [6] 

唐卡勉唐畫派

勉唐畫派:千手觀音 勉唐畫派:千手觀音 [8]
勉唐畫派(另譯門赤畫派、勉塘畫派)藝術產生並形成於贊普時代,興盛於帕竹時代中期至甘丹頗章時代。畫派出創始人為勉拉·頓珠嘉措,其傳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寶》 [9]  ,詳細論述了繪畫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書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現的錯誤及由此帶來的惡果,闡述了藏畫的實踐方法。並博採諸長,該畫派造像法度精嚴,與傳統的塊面表現相比,尤其注重線條的運用,線條工整流暢,色調活潑鮮亮,變化豐富。舊勉唐畫派的畫風承襲了印度一尼泊爾繪畫樣式,但在背景處理上加進了帶有地方特色的風景和花卉紋飾,線條勻稱精到,淺淡施色加金線勾勒。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勉唐畫派進入鼎盛時期,優秀畫師層出不窮。遺存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畫、唐卡多為勉唐畫派畫師所繪。西藏繪畫發展到新勉唐畫派時走向了成熟和繁榮。西藏曆代畫師經過若干世紀的實踐,將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爾樣式與元以後漢地明清藝術因素的影響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獨特的宗教繪畫樣式。1949年至1966年為一轉折期,1966年後開始冷落、沉寂。儘管20世紀80年代後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搶救工作,但其繪畫技藝依然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 [9] 

唐卡欽則畫派

欽則畫派:大威德金剛 欽則畫派:大威德金剛 [8]
欽則畫派形成於15世紀中葉以後,主要流行於後藏和山南地區,創始人是貢嘎崗堆·欽則欽莫(另譯:貢嘎崗堆·欽澤切姆)。欽則欽莫自幼酷愛美術,在傳統藏傳尼泊爾派繪畫的基礎上吸收中原漢地、印度等地的繪畫技法,創立了畫派。欽則畫派在構圖上保持了印度-尼泊爾繪畫傳統中主尊像較大的特點,重點突出,周圍眾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風景表現中已開始融和漢地繪畫的表現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繪畫語言體系 [9] 
據傳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畫即出自欽則欽莫之手。對於勉欽兩派,畫界歷來有“一文一武”之説,勉派尚“文”,欽派尚“武”。比較而言,欽派更擅長繪製怒相神,其面相威嚴孔武,人物造型豐滿圓潤,形象穩健而又多躍然舞姿,動中有靜、剛柔相濟,頗具陽剛之美;色彩表現沉着飽滿,善於使用對比色,強烈而跳躍,配色細膩講究,裝飾味很強。欽則派還善於繪製壇城,樣式獨特,刻畫精緻絕倫,紋樣繁密華麗。

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孜畫派:米拉日巴尊者 噶瑪嘎孜畫派:米拉日巴尊者 [8]
噶瑪嘎孜畫派又譯“嘎瑪嘎赤畫派”,亦簡稱“噶孜派”或“嘎赤派”,脱胎於“門孜”畫派。流行於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為中心,相傳在16世紀由南喀扎西活佛創建,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
噶瑪嘎孜畫派的風格來源較為複雜,其創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亞梵式銅佛像為範,深受勉唐派繪畫嘎丹夏覺巴·頁覺彭德的影響。經與南喀扎西同時期的八世噶瑪巴活佛米久多吉總結先師及自己的經驗,撰成《線準太陽明鏡》,從而奠定了噶孜畫派的理論基礎。其後,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從一套羅漢絲絹唐卡中發現了漢族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開始以工筆重彩繪制唐卡,作品具有濃重的漢族風格,有別於衞藏地區的勉唐、欽則兩大畫派。在南喀扎西之後,又有兩名畫師繼承了噶孜派畫風,一是卻吉扎西,以青綠設色著稱;一是噶旭噶瑪扎西,以獨創出新著稱。他們與南喀扎西一道,被譽為“噶孜三紮西”。
繼“噶孜三紮西”之後,康巴爐霍郎卡傑的微型唐卡堪稱一絕,而德格普布澤仁留存在德格印經院的畫版幾乎成為噶瑪嘎孜畫派的範本。噶孜畫派承傳譜系十分明晰,歷代名家輩出。派系傳承中因地域、師承諸種關係而派生分支,導致風格變化,形成“舊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9] 

