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冬蟲夏草

(線蟲草科線蟲草屬真菌)

鎖定
冬蟲夏草(學名:Ophiocordyceps sinensis (Berk.) G.H. Sung, J.M.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是線蟲草科、線蟲草屬真菌。子座一年生,棍棒狀,新鮮時革質,基部淺黃色,中部黃褐色,頂部黑褐色,長可達6釐米,直徑可達2毫米;子座菌絲無色,厚壁,頻繁分隔,偶爾分枝;子囊孢子線狀,無色,薄壁,成熟後多分隔,大小為(118-)120-262(-270)微米×(4.5-)5-6(-6.5)微米。該菌可以與蝙蝠蛾幼蟲形成複合體。 [2]  [4] 
冬蟲夏草多生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寒山區,主要生於草原、河谷、草叢的土壤中。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 [6] 
冬蟲夏草是中國特有的中藥材,它與人蔘、鹿茸並列為三大補品,中國古代中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功能與主治為:甘,平。補腎益肺、止血化痰。用於腎虛精虧,陽痿遺精,腰膝痠痛,久咳虛喘,勞嗽咯血。 [5-6] 
冬蟲夏草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種,保護級別為易危(VU)。 [1] 
(概述圖參考資料: [4] 
中文名
冬蟲夏草
拉丁學名
Ophiocordyceps sinensis (Berk.) G.H. Sung, J.M.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
別    名
蟲草
冬蟲草
真菌界
子囊菌門
核菌綱
麥角菌目
線蟲草科(麥角菌科)
線蟲草屬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真菌學史

  • 藥用記載
冬蟲夏草是中國特有的中藥材,它與人蔘、鹿茸並列為三大補品,中國古代中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始載於《本草從新》,據載:“冬蟲夏草,四川嘉定府所產者最佳,雲南、貴州所產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本草綱目拾遺》雲:“出四川江油縣化坪,夏為草冬為蟲”。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成書的《本草備要》中也有冬蟲夏覃的論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 [6] 
  • 培植技術研究進展
子實體發育條件:截止2018年,文獻中關於控制冬蟲夏草子實體發育研究的記載較少。冬蟲夏草菌生長的適宜温度為15-18℃(Dong & Yao,2011)。沈南英等(1983)分離冬蟲夏草菌時採用了15-20℃的温度。劉傑麟(1990)指出在8-17℃的室温下培養5個月方可觀察到冬蟲夏草菌落上長出的尖細的子座,7個月也只有2-3釐米長。如嚴格控制培養温度於15-19℃之間,就能於3個月後看到冬蟲夏草菌落中央的角狀扭起菌絲髮育形成與自然生長相似的子實體。劉傑麟(1990)指出冬蟲夏草子實體發育適應短期短光波照射(3400-5500勒克斯)。人工培養子實體具趨光性,向光面的子實體多而密集,背光面生長稀疏,全黑環境下培養的子實體均表現纖弱、細長,且沒有子囊孢子形成,成為畸形扭曲的子實體,不能繁殖後代。當冬蟲夏草菌落中央出現子座原基時,逐步增加光照,並用2537-3300 勒克斯的紫外線照射2-3次,每次約1分鐘,則更有利於成熟子座的形成。李黎等(1993)對冬蟲夏草子座生長髮育與光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冬蟲夏草子座的生長髮育期,光照同樣起着重要作用。光照可控制蟲草子座生長高度,減緩生長速度,延長蟲草蟲體部分的空腐空間。蟲草子座具很強的趨光性,室內全人工培養蟲草一定要注意光線照射的方向和光照度,光照度應控制在40000-80000勒克斯/平方釐米範圍內。楊大榮等(1988)研究表明,在自然環境中,冬蟲夏草喜偏酸性的土壤環境。劉傑麟(1990)指出培養冬蟲夏草子實體的pH條件應控制為5.0-5.5。 [3] 
冬蟲夏草菌接種方法研究:由於冬蟲夏草對蝠蛾幼蟲的浸染可能同時存在表皮浸染和腸道浸染兩種途徑,因此接種方法有針刺、餵食、塗抹、浸泡及噴霧等方法。王忠等(2001)於1993-1995年首次進行了幼蟲人工感染實驗,他將子囊孢子或子囊孢子分離所得的分生孢子、菌絲配置的懸浮液採用針刺、塗抹、餵食、浸泡及噴霧法接種4-6齡幼蟲,結果表明採用塗抹法和噴霧法均能使幼蟲感染,而採用針刺、餵食、浸泡法接種則不能感染,以濃度為100克/ 千克蔗糖懸浮液塗抹的處理組的感染率較高,可達到15%。廖志勇(2005)採用飼餵法、噴淋法及微槍注射法進行了感染試驗的嘗試,結果表明採用新式的注射法,感染僵化率可達14.34%,效果優於前兩種方法,但這一技術的缺點在於操作過程中蟲體受傷染菌而導致高死亡率。此外,塗永勤等(2010)採用不同接種方式對不同齡期幼蟲進行接種,結果表明寄主幼蟲感染冬蟲夏草菌以拌人飼料接種法感染率最高,最高感染率可達90%以上。幼蟲最適宜感染的蟲態為3-4齡,從接菌到感染成功需要50日以上,幼蟲的感染率為20%左右。 [3] 

