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兔猻

鎖定
兔猻(學名:Otocolobus manul):是貓科、兔猻屬的動物。體形粗短,大小似家貓,體重2-5千克,其中指名亞種較重,個別個體超過6kg,青藏亞種體重一般2-4kg。兔猻的額部較寬,吻部很短,瞳孔為淡綠色。耳短寬,耳尖圓鈍,兩耳距離較遠。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背中線棕黑色,體後部有較多隱暗的黑色細橫放,頭部灰色,帶有一些黑斑,體腹面乳白色,頸下方和前肢之間淺褐色,四肢顏色較背部稍淡,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釐米,上面有明顯的 6-8條黑色的環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
棲息於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岩石縫裏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通路彎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於長時間地伏卧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分佈於亞洲中部地帶向東至西伯利亞。
中文名
兔猻
拉丁學名
Otocolobus manul
別    名
洋猞猁
烏倫
瑪瑙勒
外文名
英文 Pallas's Cat, Manul
法文 Chat manul
西班牙文 Gato de Pallas, Gato manul
哈薩克 Sabanshy
蒙古 Manul 展開
外文名
英文 Pallas's Cat, Manul
法文 Chat manul
西班牙文 Gato de Pallas, Gato manul
哈薩克 Sabanshy
蒙古 Manul
波斯語 Gorbe-ye-Palas
俄羅斯 Манул [manul]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兔猻屬
兔猻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貓型亞目
亞    綱
獸亞綱
亞    科
貓亞科
亞    種
3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14]  [16] 
同義學名
Felis manul Pallas, 1776
受脅等級
IUCN:無危(LC);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EN) [2]  [15] 

兔猻形態特徵

兔猻體重2-5千克,圈養兔猻體重可超過6千克,體長50-65釐米。大小似家貓;體型看似矮壯,其實是因為體毛蓬鬆,特別是腹部毛髮幾乎拖地。兔猻的額部較寬,吻部很短。與家貓不同,它們的瞳孔在強光下不是縮成一條縫,而是收縮成一個黑點 [20]  。耳形獨特,非常短寬,耳尖圓鈍,兩耳距離較遠,耳背為紅灰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體後部有較多隱暗的黑色細橫放,頭部灰色,帶有一些黑斑,眼內角白色,頰部有兩個細黑紋,下頜黃白色,體腹面乳白色,頸下方和前肢之間淺褐色,四肢顏色較背部稍淡,亦有2、3條短而模糊的黑色橫放,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釐米,上面有明顯的 6-8條黑色的環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幼仔身上橫紋顯着,比較寬而長,尾上有6條紋。
有三個亞種,體型略有差異,皮毛顏色不同。兔猻身體的背面為淺紅棕色、棕黃色或銀灰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如同氈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頭頂為灰色,背部中線處色澤較深,常具有暗黑色澤,後部還有數條隱暗的黑色細橫紋。或通體淡黃白色;頰部具兩條細黑紋,下頦色白;腰及臀部有6-7條隱約可見的暗色橫紋,尾部毛色與體背近似。 [21] 
兔猻有幾個特徵在貓科動物中較為獨特。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寬闊的大臉盤,這是因為它們的聽泡極度膨大,將臉擠成了大餅臉。它們的每個聽泡體積達1.22立方厘米,比同等體型的其它貓科動物大1/3 [20]  。兔猻棲息的乾旱草原,高頻聲音衰減很快,只能依賴低頻聲音來發現獵物和天敵;而聽泡體積越大,能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越低。此外,它的腿短,臀部較肥重,且毛髮也很長、很厚。這使得它看起來特別地矮胖且多毛。毛髮會隨着季節而改變,冬天時會較灰且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較低,且其有一副貌似是貓頭鷹的面容。 [3]  [4] 

兔猻棲息環境

棲息於灌叢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與戈壁,亦能生活在林中、丘陵及山地。在上述生境的岩石縫隙或石洞居住,也可利用大型齧齒類(如旱獺)的棄洞作窩。棲居高度在海拔440-5,593米之間。 [3]  [4] 