唐卡新勉畫派

新勉畫派:大宗喀巴 新勉畫派:大宗喀巴 [10]
新勉畫派即新勉唐畫派,指五世達賴時期(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的藏畫師藏巴·曲英嘉措在繼承勉唐畫派精華、綜合噶瑪嘎孜畫派和欽則畫派的部分特點、吸收漢地繪畫的某些因素的基礎上,開一代新風 [11]  ,成為西藏民族繪畫的最典型特點就是“標準樣式”,即指典範,是近現代西藏佛教繪畫的“經典”和“範例”。格魯教派為進一步鞏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在西藏廣建寺院,為完成短時間內廣建寺院的任務,新勉派把《度量經》作為製作壁畫、唐卡的嚴格標準,逐步形成了佛教繪畫的標準樣式 [12] 
其風格特點具體表現為:
1、源自勉唐派傳承的部分有:造象度量嚴格,色彩明快,底層色厚塗,粗壯飽滿的四肢和臉形,“蘭葉描”勾勒衣飾線條,漢族化的民間圖案,裝飾性的山、石、樹、雲。
2、融合噶瑪嘎孜畫派特點的部分是:漢族化的青綠山水、渲染技法中層次豐富細膩、善用灰色表現皮膚。
3、吸收欽則特點的部分為:人物毛髮有虛實變化,形象邊線的節奏十分豐富 [13] 

唐卡主要分類

哲蚌寺巨幅唐卡(40m*37m):釋迦牟尼佛像 哲蚌寺巨幅唐卡(40m*37m):釋迦牟尼佛像
1、按內容:佛像唐卡、傳記唐卡、歷史唐卡、神話傳説唐卡、教理唐卡、天文唐卡、歷算唐卡、藏醫藥唐卡等。
2、按大小:巨幅唐卡、普通唐卡、小幅唐卡 [1] 
3、按材質:
(1)刺繡唐卡。用各色絲線繡成,這種唐卡堅韌耐用,不易毀壞。
(2)緙絲唐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在圖案需要編織處,用經線交織而成,雕石鏤木等具有立體效果。
(3)織錦唐卡。質地多為緞,緯線由各色絲線組成,順而間錯提花織造,形成所需圖案、形象、景物。
(4)堆繡,也稱貼花唐卡。先將各色彩緞剪成圖形(人物、鳥獸、樹木、樓閣、花草等),粘貼在唐卡底料上。
(5)繪畫唐卡。多是先繪畫於紙、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後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繪畫形式與壁畫無二。後期的繪畫唐卡有所發展,有的刻成印板印刷,則可成為“印刷唐卡”了。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畫中的特殊品種,數量極少。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萬顆珍珠寶、藝術石串成,造型舒展雅緻,十分昂貴 [3] 
而手繪唐卡又分為:彩唐(白底,用各種色彩繪製)、金唐(金色背景)、銀唐(銀色背景)、紅唐(紅色背景)、黑唐(黑色背景) [14] 

唐卡色彩來源

唐卡畫師是把唐卡繪畫需要的所有顏料分為九類: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寶石。
屬於土的顏料有:白土、南鹼、金剛土、紅土
屬石類的顏料有:銀礦石黃銅礦石、雲母青金石、銅綠石、硃砂、玳瑁石、赭石等。
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
屬於水類的顏料有:黃丹、桑珠熱、藍靛、鐵青靛等。
屬於火類的顏料有:、砒石、雄黃等。
屬於木類的顏料有:紅樹、金樹、樺樹、硬樹、紫梗等。
屬於草類的顏料有:力士草、雞爪黃連、狼毒草、莧菜等。
屬於花類的顏料有:野菊花、樺樹花、報春花等。
屬於骨類的顏料有:海螺、龍骨等。
屬於寶石類的顏料有:黃金白銀天珠珊瑚、綠松石等。
這些純天然的顏料從色相上也可分類:
白色類:白土、南鹼、金剛土、海螺、雲母等。
黃色類:砒石、雄黃、力士草、雞爪黃連、金樹、野菊花、樺樹皮等
紅色類:硃砂、莧菜、紅土等。
藍色類:青金石、藍靛類、硬樹等。
綠色類:銅鏽、銅綠石、孔雀石等。
黑色類:鍋煙子、煤礦石等。
紫色類:桑珠熱、玳瑁石、赭石、紫樹等。
所有顏料又從物質屬性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
礦物顏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硃砂(紅)、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綠)、雄黃/雌黃(黃)、黃丹(橙)。
植物顏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顏料的製作工藝相比於礦物顏料要簡單。首先採集花木或樹皮,清洗後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顏色的汁水後,蒸發製成顏色丸即可 [15] 