冬蟲夏草形態特徵

a.子囊孢子;b.子囊 a.子囊孢子;b.子囊
子實體:子座一年生,棍棒狀,新鮮時革質,無特殊氣味,基部淺黃色,中部黃褐色,頂部黑褐色,內部白色,幹後木栓質,外部灰褐色至黑褐色,光滑至略粗糙,內部白色,長可達6釐米,直徑可達2毫米。 [2] 
子座:子座菌絲無色,厚壁,頻繁分隔,偶爾分枝,規則排列,直徑通常為3-6微米,有時膨脹可達12微米。 [2] 
子囊殼在子座頂部,黑褐色,殼口突出,具稍尖的不育頂部,基部幼時具絨毛,成熟後絨毛脱落;子囊圓柱狀,無色,具線狀開口,內含2個子囊孢子,大小為(175-)190-305(-312)微米×(7.5-)7.8-9.5(-10)微米。 [2] 
孢子:子囊孢子線狀,無色,薄壁,成熟後多分隔,大小為(118-)120-262(-270)微米×(4.5-)5-6(-6.5)微米,平均長L=204微米,平均寬W=5.46微米,長寬比Q=37.3(n=30/1)。 [2] 
複合體:該菌可以與蝙蝠蛾幼蟲形成複合體。由蟲體與從蟲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釐米,直徑0.3-0.8釐米;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20-30條環紋,近頭部的環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7釐米,直徑約0.3釐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質柔韌,斷面類白色,纖維狀。氣微腥,味微苦。 [5]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產地生境

冬蟲夏草多生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寒山區,主要生於草原、河谷、草叢的土壤中。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冬蟲夏草的分佈與海拔、氣候、温度、濕度、光照、土壤、植被等關係密切,其中又以降雨量和温度影響最大。 [6]  [7] 

冬蟲夏草生長習性

生長習性 生長習性
每年的8月下旬開始,冬蟲夏草的寄主蝙蝠蛾幼蟲遇到藉助風力或雨水傳播的冬蟲夏草子囊孢子,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被侵染,被侵染幼蟲行動遲緩,10月份2–9℃時爬至近地表處死亡呈僵蟲。冬蟲夏草菌吸收蟲體營養進行生長繁殖致使蟲體內長滿菌絲繼而形成子座。11月至次年2月份,地温極低,子座生長非常緩慢甚至停止生長;5月,温度升至4–10℃,土壤解凍,僵蟲體表長出菌絲並與土壤黏結成一層膜皮,子實體迅速向上生長至20–50毫米的棒狀子實體,露出地面;6–7月中下旬,子實體頭部逐漸膨大,子囊孢子在適宜的温濕度、光照下成熟並彈射出來,此時,地下僵蟲腐爛,子實體空心,擴散出來的孢子藉助風、水再去感染蝙蝠蛾幼蟲。天然狀態下,冬蟲夏草完成無性和有性世代需要約3年的時間。 [7] 