兔猻生活習性

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岩石縫裏或利用旱獺的洞穴。巢穴通路彎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晨昏活動頻繁,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冬季食物缺乏時白天也出來覓食,或移居村落附近。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於長時間地伏卧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 [11] 
主要以鼠兔為食 [22]  ,也捕食其它鼠類、刺蝟、鳥類、蜥蜴等,偶爾也吃野兔和旱獺等體型稍大的動物。 [11]  兔猻的活動範圍比同體型的大部分食肉類要大,蒙古的監測顯示,雌性兔猻的家域面積為7.4-125.2平方千米,平均23.1平方千米;雄性兔猻的家域面積則是20.9-207.0平方千米,平均98.8平方千米;而且夏季的家域面積比冬季大 [24]  。有趣的是,決定兔猻家域面積大小的關鍵因素,不是獵物密度,而竟然是地洞、石堆等躲藏地的數量和彼此的連通性;因此,對於兔猻來説,有個適於隱藏的家,遠比食物更重要 [24] 

兔猻分佈範圍

原產地:中國、阿富汗、不丹、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
疑似存在: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可能滅絕: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 [2] 
在我國主要分佈於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四川、寧夏、河北、黑龍江等地。
兔猻分佈圖(地圖來自IUCN紅色名錄) 兔猻分佈圖(地圖來自IUCN紅色名錄)

兔猻繁殖方式

每年早春發情,夏初產崽,北方的兔猻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區的稍晚,但發情期一般在1-3月,雄性在12-4月持續發情,雌性則為週期性發情,每次發情26-42個小時,若此週期未能成功受孕,一般一個月後再次發情。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頭,最多的一次可產8崽,小兔猻一般在4-5個月後,周身長滿毛茸茸的灰色外套,並開始獨立。人工豢養的兔猻壽命可達12年。 [11] 

兔猻亞種分化

兔猻(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Otocolobus manul ferruginea
Ognev, 1928
2.
Otocolobus manul manul
Pallas, 1776
3.
Otocolobus manul nigripecta
Hodgson, 1842
[1] 

兔猻保護現狀

兔猻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1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021版)瀕危級(EN)。 [15] 

兔猻種羣

IUCN2020年發佈的估算結果為全球成熟兔猻約58000只,這個估算結果的前提假設是全球適宜分佈區內的兔猻密度為4只/平方千米,而這個密度估計值來自於蒙古中部詳盡的野外調查。在獵物密集的地區,如蒙古東部和俄羅斯交界處的達烏爾草原,兔猻的密度也可以很高。
亂捕濫殺曾是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代中國西部的年收購兔猻毛皮量達10000張。在西藏東部的一些重點分佈縣,在1970年代中、後期每縣收購兔猻毛皮500-700張,但到了1980年代僅收購幾十張,可説明其野生種羣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 [4]  過度放牧導致的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則是21世紀後兔猻面臨的主要威脅;近年來,在其部分棲息地內的大範圍投毒滅鼠活動,會削弱其賴以為生的鼠兔等獵物的種羣,並導致兔猻本身受到二次污染的傷害;特別是西伯利亞旱獺的數量鋭減,導致兔猻難以找到可用來居住和繁衍的地洞,從而限制了兔猻的種羣增長 [23] 
隨着《野生動物保護法》發佈和各地野生動物保護措施採取,國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兔猻分佈報道,祁連山國家公園 [5]  、三江源國家公園 [6]  、內蒙古 [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  ,甚至河北 [9]  都有關於兔猻活動的報道。

兔猻圈養

兔猻的圈養難度非常大。兔猻生活在乾燥高寒草原,所以對弓形蟲等低海拔濕潤地區才有的寄生蟲毫無抵抗力。因此被圈養後,會被弓形蟲輕而易舉地感染。和其它貓科動物一樣,成年兔猻對此極少有臨牀反應;但和其它貓科不一樣的是,懷孕的母兔猻,對弓形蟲沒有母體免疫反應,導致大量新生兒感染弓形蟲而死 [18]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野捕的母兔猻反倒幼崽成活率高,因為它們還沒被圈養環境中的弓形蟲感染 [19]  。截止至2018年底,根據國際動物園譜系的統計,全球(中國以外)共有63家機構圈養着170只兔猻 [17]  。2021年,中國僅西寧野生動物園有5只兔猻飼養展出,其中1只為2021年人工繁育成活個體;可能是全球僅有的圈養純種兔猻高原亞種 [10] 

兔猻人工繁育

2022年7月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的人工繁育的兔猻“猻大娘”已經一歲2個月大,這意味着中國首次實現兔猻人工繁育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猻大娘”體重3.4kg,每日飼養員會定時給她飼餵新鮮羊肉或牛肉,身體狀況良好。 [25] 
2024年3月17日,兔猻“猻大娘”因病死亡,初步診斷為子宮蓄膿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