唐卡繪製流程

1、選布:畫布一般是淺色畫布,不要太厚太硬,畫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最合適的畫布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沒有圖案的白絲綢做畫布也非常合適。有的唐卡尺幅很大,只能把幾塊畫布用非常細密的針腳縫合在一起,縫好的兩塊布的接縫不能有礙於唐卡畫面的完整。
固定畫布 固定畫布 [16]
2、固定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畫框的四條框都是用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製成),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
勾草圖 勾草圖 [16]
3、上膠和打磨:首先在畫布上塗上薄薄一層膠水作為“底色”,然後晾乾。塗淡膠的目的是防止畫布吸附,滲入顏料;防止顏料在畫布上“變花”,使顏料塗上畫布對不會失掉本色。此後,再薄塗一層有石灰的漿糊。等第二層塗料幹後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覆摩擦畫布面,一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時為止。
4、矯正畫布:正其經緯。
5、打線:畫出主要的定位線。其中有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和其他任何需要標出的輪廓線。
6、勾草圖: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白畫”之後,再用墨勾成墨線(墨線草圖即線描草圖稱“黑畫”)。
上色 上色 [16]
7、上色:根據畫面描繪的水泊、岩石、山丘、雲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一次只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繪佛像時,先繪蓮花座,再畫布飾,最後畫佛身。畫背景時,先淺色後深色。
8、勾線:把上面所説的部分畫完後,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這些金色圖案稱“金畫”)。一些畫面裝飾和畫面其他地方也用各色線條來勾邊 [17] 
開臉 開臉 [16]
9、開臉:開眉眼包括畫眼睛、嘴唇、鼻孔、手足指甲等,是唐卡繪製過程中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眉眼開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藝人將開眉眼的功夫當作絕技,單脈相傳,不輕易示人。按傳統習俗,開眼要選良辰吉日。開好眉眼,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預示着一幅唐卡的最終竣工 [18] 

唐卡裝裱情況

裝裱部位圖 裝裱部位圖 [19]
唐卡鑲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序,乾隆常讓工匠按西藏樣式鑲邊,儘管如此,清宮中與西藏鑲邊還是略有不同,乾隆二十五年(1760),宮中唐卡裝裱過程基本固定下來:
首先在唐卡的畫心四周先鑲牙子(6 vja-dmar-ser,意為:紅黃色彩虹,指唐卡的牙子以紅黃兩色為主,其實其色彩搭配相當自由,並不受此侷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況)。牙子有紅黃妝緞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紅片金牙子、紅黃綠洋錦牙子、紅黃片金牙子、鑲紅片金牙子、萬壽燈籠錦牙子等多層多色彩的,所以藏文稱為彩虹。有時也用單層錦緞牙子,稱為大牙子,這是一種簡化形式。牙子外面是鑲邊。在牙子與鑲邊接合處以白小線縫合,在鑲邊最外也有白線或紅白小線縫邊,這兩道線幾乎成為宮中唐卡裝裱的標誌。鑲邊分為天池(5 gnam)、地玉(2 sa)、左側幅(4 gyon-pa)、右側幅(3 g-yas-pa)四部分。鑲邊相當於漢地繪畫的裱工,用料講究,有紅藍洋錦邊、素洋錦、雜色錦、西番蓮片金緞邊、鑲龍石青片金邊、織金緞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貴。對於有祝壽含義的唐卡則用大紅雲龍片金緞邊、石青壽字緞或大紅壽字緞平裱,以烘托主題。如墨刻六世班禪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在標準的西藏唐卡中,地邊正中還縫一塊綿緞。這塊綿緞大小不一,或方或長,形狀不一,藏文中稱唐門(1 thang-sgo),是唐卡標誌性的裝飾物。宮中唐卡,除特意仿藏式之外,基本不採用這種裝飾。宮中所藏西藏進貢的唐卡往往因為裝裱粗糙而拆去舊邊,再用宮中材料重新裝裱,所以宮中的一些“番畫”唐卡其裝裱與宮中唐卡完全一致。
裝裱好的唐卡:度母極樂 裝裱好的唐卡:度母極樂
裝裱完成之後就是裝卷杆和楣杆。在藏文裏,這兩個杆名稱都一樣為thang shing,意為:唐木或唐杆。但是從實物看二者有着明顯的區別。卷杆(10)裝在地玉下端,圓柱形,略長出唐卡兩側幅邊,杆頭安軸頭(11 thang tog)。楣杆(9)裝在天池的上端,為寬扁形或扁圓形木片,兩端與天池兩邊齊平,或稍長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宮中鮮有采用。宮中唐卡卷杆和楣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為名貴。軸做工也十分講究,有銅、銀、紫檀木、銅鍍金、銀間鍍金等質地。作為卷杆的裝飾物,紫檀木軸頭多是素面蘑菇狀;銀質、銅質軸頭上多有鏨花或敖其裏(蒙文“金剛杵”之義)圖案,或嵌珊瑚、松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為裝飾。
唐卡面上還要罩一層佛簾(thang-vdzar,或譯為:唐簾)作為唐卡的裝飾。這一部分是縫在唐卡的楣杆下方,長及卷杆,以五色哈達或五色錦緞為之。西藏佛簾多由二片、三片互相疊壓組成不同,而宮中所裝軟薄佛簾,多以一塊整織物做成,少有分成數片的情況。佛簾既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保護唐卡的重要部分。佛簾外面,縫有兩條綵帶,垂至卷杆處,其底端呈鳥喙形,故稱為“烏嘴”(bya-kha)。類似於漢地繪畫裝裱中的“驚燕”。
楣杆上端釘有兩個掛鈎,每個掛鈎各帶一鐵圈,由生鐵打造而成。清宮中多用鐵鋄金趕珠圈或鐵鋄銀趕珠圈,圈上各系一根花絛子。另外,圈上也有系高麗紙籤的情況,其內容較唐卡後面的白綾籤稍略。當唐卡懸掛供奉時,兩根絛子互相係扣,作掛繩之用。唐卡收卷好以後,兩花絛子用於繫緊唐卡使用,其長度以繞捲起唐卡兩圈為限。絛子多以五色交雜粗麻線編成,繫緊後不易鬆開,且經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樣,與唐卡的色彩相配,成為宮中唐卡的特色之一。此外,以紅色綢帶作絛子的情況也較常見。以粗線作掛繩的情況則多見於西藏所貢入的唐卡上 [19] 