冬蟲夏草培育技術

冬蟲夏草的人工栽培遠未達到產業化生產的水平,但模擬天然環境已能培育出冬蟲夏草的子實體。 [10] 
  • 菌種
為增加蝙蝠蛾幼蟲對蟲草菌的感染率,應預先製備菌絲及孢子懸浮液,噴灑在飼料中和幼蟲體上。 [10] 
  1. 斜面菌種和菌絲懸浮液:將保存於冰箱中的中國被毛孢斜面菌種,移植到斜面或茄子瓶培養基上,放入培養箱中擴大培養,待長滿斜面後,將菌種移入無菌水中,製成懸浮液備用。 [10] 
  2. 子襄孢子懸浮液:採集天然蟲草子座上的子襄孢子,製成較濃的子襄孢子懸浮液。其液體培養基配方為馬鈴薯200克(煮水),蔗糖20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1.5克,維生素B10毫克。將孢子懸浮液稀釋到5-10%,即可進行人工接種。 [10] 
  3. 寄主昆蟲:主要在野生寄主昆蟲、野生飼料和適宜的自然環境下進行野外人工飼養。 [10] 
  • 接種
冬蟲夏草接種的關鍵在於選擇寄主昆蟲抗菌性薄弱的幼蟲期,尤其是剛蜕皮和取食活動激烈、摩擦損傷率較高的時期。當飼養的蝙蝠蛾幼蟲達4-6齡,有2/3以上的幼蟲蜕皮時,把幼蟲集中。接種時先用冬蟲夏草的子襄孢子製成較濃的孢子懸浮液。用噴霧器均勻地噴到幼蟲體上,每天噴2次,共噴3天。在野外人工飼養時,噴菌應在陰天或傍晚太陽落山時進行,也可選擇在晚上8時左右進行噴灑,這時不僅紫外線較弱,而且幼蟲較為活躍。在人工氣候室飼養時,為了提高感染率,也可在幼蟲的食物中混入冬蟲夏草的菌絲體或子襄孢子,讓幼蟲增加接觸感染的機會。感染冬蟲夏草菌的幼蟲緩慢死亡並最終僵化。 [10] 
  • 子實體人工栽培技術
冬蟲夏草的人工栽培方法,大多屬於半人工栽培方法,即在蟲草的天然生存環境集中較大蟲口,通過自然感染的方式來獲得蟲草子實體的方法。這時如採用人工噴灑菌液的有效方法,可增加子實體生產量。 [10] 
  1. 栽培季節:野外栽培:1年內可分春季與秋季兩季栽培,春季於5-6月,秋季在9-11月。 [10] 
  2. 栽培方法:野外栽培一般採用坑栽法。將野外採回的或在野生條件下飼養的幼蟲,放入一個排水良好、日照少、易保濕的土坑內,坑深20-25釐米,長度因地勢而定。坑內平鋪10釐米厚的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土中放入寄主蝙蝠蛾喜食植物的根葉,同時邊拌邊噴入100-200毫升/平方米菌液,隨後將已經噴了3天菌液的幼蟲放入土坑內,在覆土面上蓋一層樹葉、草根、菜葉等。 [10] 
  3. 管理與收穫:栽種后土壤的濕度應保持在40-50%,並防止踐踏和鳥類啄食。在合理的管理下,坑內幼蟲會很快感染、僵化,在蟲體表面逐漸長出白色菌絲。一般生長120天(扣除夏季6-7月休眠期),才能長出達到藥用標準的蟲草。春種蟲草到翌年芒種前後挖出,秋種的蟲草到來年8月上旬挖出。挖出後先放入60-80℃的熱水中浸泡10-15分鐘,撈出再用清水沖洗曬乾或烘乾即可。 [10] 

冬蟲夏草病蟲防治

冬蟲夏草培育過程種可發生的病蟲害較多,已知的多達20餘種。病蟲害主要集中在寄主昆蟲上,包括真菌、細菌、線蟲、寄生昆蟲、天敵捕食以及機械損傷,其中以感染病菌致死率最高,寄生昆蟲和線蟲等發生較少,室內養殖一般無天敵。機械損傷較為常見,雖然不會造成直接死亡,但傷口易感染病菌,造成寄主昆蟲死亡。 [4] 

冬蟲夏草病害

病害分真菌病害和細菌病害。常見的病原真菌有擬青黴、綠僵菌、白僵菌、紅僵菌等。病害無有效安全的防治藥劑,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提倡無公害飼養,主要應控制人工飼養蝠蛾環境中的微生物。對室內環境全面消毒,蟲室應進行燻蒸消毒,卵、水、飼料等物質進入蟲室時應先消毒滅菌,養蟲用的器材、容器也要定期消毒,減少病原菌及寄生蟲進入飼養環境。保證飼料供給、增強蟲體抗病性,隨時檢查,及時發現和剔除病、死蟲體以防止病害傳播;積極篩選抗病性高的種羣,提倡雜交防止種羣退化。除此以外,養殖人員也應注意個人衞生,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4] 