唐卡開光供奉

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唐卡作為供奉物,必須裝藏、開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頸、心口處用紅筆寫上梵文唵、阿、哞三字,並請喇嘛唸經加持,予以開光。許多唐卡的背面有紅筆書寫的裝藏文字,説明這些唐卡在完成以來,已經被寺院或私人清活佛等裝藏並開光供奉過。還有一些唐卡雖然沒有寫上述文字,但是有一個完整的手印或者簽章,這些也是開光的形式。藏傳佛教信徒相信通過裝藏、開光的唐卡佛像與真佛無二,將其供奉和修持,同樣能得到佛的加持 [18] 

唐卡價值意義

唐卡歷史價值

有的唐卡以史實為依據,着重表現歷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其中以謳歌藏漢民族友誼的作品,如文成公主進藏故事,都會繪在寺廟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情景,描繪了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大昭寺、布達拉宮中的歡慶圖,再現了文成公主駕抵邏娑時,吐蕃人民以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布達拉宮紅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見順治圖,記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覲見、遊樂等各項活動和歡迎盛況 [20] 

唐卡宗教價值

馬蹄寺北寺供奉:釋迦摩尼唐卡 馬蹄寺北寺供奉:釋迦摩尼唐卡
唐卡的起源和發展興衰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這門繪畫藝術的興起和發展暗合了印度佛教傳入西藏,當時藏區,遊牧生活還是許多地區的主要生產方式,僅靠固定的寺廟,無法滿足眾多遷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於是唐卡這種主要以卷軸畫形式出現的藝術,滿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為他們可以隨身攜帶的崇拜物。唐卡這門繪畫藝術因此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起來。有人又針對唐卡便於攜帶的特點,把它稱之為“可以流動的壁畫”。最終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畫藝術的殿堂”這種局面。唐卡的繁榮有賴於藏傳佛教的興盛。
從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講,這種藝術形式,也主要是服務於宗教生活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數的唐卡,特別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積在寺院。其主要的功能是懸掛後供信徒頂禮膜拜,滿足他們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間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於佛教教徒佈置自己的經堂、佛龕。 [21] 

唐卡經濟價值

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雖然唐卡的歷史悠久,但唐卡真正進入收藏市場的時間並不長。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剛剛興起時,唐卡的價格一般也就兩三百元。但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藏傳佛教藝術品進入收藏市場後,唐卡收藏市場就開始升温,很多唐卡的價格突破了千元。從2006年起,因為唐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收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温態勢,基本上每年價格翻倍。雖然在中國唐卡價格越來越高,但與國外相比不僅價格整體偏低,而且仍屬於小眾收藏 [22] 
明清唐卡在2000年左右才開始出現在中國的拍賣市場,當時的拍賣成交價一般在1萬元左右。2008年時,一件明正德“藥師佛像圖”唐卡就以1540萬元創下唐卡拍賣紀錄 [22]  。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龍美術館館主劉益謙以3.1億港元拍下被稱之為“唐卡之王”的“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此物始流入西方,並於1977年首次出現於倫敦佳士得拍賣中,以7000英鎊拍賣給一位印度收藏家,隨後又經1994年100萬美元易手。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賣上,當時創下3087萬港元新記錄 [23] 

唐卡衍生形式

木雕唐卡:以嘎赤、勉薩唐卡作為風格基調,以東陽木雕作為技法基礎,以明永樂、宣德時期宮廷藏傳佛教藝術趣味作為追求標準,精選德格印經院刊刻版畫為範本,參以故宮、布達拉宮等傳世彩繪唐卡,嚴格遵循量度比例,轉換質材,推陳出新,實現了平面唐卡的立體化表達。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