冬蟲夏草蟲害

蟲害有蟎蟲、線蟲、蚊蟲、寄生蠅、寄生蜂等,線蟲所佔比例少,寄生性蟲害極少發生。冬蟲夏草採收後徹底清除表面雜質泥沙,以去除寄居在表面的蟎(卵);加工使藥材含水量降低到15%以下,使所帶蟎(卵)死亡;儲藏過程中保持環境的乾燥清潔,避免蟎蟲的進入和生長繁殖。藥材用包裝袋密封包裝,有條件最好採用充氣包裝,可避免蟎蟲為害。 [4] 

冬蟲夏草主要價值

冬蟲夏草中藥
冬蟲夏草中藥(3張)
冬蟲夏草化學成分為:核苷酸:蟲草素、腺苷、尿嘧啶等;②蟲草多糖:D甘露醇(蟲草酸);③甾醇類:麥角甾醇、膽甾醇等;另含粗蛋白、脂肪及脂肪酸、維生素B12等。蟲草多糖具有免疫調節、降低血糖、抗腫瘤等作用;蟲草素等核苷酸成分具有抗菌、抗腫瘤作用。 [5] 
藥理作用:①免疫調節,蟲草多糖具有雙向性調節作用;②鎮咳、祛痰和平喘,冬蟲夏草、蟲草菌舒張支氣管作用明顯;③雄性激素樣作用,調節恢復試驗雄鼠的性功能紊亂;④抗腫瘤,冬蟲夏草對小鼠肺癌的原發灶和自發性肺轉移、淋巴瘤有抑制作用。另有抗菌、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抗心肌缺血、保護腎等作用。 [5] 
功能與主治:甘,平。補腎益肺、止血化痰。用於腎虛精虧,陽痿遺精,腰膝痠痛,久咳虛喘,勞嗽咯血。 [5] 

冬蟲夏草保護現狀

冬蟲夏草保護級別

冬蟲夏草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易危(VU)。 [1] 

冬蟲夏草易危原因

採挖冬蟲夏草 採挖冬蟲夏草
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通過下發相應的蟲草採集、管理與交易暫行辦法,針對採挖、儲存和管理制定出了詳細且完善的規定,在冬蟲夏草資源開發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現實生活中仍存在許多諸如地方採集管理不完善、承包經營權落實不到位、部分地區權益漠視、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與此同時,外來人員私自採挖、或者通過支付部分草場租賃和草場使用費後,濫採亂伐現象嚴重。部分不法分子甚至巧立名目借用旅遊的形式,在禁止期限內進行非法挖掘行為(2018)。而且由於連年對冬蟲夏草資源的採集,草場退化嚴重,草地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冬蟲夏草的數量也一直呈下降趨勢(2017)。 [8-9] 
參考資料
  • 1.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15]
  • 2.    戴玉成,圖力古爾,崔寶凱.中國藥用真菌圖志.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3.06:368-369
  • 3.    楊大榮.中國常見蟲生蟲草原色圖鑑.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8.06:41-43
  • 4.    陳士林,林餘霖.中國藥材圖鑑 中藥材及混偽品鑑別 第2卷.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3.05:249-250
  • 5.    趙慶年.“十三五”規劃教材 天然藥物學 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2:88
  • 6.    李典友.藥用昆蟲高效養殖與藥材加工.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7:242
  • 7.    李文佳1,2, 董彩虹3, 劉杏忠3等. 冬蟲夏草培植技術研究進展[J]. 菌物學報, 2016, 第35卷(4):375-387.
  • 8.    曹佔英. 湟中縣冬蟲夏草資源保護利用的思考[J]. 中國農業信息, 2017, (22):30-32.
  • 9.    魏新政. 冬蟲夏草資源保護法律制度完善路徑分析[J]. 中國食用菌, 2019, 第38卷(3):113-114,117.
  • 10.    王曉雲. 冬蟲夏草的人工馴化與栽培[J]. 現代農業, 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